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电影追风筝的人阿塞夫评价过后你认为阿米和阿桑的友谊是如何形成?

第1篇:追风筝的人读后感300字作文

引导语:追风筝的人这部小说讲的是一场虚无缥缈的友情吗?想探个究竟吗?那么一起去看看追风筝的人读后感300字作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的亲密友谊,成为贯穿全书的脉络。”——这本书封底印着《纽约时报》某篇评论文章的一句话,还有这本书的扉页上内容简介的第一句话“12岁的阿富汗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都在提醒读者这是一本关于友谊,关于背叛与救赎的一本书。

很好奇,两个完全不同阶层的人,会产生怎样深厚的情同手足的友谊呢,之后又会有怎样的背叛与救赎呢?带着这些好奇,我翻开它,一读究竟......

当我读到,哈桑一遍遍的说着“为你,千千万万遍。”时;当我读到,阿米尔提出过分要求后,阿米尔说“哈桑从无此想法,但若是我要求他,真的要求他,他不会拒绝”以及“哈桑从未拒绝我任何事情。”时;当我读到,哈桑说“我宁愿吃泥巴也不骗你(阿米尔)。”时,我感觉到,阿米尔与仆人哈桑之间,并不存在什么伟大的友谊,甚至我认为,哪怕是对等的友谊,也不曾有过。

他们只不过是对方的过客,一种主仆关系,一起的玩伴,却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将对方深深扭进自己的生命里,那么的心甘情愿(哈桑)或不情不愿(阿米尔)。这就是这本美裔阿富汗人卡德勒·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带给我的震撼,让我感受到的并非友谊的深厚,而是人*的弱点、道德的虚无以及现实的残酷。

哈桑,就是那个追风筝的人。追风筝,是他的拿手好戏,慢慢的追着,静静的等着,风筝就会降临,唾手可得。阿米尔问他有什么秘诀,哈桑说“我就是知道”,是啊,凭着天生的直觉,他就是知道风筝会在哪里降落。对于人间的友谊或者爱,他也以为凭着他的执着——无私的奉献、一味的付出——可以获得,然而,不得不说,这是一条不归路。因为,无私的奉献意味着对方无偿的获得,一味的付出意味着对方一味的得到,这不是对等的关系,也自然无法或者真正的友谊或者爱。友谊也好爱也罢,都是一种关系,都需要一种平衡,在不平衡的关系中,付出一方会有“可怜的”道德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会令对方窒息,甚至会让对方有一种罪恶感——至少也会有一种愧疚感。所以,当哈桑越付出时,阿米尔就会越逃离;当哈桑越奉献时,阿米尔就会越背叛。这友谊或爱的“风筝”,哈桑到死都在追,到死也未必追到。

最后,阿米尔也成为了追风筝的人,为哈桑的儿子索拉博(曾割腕自杀,后患有自闭症),为生命的轮回(对自己童年的轮回)。我不知道,阿米尔最终能否追到他的风筝.

在好友的推荐下买了这本书,先是被书名困惑了一下,对于我们来说一般是到春暖花开阳春四月的时候出游放风筝,会追风筝吗?我带着怀疑的态度去看这本书,但是看完这本书心情却是凝重的,百感交集。

在阿富汗,每年初春,会有盛大的风筝节,许多的孩子会用积蓄了一年的力量来使自己的风筝成为佼佼者。这本书中的12岁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风筝节对于阿米尔来说,他只有通过这样的机会才能获得父亲的赞美和笑容,追风筝,也相当重要,抢到了最后一个被击落的风筝,那也预示着莫大的荣耀和完全的胜利。于是哈桑,便担当起了重要的任务,就是把那只被阿米尔击落的风筝追到手。

处处受到本地人的欺负,异样的目光,加之战火的侵袭,让原本亲和的世界失去了本应快乐的儿时天地,在坏小孩面前,阿米尔产生了畏惧,然而,善良可爱的哈桑却时时都在保护着阿米尔,不让阿米尔受到任何伤害,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哈桑被打,被欺骗,被误解都因阿米尔的心境过于懦弱所制。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因无法面对哈桑,他栽赃哈桑偷了他的钱财和手表,逼迫哈桑离开他的家。最后,哈桑选择了离开,不久,自己也跟随父亲逃往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

阿米尔身上的懦弱、胆小、卑鄙的个*,而阿桑身上的善良正直和忠心,其实与很多人相近。就我而言,看到的真的很少,哈桑代表了理想,阿米尔代表了人*。我们很多人都是阿米尔,向往理想,而懦弱让我们达不到那样的高度。因而日渐自惭形秽,甚而打破理想,彻底落入世俗。然而,阿米尔还是选择了踏上心灵的救赎道路,尽管有过动摇,但他最后还是勇敢得面对了,实现了救赎。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不仅是一句简单的承诺,更包含着他对哈桑所有的罪恶感和愧疚。这句话像咒语一样,优美得像一句诗,却在美好背后藏满悲伤。好在最后一幕,最后一次出现这句话时,他终于可以面对遥远岁月里那个卑微的自己。

第2篇: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作文

追风筝的人围绕风筝与阿富汗的两个少年之间展开,一个富家少年与家中仆人关于风筝的故事,关于人*的背叛与救赎。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作文,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那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读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追风筝的人》重点关注男*的成长,《灿烂千阳》则着墨于女*的命运。前者,阿米尔公子与仆人哈桑反衬,后者,莱拉和玛丽雅姆相对照。莱拉来自于幸福的家庭,美丽无比,可玛丽雅姆却长相丑陋,并生活在单亲家庭。两本书出自于同一作者,背景都是20、21世纪间三十年的阿富汗。虽然不是在同一年读这个两本书的,可相同的阅读体验是,你必须连夜看完,一口气去读,仿佛慢一点,主人公的苦难就会深重一些,或者说,如果我不加紧看,我就会像个罪人。胡塞尼说,“我向来只为一个读者写作。”我也只为我自己阅读,那就记录属于我自己的感受吧。那两个出身一样的“哈拉米”“他的嘴唇从中间裂开,这兴许是那个制作*娃娃的工匠手中的工具不慎滑落,又或者只是由于他的疲倦和心不在焉。”这是《追风筝的人》中对哈桑外貌的描写,一个不爱说话、憨厚老实的如泥巴的少年仆人形象。少年主人哈米尔是一个懦弱的孩子,他的爸爸却极其粗犷、豪放、旷达,极其男人的爸爸对他很不满意,甚至把更多的爱给于了仆人哈桑。

哈米尔一心想改变爸爸对自己的印象。这不仅是为了夺回属于自己的爱,也是作为一个主子对仆人的尊严。喀布尔一年一度的风筝大会再次到来。幸运的阿米尔,在哈桑的帮助下赢得了风筝大赛的殊荣,爸爸也终于破天荒地,在看台上为哈米尔鼓掌。除了战胜所有的风筝选手,割断他们的风筝线,让他们的风筝坠落,赢得风筝.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只见两个孩子猛追着在晴空中越飞越远的一只断线风筝……“你俩要是带翅膀的小天使就好了!”

“快变成一只能远走高飞的老鹰吧!你们就准能把风筝逮住!”……几个过路人,见到这番情景,竟哈哈大笑地挖苦这两个气喘吁吁的孩子。

“对,人们为什么不能像鸟儿似的长出一双翅膀在空中飞翔?”一个“飞”向天空的幻想在这两个幼小的心灵里萌发了。从此,他们开始留心观察鸟类高飞和滑翔时双翅的变化,并精心制作各种会“飞”的玩具。他俩长大后,仍然继续研究飞翔的原理。

科学的幻想经过人们的勤奋努力,终于变成了现实。1903年,世界上第一架飞机诞生了。这架螺旋桨飞机的发明家,正是二十年前,奋力追捉飘荡在空中断线风筝的两个美国孩子——莱特兄弟。

第3篇: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文300字

在《追风筝的人》中,风筝是一个象征。它是珍贵的友情、温暖的亲情、美好的爱情,也是忠诚、友善、勇敢……下面小编整理收集了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文300字,欢迎阅读!

还记得阿米尔那次自己写了篇小说吗?她读给哈桑听,哈桑拍手叫好,但是哈桑还提了一个问题,令阿米尔目瞪口呆的问题。这使阿米尔学会了写作的目标之一。

勤奋好学的哈桑使我想起了一本书,《命运之上》。主人公和哈桑一样,都渴望读书,仿佛知识就是整个世界。但他得了一种罕见的疾病,要接受很多次手术。对他来说,不能与别人一起玩,学习成了唯一的乐趣。他运用了多种描写,写出了他的学习的渴望。

还有很多人也渴望着学习,在一些贫困山区里有千千万万个孩子们因为家庭困难而无法上学,一双双清澈的大眼睛,闪烁着光芒。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师不辞*苦,跑到山区里,只为给孩子们上一节课。

我们应该更加珍惜眼前学习的机会。

读完《追风筝的人》“这本书之后,有一句话铭记在我的脑海中:为你,千千万万遍。没有万语千言,哈桑用寥寥几个字向我们阐述了最真挚的友谊。

阿富汗,这个曾经在我脑海中只留下荒芜战争场景的国度,却在阅读完这本书之后让我有了重新的认识。在书中,我看到了最最真实的阿富汗——一个有欢乐、有悲伤、有良知亦有邪恶的国度,一个人*化的国度。无可否认,哈桑和阿米尔这段友谊,是千千万万阿富汗人的缩影,是千千万万段友谊的缩影。也许不尽相同,但却有着共同的出发点——为了朋友而义无反顾!

哈桑为阿米尔追到了蓝*的风筝,也因为那一只风筝被欺负、被蹂躏,却依旧毫无怨言。反观之,少年的阿米尔在这段友谊中却担当着一个*心的角*,忽视哈桑的付出、陷害哈桑甚至害得他不得不选择离开。故事的结局是令人意外的,阿米尔等来的是哈桑逝去的消息,一别成永别,留下的、只是满满的悔恨。阿米尔只能移情,成为为哈桑的儿子追风筝的人。

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但却是最扣我心弦的一个。

等风筝的人是及其美丽而又令人心碎的故事,带给心灵久久无法平息的震撼。爱、内疚、恐惧、羞耻、友谊、赎罪。。也许每段人生都会有这些体验,而这些也是生活中的重要主题——几乎在书中都得到了体现。如果你是哈桑,你会为朋友付出一切吗?哈桑确实做了,从义无反顾的为阿米尔挺身而出,到为他追回那只风筝,再到包容他的过错,体谅他的痛苦,最终到自己的生命如断线风筝一般飞去,而在阿米尔的赎罪中,他为索拉博所做的一切,救他、照料他、等待他敞开心扉,都与哈桑曾经的付出一样。

风筝是全书的主线,它象征着亲情、友情,也象征着他人格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自己期许的样子。

真正伟大的小说在表现人物的同时也反应他们所处的社会,本书正式这样,在战火、*、死亡充斥的地方,人*的光辉更加美丽,情感也越发动人。

追风筝的人,看到这个名字,在我印象里按常规这应该是一部追逐梦想的励志小说,结果看完小说,会发现,这个追风筝的人是在现实中切切实实存在的,追风筝的比赛也是切切实实存在的,感觉天空中飞舞旋转的风筝好像也在脑海里一祯一祯放映着。

故事的男主人公和他的玩伴这种带有阶层**的情谊总是处于一种矛盾和纠结之中,但是最后根深蒂固的阶层观念和不平等的思想打败了十二多年相处的点点滴滴,其实我看完整篇小说,就记住了一个鲜明的任务,哈桑,他正直、善良、诚实、勇敢、热爱学习,*了时间所有美好的词汇,对于他的小主人,内心敏感的哈桑除了真心珍惜爱着小主人,把他当朋友,其实也一直在扮演着忠诚的仆人身份,从来不会提过分的要求。看到哈桑最后娶妻生子,感觉到了一阵莫名的悲凉,童年的不幸给他成年后的生活带去多少*暗的心理*影,再去探讨作者为什么不救下哈桑已经没什么意义了,小说一般不会给予太多的幸福于底层的*,但善良的作者还是留了一点希望下来,希望哈桑今后的后代可以迎着风,继续将风筝线攥在手里,追逐更加开阔的蓝天,愿有梦想的人都能勇敢追逐,不负初心。

《追风筝的人》小说与电影的赏析

本文我将从人物,情节两个方面来论述小说和电影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了解一片著作,要先了解它的作者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经历于作者有一定相似处,都是阿富汗人,也都因为战乱而到了美国。所以这篇小说就会写的更加真实。颠沛流离的生活给了作者更加独具特色的写作风格,写出了一些别人看不到,不敢想的东西。

小说的前半部分讲的是争宠,阿米尔一直希望得到父亲的单独的爱,他不希望和阿米尔分享这份父爱。所以他就会排斥哈桑,只会在没有人陪他的时候和他玩。之后在小巷事件之后,阿米尔没脸见哈桑了,所以就一心要哈桑走,于是把表藏在哈桑的枕头下。最后他成功地赶走了哈桑,也成功赶走了自己的良心。而后半部分则转移到了救赎。但是电影则不然,电影前半部分,阿米尔和哈桑的矛盾没有那么明显,所以当阿米尔陷害哈桑的时候就会显得比较突兀,让人不知所以然。但是由于电影的身临其境之感,让阿米尔的救赎显得更加令人感动。文章与电影有很多细微的差别,值得令人深思。

在电影中,没有对哈桑的兔唇没有详细说明,甚至没有提及过几次。于是在阿米尔父亲给哈桑礼物的时,这个礼物就从原著之中的给哈桑做手术变成了买风筝。这个我想只是限于电影的篇幅,所以不能深入展开所导致。然而电影这么做,也成功地承上启下,引出了下文中直接参加风筝循环赛的故事,所以说这就是电影的一个神来之笔。既不会让读者感到突兀,也不会让情节过于冗长。

第二个我感觉有些意外的就是弄断最后一个风筝的目的,电影里是为了阻止对手打破自己父亲的纪录,然而在书中则是为了让自己的父亲知道自己足够优秀,希望得到父亲的单独的爱,而不是与哈桑分享的爱。这个区别不可谓不大,因为这个差别导致的阿米尔人的性格的扭曲。从一个知道为父母争光的孩子变成了一个自私自利的孩子,这让有些看完电影再来看原著的人有些不能接受这大的差别。我想电影导演的目的是为了将小说中的人物美化,因为电影是需要宣传正能量的,并不是像小说那样可以随便写。

第三个是风筝大赛中,放风筝之后的伤口,在小说中写到了夺冠之后,满手的伤口彰显着他们的胜利,然而在电影中则没有。这个细节是与整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有关的,小说中这么写是因为要体现阿米尔这场比赛赢得有多么的困难,从而体现出他对这场比赛胜利的狂热,甚至不惜伤害自己为代价。然而电影中没写,是因为前半段的电影多是以温情为感情基调,写出他们的友谊,阿米尔和拉辛汗的往年之交,这一切都是美好的东西。所以说放风筝这种事再受伤就会打破电影的气氛,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会省略这个细节。

第四处则是阿里走的时候对爸爸的口气。小说中是希望爸爸能送他们到车站,然而态度并没有那么的强硬。但是在电影里就变了“恕我直言,你没有权利命令我们”,多么的伤人心。这个细节我认为是情节所迫,在小说里作者还是狠不下心来让两个四十多年的好朋友决裂,所以没有那么绝情。但是电影没有时间在这个地方浪费太多的时间,所以就显得绝情一些,但那也是人之常情罢了。

最后一处则是一处败笔,就是将阿米尔在阿塞夫手中救索拉博时,将这一过程描写弱化。首先是由于阿米尔对阿塞夫所作所为的唾弃,阿米尔骂了一句“恶心”,更能体现出阿米尔因拯救阿桑的儿子而变得更加强硬,这个人性的变化在电影中却没有集中的表现。之后在阿米尔去找索拉博的时候,不幸的是索拉博被将军从一个孤儿院带走了,而阿米尔甚至还和那个院长大吵了一顿。书中描写孤儿院的生活是每天只有早上有红茶和面包,然而中午和晚上甚至都没有了食物,这让多少人潸然泪下。。多么令人同情的一幕啊!然而电影中却又对此进行了简化,只是对环境一笔带过,镜头也没有进行深入,仿佛孩子们无非就是身体脏了点罢了。而阿富汗真正的黑暗却只能从那寥寥三十秒左右的车程中体现,上吊,交换躯体,阿富汗笼罩在一片黑暗中。我想孤儿院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去深入体现这个事情,但是导演并没有详细去写,这就是一大败笔。随后的在第一次见到索拉博的时候,阿塞夫让他跳舞,索拉博的乖顺和阿塞夫近乎宠溺的动作令我们有了一丝错觉,阿塞夫改邪归正,没有了种族歧视。电影这样就是在包庇阿塞夫,书中写到的索拉博,是对阿塞夫的恐惧,甚至不希望阿塞夫靠近他,一靠近他他就往后躲。而且阿塞夫对索拉博的行为也能看出来,他只是把索拉博当成了一个玩具,一个人皆可玩的跳舞工具罢了。误解这么就产生了,然而这个却别并不是作者的本意。

说到人物塑造,这个阿米尔不得不说是电影的一个翻版的败笔。一个人的人性是不应该变化的,然而在电影里却把阿米尔美化了,不明白是为了什么?本来阿米尔那丑恶的陷害哈桑,欺负哈桑的嘴脸到了电影里却变成了委屈,不甘,这是人物塑造的一个失败。

总之来说电影和真实的小说相似度还是很高的,是一个中规中矩的改编电影。

  追风筝的人细腻勾勒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无须图表与诠释就能打动并启发我们。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追风筝的人读后感300字,希望对您有用。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300字【一】

  《追风筝的人》一书,在近几个月里一直好评不断,并在畅销榜上居高不下。书的封面,广袤金色的天空下,迎着夕阳,追风筝的孩子们欢笑着奔跑,追逐飞逝的光影。

  《追风筝的人》的作者哈利德·侯赛尼,向全世界展示了阿富汗的另一面,除了战乱,在这块土地上还有很多勤劳善良的人民。小说用朴实的文字,讲述了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细腻平淡的笔触,真实地还原了阿富汗人民的生活和信仰。

  《追风筝的人》主人公阿米尔,儿时出身阿富汗上流社会,而阿米尔总是因为父亲对仆人儿子哈桑的温情而心生嫉妒。但哈桑同时又是阿米尔最好的玩伴。阿米尔儿时性格懦弱,而哈桑勇敢忠诚,“为你,千千万万遍!”是哈桑对阿米尔永恒的忠诚誓言。然而心态失衡的阿米尔,用不光彩的手段陷害了哈桑一家,导致哈桑一家被赶出家门,后来阿富汗爆发战争,阿米尔一家被迫出走美国。后来父亲的合伙人告诉阿米尔内情,在临终前鼓励阿米尔回阿富汗寻找哈桑的小孩,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平复自己多年的负罪感。已经是事业有成的阿米尔鼓起勇气,第一次像男子汉般地回到了故乡,在被塔利班统治的残酷现实中,找到了哈桑的孩子,在得知惊人秘密后,他赎罪般的努力,最终令人感动地完成了一个男人的成长。

  风筝是全书的主线,对童年时的阿米尔来说,风筝象征着自由、自责、期盼父爱的生活状态,风筝在天空中飞翔,象征着哈桑和阿米尔一起度过的如影随形、自由自在的生活;对少年时的阿米尔来说,风筝代表着自私、懦弱、背叛的人性特征,在风筝大赛中,哈桑牺牲个人的尊严,为阿米尔取回了最后那只风筝;对中年时的阿米尔来说,风筝象征着心灵上的救赎,战胜懦弱,冒着生命危险回到被塔利班占领的喀布尔,去解救哈桑的儿子,将他带回美国,收为养子。这是他在成长的生命历程中,第一次主动采取行动,来挽救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并非逃避。

  故事可以看成是一个人的成长史,从幼稚走向成熟,从逃避变得勇于担当。追寻的那只风筝,不仅仅是哈桑在喊过“为你,千千万万遍”后,去追逐的那只

  对于生活在玉东的我来说,在追风筝的路途中,我们应勇敢地将胆怯收起,把承担责任付诸行动——为你,千千万万遍。

  也许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也许有些许苦涩与酸楚。但人生就是这样,犯错,错过,再用一生来挽回。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300字【二】

  在好友的推荐下买了这本书,先是被书名困惑了一下,对于我们来说一般是到春暖花开阳春四月的时候出游放风筝,会追风筝吗?我带着怀疑的态度去看这本书,但是看完这本书心情却是凝重的,百感交集。

  在阿富汗,每年初春,会有盛大的风筝节,许多的孩子会用积蓄了一年的力量来使自己的风筝成为佼佼者。这本书中的12岁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风筝节对于阿米尔来说,他只有通过这样的机会才能获得父亲的赞美和笑容,追风筝,也相当重要,抢到了最后一个被击落的风筝,那也预示着莫大的荣耀和完全的胜利。于是哈桑,便担当起了重要的任务,就是把那只被阿米尔击落的风筝追到手。

  处处受到本地人的欺负,异样的目光,加之战火的侵袭,让原本亲和的世界失去了本应快乐的儿时天地,在坏小孩面前,阿米尔产生了畏惧,然而,善良可爱的哈桑却时时都在保护着阿米尔,不让阿米尔受到任何伤害,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哈桑被打,被欺骗,被误解都因阿米尔的心境过于懦弱所制。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因无法面对哈桑,他栽赃哈桑偷了他的钱财和手表,逼迫哈桑离开他的家。最后,哈桑选择了离开,不久,自己也跟随父亲逃往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

  阿米尔身上的懦弱、胆小、卑鄙的个性,而阿桑身上的善良正直和忠心,其实与很多人相近。就我而言,看到的真的很少,哈桑代表了理想,阿米尔代表了人性。我们很多人都是阿米尔,向往理想,而懦弱让我们达不到那样的高度。因而日渐自惭形秽,甚而打破理想,彻底落入世俗。然而,阿米尔还是选择了踏上心灵的救赎道路,尽管有过动摇,但他最后还是勇敢得面对了,实现了救赎。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不仅是一句简单的承诺,更包含着他对哈桑所有的罪恶感和愧疚。这句话像咒语一样,优美得像一句诗,却在美好背后藏满悲伤。好在最后一幕,最后一次出现这句话时,他终于可以面对遥远岁月里那个卑微的自己。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300字【三】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作者并没有用很华丽的文笔,她仅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细腻的勾勒了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却给我以震撼。

  一场救赎再次开始。故事的最后,阿米尔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时的索拉博却因精神上的伤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说起风筝——那哈桑和阿米尔童年最喜爱的玩物时,才会不知觉的笑起来……书的后半段写得是主人公心灵的救赎。他费尽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风筝,重新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生活的大门终于又向他敞开了。阿米尔的结局,相比较而言,是幸福的。他终于明白了彼此的意义——以生命为代价。

  书中的情感不仅仅是亲情,不仅仅是友情,只要是能够沉下心来阅读的人,都会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动,也会从中折射出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绪,比如伤害别人时的快意和犹疑;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爱情乍到时的浮躁不安;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是一个人在面临变化的那一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应,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最私密的扪胸自问。胡赛尼的笔犹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近乎残酷,却又毫不哗众取宠。

  也许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也许有些许苦涩与酸楚。但人生就是这样,犯错,错过,再用一生来挽回。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300字】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追风筝的人阿塞夫评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