咏雪的重难点和炼字运用的写作有何相同之处?

《第8课《咏雪》备课研讨课件(共28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8课《咏雪》备课研讨课件(共28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ppt(2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咏雪,(南朝宋)刘 义 庆,备课标,1.在语文义务教育第四学段(7-9年级),学生需要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这一阶段也需要对学生阅读能力进行充分训练,需要做到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实现对课文的初步理解。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备教材,1.本篇课文属于第二单元第八课,单元目标依然是加强朗读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进一步强化对学生的阅读训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读出文章节奏美与音乐美。2.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情感。学习本单元课文需要把握文章的感

2、情基调,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3.充分利用教材上所设计的问题,以教材为核心完成教学设计。,备教具,1.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初中语文教科书2.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师参考用书3.教学设计(教案)4.咏雪PPT5.多媒体放映机6.多媒体展示台,备教法,1.讲授法。对课文基本知识和基本内容采取讲授法来传授给学生。2.谈话法。通过课堂设疑来促进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3.讨论法。通过课堂教学讨论使学生充分交流各自的想法,以学生的学与思为主,教师的教为辅,实现教学相长的教学目标。4.练习法。通过适当的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相关知识。,备学法,1.自主学习。在开始授课之前,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提前

3、预习,自主阅读课文,学习其中的部分文言字词与课文内容,对课文有初步了解。2.探究学习。设计探究性问题供学生课堂上自主探究分析,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对学习的兴趣。3.合作学习。设计课堂讨论合作等相关活动,促成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充分沟通彼此之间的意见与看法,合作攻克部分较难的问题。,备时间分配,1.为学生提供预习课文的时间(5分钟)2.预习完毕后通过鼓励学生回忆小学所学写雪的诗词,实现小学与初中语文知识的衔接,同时借此导入课文内容的学习。(3分钟)3.教师范读,学生标注生字词的读音以及句中停顿。(2分钟)4.学生各自朗读,读出句中停顿与情感语气的变化,最后全班齐读。(5分钟)5.

4、教师通过讲授法与谈话法解决课文中部分较难文言生字词。(5分钟),6.学生自主学习,尝试结合注释将课文你翻译为现代汉语。(5分钟)7.学生两两一组,互相交流自学所得知识,教师对学生讨论结果进行总结。(5分钟)8.教师通过巧妙设问,引导学生关注谢太傅家庭温馨的氛围,同时思考两种写雪的方法谁更美,在讨论后派出代表在课堂上交流。(10分钟)9.教师对学生发言结果进行汇总,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5分钟)10.教师总结本堂课所学知识,在黑板上进行板书,并且布置课后练习作业。(5分钟),备板书,人物,观点,谢太傅,兄子胡儿,兄女,撒盐空中,柳絮纷飞,备作业,1.课后及时巩固本课所学文言知识,同时做好对

5、陈太丘与友期行课文的预习工作。2.咏雪谈到了写雪的两种不同的方法,学完这一部分后,同学们能不能尝试运用修辞手法写一写别的自然景物,可以写雪,也可以写风、花、月等自然之景。3.咏雪选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一找世说新语读一读别的部分,看看其余部分都写了哪些有趣的小故事。,备反馈,1.在课后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询问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在下一堂课上进行集中解决。2.在下一节课上课前对学生课后复习巩固工作进行随机抽查,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 柳宗元江雪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 刘长卿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唐 岑参 白雪歌

6、送武判官归京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 卢梅坡 雪梅 其一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毛泽东 卜算子 咏梅,作者简介,刘义庆(403年444年),字季伯,汉族,原籍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世居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 南朝宋宗室,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聪明过人,爱好文学。在诸王中颇为出色,十分得到看重。13岁时,受封为南郡公,后过继给叔父临川王刘道规,袭封临川王,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备受礼遇。历任左仆射(y)、江州刺史。,“志”是记的意思。“志人小说”主要是记述人物言行事迹,按照内容可具体分为笑话、野史、逸闻轶事三大类。,世说新语是南朝宋的刘

7、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主要记录了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书上所记载的均是历史上存在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和故事不完全符合史实。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解释下列红色的词语:,俄而:,不久,一会儿,未若:,比不上,柳絮因风起:,凭借,乘,趁,内集:,家庭聚会,公欣然曰:,高兴的样子,文义:,文章的义理,诗文,差可拟:,差不多,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世说新语,3.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物名,职称等,

8、可不翻译。,例:谢太傅(翻译时可不译),2补: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4换:用现代汉语去替换文言词语,5加:按现代语言习惯加字, 把单音节词变成双音节词,例:文义:文章的义理,6、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虚词、助词、语气词,7、调:调整句子顺序,使句子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翻译指导,1、直译、意译,例:寒雪日:寒冷的雪天,例:(兄女)即公大兄无奕女 即前面省略了一个主语。,例:撒盐空中差可拟。(于)空中撒盐差可拟 状语后置,谢太傅寒雪日 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子侄辈,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兄子 胡儿

9、曰:“撒盐空中 差 可拟。”,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表凭借,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 无弈 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表判断,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谈诗论文。不一会,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做柳絮被风吹得漫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1、文中哪句话交代了咏雪发生的背景?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合作探究,2、“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练地

10、交待了 时间 、 地点 、 人物 、事件 等要素。,寒雪日,内集,谢太傅与儿女,讲论文义,3“寒雪”“内集”“欣然”“大笑” 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4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家庭氛围:融洽、欢乐、欢快、轻松、温馨等,表示一种赞扬和敬佩,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5、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参考:前者写的好,因为雪的颜色和下落的形态跟盐相似(形似,即外部形貌);后者写的好,因为雪花飘摇的轻盈姿态和柳絮的飘飞接近(神似,即内在精神)。,世说新语是( )(朝代)的( )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是六朝( )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南朝宋,刘义庆,志人小说,文言句式,1.判断句(说明事物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也表判断”,2.倒装句白雪纷纷何所似 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正常语序为“白雪纷纷所似何”撒盐空中差可拟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空中撒盐差可拟”,3.省略句即公大兄无奕女 “即”前省略主语“兄女”,课文小结,本文通过客观叙述谢家儿女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咏雪的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同时也透露出谢家家庭生活的雅趣和轻松愉快、富有文化气息的家庭氛围。,

  语文的学习在于长期的积累,学习的方法很重要。通过学习语文,我们可以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要想学好语文,课前要做好预习工作,上课认真听课做笔记,课后的练习要到位。下面,沪江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七年级下册重点古诗词的复习资料,大家可以作为参考。

  1、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语是:心远。诗中景物描写突出了宁静闲适的特点。

  2、诗歌写了诗人内心的宁静超脱,是因为“心远地自偏”。

  3、“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置身于世外,洁身自好,保持高洁情操的思想感情。

  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中“车马”是达官显贵的代名词。

  5、“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尔”指代“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君“指代诗人自己。

  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请从炼字角度说说这两句的妙处。

  “见”字用得好,它精妙地表达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很好地表现了诗人闲适、恬静的心情。

  “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7、“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写出了日近黄昏,飞鸟入林的景象,联系上下文,赏析这两句。

  不仅指傍晚时分的平和景色,还寄托了诗人的寓意,表达诗人想摆脱官场的羁绊,重新回到大自然的人生理想。(或返朴归真的理想)

  8、“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此”指的是什么?

  “真意”指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此”指作者的闲适的田园生活。

  9、“欲辨已忘言”一句作者说自己“忘言”,是真的忘记怎么说了吗?

  不是,因为作者从自然景物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得到了隐居生活的乐趣,就不需要用语言来表达了。

  10、品析“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深层含义。

  作者以飞鸟倦而知还来表现自己弃官归隐的惬意情怀。

  11、本诗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官场厌恶之情。

  二、《次北固山下》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情感?

  表现了思念故乡的情感。“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请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的大意。

  在残夜未尽将尽之时,一轮红日正从海上升起,旧年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被人称道,请任选一角度作简要赏析。

  例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说明了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

  例2:“生”和“入” 将景物拟人化,使景物富有生机情趣。

  例3: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4、首联中的“客路”、“行舟”两个词已暗含身上异乡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

  5、“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两岸阔”之大景的神韵。

  6、从炼字角度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阔”“悬”二字用得好:“阔”表现出“潮平”春潮涌动,江面与岸齐平,视野也因之开阔;“悬”字高高挂着的样子。二字传神地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

  7、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春潮涌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水面似乎与岸平了;和煦的春风鼓动着白帆,行进在风平浪静的江面上。

  8、诗人对旅途的感觉是顺利的,还是不顺利的?从诗中哪个地方可以表现出来?

  顺利。“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9、诗人的家书从哪里寄向哪里?是从哪个方面寄?

  从固山往洛阳寄,向北方寄。

  10、诗中表明时序的交替,蕴含自然理趣的句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中描写长江长江潮平岸阔、和风吹拂、风帆高悬的诗句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青山绿水的诗句是:“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最能表现作者乡愁的句子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1、这首写景抒情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的地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三、《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本诗是韩愈写给中唐著名诗人张籍的。诗中的“皇都”指的是长安。

  2、诗的前两句写景,作者抓住早春小雨和春草初萌两个典型特征,写出早春景色和初见春色的欣喜,生动传神。

  3、风雨是春天的使者,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写到“春风又绿江南岸”,本诗中与该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4、“草色遥看近却无”描写早春,给人以美感,把该句呈现的画面描绘出来。

  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走近细看时,小草似乎又悄悄躲起来,让人看不清什么颜色。

  5、“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句诗让人格言“一年之计在于春”。

  6、诗人为什么说初春的景色“绝胜烟柳满皇都”?

  因为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是早春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家更新的欣欣生气之景,而烟柳已是“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

  7、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对早春的认识,请你把这一认识运用到所有事物就会得出一个普遍性的道理。

  一切美好事物,最好的时节,就在它的萌生阶段,它正朝着极盛的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

  8、“草色遥看近却无”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

  写出了早春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的特点。

  9、结合诗的内容,谈谈“最”“绝”二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将象征大地春回的淡淡草色与晚春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对比,突出早春景色最可爱。

  10、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早春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

  四、《雁门太守行》

  1、“黑云压城城欲摧”中的“黑云”指来势凶猛的敌军。全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在诗中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在常用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2、“甲光向日金鳞开”中的“甲光”与“黑云”相对,显示了守城将士雄姿英发。

  3、全诗按时间顺序,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战争南面,后四句写夜间战斗的情景。

  4、请你对“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作简要赏析。

  这两句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5、这首诗描写边塞的战斗场面,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的不同特点,选用黑、金、红、紫等色调浓艳的词,极力渲染浓重悲壮的意境;也用压、摧、凝等动词烘托了战争紧张激烈的气氛。

  6、在诗中,描写了兵临城下战争形势危急的句子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从听觉视觉两方面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的诗句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

  7、李贺在诗中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抒发了报效国家,勇于献身的激情。

  8、从本诗中产生的成语是:“黑云压城城欲摧”,其意思是:形容敌人的气焰嚣张和局势的危急。

  9、诗句“半卷红旗临易水”给人以悲壮的情绪,这主要是“易水”一词的意象引起的。请你说说“易水”作为“悲壮”意象的典故。

  战国时,燕国壮士荆轲在刺秦前,在易水河边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遂成为悲壮之意象。

  10、历代诗评家认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中的“压”字和“开”字用得极佳。请你分别赏析。

  “压”字形象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敌我双方力量悬殊,守城将士处境艰难。“开”字是“依次排开”之意,形象地展示出战士们饱满的情绪,现出战阵井然有序地次第排开。与“摧”相对,更反衬出边防将士维护国家统一的无畏精神。

  五、《天净沙 秋思》

  1、“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本曲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2、试简要分析其表现手法上的突出特点。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2)全诗仅28个字,生动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它出色的运用景物烘托的写法,将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

  3、全曲中暗指题中“秋”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枯藤、老树、西风。与“夕阳”相呼应的是:昏。与“天涯”相呼应的是:古道。最能触发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人家,体现“思”字的一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4、“古道西风瘦马”中的“瘦”字,好在哪里?

  写出了马瘦,实际上是暗喻人消瘦,表达了游子孤寂凄凉的心情。

  5、“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描绘了两幅怎样的画面?两幅画面是否矛盾?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吗?

  (1)句描写了温馨恬静的画面。(2)句描写了悲凉肃杀的场面。两者不矛盾,将哀景与乐景入在一起,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天涯游子的思乡愁绪。

  6、本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举出其中一点,简要分析。

  例1: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作者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夕阳”等景物,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愁苦之情。

  例2:运用了静景与动景相映衬的手法,如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动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这种安适、幽静的环境,使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

  7、本诗抒情的基调是:凄凉愁苦。从表现手法上看,本诗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8、诗中直接抒发游子思乡之情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9、一切景语皆情语,全诗通过丰富的意象,渲染了萧瑟凄凉的气氛,抒发了诗人极其孤寂愁苦的情绪。

  1、运用拟人手法渲染忧国忧民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表现诗人忧国思家的句子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诗人通过刻画自己的形象,表达忧国思乡之情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该诗中描写长安城被叛军攻陷后遭到惊人破坏的句子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5、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对这两句诗作简要分析。

  用对偶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与家人难通音信。此时一封家信极其珍贵,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恋家人的美好感情。

  7、诗人为什么会“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作者通过自己百无聊赖,不断搔头,以至短发变得越来越稀,几乎无法梳理插簪的情形,含蓄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8、描绘“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画面,并提示其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插簪。含义:表达了作者忧国思家的情怀。

  9、“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城池破败,人烟稀少,遍地草木的荒凉景象。实际上写的是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现状,深藏着诗人无限感慨。

  10、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运用互文、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忧伤,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11、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这两个字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1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历来被人称道,说说好在哪里?

  诗人移情于景,将花鸟拟人化,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其实是诗人的内心感情的写照,形象动人。

  13、试谈谈“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反映了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的社会现实。

  14、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饱含哪两层意思?

  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山河破碎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望,即“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溅”和“惊”可谓用语传神,请体会它们的妙处。

  见到可娱之物,听到可娱之音,不是高兴,而是“溅泪”“惊心”。“溅”“惊”从程度上突出了感时伤怀之情,久别思家之苦。

  16、展开联想和想象,请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所展现的画面。其中“破”“深”二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儿?

  国都沦陷,城池残破,残垣断壁;虽然山河依旧,可是杂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仿佛目睹国家的残破;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作者寄情于物,表达忧国伤时的情怀。

  17、请再写出古诗词中忧国思乡的名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七、《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本诗结构:前四句从视觉角度写高原上疾风暴雪的情景,突出气候之奇。中间六句写酷寒中的军营生活。接着四句写军中的情境和差别宴会的场面。最后四句写雪地送别。

  2、写边地风光的名句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3、以春景喻冬雪,堪称“妙手回春”神来之笔的句子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红白相映,从视觉角度写天气奇寒的句子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5、运用夸张、对偶、拟人描写沙漠,突出边地奇寒和行路难及作者的豪放情怀,惆怅之情的句子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6、通过写将士的苦寒生活,侧面烘托雪大寒冷的句子是: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7、运用互文,侧面描写雪天奇寒的句子是: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8、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形象,联想新奇,萧条肃杀的冬天成了生气盎然的春天,既表现了诗人的开阔胸襟和内心的温暖与喜悦,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

  9、诗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此句最传神的是哪个字?

  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迹。这两句情景交融,蕴含深挚的依依惜别之情。“空留”二字将诗人的种种情态俱在其中,使送别的惆怅之情表现得更为深切,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10、“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在结构或写法上的妙处。

  结构上:承上启下,由咏雪过渡到送别。手法上:用对偶、夸张的修辞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达了对朋友的担忧之情。

  11、本诗的主旨是:这首诗描写了唐代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1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勾勒了怎样的雪景?在诗中起怎样的作用?

  夸张。勾勒出瑰奇壮丽,气势磅礴的边塞雪景,为送别创设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衬托友人长途跋涉是无比艰辛,表达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13、本诗的主要内容是送别,为什么“咏雪”?二者有着怎样的联系?

  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诗人描绘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满天,苦寒难耐的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别朋友的无限惆怅之情。

  要想学好语文,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制定学习计划。语文是一门靠长期积累的课程,除了课堂上所要学习的知识以外,课文知识也要多积累。丰富自己的阅读能力,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复习资料,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咏雪的重难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