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电影会让人怎样对待情绪激动的当事人?

这周五上映两部电影,陈建斌自导自演、颇有实验性质的《第十一回》,张子枫首挑大梁的《我的姐姐》。毫无疑问,首日票房《我的姐姐》一骑绝尘,《第十一回》望尘莫及,即使后者的排片更高一些。虽然我很喜欢子枫妹妹,《我的姐姐》也很不错,但两部电影要让我选择,那一定还是《第十一回》。《第十一回》的镜头、色彩、灯光,以及道具运用等等,都可圈可点,而且它把电影、话剧和现实相结合,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作为一部“电影”来讲,《第十一回》更加丰富。可为什么它的票房会被《我的姐姐》全程碾压呢?我想答案无非是这两个字:情绪。窦文涛问王晶,为什么你们现在的香港导演在票房上比不过大陆的导演呢?王晶说,我觉得那是一种情绪。刚看这个访谈时,我不太明白他说的情绪是什么意思。在经历了《你好,李焕英》的大爆,以及《我的姐姐》的胜利后,我想大概能理解了。他说的“情绪”应该是指电影表露出来的浓烈情感。一部要想在市场上取得高票房的电影,一定是一部情感很浓烈的电影。我们以内地票房榜TOP3的电影为例。《战狼2》是浓烈的爱国情;《你好,李焕英》是浓烈的母女情;《哪吒之魔童降世》是浓烈的个人奋斗情感。《我的姐姐》则是亲情。很多人在贾玲获得“全球最高票房女导演”的称号之后,不以为然,认为一部“小品”电影取得如此高的票房对于中国电影来讲并不是一件好事。其实到哪儿都一样,全球票房最高、或北美票房最高的电影都是“情绪电影”。以全球票房TOP3举例,《阿凡达》何尝不是一种情绪,情绪不一定都从故事中来,也可能是因为特效。所以,我们会用“燃爆”这样的词来形容一些动作或者特效大片。《泰坦尼克号》的爱情更是赚取了无数人的眼泪。《复仇者联盟4》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情绪,比如最后的钢铁侠之死,美队变老。事实上,要说起对“情绪”的把控,我们只是弟弟,好莱坞才是宗师。比如今年新出的《旺达幻视》,它就是要让你揪心、痛苦或者大哭。反过来,网友会用这样一种的心情表达对编剧的“不满”——“想要给编剧寄刀片”!这种情感的处理方式和《你好,李焕英》、《我的姐姐》并没有什么区别。但需要注意的是,情绪这个东西不是永恒不变的,有些情绪可能会随之时间变化而发生改变,甚至有一些可能会截然不同。这也就使得一些情绪电影成为了经典,而有一些就颇受争议了。我们举个例子,《哪吒之魔童降世》就是一部会随之时间变化、评论也会有所不同的电影。现在你看这部电影会很燃,会为“我命由我不由天”这样的话动容;但当你经历过很多之后,也许就会有另外的心情。有一些电影的情绪可能会延续很长时间,比如《泰坦尼克号》,可能再过十几年,还是经典。情绪电影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高的票房,当然是因为观众喜欢。很多电影在专业影迷眼中堪称经典,可观众就是不买账。我们以《第十一回》为例。在《第十一回》的评论下面,就有很多人表示看不懂,而对于观众来讲,“看不懂”这三个字就决定了票房的上限。《地球最后的夜晚》借“一吻跨年”的噱头将观众“骗”进影院,结果引来了阵阵骂声,第二天票房便大跌,原因也是“看不懂”。看不懂就是没有“情绪”。所以,有一些票房不理想的电影并不代表它们不够好,只是情绪不够。这就要说到电影究竟是一个什么东西?它是艺术,还是娱乐?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东西,艺术的东西注定是小众的,娱乐必然属于大众。高晓松在和张艺谋的访谈中说,谁说电影一定要讲一个故事呢?难道就不能是一个事故吗?《等待戈多》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张艺谋说,对,但普通观众就是这么想的。高晓松谈的是艺术,张艺谋聊的是观众。在普通观众眼里,电影就是故事,一个电影,故事不行,其他都白搭。这个“故事不行”又有两层意思,有的是故事真不行,有的是“观众不行”。我没有任何歧视观众的意思,只是单纯地表达这个意思——观众很有可能没有看出来但这两者在观众眼中却是一样的。很多观众看电影只是图一乐,什么电影的深层含义、电影解读之类,他们根本不在乎,他们在乎的只是表面的流露,也就是上面一直说的“情绪”。但反过来讲,情绪电影通常没有解读的空间,或者相对来讲很保守,于观众而言,这是好事,于电影而言,却未必。电影是商业还是艺术的争论持续了很久,到今天依旧存在,马丁·斯科塞斯批评“漫威不是电影的场景”还历历在目。这两者就像天平的两端一样,需要保持平衡。艺术电影大于商业电影,会造成观众的流失,对产业造成影响;商业电影大于艺术电影,则会造成电影的停滞不前。商业电影拿钱,艺术电影拿奖。就近来看,商业电影赚得盆满钵满;从长远来看,艺术电影更有可能成为经典。我们尊重那些创造商业电影宇宙的人,但同样也应该为电影艺术默默耕耘的人献上掌声。
读懂星星的语言,唤醒孤单的孩子!嗨!大家好,我是少年的名字,一个对情绪抽丝剥茧的监督者!在我的研究里,我将自闭的源头指向神经递质波动过大。但对绝大多数家长而言,神经递质这个名词是专业而陌生的。为了方便家长理解,我打算做一期神经递质的科普。本期内容不止是对自闭有重要参考,也对受抑郁症或多动症困扰的家长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帮助大家理解自己的情绪构成。那么话不多说,让我们进入主题!什么是神经递质?大脑是人体的决策中枢,但要做出决策,先要从外部获得信息,经过处理后将指令传递到肢体,从而完成整个反应动作。神经系统就是负责将外部感官的信号传递给大脑,同时将大脑的指令传递到肢体末端的通道。神经系统建立的道神是由一个个神经元细胞连接而成的,单个神经元细胞长得像一棵树,像树干的一头叫轴突,像树冠的一头叫树突,通过轴突与树突的串联形成通道。▲神经信号的接力传递神经元传递信息的过程叫电化反应,在神经元细胞内部传输的是生物电信号,而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存在2-4纳米的间隙,这就需要化学物质进行传递,这类化学物质就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作用于神经元的连接处激素与神经递质有什么关系?激素多由内分泌细胞产生的物质;神经递质则是负责大脑与身体间各类信号传递的,是神经元系统的信使,激素是信件之一。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激素是不能直接通过神经系统进入大脑的,而是转化为神经系统可以识别的神经递质传入大脑,并为激素设置了一个阀门,控制进入神经系统的激素浓度。由于两个词切换容易混淆,后文我就站在神经系统的角度将两者统称为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的效果既有情绪上的,也有生理上的。比如我们熟知的肾上腺素,它不仅会令人激动,还可以提升心肺功能,所以强心针的中药成分之一就是肾上腺素。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人在情绪激动时会有生理反应,比如生气的时候会发抖,紧张的时候会脸红,这些都是神经递质同时作用于情绪和生理的特性。神经递质是怎样的感觉?对情绪影响较大的神经递质包括: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内啡肽、催产素、肾上腺素,它们分别对应人的不同感受。血清素:欣快感,吃甜食的愉悦感,由于肠道可以生成血清素,所以吃甜食会上瘾,过高时会有幻觉,神经分裂就与此有关;去甲肾上腺素:警觉性,对陌生要素的警觉,过高时会表现出攻击性,很多驴娃打人就是这个道理;内啡肽:满足感,站上领奖台的感觉,通过吃辣的东西或竞技性运动也可获得,有些佛娃焦虑时会通过来回跑获得内啡肽;催产素:亲密感,当看到可爱小孩或小猫小狗的喜爱感,撸猫撸狗也能获得催产素,小孩睡觉要抱毛绒品就是对催产素的亲密感和安全感,成长的过程中,人对催产素的需求会逐步减弱。神经递质基线与性格有什么关系?你有没有思考过性格的本质是什么?如果它是一种想法,为什么很少有内向的人变得外向?这里我给出自己的答案,人的性格是由神经递质基线高低决定的。人在情绪稳定时,体内的神经递质并不是0,而是维持一个稳定状态,类似于人的心跳每个人围绕一个基数有高有低。神经递质水平的稳定水平我称之为情绪基线,且每个人有高有低。神经递质基线存在一个中间值,高于这个中间值的便是外向,低于这个中间值的则是内向,而且偏离中间值越大他们表现出的情绪越极端。过度外向就是多动,过度内向就是抑郁。自闭症的问题是波动过大,最接近的症状是双相情感障碍,甚至有种可能是大部分双相情感障碍就是自闭。人为什么会情绪的崩溃?情绪的波动是会影响大脑的思考的,这里举个例子说明这个观点:如果你公司加班做方案到深夜11点,此时大脑会感到疲劳,这是因为体内的腺苷会增高。腺苷是一种疲劳感的神经递质,当它大量涌入你的大脑,你的思考能力会大幅下降,工作效率降低,精神过度疲劳时,你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办公。大部分神经递质都有着类似腺苷的机制,就是当某类神经递质水平大幅偏离时,人会逐渐失去思考能力,并陷入失控状态,进入一种“我明明知道这样是不对的,但我就是忍不住的”失控状态,这也是闭娃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如图所示:▲ 当情绪突破两条黄线,大脑就会陷入情绪崩溃情绪崩溃状态是什么的感觉?你们有没有见过路怒症?我可以告诉你他们有想过结果,但那一刻就是控制不住以。“怒不可遏”这个词就很好解释了这个状态,所以千万不要开车时怄气,只有时刻将情绪控制在两条黄线内,才能通过思考能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神经递质水平过低会有哪些感觉?神经递质基线低于中间值就是内向。内向的具体表现包括:胆小、羞怯、畏难,做事情缺乏动机,也会躲避眼神。当神经递质基线过低时,人会出现焦虑症和抑郁症。你可以放大内向的感受,比如沮丧、惊恐,对任何事情打不去兴趣。但更重要的是,神经递质不止影响情绪,同时也会有生理反应。比如当我们情绪高涨时,心跳会加快,身体会发热;反之,当我们情绪低落时,心跳会减慢,体温也更低。抑郁症发作的状态下,人会伴发心悸、胸闷、发冷汗,甚至有窒息感的症状,生理有很强烈的压迫感和不适感。所以当普通人面对抑郁症患者说出“我理解你”时,抑郁症患者并不领情。因为普通人是不知道抑郁症的生理反应的,根本做不到感同身受的,大部分人把抑郁症看成单纯的心理问题,试图用说教开导患者,而那句“我理解你”反而会加剧忧郁症患者的绝望感,因为他们会觉得自己并不被理解。这一段是我对焦虑症和抑郁症的科普,也是为抑郁症人群的发声,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人能正确地理解抑郁症,尤其是生理不适。神经递质水平过高会有哪些感觉?与前文对应,神经递质基线高于中间值就是外向。外向的的具体表现包括:乐观、易逗笑、易兴奋,喜好社交,好奇心强,行动力强。当神经递质基线过高时,人会出现多动症和躁狂症。同样可以放大外向的特征,但会有过度反应,比如有攻击性、冲动人格、小动作极多。神经递质高同样也会有生理反应,但大部分是良性的,比如外向的孩子心肺能力更强,运动能力更强。这里的逻辑是这样的,大脑发布指令通过神经系统传递到四肢,神经递质高使得大脑给肌肉的指令强度更强,并同步提升心肺机能,使得肌肉所表现出的反应会强于普通人,所以印象中外向的孩子是不是体育更好?神经递质高部分也有负面反应,那就是肌张力问题,有些孩子喜欢踮脚走路,手握紧拳头打不开,躺下时会把弓起来,这就是神经递质过高的生理反应,让人的肌肉始终紧绷状态,这就是肌张力过强;反之,神经递质低的孩子,身体就是绵软无力,严重的类似脑瘫,这就是肌张力不足。部分神经递质高的孩子还有体温失调的问题,我群里就有孩子冬天不穿衣服光膀子玩,其实就是因为神经递质影响心肺功能,导致体感温度偏高。神经递质水平高最极端的情况是精神分裂。前面说了,血清素高会有幻觉,去甲肾上腺素高会过度警觉,两者叠加就是会有受迫害妄想。发病状态下,过高的神经递质会让他们的力气特别大,一个人往往控制不住他们就是上面的道理;同理,部分毒品(如冰毒)也会造成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过高,所以毒驾时常有撞死人的新闻出现。神经递质与自闭和双相有什么关系?前面说了,自闭是神经递质波动大,也就情绪的大起大落,所以我才说大部分双相情感障碍其实就是幼年时未被诊断的自闭特质人群。由于神经递质波动是在基线上进行的,所以自闭是可以叠加多动与抑郁。我也是最早在闭圈提出驴娃与佛娃概念的,并强调他们的干预思路是不一致的。面对自闭叠加多动与抑郁的复合状态,可以优先改善多动与抑郁。因为单纯的自闭问题,孩子更容易驾驭并发展为稳态。神经递质偏高或偏低有什么办法?首先如果神经递质基线偏离不大的话,可以靠环境或情绪管理控制。比如一个内向的人,如果他工作上经常获得同事的赞许,就会让他情绪处于一个偏愉悦的状态,情绪就不容易抑郁;反之一个外向的人,外部竞争压力很大或领导老师很严,他也不会好动。但心理干预仅在神经递质基线偏离不大的情况下适用,因为人的情绪波动带来的神经递质变化是有限的。就像你打篮球扣篮,如果差1-2公分扣篮靠努力是可以自己努力下,但如果差10公分,就得靠外力了。所以如果偏离过大,孩子驾驭不了时,就得用药了~体育上有人用兴奋剂提升成绩,兴奋剂全称是中枢神经兴奋剂,它的本质无非两种:要么是神经递质的替代品,要么是打开神经递质的阀门。中枢神经兴奋剂的目标是提升运动成绩,但如果把它用在焦虑症或抑郁症患者身上呢?是不是就对冲了神经递质过低的负面效果;同理,中枢神经抑制剂可以中和血液内过高的靶向神经递质,便可以改善多动症和狂躁症的症状。中枢神经兴奋剂与抑制剂有哪些讲究?传统的病理性用药,是你身上有个病灶点,只要病灶好了就能断药。但抑郁症与多动症的用药却不是这个逻辑,如果你用按传统用药的逻辑治疗抑郁症与多动症,会害了自己或孩子。你可以把神经递质理解为胰岛素,当人体生成的胰岛素不够时,你只能长期通过外部补充。同一道理,大部分抗抑郁或抗多动治疗是不能断药的。电影里经常有精神病患者断药后复发,你们以为是什么道理?那么还有小部分属于什么情况?小部分是一些阶段性情绪问题造成的神经递质偏离,如事件性抑郁、产后抑郁等,非永久性偏离可以在康复后断药。另外部分多动症成年后可以断药,道理后面有解释。但真有不少人用病理性药物的逻辑理解中枢神经兴奋剂与抑制剂药物,加之这类药物标签都注明治疗精神病,不少人内心抗拒这种说法,于是状态一有改善就想断药,这其实是不了解中枢神经兴奋剂与抑制剂药物的药理。其实有个小妙招:可以把药装到维生素的瓶子里,避免外人误会。同时,大家要对神经递质问题有个正确的认识,这不是病,而是种偏离,有点类似胰岛素,不该为此羞耻。关于用药的重点,一是用对药,二是用对量。用对药什么意思?这里拿咖啡举个例子,都说喝咖啡提神,但有些人喝了就没有效果,有些人喝了心跳过速。这是因为咖啡的作用机制是咖啡因会拮抗腺苷的神经递质通道(学术名为“转运体”)。但有些人的神经系统识别度较高,它能区分出咖啡因不是腺苷,于是这部分人喝咖啡就没有什么效果。正是应为神经递质通道具有识别性,所以用对药就是指药物能准确且有效控制神经递质的靶点,这也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不同控制神经递质药物的原因。选对药后就是另一个关键问题量,用多少药量合适?前文提到神经递质有个“中间值”概念,用药的理想状态就是将神经递质水平无限接近中间值。过量使用的话,躁狂的人会抑郁,抑郁的人也会多动,所以用量的关键点是靠近中间值。但由于目前没有测量神经递质基线的方法,医生处方开多少量是靠试出来的。比如第一次用1个单位,没效果第二次用2个单位,再没效果用3个单位,效果过头了,再减点量,应该是这么操作的。但现实中我遇到一位家长,他孩子第一次用药,可能是剂量过头了,直接导致原本多动的孩子抑郁了,吓得家长不敢再用药。这是因为他们不理解神经递质类药物的药理逻辑,其实过头了说明这个药是有效的,他应该通过减量去确认适用的剂量,而不是直接放弃。毕竟医生每天要看那么多病人,不可能像我这样做如此详尽的解释。至于自闭,目前暂时是没有特效药,因为按我的逻辑改善自闭症状需要的是双向平抑类药物。毕竟阀门打开和关闭都容易,但要实时监控,高了关阀门,低了开阀门,自然界里这种效果的物质就非常少。目前有注意到部分药物描述上有双相平抑的功效,但在我搞明白药理与效果前,不便在文章里公开。神经递质基线是一成不变的吗?随着人的老化,机体新陈代谢能力会降低,内分泌腺体功能和神经递质会逐渐退化。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人过35岁就加不动班了,其实就是神经递质的供给量大不如前,在消耗完平时的储备后,人会感到强烈的生理不适与情绪低落,这种感觉类似抑郁症状态。上一期文章提到一位近40岁女性。她属于脑力工作者,所以她的工作消耗的不是体力而是精力,而精力的本质就是神经递质。她在每次项目后会大量消耗神经递质,从而陷入过度疲惫的抑郁状态,需要休息两三天才能恢复过来,而在她年轻时这个问题并没那么严重,这就是随年纪上升而神经递质代谢能力下降。随着年龄的继续上升,衰退的不只是神经递质,还有神经递质的通道敏感度,这方面的依据从俗话“人老先老腿”。因为腿部离大脑较远,神经递质通道的衰退会让大脑的信号不能高效传输到腿部,于是就对肢体失去控制。我的外公已经80多岁了,最近他说他泡脚的时候感受不到烫,其实就是脚的感官已经无法传递到大脑。上述表现证明一点,那就是除了青春期的性激素外,大部分神经递质是越来越低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大部分多动症可以自愈。所以人最好的神经递质状态是中线略高,中年后不容易陷入抑郁,老年后身体机能也会更好。值得一提,新冠病毒会损伤神经系统,这方面从有人失去味觉和嗅觉就可以判断 出来,所以佛系的家长要保护好孩子,目前已知的后遗症就包括抑郁症,这里特别给海外的家长提个醒~睡眠与神经递质有什么关系?前面讲到陷入抑郁症状态后,需要休息两三天才能恢复过来,是因为人在放松的状态下,神经递质会自然补充到基线水平。我们通常讲的“一日之计在于晨”,就是因为经过一夜的恢复,身体储备的神经递质处于充盈的状态。自然醒后,人的大脑最为清醒,学习工作效率最高。下午的时候,人的神经递质最低,这就是为什么到了下午不少人想喝奶茶,不是因为奶茶补充的能量,而是甜食会刺激肠道分泌血清素(5羟色胺)可以补充神经递质。同时人在睡眠状态下,身体所需的神经递质会降低,最明显的是睡着后,能明显地感觉到体温降低,身体会瘫软。另外,我们都知道睡前不能太兴奋,不然会睡不着,尤其是多动的孩子,有这方面困扰的可以试试褪黑素,同时睡前不要剧烈运动或过度兴奋。如果人在睡眠中突然醒来,此时身体没有及时提升神经递质去驱动身体,就会发生“鬼压床”现象。对没有经历过的人较难理解,其实这就是大脑醒了,但神经递质还没达到驱动身体阈值的现象,你可以理解为发动机打不起火的状态。你会发现,了解神经递质后,可以解释其他个人生理与心理反应。写在最后为写本期文章,我买了本《生物生理学》的官方教材,并花费了十一长假速通了内容,写完后还找了几个心理学从业者给过建议。当然文中有部分观点是我的独家理解,书中很多也只说了相关性,不是都有严谨的论述逻辑。希望这篇文章帮助读者理解神经递质是如何影响我们生活的,它不限于自闭、抑郁、多动等特殊状态,而是关系到我们的情绪、精神状态、生理反应等各个方面。你越了解它,就越了解自己,越明白该如何驾驭情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对待情绪激动的当事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