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飞行的秘密给我们什么启示的启示是什么意思?

一、教材分析统编四上第6课《夜间飞行的秘密》是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课文语言通俗易懂,内容生动有趣,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而言,读懂课文和理解内容均没有什么困难。本课的教学当在第5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的基础上展开,就教学内容的一致性与延续性而言,在于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在知道可从针对部分与针对全文两个方面对课文进行提问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提问的角度进行探究,学习从针对课文内容、从课文的写法和从课文中得到启示、联系生活经验等角度提问;就教学内容的特殊性而言,则第5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一篇童话故事,第6课《夜间飞行的秘密》,在教学时,我们不妨让学生带着对两篇课文迥然不同的“文体”的认知进行“提问策略”的学习,进而通过这样的学习感受到,“提问策略”可以面向目之所及的所有阅读材料。本篇课文在内容的编排上,与常规课文有所不同,首先,在课题下方以一则阅读提示为学生大致规划了本课学习的两大重点,一是通过学习伙伴的提问案例,为学生作提问的示范——“一位同学读了这篇课文,提出了一些问题,写在了旁边和文后”;二是在读懂学习伙伴示范的基础上,尝试提问——“你的问题是什么呢?把它们写下来,和同学交流”。与此同时,编者在课后安排了三道课后习题,按照“初试提问,尝试分类——示范分类,了解提问角度——阅读片段,迁移训练”的顺序为学生规划了整堂课的学习路径。由此,对于本篇课文的教学板块,便就比较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1.初读课文,识字学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2.阅读课文旁边学习伙伴的提问示范,找到其提问的依据。3.尝试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试着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4.通过对课后习题二的学习,了解问题可以从针对内容、针对写法、联系生活等角度提出,并以课文旁边的问题为例,实践如何对问题进行分类,进而重点了解针对写法的提问是最难的,可以从字词、句段、篇章等角度提出问题。5.重新对自己的问题进行分类。6.再读课文,尝试从各个角度(尤其是写法角度)提出问题,并试着解决。7.以课后习题三《它们是茎,还是根?》片段为例,尝试提问,并试着解决。然而,在真实的教学过程中,我省略了步骤3中的自主提问、进行分类的环节,直接从旁批问题入手,先寻找提问依据,再利用课后习题二学习分类,接着给旁批问题进行分类并尝试解决,最后直接让学生从最难的写法类问题入手进行自主提问。在课堂时间的使用率上,确实有所提高,但对于学生完整、真实的思维过程的展开而言,则远不如上述的教学预设。二、第一课时教学叙事开课揭题、强调“秘密”的写法之后,我直接点明课文与《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在文体上大不相同,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接着,指名朗读课前板书在黑板上的生字新词:蝙蝠、即使系铃铛、苍蝇障碍物、荧光屏重点引导学生把“蝙蝠”“即使”“系铃铛”“苍蝇”“荧光屏”读正确,关注“系”的读音与意思,写好左高右低的“即”。随后,让学生自主完成《语文作业本》第1、2题,及时巩固字词。学完字词,我紧扣课题,抛出“课文写了什么在夜间飞行的秘密”的问题,让学生知道从蝙蝠、飞机(雷达)两个角度感受课文内容。等学生知道课文是从蝙蝠和飞机(雷达)两方面写了它们夜间飞行的秘密之后,我进一步提示学生:“课文中有两段话,直接告诉了我们蝙蝠和飞机在夜间飞行的秘密,请迅速找出来。”学生稍事阅读,便将目光聚焦在了课文第7、8两段上。分别指名朗读这两段话之后,我继续追问:“课文为什么要把蝙蝠和飞机(雷达)在夜间飞行的秘密放在一起写呢?”一名学生立即用课文中的语言回答我:“现代飞机上安装了雷达,雷达的工作原理与蝙蝠探路类似。”于是,我组织学生再次默读课文第7、8两段,找一找蝙蝠探路与雷达工作原理的相似之处,并顺势形成了板书:这一教学环节的灵感来源于《语文作业本》第4题第(2)题。课后反思,忽然发现,在教学时,我们还可以将第4题第(3)题的“画一画雷达的工作原理示意图”也一并完成。通过板书呈现,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蝙蝠与雷达之间的关系,并迅速突破重点,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关于课文基本内容的学习到此结束,于是,我直奔主题而去:“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对我们而言并不困难。我们主要还是要以这篇课文为例子,进一步学习如何提问。”接着,学生自读课文旁边学习伙伴所提的问题,逐一寻找并交流了每个问题在课文中的“文本依据”。读懂课文边上的问题出处之后,我让学生将目光聚焦课后习题二,知道从提问的角度来看,我们在阅读时所提的问题可以分为针对课文内容、课文写法和联系生活经验等角度提出:问题1:无线电波跟超声波是一样的吗?(内容)问题2: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试验?(写法)问题3:飞蛾、萤火虫、猫头鹰,它们在夜间活动也是靠超声波吗?(联系生活经验)了解提问的分类方式之后,我让学生重读课文边上的批注,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类:问题1:飞机的夜间飞行和蝙蝠有什么关系呢?(内容)问题2:蝙蝠是怎样用最和耳朵配合探路的?(内容)问题3: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仅靠雷达就可以吗?(联系生活经验)问题4:超声波在生活中还有什么用途呢?(联系生活经验)将课文边上的几个问题分清类别之后,我请学生尝试回答。回答之后,再引导学生发现了课文旁批的几个问题中“写法类问题”的缺失,进而告诉学生:在语文课上,写法类的问题,是比较有难度、但又很有质量、显本事的一种提问。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字词、句段、篇章等方面提出问题。至于写法类的问题具体可以如何通过上述三方面内容展开提问,则只能留到第二课时去解决了。三、第二课时教学叙事第二课时开课伊始,我先带着学生回顾了提问的三个角度:内容、写法和联系生活经验。接着,重点聚焦从字词、句段、篇章等方面提出问题的写法类提问。学生们看着课文,一副老虎吃天,无处下嘴的样子,我便提示学生,先从最简单的字词开始提问:这个字(词)可以替换吗?可以删除吗?有什么表达效果?终于,在我的反复提示下,一名学生根据第7段的第一句话提出了一个字词类的写法问题:“‘后来,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中的‘反复’可以去掉吗?”经过反复讨论,学生们想明白了句中“反复”的表达效果:“反复是指科学家们把同样的实验做了很多次,形容做实验的次数很多,写出了科学家做研究的严谨细致和艰苦,不能去掉。”研究完“反复”,又一个学生问道:“那么,句子里的‘终于’能够去掉吗?”“当然不能,‘终于’,也写出了实验研究的艰苦。”接着,我借鉴朱老师的教案,请学生以课文第4、5段为例,进行句子和篇章的提问。在我的提示下,胡骏钏从句子的先后顺序上提出了疑问:“在‘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中,为什么要先写‘铃铛没响’,再写‘没碰着绳子’?”“是呀,不是说,光的速度要比声音的速度快很多,我们应该先看到绳子动,再听到铃铛响才对呀?”我立即为其“助攻”。学生们听罢,认真思考起来。经过一番讨论,终于明白了: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满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了铃铛。对于在现场做实验的科学家而言,要注意到每一根绳子的动态是不可能的,而只要屋子里的铃铛一响,声音却一定会传入科学家们的耳朵里。因而,先写“铃铛响”,再写“碰绳子”,显然更符合事实。就这样,学生提出并解决了一个针对句段提出的写法类问题。最后,千呼万唤之中,终于有一个学生在我的提示下提出了几个篇章性问题:问题1:为什么课文科学家们明明做了那么多次的实验,而作者只写了三次?生答:因为科学家们做实验,是把文中写道的三中实验反复做了无数次的,如果一一写出,既没必要,还嫌啰嗦。问题2:课文为什么用整整一段话(第4段)详细写了第一次实验,而第二、三次实验却写得相对简单?生答:因为除了改变蝙蝠的状态,后面两次试验的基本情况和第一次试验是一模一样的,所以,再写一遍没有任何意义。一个关于谋篇布局的篇章性的写法问题,也被学生提出并解决了。随后,我让学生再度全文,从写法的角度自由提问,我将一部分优质问题汇总板贴到黑板上,让自主问答:问题1:为什么1、2两段内容没有合并在一起,而是第2段另起一段了呢?(杨泽旭)生答:第1段这样写,是为了吸引读者的目光,让读者继续读下去。而第2段则是正式地向读者提出并进入话题。问题2:题目为什么不叫《飞机与蝙蝠的秘密》呢?(韩智宸)当韩智宸提出这个问题时,我顺势告诉学生课文原来的题目就叫《蝙蝠和雷达》(也是在这时,我发现自己的板书鱼骨图,将“蝙蝠”和“雷达”的位置写反了),并请学生辨析了一下,那个题目更好,并说明理由。学生经过讨论,似乎更喜欢课文如今的题目——《夜间飞行的秘密》。问题3:为什么课文第7、8两段不能融为一体呢?(徐文彬)生答:因为课文第7、8两段分别向读者介绍了蝠的飞行秘密和飞机雷达的工作原理的,分开写,能更清楚地向读者传递信息,更方便读者阅读。问题4:明明第6、7段写的都是实验结果,却没有合在一起呢?(曹曦元)生答:因为第6段写的是实验结果,第7段写的是实验结论,“结果”和“结论”还是分开写比较清楚。课到此处,已近下课。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显然感受到“写法类提问”的巨大魅力,并在“写法类提问”的问与答中,收获了对于课文的深度理解。下课之前,我让学生细读课后习题三中的语段,试着从写法的角度提出问题。四、课后“补刀”中午的午间课时间,我先组织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问题清单,再将优质提问汇总到黑板上,让学生自主选择问题,进行问答:问题1:为什么第1段要写马铃薯和藕的茎呢?选其他植物的茎不可以吗?(吴昊霖)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一时不知所措。于是,我及时在学生中进行了一个调查:“在片段中所提到的马铃薯、洋姜、荸荠、慈姑、芋头、洋葱、大蒜头、生姜等食物中,你最常吃的是什么?”经此提示,学生立即发现了,作者之所以要以马铃薯和藕为例,是因为它们使我们餐桌上的常客,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两种植物。因此,以它们为例,最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问题2:为什么要写“它们躲在泥土里变了模样,你不要把它们认错了”,而不是“藏”?(张凌逸)生答:因为“躲”是一种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人们对马铃薯和藕的喜爱,读来令人觉得有趣。问题3:为什么题目要用疑问句呢?(汪昊睿)生答:用疑问的方式开头,更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让读者对文章充满阅读兴趣。问题4:为什么这两段话不能合在一起写呢?(蒋君泓)生答:第2段是为了引出话题,告诉我们什么是变态茎,第2段则向我们介绍了变态茎的分类情况,两段话的内容侧重点不同,因此,分开介绍更好。问题5:为什么不能先写第2段,再写第1段?(俞曦骏)生答:我们当然要先知道变态茎是什么,再进一步探究它具体可以分为几类。问题6:为什么不把不同类型的变态茎分开写具体?(谢婧涵)生答:第一,写得太具体,有点啰嗦,容易使读者是去对文章的阅读兴趣。第二,这只是一道课后阅读题,篇幅太长,非但“喧宾夺主”,而且浪费纸张。就这样,我们以课文为“例子”,以“写法类提问”为重点探究对象,学完了《夜间飞行的秘密》。2022/10/1
时间:2022-07-14
来源:
点击:次
核心提示:四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夜间飞行的秘密读后感 读后感一: 《夜间飞行的秘密》课文介绍了科学家们通过对蝙蝠夜间飞行秘密的探究,并从中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夜间飞行的秘密读后感读后感一:《夜间飞行的秘密》课文介绍了科学家们通过对蝙蝠夜间飞行秘密的探究,并从中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全文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在教学后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夜间飞行的秘密》揭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蝙蝠嘴里发出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传到蝙蝠耳朵里, 它就改变飞行方向。我很喜欢里面的一个人物,他的名字叫里维埃,他是非洲一个航空公司的经理,他背负着很重很重的责任。在一个本该高兴的夜晚,他有了想倾诉的欲望,于是他找到了工程师勒胡,勒胡和他一样,背负着十分重大的责任。里维埃想到了自己的初恋,他还没有好好的谈过一场恋爱,。于是他问勒胡:“你有没有谈过恋爱?”勒胡的回答在他的预料之内,勒胡说,他也就那样。里维埃想:是啊,也就那样。我想他们口中的“也就那样”可能是对生活的一种恩不报希望,或者是把一切都看的很平淡的一种态度。读后感二:《夜间飞行的秘密》揭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蝙蝠嘴里发出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传到蝙蝠耳朵里,它就改变飞行方向。课文介绍了科学家们通过对蝙蝠夜间飞行秘密的探究,并从中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全文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在教学后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4(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四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夜间飞行的秘密给我们什么启示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