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良的执行标准2020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变了?

(来源:兰州微教育)
民小编说
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已于上个月末出台。义务教育课程不仅关系着学生课堂的学习内容,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思路。本次修订做了哪些改变,为什么变,应该如何应对?一起来看《人民教育》记者对教育部教材局局长田慧生的访谈——
近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
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最基础的部分,是所有适龄儿童青少年都要接受的教育,决定着国民素质、人才质量,关系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
课程是教育落地落实的重要载体,规定着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教师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水平。义务教育课程直接影响1.5亿中小学生9年的学习生活、近千万教师和几十万所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本次修订究竟改了什么?突破了什么?为什么变?变的背后,释放出哪些重要改革信号?应如何应对?这些问题牵动着大家的心。为此,记者采访了教育部教材局局长田慧生。
全面落实培养
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求
《人民教育》:我们知道,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分别于2001年和2011年制定颁布。此次修订主要是基于什么考虑?
田慧生:一是中央作出新部署。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改革发展要做到“九个坚持”“六个下功夫”,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央作出关于义务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双减”工作决策部署,要求强化课堂及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必须对教与学的内容、方式进行改革。
二是教育发展提出新要求。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人工智能方兴未艾,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不同价值观念相互碰撞,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深刻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挑战。2011年我国实现了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需要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学校育人蓝图。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需要强化课程对在线学习等方面的支持与指导。这些都要求必须深化课程改革,加强义务教育课程建设。
三是课程实施中发现新问题。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课程标准在引导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例如,学段纵向有机衔接不够,课程标准缺乏对“学到什么程度”的具体规定,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缺少科学依据,课程实施要求不够明确等,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同时,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已分别实施了20年和10年以上,根据课程改革自身规律性要求,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完善。
《人民教育》:这次修订的主要思路是什么?
田慧生:一是坚持目标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准确理解把握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确立课程修订的根本遵循。对重大主题教育进行整体规划、系统安排,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增强课程的思想性。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增强课程教材育人功能。全面梳理分析课程改革的经验和问题,明确修订重点和任务,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强化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间的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和系统性;优化课程设置,细化学科育人目标,明确实施要求,增强课程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三是坚持创新导向,激发教育改革活力。进一步深化改革,既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新成果,更新教育理念,体现中国特色,增强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引导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时代性。
《人民教育》:这次义务教育课程修订,主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田慧生:这次义务教育课程修订主要遵循了五条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课程体系; 二是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位适龄儿童青少年提供适合的学习机会,关注地区、学校和学生差异,适当增加课程选择性,提高课程适应性,因材施教; 三是依据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明确育人主线,着重发展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精选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基未来; 四是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统整,加强综合课程建设,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 五是加强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强化学科实践和跨学科实践,充分发挥实践的独特育人功能。
课程方案实现三大突破
《人民教育》:与2001年颁布实施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相比,修订后的课程方案有哪些主要变化?
田慧生: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
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整合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1—7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8—9年级分项选择开设;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落实中央要求,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
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职责、制度规范,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了具体要求;健全实施机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
《人民教育》:请问如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到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中?
田慧生:义务教育课程修订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任务及基本遵循,确保应进尽进、应落尽落。
一是研制印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对进课程教材主要内容进行了体系化凝练,分学段、分学科提出了融入要求。
二是明确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为主线,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确定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各课标以此为依据,具体化、细化课程目标和学业质量要求等。
三是结合学科特点,采取直接安排与有机融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课程落实为主,地理、科学、体育与健康等其他课程有机融入。
四是加强政治审查把关,组织国家教材委思想政治审议专家委员会对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课程标准文本进行专项审查,确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纳入义务教育课程。
《人民教育》:这次优化课程设置,有很多新突破,比如一体化设计“道德与法治”;艺术课程由综合到分项设置,并增加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将劳动、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为什么要做这些改革?
田慧生:这次修订在总体课程结构、课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对课程设置做了优化调整。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落实中央新要求。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独立开设劳动课,加强劳动教育。落实国务院《关于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精神,满足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引入“信息科学”内容,独立设置“信息科技”课程,强化信息素养的培育。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法治知识进课程”要求,将2001年版义务教育1—2年级品德与生活课、3—6年级品德与社会课、7—9年级思想品德课整合为道德与法治课,凸显并强化法治教育。
二是强化一体化设计。科学课提前至一年级开设,与幼儿园有关启蒙教育相衔接,有利于科学教育的贯通设计。《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少先队活动的通知》规定:“少先队活动要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的活动课,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二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将少先队活动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中,在小学1—2年级推荐入队准备等活动主题,整合实施,并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前到小学一年级开设。遵循艺术学习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整体性、阶段性、连续性的特点,对义务教育艺术课程进行整体设计,1—2年级强调综合;3—7年级以音乐和美术为主,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多种艺术形式;8—9年级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等选项,学生至少选择两项学习,丰富和扩展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内涵,构建集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课程体系,体现各艺术学科相互交融与分学段实施的基本原则。
系统完整构建高质量育人体系
《人民教育》:修订后的各学科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变化?
田慧生:一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基于核心素养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精选和设计课程内容,优化内容组织形式。涉及同一内容主题的不同学科间,根据各自的性质和育人价值,做好整体规划与分工协调。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要求。
二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三是增强了指导性。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考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人民教育》: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这尚属首次,为什么?
田慧生:这次义务教育课程修订突出了课程的综合性。
一是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与学科间知识统整,突出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项目、任务等形式组织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或解决复杂社会生活问题的机会。
二是以与学生相关联的自然或社会生活主题为核心,创设情境,让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经历综合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以及创造价值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鼓励倡导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与其他课程相关内容统筹实施安排,依托学生真实生活环境,整合多门课程,统一设计真实性任务,在完成真实性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多门课程的综合育人目标。
《人民教育》:研制学业质量标准,细化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考的一致性,是此次修订的一大亮点,请问有什么考虑吗?
田慧生:课程标准增加学业质量标准,细化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使课程标准不仅明确“为什么教”“教什么”,还要明确“教到什么程度”,主要是为了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使课程标准更加好用、管用,也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增强课程标准指导性,实现教、学、考的一致性。
《人民教育》: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如何加强学段衔接?
田慧生:一是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1—2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
二是关注从小学到初中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把握课程深度、广度的变化,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
三是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人民教育》:义务教育课程修订如何落实中央关于“双减”工作决策部署?
田慧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要求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本次义务教育课程修订努力体现相关政策要求。
一是增强课程标准对教学的指导作用。此次课程修订增加了关于学习内容的“学业要求”“教学提示”,制定了学业质量标准。不仅明确了“教什么”,还明确了“教到什么程度”,避免随意增加教学容量和难度,有利于控制学生学业负担。
二是引导改进作业设计。此次课程修订在“评价建议”部分专门增加了作业评价建议,对作业类型、作业层次、作业立意、作业量提出了要求,在“教学提示”“教材编写建议”部分也提出了作业习题设计要求,减少死记硬背、机械重复作业,丰富作业类型,增强作业针对性,控制作业量和难度。
三是改进考试评价。强调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其态度、行为表现的全面考查,强化素养立意考试命题,注重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落实课程标准有关学业水平进阶要求,扭转超前超标、重复刷题等倾向。
《人民教育》: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等三科意识形态属性较强,如何保证其课程标准思想性?
田慧生:一是明确细化培养要求,明确了语文课程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崇尚求真创新、陶冶高尚情操、建立文化自信,道德与法治课程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历史课程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培养要求。
二是充实更新课程内容,对标对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和决议,重点组织三科修订组对送审稿做了进一步充实更新,补充了有关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等内容,规范了有关表述。
三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精选学生听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标志性成果、突破性进展和普遍性经验等,让学生感受体会到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及新鲜经验。
把准改革重点推进课程落地落实
《人民教育》:这次义务教育课程修订实际上是一次课程改革,总体而言,这次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田慧生: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立足世界教育改革前沿,描绘了中国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育人蓝图,改革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强调素养导向,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确立课程目标,遴选课程内容,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推进考试评价改革。
二是优化课程内容组织形式,跳出学科知识罗列的窠臼,按照学生学习逻辑组织呈现课程内容,加强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主题、项目、任务等形式整合课程内容,突出主干、去除冗余。
三是突出实践育人,强化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强调知行合一,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开展跨学科实践,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让认识基于实践、通过实践得到提升,克服认识与实践“两张皮”现象。
《人民教育》: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下一步,对各地和学校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有哪些具体部署?
田慧生:一是组织开展国家级示范培训,提供培训资源,帮助义务教育阶段广大教师准确理解把握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的新理念、新要求。
二是强化课程落地实施制度建设,指导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各省要对学校规划课程实施提出工作要求。
三是围绕课程实施重点难点问题,设立一批课程改革项目,推动创新实践。
《人民教育》:地方和学校应该如何应对这次课程修订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如何用好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田慧生:地方和学校要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抓培训。用好的前提是学好,学校校长、教师以及各级教育管理人员要认真学习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全面准确理解把握新理念、新要求,做到先培训、后上岗,实现全覆盖。
二是抓统筹。课程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以课程为龙头,对教学、考试评价、教师培养培训、课程资源建设等做系统规划,促进教—学—评—培—研的一体化,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体系;要处理好行政部门与学校的关系,行政部门注重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健全课程实施考核、奖惩机制,为学校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开发校本课程留有空间。
三是抓实施。要尊重教师的自主性,为教师教学改革创造空间,营造良好环境,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通过广大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使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真正落实到课堂上,落实到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实现育人价值。
《人民教育》:这次义务教育课程修订,站位高,立意深,理念新,举措实,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次重大改革,将直接影响国民素质和国家竞争力,直接影响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期待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取得好成效!感谢田局长接受我们的采访!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2022年第9期,文章原标题为《为培养时代新人构建高质量育人体系——教育部教材局局长田慧生详解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
文章作者|余慧娟 钱丽欣
微信编辑|宋佳欣
课程内容结构化改革新动向
新课标解读
郭华:为什么新课标要求每门课都开发跨学科主题?
观点
老师,如何培养孩子的合作探究能力?|每周一问
如何评价一节课?
观点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前阵子,67岁的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新恋情终于被曝光了。这位传闻中的女友正是大甲骨文联合首席执行官和惠普前总裁马克赫德的遗孀——保拉赫德。两人的感情为不少人所惊讶,惊讶的不是比尔盖茨又找了新女友,而是这次他找的对象保拉赫德已经60岁,年龄和前妻梅琳达差不多,颜值也早已不再。离婚后的比尔盖茨,甚至还有本钱夜夜笙歌,欲与马斯克试比高。殊不知,他已经脱离了低级趣味,想要的是“为了寂寞,是否找个人填心中空白,我们变成了世上最熟悉的陌生人”想体验“就算天边海角多少改变,一生只有风中追究,不想孤单的逗留”。如果说首富比尔盖茨和梅琳达离婚后,对婚姻的态度是《way back into love》,那么首富马斯克对婚姻的态度,就是《分手快乐》。分手快乐音乐:梁静茹 - 精彩音乐汇所谓“铁打的马斯克,流水的老板娘”。在爱情这一方面,马斯克从不会让自己陷于无趣,更不会因为前任,而“今后各自曲折各自悲哀”。他说:“我正在寻找一个认真的伙伴或者灵魂伴侣,类似这样的人。如果我没有爱,没有长期伴侣,我不可能开心”。可经历两次婚姻,有了6个孩子的马斯克,更只会觉得“早知伤心难免的,何苦一往情深!”放下婚姻的执念,去恋爱去大胆追求爱情,追求精神上的共鸣,填补内心的空虚,不正是现在大多数年轻人对爱情的看法吗?事实上,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观念里,许多年轻人已经从年轻时结婚和建立家庭的目标,转移到了追求个人目标、事业和自我价值实现。对爱情的看法,现代不少年轻人也和这些世界首富的想法如出一辙,追求的是自由时代的浪漫,感情对精神和内心的正向感。他们也可能会认为,与传统的婚姻制度相比,恋爱本身里的浪漫关系更有价值。梅艳芳&张国荣 《芳华时代》在音乐人陈少琪看来,记录人的情绪是艺术的起点,越是激烈的情绪,越能激发音乐创作的灵感。纵观古往今来的艺术作品,悲情元素的力量则又强烈而永恒,爱情中的悲情,更是人最基本、最深刻的情绪。在华语乐坛的黄金时代,许多耳熟能详的音乐作品都属于苦情歌这一门类。可在时代的变化里,苦情歌的繁荣并没有一直维持下去,反而在这几年面临着销声匿迹的尴尬局面。为什么现在的苦情歌会越来越少了?难道苦情歌真的已经过时了吗?华语乐坛苦情歌的奠基时间来到上世纪20年代,这时的华语乐坛流行音乐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也因此被称为时代歌曲。1927年,被认为是华语乐坛第一首流行音乐的《毛毛雨》诞生了。这首歌由早期女歌星黎明晖演唱,她的父亲黎锦晖创作。歌词和旋律都反应着那个时代对音乐创作新领域的探索。毛毛雨音乐:黎明晖 - 上海老歌而黎锦晖创建的明月歌舞团,还是中国首个流行音乐团体,直到了后来还并入联华影业公司,成为首个进入中国电影工业的流行音乐团体。随后的30年代、40年代和50年代,《天涯歌女》,《夜上海》、《我的祖国》等耳熟能详的歌曲,都在时代的洪流中被创作出来。夜上海音乐:周璇 - 群星会, Vol.2 (珍藏系列 下)天涯歌女音乐:周璇 - 周璇 金嗓子 (原音珍藏版 三十年代原版录音)这个时期的音乐和电影等大众媒介相结合,大大提高了音乐的流行。那时候音乐的传播,是那一代人的使命。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华语音乐以上海为发源地,逐渐蔓延到了两岸三地以及东南亚地区,形成了现在华语乐坛的雏形。时间来到了60年代。改革春风吹满地,春风送来了《甜蜜蜜》。“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任时光匆匆流去,我只在乎你”看到这些熟悉的文字,相信每个人都能不自觉的在嘴里哼出两句,脑海里浮现的是邓丽君那甜美可爱的面孔。1967年,年仅15岁的邓丽君以一首《凤阳花鼓》正式出道,华语乐坛也由此迎来了里程碑式的殿堂级人物。《甜蜜蜜》、《漫步人生路》、《月亮代表我的心》无一不是神曲(PS:不是现代网络歌曲的“神曲”)。那时候的邓丽君不仅影响着中国时代流行音乐的发展,还在文化领域里影响着华人社会。香港著名歌曲家黄霑这样评价邓丽君:一百年不见一个。马未都也称邓丽君的音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或许就像人民网对邓丽君的描述那样:她是华人音乐史上不可替代的巨星,她不仅影响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更在文化领域里影响了华人社会,她是一位歌者,也是一个文化符号。那一代人的集体回忆。“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邓丽君的歌声”,她的声音甜美、高贵知性,在低吟浅唱的状态瞬间直达云霄,流畅而又不失自然。貌出色但声更让人记忆犹新。这也让邓丽君即使已经离开20多年,作品依旧在老中青三代的乐迷里传唱不休。被苦情歌统治的20世纪末华语乐坛的情歌史,可能80年代似一个绕不过去的关键时期。在压力和沉默里中国人民积累了太多太多的压力,人们渴望在音乐里找到情感寄托,把积攒的情感释放出来,所以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更多的是直抒胸臆的“豪放派”。除了邓丽君那时候的《我只在乎你》以外,苏芮的《跟着感觉走》,叶倩文的《潇洒走一回》。邓丽君《我只在乎你》专辑这些歌曲的小情小爱和个人抒情,都能在听众的心里荡漾且回味无穷,尤其是情歌这一门类,无数少男少女在歌曲的激发下,才勇于对喜欢的人表达爱意。情歌的威力确实是大,可在爱情被讨论最多的是什么?深刻、虐心、痛。有人情歌得意,也就会有人情场失意。于是代表着失意的“苦情派”情歌,越来越受人喜爱。“苦情歌”的本质讲究的是一个“苦”,核心标准则是“卑微”,面对喜欢的人只有不顾一切的付出,而从没思考过如何获得回报。林忆莲《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专辑无论是张国荣、梅艳芳、四大天王,还是王菲、莫文蔚、林忆莲和张信哲,都在苦情歌的浪潮里,表达着现代化都市的情情爱爱和五光十色。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音乐:林忆莲 - Sandy Lam Concert Mmxi比如林忆莲1990年12月27日发行的专辑《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里面的同名主打歌《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歌词写得无比卑微。丈夫出轨的行为,歌词里却直接呼喊“何必再去苦苦强求,苦苦追问”,只求忍让能让丈夫回心转意并和好如初。爱情里这样卑微到尘土里,或许在我们现代人眼里觉得不值得,可在那个时代的乐迷里,却十分吃香。四大天王之一的张学友,统治了歌坛几十年的一代歌神,也没逃过苦情歌的感染。心碎了无痕音乐:张学友 - 张学友1/2世纪演唱会在他1994年推出的音乐专辑《偷心》里,《心碎了无痕》这首苦情歌就表达出了爱情里地位的极度卑微。闭上你的眼我的爱人吻住你吻住疑问你的心已变像落叶飞远我宁愿瞎了眼看不见求你千千万万不要走空的心假的意欺骗我都无妨我会小小心心的等待从施舍从怜悯变成真爱明明恋人已经不爱想离开,却还依旧苦苦相求,这不是哑巴吃黄连,见了你得说:还是你苦啊!但要说那个时代的苦情歌王牌代言人是谁?“浪子歌王”王杰是不知道多少人心目中的首选。在成为歌手之前,王杰的生活并不如意,干的工作也多是为了“几两碎银”的糊口行当。他最喜欢的便是在“杜鹃窝”酒吧驻唱,和庾澄庆搭配的临时组合。他们用音乐释放彼此的苦闷孤独不得志,仿佛是彼此的灵魂皈依。也正是是王杰对音乐的热爱,才有了未来的“浪子歌王”。80年代的某一天,飞碟唱片的李寿全在“杜鹃窝”酒吧聊事,台上驻唱的王杰歌声将他深深吸引.一曲唱罢,他走到王杰面前递上名片:"兄弟,你的嗓音很好听啊,签个公司吧!"王杰几乎想都没想就答应了。王杰年轻时于是,在李寿全的介绍下,王杰被介绍给了滚石唱片的李宗盛。可这次,“大哥”李宗盛在王杰身上看走眼了。李宗盛给了王杰试唱的机会,待王杰唱完,他说道:“同类型(没有颤音)的歌手已经有了一个齐秦,很难超越了。”即使王杰被如此评价,李寿全还是决定帮他,让他签下飞碟。他"懂"王杰的情感哀伤、生活的失落感、歌中的故事。当王杰录制首张专辑《一场游戏一场梦》时,李宗盛还劝说过他:“你不能全是感情,得用颤音去唱,你不会红的!”听到这些的王杰,当时内心不知道经历了多少的挣扎,可他就像自己的偶像披头士一样,“敢于创新、敢于思考、敢于做自己”。最终,他“随心所动”选择了自己的方式,去演绎这首歌。王杰《一场游戏一场梦》专辑果然,新专辑《一场游戏一场梦》一上市就达到30万张的销量。主打歌《一场游戏一场梦》上来第一句,就奠定了苦情歌的基调。别以为我失去你就会一个人偷偷哭泣我知道不过是一场游戏这次真的离开你别以为我会真的舍不得你我不过当作是梦醒而已一场游戏一场梦音乐:王杰 - 一场游戏一场梦 (结束篇)歌词明明看似不在意,却在一声声苦情中呼唤着离去的另一半。深沉忧郁的外表,随意简朴的外表,沧桑高亢的歌声,一时间歌坛浪子的形象更深入人心。忘了你,忘了我音乐:王杰伤心1999音乐:王杰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忘了你忘了我》、《我是真的爱上你》、《谁明浪子心》、《不浪漫罪名》和《伤心1999》。这一首首情歌,见证了那个时代的辉煌,更带出了那个时代“苦情歌”最后的狂欢。逐渐没落的“苦情歌”在一首首苦情歌的歌声里,我们迎来了华语乐坛最后的黄金十年。在这个时代里, 随着音乐工业的成熟,越来越多流行的歌曲走进大众的视野。周杰伦、梁静茹、蔡依林和孙燕姿等人,也逐渐成为华语乐坛主流人物。而90年代的苦情风格的歌曲,也逐渐被直抒爱情的情歌所取代。2000年,梁静茹一首《勇气》,让她成为了大众眼中的情歌天后。爱真的需要勇气来面对流言蜚语只要你一个眼神肯定我的爱就有意义我们都需要勇气去相信会在一起人潮拥挤我能感觉你放在我手心里 你的真心歌词情真意切,对感情也不再遮遮掩掩,反而大胆追求着自己的爱情。2001年,王力宏的《唯一》称霸KTV;2002年,萧亚轩的《爱的主打歌》火遍全国,再到后来孙燕姿的《遇见》、蔡依林的《爱情三十六计》、王心凌的《爱你》、周杰伦的《七里香》、光良的《童话》,每一首歌都是那个时代的经典,但歌曲里的苦情元素却早已经慢慢变得不见。那个时代里,情歌成为市场的唯一主打,以盈利为第一目标的唱片公司,只要让歌手走上情歌的定位,那必然能获取利益。在情歌被追逐最火热时,甚至有乐评人开玩笑表示:做一个热单很简单,弦乐加慢歌就可以了。可再火热的题材,也无法逃脱“没落”的命运。在这个快节奏的网络时代,关于暗恋、热恋、失恋这类型风格的歌曲,已经不再那么能适应市场。即使偶有情歌大火,也没能够抵挡住其他快歌的热潮,如张碧晨的《凉凉》。苦情歌不再是“一击必中”的风格密码,“我的心脏怦怦跳,迷恋上你的坏笑,你不爱说我我就喵喵喵……”这种更加符合这个时代对音乐的需求。但这样的歌曲,真的能给人带来情感上的共鸣?网络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状态和价值取向,也同时改变了音乐的发展。时间被切割得零碎,慢节奏的爱情已经在这个时代里显得格格不入,连带着苦情歌也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但现在苦情歌变得越来越少,真的是一件坏事吗?苦情歌时代的辉煌,可以是音乐创作的一种机遇,也可以是一种限制。它让音乐人知道听众喜欢什么样的音乐,可也限制着音乐人在作品里其他想法。现在的歌手们,可以在作品里构建起更多元化的自我形象,也可以在歌曲中更多的聊自己、聊世界、聊人生,甚至还可以是世界的羁绊以及各种各样的荒诞。《Lemonade》MV如碧昂丝在专辑《Lemonade》里,直接暗嘲丈夫Jay-z出轨;A妹在《Thank you, next》这首歌里,谈论着诸任前任;霉霉还在专辑《Reputation》回应着自己和Kanye-West的争议。或许国内的歌手不像国外歌手那样放得开,但在音乐内容表达中,也有着属于自己的形式。陈粒在《绝对占有相对自由》里,表达了着对“自己”、对“世界”的热爱;华晨宇的《国王与乞丐》,描述着自己对社会的种种看法;毛不易则更贴近生活,一曲《消愁》直达听众内心的深度共情。所以,与其说现在苦情歌变少是因为听众不喜欢了,更不如说时代的变化,听众追求的是思维和内心世界的多元繁茂,而不再是情情爱爱。在这个思维角度出发,是不是觉得苦情歌变少还挺有意义的?作者:十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执行标准2020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