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漫公司的总日本动画导演有哪些被谁管着?

看角度。在宫崎骏、富野由悠季、庵野秀明,包括如今的新海诚的面前,这些导演都是整部作品的名片和号召力的来源,那么任何一个制作人是没有能力去撼动的。制作人需要做的,就是尽其所能地让这些大导演把片子做出来。(艾蕾姐提醒,宫崎骏也一样依仗制作人,指铃木;庵野这边也需要资方的P来提供优质项目,也就是说,大导演一样需要制作人的立项支持,因此,我在底部进行修改。艾蕾姐同样提到了很多动画公司一个项目的多动画制作人制度,来实现权力的制衡。像福岛、小形、小川等组长型P,权力会大一些。)但是这个情况很特殊。现在日本动画公司主流的制作公司,都是制作人(P)制度,即制作人来立项目、组“班子”。即便长井龙雪、冈妈、田中将贺有想法,也需要跟贺部匠美沟通一哈,之后贺部去找资方来要预算。动画公司盈利模式其实很简单,能进制作委员会的那就享有商品化分成,不能进的就领制作费用并尽可能压低成本,去赚取中间的差价。而动画公司内一个好的制作人,就是需要尽可能地让资方拿出更多的预算出来,实现项目更好的运作。举几个例子吧。虽然岩上敦宏是资方Aniplex的P,并不是动画公司的P,但是他作为资方P的眼光是极为毒辣的。他看到并喜欢UFOTABLE所制作的《双恋A》,然后把《空境》的项目给到了UFO,之后才有《FZ》和《UBW》,乃至现在的《鬼灭之刃》;岩上喜欢《物语》并认为SHAFT(新房昭之)的风格很适合西尾维新,之后的故事我们也都知道了。别人家也是如此。我们总说Cloverworks的福岛组,因为福岛作为P的能力奇强,既能够拉动资方给予更多的预算(当然也强调了回报),也能够组成极为强大的制作班底来实现作品的高质量输出。基本整个A-1/cw脉络下,顶尖的作品大多都是福岛组完成的。之前我也说过日升也是制作人制度,制作人就有班底的生杀大权。小形在《高达UC》《高达NT》和《闪光的哈萨维》换了三个导演、两个编剧、三个人设。有部分可能是因为Staff的档期意愿个人原因,但是《高达NT》证明是失败的,那么不好意思,《哈萨维》全换。《Love Live》也是如此,监督换了几个,人设是室田-西田-室田-横田-斋藤这样的变化,这里面可以明显看到横田的出现是整个企划想要谋求改变,西田的淡出大概率是自己的原因,而室田在有唐可可的新企划里面担当了原案工作。整个过程的决策人大概就是二组的P——平山。(xie3老师提醒,平山已经从日升离职,《电波》的P应该是现在新二组的P,回头我考证,对传递错误信息表示抱歉。)再换个例子。水岛精二在《高达00》声望达到顶峰,但是《超人幻想》之后屡遭不顺,现在访谈里面总把《高达00》续作挂在嘴边,言外之意就是想让日升启动项目,好让自己展开工作。这样一部商业片导演现在的状态就是没什么太优质企划可以接,你说这个情况是咋回事儿……因此,制作人是整个企划的头,没有制作人,整个企划就会死在襁褓里,毕竟与资方沟通预算、协调资方的关系、组建最顶层的制作团队都是制作人的事情。越商业的片子,越是如此。所谓的在商言商,就是这样。但是,导演是保证结果的。整个作品是否能在有限的预算之内完成度最高,是否能让观众、消费者、资方满意,传播程度如何,后续企划是否能因此开展,一定程度是依托于导演所实现的成绩。举个例子,《女神异闻录4G》《3》《5》的动画版,其制作人是林健一-辻俊一这以脉的,但是都很菜。其中《3》能好一点。而换成A-1之前的《女神异闻录4》动画版评价就非常不错。原因也很好猜,一方面可能是《女神异闻录》系列到A-1/cw手里的制作人要预算的能力和搭班子的能力太菜了,另一方面就是岸诚二。同样道理,岩上敦宏眼光毒辣相中新房和SHAFT,但是没有新房的创作,《物语》这个起初不被看好的项目也不会让SHAFT陷入无尽的《物语》循环。没办法,太赚钱了。这是新房所取得的成绩,谁也拿不走。简而言之——制作人是整个项目的发起人、决定项目的预算、决定人员的构成,他们是项目的“起因”;导演是整个项目是否能够达到各方预期的负责人,他们是项目的“结果”。商业层面上,肯定制作人更重要;创作层面上,肯定导演更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 / 张楠编辑 / 彼方鸣谢/ 羊廷牧排版/ 小鱼“当我们再看到动画片里‘監督’二字的时候,首先要明白这是一个日语词汇。虽然我们仍然可以把‘監督’翻译成‘导演’,但是请别忘记,他们也都承担了部分的管理工作。所以,不妨考虑下找一些‘演出’给‘导演’分担一些工作吧。”01 監督、演出、导演,都是啥?自从我开始专职做动画制片相关工作,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在日本二维动画片的职员表里,会有一个职位写着 “演出” 。另外,日本动画尤其是二维动画电影,片尾字幕放到最后,或者别的最重要的位置,有一个职位,日文汉字为 “監督” 。实际上,尽管我们都认识“演出”,“監督”这两个字,但是要知道,这其实是日文汉字,是日语。那么既然是“外国语”,这就需要翻译成中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国内动画从业者以及爱好者口中,这两个词的翻译,都曾在不同的情况下,被译为 “导演” 。那么如果说,“演出”也可以翻译成导演,“監督”也可以翻译成导演,这不就乱套了吗?众所周知,在影视创作的过程当中,最重要最核心的职位应该是“导演”,那么“演出”“監督”“导演”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抱着这样的疑问,我曾经问过很多赴日学习回来的朋友、前辈,究竟日本动画里“演出”这个职位是做什么的、和国内的岗位如何“对标”。有的老师说演出就是导演,有的说是“执行导演”,有的说是“副导演”,有的说是“分集导演”或“单集导演”等等……这件事情其实直到现在我也认为无法用一个合适的中文词汇来准确解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我渐渐说服自己跳出这个困惑,站得高一点再看问题:实际上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翻译的问题,而是一个体制、流程的问题:中国、日本、欧美各有各的制片体系。作为观众,我们看到的是1080P,或者2K,或者4K,在电脑屏幕上、或在电影银幕上、或甚至在手机屏幕上看到的视频作品。但是各个国家的艺术家和创作团队会有一套约定俗成的制片体系。每一部作品,实际上参与创作的人和大家做的事情,在中日美的分工方式是很不一样的。假设我们照搬国内的制作体系和职位来翻译日本动画的职员表,会发现有些工作和职位是错位的,有些甚至是没有的。所以,脱离制片体系和职能来直接翻译,只会越翻译越混乱。与其这样,不如我们先把翻译职员表的事情先放在一边,根据片头或者片尾中出现的字幕来说一说“監督”“演出”“导演”这些词的对应职位,都承担了哪些工作,而他们相互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又是什么。02 日本二维动画首先让我们从日本这边说起。在解释这几个职位具体的含义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点日语与汉语之间的区别:在日语中,包括各种书籍、影视作品的字幕等等,除了一些我们完全不认识的那些字符 (比如:あいうえお) ,还会穿插一些我们貌似“熟悉”的汉字。这些汉字称为“日文汉字”,大部分在书写的时候与中文大同小异,因为中日语言是同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语中的汉字、平假名、片假名而中日却又分别发展出了自己的文化语言体系,因此,我们看到同样一个词(文字),在汉语和日语里,虽然有的可能意思相近或完全相同,而有的可能是完全不同。比如“手紙” (中文意为“信”) ,“大丈夫” (中文意为“没关系”) ,“勉強” (中文意为“学习”) 等等。所以,我们在日本动画片头片尾,看到的那么多的职位,虽然大多数也是用汉字写出来的,实际上那些都是日文汉字。严格来说,我们最好不要把这些日文汉字直接理解成中文汉字的意思,因为就算是中日使用同样的汉字词语,就算是意思会相近,但是直接翻译就有可能造成偏差。本文中出现的汉字“監督”、“演出”默认都是日语汉字 (但是为了打字方便,我都是用拼音打出来的) ,所以都是日语的意思。“导演”都是中文汉字。先来看看日本二维动画的岗位设置。我们会在片头片尾字幕里看到各种“監督” (下面这些都是日文汉字) :総監督、美術監督、撮影監督……而且有的“監督”的名字会放在片头以示重要。按照现在常规的翻译方式,我们会翻译成总导演、导演、美术导演等等,但是从“監督”这个日文汉字,直接翻译成“导演”的中文汉字,意思其实就已经存在一定的偏差了。一般认为,中文中的“导演”是由中国电影人 陆洁 最初使用,由英文的“Director”翻译而来。 动画的制作不比真人影视,很多创作环节是需要有人具体去写去画的,因此也有不少人会认为动画导演是较为纯粹的、偏向于创作者的职位。 而在日语语境下,如果按照中文汉字的理解,“監督”所传达的,则更像是一个管理者而非创作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陆洁的确如此,无论是日本或中国,監督或导演不但要完成自身的创作任务、对整部影片的艺术创作负责,同时还有很多的管理职能——他必须明确地向整个制作团队“发号施令”,从一个相对宏观的层面指导其他人的创作工作 (当然,如果是个人艺术作品就不用管别人啦) 。然而有得必有失,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監督负责了创作层面上的部分管理和沟通工作,就必然就没有办法全身心投入具体的艺术创作了。比如说一个镜头的推拉摇移、一个角色动作的节奏快慢,如果这些都事无巨细地由監督进行审核和调整,那么監督就累死了。因此,我们看到了另一个职位——演出。一部12集左右的日本连续剧动画片 (动画番剧) ,一般会有一位非常资深的、具备丰富创作经验的大佬担任監督。而部分作品、尤其是制作规模较大或者多季的系列剧集当中,这位大佬也可能挂名総監督,同时由另一位创作者担任作品的監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監督一般会担任第一集和最后一集的“演出”甚至分镜。但是中间的剧集,“演出”这个职位一般就会由其他人来担任了。 我曾经一度对于“演出”这个职位感到很神秘——既然分镜有人画,原画有人画,他们工作后导演来会审核,那么演出又是干什么的?其实这又是把中国的工作方式和日本的工作方式混淆了。宫崎骏也好,庵野秀明也好,当然也会去看看这个镜头里角色皱眉的感觉是否到位,哪段分镜的动作是否连贯等等,但是毕竟一集20多分钟的动画番剧会有几百个镜头,完全让監督一个人从上到下搞这么多细枝末节的具体工作,无论从監督个人的精力来说,还是对于作品的质量来说,都是不现实的。 所以,在这种状况之下, “演出”的出现就是为了分担导演这部分工作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白箱》当中,社内担当演出的是两位老师,社外还有其他人。片中还专门讲到了有的演出老师会对着镜子做出角色的表演以做参考,有的则只会在心里默默地想象。我们知道,原画会根据分镜的要求来进行创作,包括设计动作、节奏和作画。但是从分镜到原画,如果只靠分镜旁边的文字讲解,原画是很难了解分镜的真实意图的。或者说只靠分镜指示来做原画,很大可能会和导演设计的镜头、动作有偏差。另外,原画师创作完原画,是需要进行审核的,这个工作也是由演出来担任的。因此,我们甚至可以说原画的工作就是要对演出负责。当然,这一切的工作并不能只是嘴上说说这么简单。原画画错了,演出是需要自己动笔在画上修改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我们看到,无论是在剧场版动画中,还是在动画番剧中,除非是类似《搞笑漫画日和》这种篇幅非常小的影片,都会有演出这个职位。演出承担了原画和監督之间的工作,让監督可以从更宏观的方面掌控、指导整个项目,而原画和演出则可以专心地进行艺术创作。或者说,演出才是在我们印象中,承担我们熟知的“导演”工作的人——那个在一线指导艺术创作的人。03 中国动画和中国影视我们再回来说国内,一般认为担任影片整体“创作”的负责人应该是“导演”这个人,所以任何和创作有关的工作最终都会由导演拍板决定。所以我们很直观的就会认为“导演”应该是一位艺术家,他作为创作的核心,我们希望他能安心地去做创作。这当然是最理想的状况,但是实际上商业作品向来不是有一颗富有创造力的心就可以肝出来的。因此,导演也有无法承受之重。这方面,其实我们可以先不说动画,而是可以从传统影视制作行业了解一些成熟的经验。1999年出版的 《实用影视制片》 是一本很薄但是内容非常丰富的书,作为在一线从事制片工作多年的业内人士,作者简单明确地描述了制片、制片人和导演的职责与分工——这也是自建国后我国影视行业一直遵循的原则:制片人是团队的总体管理者,在他看来,影视作品不过是一个个项目而已。制片人的职责是拿到钱,并用这些钱雇人、租场地设备把电影做出来。导演则应该是单纯的指导电影生产创作的人。但是在这个体系中,还要强调的是制片的工作线——从制片的领导:制片主任,到下级的生活制片、外联制片等等,其实应该是与导演、美术、服化道并行的一个系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导演为了影片质量会精益求精以至于拖延工期,制片为了控制成本则希望制作尽快完成,所以这两个系统其实是有矛盾的。而需要从中调和这个矛盾的人,就是制片人。动画作为一种影视形式,在国内,其实很多的工作岗位、职能参考甚至照搬了影视行业的设置。当我们类比来看,会发现,在国产动画的制作当中,制片人和制片会承担所有的管理、协助职能。这样的原因是让导演可以“专心”于创作。然而,需要再次重申的是,动画的制作不比真人影视,很多创作环节是需要有人具体去写去画的。再加上国内很多所谓的动画导演,并不是像日本那样从基层做起来的,甚至有些是公司大领导挂名总导演的,所以我们在很多国产动画片的职能表中,会看到副导演、执行导演的职务。因为真正去做像日本动画演出的工作的,实际上是这些人。由此,我们在国内看到的现象是:导演 (或者挂名的总导演) 最风光,台前幕后大家公认他是整个作品创作的核心,片子做好了风光的是他,片子被骂背锅的也是他;执行导演藏在幕后,实际上具体的画画工作都是他干,一般来说没人去挖掘他的工作,他也就不会发声。而国内的执行导演,与日本演出相比,实际上也有着一些区别。 首先是在负责的具体职责上 :日本演出基本上是要从layout开始,作画、背景、后期特效、声音、剪辑全都需要进行管理,这个管理权限是非常完整的,而国内的执行导演,很多时候则主要负责作画方面的、从layout到动画上色的把控,后期、声音、剪辑这些,往往是导演来负责的。其次,是工作量。 日本动画剧集中的演出,一般是以集或者段落为单位负责相应的工作。类比到电影来说,就是4到5个part当中的其中一个,可能会出现每个part一个演出的情况。不过也有例外——如果监督本身的控制能力和掌控欲都比较强,有能力直接控制到原画这个层级的话,那么可能就没有演出这个职位了,就比如大家所熟知的宫崎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国内由于人才短缺,能够胜任演出的 (因为需要修正别人的画以及通过作画来做出详细专业的指导) 非常少,所以会导致执行导演需要负责的内容集数经常多于一个单集。因此,单从负责内容的容量上,我认为国产动画挂名执行导演的,就不能完全和日本动画的“演出”划等号,同时“演出”在国内的语境下,或许也不能不分作品地直接理解为“单集导演”。 日本有着相当成熟和稳固的岗位体系, 監督负责全局,几个演出负责分集。 但是按照国内的情况来看,经常看到某动画总导演是一位,执行导演也是一位。 日本的演出管好自己那一集就可以了,但是中国的执行导演,可能每一集都要管……04 为什么会有区别职位的区别是因为工作流程的区别。上面我们大概梳理了一下日本和中国动画制作团队中导演、監督、演出的职能分工,可以看出来,这三个职位,貌似很像又各有不同。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中日两国的动画制作方式产生了这种微妙的区别呢?答案是 分工 。人类无论做什么事业,都是从原始到先进,从个体到群体的。做动画片其实也一样。我们看过不少独立动画制作人,凭一己之力就做出来个很好看的短片——但是,这种生产效率是很低的。每一个季度,日本都会推出几十部新的番剧,基本上都是12集*24分钟起跳。如此大的生产规模需要一个庞大的制作团队生态的支撑。而随着观众的口味越来越高,制作质量也变得越来越精细。为了能达到“高质量、高效率”的目的,最好的办法就是细化分工。从最开始的最基础的环节:分镜、原动画、上色、合成,到现在,仅仅原画一个环节,就需要原画、演出修订、作监修订这些步骤 (现在甚至出现了动作作监和造型作监的分工) 。好像我们觉得不同的工作分发下去了,环节变多了,但随之而来的是负责审核修订的人的工作量增加。所以干活的人数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也是增加了。因此,監督的工作其实也被分化了——为了把監督从繁杂的细节工作中解放出来,因此才有了分镜、演出的分工 (这两项本该是監督/导演自己的工作) 。羊廷牧 导演对此曾有过这样的总结:“简单地理解,监督是宏观把控、原画是微观把控,而演出就是‘中观’把控。这个结构就类似于经济学里,在宏观经济学(国家层面)和微观经济学(个体层面)之间,还有一个 城市经济学 的层级。中央政府到个体之间,也需要省市县等多个层级。一个体系复杂到一定程度后,宏观和微观直接脱节太远,就会需要一些中间层级来衔接统合,无论哪个领域都有这样的情况。”而美术、音响、合成等工作,也因为有其独立性,被设置了独立的美术監督、音响監督、合成監督——这些工作,会有比監督更专业的人来负责,監督只要掌控整体项目即可。但是,上面谈到演出、監督和其他工种的关系的时候,我们一定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怎么能肯定演出指导出来的原画就是監督想要的呢?怎么能肯定美术監督通过的美术作品,总監督就一定能通过呢?这其实是日本动画当中另一个关键的问题: 信任。監督固然有自己的权威,但是动画制作涉及工种众多,没有任何一个动画監督可以说自己在各个环节都是最厉害的。如果是社内 (公司内部人员制作) 作品,社内可能就有美术監督、合成監督,他们会向总監督汇报工作、听取意见并进行调整修正。但是,现在很多作品其实都是不止一家团队承担制作的,而且越来越多的动画项目,会邀请一些业界知名大佬为自己站台——比如 《甲铁城的卡巴内瑞》 找了美树本晴彦做人设原案, 《灵能百分百》 邀请了明星原画师龟田祥伦做总作画監督等等。一般请来这样的大佬,基本上大佬审过的工作环节,总監督就很少过问了,更别说给大佬提意见让他修改了。原因其实也说得通:你请我来是信任我,那么我做的任何创作请勿干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树本晴彦为《甲铁城的卡巴内瑞》制作的角色原案接着回来说中国的流程。举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因为刘邦说过“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抚民,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我们可以把刘邦比作“監督”,那么张良、萧何、韩信就是刘邦在不同领域的“分監督”。但是中国的动画制作流程更像是诸葛亮带兵打仗,赵云、魏延、马岱等将军虽然也勇猛善战,但是没了诸葛亮自己也难有作为。所以诸葛亮更像是动画制作中的“导演”。在我的工作经历中,虽然也有过总导演看到美术导演的作品后赞不绝口完全信任的场面,但是更多的是导演看过作监修改的原画、美术导演拿来的作品后一语不发转头去工作,第二天拿出自己的作品说,“我其实想要的是这样的”。我非常尊重导演对于艺术创作的执着,但是如果是做商业作品的话,这样的做法会大大降低生产效率。亦或者,会对导演造成心理以及身体的严重损害。05 启发如果说自从改革开放后,中国动画就被卷进了市场经济的漩涡,那么我认为从这个漩涡中浴火重生的标志就是自2012年开始,以《十万个冷笑话》等动画为代表的网络动画的兴起。动画制作出来有了新的观众、新的传播渠道,自然就有了更多的新的从业者加入到这个行业中来。自此,新旧、美日、各种制作流程和方式都在中国动画行业里开始碰撞。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如春秋战国时一样,各家有各家的流程、管理方式。当然,这样的结果也是由行情决定的——投资不稳定,制作人员没有安全感,各团队导演的工作方式不同等等,都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和一些前辈说的那样,看上去我们的行业似乎有了不小的进步,但是对于流程的精细化、作画和创作的精度等问题上,实际上我们和日本同行的差距是越拉越远的。尽管国内大部分二维动画制作团队都以日本的制作流程为指导方式,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然还有大量的空缺职位、空缺工作是由其他的人兼职在做,甚至没有人去做。比如说明明一部12集的番剧需要一个監督和三个演出才能搞定的事情,但是我们认为一个导演负责整部戏就足够了——说到底,仍然是投资方不希望在这方面花更多钱,或者就是团队希望在这方面省 (赚) 更多钱罢了。相比欧美的动画制作体系,其实我更建议在现有的分工基础上,进一步借鉴和学习日本的制作体系。 导演作为一部作品的首要创作负责人,这个事情毋庸置疑。但是考虑到商业作品的体量,想要一位导演负责整部作品从大到小的事项,一方面对于导演来说会有巨大的工作量和精神压力,另一方面对于作品来说也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最终只好在很多问题上选择遗憾的放弃。再次从字面上看,如果我们再做一部作品的话,好像已经有了“导演”,再给他配备几个“演出”,似乎感觉有点“多余”,可是实际上,这就是细致分工带来的效率、质量的提升。最后,当我们再看到动画片里“監督”二字的时候,首先要明白这是一个日语词汇。虽然我们仍然可以把“監督”翻译成“导演”,但是请别忘记,他们也都承担了部分的管理工作。所以,不妨考虑下找一些“演出”给“导演”分担一些工作吧。— 点击图片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本动画导演有哪些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