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描绘了一幅怎样的雪景雪景独特在哪里?作者是如何描写的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
  导语:《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选自《陶庵梦忆》卷三。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以《湖心亭看雪》知识要点,欢迎阅读!
  一、原文、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注意课本中书写,拼音打不出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凌晨时,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那两个人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喝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二、文学常识积累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朝代)山阴(籍贯)人。出身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相关背景
  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岁生活优裕,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坚持著述。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他喜游历山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懂音乐,能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颇深;好收藏,具备非凡的鉴赏水平;精戏曲,编导评论追求至善至美。前人说:‘吾越有明一代,才人称徐文长、张陶庵,徐以奇警胜,先生以雄浑胜。
  张岱继“公安”“竟陵”两派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算得上晚明散文作家中一位成就较高的“殿军”。他的小品可谓名副其实的小品,长者不过千把字,短者仅一二百字,笔墨精练,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人们常说散文贵有诗意,这是很对的。如果拿诗来比,张岱的小品就有点像唐人的绝句。它以短小隽见长,寥寥几笔,意在言外,有一唱三叹的风韵,无捉襟见肘的窘迫。它像一泓清泉,喝一口就感到甜美爽快、沁人心脾。
  三、生字读音。
  更(gēng)定 拥毳(cuì)衣 崇祯(zhēn) 雾凇(sōng) 沆砀(hàng)(dàng) 余舟一芥(jiè) 铺毡(zhān)对坐 余挐(nú)一小船 喃喃nán
  四、重点字词解释。
  1、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消失。2、是日更定【是】:这【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
  3、挐一小船【挐】:撑船。4、用毳衣炉火 毳cuì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毳,细毛。
  5、雾松sōng沆hàng砀dànɡ: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雾淞,雾气和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淞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气。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6、上下一白 一白:全白。 7、(11)惟长堤一痕惟:只。8、芥jiè:小草。引申为细微的事物。这里指船。9、铺毡对坐 坐:相对一、指出加点的词的含义答案。10、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哪里。更:还。1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痛快。白:指酒杯。 12、客此 客:客居。13、及下船及:等到。14、喃喃nán:小声地不断念叨。
  五、通假字。
  挐一小船【挐】:通:“桡”撑船。
  六、一词多义。
  1:①上下一白全 ②长堤一痕 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大写是“壹”
  2、①更定 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②更有痴似相公者 还
  3、①是日更定 这 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表示肯定的判断或解释
  4、①绝 消失 ②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
  七、古今异义。
  1、余住西湖 古:我。今:剩余,多余。
  2、余拿一小船 古:撑、划。今:捉拿、手拿、拿腔拿调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酒杯。今:颜色、光亮、没有效果、无报偿
  4、是日更定 古:这,代词。今:用于判断,或与“非”相对
  八、词类活用
  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客居
  2、与余舟一芥 像小草一样微小
  九、课文理解
  (一)文章结构,全文共四段。
  第一段,交代了游西湖的时间以及环境。
  第二段,主要描绘西湖雪景。作者用白描的手法,随意挥洒几笔,就点出了雪景神采。
  第三段,写亭中游人煮酒赏雪,邀“余”同饮的情景。
  第四段,借“舟子”之口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二)中心思想: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三)写作方法
  1、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白描手法)。,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2、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十、理解性默写、内容填空、填空题。
  1、点明时间地点及当时环境的句子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句子是哪些?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下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是: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4、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的句子是: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5、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
  ()到亭上()大喜曰()是金陵人客()此()拉余同饮 答:余客客于客
  6、①文章的文眼是:痴 。 ②作者写“雪”是按什么顺序?由面到点
  十一、理解探究 开放性试题
  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答: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抒发其怀念故国的深情。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想一想这句中“绝”字的妙在何处?
  答:①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这句话写出了大雪过后一片寂静,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噤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②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③一个“绝”字,从听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写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3、凌晨时分,正是寒气倍增之时,作者却“独往湖心亭看雪”,由此可看出作者怎样的生活志趣?答:能表现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4、“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5、“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看”字改成“赏”字好不好?为什么?1. 不好,鲁迅先生曾把白描手法为“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不买弄”,“看”改成“赏”就有些做作了。
  6、“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答: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7、“与云与山与水、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对表达中心有何作用?
  答:副词、数量词的使用,于微观中显出宏观,把铺天盖地的雪景烘托而出,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
  8、文中的量词用得极妙,请举一例赏析。4.如“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中的“粒”,如果改成“个”就表现不出西湖之大和上下一白的景象。
  9、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答: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10、“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答:一个“强”字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一个“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11、作者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
  答:不多余。这是辟出另一境界,让人有一种喜逢知己的感觉。属侧面烘托,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
  12、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
  13、文章题目是《湖心亭看雪》,为何要写遇人喝酒的`情景呢?作者写此内容有何作用?
  答:(1)这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安排,在作者心中,湖中的雪景固然令人陶醉,令人回忆,但画面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和巧遇知音的思想情怀更令人难忘。(2)这样写既突出了雪景,又突出了情真,令人栩栩如生。
  14、作者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用意?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答:①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作者的确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同时这种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作者心中的淡淡愁绪。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②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只“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
  15、哪些动词表现作者的“痴”?“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答:①拿、拥、往、看 ②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 ③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16文中是怎样描写在湖心亭所见的雪景的?试加以分析。
  答:运用白描手法,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抓住事物的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和神。
  17、说说本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
  答案: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
  18、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体味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答案: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19、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答: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十二、迁移拓展、谈启示、感想、道理题
  1、古往今来咏雪的古诗文极多,请写出几联。
  ①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
  ②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③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
  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⑤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
  2、西湖美景受到众多文人雅士的喜爱,请写出几句写西湖的诗词佳句。
  ①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
  ③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杨万里
  ④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
  3、清人张岱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那,我们再来看看明代文豪袁宏道笔下的春日西湖。
  西湖一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1).《西湖一》与《湖心亭看雪》相比,在写景上有何不同?(2).两篇文章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篇?
  三、、3.①《西湖》写的是春天的西湖;《湖心亭看雪》写的是雪后的西湖 ②《西湖》用生动的比喻来写景,如“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湖》则用简练朴素,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来写景。
  12、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设题意图是培养学生初步的比较阅读能力。这比《三峡》一课的比较阅读要求更高了。《三峡》一课是求同比较,本课是求异比较。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湖心亭看雪》知识点】相关文章:《湖心亭看雪》知识点考点08-08初二语文《湖心亭看雪》知识点02-25湖心亭看雪文言文知识点01-22湖心亭看雪说课稿09-12湖心亭看雪散文12-28湖心亭看雪练习02-21湖心亭看雪介绍01-23第29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点总结02-28初二语文《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归纳02-02《湖心亭看雪》《江雪》阅读比较05-1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湖心亭看雪描绘了一幅怎样的雪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