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无缘?

揭秘高考状元:看看别人家父母,我无脸嫌弃自家孩子

作者:刘娜(感谢作者刘娜,为为人父母的我们有点燃一盏灯火)


来源:闲时花开(ID: xsha369)


家教,是先自教,而后教子。



优秀的学霸是相似的,平庸的学渣却各有各的不同。


高考成绩揭晓后,荣登榜首的那些别人家的孩子,真是羡煞我们这些围观的父母。


看着自家娃写个作业都要抓耳挠腮、左顾右盼、东张西望的不争气样儿,恨铁不成钢的老父老母们,难以隐藏内心极度失望的落差,忍不住掐腰跺脚怒吼道:“瞅瞅别人家的孩子!”


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更没有无缘无故的状元。


如果细心观察,我们终将发现:


那些金光闪闪的别人家孩子背后,都站着沉默铺路的别人家父母。


01


730分


这是广西省理科状元杨晨煜取得高考裸分成绩。


这个长相酷似明星的状元,数学、英语都是满分,创下高考制度恢复41年来广西省最高分的记录。


杨晨煜


接受采访时,杨晨煜随手展露出来的才艺,都让人忍不住尖叫:


羽毛球、书法样样精通,足球也踢得贼好,小时候就不喜欢看幼稚肤浅的动画片,唯独对客观理性的纪录片情有独钟。


杨晨煜的书法


看着他的访谈,忍不住让人生出这样的错觉:


现在的学霸都是学霸体质、偶像颜值么?不仅帅而矫健,而且聪而秀美!


直到看到杨妈妈接受采访时一段轻描淡写的话,我们才知道了自家娃和她家娃的差距。


“一定要在孩子没有自主思考能力的时候,监督养成习惯。监督的过程很痛苦,你得时时刻刻监督着他,留意着他,但定型以后,后面的路就好走了。”


老话说:“三岁看大,7岁看老。”心理学有种观点:6岁以前的童年,影响人的一生。


因为生计和忙碌,因为懈怠和疏忽,包括我在内的很多爹妈,在孩子7岁上小学前,很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打着“他还是个孩子”的旗号,两手一摊将孩子甩给年迈的父母。


什么早睡早起,什么认真专注,什么陪伴引导,什么及时纠正,不存在的!不在乎的!没关系的!


等孩子上学,毛病越来越多,脾气越来越大,狡辩越来越厉害,反抗越来越激烈,我们想再去监督他养成习惯,就难免天天上演鸡飞狗跳的家庭悲剧,也需要刮骨疗毒的悲壮勇气。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生不养,注定要苦的。这真相,真是扎心又闹心。


02


613分


这是诗词才女武亦姝的高考分数。


上海高考满分是660分,613分位居第65名,可以说非常厉害了。


武亦姝


更厉害的,是诗词大会走红后,上北大还是上清华,一度是吃瓜父母替武亦姝操心的两难选择:高二时,她就收到了北大自主招生的橄榄枝,高三时,她又通过了清华自主招生。


在争夺流量和出名趁早的时代,父母在武亦姝高一获得诗词大会总冠军最红的时候,将很多媒体和模特公司拒之门外,关闭手机和女儿一起消失在公众视野,全心全意备战高考。


武亦姝和父亲


两年后,清秀淡雅的武亦姝,以2019年上海考生的身份,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交出的依然是一份金灿灿的答卷。


武亦姝曾坦言,储备知识没有捷径,不管是2000首古诗的烂熟于心,还是名篇经典的信手拈来,都是一句一句背下来的。


在很多孩子沉浸于娱乐泡沫和网络游戏时,她受自律好学的父母影响,沉迷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曹雪芹的《红楼梦》,被李白的浪漫率性、陆游的热忱有趣、苏轼的豁达豪放深深折服,获得内在丰盈,看见更大世界。


武亦姝的父亲是知名律师,妈妈是美术教师,她家里到处都是书,父母读,她也读。


一家人经常在一起玩成语接龙的游戏,谁输了谁做家务,学习是玩,玩也是学习。


武妈妈说,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点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风化雨、自然无为的过程。


看到这里,不知多少父母会和我一样自惭形秽。


我们整日刷剧玩手机,却指责孩子有网瘾问题;


我们一年不翻三回书,却批评孩子学习不专注;


我们自己都没有完整地读完四大名著,却嫌弃孩子不用功读书;


我们整日被名利和物质诱惑,却嘲笑孩子面对得失无法淡泊……


我们全然忘记了,面对那个小人儿犯下的种种错,我们之所以这么恼火,不过是他让我们看见了自身长久存在且不愿修正的丑陋和懒惰。


孩子其实就是一面镜子,镜子映照出的,不是别人恰是父母。


03


713分


这是山东省理科状元张圣一的成绩。


张圣一也是上知天文地理,下晓古今中外的学霸。


他钢琴、书法、绘画样样在行,屡次在全国性竞赛中拿到大奖,曾荣获山东省优秀学生、山东省三好学生、山东省新时代好少年等称号。


张圣一


张圣一高考夺冠后,他的父母讲了这样两件小事:


在儿子上幼儿园之前,为了锻炼孩子的体格和耐力,妈妈每天都领着孩子从家步行去新华书店,天天如此。


从画本和故事书慢慢看起,儿子对文字的敏感性逐日增加,幼儿园阶段就认识了小学阶段的所有汉字,具备独立看书的能力。


张圣一的父亲说,他的书桌就对着儿子的学习桌,父子同读,互相探讨。儿子在高一高二时,已自学完了大学高数。


张圣一和父母


独立、坚持、努力、自律,这些是张圣一身上的优秀品质,也是他父母身上的修为厚德。


同样是父母的我们,说要早起,坚持三天就偷懒放弃;


说要看书,打开第一页,就没有再看过第二页;


说要戒烟,坚持一周忍不住复吸;


说要管理健康,这边发完毒誓那边偷偷喝酒撸串……


我们做的这一切,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我们斥责他屡教不改时,他用鄙夷和抗拒反击:你自己都只说大话,凭什么让我说到做到?!


大多数父母最容易犯的错,就是把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强加到孩子身上,让孩子在叛逆中一步步站到自己对立面。


04


707分


这是去年考入北大的河北寒门女孩王心怡的成绩。


如果说,前面写到的杨晨煜、武亦姝和张圣一,具有明显的“中国状元特质”——出生于中产家庭,生活在省会或次省会城市,父母有着体面的工作,家教家风极好,享有良好教育资源——那么,王心怡算是寒门学子的优秀代表。


王心怡


在那篇广为流传的信里,她屡次提到她的勤俭持家又乐观坚韧的母亲:


王心怡和弟弟穿着破烂的衣服,遭到同学的嘲笑时,哭着回家给妈妈说。


妈妈没有指责对方嫌贫爱富,更没有抱怨自家穷困潦倒,只是平和地说:“不要理他,踏实做事就好。”


王心怡和弟弟去乡里读三年级时,妈妈每天骑车接送,一年四季,风雨无阻,从无怨言,从不误时,碰到下雪天步行也要接,还和孩子们一起玩耍打雪仗。


妈妈没有什么学历,却在王心怡一岁时,就将自己会背的所有唐诗都教给女儿,最爱对孩子们说的一句话是:


好好学习,才是最好的路。


王心怡说,是妈妈在劳作和生活中的言传身教,让她明白:


贫穷有两种寓意,一种是物质的极度贫瘠,一种是精神的极度丰盈,她愿选择后者;


家庭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对知识和教育丧失信念;


幸福不是完美,而是接受不完美,然后拥抱缺憾和希望。


王心怡和妈妈


所以,这个来自底层之家的女孩,最终才像扎根泥土又被狠狠踩一脚的种子那样,在重压下破土而出,长成了一棵迎接风雨又独自茁壮的禾苗。


播种她,锤炼她,唤醒她,助推她的,正是她卑微而高贵的父母。


她的父母,也代表了那些自己吃尽没有文化的苦,所以对教育充满执念和信仰的所有底层父母。


这些父母胜过很多“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的父母,胜过很多“不满都推给社会,自满都留给自己”的父母,胜过很多“用喋喋不休的说教控制孩子,用松松垮垮的懈怠要求自己”的父母。


没有文化的他们,给有文化的我们,上了一堂又一堂教育课。


05


498分


这是我一个亲戚家孩子的成绩,低于河南省一本理科线3分。


“我没有资格批评孩子没考好。”亲戚说,儿子3岁前,被他扔到乡下爷爷奶奶家,他和媳妇在县城上班,一周或一月才回家一次。


孩子3岁到9岁,他调到邻县上班,从来没有检查过孩子一次作业,也没有参加过孩子一次家长会。


后来,他们又有了第二个孩子,媳妇要上班要照顾老二,老大全都指望爷爷奶奶照顾。


初三时,孩子迷上打游戏,还逃学出走了七八天,因为成绩一塌糊涂,差点辍学。


他生气地把儿子找回来,拿起皮带要抽孩子时,孩子恶狠狠地看着他说:


“你有什么资格打我?你安心地陪过我一天吗?你给我买过一本复习资料吗?你关心过我为什么越来越退步吗?你不配当我爸!”


亲戚说,那一刻,他傻了,缓缓地放下皮带,蹲在地上抱着头说不出话来。


也就是从那天起,他开始有意识地抽出时间陪儿子。


但是,由于之前的学习漏洞太多,之前积累的坏习惯太深,陪读和纠正非常非常艰难。


即便如此,那个高一时只考200多分的孩子,还是在父母的接纳和鼓励中,取得了一点又一点进步,并在高考时考出了高三以来最好的成绩。


“为人父母也一样,当年自己偷得懒,都成了后来陪读作的难。高考就像这人生中的所有考验,努力和运气、奋斗和天赋、资源和背景,都非常重要。


但最最重要的,是父母和家庭给孩子培植的向上向好向优向美的土壤。只可惜,我懂得这一点有点太晚了。


亲戚感慨地说。


06


“看看别人家的父母,我无脸批评自己的孩子。”


这是关注教育、践行教育的老友,昨晚发给我的感慨。


这位从事大学教育的老师,在关注跟踪很多优秀孩子后,面对自家孩子的教育,最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我要管好我自己。


老友肺腑之言


是的。


再也没有比“管好自己”更有用更有效的教育。


因为,它饱含着言行的自持,更传递着榜样的力量;


它指出了教育的本质,也道出了家教的影响;


它诠释了家风的熏陶,也迸发出灵魂的光亮。


它告诫天下父母:


管教,是先自管,而后管人;家教,是先自教,而后教子;正能,是先正己,而后辐射后代。


共勉。


查看原文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泻药。借你的地盘,先跑个题。说一个印象很深的例子。几年前,在奇乐儿,一个小女孩(6-7岁),无缘无故,突然跑过来,pia~pia~pia把我儿子一顿打~我赶紧抱过我儿子,拦着小女孩,开始寻找家长:这谁家孩子?!这谁家孩子?!一个妈妈,看起来和我年纪差不多,人还没到“对不起对不起”就到了,姿态特别谦卑,几乎是爬着过来的(儿童场所有很多地方,成人不得不弯腰那种)。真心觉得她态度太好了,她拉过自己的女儿在身后,双手伸过来想抚摸我儿子,一直说“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我不好意思再说什么。后来,我发现,这个小女孩是个不太正常的孩子,手脚不太协调,说话也不清楚,尤其她妈妈说什么,她根本听不明白,尤其尤其,根本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一直无缘无故突然就打人,她的妈妈也是防不胜防,所以,就一直低着头跟别人说对不起,只一会儿功夫,就带她出去了。这个妈妈给我的触动太大了!我现在依然能记得她半蹲着、爬着,弓着腰、低着头给别人说对不起的样子,没有任何博取同情的成分,一脸真诚,对孩子虽然很无奈,但非常有耐心。同是一个母亲,她太不容易了!~~回正题~~娱乐场所,5岁以下的孩子,你推一下我推一下,甚至于动个小手找个事儿,都还算正常,尤其男孩子,他们可能根本无意识,就“动手”了,动手“动机”可能是想一起玩,也可能是想玩别人的东西,也可能是为了“讨好”~~但,每一个“动机”,对于2-5岁的孩子,还远远上升不到“家教”这个层面。因为有的孩子好动,虽然家教很好,但也需要更久的时间进行强化教育,才能意识到或者控制住自己的行为。我儿子,喜欢爬高,摔跤自然就特别频繁,嘴巴已经缝过2次,一次4针,一次8针,总共12针,可,还是没记住,依然喜欢爬高。我侄子,和我儿子同龄,走平整的路都会低着头小心翼翼的,爬高?万万也不敢啊!孩子性格不一样,行为就不一样,同一个问题,家长需要花费的教育时间也不一样,所以,也不用武断地判定人家“没家教”。但,我始终相信,家长的态度很关键,一般我们可以通过家长的态度看出孩子可能受到了什么样的家教。比如,这个孩子的家长,是什么态度?ps:上个月,同学家孩子在幼儿园被欺负了~(当然,幼儿园和娱乐场所的性质完全不一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家教也不允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