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物质和生活哪个更重要越来越发达,人类越来越不幸福?

价值体系决定了存在的意义,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幸福从何而来在当今社会,生存的困难在于我们贪得无厌的欲望和填补贪婪的鸿沟的困难。精神世界的压抑,物质欲望和财富的急剧膨胀,正以无形的枷锁束缚着人们的行为,不断挤压着我们的生存空间。有了财富,你就会容光焕发;没有财富,你瞬间就像一只活蚂蚁。看来这是唯一,也是最无奈和卑微的选择,这才是现实!我们不排斥财富,但财富不是生活中唯一的东西。幸福真的是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觉吗?我不这么认为!幸福的轨迹来源于存在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当商品的价值大于生命的目的地时,人类生存的价值就会随着幸福感而逐渐消失。试想,当一个人沦为商品奴隶时,幸福从何而来?奢侈会带来幸福吗?物质和财富的满足会在一定时期内给人们带来精神上快乐,这种快乐是建立在自由消费和可获得的基础上基础上的。不管你有多少财富,你在生活中花费在消费上的努力和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当一种喜悦的情绪和快乐的感觉稍纵即逝,而马上又被投入下一轮的人生竞赛,除了紧张的情绪、对失败的恐惧、对成功的渴望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剩下的最后一件事就是疲劳。在这样的周而复始生活中,幸福是怎么来的。现代社会给人们带来了太多的忧虑、恐慌和担忧。那些被家庭和现实淘汰和遗弃的老人们的担忧;中年人对他们目前的生活条件和前景的担忧;商业社会无所适从的担忧。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幸福的开始是什么?只有当存在感存在时,我们才能找到幸福感;没有存在感,幸福就不能说。什么是存在感?存在感不是我们所认为的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而是一种被社会认可的普民哲学。当你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你会感到骄傲、满足和快乐。当“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解放军”时,无论他们有多努力,你都会钦佩他们,钦佩他们。你希望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为他们感到骄傲。当这一切成为历史时,现实告诉你的是,你现在只是一个工人。除了为生存而奋斗,至少你的尊严消失了,不仅是一无所有,而且是连。你的幸福感来自哪里?当土地只是老人们的家,而不是地主们生存的希望时,幸福从哪里开始?现在人们的生存意识降低了。那是因为他们有太多的失落感。精英社会与平民哲学是对立的。似乎成功是人生唯一的选择。太多的人找不到生活的意义,所以没有办法谈论幸福。除了“金钱”和“利益”有很强的话语权和感染力外,似乎任何语言和理论都是多余的,都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效果,所以人们对许多正常的交际兴趣降低。重建价值体系,应该建立什么样的价值体系,不是个人和群体的问题,而是社会发展的大问题。
·从外找到的是社会认同,从内找到的是幸福幸福要从内寻找,而不是从外去寻找。不可否认,我们需要获得世俗意义的成功,需要金钱权势的加持,这是为了能够依靠社会达成一定的目的或者融入社会;但真正内心里,我们要获得的是内在的成功,比方说身体健康、家庭和谐、内心富足。对外在成功或者满足的渴望,能够促使人去努力去追求,来实现滋生的欲望。但活在欲望中,并不能带来快乐,可能会带来无穷尽的痛苦和虚无。一方面,这种欲望会让人不断向外索求,消费主义的陷阱何尝不是迎合了人们这种索求?但消费主义又给个人带来了什么快乐呢?《欢乐颂》里的樊胜美,十年沪飘,除了一房间过时的衣服和衰减的美貌,没有任何提升。美人确实总是格外在乎美貌,因为美貌红利给她们的生活、职场、爱情赢得了很多优待。但美貌会随着时间逐渐消散,十八岁的胶原蛋白,是多少重金医美、整形、保养也无法重现的;智慧却会乘着时间复利增长,学到的知识、增长的见识,都会让一个人越老越醇香。美人迟暮不可怕,但美人无法接受现实,且只有美貌加持就很可怕了。除了衣服,一无所有另一方面,外在的享受和快乐,只能带来一时的满足。山珍海味天天吃,时间长了也腻味;大牌软奢硬奢天天用,也只会习以为常。很多事情都能让人们获得短暂快乐,这种快乐却无法复刻。买到第一双AJ的快乐会让男孩如同珍视初恋一样对待它,但第十几个AJ套在脚上,这份幸福可能就会持续到拆开包裹的那一刻。·与谁同行,比你要去的远方更重要如何快乐?要和快乐的人呆在一起。如何获得幸福?要和幸福的人做朋友。与谁同行、和谁一起相处,都会影响你的生活方式。“你是你最密切交往的5个人的综合体”,纳瓦尔也成为“五只黑猩猩理论”。既可以通过身边最密切的5个人,可以预测你的行为方式。如果身边你接触最深的人是雷军、马云这类勤奋努力、酷爱读书且能主动实践的人,那么你也不会太差;但如果你接触最多的是自自私自利。自大且飘的人,那么你可能也不会脚踏实地。乌镇大佬合照所以说白了,读好书,教好朋友,过好生活,才能有真正的幸福感。 发布于 2022-09-06 14:4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物质丰富是富有,心灵宽余乃幸福。现在我们好像总是不快乐,学生抱怨作业多,白领抱怨工作累,妇女抱怨家务忙,官员抱怨应酬多,老人抱怨子女不回家……有一个数据可以衡量国家人民的幸福程度,叫做国民幸福指数,我们的国家在保持着高速发展的同时更要关心每一个老百姓内心的感受——他们快乐吗?相比之前更加快乐了吗?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时候我们国家参加过一次调查,那会数据显示国民幸福指数有64%左右。到了1991年再次参与调查的时候,幸福指数提升到了73%左右,原因是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等到1996年再次参与调查的时候,幸福指数下降到了68%。这个数据很令人困惑,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享受着物质文明成果的现代人为什么内心越来越不快乐?在两千五百多年前,让我们看看在物质不丰富的时代,圣贤是怎么生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孔夫子最喜欢的一个学生叫颜回,他曾经夸奖这个学生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意思是,颜回家里条件非常不好,吃了上顿没下顿,衣服破烂,住在很简陋的房子里,这种艰苦的生活对别人来说简直过不下去,颜回却能享受其中。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可能会说,生活不就是这样嘛,老天给啥日子就过啥日子,穷日子富日子都得过,这也是没办法呐。颜回真的让人佩服的,不是他能够在这么困苦的环境中生活,而是他对待这种境遇的态度,在大多数人都认为这种生活很苦,抱怨的时候,颜回却能自得其乐。真正的圣贤者,不会被物质生活所困,自始至终保持内心的恬静与安宁。人生,心灵富有最重要,若囿于物质欲望,即使拥有再多,也会觉得不够,这就是贫穷;反之,物质生活清贫,并不影响心灵的充实,知足而能自在付出,就是真正的富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的物质生活比之前越来越好,然而很多人却内心越来越不快乐。因为他能看到周边人又买了新车买了新房一夜暴富,自己很不平衡。攀比成习惯,自然不快乐。别人有了自己没有,于是要努力去拥有,拥有了如果能快乐固然好,最怕是拥有了之后发现别人又上了新的层次,从而又增烦恼。更别说有些东西是人穷尽一生都没办法拥有的。当人们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比别人更幸福时,快乐就要远离我们了。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看去,无限广阔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看过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孔子教给我们的审视方法,就是通过什么方法能找到你内心的安宁与幸福。子贡曾经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么样?老师说,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作“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这是多高的境界,意思是一个人即使生活贫困,内心依然自得其乐,不会丢失做人的尊严,这种快乐不会被困苦的生活夺去,当然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傲,依然是快乐富足、态度谦和的君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修心不修身曾是很多哲人的习惯,在他们看来,身是它物不足挂齿,心有明台能至世外,书中不只有黄金屋、千钟粟,更有定心丹、菩提树。儒家思想传承下来,我们历史上出现了很多内心富足的君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就是其中之一。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曾经当过八十三天的彭泽令,那是一个很小的官。而一件小事,便让他弃官回家。有人告诉他,上级派人检查工作,其实是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就会栽赃陷害,县吏跟陶渊明说:您应当“束带见之”。就如同今天,您要穿正装,系领带,恭敬地去见领导。陶渊明说,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就是说,他不愿意为了保住这点做官的“工资”而低声下气向这些小人献殷勤。于是把佩印留下,自己回家了。回家的时候,他把自己的心情写进了《归去来兮辞》。他说,“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意思是如果我为了物质生活好一点,就不得不向其他人低三下四献殷勤,那我的内心受了多大委屈呀。他不愿意过这样的生活,“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于是就回归到自己的田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陶渊明的意义,不仅在于在诗中构置了一个虚拟的田园,更重要的是,他让每一个人心里都开出了一片乐土。一个内心装有万水千山的人,绝对胜过一个家财万贵的人。杨绛先生曾说过: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真正的富足,是即使社会浮躁,依然坚守本心;即使自己生活不太富裕,但依然承担更多的责任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真正的富足,不是攀比,不是虚荣,而是看尽世事繁华后回归内心深处的那份平和与淡定,不以物喜,不以己忧。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物质和生活哪个更重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