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雨林清玄这篇文章比较长,为了提高阅读速度,你的做法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读书是件特别好的事,“书中自有黄金屋”。很多人也很爱读书,但是会一不小心就陷入“堆量”状态,读了太多却记不住,但却一直沉浸在自己读了很多书的“优越感”中。更多的人是想读书,却又迟迟不开始,或者开始后,往往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最后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又不再碰书了。而关于阅读速度,有些人追求“速读”,有些人却觉得要“一字一句地读”。关于读书的方法论,也是层出不穷,各类博士、各种书籍,都各有说法。所以,对于“读书”这件事,我觉得我有必要用一篇长文,来详细说明,我对「读书」的一些思考和感悟。我不敢说它有多完美,但至少我认为,这是适用于普通大众的一种“无痛读书法”。全文大概5000字,保证至少有一个点能启发到你。1、我为什么劝你,要认真对待“读书”这件事?很多人不去做一件事,是不知道做这件事的好处和意义,或者说还没有“领悟透”。所以,我想先说一下,到底读书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又为什么要读书呢?以下都是大佬们的智慧,当然也是我自己十分认同的说法。《认知觉醒》作者周岭老师认为,阅读最大的意义,就是可以让我们跳出现实环境的限制。因为人是感官动物。如果没有阅读,我们的注意力天然会被周围的人和事牢牢地束缚,我们的人生也会变得非常狭窄和有限,甚至常年浑浑噩噩而不自知。而有了阅读,我们就可以跳出生活和环境的限制,用很少的时间和金钱去认知厉害的人、见识伟大的思想、体验精彩的经历。是的,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的,通过书籍与千百年前的思想家交流,这种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是何等的难能可贵。脚步不能丈量的地方,文字可以;视线无法触及的地方,文字可以。如果我们不读书,就只能想自己的所见所闻、活自己平直的一辈子。如果我们持续地读好书,就相当于和古今中外顶级的思想家活在一个朋友圈,一辈子活出好几辈子的精彩。所以在我看来,一本书就是一个牛人,而读书就是和牛人聊天,这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简直不要太奢侈。如果继续留心的话,我们还会发现几乎所有的书籍都是牛人们如何看待事物、如何作选择决策的过程。读多了书,我们还能借助这些牛人高明的视角,来提升自己的选择能力。而我们的命运就是选择的合集---选择改变了,命运的轨迹自然也就改变了。94岁的查理·芒格说过:“我这辈子遇到的来自各行各业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没有,一个都没有。”是的,没有哪个知识渊博的人不是书籍爱好者,没有哪个优秀的聪明人没有长期阅读习惯。有一句话说得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只是,“行万里路”的时间、空间、金钱成本都太高了,而“阅人无数”更是可遇而不可求。唯有“读万卷书”,是实现人生进阶的最低成本之路。以上,便是最能打动我的“为什么要读书”的理由。当然,你也可以有自己的理由。我劝你认真对待“读书”这件事,并不是劝你一上来就要去读书。而是希望:你能先找出一个,能让自己真正去持续读书的理由来。周岭老师也说过,如果我们想要真正做成一件事,就应该花足够的时间去想清楚“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这样的元问题。 否则我们对所做之事的认识会很肤浅。就会陷入“是能力或意志力问题”的错误认知中,或者起初的那点热情很快会熄灭在后续的行动里。2、读书和看文章的区别。其实我特别喜欢看文章,但我在体验过读书和看文章之后,发现了:读书虽然要花费较长的时间,但那是非常专业、有很多积累的作者,比较系统地针对某个主题或知识的详细叙述。读书有助于我们对这个主题或知识,有更深度和系统的认知。另外,一般书中会引用很多例子,去论证一个观点。一方面有利于我们的记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我们在写作或讨论的时候,对于案例的积累、把握和运用。这也正是上面提到的“借助牛人高明的视角”的其中一部分。而看文章,则是相对碎片化的。看文章虽然经常会有醍醐灌顶的时候,而且貌似能把“好多个知识点浓缩在一起”。但是由于碎片化、时间过短,思维不能长时间和系统地聚焦,不利于知识的记忆和吸收,不利于认知体系搭建。即看起来“你好像快速了解和获取了多个知识点”,但实际上“这些知识点是否已经内化到你的认知体系中了呢”?而且,写文章相对于写书来说,门槛没那么高,因此可信度也没有书籍高。如果没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力,无法区分文章的好坏,还会被各种文章带着跑,失去自己的节奏。周岭老师也说过类似的话:哪怕现代社会到处是资讯和信息,但它们的知识深度、密度、体系性和可信度完全无法和严谨专业的书籍相比。总之,要想更加系统化地积累知识,更好地提升思维深度和广度,更有突破性地提升写作水平,读书,绝对是绕不过去的。3、需要读什么书呢?-----如何选书。选书也是因人而异的。我的建议是,对于刚开始没有阅读习惯的人,要先以培养阅读兴趣为主。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刚开始带着“兴趣”去读,就更容易养成读书习惯,才能真正踏入读书人生的进阶之旅。所以读书初期,选自己感兴趣的读即可,不感兴趣的就不读,无需纠结。随着你读的书越多,你的兴趣点会越来越广,好奇心也会越来越重。为什么有一句话说“读书越多的人,就越能发现自己的无知”呢?就是因为循着书中的知识脉络与知识出处,会发现自己没有触达的领域、不了解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这个时候,就可以继续带着你的“好奇心”去阅读,同时建议可以“针对性”去选书读了。即针对你目前所遇到和想解决的问题、想了解的知识去选书。比如,想提升认知和心智,就去读《认知觉醒》、《打开心智》。如果想建立更好的逻辑思维,就去读《金字塔原理》。如果想更勇敢和更幸福,就去读《被讨厌的勇气》、《超越自卑》。这样子“针对性”地选书来读,你就能从书中直接寻找答案,从而带给你正反馈。有了这些正反馈后,你其实就已经在“切身体会”读书带给你的好处了,自然而然就会一直读下去。至于再之后要选什么书呢?随着你读的书越来越多,你会对自己的认知和需求更清晰,就会慢慢拥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了。这时候,你自然也就知道,接下来该选什么书读了。4、设立一个年度和月度读书计划。在知道自己要读什么书之后,还需要定时定量,给自己设定读书计划。如果你对自己要选书特别有规划,就可以把年度读书计划做出来,再拆分为月度要读哪些书。如果觉得一下子做不到心中有数,那就只做月度读书计划。当然,我认为所有的计划,都是可以“动态调整”的,因为生活中难免会出现突发情况,调整计划太正常不过了。那么,一年大概需要计划读多少本书呢?我的建议是一个原则:量力而行。如果还要再加一个原则就是:在精不在多。我看到好多网络上的“读书达人”,动不动就一年100本以上的读书量。不是没有可能,但是稍微想想就知道,更大的可能性是什么了---他们只是对很多书进行快速浏览。很多书在读的时候,觉得兴趣不大或者跟自己目前没什么相关性时,就可以选择快速浏览。但在我看来,这就是在浏览,不叫读书。我认为,比较合理的读书量是一年30-50本,就是大概1-2周读一本书的节奏。如果还是担心自己无法完成,就可以选择加入一些“共读圈子”。我11月份加入了阿猫的读书星球,就是为了挑战自己,一年读50本书,输出50篇10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拿回入场费。我认为这是自己稍微努力一点,就能完成的量。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量力而行即可。当然,我不会以“拿回入场费”为目的,因为这就歪曲了原本的动机,也失去了读书本身的意义了。只是一群人在一起读书的氛围实在太好了,多了一层“大家在共同积极向上”这种氛围感上的享受,可谓锦上添花。不过,每个人的方式都不一样,有些人就是只喜欢自己默默地一个人读,那当然也特别好。还是那句话,“自己的感受、和想办法去达成目的”是关键。5、需要避开的几个读书雷区。有些人读一本书非常痛苦,还有些人追求快速阅读,也有些人拿起一本书,便一个字一个字的读,生怕错过了什么重要信息。有这些想法或者经历的人,可能是踩了读书的雷区,下面就来提醒一下:雷区一:痛苦地坚持。如果读一本书时,感觉到非常痛苦,但是又觉得不坚持读下去就是“自己的错”。这就是踩了“不懂知识吸收原理”的雷区。我直接下结论:一本书读得非常痛苦的时候,不要硬撑,该舍弃就舍弃,换下一本。痛苦是因为这本书的知识太深奥,离你的“认知范围”太远了。《认知觉醒》里提到,“将学习难度控制到拉伸区范围内”,才是最有效率的学习。这个原理可以说明,痛苦是因为难度太大,这些知识不在你的“拉伸区”范围,离你现在的“认知圈”太远,所以实在没必要继续读下去。只有处于我们的“认知圈”边缘,也就是“拉伸区”范围---刚好能被理解和有感触的知识,才是我们当下要去学习的重点。雷区二:不敢略读。一个作者写书时,一般会考虑不同读者的需求,所以会尽量“面面俱到”,甚至有时候你会觉得很啰嗦。因此,如果有些内容,你觉得过于重复的、跟自己关系不大的,或者已经十分了然于心的,就要大胆地舍弃、采取快速略读。说到这点,我尤其想提一下,很多外国人写的书就是会大量重复,例子和观点都会反复说。11月份我读了一本《大脑幸福密码》就给我这种感觉,另外有可能是外国人和我们的表达方式有差异,有时候读半天不知道在讲什么。这个时候,你要相信自己的判断和直觉,快速略过那些“不知所云”和“大量重复”的内容。雷区三:追求快速阅读。可以选择性略读不代表就要“追求快速阅读”。“快速阅读”这个很多人都想拥有的阅读技能,是时候揭开它的神秘面纱了。李笑来在他的《如何真正消化一本书》中这样说道:我认为“阅读速度”是个伪概念,在我眼里,只有“理解速度”。理解速度快,才能有效提高阅读量。这个说法,真的太到位了。读书最忌讳的就是不理解,读得太快不容易理解,就好比吃得太快不容易消化一样。我们应该追求的是“理解速度”,而理解速度是随着你的阅读量、知识量的与日俱增,自然而然就会提升的。只有当你的“理解速度”提升了,你的阅读速度才会提升。所以,没必要追求阅读速度,应该顺其自然读地读。所谓的“顺其自然”就是指:你特别理解的地方,就可以快点读,你不太懂的地方,就要“只字不差”地去读了。6、读书笔记怎么做?首先,我不认为那些“全书思维导图”、“文章重点摘要”就是读书笔记。思维导图只是帮你梳理这本书的三维结构,重点摘要则是帮你标注全书的精华部分。“真正对你有帮助”的读书笔记,一定是要跟你自己相关的、带上自己思考的。我看过很多牛人分享读书笔记要怎么写。总结下来,核心都围绕着这三个点:1、用自己的话复述和解释书中的内容。2、写出对书中的某个观点或内容,自己的思考和感悟。3、结合自身与社会现实,看是否能运用到实践中,行动和改变。我现在的做法是:首先,如果在阅读的过程中,有“特别感触”和“灵光乍现”的地方,我就停下来,及时输出自己的这些“灵感”。这点其实就是采取了周岭老师的“触动学习法”。因为这些灵感火花和提问习惯非常重要,这是跟你自身息息相关的东西,千万不要轻易放过它们。另外,阅读完整本书之后,我会再系统地输出一篇较完整详细的读后感。这篇读后感,除了可以围绕上面的那3点展开之外。《好好学习》的作者成甲老师分享的「五星笔记法」,也可以运用。1、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2、作者讲述的逻辑是什么?3、你的疑问和启发是什么?4、背后的思维模型是什么?5、可以应用实操的是什么?以上,都是仅供参考。我认为,不要给自己框死,一定要怎么做读书笔记。因为读书笔记是为个人去服务的,为了让你更有效吸收书本知识去写的。而每本书,对你的影响都不一样,所以要根据实际关联和情况,灵活变化。如果这本书你没什么感觉,甚至不输出读书笔记都可以。而如果这本书的每个章、每一节,你都觉得像宝贝一样,那每读一章或一节,你都可以输出一段简短的读书笔记。以上,便是我对“读书”这件事的一些思考。篇幅很长,但都是我用心提炼总结的。如果你都认真看完了,大概率你是个很上进的人,喜欢读书的人,或者碰到了什么读书卡点。或者单纯是给予我支持~无论如何,都希望这篇文章,能给到你启发和帮助。最后,用《掌控习惯》的作者詹姆斯·克利尔说的一句话来总结:行为的改变分为“结果”“过程”“身份”三个层次。其中“身份”的改变是最根本,也是最长久有效的。读书的最高层次,也是盯着“身份”去看的。通过阅读,你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阳雨林清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