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鱼海棠2官方公布怎么样 电影评测及观影体验分享?

神话故事哪吒闹海篇1
[关键词]动画影片;传统题材;《哪吒闹海》
一个好的动画影片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创意,一个好的创意对于动画影片而言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故事。在世界各国的动画影片中不外乎两类:第一类对传统故事的演义、改编;第二类是自创。《哪吒闹海》就是对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的改编。在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的今天,在动画影片创作中,回视传统动画影片中的优秀作品,探讨其在传统题材的改编和运用中所存在的优缺点,无疑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课题。
《哪吒闹海》这个故事改编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封神演义》,其主要情节取材于第十二回,“陈塘关哪吒出世”。《封神演义》所描述的是商纣王,昏庸无道,各神兴周伐商的故事。它既是在历史原型的基础上进行的神幻性的演绎,同时也是劳动人民对于正义的赞扬以及对于太平盛世的向往。其中带有强烈的封建主义思想,故事在思想内涵上具有时代的局限性,认为时代和命运是由上天决定的,神性强于人性,缺少当下时代的民主主义思想。因而动画影片《哪吒闹海》在对这一题材进行改编时,在保持原有神话风格的基础上,加入了新的立意和元素。减弱了哪吒这一形象的反叛性和“神”的命运性,强化了他的英雄性和人性。下面,我们将对这一题材的改编和运用进行具体分析。
一、题材在立意上的改编及分析
在《封神演义》中,哪吒生于权贵之家,天生叛逆,虽不惧险恶,同时也每天惹是生非。不受家庭和礼教的束缚,甚至最后与父亲反目成仇。得莲花身后,要寻父报仇。同时与龙太子的冲突也源于天热洗澡,而非打抱不平。在整个封神演义“反殷”的大背景下,其主要体现的是神性和反叛性。所要宣扬的是君权神授以及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社会价值观体系。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一个部分,在对其进行传承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哪吒闹海》的影片于1979年上映,在观者的定位上,首先是儿童本位的。在立意上首先考虑的是一个对儿童成长有帮助的故事,借助这个故事,传递相应的道德准则以及成长中所需要的力量和精神。影片中的哪吒是一个不畏强权、乐于助人、富有正义感的少年英雄。他不仅孝顺父母而且心忧天下百姓,是一个仁义之士。这样的立意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影片所塑造的不再是“叛逆少年”,而是一个对现代青少年有榜样作用的“模范少年”。它服务于现代社会的观者人群,顺应现代社会的道德准则,并为其健康发展做出引导。不同的立意分别为不同的时代和社会所接受,这是对传统题材进行改编时所需注意的首要原则。《哪吒闹海》在对传统故事的重新解读和改编上符合了现代社会的观者需求,也正是在其立意上的重新定位,赋予了老故事以新主题,在情节设定上更凸显了现代道德观和价值观,被现代社会的观者所接受。
二、题材在主题上的设置及改编
《哪吒闹海》这一影片既是对于传统神话故事的重新演绎,更是要借着这一故事来教化、鼓励、帮助孩子成长,因而在主题上进行了相应的设置和改编。
(一)对于勇敢的诠释
将哪吒闹海的故事分成三个部分来看,以哪吒牺牲自我,得到重生为分界线,对于勇敢的定义进行了新的阐释。在牺牲以前,他是秉承天生的本事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敢,帮助要被抓走的小孩打跑了巡海夜叉,接着又抽了龙太子的筋。这一段情节虽然彰显了正义和勇敢,但是这种勇敢是不计后果的,虽目的单纯,却表现出不成熟的鲁莽,尤其是打死龙太子后,还抽其筋用以作龙鞭。除了自我的痛快外,没有想到任何的后果,是幼稚的,凸显的是天性的勇敢。在第二个部分,东海龙王汇集四海龙王水淹陈塘关,全城百姓性命攸关,为了不让父亲为难,百姓受苦,哪吒抽剑自刎。此时所体现出的,是牺牲小我,不惧生死的勇敢。哪吒的勇敢不再是冲动的行为,他是经过思考后进行的抉择。不愿拖累父母,连累百姓,选择牺牲,在中国的人文观中,此乃大义。之后第三个部分,哪吒受太乙真人帮助,在莲花中得以重生,重生后的哪吒扑入太乙真人的怀中痛哭,这时的哪吒便是真正的成长了,遭受了委屈,经过了磨难,再次得到生命的哪吒获得了新生和新的力量。这也是佛教文化中“涅”的意义。当哪吒再次“闹”海入龙宫,将四海龙王全部歼灭,这时,便完成了对于“勇敢”这一主题进行诠释的全过程。真正的勇敢不仅是力量和胆量的体现,同时也是牺牲。真正的勇敢是一个成长的过程,由个人冲动的鲁莽,到理智的勇敢。影片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小勇和大勇的观念直观地表现出来,在这一影片中对于勇敢的诠释,是赋抽象性和哲理性的,带有中国传统故事的特点。有意思的是,这中间大部分的情节在原有的故事题材中是没有的,尤其是对于“人性”的表现和描写这一部分,在对其传统题材的改编中,既去除了原有题材中的封建糟粕,同时又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对于“勇敢”的诠释加入其中,从而将电影本身的文化内涵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符合了现代观者的精神需求,不失为改编的典范。当然,从今天动画电影发展的高度上看,对于什么是真正的勇敢,在其人性化,和心灵复杂化的表现上还是欠完善的。
(二)加入了善良、正义、亲情的主题元素
在封神演义的故事中,哪吒出世这一段,几乎没有对于善良、正义、亲情这些元素的表现。主要是在“兴周反殷”这一大“义”的背景下,体现了哪吒的神力,和不为世间伦理、亲情所羁绊的个性。在《哪吒闹海》的影片中,在保有对于大“义”的诠释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人性化的主题。如哪吒闹海,不再是因为天热洗澡而闹海,而变成了要解救将要作为“牲祭”的小孩,这一情节的加入,直接赋予了哪吒正义感和天性善良的个性。在哪吒牺牲的一段,原有的故事是父亲李靖愤而要杀子,哪吒一怒之下,挂骨肉以还父母。在影片中,李靖为解救陈塘关百姓而欲杀哪吒,却顾及顾念骨肉亲情,无法下手,哪吒为顾孝道和百姓安危,选择自刎。影片在情节和主题的设置上加入了亲情的元素。所有这些元素的加入,都是在当时的时代,出于儿童本位的考虑。这些元素的加入不仅仅是单纯的丰富情节教化儿童,同时也是编剧对于历史故事的重新解读和演义。这种解读和演义,是借老的故事和题材讲述新的思想。所要注意的是,这种解读和讲述必须是现代观者所能接受的,所愿意接受的。我们在说花木兰的拍摄是以美国人的价值观来解读了中国传统故事的同时,我们是否又清晰地看到它获得全球票房成功的原因之一也在于此。又如,我国早期动画影片:《牧笛》《山水情》等,除了背景音乐外没有任何语言配音,然而却能被所有国家的人们所接受,这些都离不开主题和情节元素的成功设定。将主题元素的改编、定位在了一个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同的价值体系内,可以被几乎所有国家的儿童甚至成人所认同接受,这也是在对传统题材的改编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关键环节。
三、题材在角色定位上的改编
由于整个故事整体立意以及主题上的设置,为适应情节和市场的需要,哪吒闹海在角色设定上也进行了重新定位。
(一)正反派的角色定位
在原著的角色上,龙王直接被定义为最高封建统治者的化身。在电影中,这一角色从对于真龙天子的影射改变为一个操控百姓生死、需求无度、造成水害的反派角色。而哪吒则成为集勇敢、善良、正义于一身的英雄。这样的定位虽然不符合封神演义原有故事的角色定位,但却符合整部小说的立意定位。对于以儿童本位来拍摄的影片而言,以明晰的角色定位,来简单表现绝对的善与恶,是合适的。然而站在今天动画影片的立场来看,对于角色人性化的深挖以及内心的表现,就显得略有不足了。今天的动画影片市场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儿童本位,尤其从商业影片的角度来说,其观看人群不仅在地域上而且在年龄上跨度是很大的。因而在角色定位上的考虑可以更广、更深一些。
(二)角色在人性化上的改编
太乙真人这一形象,原本是道教仙人,但出于儿童本位以及时代精神的考虑,编剧希望能将主旨导向为关注“人”的特性,而非“神”。因而在影片开篇就由太乙真人自己道出了一句“神仙也是凡人做,只是凡人心不坚”。并在随后的角色描写中,更加着重于将其刻画为一个极具智慧的开明老者,虽具仙术,但其重点却在于对于正义的坚持和维护。这样人性化的角色定位在儿童本位的神话影片,对于凸显“人”性的坚强和勇敢,凸显“人”的成长历程显得尤为重要。
(三)角色的通俗性和娱乐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电影不再是神奇和神秘的影像再现,对于商业影片而言,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个部分,其通俗性和娱乐性是其重要的组成元素。在《哪吒闹海》中,巡海夜叉和龙王三太子的角色定位上加入了通俗化的喜剧因素,增加了片子的大众性和娱乐性。尤其在配音中加入了俗语和口语的应用,使整个片子显得亲切而生动,也将一个神话剧拉入到了一个常人世界的阐述角度。如开篇之时,巡海夜叉出场,抱怨道:“陈塘关的老百姓真不开窍,害得老子还要再跑一趟!”看到玩耍的小孩后,又说:“瞧,送上门的买卖来!”还有在见到哪吒后自报姓名:“俺是龙宫巡海夜叉,奉龙王之命办事,屁事!”这些都是生活中极富特色的口语,如同身边的某个市井恶霸的口头禅。在龙太子三塑造中,也运用了这样的语言。如龙太子请命去抓哪吒,对龙王说:“这小子大概吃了豹子胆,竟敢在太爷头上拉屎!……”等等,这些通俗化语言的运用,使影片在角色的塑造中变得更加丰富而有趣味了。这些在原著中都是没有的。
影片中还加入了一些其他的角色,如哪吒家里的仆人,这在小说原著中是完全不存在的,他被定位成了一个带搞笑成分的长者,有着圆滚滚的身体和别具一格的两撇胡子,这一配角的加入,使我们看到了美国动画中常有的添加配角以丰富剧情的特色。在中国封建社会,仆人是没有任何地位的,在这里却被描述成了一个和蔼可亲、支持正义的长者,并赋予了他时髦的搞笑形象,这样的角色定位在满足儿童本位的电影需求上赋予了影片娱乐性。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哪吒闹海中,对于原有的各个角色,都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重新的定位和改编,这些改编都是符合时代精神和意志的,是新时代对于传统的重新解读以及诠释。
四、结语神话故事哪吒闹海篇2
亲爱的小朋友们,“哪咤”是闻名于世的风云人物,更是少年儿童心目中的小英雄呢。小哪咤为了天下百姓,不让自己成为第二个石矶,祸害人间,便毅然决然地“闯荡”玲珑塔,他那舍己为人的事迹拨动了苍天的心弦,苍天感动了,终于把哪吒从玲珑塔里放出来,哪吒重见了天日。不是说小哪吒长大了嘛,他怎么五百年后学着齐天大圣,怒气冲冲地跑到海龙王那儿“登门拜访“啦?你想知道吗?那就接着往下看吧。
“老龙王。”哪吒双眉紧锁,指着大海“金口玉言”道:“你,图着个虚名,自私自利,无恶不作,你……”说罢,哪吒手抓混天凌,像搅拌盐水般,向大海发泄怒气……
“哪吒,你这乳臭未干的毛孩,跑来这里想撒野是不是?”老龙王的部下夜叉身披防弹衣,腰间夹着手枪,骑着一辆电动车,像一位威武不屈的警察。哪吒看都不看夜叉一眼,哼了一声,高高地把头扬起来,不屑一顾的样子……夜叉嘛,坐在停着的电支车上翘起二郎腿,笑里藏刀,漫不经心地问:“你来这里想干什么?”哪吒望着夜叉上下打量着自己的眼神,想对他大嚷,可又咽了下去,心平气和地说:“我来叙叙旧。”夜叉带着哪吒来到海底龙宫。哪吒见到龙王,心中燃起了仇恨之火,怒发冲冠地冲着龙王大声问道:“老龙王,为什么要让百姓受地震与海啸之苦?你可知道,地震与海啸使黎民百姓家破人亡。”“胡闹!”龙王想拂袖而去,可又转念一想:哪吒打伤我儿,又抽去龙筋,这血海深仇不报非君子。“哪吒。”龙王灵机一动,“我们以三场比赛定输赢,怎样?”“好!”哪吒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龙王将龟丞相手中的绝世好剑吸了过来,哪吒见局势不妙,拿起手机呼叫毕福剑和刀郎。他们二人分别手握倚天剑与屠龙刀,双剑(刀)合壁对付龙王。随着一声锣响,比赛开始啦。龙王想先下手为强,来了个“蜻蜓点水”,剑和对手擦肩而过,老毕他们使出了“降龙十八掌”的阵势,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呀,几招功夫,龙王早已丈二和尚摸不着头,呆若木鸡,破解不了这新阵势,第一局输了。
第二局比足球。瞧,哪吒请来了郝海东前来参赛。开始比赛了。看,河蚌堆得比山还高,用来作球门,双方的守门员都是实力派的,分腿弯腰,上身前倾。哪吒的风火轮真棒,出其不意地把球射向球门。哎,对方守门员是蓝鲸,尾巴一甩,球被甩出了好远、好远,老龙王坐着赛车正要接球,但郝海东抢先用头一顶,这球反而被顶回了,蓝鲸来不及反应,球已冲进了龙王自家的球门,观看球赛的海洋生物们热血沸腾,紧张的气氛烟消云散了,正敲锣打鼓,庆贺哪吒又一局胜利,龙宫闹得天翻地覆……
“别打了。”小龙女呜咽着,“哪吒,虽然大海是一个聚宝盆,但它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类在利用大海的过程中,也在伤害大海。有些珍贵的生物莫名其妙地灭绝了,海神已经发怒了。报应,这是报应!”
小龙女的一番话让哪吒胜读十年书,但龙王却死死惦记着儿子被伤之事,多亏杨利伟神话故事哪吒闹海篇3
一、英雄的诞生:传奇色彩与生活气息的争鸣
在《哪吒闹海》中,哪吒的形象与行为采用中国传统的戏剧元素,富有特色和标识性。色彩方面突出代表中国传统颜色的红、白、黑色的搭配;人物的动作上,特别是在与敌人打斗的时候,更着力凸显夸张的京剧造型。色彩与动作的戏剧化处理,为《哪吒闹海》涂上了一层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而在英雄的诞生这一命题中,我们发现,哪吒从出生到成长,再到完成英雄角色的转变――不管是出生时的“一个莲花状肉球”;还是天生“三头六臂”的才能;抑或是最终的死而复生,惩奸除恶,都极具传奇色彩和宿命论调。而哪吒的师父太乙真人送给他的两份礼物――火尖枪和风火轮,更是向观众揭示了,哪吒就是上天旨意选定的英雄这一鲜明事实。也就是说,不是每个普通人都能做英雄的,英雄往往是由某种神秘力量提前指定的。最终,哪吒通过舍生取义――神仙力量帮助复活――铲除奸恶这一过程完成英雄的加冕,贯穿哪吒一生的始终是一种充满中国特色的玄幻的传奇色彩。
《功夫熊猫》中的阿宝,则是一只憨态可掬的熊猫,其造型极具好莱坞风格――胖胖的身材、令人捧腹的行为举止等。夸张的表情和丰富的肢体语言更将美国人的国民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功夫熊猫》中,熊猫阿宝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普通人,除了天赋一般、长相憨厚以外,在他身上更多的是缺点,比如说好吃懒做,身体笨重,反应迟缓等。虽然是因为一次意外而成为神龙大侠(即片中的英雄)的候选人的,但是他确实是通过竞争才有这个机会。也就是说,尽管靠了一点运气,但是英雄诞生的过程还是体现公平竞争这一社会规则的。最后,阿宝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打败坏人太郎,取得胜利,完成普通人到英雄的角色转换,这与美国文化中崇尚个人力量、注重个体奋斗抗争命运的精神高度契合,同时也是“美国梦”情结的现实写照。将阿宝设置成一个并不完美的普通人,让这个角色去除了中国式英雄高高在上的玄幻色彩,而显得更加平易近人,富有生活气息。此外,阿宝的成功之路也并没有脱离实际,而具有现实生活的色彩,他告诉观众,英雄也有遭遇挫折、畏缩不前的时候,但只要肯努力,英雄也许就是从最普通人群当中产生的。
总之,不管是从形象特征还是诞生过程来看,中国动画中的英雄是与凡人不同的“神”,更具有神秘、浪漫、玄幻的传奇色彩;而在美国动画中,英雄则是更为鲜活而贴近现实的普通人。不过,两者的形象塑造都有夸张有虚构,使作品奇特、新鲜、生趣盎然,给观众一种崇高的审美享受。
二、英雄的情结: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对垒
中国人对英雄的身份认同和价值期待在于英雄崇高的道德品质,作为一个英雄,要时刻坚持集体主义的原则,在遵守正统的社会秩序和道德准则的基础上,还要随时准备牺牲小我,以确保大众的利益。这种观念在《哪吒闹海》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影片中,哪吒这一英雄人物具有牺牲、改革、抗争等鲜明的符号特征,本来誓死要与代表邪恶的四海龙王战斗,以捍卫尊严,匡扶正义。但父亲没收了他的武器并责令他向龙王赔礼道歉,甚至要亲手杀了哪吒,以平龙王之怒。而龙王更以天下百姓的生命为要挟,逼迫哪吒自我了断。面对不容挑战的父命权威,哪吒诉诸于“削肉还母,削骨还父”的极端方式,用自己的生命来遵从仁义忠孝的道德准则;面对龙王的威胁逼迫,哪吒更是毅然选择杀生成仁,舍生取义,以解救钱塘镇百姓。不管是对父命的遵从,还是为天下苍生所做的牺牲,都是集体主义英雄情结的真实再现,也正是这种为遵从集体主义而体现出来的牺牲精神,成就了哪吒的英雄形象。
而在《功夫熊猫》中,阿宝的英雄情结则非常强烈地透露出美国主张的个人主义色彩,“这些色彩也深刻地反映了美国人的个人价值观:一是崇尚个人和独立,追求正义和尊严;二是这种追求中又隐含着个人与社会秩序、暴力之间的矛盾。”[1]因此,美国的英雄情结更崇尚个人的自由和独立,英雄不必一定要遵守长幼有序的道德准则,而追求个性的解放和个人梦想的实现,也不必是无所不能的神,而可以有自己的缺陷和恐惧,为了保障个体的安全,甚至可以不去以身犯险。在《功夫熊猫》中,阿宝从小的梦想就是当一个功夫大侠,去惩恶扬善,而父亲却希望他继承家业,安分地待在小镇上经营面馆。这种观念上的矛盾,无形之中造就了父子之间的对抗关系,然而相比《哪吒闹海》,这种对抗要微弱得多。因为受个人主义的影响,美国文化非常注重个性独立,长辈与晚辈之间往往能够平等沟通,父子之间的关系亦可以像朋友,儿子在身体和精神上都拥有充分的自由,他不必完全按照父亲的指令生活。于是,在一番纠结挣扎之后,阿宝的父亲选择尊重阿宝的想法,并全力支持他实现梦想。然而在之后的故事中,阿宝突然意识到了自己与敌人的巨大差距,于是在个人主义的旗帜下,他决定回到父亲的小店,继续帮父亲经营生意。因为他很清楚,自己根本不可能赢得最后的胜利,也就没有必要为一场毫无胜算的战争白白牺牲。这是典型的美国个人主义的行为方式――在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拯救普通大众。幸好阿宝这一“识时务”的举动只是故事的小插曲,并没有影响后来他成为真正的英雄,在犹豫退缩之后,他还是承担起了拯救大众的责任。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中国动画中的英雄情结倾向于凸显集体主义,而弱化个体的性格特征,因此,除去对大是大非的判断准则,英雄人物鲜有细腻的情感;而美国动画中的英雄更崇尚个性独立,他们不仅有血有肉,还有丰富的内心世界。
三、英雄的传承:师道至上与权威消解的交战
英雄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会的,即使天生聪颖、才能过人如哪吒,他都需要一个太乙真人作为师父来教他本领,更不用说天生愚笨、一无所长的胖熊猫阿宝了。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师父”这一角色符号,在两部影片中都是传承英雄本领、精神和价值观的象征,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哪吒和阿宝与他们各自师父的关系也表现出了差异。
在《哪吒闹海》中,哪吒对太乙真人是绝对尊敬的,拜师学艺要三叩九拜,师父说的话是绝对的真理。而哪吒的师父太乙真人就是个无所不能的神仙,不论哪吒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帮哪吒拨开云雾,甚至直接为他解决麻烦。最后,即便面对已经骨肉分离的哪吒,太乙真人也只需动动仙指,吹口仙气,就让哪吒死而复生,并赋予他更加强大的力量。这是因为,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自古以来就极为崇尚师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师父”这个称谓即代表“权威”、“专业”,甚至是“高高在上”、“无所不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对于老师说的话深信不疑,甚至将一切的希望都寄托在“无所不知”的老师身上。所谓长幼有序,在中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常都是论资排辈,而不是简单的靠实力说话。只要我是前辈,即便实力强过我,你也得乖乖地听我的,不容置疑。
而在《功夫熊猫》中,当阿宝认清自己不是学功夫的料,心灰意冷地准备下山时,他的师父拦住了他。一时间阿宝的委屈、愤怒全部爆发,从而产生了他和师父的以下对话。
阿宝(气愤地):我留下,是因为我觉得有人能够改变我,让我脱胎换骨,这个人就是你,中国最好的功夫大师!
师父:我是可以改变你,我愿意也能够把你改造成神龙大侠!
阿宝:拜托!太郎现在正在赶来的路上,即便他需要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到达这里,那么你要怎么把我这块料变成神龙大侠?嗯?要怎么样?
师父(沉默片刻,茫然地):我……我不知道。
在以上的对话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到两个特别的地方,一是阿宝对师父说话的态度,二是师父面对阿宝质问时的反应。首先,阿宝对师父说话的态度不像学生对老师,而更像顾客对售货员。那气势就像我花钱买你的东西,你居然卖个假货给我,还装无辜说不知道!大有你教不了我就早说,我可以不跟着你混或者是干脆不混这行的意思。其次,师父面对阿宝质问时的反应也出乎中国人的意料。面对徒弟气势汹汹的埋怨和质问,他并没有拿出一个师父该有的从容和稳重,也没有像其他师父一样睿智地给徒弟指点迷津,而是茫然地甚至有点委屈地说了一句“我不知道”。影片对这一片段的处理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在美国漫长的西进岁月中,西部英雄往往是一个无名小卒,他们独来独往,万事不求人。而人与人之间的强弱胜负往往是靠真枪实弹的枪战来决定,因此只要有精准的枪法、不凡的身手,即便是最普通的人都能够立刻打败对方,成为美国文化意义上的“英雄”。《功夫熊猫》对师徒关系的设定,消解了师道的权威,而更崇尚个人的真实实力。这就是为什么,美国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往往要经历一个学习――质疑――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与老师更多时候是互动、平等的关系,而并非像中国一样,是传授、遵从的关系。
结语
不同国家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国民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它们对动画片中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诠释也有着很大的差别。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厚重的历史给中国带来了丰富的国家含义和极具特色的文化。在儒家文化的浸染下,中国形成了以“仁”、“爱”、“礼”、“义”、“信”为核心的精神价值体系。而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不同人种、民族、文化背景的人混合在一起,形成了美国文化广阔的包容性和柔韧性,以及明显的多样性和兼容性。因此,同样作为英雄人物,哪吒是爱人,阿宝是爱己;哪吒追求集体主义精神,而阿宝遵循个人英雄主义;哪吒是内敛的、情绪化的;阿宝是直接的、理智的。神话故事哪吒闹海篇4
张仃先生生前十分关心美术电影事业。1978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邀他担任大型动画片《哪吒闹海》总美术设计时,他欣然接受。他为影片设计的那些造型优美、个性鲜明具有强烈民族风格的动画人物,深受人们的喜爱。《哪吒闹海》成为中国动画经典之作,张先生功不可没。
这篇短文是想记述30年前的一段往事,借以缅怀可亲可敬的张先生和师母。
1978年春夏之交,《哪吒闹海》筹备期间,我与摄制组的几位同事到北京历史博物馆搜集资料。一天晚上,我们去本片美术总设计张仃先生家做客,他热情地接待了我们。闲聊中间,张师母端出一盘北京特产红心罗卜来。她边分食物边说:“吃吧,吃吧,所谓的艺术家们。”一旁的张先生连忙说道:“怎么能这么说话呢?人家本来就是艺术家嘛!”场面一时有点尴尬。张先生随即把话引开,询问起我们在博物馆搜集资料的情况。
回到住处,我躺在床上想,张师母之所以那样说,可能与不久前的山东之行有关吧。
几个月前,摄制组的主创人员去烟台、蓬莱、石岛、青岛等地“出外景”,张仃先生携师母同行。一路上我们登山临水,张先生或指点我们,或自己写生,态度极其认真。特别是他在崂山写生的情景,令我十分感动。
崂山因聊斋故事《崂山道士》而被蒙上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我们一行来到山里,却发现要去的那座道观早已是残垣断壁,一片废墟了。
崂山高岭巨峰,山海相连,景色壮美。我们纷纷上山下海,流连于人间仙境,而张先生却变戏法似地从师母的背包里取出毛笔、墨汁和宣纸,就地画起焦墨写生来。我看到年逾花甲的张先生在山坡上挥毫作画,师母则在一旁用手为先生托纸,一站就是一两个小时,神情投入,仿佛忘了周围还有我们这群年轻人。
而我们则三个一群,两个一伙,仰望高山,俯看大海,边走边说,指指点点。有人有时会停下画几笔速写,却没有人驻足作长时间写生的。
我们的一举一动张先生一定都注意到了。他是一位极其勤奋的大画家,又是一位诲人不倦的美术教育家,他大约从未见过如此“懒散”的学生吧――这些人像是认真搞艺术的吗?张先生此时恐怕在担心:靠这些人能搞好这部动画片吗?
1979年8月,经过15个月紧张而富于激情的工作,《哪吒闹海》终于摄制完成。
张仃先生来上海看样片。他坐在放映室的前排,黑暗里我们看不清他的表情。看着自己倾心设计的人物一一展现在银幕上,演绎着善恶相争、悲喜交错的故事,他在想些什么呢?
放完片子,灯亮了,张先生坐在原地没动,所有人都注视着他。沉吟片刻,他转头对大家说:“嗯!这些年美影厂是培养了一批人才呀!”
大家先是一愣,但随即明白了张先生的意思――他对这部片子是满意的。气氛马上活跃了起来。张先生热情地肯定了影片所取得的成绩,也自然而然地消除了此前的一些疑虑和误解。
现在想来,张先生此前的疑惑和不安,可能是因为对动画片创作的特点不够了解所致。
画家与动画家对事物关注的方式和焦点不同。画家是把客观事物定格在不同介质的平面上,是由动转静;而动画家则是将需要表现的不同事物,通过一幅幅连续的画面,由静止变为运动,着力表现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中连续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这是两种不同艺术样式之间的重要区别。
在崂山,我们观察海浪运动的各种轨迹;观察人们在海边戏水走路时的姿态;观察海鸟和花草树木在特定的气候和环境中如何生存和运动,等等。我们动手画得少,看得多,看得仔细,看的角度也和画家有很大的不同。到大自然中去仔细观察、体验事物的运动规律,对动画家来说,是充分把握事物运动规律的重要方式,是动手创作前一个必不可少的“热身”。
张仃先生为《哪吒闹海》设计的主要人物造型,汲取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壁画中许多有益的元素,其线条简练、色彩明快,具有浓郁的装饰风格,令人印象深刻。如何将这些独具匠心的形象在银幕上生动地再现出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个挑战。
我们首先认真研读张先生的原稿,并结合动画制作的工艺特点,对局部进行细微地变动,然后进行反复摹画,直至眼到笔随,快速、准确地把握各个人物的形象。再把原画稿只有一个面的形象,继而画出正、背、侧、半侧等多个角度来,做到不跑形、不走味,还要画出人物的表情图、转面图、比例图等等。同时,我们还设计创作了众多的一般角色造型。
对于动画创作而言,出外景“热身”之后,真正的战场,则是在那一张张小小的动画桌上。几十位原、动画家在透光台前全神贯注地工作,他们的眼睛审视着画面上的每一根线条,每一个细节,工作量大得惊人。而张先生设计的一个个人物形象,就在他们的笔下,渐渐地鲜活了起来――他们在创造新的“生命”。
终于,在一位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画家,和众多动画家的共同努力之下,《哪吒闹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中国美术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一。张先生后来在受命为北京首都机场创作大型壁画《哪吒闹海》时,也采用了影片中的许多素材。由此可见,张先生内心对这次和美术电影的结缘,仍然是十分珍惜的。
这也再一次说明,不同艺术样式之间的互动,完全可以结出丰硕的成果。
更有意思的是,张先生在表示首肯的同时,却并没有先讲对影片的观感,而是把话题直接切到了人才问题上。
张先生真不愧是一位教育家!神话故事哪吒闹海篇5
一、克服“一读了之”的现象,在读思结合中揣摩语言精髓
教育专家认为:“语感训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感实践,一是语感分析。语感实践,就是指导学生接触、感受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也就是说让学生多听、多说、多读、多背、多抄、多写成套的语言。语感分析,主要是分析语言的使用,它不同于通常所说的‘语文分析课’的分析。”
通过实践,我认识到,语感分析不能等同于“语文分析”,前者强调培养学生对具体语言的感受能力,后者为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方式服务;前者与学生的语感实践相结合,学生自主品味语言,后者以老师的解读、领悟告诉学生;前者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具体语境相结合,后者则是空洞的语法分析。
1.强化自主的语感分析
首先,应让学生从总体上感受语言材料,在熟悉内容、了解思想感情的同时促进对文章清新风格、深厚情感的整体感受。其次,指导学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联系生活经验,深入品味语言,进一步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如《北大荒的秋天》中有这样一段话:“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堤的怀抱里。一群小鱼顶着水游过来,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一道道波纹。”在学习中,我让学生想象:“透过清澈见底的湖水,你能看到河底哪些东西呢?”学生借助生活,说出了自己所见到的游鱼、水草、沙石、小虾等,体会到了河水的清澈、平静。然后再进行诵读,将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
2.进行语言的“教读”
要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示范性地进行语感分析。以上一句为例,我问学生:“为什么小鱼在水底游动时,水面是平静的,而现在小鱼游过来,平静的河面却变得热闹起来了呢?”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关注到了“一群小鱼顶着水游过来”的“顶”字用得非常好,能够把小鱼的活泼可爱和水面的变化表现出来。由此,再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一层的朗读,学习写小河一静一动的具体描写语言。这样具体、实在的分析,使学生参与了语感分析的过程,思考性和趣味性都比较强。
3.适时朗读加深感悟
朗读是训练语感的最佳方法,在学生充分研读句子的基础上,结合朗读,训练到位,譬如,要有紧张的感觉,语速加快,气势要强,读得快而有力。这样的要求,是在理解深入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不是机械地读,而是有切身感受的朗读表达,对培养语感能力十分有效。
二、克服“一找即过”的现象,在品词品句中体会句段深意
语感教学要立足《语文课程标准》,把握教材,设计教法,切实突破重点难点,不要让教学上的训练点变成形式上的热闹。对于重要的词语与句段,不能轻易放过,错失语感训练的良机!
案例:《哪吒闹海》
1.审题时突出重点,整体把握文本形象
从审题开始,将课文学习的重点加以明晰,突出一个“闹”字,在学生面前展现三幅生动的“哪吒闹海”画面。逐段朗读课文主要段落时,让学生回忆自己曾经看过的动画片,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一一展现在头脑之中,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概括出“摇晃水晶宫—打死夜叉—打败三太子”的故事梗概。然后再好好地加以咀嚼,分析推理发现,哪吒的“闹”是一次比一次厉害,事情越闹越大,凸显了哪吒不畏、越战越勇的整体形象。扣题而写,写得精彩。
这里还有一个小小的插曲,有一位学生举手发言,他认为打死夜叉比打败三太子更严重,课文关于“越闹越厉害”写得不大对。这是他在读懂课文基础上的“生成”。因势利导,同学们补充了哪吒把三太子抽筋剥皮的故事内容,证实了哪吒的“大闹”不假,对哪吒的英雄形象感知更进了一步。
2.随文识字解词,在遣词造句上细细品味
对于哪吒形象的感知仅仅停留于此还远远不够,课文中分别有三句话描写了哪吒的武艺高强、勇敢机灵。
摇晃水晶宫——他跳进大海,取下混天绫在水里一摆,便掀起滔天巨浪,连东海龙王的水晶宫也摇晃起来。
打死夜叉——小哪吒可机灵啦,身子一闪,躲过了这一斧头,随即取下乾坤圈,向夜叉扔去。
打败三太子——哪吒一纵身,趁势抖出混天绫。
教师一般关注这三句话中的动词,让学生找出来,读一读,演一演,就到此为止了。其实这样做,对于感知语言文字如何凸显哪吒形象是很不到位的。
我把重点落在第二、三句,带领学生重点研究“随即”和“趁势”这两个词语,一是弄懂词义,二是知道用法,是将前后两个连接迅速的动作表达出来;三就能够好好研究哪吒的动作了,哪吒面对迎面劈来的斧头,机灵地一闪,随即变防为攻,显示了哪吒的武艺高强和勇敢机灵。对付三太子,也是这么反应敏捷,从“趁势”一词中进行感受。在这里,还可以让学生议一议:为什么面对劈来的斧头是“一闪”,而面对刺来的一枪是“一纵身”?“随即”和“趁势”意思差不多,为什么不用两次“随即”或者“趁势”?由此,让学生在辨析讨论中,知道用词要表达精准,要富有变化,也由此使学生头脑中的哪吒形象更为丰满。
三、克服“一搜完成”的现象,在筛选交流中提升研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更需要一丝不苟的研读精神。当教师引导学生以热情的、探究的态度去对待文本的补充材料时,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对语言的敬畏之情。
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多种学习资源的途径,了解相关知识,链接相关内容,进行补充阅读,是教师经常采取的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随着学生搜集资料的不断增多,会出现信息量多而杂的问题。学生不会吸收有用的东西,只是把搜集来的东西交给老师,就算完成任务了。教会学生在庞大的信息中筛选、吸纳知识,又成了教师必须指导的内容。
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石头书》《小稻秧脱险记》《航天飞机》这三篇课文,采用不同的形式,告诉学生相关的科学知识,致力于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让学生上网搜集资料,下载相关内容,成了本单元的主要学习任务。为此,我特意调整了本单元的教学进度,安排了交流课外资料的环节,时间安排相当充足,教学目标十分明确,教学步骤清晰分明。
(1)阅读手头的资料。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自由阅读,可以是自己一个人阅读,也可以和同学一起阅读,可以大声读,也可以默默看,但必须从资料中挑选出自己感兴趣或者第一次知道的内容,进行重点阅读。
(2)进行充分的交流准备。结合思考,将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用清晰的语言进行组织,然后记忆,或者背诵出来,准备与同学进行交流。这一环节非常重要,一方面可以对重要的信息进行记忆;另一方面,避免了盲目介绍。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要求可以放得低一些,我只要求他们用一两句话介绍其中一个特点。
(3)交流时要注意归纳。交流是必然的环节,但在交流中体现出来的杂乱无章,常常不能使学生有效吸收,所以,教师要在学生交流时进行必要的归纳。例如,在学生介绍化石的知识时,他介绍一个,我就在黑板上板书一个,分别写上了“化石的形成、化石的种类、化石的分布、化石的作用、三叶虫化石、水母化石、恐龙化石”等词语,并且为了激发学生积极性,我还在归纳内容的下面写上了归纳学生的名字。神话故事哪吒闹海篇6
【关键词】新媒体;国产动漫;电影营销
纵观近几年国产动漫电影票房,《大圣归来》9.56亿元,《大鱼海棠》5.65亿元,《白蛇:缘起》4.49亿元……几乎可以说,每隔一段时间就能带给观众一个惊喜。2019年暑期档《哪吒》更是以48亿元的票房“引爆”互联网和电影院,不仅首映就获得豆瓣8.6、猫眼9.7、淘票票9.5的高分,还登顶2019年目前票房总榜。同期内,国产动漫电影《罗小黑》紧接《哪吒》提档上映,这部动漫电影在点映时就号称一票难求的程度,首映评分还超越《哪吒》,获得豆瓣8.8、猫眼9.8、淘票票9.1的高分。然而,对比首映票房数据,二者差距悬殊,《罗小黑》的后期票房增长量也远低于《哪吒》。两部同期先后上映的国产动漫电影口碑虽说相差不大,票房却差距悬殊,营销策略是主要原因。
一、新媒体环境下国产动漫电影的营销现状
媒体是各类电影作品有效营销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传统的电影营销宣传一般由导演带着整个主创团队去全国各大院线开展,需要较高的宣传费用。而新媒体营销不仅能节省费用,还可借助大数据分析精确地定位、细分电影消费人群,从而实现精准营销。因此,为获得可观的票房,各类电影营销几乎都离不开新媒体。新媒体在电影营销中的运用一般分为三种:一是炒作话题提高宣传效果,二是利用网络大V进行口碑营销,三是通过微博等自媒体营销。炒作话题离不开内容本身,一部电影作品必须拥有能打动观众的内容才能让话题火起来,所以作品内容决定了话题关注度的高低。利用网络大V进行口碑营销,则是由于人们往往在观影前会通过关注影评人评价、豆瓣评分数据等方式,决定是否前往影院消费。网络大V一般拥有数量可观的粉丝及一定的影响力和可信度,能快速达到口口相传的宣传效果。再者,影片票房的高低直接与观影上座率挂钩,而微博、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等社交自媒体的最大优势是直接通过关注或转发等方式进行广泛、密集的裂变式传播,从而提高影片观影率。因此,《哪吒》和《罗小黑》两部电影营销策略的对比研究也要围绕作品本身及团队营销策略展开。
二、营销策略对比研究
1.IP营销分析。新媒体时代下,IP营销主要通过创造优质内容来吸引粉丝,使粉丝在心理层面产生认同感来获取商业价值。IP营销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IP认同感的建立,即借助互联网和多媒介融合技术,增强原创内容的影响力,使内容不断细化增值,形成具有固定社群认同的IP品牌;二是IP商业价值的实现,即通过改编成电视剧或开发游戏和衍生产品,将原创内容重新推向市场,最终通过影视票房、玩家流水、产品销售等方式来实现IP的商业价值[1]。总体看来,IP营销与粉丝文化息息相关。从人物塑造来看,电影《罗小黑》中的主角罗小黑属于纯原创人物,2011年已拥有连续8年更新的网络同名番剧,市面上“罗小黑”系列表情包、手办、毛绒玩具等各类衍生品也十分流行,积累了不少粉丝,但其知名度仍无法与哪吒这个家喻户晓的神话角色相比。从图1可知,《哪吒》受众在各个年龄区间分布较为均衡,《罗小黑》受众则集中在20—24岁。众所周知,哪吒原型活跃于《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多部古典文学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西游记》在美国、日本、欧洲及东南亚等国家地区均享有盛誉,所以哪吒在国内外拥有广泛的受众基础。此次电影《哪吒》在保留原故事内核和主要人物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如颇具现代气息的烟熏妆设计以及顽劣火爆、渴望认可的矛盾性格等。相较之下,《罗小黑》在人物塑造上欠缺层次感。从IP内容的呈现方式看,《罗小黑》是一部2D电影,《哪吒》则是一部技术较为成熟的3D电影。3D电影在呈现人物及场景方面都比2D电影更加形象细腻,观影体验也更好,受欢迎程度自然更高。从剧情看,《罗小黑》主要讲述猫妖罗小黑的家园被人类破坏后,在流浪途中邂逅形形色色的人和妖精,最后在寻求人和妖精的共存中做出抉择的故事。由于人妖共存的题材无法被大多数人理解,在现实中也难以找到映射和落脚点,因此其逻辑只能在二次元的世界成立。《哪吒》主要讲述魔童转世、顽劣不堪的哪吒在面对众人的误解和被提前告知有限的生命后,仍“不认命”的故事,影片不仅颠覆了原有的哪吒闹海、水淹陈塘关等神话故事,还打破了原来的人物形象套路,为传统人物注入现代意识,如哪吒的觉醒意识,以及配角元始天尊、李靖夫妇、敖丙甚至申公豹鲜明的性格特征,同时充分融合了中国古代阴阳哲学、灵珠和魔丸等古典元素。要想充分利用话题炒作,关键是和观众打感情牌,要戳中当下社会的痛点。从故事传递的价值观看,《哪吒》的IP打造明显远超《罗小黑》。如预告片中“我命由我不由天”以及海报上的“打破成见,做自己的英雄”的口号,就极其契合现代社会价值观,引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罗小黑》的情感主旨是“不再流浪”,但影片不仅探讨成长,还试图揭露更深的矛盾——人与自然(妖精世界)如何和平共处。恰恰是“环保片”“子供向”都不能成为这部动漫电影的标签,才导致其传递的价值观较为模糊,不如《哪吒》更具代入感。2.口碑营销对比分析。口碑营销是发声—传播—评价三种动作不断循环的过程。一部动漫电影的口碑营销一般指电影主创团队借助第三方发声,再通过不同角度、渠道进行不同内容的传播,以及一系列追踪互动的营销手法[2]。新媒体时代,发声强弱主要取决于主创团队及负责电影宣传推广、院线排片等环节的宣发团队资源优劣对比,传播范围主要取决于传播平台的热度炒作能力,评价则指观众接收传播内容后做出的反馈力度。从资源对比来看,《哪吒》的导演兼编剧杨宇曾是囊括柏林国际短片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等30多个奖项的导演,《哪吒》的出品、发行方之一光线传媒在影片制作和宣发等多方面都具备较成熟的经验,红极一时的《泰囧》《大圣归来》的宣发就是该公司手笔。而《罗小黑》的导演为非科班出身的独立动画人MTJJ(木头),原创作者亲自抄刀,经验自然尚浅。其宣发团队为三大出品方之一和唯一发行方北京卓然影业公司,手段不如光线传媒那般“老练”,在电影《闪光少女》《白蛇:缘起》的宣发上曾惨遭观众诟病,资源有限。从热度炒作能力来看,上映前二者就在新闻媒体曝光量、微博微信热度等多个维度体现出明显的差别,见图2、图3。不难看出,《罗小黑》明显低估了新闻媒体和预告片炒作在电影前期宣发上的作用,从而导致电影在上映前未能形成大规模的宣传造势。据统计,首映当日《罗小黑》的预告片和推广物料总播放量只有6.3万次,对比《哪吒》首映日物料播放量111.8万次简直不堪一击。环球网、凤凰网等主流媒体均报道了《哪吒》热映事件,《哪吒》在微博也频频上热搜,占据较大的舆论场。而《罗小黑》的宣传主要以电影官博为主阵地,以网站宣传、路演、明星合作等为辅助阵地,虽其官博活动及线下路演得到粉丝的热情支持,但在番剧以外的区域却没有掀起讨论热度。而《哪吒》不仅在微博、抖音等平台上分别开通了名为“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小爷哪吒”等官V,还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矩阵制造声势,如在微博构筑了由导演、配音演员、音乐制作人、插画师、演艺明星等组成的传播矩阵。抖音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8月9日,电影《哪吒》相关话题的播放量突破150亿次,曾40次登上抖音热搜。从观众的接受和互动程度来看,由于官方前期宣发602019年第24期总第354期实务VIEWONPUBLISHING乏力,虽然《罗小黑》忠实粉丝纷纷化身“自来水”,不断奔走相告、卖力宣传,但圈层壁垒未破,仅靠粉丝宣传难以达到较好效果。同时,《罗小黑》的后期社交网络话题营销也存在短板。而《哪吒》后期营销借助“饼渣CP”“导演团队十七年死磕动画”等话题不仅带来极大的讨论度,甚至衍生出“哪吒和鳌炳CP粉”等同人粉丝群体,营销话题涵盖台前到幕后、台词到人物、虚拟世界到现实意义等,自然而然占尽风头。3.两部电影营销策略对比分析。《哪吒》的营销策略相较《罗小黑》成功之处在于:一是IP人物知名度高,剧情主线清晰,价值观贴近大众;二是资源优势明显,前期宣发大力造势,后期营销均衡发力。两部电影亦存在相似点。首先,在IP人物塑造上,《罗小黑》和《哪吒》均在传统人物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更符合当代人的观影口味。比如,《罗小黑》也牵涉哪吒等配角,并赋予其吐槽、搞笑的特点,《哪吒》中操着重庆口音的太乙真人和口吃的申公豹,都能快速拉近影片与观众的距离。其次,两部电影在剧情及价值观的构筑上,均不同程度呈现动漫电影成人化的趋势,可见打破国产动画普遍存在的“内容低幼”壁垒,逐步面向全年龄层是国产动漫电影行业大势所趋。再次,在口碑营销上,两部电影都开展过关于二次元文化的炒作,如《罗小黑》中的“萌”及《哪吒》中的“饼渣CP”梗等。数据公园曾在报告中对二次元群体画像进行分析,指出二次元用户看待事物的态度更开放,接受多元价值观和表达方式,对于跨性别话题接受度更高[3]。因此,《哪吒》和《罗小黑》的宣发团队都洞悉动漫电影主要受众是二次元人群,并牢牢抓住该群体的心理特点开展针对性的话题炒作。
三、新媒体环境下国产动漫电影营销策略的建议神话故事哪吒闹海篇7
当《哪吒之魔童降世》的风暴席卷全国时,我怀着万分期待的心情和爸爸妈妈一起观看了这部电影。这部影片果然没令我失望,让我在电影院里捧腹大笑,也让我泪流满面,我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震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哪吒之魔童降世》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哪吒之魔童降世》观后感1最近,哥哥带我去看了一部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影片中的主人公哪吒本来就是“魔丸”,别人都害怕他,他却跟命运斗到底。
哪吒表面玩世不恭,只是为了伪装内心的伤感,人间的真善美时时地冲击着他的魔性。一直到他第一个朋友——敖丙的出现,让哪吒想要蜕变。在生辰宴上,他倾尽全力拯救了陈塘关,在最后天尊要取性命之时,他和敖丙用身上的“灵珠”和“魔丸”合二为一,打败了天尊。
这部电影有一句精典的台词:“去你个鸟命,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是啊,命运本来就不公平,那跟它干到底,自己的命运自己说了才算,别人无权干涉。
曾经有两位跟哪吒一样和命运斗到底的人:一位是来自英国著名的喜剧演员罗温·艾金丝,这位作为世界喜剧大师的“憨豆先生”俘获了很多人的芳心,在他有趣的外表下住着一颗倔强的灵魂。他十岁时上一年级,而同龄人都已上三年级,在学校里他经常被排挤,但他依然很乐观。他经过妈妈的鼓励和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考上牛津大学,毕业后成了喜剧演员。
是的,命运无论对你有多么的不公,都要和他干到底,这是哪吒、罗温·艾金丝教我的道理。
《哪吒之魔童降世》观后感2在西游记里面的哪吒是天将的一员,也是他收服孙悟空。而在这部叫《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电影中,这个哪吒却是一个“妖怪”。
哪吒虽然是魔丸转世,但是“人之初,性本善”,在他生下也并不是一个坏人,影片中哪吒自己也承认很想和别人起玩耍,但是大家都很害怕他,没有一个人愿意跟他玩,都认为他是一个“妖怪”,所以他就自暴自弃。我们有的时候也会像哪吒一样,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最后就找不到原来的自己,所以当时哪吒的爸爸就十分害怕,哪吒迷失了原本的自己,就一直提醒着哪吒,说:“不要在意别人怎么说,你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终于哪吒在最后明白了这句话的道理,重新改为了原本善良的自己。
还有让我影响深刻的就是发生在哪吒出生时的事,当时那个神仙知道是魔丸时拿着武器想要把哪吒杀了,以免后患,但是,这时哪吒的父母却紧紧得抱住了哪吒,他们说要让哪吒用自己的本领去斩妖除魔,成为一个好人,这看起来根本不可能实现,成功概率非常小,但是哪吒父母依然去尝试了,其实在现实中这样做的父母有很多,不管我们做错了什么,他们总是会包容我们,接纳我们,并且会尽他们最大的努力帮助我们,他们哪怕知道这这件事对几乎不可能完成,但是他们依然抱着自己全部的希望去指导着我们,这就让我非常感动。
《哪吒之魔丸降世》这部电影,就告诉了我们很多道理,正是这些道理为我们的成长铺上了坚硬的地砖,我们要运用这些道理,来让我们成长。
《哪吒之魔童降世》观后感3你心中的胡哪吒是什么样子?我想大多数人应该都觉得是天真可爱,扎着两个小揪,赤脚闹海的样子吧。可最近,一部由饺子导演编导的动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横空出世,刚上映16小时就破了1.5亿的票房,并让一直严苛的豆瓣给出了8.8的高分。这究竟是一部怎样的神仙影片,下面就共同阅读吧。
“我是小妖怪,逍遥又自在。杀人不眨眼,吃人不放盐。”影片开始不久一个自带烟熏妆的小男孩双手插在裤兜里,一咧嘴便让百鬼惊得让路。天哪,这真的是记忆中的哪吒吗?不错,不仅是哪吒,这部动画给所有经典人物都带来了个环绕地球的大转变。
人们记忆中仙风道骨,白衣翩翩的太乙真人,变成一个满口川普的中年油腻男;那个坚守封建思想的“虎父”李靖,变为一个内敛柔情的慈父;温柔贤淑的李夫人,变成一个右手鸡腿左手馍馍,披上战甲杀妖千里的女汉子;就连原著中相貌猥琐,气戾乘张的龙三太子敖丙也变成了一位“翩翩公子人如玉”的白净小哥哥。除了申公豹变成了结巴,其他人物都有了颠覆性的变化。
OH MYGAD!不过,先别惊讶,这只不过是导演天马行空想象之旅中的一小部分。接下来的故事情节,会让你完全怀疑,那真的是我记忆中的那个哪吒吗?
相传天界有颗混灵珠,法力无边。天尊费了老大力气把灵魔两力分开,变为灵珠和魔丸让太乙真人带下凡间。要求把灵珠赋予李靖之子体内,事成便封太乙真人为第十二位金仙。申公豹不服太乙,便下凡捣乱,将灵、魔二珠调包,一面让哪吒变为魔童,另一面将灵珠给龙三太子敖丙由自己调教。
一段时间,哪吒被众人当做瘟神,所到之处都绝无人迹。明明好心帮忙却被人们视为妖物。曾今何时,哪吒也想放任自己当就一个“吃人不放盐”的小妖怪,但看到小女孩天真的小脸和那甜甜一声“小哥哥”心又软下来。院墙之上,踢完毽子后心中落寞有谁能知。在认识敖丙后,哪吒脸上的快乐,和激动的泪水让人心疼。他外表大大咧咧,心中掩藏了多少狂喜与悲痛。
可仙魔终是敌,灵珠和魔丸终会有一战。三年之期的到来,电光火石,敖丙因被人知了身份,背负龙族命运不得不水漫陈塘江。哪吒在仙猪的引导下终于懂得了父亲对他的爱,他救了陈塘江百姓并甘愿接受天雷,乘着雷光飞上云霄之前对着父母三拜,流着泪大喊着“我命由我不由天!”
我印象最深是哪吒在接受天雷前对敖丙说的那句“你到底是不是灵珠?我一魔丸都比你活得像人样,是魔是仙是由你自己决定的,这是我爹教我的!”句句铿锵,是哪吒让敖丙找回了自己,是妖又怎样,只要自己相信自己,天命、人命都抵挡不了我命的力量!邪善皆在一念之间,即使成见像一座大山,我们也要像哪吒一样翻过去,像国漫一样,将这一座座大山日渐踏平。
这部电影,便在心中多刻一个哪吒吧!他只做自己的英雄,丑葩鬼才,虽有一口邪邪的牙齿,但也掩藏不住他眼中闪烁的善良。多刻一个哪吒,让我们都做自己的英雄!
妖又何妨碍?无畏!无惧!……
《哪吒之魔童降世》观后感4假期里,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了《哪吒之魔童降世》这部电影,主人公哪吒面对亲情和友情时的奋不顾身,使我深受启发。
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天上养育了一颗能量巨大的混元珠,太乙真人和他的师弟申公豹都无法降服。他们的师傅元始天尊便将混元珠提炼出来,仙气化成“灵珠”,魔气化成“魔丸”,还启动了天劫咒--魔丸将在三年后的今天被天雷摧毁。元始天尊将灵珠与魔丸放进宝莲,交给了太乙真人保管,并吩咐若灵珠出生,便取名为哪吒。这引起了申公豹的忌妒,他以为天尊不将重任交给他,是因为他的出身是豹族而对他有偏见。于是申公豹将灵珠偷走交给了龙族,导致了魔丸变成了哪吒,而灵珠变成了龙王的儿子敖丙。
哪吒一出生便引起全村慌乱,陈塘关的百姓们都非常怕他,称他为“怪物”“妖怪”。本想像凡人一样生活的哪吒非常气愤,心想:你们说我是怪物,那我就做个怪物给你们看。于是他便到处破坏,戏弄村民。而他的父母却一直坚持爱他,尝试不同的方式想要改变他,他父亲还想用自己命换哪吒的命。在一次和海怪打斗中,哪吒认识了敖丙,两人都成了对方唯一的朋友。在哪吒三岁生辰当天,申公豹要求敖丙在这场天雷中杀死哪吒。而敖丙为报答哪吒救命之恩,想保太乙真人和哪吒父母。哪吒在与敖丙斗争时更是喊出了“我命由我不由天”这句振奋人心的话。在天雷降临时,哪吒为了不让父母受伤,就自己一人去抵抗天雷;这时,敖丙也来同哪吒一起抵抗天雷,最终两人用魔丸和灵珠合体的力量成功阻挡了天雷,拯救了全村的百姓!
电影中哪吒的一句话令我记忆深刻,“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说了算”!正如人们常说的“事在人为,不信命”,天生的缺憾可以通过后期的努力而改变,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要时刻相信自己,朝着自己的理想而努力,总有一天会看见希望的曙光!
《哪吒之魔童降世》观后感5看过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哪吒颠覆传统的形象,哪吒的大眼大嘴,浓厚的“黑眼圈”,不齐整的牙。还有那插在裤子里的手(不是口袋)以及沙哑的声音。与片中“魔丸转世”的形象十分符合,且别有一番趣味。
人物设定上,影片中会提现大小哪吒的对比,两者差异不仅体现在前后形象的变化上,更在于其对于命运的不同态度:屈服于人们的偏见还是与命运斗争到底。
而在故事内容上,哪吒从一个顺从世人偏见的“魔童”,到最后与命运顽强斗争,自身对于命运的态度发生转变。
被世人定义为“妖怪”的哪吒,用自己“生而为魔,那又如何”的态度,与命运进行着斗争。
在现实社会中,不少年轻人也在用行动去突破出身、环境的限制,成为自己人生中的英雄:打破命运偏见,不断勇敢蜕变。
为魔,不受喜爱,哪吒的童年怎一个惨字了得。众人对他避犹不及、侮辱取笑,让哪吒变变成了一个缺爱的朋克魔童。
哪吒之所以与众不同,就在于他浑然天成的反叛精神。不认命、不信命,我命由我不由天。
大部分神话故事,都免不了将主角形象“神化”,赋予他尽善尽美的人格。但《哪吒之魔童降世》却反其道而行之,将哪吒“人化”,让他成为优缺点并存的角色。神话故事哪吒闹海篇8
[关键词]国产动画片;翻译;《哪吒闹海》;问题;翻译策略
动画片作为一种传播文化的重要“软实力”手段,承载着向国外观众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现今社会发展的使命。对《哪吒闹海》这样一部优秀国产动画片的字幕翻译加以分析,找出突出的翻译问题,从而探讨国产动画片外译的翻译策略。
一、国产动画片翻译中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动画片翻译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重引进动画片的英译汉,轻国产出口动画片的汉译英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批具有鲜明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片如《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郝维,贺军,2010)曾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但相比国外动画片的外译汉翻译研究,对这类优秀国产动画片的翻译研究仍然是空白。
(二)重外译汉翻译策略的研究,轻汉译外翻译策略研究
据笔者查询CNKI统计,从2004年至2012年间,研究汉译外动画片翻译的仅有3篇。相比其他翻译研究来,国产动画片的翻译策略研究严重不足。
(三)重国外动画片中文化的翻译处理,轻国产动画片中文化的翻译处理
在以“顺应论”或“目的论”(曹灵美,2010; 姚丽梅,2011;俞川,2010)研究像《花木兰》《功夫熊猫》这样的富含中国文化元素的国外动画片翻译的同时,很少有人反思国产动画片中文化的翻译处理问题。
二、国产动画片《哪吒闹海》字幕英译问题和解决策略
动画片语言字幕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还是一种文化传输、移植、信息补充的过程。国产动画片《哪吒闹海》的故事涉及儒、道、佛等浓郁的东方文化色彩,充分展示中国文化中的“惩恶扬善、舍生取义”的普世思想,对《哪吒闹海》字幕英译的分析,①有助于研究原创国产动画片的翻译策略问题。
(一)动画片翻译“语言非暴力”
动画片翻译首先面临的是片名的处理。因为受众是儿童,国外动画片通常采用分级制,考虑因素除了暴力、色情因素外,语言也是其中一个。《哪吒闹海》目前译名为“Nezha Conquers the Dragon King”,其中“conquer”暴力倾向明显,片名翻译中还有邪恶形象文化负载词“龙王”,令基督教儿童强烈排斥和厌恶。(郭旭明,2009)不少学者(宋洁,2007;雷阿勇,2011;李绍青,2011;闫春晓,2012;李翠娟,2012)都建议译为“Loong”,这样该片名不妨改译为“Nezha Punishes Loong Kings”。类似的还有:“俺去把他抓来剁成肉酱。”不妨处理为:Ill arrest and punish him heavily.含有说粗话和脏话的,翻译时一定要慎重处理,比如:巡海夜叉:“害得老子还要跑一趟。”可以译为:Ay!I have to out again,以感性语气词回避粗话的不良效应。
(二)忽视中国文化负载词的处理,出现“轻中国文化”化
王佐良(2000)先生曾言:“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动画片翻译中最常见而又最容易被忽视的是中国文化有的专有词汇空缺的处理,比如:“金光洞太乙真人”,可译为Taiyi Zhenren from the Jin’guang Cave;金惠康(2003:152)先生认为,传统中国文化的汉英翻译中,宜采用汉语拼音拼写的翻译策略,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民族语言的风格。比如:“陈塘关”Chentang Pass,“乾坤圈”Qian-Kun Ring,“浑天绫”Huntian Silk-ribbon,“敖广”Ao Guang,“神仙”Taoist Shenxian等。面对中国文化元素的翻译过程中,以异化为主导,尽量保存原文中的文化意象(余承法,2002)。比如:敖丙:“你这个光腚小子有眼不识泰山。俺是龙王三太子――敖丙”,可处理为You kiddy are blind to the skilled Tai Shan.
杨丹宇(2012:81)指出,“异化时要做到不妨碍译文的通顺易懂,归化时要顾及到原文的文化传递”,另外“考虑到译入语读者的接受程度,我们要把握‘度’。在异化行不通的情况下需借助归化的翻译策略。即适时保持异化的同时为保持交际畅通,应灵活归化,使归化和异化达到辩证统一”。(孙艳,2009:64)例如:“巡海夜叉”本是佛教中的妖怪“Yaksas”,考虑儿童知识范围,不妨归化为“Patrol Toad”。又如:“抽你的筋”处理为pull out your life cord,更适合儿童理解。
(三)翻译中“语言成人化”
动画片应该考虑到儿童观众的表达习惯和语言水平,太多晦涩难懂的词语和陌生表达方式所形成的“语言成人化”会使他们失去观影兴致。例如:李靖:“怀胎三年六个月生下这么个东西”译为Giving birth to such a flesh ball after 3 years and 6 months而避免过于成人化和专业化的“pregnancy”;又如:太乙真人:“那我就收你这个徒弟啦。”处理为You can be my student。
(四)翻译中“口语书面化”
按照Jef Verschueren(2000)提出的“顺应性理论”(Adaptation Theory),动画片主要是口语体,翻译时应该遵循文体的表述,不能译为“书面体”,比如:敖广:“谁稀罕这些猪羊果品,要他们送童男童女来,否则滴雨不下”,改译为Pigs,sheep,and fruits,I cloy I want their boys and girls.Otherwise no rain为佳。又如:太乙真人:“我只是爱打抱不平、好开玩笑的老头罢了”,改译为I an old man enjoy speaking up and joking。另外,译者有必要根据场景与语音,选择口语化的标志性感叹词来表达情绪、情感,比如:Woh-oh “噢-噢”、Da-ai“呔”、Ah/Oh“啊”、Trouble Trouble“不好啦,不好啦”等等。
(五)翻译中的错译、漏译现象
电影翻译无论采用直译或意译策略,首先要“忠实”,不能出现漏译和错译现象,否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通过分析,《哪吒闹海》英译中错译、漏译现象较为明显,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产动画片译制任务的艰巨性,比如:
巡海夜叉:陈塘关的老百姓真是不开窍。大王要童男童女,他们偏偏送那些东西来。
(原)The people havent sent any children.
(改)Stupid Chentang people King wants children Not merely those offerings.
又如:
哪吒:这么不经打,原来是个癞蛤蟆。
(原)So now youre a frog.
(改)Only one hit You become a toad.
(六)字幕技术和翻译的客观矛盾
字幕的翻译要受到空间、时间及文化意义传播有效性的制约和限制,(张伟,2011)加上儿童观众阅读能力不足性等要求字幕必须进行技术处理。比如同一画面瞬间两个说话者的对话:(哪吒)“这不能怪我” (敖广)“不怪你”,原字幕处理为:It wasnt my fault.Isnt your fault.易产生混淆,这种情况下只能特殊处理成标点符号加注的方式:(Nezha)――It wasnt my fault.(Ao Guang)――Wasnt your fault?
三、结语
“每一部影片都是一定文化区域历史和社会文化的反映”,(庄琦春,2005)一个儿童在动画片中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和接受,会影响到其身边的成人,甚至他们的下一代。因此,根据所译动画片的语言和文化特点,要考虑到语言文化差异以及观众不同的文化背景,又要注意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综合考虑各种翻译策略,灵活采用归化和异化、直译和意译,达到中国文化在国外儿童受众中“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注释:
① 该文的英语字幕参考《哪吒闹海》纪念公映25周年珍藏版,上海电影音像出版社。
[参考文献]
[1] Verschueren J,何自然.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55-68.
[2] 曹灵美.以顺应论看《功夫熊猫》的字幕翻译[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07).
[3] 郭旭明.从“Dragon”到“loong”――论意识形态对“中国龙”英译实践的操纵[J].云梦学刊,2009(04).
[4] 郝维,贺军.从《大闹天宫》谈起――回顾20世纪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片创作[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5] 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6] 雷阿勇.“龙”与“Dragon”:外语教育中的文化障碍及消解策略[J].宜春学院学报,2011(02).
[7] 李翠娟.浅析中西方龙图腾文化异同及翻译策略[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
[8] 李绍青.“龙”与“dragon”的文化异同[J].衡水学院学报,2011(05).
[9] 宋洁.从龙和dragon的国俗语义看龙的英译及中国龙文化[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
[10] 孙艳.从文学翻译的角度论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之争在中国[J].黑河学刊,2009(01).
[11] 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A].郭建中,文化与翻译[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1-10.
[12] 闫春晓.从“dragon”到“loong”――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J].文学教育(中),2012(02).
[13] 杨丹宇.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浅析[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14] 姚丽梅.顺应论视角下的英语动画片幽默字幕翻译――以《怪物史莱克》为例[J].铜仁学院学报,2011(06).
[15] 余承法.异化――翻译的必然趋势[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2(03).
[16] 俞川.从目的论看中国功夫题材影视剧的字幕的英译[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05).
[17] 张伟.策略的博弈――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J].海外英语,2011(04).神话故事哪吒闹海篇9
摘要中国传统动画片中的人性美是真与善同动画形象相统一的表现。动画创作者们通过带有民族个性与创作个性的情感,用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语言讲述人性化的故事,展示人性美,人性元素得到了重视和提倡。本文从“人性”视角出发,论述了中国传统动画片中人性的表现与精神特点。
关键词:中国传统动画片 人性美
中图分类号:J218 文献标识码:A
人性美作为一种追求“善”的社会规范,在具有道德价值的同时,又具有审美价值。因此中国传统动画片历来将人性中的道德因素置于重要位置,人性元素得到了重视和提倡,道德美成为中国传统动画电影的重要的美学风格之一。中国传统动画始终关注本土文化中的人和人性,注重人性表现的形式美,用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语言讲述人性化的故事,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至今仍被世界视为经典。
一 将人性美的表现与弘扬民族美德联系起来,展示理性境界的人性美
人性的核心是什么?是善,即我们常说的真善美的善,这三者必须是统一的,善而且真才是人性的美,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是人性美的最好体现。在人性的表现上,我国传统动画电影往往将高尚的道德理性观念融入并赋予动画角色,形成具有理性意义的人性价值与审美价值。传统动画片中的正面形象血肉丰满、性格鲜明、极具个性化,他们普遍遵循传统的伦理道德,追求完美、高尚的情操,不畏强权,具有超能力。这些真实、唯美的英雄人物大多有着一种生命的自觉,身负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冲在与邪恶势力斗争的前沿。如孙悟空聪明机智、爽朗坦率;哪吒一身正气、天真活泼;还有蛋生、袁公以及其他动画角色,他们的形象就是正义、智慧、勇敢和力量的象征,寄托着我们民族的英雄情结,而他们的思想感情又具有现实生活中正直人们的高贵品质。正面形象这种不断升华的人性美,是一种理想,也是人们对于人格教育的一种期盼。
60年代初,中国动画精品迭出,其中动画长片《大闹天宫》轰动了欧美各国,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它让全世界领略到了“中国动画学派”的独特风采。《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是一个带有浓厚神话色彩的英雄人物,可以说是神、人、物的三位一体的动画形象,他挑战传统,蔑视权贵,散发着人性美的光华。而在70年代的中国动画中,银幕影院动画片《哪吒闹海》则直追《大闹天宫》的水平。在带有英雄悲剧色彩的这一动画片中,神话人物的人性化表现也是显而易见的。哪吒穿着红兜肚、配以红绫和金圈、脚蹬风火轮;闪着两只乌黑机灵的大眼睛,显出稚气与智慧;两道硬挺的剑眉,显得十分威武,一派不平凡的孩子英雄形象。东海龙王则以青绿色为主,更显出其性格的冷酷。剧情以哪吒和龙王之间的冲突斗争为主线,加以引申和铺排,组织情节,人物行为符合人物性格发展规律,形象也就更真实丰满。哪吒这一形象已褪去神的外衣,充满了人性的光辉,有着人的善良、正直、勇敢,他和小伙伴们情深义重,和梅花鹿亲密无间,处处体现着天真无邪的孩童本色。“自刎”一场戏呈现了矛盾冲突中哪吒的高尚情操,自刎前的那种矛盾与痛苦表现得非常强烈、细腻,在龙王威逼、父亲责难、百姓处于水火的处境下,为了拯救流离失所的百姓,在暗如黑夜的暴风雨中,哪吒毅然拔剑自刎,体现了自我牺牲精神。从展示理性意义的人性美以及剧本情节的处理上来说,《哪吒闹海》比《大闹天宫》更胜一筹,其剧情一波三折,哪吒经历了从生到死,又死而复生的过程,比之孙悟空的从头打到尾曲折的多,哪吒的精神实质是中华民族传统民族精神的体现,在他身上渗透的是中国民族无私、英勇的人性美。
二 中国传统动画力求表现人性,表达某些哲理,普遍遵循“寓教于乐”的创作原则
我国文艺作品历来就有“诗言志”的传统,传统动画电影生长在我国文艺的土壤里的,不可避免地要遗传先辈的文化基因,文艺教化作用在中国传统动画身上自然延续下来,强调在潜移默化中给观众以启迪,重视“寓教于乐”的教化方式。可以说借助动画视听语言来发挥社会教育功能是我国传统动画片的主旨。中国经典动画片大多内容健康,教育意义始终不曾被忽略过,在幽默风趣的背后,观众仍然能明显地感受到其深刻的教育意义。比如动画片《小马虎》、《差不多》教育我们对待事情要认真仔细;《雪孩子》教育我们要舍己为人;《三个和尚》教育我们要协作,要勤劳,只有友爱互助、团结合作才能共渡难关;《猪八戒吃西瓜》告诫人们不要好吃懒做;《熊猫百货商店》教育我们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长在屋里的竹笋》则凸显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
我国传统动画片从不向纯娱乐让步,深刻的人性教育内容与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结合是创作者们自觉的追求。作为中国动画学派的特点之一,“寓教于乐”这一创作原则的形成既是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也有社会道德规范的现实要求,我国传统动画电影自50年代“探民族形式之路”开始,从“人性”视角展示道德美就已经成为动画创作者们自觉的审美追求,这一点与迪斯尼“唯乐至上”的创作原则显然不同。
人性美作为传统动画电影的重要元素之一,它所依托的表达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60年代初,《小蝌蚪找妈妈》等水墨动画艺术短片的破茧而出,将齐白石的水墨画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引起世界动画界为之瞩目,作品清新生动,情趣盎然,给人耳目一新。动画片中的一群蝌蚪,本来只是一组墨点,现在却从它们快慢的节奏变化和游动的队形中,游出了中国山水画的韵味,表达出了细腻的情感,营造出人性“善”与“美”的情调氛围,使人们看到了一伙天真、幼稚、可爱的孩子形象。随后又有一批以中国自己的本土语汇和创作手法制作的作品相继问世,如《牧笛》、《山水情》追求艺术构思的形式美,采用纯净婉约的诗意话语,把中国水墨虚虚实实的意境和轻灵优雅的画面带入动画世界。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风情和人性的美。自然美与人性美交相辉映,在人性美的意象表现方面有着鲜明的特色,那种充满真情的自然人性给观众带来了心灵上的净化与提升。《牧笛》曾获得1979年丹麦第三届欧登赛国际儿童和青年电影节的金奖,全片没有一句对话,而牧童与水牛之间的感情却表现得细腻动人。雄奇壮观的山水景色,能使水牛留连忘返,悠扬动听的笛子独奏,又能把水牛召唤归来,在自然的怀抱中,人性得到启迪、安顿和抚慰,甚至自然美还成为人生美和艺术美的范本。用扬琴拟流水,水声叮当;用三弦仿憨牛,牛声尽欢。牧童吹笛,水牛乖巧尾随。在休闲的状态中,人与自然同质共戏,大自然发挥出优化人性生态的特殊功能。在动画片《雪孩子》中,则将科学知识与丰富的想象结合起来,雪孩子为救小兔子而自己却化成水变成了白云。影片将雪遇热变水的科学道理阐述的如此美丽动人,并且赋予了雪孩子与人共通的人性化情感与优秀的思想品质。在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里,人人都被雪孩子身上蕴含着的那份至真至纯的人性之善所感动,片中的雪孩子本是一个没有生命的物体,在小兔的喜爱下却充满生命,它陪着孤单的小兔玩耍,在小兔遇到危险时, 雪孩子毅然舍身救人。影片远离了说教的枯燥,却直击人的心灵深处,展示了雪孩子见义勇为、舍己为人、牺牲自我的人性之美,这种童心映照的人性之美,让观众心灵感受到深刻的震撼。
尽管迪斯尼等美式动画也讲究“寓教于乐”,但二者的着眼点有根本区别。迪斯尼的不少动画电影主要运用逗趣的噱头、夸张的细节以及抽象变幻的手法,来达到娱乐的目的,如《米老鼠与唐老鸭》、《水手伯贝》等都是如此。迪斯尼动画作品很多就是纯粹的娱乐片,让观众在笑声中宣泄情绪,获得心理上的满足。《米老鼠和唐老鸭》收视率居世界之首,是一部风靡全球的喜剧性动画片。影片以米老鼠、唐老鸭、大狗布鲁托的活动为主要线索,通过它们一系列不连贯、片段式滑稽遭遇,向观众展现了一个个幽默风趣、令人捧腹的具有高度艺术性的小品段落。米老鼠与唐老鸭之间恶作剧式的夸张攻击,滑稽的噱头,只为博观众一笑而已,而不考虑作品是否具有教育意义。虽然中国传统动画中的喜剧叙事目的也要逗人笑,但不是单纯的笑,笑是手段,笑是用来为严肃的主题服务,从笑中得到教益,其幽默手法和想象力的运用都会首先强调道德美的诠释,展示动画形象的人性魅力。中国传统动画作品展示想象力的方法和途径也与迪斯尼动画作品不同,更多的是在神幻故事中展开,既没有纯感官的娱乐,也很少有纯艺术的抽象性的创作,而是经常融入一些教义或认识意义,阐述一定的理想和道理,教化才是目的。
三 人性美的表现要受到不同时期作者的思想观念与社会责任感的影响
回顾中国经典的动画电影,由于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教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传统动画片所表现的人性美也是各有层次的。在1972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止,这一时期的动画片都以描写建国前的革命战争,描写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思想斗争,歌颂工农兵为内容,在表现手法上遵循写实主义,在人物塑造上遵循正面形象的无缺点意识,展现了理性意义的人性价值。如1973年的《小号手》、《小八路》和《东海小哨兵》等。而1977年到1983年间,上海美影厂承继60年代的优秀传统,创作了《九色鹿》、《雪孩子》、《三个和尚》等影片,这些影片都符合当时社会道德规范的现实要求,强调现实的针对性。《三个和尚》尤其值得研讨,当时中国刚经历完一场动乱,长期在计划经济模式中的人们吃惯了“大锅饭”,缺乏干劲,自私自利,这与国家发展需要极不协调,社会道德急需规范。动画家们意识到了时代的使命,自觉地在作品中赋予积极的人性美,以起到规范社会道德的作用。《三个和尚》的故事是从揭示中国人性特点的民间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生发而成。影片通过简洁奇特的置景、幽默夸张的人物、轻松诙谐的音乐以及三个和尚夸张的、具有代表性的表演,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存在于普通人中的为个人小利斤斤计较的自私心理。之后,为加深作品的思想内涵又联想到了意思相反的民谚,如“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兄弟一条心,门前泥土变黄金”等。为了表现团结力量大这一层寓意,,让观众在欢笑声中领悟古谚的深刻性。在电影的后半段设计了一只小老鼠作为三个和尚的对立面,进一步通过一个精心设计的突发事件来表现在大难临头时,大家放弃个人恩怨,同心协力,战胜困难的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最大限度地完成了人性美的回归和审美境界的高度升华。
人类共同的人性美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表现。中国传统动画电影在“探民族形式之风”的过程中,通过带有民族个性与创作个性的情感,用自己独特的动画语言讲述人性化的故事,展示人性美,人性元素得到了重视和提倡。强调思想性,重视以健康的内容引导观众,是中国传统动画片突出的优良传统。中国传统动画电影始终关注影片所蕴涵的道德美,使观众在审美愉悦中获得教益,从而完成艺术创作者规范社会道德的历史使命。这无疑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动画创作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在人性美的表现上,中国的动画作品大都关心主人公在社会现实中的位置和行为,而从人性的视角,去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一个人的整个的存在,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相信,中国动画电影在人性的开掘上必将越来越深刻,最终达到一种世界性的关照。
参考文献:
[1] 特伟:《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美术电影》,百科知识,1981年。
[2] 张慧临:《20世纪中国动画史》,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
[3] 高红、朱明健:《“寓教于乐”还是“欲教无乐――中国动画应该“将教化进行到底”》, 《科技资讯》,2006年。
[4] 曾琼、曾军宏:《试论当前大学生审美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科技广场》,2008年。
作者简介:神话故事哪吒闹海篇10
关键词:戏曲元素;中国动画;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J21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037-02
我国动画在世界动画舞台上曾经有过闪耀夺目的光辉:1941年9月万氏兄弟制作的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红遍国内外,自此一部部民族性动画《骄傲的将军》、《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天书奇谭》、《三个和尚》、《小蝌蚪找妈妈》等都在国内外各大电影节上获得多个奖项。可以说当时的中国动画在世界动画长廊里有着一席之地,并散发着它独特的光芒。然而,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由于改革开放,处在社会、文化转型中的中国动画在欧美日动画的冲击下,稍显逊色。曾经被美誉为“中国学派”的中国动画,时至今日,仍然处于徘徊摸索、面临挑战的时期。
目前,国产动画存在许多问题:创作内容较为单调、盲目对他国动画的模仿、产业链不完善等等诸多因素制约着我国动画的发展。纵观我国动画发展历史以及对欧美日等动画大国的观察,不难发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搞民族特色动画是我国动画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因为缺乏原创意识和民族特色,中国动画业正试图借助历史悠久的戏曲艺术来焕发活力。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体系中的瑰宝,它集文学、音乐、美术、舞蹈、武术以及语言等多种表演形式于一身。将戏曲元素融入到动画创作中,不仅能为动画注入新的活力,也为传统艺术的“现代化生存”提供了借鉴与思路。
一、中国动画与戏曲元素融合渊源已久
早期中国动画的表现形式是由皮影戏慢慢演变过来的。自1939年轰动全球的美国动画片《白雪公主》在上海上映,万氏兄弟看完后,从中得到启发与触动:为什么中国的动画题材不能走向世界呢?于是万氏兄弟开始把传统的中国动画搬上银幕,开启了拍摄民族特色动画片的先河。从作为第一部中国民族风格的动画作品——1956年出品的《骄傲的将军》、到世界著名动画片《大闹天宫》,再到中国动画业成熟时的经典的作品《哪吒闹海》、《天书奇谭》等等中可以看出,它们都应用了大量的中国戏曲元素。它们将戏曲艺术中的人物扮相、表演动作、音乐伴奏等元素巧妙的运用到动画创作中,创作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并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中国动画片。
正是由于中国动画老前辈们对创作民族特色动画的不断努力与追求,使得早期的中国动画赢得了世界人民的惊叹与赞赏。中国戏曲丰富的故事题材为动画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剧本故事,戏曲中脸谱元素的象征性与装饰性为动画角色的造型创作增添了不少民族味,戏曲中的“唱、念、做、打”为动画创作的动作设计、音乐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借鉴素材。戏曲,这一融各种艺术门类于一身的文化瑰宝,不仅为中国动画的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元素,也因它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些都是中国戏曲元素动画发展的良好条件。从动画作品创作中戏曲元素的应用研究中,我们可以给如今彷徨迷失方向的中国动画一些可借鉴的方法。
二、动画创作中戏曲元素的应用
(一)戏曲题材在动画创作中的应用
我国戏曲剧目丰富、题材广泛,包括古今的历史事件、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人物传记等。戏曲艺术广泛流传于民间,为人们带来娱乐的同时,宣扬主流文化、寓教于乐,这与动画给人们带来的感受有异曲同工之处,戏曲题材为动画创作剧本所借鉴、改编、再创作,使动画创作有了更广阔的天地。
从我国动画发展历史来看,许多动画片,如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获奖连连的动画作品《骄傲的将军》、《大闹天宫》、戏曲与皮影艺术融合的佳作《张飞审瓜》、动画片《武松打虎》、《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这些作品的剧本是直接取材于舞台戏曲故事,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在创作动画时,不仅仅只是单纯的直接取材戏曲故事,更重要的是有选择性的取材戏曲故事,同时融入现代流行文化,如:美国动画巨头迪斯尼创作的动画片《花木兰》就是取材于我国戏曲民间故事木兰从军,经过改编,迪斯尼的最终创作意图显然不是仅仅为了塑造一个中国孝女的形象,而是希望通过动画的形式将木兰塑造成为西方人推崇的像圣女贞德一样能够跨民族和国家的女英雄。木兰从军一个中国的孝女故事,经迪斯尼一变,变成了父女感情的现代演绎和一个少女追寻自我的经历。所以在这部动画片中,就将戏曲故事融入了西方的文化以及更贴近当今人们精神领域方面的思想内容。这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二)脸谱元素在动画创作中的应用
脸谱是中国戏曲独有的,有着独特的魅力。在脸谱艺术中“生、旦、净、末、丑、贴”七种行当,每一行当表现出戏曲中不同人物的面貌、性格、身份和年龄特点,因此脸谱不仅具有塑造人物个性的艺术价值和辅助表演、夸张人物的功效,还具有分善恶、辨忠奸、寓褒贬的评价意味。脸谱色彩的表现十分丰富,它是性格化的,比如说,红脸一般表现为忠勇侠义、耿直、有血性,多为正面角色,像三国戏中的关羽;白脸一般表现为阴险、奸诈多疑、凶恶等,像三国戏里的曹操;黑脸一般表现为富有正义感、刚正不阿忠耿正直、刚烈、粗鲁豪爽的品格,像包拯等等。
看完《大鱼海棠》,我魔怔了,无数个问题萦绕在脑中,久久无法消散……湫到底是谁?为什么鲲和他妹妹的脸上都有一道红色的疤?为什么爷爷不惜生命也要救湫?不惜村落被淹也鼓励椿追求爱?双头蛇出来的棺材是哪里来的?人如果死后化作植物动物,棺材有啥用?鼠婆为何被封印,灵婆为何永远孤独?她们之间有什么秘密?为什么成人礼和鼠婆去人间时要信物,而最后椿又不用?为什么鼠婆说好人变成鱼,坏人变成老鼠,而爷爷却说灵魂变成鱼,身体变成尘土?而又说湫死后化作风雨?为什么鲲明明没有离去,天还是放晴了?你们总是在说,剧情毫无逻辑经不起推敲,这部剧给我的第一反应也是一样的。但我相信,12年的创作,慢慢熬制的剧本,绝对不会留下这么多令人尴尬的bug,所以绞尽脑汁不断思考,终于揭开了这一切的秘密……《大鱼海棠》,看似是一个绿茶婊毁三观的故事,其实翻身农奴做主人推翻统治阶级的热血神话爱情故事:人就是鱼,鱼就是人“北冥有鱼,其名为鲲。”一切是从《逍遥游》而起。而庄子除了逍遥游之外,“子非鱼,安之鱼之乐”和“庄周梦蝶”的典故最为著名。没错,故事的根基就是庄子的哲学假设:人就是鱼,鱼就是人。“四十五亿年前,这个星球上,只有一片汪洋大海和一群古老的大鱼”。最初,人和鱼是不分家的。但后来却被一分为二。一边攀魔法,如金木水火土,一边攀科技,如轮船、灯火、烟花。这因为原始人鱼种族的不断发展,会威胁到天神。而将两者分开,力量分散,就会容易控制很多。天神不会允许两者的再次结合,每当有这样的威胁,就会降下惩罚。人或鱼会不断的灭亡、轮回、重生,这件事一直持续了四十五亿年。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废弃的村落,其实只是某一次文明毁灭的痕迹。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会有棺材,因为人类曾经在此轮回。但人鱼毕竟同源,人穿过界,就会变成鱼,鱼穿过界,就会便成人。“他们不是神,不是妖,不是普通人,而是‘其他人’”。开篇也点过题。蓝色的小海豚鲲,最终成长为红色的大海豚,和椿成人礼时的幻化成几乎相同,这也侧面说明了这个事实。那个神秘的天神——湫如同鱼会游到人间看他们的发展一样,天神也会派监视者看他们的发展。那么这个天神究竟是谁?没错!就是湫!影片有两点可以证明,第一次说明天神的存在的人,就是湫。在房顶上湫和椿对话,“你相信天神吗?,说不定天神是存在的呢!我们只是没注意到而已”第二次则更加明显:湫知道椿的事情后,到大瀑布下面大喊“你清楚不清楚,你接受到的是一个天神的爱!”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村子里资历最老的人之一,椿的爷爷奶奶,会冒着生命危险拯救湫,因为他知道湫是天神,天神死亡,会引起不可遇见的灾难。但是他虽然明白养人类鱼会引发天神的愤怒,还是鼓励椿勇敢去爱,因为他同时也知道,这样下去,他们免不了灭亡的命运,不如一搏。后土也知道湫是神,这也是为什么他会去苛责椿和她妈妈,却从来不敢说湫的不是。虽然同为老资格,但保守派后土却觉得应该苟延残喘,多活一天是一天。似曾相识的故事:灵婆和鼠婆椿的爷爷奶奶虽然有革命的意识,但是还不够彻底,不如整个事件的最终策划者。相信大家都能看出来,这个事件的幕后黑手就是灵婆和鼠婆。鼠婆在人类世界生活过很长时间,她最终的愿望就是回到人类世界。她的洞穴里有很多人类的东西(放碟机、布娃娃),还会说英语、跳探戈。这一切都说明,她曾经也是一个人类,但是她为什么会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这个就要说到灵婆。第一次灵婆见到椿的时候,灵婆就说,人们会凭借冲动,做出一些事情,而这些事情,可能会引发很大的灾难,让你无法承受。但灵婆还是让椿勇敢去爱去冒险。此时的灵婆,分明从椿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她当年也是因为爱而做出了大错事,而这件事如今又在重演。不难猜出,在灵婆16岁成人礼去人类社会时,爱上了人类鼠婆,并且把她带到了这里。但这份爱情并没有得到祝福,她们受到了相应的惩罚。为了平息天神的愤怒,鼠婆被封印在地下,并且给予丑陋的面庞,并且不让她用不得到阳光。把灵婆发配到边疆,让她孤独一辈子,做着浩如烟海的工作,以此来换取鼠婆的生存。一个在云之彼岸,一个在万丈深渊,永远无法相见。“你既然养老鼠,那我就养一群猫吧。这样你要是想我了,就在老鼠身上放封信,我的猫儿就捉回来了”鱼和人的深度接触是不可饶恕的天神并没有处死灵婆和鼠婆,是因为天神从来没有反对人和鱼在彼此的社会里存在,只是反对鱼和人的深度接触,因为这可能会打破平衡。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椿可以化作鱼去人类社会;为什么鲲不能养在村子里,但是可以扔进下水道;为什么故事最后面,海棠死了,大雨就停了,即使鲲还没有离去。为了不让他们彼此接触,天神还诅咒了人类的存在:椿的爷爷曾经说过一段话,人死以后,灵魂变成鱼,身体变成土。鱼我们看见了,在图书馆里放着呢,身体真的变成土了吗?并不!身体变成了老鼠!!灵婆说,好人变成鱼,坏人变成鼠。在这个世界固有认识里:灵魂=好人=鱼;土=身体=人-灵魂=人-好人=坏人=老鼠;结论:灵魂是好的,身体是邪恶的。(谚语“嘴上说不要,身体很诚实”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有一个细节也可以佐证。鲲和她妹妹的额头正中央有一个规则的倒三角红斑。脸上的这个红斑,如果不做解释,别人会以为是图腾又或生物特征。但椿明确的说过,“忘不了他头上的那道红疤”说明这是一道疤痕!神为了将人类抹黑、残破和诅咒,用这一道疤来表示受诅咒的人类。从而让“其他人”唾弃邪恶肮脏的人类(如椿的母亲),减弱他们在一起的可能性。镜头一开始那个小孩子,脸上就有这个疤,“人类是带着原罪来到世界上的”灵婆和鼠婆的斗天之计但是鼠婆和灵婆并没有放弃,他们在暗地里继续抗争,为了推翻天神,在一起而努力。她们相信,只要人和鱼相恋,就一定能打破这个诅咒。她们策划过一次又一次的人鱼之恋,但都以失败告终。灵婆罐子里那成堆的锦囊,不是贪心的表现,而是一次又一次失败的证明。曾经16岁成人礼出去,再也没回来的小金(貌似是,具体人名忘了),也曾是牺牲品。灵婆本来引诱椿,也只是那一千次尝试后的第一千零一次而已,但当她看到藏在树林里的湫的时候。她突然明白。机会,终于来了!她看到湫望向椿炽热的眼神,她突然明白,作为小人物来说,鱼和人的爱,无论如何最终只会沦为悲剧。只有让悲剧的源头-天神,也陷入悲剧,才有可能打破这个悲惨的轮回。于是,灵婆和鼠婆一起策划了这一场让天神为爱献身的计谋。引诱椿献出自己的一半寿命,又告诉湫救她的方法。鼠婆故意用跳舞才可以救鲲,让椿背上湫的人情,但又让湫去放生鲲,不断地折磨他俩,用椿的冷漠不断刺激湫的情感。最终又教唆楸燃烧自己,把椿送到人间。天神以生命为代价,为椿续命,并送回人间,此时已无需人间的信物,这本来就是天神设置的枷锁,燃烧了天神的生命,自然可以打破。悲剧的椿,本以为她去了人世间以后,村子里的人会幸福的生活。岂不知天神的死亡,引发世界整体崩塌,天地融和,他爷爷和奶奶用生命阻止的事情,最终还是发生了。但不破不立,世界完全融合、毁灭,并且再生。鱼就是人,人就是鱼,不在轮回覆灭,终于可以和平而长久的生活下去。椿和鲲,成为了人类的亚当和夏娃。这一幕和EVA剧场版人类补全计划那个男女主角全裸镜头特别相似(忘了哪一部了),预示着新世界的到来。然而,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原本都应该赤裸相见的鲲和椿。在鲲的脚腕上,有一个红色的项圈,就如同罪犯限制行动时戴的脚腕监视器一样……你永远还是奴隶,无法逃脱神的掌控。现在,你看懂《大鱼海棠》了吗?。。。。。。我反正是编不下去了……7月10日晚1000赞补充:--------------------1.有人说椿去人间的信物是那个湫送给她的人脸,但是那个人脸很早的时候湫就送给椿了,第一次升天的时候,椿还是失败了。那个人脸的造型,可能就是天神原本的造型,湫的样子是幻化出来的,如同其他人去人类世界一样。2.还有两个证据证明湫是天神 :一个是湫的能力,按说“其他人”的能力都是传承下来的,独一无二的。但湫又能让植物生长,又能操纵海天盛筵(雾)有些过于逆天;二是当湫抱着椿和鲲从冰天雪地里回来的时候,曾经独白“我从小是个孤儿,奶奶收养了我,天不怕地不怕,最怕的看到你受苦”3.@hope 提出了一个铁证。“鼠婆有一个台词很有意思,说:男人要管好自己的老鼠。按照解释,老鼠=坏人=身体,她就是说“男人要控制自己的身体”,make sence一颗赛艇!4.有人问为什么“图书馆”里,只有鲲的脸上有疤,其实这个细思极恐:所有人类都是被诅咒的,脸上都有疤,但是椿一直远远的望着,看得并不清楚。和人类接触最近的一次,只有鲲,记住了鲲的疤痕。但灵魂是纯洁的,不应该被诅咒,所以灵魂按说是没有疤痕的。阴谋就是:椿本来是不可能找到鲲的,灵魂都是一样的,灵婆为了能让椿找得到鲲,故意在他额头上刻了伤疤,让一切变的自然。所以只有鲲的头上才有疤痕。5.最后的彩蛋不是bug,我承认看完电影实在忍不住离场了没看。但是彩蛋能证明这些观点:失去能力的其他人和人类一样,那么失去能力的天神,应该和其他人也差不多吧,天神已经死亡,世界已经完成崩塌和融合。此时复活湫,不会影响什么。但世界仍需要运转,湫被灵婆骗去做了下一代,灵婆和鼠婆开开心心的生活在了一起。6.同性恋不是bug,你没看到最后的鲲没有jj吗?这个社会是无性繁殖的。你看祝融和赤松子的基情多么明显!所以灵婆和鼠婆百合也非常美。在最终的大一统之后,人类才逐渐有了性别的发展。7.庄周梦蝶,庄子在我是蝴蝶,还是蝴蝶是我中怀疑自我的存在。这个蝴蝶是个代名词,换成大鱼也完全可以。8.为什么一定要造桥不能坐大鸟上去,可能是因为他们傻吧,椿来帮忙的时候不还给推开了么!生死关头你有病啊!9.我就是胡掰的你们太较真了哭7月12日晚3000赞补充:--------------------1.听闻有人掐头去尾,搬到了QQ空间,做成《大鱼海棠》真正的解读,并且疯传,我只能摊手。说实话,这个解读其实也是有bug的,有很多不符合直观逻辑的。比方说,如果天神不允许人鱼接触,应该让两个种族分开,根本就不应该设置“其他人”16岁成人礼去看人的举动。而且应该是平等的,不应该有上下级之分。把这篇文章转发到qq空间的,我只能说你也没能看的太清楚。2.对,我就是胡掰的,而且是下功夫胡掰的。如果有人说说不定导演真的是这么想的,那我只能说导演是一个反人类的导演,因为开头所有提到的问题,在当时的情景下,是可以解释得通的,而放到大场景下,反而是违反逻辑的,导演根本没有把控全局的能力,怎么有假设全局的本事。例如:为什么鲲和他妹妹的脸上都有一道红色的疤?人物设定,得有特点,不能太寻常,和其他妖怪一样。为什么爷爷不惜生命也要救湫?因为爷爷慈祥有能力而且快死了,而且要让湫活,爷爷是椿的第一选择。为什么不惜村落被淹也鼓励椿追求爱?这个片子就是在说勇敢追求爱啊,总要有个人支持她!双头蛇出来的棺材是哪里来的?必须得设置点儿曲折才行,不能那么顺利,棺材也比较有逼格!灵婆为什么要跟椿说那些话?装逼么!总要塑造点儿个人情感,有点儿故事的人最好!鼠婆为何被封印?要给他们多一点儿磨练,来一个人抢人间信物吧!为什么成人礼和鼠婆去人间时要信物,而最后椿又不用?忘了!为什么鼠婆说好人变成鱼,坏人变成老鼠,而爷爷却说灵魂变成鱼,身体变成尘土?而又说湫死后化作风雨?当时环境下,这个人这么说,比较有逼格。为什么鲲明明没有离去,天还是放晴了?突出感情啊!椿死了,你不得放晴对比一下!鲲也在的话,感情更突出为什么灵婆有很多锦囊?因为贪啊,她说了,任何事情都有代价,没看到她还私扣了点儿,谁知道最后给椿的多少,挣够了,把担子给湫自己逍遥去。任何一个问题,在当时当地,观众的第一反应都能得到合理解释,但当所有问题放到一起时,就会前后矛盾。所以说,要么是个烂剧情片,要么就是一个反人类思维的电影。我相信,肯定有人会说“反人类”就是导演的哲学思考,目的是给世人以惊醒,恭喜你,阅读理解满分了!3.我是来看电影的,不是来考古的。---------------------------------------------------本文由“两只哮天犬”原创,这可能是笑点最奇葩的公众号,欢迎扫码关注
小评《大鱼海棠》--迟来的日出
在对电影本身做出评价之前,我想谈谈我是怎么看到大鱼海棠的。上映之前,看见微博上铺天盖地的宣传,不知道为什么心里有种淡淡的不屑。因为我觉得,肆意出卖情怀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自己的不尊重。也就是因此,上映当天,甚至整个档期我都没有跑过一次电影院。后来,也就是前两天我在B站上看到首页上赫然挂着本片,一时兴起,便想着十一看看解闷。之后,付了五块钱,尽量保持着中立,我点开了视频。
我知道,一个迷思的持续时间超不过一个季度,三个月够大鱼死了——事实上,大鱼就花了一个月。从每天看得到的大战现场到突然的销声匿迹,再到昨天评论区武陵人和真黑子再一次不耐烦地跳出来,是个人都知道,保持中立很难。所以,我看之前根本就没点开评论区。(滑稽)剧情——一瓶不很清澈的石灰水
电影的剧情挺简单的。稍微概括一下。女主为了救一个爱慕之人,无意间引发灾难。经由众人相助,最终成全二人。如果只看主线,其质地就像水一样清楚明朗。线性的故事,没有插叙也没有倒叙。当然,如果非要把片头算上的话,或许有。当然,一个贯穿全片的开头是常用手法。得福于这样的叙事结构,电影本身观看起来一气呵成,免去了因为纷繁复杂而被(低龄)观众批为“烧脑”之虞。故事本身有些新意,这也是国产动画普遍具有的优点——即使在情节推动的过程中颇有几分套路意味。看到一则评论,说有人采访了导演,梁旋本人否定了恋爱电影的说法。我对此难以苟同。从人物关系上来讲,椿对于鲲是明显的一见钟情类型,而湫又是喜欢着椿的。整个故事,可以说是这并不完整的三角恋一手推动的。椿为了拯救鲲,无意中伤害了她所亲近的人:爷爷、奶奶、双亲、湫,甚至是整个海底世界。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有没有感觉,这剧情仿佛就是昨天看的某部青春片?
但是,这么解释剧情也有说不通,甚至是不合理的地方。让我们来看几句台词:“有的鱼,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他们属于天空”;“所有活着的人们,都是海里一条巨大的鱼。我们的生命,就像横越大海”前句,是全片第一句旁白,是奠定基调的一句话。而后句作为老年椿回忆中的一段文字,在此后剧情中多有照应和体现。于我看来,鲲不止是一个天降系(咳咳)的男主,也是一个被意像化的图腾。鲲可以看作是人的梦想、理想,一切支撑人活下去的动力。在追求它的同时,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灵婆说,她所付出的代价,到如今还没有还完。这样的阐述,在全片里处处可以看到体现。爷爷和湫的牺牲,不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之所以说大鱼海棠的剧情就像一杯石灰水,就在于导演不知道到底想表现什么。是青春恋爱的外壳,还是鲲和海棠花的内核?既想写一个恋爱故事讨好观众,又想写一个深意表现态度。可惜,梁旋没有做到。
除开大剧情表现出的混乱,细节也是本片一个不可忽视的弱点。个人以为,作为影视作品,细节的刻画是评判一部作品优秀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的,大鱼海棠做到了平时国漫做不到的细节(譬如椿的耳环),然而它没有把所有事情讲清楚。举几个例子:湫为何说自己是神明?鼠婆干了什么?椿的具体的内心活动呢?讲一个故事,就是要把故事讲完整。市面上的垃圾游戏,很多都是开头给你喂一大通看不懂的概念,让代入感变得稀薄。虽然大鱼海棠没有这么严重,但是信息的缺失也是不可忽略的。反观日本动画,举一例魔圆:在12集有限的篇幅里刻画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世界,有血有肉的人物。最重要的是,它讲清楚了所有概念,阐明了让故事进行的所有机制,让人看完不留疑惑。
我们不指望大鱼的剧情是一品茗茶,至少,它需要是一泓凛冽的山泉。人物&作画——一碗好吃的大锅菜本片的作画,是宣传的一个噱头,同时也是一看便知的亮点,画面的优秀、精致毋庸置疑。只不过,从一开始,作画也遭受了最多的非议,其中最明确的攻击即是:大鱼海棠抄袭了宫崎骏,或者千与千寻。这个话题来势汹汹,不信你瞧,百度搜索大鱼海棠,搜索建议里第五个就是:大鱼海棠抄袭千与千寻。 写到这儿,我不禁为我国这一代小朋友的艺术素养感到深深的担忧。先不去科普宫崎骏和吉卜力工作室的关系,很多人甚至连抄袭、借鉴、引用、致敬的关系都搞不明白。在此,我先做一个简短可能不完善的解释——抄袭,指大段复制黏贴原作的完整内容,复制包括创意、故事、特征等要素;借鉴,指依照原作为指导方针创作,但有其自身元素;引用,指将原作某个元素复制于自己的作品,并于自身作品加以分别的行为;而致敬,指的是在创作理念上,继承前人衣钵,能在作品里看到所致敬原作影子,但不同于直接引用或借鉴其内容的,原创程度最高。为什么要说大鱼海棠“抄袭”千与千寻?其一在于人物设计上。从叫不出名字的神怪,再到主要人物的衣着,我们仿佛看得见类似千与千寻的设计语言;其二在于看得出,说不出的一方面:画面的动作处理。在一帧帧的画面变化中,那种变化逻辑对于他们来说,似曾相识。水的波纹、头发的摆动以及动物在静物的衬托下有节奏(快-慢)的变化,均是源于宫老爷子创作出的手法。但是要说抄袭?很遗憾,你想多了。在本片的人物设计方面,它很典型地体现了一种大的趋势:主角组在外型学习日系动画的基础上,将性格和人际关系彻底地中国化——中国宗族文化的中心,家的重要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主角的性格和行为,看不见多少外国的影子。而配角们虽然脸谱化严重,甚至个性没有得到基本的叙述,但是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过去的影子:上美厂的人形兽类、曾经轩辕剑仙剑的奇物美工,它们正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产生变化,但是其“中国”的本质却从未改变。其实,全片美术最优秀之处,还是在于背景。如果说其它元素都能在别人家的小明身上找到原型,我们的背景是全世界最独一无二的。从“小蝌蚪找妈妈”开始,中国动画的背景就一直秉承着发扬传统美术的传统。到了今天,从大鱼海棠的背景设计,我们依然看得到山水画的意境与古代文人的浪漫主义——每一张背景,都可以拿来做桌面。山、树、水、和云雾。作为一个正在上升的产业,中国动画在画面上像婴儿学步一样,一点点吸收国内外成熟的经验。从日本的动物处理,到欧美的运镜,再加上具有天生优势和文化基础的本土特色背景与人物,好比把各种食材倒进锅中,用独特的方式烹煮,最后盛出一大碗香喷喷的大锅菜。音乐——尴尬的现状以及模糊的未来本片的音乐由吉田洁全面负责。吉田洁,相信熟稔各路日本音乐家的各位不会陌生。对,就是创作了“日本人的遥远旅程”OST的那位作曲家。辽远温和、共鸣强烈是他一直以来的风格。到了近些年,他开始尝试使用电子乐器,譬如电吉、电贝司等来进一步渲染气氛。大鱼海棠由他来配乐,我认为是恰当的。和川井宪次气势磅礴,才华横溢的风格不同,他的音乐主要用来衬托和装饰,少用来做感情调动和画面描绘。本片里,他的音乐让人感到发自内心的舒适,让人对场景产生了更深刻的印象。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在制作人员名单上,第一个出场的是导演副导演、第二个就是硕大的:音乐 吉田洁。与此对比,在国人配乐的影视作品里,罕有看到这种现象。更多的是干脆略过(简单将公共版权的音乐加以变奏或是rearrange)。这么做的原因,不是中国人看不起中国人,不是什么崇洋媚外,而是中国整个配乐界的现状。中国本土有独立精神的配乐家,真是少之又少。其实,在配乐的过程中,更多的是配乐服从导演的安排,顺应导演的审美,而不是导演利用配乐的特点——完完全全的上下颠倒。这犯了音乐制作的“十诫”。独立性遭受侵犯的音乐是毫无价值的,但这却是当下中国的普遍现象。简单讲完了“人治”,还需要注意的是音乐人才的培养。中国文化里有三个概念:法、术、式。法相当于规律,天地之法即为大自然的规律;术为方法,巫术不指掌握巫之规律,只是在运用巫的知识而已;式是对法的描述,好比应用程序对于电脑,乐谱对于乐器。放眼望去,当下的音乐教育,以术占大多数,演绎故人作品优异者即为完美,技巧成为音乐沟通的唯一语言。演奏者们,少有掌握音乐规律和本质之人——他们只是乐器的使用者,不是音乐的使用者。令人遗憾的是,这种以术为尊的音乐教育统治着中国,音乐学院里的学生,是大触的后备,但不是大师的子弟。我不知道,年轻的作曲家们为什么都不再出现;我不知道,《白暨豚歌》的作家,为什么再没有回音;我不知道,中国配乐的未来,是不是只能靠少数的乐队勉强站着。远处是一片浓雾,我看不清。杂谈&结语——或是日出,或是日暮或许有很多人不知道,一国文化软实力的体现,恰恰就在这些影视、音乐作品上。大鱼海棠的背后,有着文化的软实力在支撑。举欧美动画作品为例,在动画里不断重复不断强调的,是对英雄主义的赞美,是对黑暗的唾弃;举日本动画为例,间或出现的各县风光、传统节日在向世界宣布,国人对自家文化的自豪。而在大鱼海棠里,是亲情的牵绊,是千年之下人们对庄子的理解,是奇特别致的围楼,是一幅幅浪漫的山水图卷......我们曾是一个不爱自己的国家,但是我们正在找回民族的自尊。没有文化支撑的作品,仿佛一座僵而不硬的死雕像,一推,就倒。看到大鱼海棠这部作品,我们理应感到欣慰:它身上没有我们过去对自己的畏惧,取而代之的是对本国文化的自信,想要昭之全球的理想。现实不会总像理想中这么丰满。在各大文化圈(除了非洲)的文化产业蒸蒸日上的同时,我们居然还在享受低俗不堪毫无趣味的电视节目,排斥国外优秀作品,任由杂草肆意疯长。只有最近,在有理想的人们好的努力下,我们的动画终于开始起步。望着欧美、日本两座大山,会不会产生一种淡淡的无力感?今天才看到的,会不会有些迟了?或是日出,或是日暮。由群众组成的平台,没有政府的支持,终究只能成为那“东流水”。谁也不想看到,大鱼海棠,会成为一股转瞬即逝的迷思,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过客。它应是无边黑暗中地平线上的引路人,而不是夕阳余晖中最后一抹橙黄。“一个四处“偷师”后技术算是达到标准的厨师——画面。配菜是三公斤极为昂贵的白松露——音乐。几百斤佐料花掉了至少一半的钱——宣传。主食材是一条没冷藏也没腌制,就那么放了12年的死鱼——剧情。把食客饿上10年——情怀。(我为什么不说12年?讲道理,宣传片出来到上映需要2年不过分,所以我只算过分了的那10年)再直接浇上一勺子熬制了千年的祖传老汤——《逍遥游》。最后鼓捣出这么一道菜——至于这道菜好吃不好吃这问题……饿了10年的食客纷纷表示:好不好吃这问题说起来就很尴尬了,反正还挺好闻的……配菜松露辣么贵,可以把一部分臭鱼的味道掩盖掉,至于是否跟主菜和谐搭配嘛,毕竟是松露耶!还有千年老汤一勺!还想怎样?!……再说都饿了10年了…… 转自知乎@安非他命如是我闻 ”知乎体,何不食肉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鱼海棠2官方公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