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殡仪馆以丧葬为题材的电影影

华语电影里,殡葬题材一直很少有人涉足,而最近就有一部和殡葬有关的电影即将上映。不能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是当下给你1分钟,你可能都无法说出5部丧葬题材的华语电影。在国人眼里,婚丧嫁娶,皆为人生大事。而这部即将上映的电影名字恰好就是《人生大事》。其实,当我们聊起死亡、葬礼的话题时,很多人都是抱着一种风俗迷信的猎奇心态,会好奇任何与尸体有关的话题。我们热衷于一切和死人有关的猎奇话题,却很少去深入了解殡葬这个沉重的题材,而电影《人生大事》用一位殡葬从业者三哥的个人视角代入,能让大众对“死亡”产生积极思考。三哥今年三十多了,吊儿郎当的,平日里和自己两个好友王建仁、银白雪靠经营殡葬店为生。有一次,在处理一位老人的后事时,和老人相依为命的外孙女小文年纪尚小,还不理解“死亡”是什么,当她看到自己的外婆被装入棺材中运往殡仪馆时,她开始了寻找外婆之旅。对于三哥来说,他现在经营的殡葬店只是为了敷衍自己干了一辈子殡葬的老爹老莫。老爹的意思是,好好把家里的手艺传下去,这个店面才会作为遗产传给三哥。三哥原本对于继承家业这个事十分糊弄,直到遇到了寻找外婆的小文。性格倔强的小文闯入三哥的店里想要找到外婆,待在店里不走了。小文的舅舅希望三哥收留小文,小文从小就没了父母,一直和外婆住在一起,现在外婆去世了,小文需要人照顾。小文和三哥,其实是在相互指引着彼此。小文寻找外婆的原因是不懂死亡是什么;浑浑噩噩的三哥则是从小开始和父亲学习殡葬,他了解死亡,在他眼中,死亡只是拉进炉子里变成几缕灰烟。许多人其实就是电影中的小文,对于死亡的认知往往很少。因为我们从小对于死亡的认知无非来自于社会认知、影视作品、书籍。我们可能知道死亡是什么,入土为安,但是我们并不知道如何面对死亡。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一堂有教育意义的死亡课程。为了将这次工作做足,桃也联系了一位正在学习殡葬专业的学生,作为一个即将从事殡葬服务行业的学生,她将要给我们上一个一切和死有关的“课”。不少人对于殡葬的认知可能还停留在林正英系列的灵幻功夫片中,但现在的殡葬专业相当系统化、科学化,还有技术、服务等分工,甚至已经成了大学里的一个专业。19岁的小闫,她是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生命文化学院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的一名大二学生。这是她一周的课程表 小闫的课表(小红书:有回应,ID:119236863)“云蒙低沉,沂水呜咽,苍天流泪,大地悲鸣。”这是小闫的课本《红白喜事主持辞》中的一句葬礼开场白。在影片里,三哥作为一名现代殡葬从业者,也遵循着一些老传统,比如,在送逝者时,三哥会念道:“宽脚穿鞋走大路,平安走过奈何桥。”殡葬专业的传统,体现在学生不仅要学习开场话术,还要掌握丧葬民俗等一些理论知识,老师在课上会给大家简单讲下《周易》中的八卦。专业所学的教材,由全国五所殡仪专业学校的老师和一些民间组织,如各地的殡葬产业代表、民俗学家共同编辑,里边收集了大量的民俗知识,如中国殡葬文化史等。《人生大事》是一部殡葬题材的电影,影片中的主人公三哥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或多或少地会受到职业歧视。电影《人生大事》有个情节,就是三哥将自己的殡葬车停在路边时,隔壁邻居搞婚庆的老板娘让三哥把车停远点,让自己家孩子别碰那些葬礼上的花,为啥呢,都是死人用的东西,晦气。无独有偶,在采访小闫时,她告诉我们,殡葬专业带给她最大的问题确实是难以跨越的世俗偏见。小闫告诉桃:“有一次,我们在宿舍练习告别仪式要用的插花,有其他寝室的人过来指指点点,说着什么真晦气的话。”小闫学习插花的过程与人交谈时,小闫也不愿意提及自己的专业,虽然身边的亲戚都表示理解,但邻居们还是会有一些风言风语:“一个小姑娘家家,怎么学这个专业啊,谁还敢靠近你啊!”起初,小闫会挨个解释什么是殡葬专业,她在小红书上分享自己的日常,希望让那些没听过的人,知道有这么一个专业。直到有人在她的动态下面评论:“呸!死人的钱也赚。”而在电影中,三哥在帮小文外婆做遗体整理时,都难以逃脱被误会偷逝者戒指。从这里可以侧面看出,许多人对于殡葬从业者存在着不小的误会。其实就像电影中那样,很多人认为殡葬专业主要是跟逝者打交道,但实际上,他们更多的是跟生者打交道。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有两个选择方向。一是技术方向,学习如何给逝者化妆、防腐和遗体重塑。二是服务方向,学习布置告别仪式场景,临终关怀将逝去的老者,抚慰悲伤的逝者家属等。技术方向,是学习如何跟逝者打交道。帮助逝者穿寿衣,是第一课。“穿寿衣讲究先穿袜子后穿裤,然后上衣最后鞋。电影《人生大事》,三哥给小文外婆做遗体整理之后就是相对困难的遗体重塑。逝者并不一定是完整离去的,家属一般会要求补全缺失部分,给逝者一个完整的遗容。一般来说,有三种类型的逝者遗骸相当难处理:车祸、坠楼、火灾。如何重塑遗体成了一个十分专业的课题。小闫在课上捏的鼻子和耳朵“在器官重塑课上,老师会教我们用一种特制的油泥捏器官,它能支撑逝者的面部五官,且这种材料一遇热就会变软,火化时不会留下痕迹。”片中,三哥也遇到职业生涯里的最大挑战,需要帮一位因车祸丧命的逝者做遗体重塑,关键时刻,父亲老莫出手,才最终复原了遗体。其实殡葬专业的服务方向,更多的是学习如何跟活人打交道。“抚慰悲伤的家属,秘诀并不是靠固定话术,更多的时候,不说话是最好的。”在实习过程中,小闫印象最深的是一位逝去艺术家的家属,逝者的女儿仅比她大一岁。采访完小闫后,桃又想到《人生大事》这部华语电影里罕见的丧葬题材影片,难得可贵的是,这部电影其实承载着大众对于生死的思考。我们忌讳死亡这个话题,但是又不得不面对死亡,在面对自己死亡之前,我们在面对他人的死亡。电影中有这么一段和小闫采访中相似的内容,让桃一直难以忘却。一对夫妇痛失爱女,而小女主小文的出现让他们看到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动力。真正的原因是,这对夫妇看到三哥和小文这对“父女”时,有意无意地联想到了自己的女儿。朱一龙扮演从事殡葬服务的三哥,在片场聊起殡葬师这个职业时,他觉得“这个行业其实不是那么冰冷冷的,也可以让大家感到温暖”。死者活着的时候是家人在陪伴他们,在人生的最后一程中,是殡葬师们在陪伴他们,让他们安静地走向人生最后的终点。就像前面所说,这部电影更像是一部“教育片”,小演员杨恩又饰演的小文最开始接触到朱一龙饰演的三哥时,怼天怼地,因为她不懂“死亡”。小文在探索死亡的过程中,学会了收敛对身边人的防御性和攻击性,她开始愿意接受爱,也懂得了如何去回馈爱。这个回馈也让三哥开始学会承担责任,付出责任。从陌生人到成为父女,过程极其暖心感人,这种非血缘的父女情谊有着强大的情感冲击力。在整个电影中,明线是丧葬,暗线其实是“家庭关系”。将视角切换一下,婚丧嫁娶,其实这四个字都围绕着“家庭”。而“丧”是唯一一个代表着家庭成员“消失”的词,此时“人生大事”变得严肃起来。《人生大事》这部电影想要通过殡葬题材承载对人生的积极思考,这是一部面向大众、给予人温暖和感动的殡葬题材治愈电影,填补了该题材在国内银幕上的空缺。殡葬师这个职业总是被认为是“晦气”的职业,被说成是“吃死人饭”。电影里,年幼的小文将殡葬从业者当作是“种星星的人”,其实也打破了现实社会中对殡葬师的偏见。其实,这部《人生大事》想要传递给观众的是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生命的热爱。死亡是生命的终点,这个终点我们不应该去避讳,而是应该直面,好好告别。人生除死无大事。
记者 师文静近日,一部比较小众的剧集《三悦有了新工作》播出,该剧聚焦的是殡葬行业年轻人,讲述遗体化妆师们的故事,通过这个特殊的职业,呈现生死、临终疗护、遗体捐献以及阿尔兹海默症等各类议题。聚焦殡葬行业的影视作品这两年逐渐增多,此前上映的《人生大事》曾引发热议,也取得了很好的票房。作为职场剧的一种类型元素,殡葬行业剧这两年在日韩剧中也是大热门,比如《遗物整理师》《非自然死亡》等。关注生死大事,故事讲好了,作品很容易成为佳作。正在播出的《三悦有了新工作》是国内首部聚焦“95后”遗容化妆师的治愈成长剧,由青年导演李漠执导,游晓颖编剧,由周依然、杨新鸣、鄂靖文、梁靖康等主演。李漠曾执导口碑短剧《我在他乡挺好的》,游晓颖的前作也有《相爱相亲》《我的姐姐》等口碑作品。《三悦有了新工作》目前来看,除了有的主演演技有点拉胯,不能让角色增彩之外,算是保持住了剧作水平。这部剧的一条主线是女主角三悦的成长线,在成长线中编织进各种热门的社会热议。在家躺平一年的三悦在亲戚的介绍下,找到了一份新工作——遗体化妆师。三悦从不理解、不接受这个职业,到渐渐融入这个群体,找到自身工作的意义。这部剧也试图通过一个个独立的故事,破除观众对于殡葬业的偏见与不理解,呈现生死背后更多的议题和探讨。作品的起源是编剧游晓颖对于社会议题的关注,她接受采访分享创作故事时也提及两个重要的原因,“2016年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些关于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报道,这也意味着生老病死的事情在未来会更多地进入我们的视野中;刚好也认识了一个在殡仪馆做遗体化妆工作的朋友,有一些交流。”为了更好地贴近行业和生活,游晓颖也去了成都殡仪馆切身感受殡葬行业工作人员的生活,而在她的感知中,少了一些大家惯常猜想的沉重,多了一份对生命的豁达,因此这也为《三悦有了新工作》奠定了不一样的主色调。写生死故事容易成佳作,也容易落入说教。游晓颖说,她在创作过程中会注意从细节入手,保证能够和观众对话,因为三悦成长是主线,同时也会触及支线的人物,包括每一集遇到的往生者家属,创作上的比例分配是创作的难点,既不能喧宾夺主,但是又不能浅尝辄止,希望把问题都谈透,但是又有详略的分布。“生死的命题很沉重,还是希望能有轻松和有趣的时刻作为调剂。”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以丧葬为题材的电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