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1500字沈从文传记读后感800字《萧萧》的读后感?

篇一:萧萧读后感“乡下人吹唢呐接媳妇,到了十二月是成天会有的事”——小说《萧萧》就从萧萧的出嫁开始,作者用这个平和的陈述句,定下了小说的基调。小说写萧萧的成长,是一种原生的,自然的成长,她没念过书,所以对于身处其中的婚姻制度,礼法制度从来没有过自觉地反抗,但是成长中的自然的人*,却与制度不可避免的冲撞在一起。沈从文这样写道:“几次霜降落雪,几次清明谷雨,一家人都说萧萧是大人了。天保佑,喝冷水,吃粗砺饭,四季无疾病,倒发育得这样快。”于是男小女大的婚姻中存在的矛盾便暗暗地呈现出来——萧萧对花*与丈夫之间的关系有了微妙的变化。“她有时觉得害怕,不许丈夫走开;有时又像有了花*在身边,打发丈夫去反倒好一点”,这一句淡淡的点染,道出了这个迷迷糊糊的女孩子心里,隐隐的有了害怕与争执。因为沈从文笔下的萧萧,是近乎完全自然的,听从的是自然人*的召唤。于是,萧萧在花*的歌声中变成了妇人,当她有了孩子,具体的身体变化让她害怕,于是她想逃走,“收拾一点东西预备跟了女学生走那条路上城。”可是没有动身,就已经被发现了。出了这样的事情,家里是“生气的生气,流泪的流泪,骂人的骂人”,不过沈从文添了一句有意思的话“各按本分地乱下去”。()萧萧于是因为家人的消极执行,有惊无险地避了过去。在人*与礼法制度的对抗中,沈从文写的是人*的胜利。对于婚姻,萧萧以天然的人*来对抗,对于礼法,家人以农人纯朴的天*来对抗。这样的对抗,都是不自觉的,甚至是自我抑制的,这样的力量看上去是弱小而偶然,但是却隐藏在这些“种田的庄子”里,在“这些种田的庄子”里,沈从文不动声*地在搭建他心中的爱与美。然而,即便沈从文是将矛盾尽量的淡化,但他还是不得不写进残酷的现实与制度。萧萧的命运带有很大的偶然*,她仿佛是幸运的,可她的一生却只能服从于外在力量的摆布。她的快乐里头,潜伏着无知与麻木。人*的力量是天然的,却带着蒙昧的面目,于是小说中还有另一个人群与萧萧完全不同,她们就是女学生。女学生,是她们引进了自觉地反省与反抗的力量。小说中对女学生的叙述是虚写的,她们就像是小说的后景,不停地从庄子边“过身”,农人有着关于他们的种种荒诞不经的传闻,他们对女学生的感情是复杂而有趣的,夹杂着歆羡与轻蔑,而对于这群他们不了解的人,他们不了解的生活,保持着距离与好奇。对萧萧来说,女大学生完全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萧萧》作为小说是与众不同的,它的着重点不在于冲突矛盾以及应之而生的高潮,它描写是人*,而且态度宽和,笔致从容,情节舒缓,细节丰富而微妙,这里体现了一个艺术家突破固有思想的感受,带给人新的启示的决心。《萧萧》可以说是沈从文的避风港,保留他乡下世界中一贯的完美与朴实,是他的理想世界的绘图。而萧萧的乡间是他心中永远的寂寞的风景。这就是沈从文向往的未受*世事染指的宁静、恬美的乡村世界,这就是他要努力揭示的优美、质朴、善良、宽容的人*美和人情美,这就是民族的精神!篇二:萧萧读后感“萧萧是个可怜的女子”,看过沈从文的《萧萧》的人都那么说。是的,在湘西那个落后、保守甚至残忍的地方,保留着童养媳的陋习。萧萧十二岁时嫁作童养媳,不明人事时被花*玷污,夫家伯伯本打算把她发卖,但她却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子,夫家又没舍得,又留了下来。作为一个童养媳的典型,萧萧受人愚弄、摆布。她自己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她的人生是*纵的被安排的人生。她渴望变成女学生,却始终与她们无缘,没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她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痛苦和受人践踏,生活在无知当中。但是,从另一种眼光来看,萧萧的乡间也有现代人所羡慕不来的东西。萧萧的乡间是很有情味也很现实的乡间,它永远给人出路。它像是世外,有着自己的质朴简单的存活的原则,自生自灭。世界上风起云涌的大*,没有一点矛头是指向萧萧的乡间,它和哪一种*都不沾边,因此,任何激烈的对峙都与它无关。在人*与制度的对抗中,沈从文写得是人*的胜利。正因为如此,萧萧在与礼法制度的冲撞中,可以因为家人的消极执行,而有惊无险地避了过去。湘西民风质朴,湘西人勤劳而善良。萧萧并没有感觉到自己的可怜,相反,其实她很享受她的生活,旁人又有什么权利置喙?萧萧,是近乎完全自然的,听从的是自然人*的召唤。她和弟弟相处愉悦,她夫家的人也没有亏待她。即使是她因为被花*玷污怀有生孕时,家里人因为当地的规矩准备把她发卖,他们仍旧收留着她,在等待发卖的时候,他们反而可以正常的生活,即使最后萧萧是因为生了个男孩而不必被卖,这还是表现出了湘西民众的善良淳朴。反观书中的“女学生”,她们对于制度有着自觉的反省与反抗,她们是先进的群体,是萧萧羡慕却一生都无法达到的位置。但是,她们的生活,却是奢侈而缺少温情的。小资生活,不一定就比乡人的淳朴无知来得幸福。《萧萧》中有这样一段话:世界上人把日子糟蹋,和萧萧一类人家把日子吝啬是同样的,各有所得,各属分定。许多城市中文明人,把一个夏天完全消磨到软绸衣服、精美饮料以及种种好事情上面。萧萧的一家,因为一个夏天的劳作,却得了十多斤细麻,二三十担瓜。湘西人在自己的*勤劳作中,收获幸福,所谓的文明人,却在随意消磨浪费时间,过着近乎糜烂的生活,竟然还自诩为文明人。孰是孰非,谁也不能下定论,幸不幸福,只有当事人自己才清楚。萧萧,那个小女子,在湘西的某个小乡村,过着无知却没有忧愁与烦恼的生活,别人可怜她,她却依然幸福着自己的幸福。篇三:萧萧读后感有华丽的词藻堆砌,没有雄浑气魄的叙事场景,没有情节起伏跌宕的振荡感,《萧萧》给我的似乎一直是这样平坦的心境。闭上眼,静静地把它捧在手上,却仿佛又有一抹说不明深浅的淡淡的哀伤,道不清,剪不断,小心翼翼地在另一头牵动着心绪。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总能感受到那流露出的淳朴的乡村气息,朴素勤劳的民风,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活仿佛是非常平静的姿态,而在这安宁的表象下总有那么几处汹涌澎湃,或许是泥沼,拉着你一直往下掉。萧萧,故事的主人公,单纯而又善良,总让人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边城》里的翠翠,但不同的是,萧萧是一个更悲情的女子,集众多苦难于一身。她是个孤儿,从小寄养在伯父家。她十二岁的时候,糊里糊涂地做了童养媳,丈夫竟然比她小九岁,还只有拳头大。用当时的乡村说法“媳妇年纪大,才能诸事作帮手,对家中有帮助”,这种习俗对于现在的我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在肯定它对家中劳动力增加的部分意义的情况下,换种角度我觉得它荒诞的近乎可笑。首先,萧萧和小丈夫之间,“丈夫有些时候对于萧萧的怕同爱,比对于父母还深切”这已然是一种类似于血浓于水的母子之情,若说是夫妻,怎么能连一点点的情爱都没有呢?其次,萧萧“像一株长在圆角落不为人注意的蓖麻,大叶大枝,日增茂盛”,而丈夫还是那么小,对于追求者有着强健体魄的花*,她的心里总怀着对爱情朦胧的情愫,单独一人时,想让花*留下,却又害怕他留下。在单纯的少女情怀下,天真的她以为赌了咒一切就都有了保障,糊里糊涂地变成了妇人。这不仅仅是萧萧的错,谁能说这样的习俗就不要负些责任呢?一家人对于萧萧怀孕事件“生气的生气,流泪的流泪,骂人的骂人,各按本分乱下去”好像是明文规定该这样做似的,这是不是就表明这些族长只是在表面做事给人看呢?在萧萧等待“发卖”的时候,她的小丈夫知道了这事,但不愿萧萧离去“大家全莫名其妙,只是照规矩像逼到要这样做,不得不做,究竟是谁定的规矩,是周公还是周婆。也没有人说的清楚”由此可见,“乡下规矩”的条条框框,框住了这一代代淳朴无罪的乡民。他们只是机械地在自己说不清为什么要这样的情况下循规蹈矩卑微地生活。或许有人曾想过要反抗,比如,曾经年轻的人,那时的萧萧是年轻的。她想要挣脱出这个框,渴望像女学生一样,那么神气,那么自由。于是在花*引诱她又*心抛弃她之后,她决然地要出逃,去寻找自由的脚步,任自由带领她飞翔。但是这样的梦终究做得太美,不是说太美的东西连神都会因妒忌而从你手中夺走么?醒来的时候,梦到底碎了一地,这一地的玻璃渣子,戳得人眼生疼,心更疼,一瞬间的坍塌,早已寻不到自由的方向。该怎么弥补拼凑着重来?在幸运地脱离“发卖”后,她被迫屈服,只留下曾用激烈的血气,挣扎在宿命深渊的美丽剪影。生命,自此寂寂。当多年后的萧萧抱着新生的毛毛,在屋前榆蜡树篱笆间看牛儿娶亲,完全习惯了这样平庸的生活之后,也许连她自己也会忘记,她曾经仅有一次地,逐着自由的方向出逃过。十几年前的唢呐声萦绕着,萦绕着,在耳际,挥之不去。又一回,倒带般吹唢呐接媳妇的喜事开始了,而我听到的绝非是唢呐无限膨胀的喜悦声,倒是一曲悠扬的牧歌,在欢悦的背后总有抹不去的淡淡的哀伤,一直一直单曲循环,像是生命褪去所有浮华繁盛后苍凉的底*。第2篇:读萧红散文到2005年,萧红的出版就整整七十年了。[*新世纪读书网"有萧红电子版,电子版前有序,序文没有署名,但能看出,那是鲁迅写的,就是收在中的那篇。鲁迅在序文中说:[听说文学社曾经愿意给她付印,稿子呈到*宣传部书报检查委员会那里去,搁了半年,结果是不许可。人常常会事后才聪明,回想起来,这正是当然的事;对于生的坚强和死的挣扎,恐怕也确是大背`训政`之道的。"1992年,为纪念萧红去世五十周年,有出版社出版集。编者介绍,萧红有三本短篇小说与散文合编一起的集子,即(哈尔滨五日画报社1933年10月出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11月出版)和(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年5月出版)。其中,是她和萧*作品的合集。萧红单独编印的散文作品有三种,第一本是(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8月出版)。翻,1936年10月14日这天有这样的记载:[萧*来并赠及各一本。"1940年6月和1940年7月,重庆大时代书局和重庆生活书店又为萧红出版和,这时候,鲁迅已不在了。萧红散文中有,有,还有,这些题目若放在现在人手上,很可能会写得[小资"。萧红生活的年代,萧红的出身和经历决定了的目光,注定萧红这些题目下面不可能有小资的内容。萧红在中说:[记得爷爷说过:大雪的年头,小孩站在雪里露不出头顶--风不住扫打窗子,*在房后哽哽地叫--从冻又想到饿,明天没有米了。"萧红在中记述[楼梯是那样长,好像让我顺着一条小道爬上天顶。其实只是三层楼,也实在无力了。手扶着楼栏,努力拔着两条颤颤的,不属于我的腿,升上几步,手也开始和腿一般"。萧红在中写道:[快乐的人们,不问四季总是快乐;哀哭的人们,不问四季也总是哀哭!"又写道:[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倒不如赶早把他们消灭掉,免得在春天他们会唱这样难听的歌。"萧红写的是日本人占领的东北,写的是过去时代漫长冬季重压下的生灵。萧红有一篇,文章不长,通篇文章写了鲁迅家中一只瓷釉自然堆起纹痕、瓶口两边带有两个瓶耳的灰蓝*的花瓶,写了那瓶里养的一棵万年青。以那只花瓶和万年青为背景,萧红用文字为鲁迅画了张像。萧红是这样写的:[第一次,走进鲁迅家里去,那是近黄昏的时节,而且是个冬天,所以那楼下室稍微有一点暗,同时鲁迅先生的纸*,当它离开嘴边而停在桌角的地方,那*纹的疮痕一直升腾到他有一些白丝的发梢那么高。而且再升腾就看不见了。`这花,叫[万年青",永久这样!`他在花瓶旁边的*灰盒中,抖掉了纸*上的灰烬,那红的*火,就越红了,好像一朵小红花似的和他的袖口相距离着。"那花瓶,后来是站在了鲁迅的墓上,瓶底也没了,和鲁迅的遗像一起被墓草掩埋着。鲁迅去世时,萧红已远离上海住到日本东京,1937年1月,萧红从日本回国,到上海后,萧红到鲁迅墓上拜谒,当年3月,萧红写下了并发表在4月23日上。萧红在中写道:[我们在这边,只能写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而谁去努力剪齐墓上的荒草?我们是越去越远了,但无论多少远,那荒草是总要记在心上的。"萧红,就我所见纪念鲁迅的文章,这是我最喜欢的一篇。要了解鲁迅,这篇文章应属必读。萧红是把鲁迅当亲人和师长一样回忆着。萧红文章没有空洞的话,她甚至不发表意见。萧红很注重细节,只把她看到的和她感觉到的搬到纸上。读萧红,知道鲁迅生气时脸是很严肃的,眼皮往下一放,向惹他生气的人看着,很吓人的。鲁迅跟许广平也是生过气的,据说鲁迅跟许广平生了气,就独自一人睡到凉台上去。没见过鲁迅在上海的故居,不知鲁迅上海故居的房子有没有凉台。鲁迅有诗一首:[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萧红在中说,鲁迅对孩子很细心,吃鱼丸子,海婴吃上一口,说不新鲜,许广平不信,在座的人都不信,海婴再吃,仍是嚷,鲁迅把海婴碟里的拿过来尝尝,果然不新鲜,鲁迅说:[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初读萧红,读开头[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他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就喜欢上这篇文章了。鲁迅喜欢喝酒,不多喝,每次只喝半小碗或一碗,鲁迅喜欢吃硬的东西,喜欢吃油炸的东西,鲁迅备有两种纸*,一种价钱贵的,一种便宜的,贵的待客,便宜的自己用,鲁迅吃的是清茶,咖啡、可可、牛奶、汽水之类饮料,家中都不备,鲁迅的休息,不听留声机,不出去散步,也不倒在床上睡觉,鲁迅自己说,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萧红说,鲁迅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鲁迅有过演讲,可惜都没留下录音,鲁迅的笑声,听不到了。 文章录入:玄衣 责任编辑:yuzi 第3篇:小学生萧红读本读后感今年寒假我看了《小学生萧红读本》原本我以为她是一位文静,厚重的受人们爱戴的大作家,没有想到萧红小时候也有一段淘气顽皮但很幸福快乐的时光。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萧红带着家人去看野台子戏的这一篇,在看戏时,人们都象过节一样打扮得很干净,特别是姑娘们,个个把自已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刘海线剪得一*齐,有胭脂的擦上了粉红的胭脂,还穿上了新衣服,有藕荷*的,有银灰*的,有的姑娘觉得还不够漂亮,在上面装饰了一下。头辫梳得一丝不乱,扎了红辫根,绿辫俏,也有扎了水红的,也有扎了蛋青的,打扮得可清秀了呢!戏台上那些演员们更是个个打扮的光*照人,再加上那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其实在现代生活中也有这样的场景,就在婚礼上。参加婚礼的女士们也个个打扮得很美丽。有的穿上了礼服;有的穿上了高跟鞋;有的在胸前挂串珍珠项链条;有的在头发上装饰了一下次;还有的特意化了妆,个个有如七仙女下凡,貌美如花。男方的女方的亲人,亲戚,朋友,同事都来了,大家欢聚在一起祝福他们。终于新娘出现了,她身穿美丽的婚纱,头戴雪白的头纱,手上戴謓闪耀的钻戒,脚上穿着晶莹剔透的高跟鞋。当新郎新娘同站在舞台上时,舞台格外耀眼,大家的目光都聚集在舞台上。新郎新娘不就像戏台子上的那光*夺目的女主角和男主角吗?读了这本书让我颇有感受,童年原来这么重要,这么幸福,这么快乐,这么无忧无虑!

上周语文课刚开始,老师让我们先看一遍《萧萧》这篇课文。 《萧萧》是由被称为“乡土寻梦者”的沈从文先生所著。它是以一个被嫁为童养媳的女孩萧萧为视角,讲述当时农村有别于城市的生存状态。
初读这篇小说,不过两三段便把我代入了那个时代的乡村。十二月,唢呐声不绝于耳,萧萧也出嫁了,作了两岁丈夫的童养媳。萧萧叫他的丈夫“弟弟”,成日带着“弟弟”玩,照顾着他的吃喝拉撒。读到这些,即使我以前有略微了解过“童养媳”这一风俗,当它被文字真实的描绘出来时,还是些许震惊了我。后来,有女学生从镇里过路,萧萧的祖父及同乡人对过路女学生的评价和笑话,体现了城市和乡村文化的碰撞。我从前接触的永远是那个时代的城市女性,不管是在历史书籍还是小说,常常都是以城市女性的视角看那个时代。
从这篇小说,我调换了视角从乡村视角看城市、看那个时代,这让我有了不同的感受。乡村和城市不管是从生活习俗还是文化习惯还是生存状态都是杰然不同的。从童养媳制度,再到后来萧萧无知被诱惑成为了女人,最后触犯宗法制戒条,这都是我无法从现代城市文化的角度理解的东西,但是一旦转换视角,代入那个时代的乡村,这一切都有了解释的理由。当时乡村人民质朴和谐,自在无为,封建文化的残余在封闭的山村格外活跃。这种乡村生活的庄严的,也是悲凉的。萧萧作为没有受过现代文明教化的女子的代表,对自身以及自身所处环境不具备合理认知能力,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发生,一切都是照例循环的机械生活。
沈从文先生的文字优美,这是从一开始我就感受到了。“唢呐后面一顶花轿,两个伕子平平稳稳的抬着,轿中人被铜锁锁在里面,虽穿了平时不上过身的体面红绿衣裳,也仍然得荷荷大哭。”女子出嫁的场景跃然纸上,出嫁时的心理活动也通过这只言片语传达出来。
读完这篇小说,我是处于一种又震惊又惊叹的状态中。我震惊里面发生的事情,震惊了乡村里这种事的往返循环;同时我又惊叹于作者的用词用字,惊叹于作者描写的场景之真实,让人有种代入感。发布于 2019-11-22 21:2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沈从文传记读后感800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