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崛起背景图片之崛起而读书

1911年的一天,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的课堂上,一个少年的一句话不但震惊了在场的老师,还在神州大地上回荡了一百多年,这句话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这句话的少年就是我们尊敬的周总理(周恩来),那时的他,才刚刚13岁,就说出了如此的豪言壮语。1911,魏校长在给同学们上修身课,期间他问同学们为什么要读书,同学们的回答为挣钱为吃饭为做官而读书,都是为自己而读书,唯有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魏校长注意到了沉思中的周恩来,于是让他回答为什么要读书。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怎么也想不到一个十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大的抱负和胸怀,为此一振,又追问了周恩来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铿锵有力的回答,赢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周恩来为什么有如此大的抱负和胸怀呢,这还要从他刚来到沈阳那会说起。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了家乡,来到了东北这片土地,但是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抢夺重点。就在周恩来下车后,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为什么?”周恩来疑惑的问道。“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继续问道。“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就没再说什么,一声叹气已经表明了。周恩来不但没有忘记大伯接他时说的话,反而经常的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某一个星期天,充满疑问和好奇心的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地。他不但看到了租界地的繁华,更看到了扎心的一幕,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中华不振”的一幕摆在了周恩来的面前,他明白了什么意思。老铁们,记住了一句话。我们强,则中国强!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时,设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门前的联合国旗降了半旗。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元首先后去世,联合国还没有为谁下过半旗。一些国家感到不平了,他们的外交官聚集在联合国大门前的广场上,言辞激愤地向联合国总部发出质问:我们的国家元首去世,联合国的大旗升得那么高,中国的总理去世,为什么要为他下半旗呢?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站出来,(事迹材料)在联合国大厦门前的台阶上发表了一次极短的演讲,总共不过一分钟。他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决定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她使用的人民币多得我们数不过来。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分钱存款!二是,中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之日,总部将照样为他降半旗。”周恩来,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1910年春,随伯父离开淮安,先后在奉天省银州(今辽宁铁岭市)银岗书院和奉天(今沈阳市)东关模范学校读书。1911年的一天,正在上课的魏校长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要读书?同学们纷纷回答:为父母报仇,为做大学问家,为知书明礼,为让妈妈妹妹过上好日子,为光宗耀祖,为挣钱发财……等到周恩来发言时,他说:“为中华之崛起!”魏校长听到一惊,又问一次,周恩来又加重语气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从小学时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到南开学校毕业时与同学们互赠“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留言,到日本留学又回国参加五四运动,再到欧洲勤工俭学又回国投身革命……就一直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少年定下初心,之后为之奋斗终身,周恩来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执着的人生追求永远是我们共产党人学习的典范。周总理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光辉一生,是矢志不渝追求革命真理、为党和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50多年革命生涯,26年总理任期,他日理万机,把全部的精力都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永远的政治楷模。
《周恩来生平:艰苦卓绝周恩来 1898-1949》
《周恩来生平:开国总理周恩来 1949-1965》
《周恩来生平:砥柱中流周恩来 1966-1976》

选择擅长的领域继续答题?
{@each tagList as item}
${item.tagName}
{@/each}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提交成功是否继续回答问题?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展开全部“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意思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中国的强大而发奋读书,努力成为国之栋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要博览群书,全面发展,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富国强民而不懈努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也是对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拓展,是激励人们奋发努力、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文章出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国务院总理,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表现了他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句话同时也被编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成长的故事”专题中的第一篇课文,承担着引领单元主题、继续在阅读中学习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任务。这句话也被总理家乡江苏省淮安市的普通高等学校淮阴工学院作为该校的校训,以勉励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
收起
展开全部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它不仅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也是对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拓展,是激励人们奋发努力、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如今的我们,锦衣玉食,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教育,只是我们似乎都丢了一样东西,“为什么而读书?”可能这是很多人都不曾思考的问题,只是听从父母的,跟从社会的脚步,却没有想过自己到底是为了什么而读书。很多人觉得读书学习时间很枯燥的事,却又摆脱不了,常常会做出一些很幼稚的举动,来表示自己的不满。但归根究底,读书,学习是为了让我们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变成一个更高级趣味的人。梁启超先生曾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如果我们都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那么中国也将成为强国。有人说中华已经崛起,中国也成为强国,我们是不是可以不用读书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何为崛起?何为强大?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中国是个礼仪之邦,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而这些都是通过读书得来的,读书不仅在学习知识,更多的是教会我们道理,做人的道理,如果连人都做不好,那么这个国家也不可能强大。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学习中国文化,也有更多的中国人前往别的国家交流文化,世界似乎连在一起,不再是各个孤立的板块,回头想想,如果没有像周总理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人才不断涌现,就没有现在这个局面。在书里,我们可以看见自己的不足,同样也可以在书中找到让自己更强大的办法。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而奋斗,在我们心底铭记这个信念,只有这样我们长大后才有资本有能力去建设好我们伟大的祖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回报祖国给我们的恩情。我很骄傲,我是一名中国人,也很自豪,拥有一个这样的祖国!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扫描二维码下载
×个人、企业类侵权投诉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类别色情低俗
涉嫌违法犯罪
时政信息不实
垃圾广告
低质灌水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说明
做任务开宝箱累计完成0
个任务
10任务
50任务
100任务
200任务
任务列表加载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中华崛起背景图片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