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集合集结号谷子地最后结局将什么留在了墓碑下

电影《集结号》,大家都印象深刻,片中主人公九连连长谷子地为了给九连壮烈牺牲的47名战士寻回应有的荣誉,解放后,多年来执着寻找,终于在掩埋着烈士的战场吹响了至死也没听见的集结号……而在东莞市樟木头镇,也有这么一个“谷子地”式的人物,他参加过对某自卫反击战,曾任连副指导员,转业退休后,从2011年开始,花了整整8年时间,自费开启“寻烈士、找战友”征程,为20名烈士战友吹响了“集结号”。他的名字叫:刘贤艺。“一定要为那些牺牲了的烈士战友吹响‘集结号’!”祖籍广东清远的刘贤艺,于1979年2月17日参加对某自卫反击战,1985年12月转业至樟木头镇税务所(旧称)工作,2007年退休。退休后的刘贤艺并没有闲着,而是在另一份“工作”上默默付出:为老连队寻烈士、找战友。2010年上半年的一天,让刘贤艺牵魂动魄多年的事情终于有了眉目:他找到了原连队战前(按连队1979年前入伍的士兵计算)的花名册。刘贤艺当年所在的连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二八师三八四团一连,并任连队副指导员职务,全连人数136人,战后烈士共20名。有了花名册,刘贤艺却整日茶饭不思,晚上更是辗转反侧,特别是牺牲的烈士无时无刻不牵动着他的心。每逢清明、“八一”或春节,刘贤艺都会独自一人躲在房间里翻看着当年的照片和花名册,情到深处,难免泪流:“往事如把把尖刀刺痛着我的心,烈属的近况更是让我坐立不安……”“我一定要为我那些牺牲了的烈士战友吹响‘集结号’!”2011年,刘贤艺开启了“寻烈士、找战友”的征程,为牺牲的战友尽点力、做点事。可老连队的烈士遍布广西、河南、湖北、安徽、江西等多个省份,一句“寻烈士、找战友”,又谈何容易呢?为了落实这件事,刘贤艺和当年的连长、排长、司号员沟通好后,按部就班地开展寻烈士工作。访寻途中舟车劳顿自不必说,费用从哪儿来?一直在刘贤艺身边的原连队司号员宋云林告诉记者:“全是刘贤艺自个掏的,用完不够还要问朋友借呢。”宋云林说,每次外出寻找烈士的路费、食宿等支出都由刘贤艺想办法解决,包括为困难烈属发放慰问金等等。在这8年期间,刘贤艺到底付出了多少?他说自己没有统计过,“只要一发工资,就拿出来用于‘寻找烈士’的费用。”“他每次对我说,你换位想一想:那些为国捐躯的战友,他们已经不在了,家属到底怎么办?烈属们过得好吗?”起初,刘贤艺的举动让妻子和家人很是不解,但看到他对部队的人和事始终无怨无悔,久而久之便理解了他。寻找无碑成“谜”——“失踪烈士”张三根与电影《集结号》的情节相仿,在寻找烈士的过程中,刘贤艺也遇到过一些很特殊的情况。据他介绍,20名烈士当中,有一位名叫张三根的烈士,在宁明烈士陵园(位于广西崇左市宁明县)内的墓碑怎么也找不到……最后确定烈士张三根在宁明烈士陵园并无墓碑,成了一个“谜”。这让刘贤艺和战友很是震惊和难过:必须要找到烈属,给张三根一个交代。刘贤艺查询到烈属的家庭住址在江苏省句容市华阳街道北相村。于是,刘贤艺和宋云林拿着东莞市民政局开具的证明,来到江苏省句容市民政局,对张三根烈士的情况进一步了解和梳理。“妈妈,我们来看您了。对不起,我们来迟了!”2017年11月27日,迟到了38年的一幕在句容市民政局的会客厅发生,刘贤艺一行与张三根烈士的老母亲及家人相见……80多岁的老母亲邰秀英仿佛听见了儿子的呼唤,一直在流泪。刘贤艺说,经过多方验证,在对某自卫反击战中,年仅23岁的张三根是为了救战友而牺牲的。那为什么找不到他的墓碑呢?原来,当年连队始终没有找到张三根的遗体,而无法确定他是否牺牲,有“受伤失踪或被俘虏”等可能性,因此张三根没有在连队牺牲战友的名单上,宁明烈士陵园也就没有立他的墓碑。后来,句容市民政局在当地名为“兆文山烈士陵园”内为张三根烈士立墓碑。刘贤艺一行向相关部门提出“在宁明烈士陵园为张三根立碑”的申请,最后的答复是:一位烈士不能同时有两座墓碑。第20名烈士在福建永安找到今年3月底,刘贤艺得到了关于当年的连队余明星烈士的个人消息。于是,便与宋云林一起从东莞市樟木头镇出发,驱车800多公里来到福建省永安市。余明星烈士的家是一条偏僻的小山村,刚好下过大雨,村路坑坑洼洼。在村委会干部的陪同下,刘贤艺一行来到了烈士的家门口。可眼前的场景让刘贤艺的心感到阵阵疼痛:余明星烈士的家属总共五口人,挤在60多平方米的旧瓦房里,房前的小院子挂着一串串稀疏的咸菜干……没等村干部开口,刘贤艺上前一把握住烈属的手甚是激动:我们来找他了!“你们终于来了!”烈士余明星的家属和刘贤艺抱在一起,哭成一团,久久没有放开……原来,他们也一直在为亲人余明星寻找组织、寻找原部队,可苦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一直没有下落。在昏暗的房内,刘贤艺一边安抚烈属,一边掏出600元慰问金,激动地说,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一直在寻找他,这也是连队最后一名烈士,连队的20名烈士终于找齐了。当天傍晚,一声声清脆的鸟叫打破村子的宁静。刘贤艺留下联系方式,并与烈士余明星的家属依依不舍,离别时叮嘱烈属有任何困难都可以向他或者战友会提出。所在连队曾被中央军委授予“攻坚英雄连”荣誉1979年2月,为保卫祖国领土的完整,刘贤艺所在的连队在对某自卫反击战中英勇顽强,奋勇杀敌,曾涌现出“战斗英雄林德先、爆破英雄马国民、战斗英雄苏建中”三位英雄。战斗中,该连队参加了主攻某国长条山及540高地防御作战。期间,刘贤艺所在连队全歼对方一个加强连,毙伤敌133人,俘敌3名。想起当年那段硝烟弥漫、生离死别的残酷战争,刘贤艺顿时双眼通红而深邃。他回忆说,在经历几次战斗之后,该连队(含配属连队)共伤亡人员38人,其中,伤18名,牺牲20名。战后,该连队被中央军委授予“攻坚英雄连”荣誉称号。把作战部队的严实作风带回家12年的从军生涯,让刘贤艺始终从骨子里保持着军人的气质。作为刘贤艺的妻子徐燕萍最有发言权。她笑着说,有时候,总感觉家里就像部队那样,大家听着“班长”的口令,规规矩矩地做事。刘贤艺成家后育有一儿。无论是家务细活,还是教育孩子,刘贤艺始终带着作战部队的作风:屋里屋外干净整洁、交流严肃而无太多笑容、言辞多以“命令式”等。多年来,宋云林对刘贤艺的生活作风也颇为了解。宋云林说,有一年的农历春节,左邻右舍燃放鞭炮庆祝除夕,门前的公共道路到处都是鞭炮纸屑。而刘贤艺为了不让鞭炮纸屑飘进屋,大年初一清早,一个人拿着扫帚硬是把路上的鞭炮纸屑扫开一条路。邻居们对此深感诧异,都以为是不是邻里之间产生过误会。后来,经过刘贤艺一番解释才得以释然。“我是一名军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有军人的模样。”这么多年过去了,尽管家人有时不理解甚至起争执,但刘贤艺并不认为部队的作风不好,而恰恰是这份执着,让自己收获了和睦美满、子孙健康的家庭生活。“盼了40年终于盼到了这块小小的光荣牌!”一次参军,一生光荣!为营造爱国拥军、尊崇军人的浓厚社会氛围,推动军人荣誉体系建设,提高复退军人的社会地位,近日,东莞市樟木头镇开展为烈属、军属和退役军人家庭悬挂光荣牌工作,全镇900余户烈属、军属和退役军人家庭都先后悬挂了“光荣之家”光荣牌。而参战老兵刘贤艺的家就是其中之一。今年4月18日上午,63岁的刘贤艺在家中接到了樟木头镇社会事务局的通知,将为他家悬挂“光荣之家”光荣牌,以感谢他在保家卫国作出的贡献。阳光普照,茉莉绽放,香味扑鼻。得知这一消息后,刘贤艺激动不已,马上拨通了儿子的手机:“你现在向单位请个事假回趟家,有重要的活动要参加!”没等电话那头应许,刘贤艺已挂断电话。随后,他沉思了一会,快步流星地回到房间找出自己心爱的“65式”军装,对着镜子整理军容,迎接挂牌大事……“40年了,我终于盼到了!这块小小的光荣牌,不仅是我个人和家庭的荣誉,更是退役军人的荣誉。”悬挂光荣牌的工作完成后,刘贤艺擦拭着湿润的眼眶,紧紧握住工作人员的手说,感谢祖国、感谢党!一定加倍珍惜这份荣誉!“集结号”的吹响便意味着任务的结束。老兵刘贤艺说,问候、关心、关注、帮助这些战友烈属的任务即永远也不会终止……编辑 刘桂瑶(作者:读特记者 刘秋伟 通讯员 邹俊圣 文/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集结号谷子地最后结局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