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区分戏曲唱法的京剧十三辙的发声视频?

内容摘要:近年来,我国普通大众习惯把歌唱唱法分为民族、美声、通俗三种称谓。文章从歌唱声乐实际情况出发,以专业的视角实事求是地对歌唱方法进行梳理、分析、探讨,统一对歌唱唱法的认识,以利于歌唱事业的发展。关键词:民族唱法 民歌唱法 戏曲唱法 曲艺唱法 民族新唱法 美声唱法 通俗唱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也上升到了新的阶段,歌唱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笔者从歌唱唱法的实际情况出发,分门别类地对歌唱方法进行分析和论述。一、民族唱法民族唱法又称“民族或民间唱法”。广义上讲,它应是曲艺(说唱)唱法、戏曲唱法、民歌唱法和民族新唱法四大系统的总称。从狭义上讲它是一门独立的歌唱方法。在演唱风格上可以分成两类,即民族传统唱法和民族新唱法。(一)民族传统唱法1.民歌唱法。民歌唱法自然、纯朴、甜美、吐字亲切,或用真声,或用假声,或用真假混声。民歌唱法是民族歌唱的摇篮,也是民族歌唱发展的源泉。它来自民间,直接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感情。所唱的各种小调、小曲、山歌、号子、高腔山歌、青海花儿、蒙古长调等,在群众中广泛传唱,经久不衰。内蒙古的宝音德力格、新疆的阿依木泥沙、青海花儿大王朱仲禄、云南的黄虹、广东的张振坤、江苏的雪飞等,都是来自民间的歌手。正因为他们来自民间,最能直接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感情,是群众心声的代言人,因此他们在当地的影响之大,威望之高,是许多著名歌唱家所不及的。2.戏曲唱法。戏曲唱法是民族传统声乐中的代表唱法。优秀的戏曲演员都有着深厚唱功和独特的风格,并自成流派,如京剧界的梅、程、尚、荀;越剧界有袁雪芬、徐玉兰、王文娟等。戏曲演员以音色来分行:老生苍劲、沉着; 武生挺拔、嘹亮;文小生委婉、文静;武小生宽亮、挺拔;青衣嘹亮、圆润、稳重;花旦清脆、活泼、柔婉;花脸雄浑、粗犷;丑清脆、流利、简捷;老生音色润厚、抒情;老旦在老生的基础上加之以纤细、柔婉。戏曲唱法的发声,采用大嗓、小嗓、大小嗓综合等几种。唱字讲究“口法”“喷口”,对于出字、归韵、收声、五音、四呼、十三辙、四声等都有严谨的规定。戏曲还特别强调唱情。如“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唱者先设身处地……而忘其为度曲矣”(《乐记》),甚至达到“一声唱到融神处,毛骨萧然六月寒”(明太子朱权《词林须知》)的传神境地。3.曲艺唱法。曲艺唱法是另一种戏曲唱法。曲艺又称说唱,其特点是:念白和唱腔在表演过程中交替进行。要求演员有娴熟、扎实的演唱各种叙事、抒情、戏剧性唱腔的能力。著名的说唱艺术家有马如飞、刘宝全、骆玉笙、蒋月泉、魏喜奎等。所以,行家们常以“清晰的口齿、沉重的字,动人的音韵、醉人的音”作为评价说唱技艺的标准。说唱艺术是说、演、唱、弹、舞几功俱全的艺术,各曲种演员还需要有演、弹、舞等修养。著名的说唱艺术家,如马如飞、刘宝全、骆玉笙、蒋月泉、魏喜奎等,不但演唱技艺高深,而且还创造并留赠给后人许多精美的唱腔和唱段。著名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插曲《重整山河待后生》就是老艺术家骆玉笙先生的新唱腔,颇受当代听众的欢迎。(二)民族新唱法民族新唱法是在继承了民族传统的三种唱法的基础上,保持了民族的风格,又借鉴了西洋传统唱法的先进理论、教学方法和发声方法而发展起来的,它符合当代人们的审美意识和欣赏习惯。1.具有传统特色的民族新唱法。以王昆、李波、郭兰英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歌唱家,其演唱风格具有鲜明的地区性或民族性。上世纪40年代的《兄妹开荒》《白毛女》就是民族新唱法的雏型。此唱法在50年代中期就出现在大歌剧时代。歌剧诞生在17世纪的意大利。19世纪开始,受欧洲大革命启迪,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需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再欣赏过去浅薄、浮华的声音技巧的炫耀,而喜爱低音区响亮、高音区辉煌的嗓音。大歌剧时代的特征是舞台上出现男、女演员构成新型的歌剧形式,受到公众承认和欢迎。杰出的歌剧作家有罗西尼、唐尼采蒂、贝里尼、威尔第等。他们为大歌剧时代创作了诸多优美、富于声乐化和生活气息的作品,如《弄臣》《茶花女》《奥赛罗》等。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声乐史上最辉煌的时期。由于时代的发展,要求歌手具有大音量和戏剧性的演唱风格、强烈穿透力的音响。这段时期有两位人物对美声唱法做出过突出贡献,一位是享有极高声望的兰培尔蒡,他的《歌唱艺术》一书,仍是当今欧洲研究“贝尔康托”的重要资料。另一位是男中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加尔西亚,他在法国巴黎音乐学院任教时,精心研究了发声器官的构造和应用,于1855年发明了喉镜。他是历史上第一位对歌唱发声做了科学解释的人,此后,声乐研究便进入了现代科学的时代。歌剧发源于意大利,后来在法国、德国、俄国等地得到发展,形成了歌剧的四大主要流派,并在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歌唱家,如恩利柯·卡鲁梭、费奥道尔·夏里亚宾、玛利亚·卡拉斯、琼·萨瑟兰、玛丽琳·霍恩、卢西亚诺·帕瓦罗蒂、普拉西多·多明戈等。“美声唱法”已成为世界人民的财富。在我国,美声唱法已有90余年的历史。杰出的代表有老一辈的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应尚能、周淑安、黄友葵、喻宜萱、周小燕、郎毓秀等。多年来,我国自己培养了以张权、郭淑珍、温可铮、施鸿鄂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歌唱家,他们的演唱成就卓著,为美声唱法的民族化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年轻一代的歌唱家胡晓平、张建一、詹曼华、傅海静、梁宁、迪里拜尔、刘跃、范竞马、曹群、顾欣以及更年轻一代的廖昌永、吴碧霞、邓晓俊等歌唱家在世界各种声乐比赛中频频获奖,引起了世界对我国声乐力量的瞩目。国外评论界声称“

【摘 要】摘 要:十三辙在歌唱发声中可以帮助歌唱者在发声时找到字音的归韵和收音。在歌曲教学和演唱中,合理的利用十三辙的每道辙,可以更快的掌握歌唱发声技巧,克服鼻音、尖音等不利
摘 要:十三辙在歌唱发声中可以帮助歌唱者在发声时找到字音的归韵和收音。在歌曲教学和演唱中,合理的利用十三辙的每道辙,可以更快的掌握歌唱发声技巧,克服鼻音、尖音等不利因素。本文主要探讨了十三辙在歌唱发声中的应用和特点。关键词:十三辙;发声中应用;歌唱特点 一般来讲,十三辙就是在戏曲创作和演唱中常用的十三个音韵。实际上是流传于民间的一部韵书,它将汉语402个音节分编成十三个音韵,就是十三辙。歌唱作为一种人们用以抒发和交流感情的工具,在最求更高的艺术境界过程中,就必须遵循一定的歌唱规范,掌握一定的歌唱技能。歌唱以语言为基础,与语言有着许多的共性,因此,我们对歌唱艺术的语言表达以及发音方法的研究中,也要探究汉语十三辙在歌唱中的应用及特点。一、十三辙概述  民族唱法的演员需要具备两大功底:歌唱方法基本功和风格润腔技巧的基本功。这就要求演唱歌曲时要注意语言特点,掌握歌词发音规律。。“十三辙”是在北方说唱艺术中,韵母按照韵腹相同或相似的基本原则归纳出来的分类,目的是为了使诵说、演唱顺口、易于记忆,富有音乐美。十三辙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并无文字记载,是由老艺人口传言教,民间流传。中国十三辙分为发花、梭波、乜斜、一七、姑苏、怀来、灰堆、遥条、由求、言前、人晨、江阳、中东等。十三辙的这种分类有助于认识汉字发音过程中的规律性。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韵部宽,是曲艺界、戏曲界常用的押韵工具。  发花辙语言风趣,词句诙谐幽默,如“烤地瓜”“人人夸”;梭波辙通俗易懂,应用广泛,如“劫刑车”; 乜斜辙、姑苏辙及一七辙应用较窄,目前用这些道辙写的歌曲也较少;怀来辙在曲艺段子中常用,如“情满怀”“走上台”等,都是经典的代表作;灰堆辙的作品较少,可以在山东快书《大实话》中见到;江阳辙和中东辙都比较宽,是大辙,词汇丰富,内容较广;人晨辙又分为大人晨辙和小人晨辙。  二、十三辙在歌唱发声中的应用  十三辙在歌唱发声中起着重要作用。它能够帮助歌唱者在发声时找到字音的归韵和收音。在由宋承宪编写、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出版的《歌唱咬字训练与十三辙》一书中,他根据教学中发现学生普遍存在“受口型影响不会归韵或者归韵不到位”的现象,提出以汉语语音为基础,掌握汉语发音特点和规律,围绕发声韵母进行训练,掌握和学习十三辙对汉字语音的分类方法,用来纠正方言语音,正确掌握歌唱咬字方法。  (一)演唱者可以借助“中东辙”来训练发声,迅速解决换声问题,从而达到扩大音域,统一声区的效果。在音乐教学和训练中,笔者发现采用“十三辙”的字音变化来训练换声,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就能收到明显的效果。  (二)采用“江阳辙”训练中下声区,可以使气息匀称。根据我国语言特点,在进行中下声训练时,根据十三辙的发声特点,可以感觉声波在胸腔内引起震动共鸣,起到自然胸通的作用。  (三)十三辙还可以帮助歌唱者纠正正喉音,克服鼻音、尖音等。另外,十三辙的每道辙在音色上有明显差别,从歌曲演唱角度来讲,这有利于吐字行腔,方便韵脚与演唱技巧相结合,将完美的艺术形象呈现给观众。  三、十三辙在歌唱中的特点  在歌曲教学中,初学者往往出现吐字不清、嗓音不洪亮、音色不全的现象。主要表现为能延长的韵母不够饱满、声母不纯以及字音的收尾不准确等几种情况。以下根据这几种情况,通过对十三辙的理解和应用加以解决。同时,要注意在歌唱发声中应用十三辙时,不同的辙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声和共鸣部位,只有经过详细研究发声技巧,找准规律,才能达到“字正腔圆”的效果。  掌握每道辙的发声及共鸣部位  发花辙:嘴似喇叭状,牙齿张开,扩大胸腔共鸣喉,鼻音随同;梭波辙:牙齿微启,舌尖后缩,嘴一直张开,扩大鼻共鸣腔。乜斜辙:嘴唇微收,舌尖后卷,喉腔打开,胸腔发声;姑苏辙:舌微卷,口呈圆微凸,胸腔共鸣,鼻腔打开;一七辙:唇齿微启,用鼻腔发音,小腹收缩,气息腹腔内流通;怀来辙:口大张,胸音发声,鼻音合,收尾时口半开;灰堆辙:胸共鸣,嘴微启,收音时舌微缩;谣条辙:用力发声,喉腔完全打开,舌头下压,腹肌收缩;由求辙:口型若吹气,鼻音合,腹肌收;言前辙:音在舌端,胸腔共鸣,口一直张开,保持气息流通;中东辙:鼻子出声,腹息上提,喉咙扩张;江阳辙:舌舔上颚,收音归鼻腔,口半张,吸腹扩腔;人辰辙:舌舔上颚,缓慢发声。  中国声乐发展历史上,无论在戏曲、美声以及通俗,还是在今天以美声为借鉴的民族声乐中,都要注重咬字行腔的准确性,同时把演唱与咬字的歌唱性、生动性等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因此,要探究十三辙在歌唱发声中的应用及发声特点,找准发声共鸣部位,处理好唱词的辙韵关系,这是每一位歌唱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参考文献:  宋承宪,歌唱咬字训练与十三辙,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马志凯,戏曲十三辙的形成及其使用价值,大舞台,2009(1)  孙庆花,浅谈曲艺的十三辙,戏剧文学,2004.9  刘凯华,关于十三辙运用在演唱中国艺术歌曲中的体会,电影评介,2008.7  王英眉,十三辙在歌唱发声中的作用,东北师大学报,1988.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京剧十三辙的发声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