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一支爱尔兰乐队演奏一首英文歌高潮是小提琴琴 歌名?

说起民间音乐,离不开吹拉弹唱。拉弦乐器家族中,汉族有各种各样的二胡,藏族用的是二胡的亲戚“碧汪”,蒙古族呢则是马头琴……那么欧洲的民间音乐,比如爱尔兰、苏格兰音乐中,他们又“拉”的是什么呢?

如果你去苏格兰、爱尔兰游玩,经常可以在酒吧听到当地人用小提琴拉起欢快的舞曲。在爱尔兰、苏格兰民间音乐里,小提琴除了叫做violin,它还有一个名字——fiddle

早前小提琴随西方古典音乐潮进入国人视野,它一出场就是艺术性音乐的标配,音色柔绵婉转,动人心弦。这么多年过去了,提起小提琴,说她是乐器皇后依然不为过。

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小提琴这个舶来品自始至终都没告诉国人:“我既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既是一个贵妇出入宫廷音乐厅,也可以跃入乡野成为一个农妇。”因为小提琴既能演奏古典音乐,也是欧洲民间传统音乐的宠儿,它在欧洲传统音乐世界里,扮演的角色正如二胡之于中国传统音乐。

在英语世界里,小提琴有violin和fiddle两个说法。二者没严格意义上的区分。violin是意大利语,现在很多人把这个词用来表述古典音乐中的小提琴,而除古典音乐外的如爵士、乡村音乐中的小提琴,大家都习惯称之为fiddle。小提琴除了是古典音乐的宠儿,在欧洲各个民族的民间音乐演奏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方面它四个弦,音区广,另一方面,轻便小巧易于携带,且和别的乐器比起来价格亲民,因此五个多世纪以来它逐渐取代之前的拉弦乐器,既在艺术性极强的古典音乐界追求着“更高更快更强”,也在民间音乐中“与民同乐”。

Fiddle风格多种多样。还是拿爱尔兰、苏格兰音乐来举说,爱尔兰、苏格兰人用小提琴创造了成千上万的曲子,有舞曲(jig,reel, horpipe, polka, strathspey, waltz...),有小调,前者欢快活波,动感十足,后者哀婉动人,畅叙幽情,二者一动一静,正如生活的旋律有欢乐亦有苦难。

小提琴fiddle作为英伦岛上的传统乐器,在传统音乐表演中非常重要。在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有一段三等舱跳舞的片段,里面的一个乐器正是小提琴。传统爱尔兰动画里,经常会用到传统小提琴的元素,如《海洋之歌》中,几个老头各奏乐器,唱起Dulaman。爱尔兰在二十世纪独立了之后,爱尔兰音乐成为了他们民族身份认同的一大标志。不得不惊叹爱尔兰不愧是盛产音乐的国度,这个岛国虽然小,但国民的音乐素养着实高。男女老少,各种乐器信手拈来,小提琴、班卓、六角手风琴、长笛等,很容易就能找到一起合奏的人。苏格兰和爱尔兰音乐没有太大的区别(提醒一句,苏格兰不只有风笛!)但是在小提琴拉法上仍然有细微差别,有空开篇单独讨论。爱尔兰诗人叶芝就写过《Dooney的小提琴手》,展现了小提琴在爱尔兰民族文化中重要的地位。(诗歌见文末)

那么为什么fiddle风格会学起来容易一些呢?

简而言之,爱尔兰、苏格兰音乐中的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没有古典音乐那么高。

  1. fiddle主要用到一把位,因此你不用懊恼换把时老是找不对音。当然,如果你喜欢看古典小提琴手疯狂换把的快感并且自己也想学这一套,那么赶紧找个古典音乐的老师……
  2. 几乎用不上揉弦,还原小提琴最本真的音色。所谓拉什么就是什么。当然,锯木头的声音无论在哪儿都是不能容忍的!
  3. 传统音乐圈子很包容。自古以来,爱尔兰、苏格兰不是贵族文化主导的世界,因此那里的人没有高高在上端着的姿态。他们的民族个性随和。放到音乐上,那音乐原本就是农牧民与工人的音乐,重点在于交朋友,是社交和休闲的手段之一。另外,如果你在国外,尤其是爱尔兰或苏格兰,你有很大几率遇见这个圈子里的大神!!!这种音乐相当接地气,能让你近距离接触一线乐手,和他们一起演奏聊天。若在平日,观摩他们的表演更是一种学习提高。

一言以蔽之,虽然是同一种乐器,但古典音乐与传统音乐相当于是两门完全不同的语言,即传统小提琴fiddle风格与古典音乐截然不同,因此对于很多古典小提琴来说,虽然曲子看着简单,但是想用小提琴说爱尔兰/苏格兰的语言,始终没有那味道,那也正是fiddle风格与古典音乐不同的地方,对于学习者来说也是fiddle风格的重点/难点。

下面就来说说fiddle风格的重/难点。

  1. 爱尔兰/苏格兰音乐中的左手装饰音。许多民族都有自己一套独特的装饰音系统。爱尔兰、苏格兰音乐的装饰音的产生有的模仿歌唱、有的源于当地语言的节奏和旋律,甚至有的模仿其他乐器,这就需要学习者去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多听多学习。
  2. 右手灵活的弓法。a. 舞曲律动:毕竟一大部分的爱尔兰/苏格兰曲子是用来跳舞的,要产生舞蹈的律动,那全靠右手运弓的强弱变化来实现。b. 右手的装饰音:有一类装饰音是靠右手运弓来实现的,典型的例子就是苏格兰、爱尔兰Donegal风格中的三连音。
  3. 节奏要稳。虽然传统音乐圈子很宽容,但你和大家一起拉琴把节奏带跑了,那太气人了。传统音乐的舞曲速度可快可慢,稳最重要。大家一开始练习的时候也不用一味求快,稳最重要。稳!稳!稳!
  4. “靠谱”一点都不靠谱。这里的谱指乐谱。谱子可以记录音乐的旋律与节奏。然而在传统音乐的世界里,谱子只是音乐记录的一部分。实际上传统音乐充满了即兴成分,它的装饰音、弓法包括节奏都不能靠谱子死板地记录。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传统音乐的记谱看着简单,但很多古典小提琴手却总是拉不出那爱尔兰/苏格兰味道——因为传统音乐一直都是口耳相传,它的曲子风格都有一定套路,因此多多依靠耳朵,多听多感受才是最重要的。补充一点,许多爱尔兰人学习音乐的时候就是Learn by ear(靠耳朵学习),不用谱子,许多人也不认谱,就靠耳朵。所以呢也给想学Fiddle的朋友提了个醒,不用太纠结识谱这个问题,音乐毕竟是声音的艺术。

亚马逊搜索 Irish fiddle,英文原版教材,很实用。

也可翻墙去油管看,国外视频一大堆。

如果想学个乐器当作业余生活的玩伴,想自娱自乐,想和人合奏,想通过音乐交朋友,要不尝试一下小提琴的fiddle风格?相信我,这既是一场音乐之旅,又是一场对苏格兰、爱尔兰乃至世界民间音乐的探索之旅。

最后 在上海的朋友,若对爱尔兰传统音乐感兴趣,安利一个地方

老板是个地道的苏格兰人,吉他弹得很好,歌也唱的超级棒。 每周日下午都有爱尔兰传统音乐聚会,有各类乐手在此相聚。想感受爱尔兰/苏格兰传统音乐及酒吧文化的朋友可以去看看,保证让你觉得进了这个酒吧就到了外国。

献上叶芝的Dooney的小提琴手

人们跳起舞,像海浪一样

我经过表哥和哥哥的镇子
我呢,在看Sligo集市上

神秘园之歌(世界著名乐队神秘园发行的第一张专辑)?如果你对这个不了解,来看看!

世界著名乐队神秘园发行的第一张专辑,SongsFromASecretGarden。1995年,首张唱片《神秘园之歌》面世,这张由宝丽金挪威公司制作,在菲利普厂牌下发行的唱片一经推出即获得空前成功。截止97年底唱片已发行超过65万张并登上美国Billboard音乐排行榜达一年之久。这张专辑风格比较统一,乐曲舒缓柔美,充满了思忆与郁忧,不经意之间流露出些许的忧愁,令人不得不沉醉于其中。其中的《夜曲》(Nocturne)一曲是乐队的成名作,曾获95年欧洲歌唱大赛冠军。《来自神秘园的歌》(SongFromASecretGarden)在组建乐队前就在挪威发表并流行。


神秘园是一支著名的新世纪音乐风格的乐队,它由挪威作曲家兼键盘手RolfLovland(罗尔夫·劳弗兰)和爱尔兰女小提琴手FionnualaSherry(菲奥诺拉·莎莉)组成。1994年,他们在欧洲歌唱大赛中初次相遇,那时劳弗兰已是知名的词曲作家,由于对音乐有着难以想象的相同的理解,他们走到了一起。1995年,他们的探路之作《夜曲》一举夺得欧洲歌唱大赛冠军。1996年4月推出首张专辑《来自神秘园的歌》大获成功,影响遍及世界各地。乐队融合了爱尔兰空灵飘渺的乐风以及挪威民族音乐及古典音乐,乐曲恬静深远,自然流畅,使人不知不觉便已融入其中。

神秘园乐队成立于1994年的SecretGarden]它由两位才华出众的音乐家组成,一位是在挪威音乐界享有盛誉,曾为不同的音乐家担任作曲、监制并身兼键盘手的RolfLovland(罗尔夫.劳弗兰)]FionnualaSherry(菲奥诺拉.莎莉)]与多位世界级音乐家与流行歌星合作.1994年,他们在欧洲歌唱大赛中初次相遇,那时劳弗兰已是知名的词曲作家,由于对音乐有着难以想象的相同的理解,他们走到了一起。两人相遇后,由于音乐理念和生活态度包括

哲学观念都很接近,对于音乐的热情和追求一拍即合组成了SecretGarden,RolfLovland深信: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每当痛苦失望或消沉时,就需要抒缓情绪寻找内心的平静和安慰,这块藏在每个人内心的土地,就是“神秘园”。

1995年,SecretGarden神秘园凭借一首仅有24个单词的单曲《Nocturne夜曲》创下了40年来这个具有极高声望的大赛从没有一部器乐作品获金奖的奇迹。

《Nocturne夜曲》一举获得在欧洲拥有最多观众的欧洲电视歌曲大赛的金奖,

来自神秘园的歌/神秘园之歌》随即面世并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影响遍及世

界各地。在美国,他们一跃登上了著名的公告牌"Biilbod新音乐排行榜”,令人惊讶的是一年后他们仍然榜上有名。1997年,SecretGarden神秘园的第二张专辑《WhiteStone白石》推出,这张融汇挪威和爱尔兰音乐文化的专辑同样畅销于世界各地。在聆听这张唱片时,每一首作品就像一颗白石子领着你到达神秘的花园。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神秘的花园。时世艰难,但我们却可以在花园里得到蔚借和欢乐,并且静静地思考。

几年来,我已经找到了我的神秘园,它是那么和谐与悦耳。您听到的歌声就是我所找到的。1994年,我遇到了一位爱乐兰艺术家,她用热情朴素的艺术风格赋予了我的音乐以生命。她就是著名的爱尔兰小提琴家FionnualaSherry。

我们一起照看我们的神秘花园,我们的成果就是您所听到的。

我真诚地祝愿您,在发现我们的秘密后,能到达属于自己的神秘花园。

挪威国宝级乐队SecretGarden神秘园:来自北欧的天籁之音

RolfLovland与FionnualaSherry的合作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天才的合作,各有特点。FionnualaSherry有极好的舞台形象,在舞台上她就象是带给观众的一个礼物。而RolfLovland是一个非常专业和审慎的制作人,他可以结合最新的制作技术,让自己笔下最优美的旋律如出泉涌。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能够心境单纯地长时间投入音乐创作中,这种敬业精神成为他们成功合作的纽带。

SecretGarden神秘园溶合了爱尔兰空灵飘渺的乐风以及挪威民族音乐及古典音乐,乐曲恬静深远,自然流畅,使人不知不觉便已溶入其中。

评论家们说"神秘园绝对是超凡脱俗的,他对任何一位收藏者来说都是必须倾听的”,他们的音乐是"渴望心灵飞翔者的必需品”,是"祥和、宁静的画卷”……

被誉为挪威国宝级的SecretGarden神秘园乐队1997年曾随国王、王后访问我国。他们那融入挪爱两国民族音乐精髓,古典浪漫、旋律恬畅优美的神秘园音乐令所有聆听者痴迷。

注册会员,获得无损资源下载地址,享受高品质音乐。

您需要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又名《吉普赛之歌》,小提琴独奏曲中不朽的名篇。萨拉萨蒂的作品自始至终十分讲究效果和技巧,都是纯粹的小提琴作品。这一首乐曲是萨拉萨蒂所有作品中最为世人所熟悉的名作,它那回肠荡气的伤感色彩与艰涩深奥的小提琴技巧所交织出来的绚烂效果,任何人听后都会心荡神驰不已。

    吉普赛民族在世界上分布广泛,但都是从不定居的流浪民族,世世代代过着清苦而又饱受歧视的生活,但这个民族活泼、乐观、能歌善舞。作者萨拉萨蒂运用十分恰当的手笔描写了这一民族性格的几个侧面,并使小提琴的旋律性与技巧性得到相当完美的结合。本曲中的管弦乐伴奏部分,也是作者亲自编配的。


    第一部分:中板,C小调,4/4拍子。由强而有力的管弦乐齐奏作为开始,然后主奏小提琴奏出充满忧伤的旋律。这一部分很短,只是全曲的引子。

    第二部分:缓板,由小提琴奏出新的旋律,是一种美丽的忧郁,以变奏和反复做技巧性极强的发展,轻巧的泛音和华丽的左手拨弦显示出这一主题的丰富内涵。在这部分,管弦乐并不太明显,始终是以小提琴的轻柔旋律为主题。

    第三部分:稍为缓慢的缓板,2/4拍子。小提琴装上弱音器,"极有表情地"奏出充满感伤情调的旋律,悲伤的情绪达到极点。这一旋律广为人知。

有与第二、三部分形成明显对比的豪迈性,反映出吉普赛民族性格的另一面--能歌善舞。以管弦乐的强奏作为先导,小提琴演奏出十分欢快的旋律,右手的快速拨奏与高音区的滑奏无比欢愉;这一旋律告一段落后,又用小提琴的拨奏开始新的旋律,接着是由十六分音符的断奏所构成的像游丝般的旋律,充满舞蹈气氛;然后以更具技巧性的拨奏再现第四部分的最初部分,逐渐朝气蓬勃地趋于高潮,最后像闪电般结束乐曲。



    维尼亚夫斯基是十九世纪波兰作曲家、小提琴家,是一位具有辉煌技巧的演奏家。在浪漫主义炫技表演艺术流派中是继帕格尼尼之后又一位能够标新领异的人物,他不仅是演奏家,也是作曲家,但他的创作范围只限于小提琴音乐方面。
    当所有狂飙时期的音乐家们都跟着自己狂热的艺术谈恋爱时,有一个人还是紧抓着十八世纪的家庭的钥匙(不是枷锁),紧紧不放,他不但是提琴界的顶尖超技演奏家,他写下的音符也都诉说着他热爱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
  与他同时期或之前的男性旅行演奏家很多都是到处留情型的,像之前的大前辈小提琴家帕格尼尼(Nicolo Paganini),还有与他同时的钢琴家李斯特(Franz Liszt),只要他们一上台,甚至都还没演奏,台下的女士都有的已经昏倒的,因为期待的热情与致命的吸引力提早产生了化学作用,所以帕格尼尼与李斯特都从来没有结过婚(但他们都有小孩),因为诱/惑实在太多了。

  然而维尼亚夫斯基的诱/惑只有一个,就是他的夫人依莎贝儿。

  在他25岁时到伦敦举行演奏会,认识了爱尔兰籍的依莎贝儿,他们是一见钟情,可是依莎贝儿出身名门,家中极力反对他们的恋情,维尼亚夫斯基无论如何都一定要娶到她,所以马上写了这首《传奇曲》,且在下一场音乐会上立刻演出,并当场发誓表达他对依莎贝儿忠贞不二的爱意,就这样感动了依莎贝儿的父母,让他顺利的娶到了美娇娘。

  当然故事是要在结婚之后才开始。因为音乐这个工作在当时社会不是很稳定的,几乎所有独奏家都是自由职业者,有演奏才有收入,后来他接受了一份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音乐院的教职,但演奏家一辈子都是演奏家,他仍然马不停蹄的接受巡回演奏的邀请,只是主要的原因还是那首《传奇曲》的誓言,他要依莎贝儿过安定舒适的生活。

  不过人的精力还是有限的,他在20年的奔波之下,终于在俄国巡回演出时病倒了,原来依莎贝儿当时又怀孕了,维尼亚夫斯基深怕婴儿出生时经济不宽裕,所以在身体微恙的状况之下还是拼命演出,结果他最小的女儿爱琳出生时,维尼亚夫斯基已经病故过世两个月了。

  《传奇曲》的前奏是以小提琴哀怨的演奏出孤独的小调旋律,乐曲中间转成大调的舞曲音乐,以双音来演奏,而在最后一段,小提琴再回到孤独的旋律,向世人告别。

  传奇真爱,尽在音符中。


    为小提琴和乐队而作的《哈瓦涅斯》作于1887年。圣-桑偕同小提琴家阿尔贝蒂尼到欧洲各国演出,遇雨被阻于布加勒斯特某旅馆,于是开始构思此曲,两年后完成总谱,题赠给阿尔贝蒂尼。本曲共有三个主题,第一主题是情歌的旋律,第二主题乃第一主题变形而成,第三主题有咏叹调性格。

帕格尼尼: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在帕格尼尼出版的小提琴协奏曲中,保存至今的仅《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和《第二小提琴协奏曲》两部,而经常被演奏和最受欢迎的也只是《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作品的创作时间众说不一,大致是在1811至1817年间完成的。帕格尼尼在这部作品中充分运用了他的双泛音、跳弓等独具匠心的髙超技巧,此外,就像其他意大利作曲家在他们的作品中所表现的那样,在这部作品中也可以听到许多如歌的美妙旋律。全曲演奏历时约三十四分钟,在这样一部规模较大的小提琴作品中,由于变化繁多,很少使人产生厌倦无聊之感。


    《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原来用降E大调写成,而独奏小提琴为了减轻技巧上的困难,并得到某种特殊效果,一般将定弦调高半音而使用D大调的乐谱,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好像用了移调乐器那样。现在,无论是管弦乐队还是独奏小提琴,一般都用D大调乐谱演奏。

    按照通常惯例,乐曲以管弦乐队强有力地呈示主题作为开始。最先出现的一个动机由弦乐器清晰地奏出,它暗示出了乐章中其他一些主題。随后,乐队以有力的全奏奏出了一个气势豪迈、生机勃勃的主題,但无论从这个主题的重要性还是出现的频率方面来看,都算不上是第一主题,真正的第一主题则由独奏小提琴所呈示。

    与这个主题相对应的是乐章的第二主题。这是一支轻松流畅、优美如歌的旋律,它在整个乐章中以原形及变形在不同乐器上多次出现,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独奏小提琴加入后,呈示出第一主题的两支旋律。这两支旋律虽然旋律线有类似之处,但风格情趣绝然不同,前者自由宽广,具有十分豪迈的气质;后者激动兴奋,具有热情奔放的情调。

在第一主题奔放的旋律的对照下,独奏小提琴奏出的第二主题要比先前乐队虽示这一主题时显得更其妩媚动人。随后,第二主題
的第二支旋律以稍加变化的形式出现在独奏小提琴上,一个音阶式急速上行并最终达到髙把位顫音的音型把音乐推向了高潮。这时,—直处于从属地位的乐队仿佛等待已久那样接了过去,并以雄壮的乐声结束呈示部而转入发展部。

    进入发展部后,乐队奏出了一个突如其来的全奏和弦(ff),独奏小提琴的华彩乐段随之活跃起来,但马上又是一个停顿,第二主题的一个变形犹如温柔的歌曲般在独奏小提琴上鸣响。

    音乐又一次变得华丽辉煌,而温柔的歌曲也再度以稍加变化的形式出现。在这段音乐中,无论是力度弱与强的交替,抑或静与动转换,都是很有效果的。

    乐章的再现部不是以第一主题的再现、而是以如歌的第二主题的D大调再现开始,经过第一主题第二支旋律的变形的过渡而进入华彩乐段,独奏小提琴充分发挥技巧,非常华丽地把音乐导入结尾部分,整个乐队以迫不及待的进行强有力地结束了这一乐章。

    由于规模宏大,而且是戏剧性的和华丽的,这一乐章经常作为一首曲子而单独演奏。

    第二乐章简单质朴,具有悲壮的气质。乐曲开始是乐队雄壮地连续奏出的和音,这是一个非常戏剧性的开端。在这种氛围中,独奏小提琴与整个乐队的一声咆哮引出了一支隐藏着热情的柔和的旋律。

    这支旋律如歌似泣般地进行着,乐队和弦的加入使它显得更其悲壮。最后,当音乐慢慢地沉寂下来时,从乐队中迸发出来的一个有力的和弦毅然结束了这一乐章。

    第三乐章是一支快板的回旋曲。乐曲从独奏小提琴上一个轻快而幽默的主题开始。这个主题的设计不仅意在激发美感,而且着意表现独奏家轻盈而灵巧的弓法。这种跳跃般的断奏技法在帕格尼尼的时代尚属罕见,而帕格尼尼本人精湛的演奏示范更使听众瞠目结舌。

    这个主题在独奏小提琴与乐队全奏中多次反复后,独奏小提琴又奏出了副主题那如歌的旋律。

    开头的主题以片断的形式出现以后,乐曲以种种复杂而华丽的小提琴技巧获得了极好的效果,最后,全曲在乐队华丽的音响中结束。


《音诗》是肖松创作末期(1894—1899年〉的主要成果之一,在这时期,由于结识一些象征派诗人,又接触到俄罗斯作家如屠格涅夫、陀斯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的作品,他那潜在的悲观情绪有所抬头。《音诗》以屠格涅夫的一则短篇故事为基础(具体指的是哪一则,我们不得而知),表达肖松内心世界的一种不容易捉摸和近于病态的压抑之感。《音诗》虽是为小提琴独奏和乐队而写的乐曲,它的规模介乎协奏曲与小提琴小品之间,相当于贝多芬的《浪漫曲》;但在音乐会上演奏时,用钢琴伴奏的情况更为常见,它同拉威尔的音乐会狂想曲《茨冈》连在一起演奏,则几乎成为一种习惯。


《音诗》非常富于诗意,同时又具有一些戏剧性因素;乐曲的结构稳妥合理,毫无冗长乏味之嫌,反映出作者过细的设计和特别精心的技艺。轻度的伤感,狂喜但有所克制的热情,含蓠,雅致,笔法之极度精练——所有这些都是它的特点所在,这首乐曲自始至终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因为其中所表达的热情并不激烈,往往是在谨慎和含蓄中带点激动的柔情。


乐曲以降E大调为基调,经过#F大调、D大调和b小调等变化而复归原调。乐曲的引子由弦乐器(小提琴除外)和木管乐器上一些短小动机的浮沉组成,令人感到有点神秘。接着,乐曲的第一主题便由定音鼓的轻微敲击(属音)引出,它先出现在独奏小提琴上,并由弦乐器合奏复述,然后又由独奏小提琴按华彩乐段的方式加以发展,音乐的情调典雅,充满一种幽深的冥想。


    乐曲的第二主题自前一主题逐渐强化的发展引入,现在节拍也已变换,弦乐器声部起伏活跃的三连音音型,还使独奏小提琴的主题显得越加强烈和富于激情。

    乐曲的第三主题是前一主题情绪的直接继续,在这里有着广阔的发展:独奏小提琴借它以发挥双音和八度音等辉煌技巧,而当主题转由双费管和中提琴独奏时,独奏小提琴又以活跃的旋律与之相伴,整个乐章的高潮也是在这一主题的发展中形成的。

    高潮过后,引子的素材重又引出乐曲的第一主题,但这时它相继在#F大调和D大调上出现。接着,音乐的速度转快,乐曲的第二和第三主题又在b小调中进行充分的交响性发展。最后,在回到原来的速度和调性的当儿,乐队全奏的第一主题音响庄严饱满,整个乐曲便以这第一主题的变化反复作为结束,那逐渐轻弱的颤奏使这段尾声显得极有诗意。


《茨冈》是拉威尔唯一的小提琴与管弦乐队作品,完成于1924年。这首作品原先是为小提琴独奏和一种加用Lutheal的乐器伴奏而写的(Lutheal是钢琴的附属装置,通过它可以模仿管风琴的音响效果),但很快地作者又把原来的伴奏加以配器,因此,今天虽然有时可以听到用小提琴和钢琴演秦这首乐曲,但它的管弦乐版本却更广泛闻名。


拉威尔在二十年代对小提琴作品的创作特别有兴趣。他写过《小提琴与大提琴奏鸣曲》以纪念德彪西(1920—1922年),有《致福莱的摇篮曲》(小提琴与钢琴,1922年)和《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年)等。他从维也纳和布达佩斯的旅行中所得印象、以匈牙利茨冈的民间音乐音调为基础写出的《茨冈》,也是为小提琴独奏而写的音乐会曲。拉威尔的《茨冈》所采用的小提琴技巧,虽然可以追溯到帕格尼尼(N.Paganini,l782-1840)和萨拉萨蒂,但实际上,这首作品应该说主要还是以李斯特的钢琴狂想曲为蓝本。这一点从作品的标题,从乐曲开始时的慢速度即兴华彩乐段,从主题在装饰变奏中的不断更新,以及力度始终示渝地进逼以导入急速、狂热的尾声等方面都可以看到。拉威尔把他的这首作品题献给匈牙利小提琴家达兰妮(Y.d'Aranyi),并由她在伦敦首次演出。


《茨冈》,用拉威尔自己的话说,乃是一首“匈牙利狂想曲风格的技巧性乐曲”,它的结构基本上以李斯特狂想曲的传统布局为依据。乐曲从一长段“引子”开始,这是小提琴的即兴独白,即美妙的华彩乐段,但它是整个乐曲的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引子的结构比较复杂,音乐的进行似乎历经这样三个阶段:起先是基本主題的陈述和发展,由独奏小提琴只在G弦上奏出。这里依序呈现两个主题,一个在b小调,另一个在降b小调,后一个主题后来还成为《狂想曲》本身第—段的基础。


引子的当中一段从第一主题的八度陈述开始,这里已经不限于只用G弦,其中充满着情绪的出奇变换,似乎转瞬之间又把听者从戏剧性的激情带入模仿夜莺的歌唱(泛音)。引子的最后一段在性格上是前者的发展,但主题素材却是独立的;一个接着一个连续出现的乐句越来越加悲壮,不时还插进一些辉煌的经过句和光芒闪烁的泛音,整个说来,在这里音乐最具有即兴意味。然后,小提琴演奏能手好象不再沉溺于他那无尽的幻想似的,突然停留在C大和弦的颤音上——“茨冈”旋律的典型结尾——以结束这一大段引子。


现在,在这独奏小提琴的颤音背景上,竖琴模仿匈牙利一种民间东器——洋琴的乐句加入进来了,它以无比清新的和声完成了从引子到狂想曲本身的过渡。这狂想曲本身在结构上基本上又可以分成两大段,前一段是d小调,由主题及其六次变奏组成;这主题曾作为引子的第二主题先现过,兼具忧郁和热情的神态,但在这里它转入d小调,由独奏小提琴和单簧管接奏。它的第一次变奏有很多泛音装饰,显得较为复杂,第二次变奏改由双簧管演奏主题,而独奏小提琴则以拨奏的技巧性乐句相伴。第三变奏近似一种间奏,好象为了使小提琴演奏能手得有喘息的机会,现在由整个乐队的全奏来完成。第四变奏是主题的抒情性表述,一时暂入b小调,由独奏小提琴在钢片琴和小提琴柔和的伴奏背景上用泛音奏出。之后音乐突然重又热情奋发,主题在独奏小提琴上的最后两次变奏(回到d小调),—次是双音,另一次则用颤奏。随后,竖琴便以逐渐加快的滑奏不间断地把音乐带入狂想曲的后一个大调段落。


    现在,音乐转入同名D大调,也就是引子的基本调性——b小调的平行大调,比前更有激情,这时出现的新主鹿具有健爽和欢乐的特点,它意外地逡巡于大调与小调之间,这支旋律的民族属性是毋庸置疑的,有人认为这可能是拉威尔直接从人群中听来的,与拉威尔同时代的一位音乐评论家甚至据此认为“拉威尔的音乐比茨冈人的音乐还要茨因化”。


当乐队复奏这一新主题之后,一个小停顿,又是这一主题的一系列变奏。现在,音乐从中庸速度逐渐增快,伴奏中重现了“调音不准”的洋琴效果,交织着欢乐与幽默的情调。经过几次变奏之后,拉威尔为独奏小提琴安排三小节休止,即时转入即兴式热烈激奋的尾声。这时,章乐的进行以小提琴独奏声部为主,它的调性频繁转换,力度愈益增强,后来,半音进行把急板的音乐带入远关系的#g小调,然后是一个四分休止符的停顿,调性明确的终止式和弦突然结束这首乐曲。


    拉威尔的《茨冈》狂想曲时常紧接在肖松的《音诗》之后演奏,这在如今的音乐会上几乎已经成为一种传统,

圣-桑:引子与回旋随想曲

为小提琴与乐队而作的《引子和回旋随想曲》,A小调,作于1863年,是作者为当时在巴黎已经十分出名的西班牙青年小提琴家萨拉萨蒂而写的。这其中充分发挥了作为独奏乐器的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据说作者还有意使乐曲带点西班牙风味。按照作者原来的意图,这首乐曲本拟作为一部小提琴协奏曲的最后乐章而进行构思,但初演成功后却就此成为一首独立的音乐小品,而且是作者三首小提琴小品中最著名的一首。这首乐曲原用管弦乐队伴奏,但后来比才改写的钢琴伴奏也常被采用,德彪西还将这首乐曲改变为钢琴四手联弹曲。


    这首乐曲明显分为长度很不相等的两部分。前一部分“引子”由弦乐器持续低音直接导出慢速度的基本旋律——这是独奏小提琴狂想式的独白,辉煌之间又略带忧郁之感,但始终保持优美雅致;其中是吉普赛式即兴琶音装饰乐句,以及弦乐器暗示吉他的拨弦伴奏,可能正是所谓西班牙的风格所在。

    后一部分“回旋曲”由独奏小提琴的渐强颤奏代入,它的基本主题轻快、欢愉,具有舞曲、甚至于进行曲的特点,它的切分效果是整个回旋曲的节奏基础。

    古典回旋曲的典型结构是基本主题必须在原调至少反复三次,这首作品完全符合这一要求。至于乐曲所冠上的“随想”字样,是指音乐又具有即兴的意味,其中轻快的主题交织着各种情绪不同的插段,为独奏者的记忆准备好充分发挥的用武之地。在上述这些插段中,有的主要是抒情的,而有的则更多地强调舞曲的节奏,但同样富于魅力。

百度下载(音乐共享精神)
2017年10月14日更新下载地址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

感谢分享资源,论坛有你更精彩!!!.
熊猫兄有颗慈祥的心···
这个怎能不正常呢 大爱


一个潇洒的胖子,一个开朗的胖子,一个善良的胖子,一个幽默的胖子,一个有品位的胖子,一个聪明智慧学识渊博的胖子,一个。。。。平凡的胖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首英文歌高潮是小提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