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爱情共多少部,每部啥名字多少部 了解乡村爱情共多少部,每部啥名字剧集的数量?


如今,已经拍到第15部的《乡村爱情》可能在数部百花齐放的大陆剧集里显得有些黯然失色,但是说起来,这也是不少人的童年回忆!
《乡村爱情》自2006年上映以来是广受欢迎,尤其是一部分的农村大叔大妈更是它的忠实粉丝。
现在的小年轻可能不明白了,一个土老帽的农村题材电视剧为啥当年能这么火?小编认为有下边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在剧情内容上。
如今流行的甜宠剧都市剧,那剧里俊男靓女缠缠绵绵穿梭在高楼大厦之间,生活还带点小奢侈。
这种剧其实放松的时候就当小女生的幻想看看就好,可是其实它是脱离大多数人的生活的。
而《乡村爱情》就不一样了。
它的题材说“土“确实土,毕竟农村剧么,它也洋气不到那里去!
但是乡爱中真真实实所呈现的乡土情怀却反之能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
剧中所描摹的场景大多是生活中确实会发生的鸡毛蒜皮,源于生活的种种戏剧化表达,这就使得观众看剧时代入感很强。
在这方面上,《乡村爱情》可谓是“以真取胜“。
第二,在演员上。
《乡村爱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本身也不靠现在流行的什么特殊人设大行其道,相反,它所呈现的大多是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确实会见到的人。
而出演《乡村爱情》的演员又都算是观众所熟知的老牌小品演员,演起戏来一口东北腔,一说话一唠嗑就能逗得观众捧腹大笑,算是把剧中的角色呈现得活灵活现了。
而现在采用季播为形式的剧也不少,但是换季换团队换演员有时候也会被观众大为诟病。
但这么多季的乡爱演员基本上也都是同一批人,也算是延续了一批老观众的念旧情怀了。
第三, 在编剧和导演上。
虽然近年来的乡爱可能质量和创新性已经大不如前。
但不得不说,《乡村爱情》的编剧团队还是算得上比较坚持得住的,出这么多季也算对得起老观众了。
而乡爱背后的“靠山“赵本山,也算是中国喜剧界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
乡爱中的角色或多或少都能够看到赵本山的影子,可以说《乡村爱情》的成功是离不开赵本山的。
种种原因综合起来使得乡爱成为了上至60岁大叔大妈下至90后小孩的“白月光”和回忆,乡爱中所出现过的梗”到现在也可以说是广为流传,经久不衰。
像是“尼古拉斯赵四”,还有谢腾飞的那句“她扒拉我”,现在说起来脑子里还是能有画面的。
但是说实话,即使如此,观众们对现在已经拍到第十五季的乡村爱情多多少少是有点审美疲劳了。
因为到现在乡爱的演员大多还是同一批人,但是已经有几位经典的演员选择离开。
而编剧和导演所创造出来的剧集也显得有些失去创新性了。
但是到了现在,演员虽然大部分还是原班人马,但是明显状态时大不如前了。
回想一下乡爱中最早出现的那批演员们,刚亮相时大多也才是二十多岁出头的年纪。
比如扮演谢永强的贺树峰,二十多岁的时候还挺有青春气息,但如今已经变成了一个大腹便便的中年人了。
刘英的扮演者蒋依杉也变了,当年明晃晃是一位青春靓丽的姑娘,如今也是青春不再了。
虽然《乡村爱情》这部剧也不是主打依靠颜值来吸引观众,但是演员的状态松弛也确实是电视剧的一大“雷点“。
加之,乡爱中一部分受到观众喜爱的演员反而不演了。
比如小沈阳所饰演的演员王天来,上一部还在和李秋歌亲亲热热,下一步便凭空消失了。
话说小沈阳拍摄乡爱的时候已经有些名气了,本来人忙安排多没有时间拍电视剧也是常有的事情。
但也有人说,是因为小沈阳和乡爱背后的大靠山赵本山起了冲突。
作为赵本山徒弟的小沈阳本来也是个命苦的娃,自小靠表演赚几个碎银子。
后来跟了赵本山,自他主演的春晚小品《不差钱》火了之后,一段时间内来找上小沈阳的人也可以说是络绎不绝。
也许正是因为以前过多了苦日子,赚到钱尝到甜头的小沈阳似乎就更容易“飘”。
爆红之后 的小沈阳黑料不断,先是不顾师傅的忠告过上了花天酒地的生活,之后又在微博上转发“有色视频”,参演的电影质量也不高,到后来靠小品翻红的他甚至还说自己要“放弃小品”。
这也难怪赵本山会和他闹翻,如此看来小沈阳不再参演《乡村爱情》也不难理解。
另外还有演刘能的王小利。
王小利也是赵本山的得意门徒之一,在乡爱中扮演刘能一炮走红。
可是到乡爱第三部的时候刘能就已经换了演员,王小利不再参演。
也有传闻说是因为王小利和赵本山闹翻,所以不再参演。
当年王小利可以说是赵本山门下最听话的一位演员了,因此也受到过赵本山的器重。
虽然刚入门时坐了几年冷板凳,但自从赵本山将刘能一角交给王小利后,王小利渐渐站稳了脚跟。
可是走红后的王小利也同样和赵本山有了过节。
前不久娇娇公开与赵本山反目,王小利的妻子李琳也站出来控诉道夫妻两在赵本山公司中根本没有赚到什么钱,“连开个门店的本钱都不够”。
但是细心的网友发现,王小利曾经在直播间中所展示过的自家的屏风和一套罗汉床具床具都是梨花木的,这一般人可消费不起。
而王小利的儿子也曾经在直播间中控诉赵本山“压迫人”。
众说纷纭之时王小利又在直播间中表示自己并未脱离赵本山的公司。
这一波操作也是实在让人有点看不懂了。
另外还有赵四。
《乡村爱情》一开始时赵四其实是比较正经的人设,由关小平扮演。
到了第三部就变成刘小光饰演了,路子也变成了幽默搞笑一类的。
可能是因为一开始关小平虽然为人憨厚老实,但是也不太会说话。
因此虽然演技还过得去,但被替换了实在有点可惜。
顶上去的刘小光其实观众缘也不错,但最近的种种迹象也显示着刘小光本人正在走下坡路。
作为赵本山“最听话”的一个弟子,刘小光扮演赵四成名之后也像小沈阳一样“飘”得不行。
先是喝酒赌Bo欠债20多万,又被曝光私生活混乱,聊天记录“尺度”太大,谎称未酒驾却被警方发布的通告“打脸”,种种操作使得赵本山也动了气。
虽然赵本山也对刘小光的行为作出过批评和谴责,但是刘小光本人却似乎是一副“不知悔改”的态度。
这些年来,刘小光参演的一系列电影评分一直不高,可以说是败光了观众缘,还是不知悔改地不断在制作烂片。
乃至到最后观众都纷纷大呼“求求你别拍了”!
现今已经一副“过气”派头的刘小光学着现在流行的网红搞起了直播,可是直播的内容也是一言难尽。
女士内裤,卫生巾,79块一袋的大米甩卖到39块一袋,“赵四”这一大老爷们卖东西显得有点不讲武德了。
如此一来,网友们纷纷猜测这刘小光的团队到底黄没黄?
一个喜剧演员能把自己的名声败坏到这种程度其实是比较失败的了。
惹怒赵本山加上自身状态下滑,再参演乡爱的刘能“没有以前那味儿”了,也是自然。
还有一位女演员,说起来也是格外令人惋惜。
前不久,扮演“谢大脚”的演员于月仙因车祸去世的消息传来,多少人惊呼“太突然了”。
谢大脚也算是乡爱中的“灵魂人物”了。
谢大脚是“大脚超市”的老板娘,也是一位媒婆。
前十三部中她命运坎坷,经历过离婚和丧偶,还一度在丧偶的阴影中无法出逃。
后来“谢大脚”也遇上了合适的对象过上了好日子,可是此时扮演者于月仙却去世了。
她去世的消息,也是引得无数人的感慨和叹惋。
相对的,近年来出的几部新乡爱中新出现的几位演员,有些却不太讨喜。
比如说11季中突然出现的一个角色杜小双。
杜小双的长相本身就不是很讨喜,但乡爱中的人物大多数长相也不算太出众,如此也就罢了。
但更重要的是,杜小双在《乡村爱情》中的表现实在是不咋的,演技没有很吸引人的点,一副放不开的样子。
尤其她的台词还比较生硬,看的时候让人有种一看到她的画面就想快进的感觉。
但她饰演的又是女一号,在剧集中戏份就比较多。
如果观众一到她的戏份就跳,这样剧情还连贯得起来吗?如果剧情连贯不起来,那岂不是自然就失去了想继续往下看的欲望了。
要说《乡村爱情》最近口碑不断下滑,除了演员本身状态下去了,导演和编剧团队也难辞其咎。
有人说,乡爱第一部才是经典永流传。
而带领团队首先以乡村题材开辟乡爱的,正是乡爱1的导演张惠中。
当时的乡爱是真真实实地接地气,贴近农村生活。
整部剧中无论是道具,配乐,布景都经典得无可超越,真实地还原了东北农村年轻人在生活与事业以及爱情中的迷惘与徘徊。
但是年轻人们又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命运,在真实的情感共鸣中给了不少管中国对于梦想的希望。
他们的故事不仅仅被呈现在戏剧中,他们的思想更是当时年轻人的真实写照。
但后来的乡爱系列第二部和第四部变成赵本山执导。
一开始其实也还好,虽然一部分角色换了但也保存了原有的特色。
像是一开始的“象牙山四美”:质朴善良的女青年刘英,最多情的象牙山女子王香秀,直爽热烈的小辣椒谢小梅和象牙山的豆腐西施王小蒙。
“象牙山四美”的四位经典角色给观众留下了不少好印象。
那个年代没有美颜,没有滤镜和“阿宝色”,四位美女都是天然美,撑起了象牙山的门面。
但后来赵本山执导的乡爱,逐渐让“象牙山F4”在据中国站稳了脚跟。
相对的,原本的经典“象牙山四美”反而在剧中越来越边缘化。
而且赵本山采用了其本身一贯的喜剧风格,使得乡爱在原有轻松愉快的主基调上更添加了几分搞笑色彩。
但后来乡爱可以说是越来越敷衍了。
如果说从“剧情”到”小品“的转变尚不为过,至少可以当作观众们饭后或者闲时打发时间的笑料。
乃至如今乡爱剧情越来越套路化,情节和人物塑造也越来越单一,也就显得有点让人忍无可忍了。
最近的几部乡爱虽然加入了一些新兴的现代元素,但是总归也缺少创新。
甚至还渐渐脱离了当初的乡村基调,变得越来越像都市剧了。
可以说,如果乡爱再不作出创新,那可能也没有在拍下去的必要了。
显然,赵本山团队也早已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在乡爱第12部拍摄的消息刚刚传来时,何庆魁执导乡爱12的消息也接踵而至。
众所周知,何庆魁是赵本山手下的”御用编剧”。
何庆魁本人也出品过一系列优秀的电视剧,例如《马大帅》《圣水湖畔》和《刘老根》等一系列电视剧都出自于他笔下。
但是最终他接受的乡爱12似乎也没有走出前几部套路化的桎梏。
可能对于何庆魁本人而言,自己也并没有太多打算去对乡爱作出一个比较大的调整。
毕竟这么多年的“长寿剧”乡爱的整体风格早已形成,也不复第一部中戏剧化又兼具生活化的表达。
如今的乡爱家里长短磨磨唧唧的整体风格早已形成,再做比较大的改动第一是有一定的难度,其次也会破坏乡爱的整体口碑。
总的来说,即使乡爱12有何庆魁接手,但是总体改动也并不大,算是中规中矩。
而后来就连何庆魁也不再继续参与的乡爱,更是“难以为继”了。
除此之外,后来编剧水平的下降也是肉眼可见。
后续的几部乡爱中,故事的推进大多数靠的已经不是自然而然的前期铺垫和后期逐渐过渡,而是依靠着拙劣的巧合和各种人物之间的争风吃醋来展开的。
比如剧中顽固迂腐又死不讲道理的谢广坤。
谢广坤这种人也许在生活中也是能被看得见的,确实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他在每一季的开头都使劲了作,惹得所有人讨厌,在靠近尾声的时候又低头认错。
但新一季又开始套路重演,如此一致的情节让观众实在是看腻味了些。
再说乡爱中演员的逐渐脸谱化:一开始乡爱吸引人的点除了剧情节奏贴合生活之外,演员生动的表演也加分不少。
但到后来的《乡村爱情》,演员们不仅状态下降,看起来似乎也越来越不把表演当回事了,演出越来越生硬,剧集也越来越牵强。
赵本山执导时期的乡爱走了一贯的搞笑套路,一开始看得还有几分新鲜,但是看到现在这一套狗血的剧场已然早就不能再满足观众的胃口。
一开始展露出一些小毛病的乡爱还多少起了一些争议,但事到如今观众们似乎也懒得多搭理已经拍到第15部的乡爱,争议都懒得争了。
如今再提起乡爱,似乎它也只能作为大多数人多年前的美好回忆而存在,但至于现在的续集是不想再看的了。
如此看来,如果再这样延续下去,《乡村爱情》确实没有多少在拍摄的必要了。大家如何认为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乡村爱情》第15季,在一片叫好和吐槽声中完结了。从2006-2023年,横跨17年,共推出了800多集,这部被称为国民“横剧”的剧在它最火的时候,不止我妈在看,我在看,身边的90后、00后也在看,大家见面打招呼都是标准又统一的东北话:“老老老四?”众所周知,国产影视剧“只续集不续命”,但是,《乡村爱情》是个例外,即便观众褒贬不一也几乎每一部都稳在了豆瓣评分6.0+,且热度持续在线。《乡村爱情》第15季热搜记录《乡村爱情15》的网友评论图片来源:豆瓣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惑:分明就是一些唠嗑剧情,怎么就硬生生拍了800 多集,还有依旧能火?以及:分明就是一些家长里短,怎么就能跨越“永恒”的代沟让不同代际的人坐在一起快乐过大年?说实话,如果从单季来看,我并不觉得乡村爱情是一个好故事,逻辑断层、人物变形、剧情套娃等比比皆是,但是如果从全系列来看,对于一部活了17的长寿IP剧而言,或许其本身的生命力就是很好的故事。一、庞大的乡爱宇宙手握“社会化叙事”和“时代大命题”两把刷子要解开上述的疑惑,就不得不涉及到一个概念——乡爱宇宙。什么是乡爱宇宙?和其他影视宇宙类似,在多部剧情的搭建和长时间的积累中,《乡村爱情》早已有了自己的一套故事逻辑和故事大背景。谢大脚、谢广坤、刘能、赵四、王小蒙等等男女老少们穿梭其中,围绕村里的人和事轮流担任主角,推动故事发展。《乡村爱情》人物图谱一开始,乡村爱情的故事逻辑就非常清晰。2006年,《乡村爱情》第1季以大学生谢永强回乡创业,与农村女青年王小蒙相爱为主线展开。这一部被众多乡爱粉丝封神不是没有道理的,它几乎为乡爱宇宙架构起了最重要的故事内核——乡村振兴和写实风格,以及,摸清楚了10年后才流行于广告圈的创作逻辑——社会化叙事和时代大命题。2006年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无数人踩着这股浪潮大展拳脚,创业形势一片大好,常有大学生回乡创业的新闻登上报头。《乡村爱情》第1季几乎是在现实基础上推出了这样一个与时事和人们的生活高度同频的故事,为IP积累起了大量的初代粉丝。后续的故事也延着这一逻辑,几乎以每年一部的速度把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变迁搬上荧幕,在17年的“记录”下,成功地把一个时代的发展浓缩在了剧集里。例如,在网络直播兴起时,第13季呈现出象牙山村民们建设直播带货;到第14季,接轨脱口秀热度,筹办起了“舌尖上的象牙山”;而到了第15季,则开始围绕垃圾分类展开剧情......《乡村爱情》第13季中的直播剧情全是一些接地气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因此,在观看《乡村爱情》时常常会感觉这不是荧幕里的故事,而是会在真实的生活中和我们交汇,甚至在自己的邻里街坊中就藏着某个“谢大脚”“谢广坤”。从这个意义来看,乡爱宇宙或许可以等同于“邻里街坊”。虽然因为各地文化的不同在表现形式上也有不同,但演绎的是同一个人情社会。剧中对农村青年的婚恋观、婆媳关系、再婚家庭、老年人婚恋、代际沟通等话题的探讨,尽管有一些桥段略微生硬、浮夸,但不可否认,这些都是最易引发讨论的社会话题,也是老百姓最关心、置身其中的“家长里短”,既是他们生活的“记录”,也给出了一定意义上的指引。举个简单的例子吧。10多年前,很多老年人还在为是否续弦而脸红犹豫时,《乡村爱情》已直接将中老年人的爱恨纠葛搬上银幕。在谢大脚的爱情故事线中,天降总裁VS一众竹马的玛丽苏神剧情妥妥地碾压一众偶像剧。而与之对应的改变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这个社会尤其是老年人自己对再恋再婚的坦然。还有,现实世界里的乡村直播带货、定点扶贫等也进行得如火如荼的,特色农业、特色养殖遍地开花。《乡村爱情》把镜头对准大时代下的具体生活,也成为了时代的推动者。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以现实为参照的庞大乡爱宇宙也在生长和充盈。随着故事上的交错,以及人物的串场、新增和场景的重叠,在一个框架下整体运作下,IP的内外部(影视宇宙与现实世界)就有很多细节可以挖掘、放大、关联,形成了“滚雪球”般的生长能力。例如,在《乡村爱情》第13季传达了女性主义思想,让全村的女性“支棱”起来;《乡村爱情》第11季,加入新角色女村官杜小双,探讨乡村扶贫。象牙山女子天团日文版海报虽然在新角色这一点上,由于编剧的一些神操作一直被乡爱粉丝诟病,我自己看到一些突然上线又突然下线的角色时也觉得一头雾水,但并不意味着这一策略是错误的。相反,这是一个具有生命的IP必须具备的特性,只是在具体执行的时候,编剧并没有很好地为新角色建立起完整的故事链和人物关系,只能通过矛盾冲突乃至一些魔幻操作来推进剧情,造成了“王长贵死而复活”的这样“经典”情节。二、从农村青春剧到农村轻喜剧“电子酸菜”就是必杀技《乡村爱情》第前2季给人的观感和现在有很大差别,这也是后来很多初代粉丝弃剧,该剧的口碑逐渐走向两极化的重要原因。其实,最开始《乡村爱情》更像农村青春剧(前2季皆以年轻人的爱情与事业为主线),喜剧感其实并不十分强,第3季之后笑点越来越多,核心角色也从年轻人逐渐转移到了他们的父辈,成为了一部农村轻喜剧。一个明显的标志是播出平台和播出时间的调整:2015年,《乡村爱情浪漫曲》(第8季)从由台转网;从2017年《乡村爱情进行曲》(第9季)新年开播,从此成为了新年“钉子户”。在后续的宣推上,还打出了“乡爱来了就是年”的口号。在最近的官方信息中,《乡村爱情》也紧跟互联网语境,自认是新一代的“电子酸菜”。很难说这种转变是好是坏。一方面,剧的质量确实变低了。更加强烈的娱乐属性需要演员更加浮夸的表演和戏剧化的冲突,因此,人物更加脸谱化,人物形象越来越夸张;剧情也开始出现断层,以套娃式的“作妖-悔悟-继续作妖”往复循环。面对这样的《乡村爱情》,很难相信,这是和《家有儿女》《亮剑》等一起,获得过第十届五个一工程优秀电视剧奖的IP。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认,因为正是这样的转变,《乡村爱情》的生命力得到了大幅度延长。“电子酸菜“的特性就是调和众口,《乡村爱情》向喜剧的转变更合乎娱乐化时代的需求,是其走向国民化的关键。首先,过年往往是最热闹也最无聊的时候,热闹只有一阵,无聊却会持续到正月十五。面对无限重播的春晚,喜庆、热闹、有笑点的《乡村爱情》显得如此可爱,填补了春节的大量空白;其次,在娱乐化的时代面前,深刻的内涵于大多数人而言并不是必需品,消解其意义,把一切戏谑化、娱乐化才是主流。尤其是在辛苦一年后,“看个热闹,图个氛围”就是此刻最强烈的需求,大家完全可以自我说服放弃审美和原则就这么看。最后,大众化、通俗化、戏谑化是东北喜剧的特点,主动“电子酸菜”化后,观众对《乡村爱情》的期待值更加单一而直接,观剧门槛变得更低,受众面也更广。即使漏看几集也不会有影响,观众完全可以从“象牙山F4”的插科打诨、斗嘴逗趣、相爱相杀中继续获得快乐,而不必在乎故事走向。象牙山F4:赵四、刘能、谢广坤、宋晓峰作为本山集团剧,这样的转变也暗合了赵本山的喜剧创作理念:乐是最大的主题,不承载教育意义,只给到单纯的快乐。从这一点来看,不得不佩服,赵本山以及《乡村爱情》对时代趣味和心理的精准把握。从之后《乡村爱情》的系列发展和变化来看,转变转变背后的主动走入潮流的意图就非常明显了,尤其是后来的一系列土潮营销,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这一进程,让《乡村爱情》的火越烧越旺。三、是土味也是潮流在时代前沿弄潮的东北文化“潮流”的一大判断依据是话语权和影响力。曾经,《乡村爱情》的话语权只局限在其既定圈层,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尤其是在第3季改变定位之后),《乡村爱情》的受众虽然走向了多元化和年轻化,但对于这群人而言,看《乡村爱情》似乎并不是一件很“体面”的事情。但是,近年来的新晋营销密码——土潮文化,改变了这一局面,让其进入了主流话语圈,在互联网上开拓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和话题空间。知乎上关于大学生观看《乡村爱情》的问答《乡村爱情》第11季的时候,优酷为其打造了一套国际海报。用网友的话来形容就是:“人还是那个人,屯还是那个屯,但是经过这么一套国际海报的强行美颜,谢广坤瞬间就「蔡徐坤」附体了。”《乡村爱情》国际版海报点击查看项目详情随之而来的是席卷全网的象牙山时装周,土洋结合的台步和熟悉的乡村背景,强大的反差感和视觉冲突引发了大量网友的讨论,也让同行们大为震惊,原来影视剧宣发还可以这样玩。象牙山时装周点击查看项目详情沿着“国际化”的路线,《乡村爱情》第12季推出一系列象牙山版经典电影海报,迎合青年人戏谑性的偏好。还有《乡村爱情》第13季播出前火爆全网的联名款盲盒,发售仅三天销量就突破了一万。《乡村爱情》盲盒2.0,潮服系列今年《乡村爱情》15季、16季联播,乡村爱情除了升级盲盒玩法,将其与年夜饭结合,还携手了另一位互联网冲浪选手@大润发 推出联名方言文案。大润发×《乡村爱情》“烟火文学”点击查看项目详情以上种种,《乡村爱情》近年来的宣发常常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在年轻人的兴趣点上“手舞足蹈”,反复出圈,成为了“土到极致就是潮”的代言人之一。根据优酷披露的数据显示,乡爱粉丝中90后观众的占比接近50%,其中,95后更是主力军,有相关数据显示《乡村爱情14》观众的平均年龄只有28岁。正如开篇所述,乡村爱情最火的时候,无论是极具感染力的东北话,接地气的乡村生活,还是活宝一样的象牙山村民,都是大家争相讨论乃至模仿的对象,但一系列土潮营销带来的强烈标签认证才真正让自有内容、UGC内容的得到了沉淀,让IP从被动地鼓动年轻人参与其中,转变到主动吸引他们对故事进行解读和重塑。东北文化的接地气、亲和、喜感的特性本就与流行文化的娱乐性需求十分契合,年轻人的主动涌入则是让IP加速融入到了互联网文化、流行文化之中。从这一点也就能发现,土潮文化其实是地方文化流行化/城市化的产物。一方面,大众媒体多是站在城市的视角对乡村进行想象,土潮的诞生即提供了更多满足好奇心的可能;另一方面,新一代农村青年在追求个人发展时被迫离开农村,却又无法和城市建立起联系,在这种矛盾之下,土潮正好在两者之间进行了平衡,自然会受到年轻人追捧。只是,“流行”必定意味着某种程度的娱乐和戏谑,这也就解释了剧中越来越重的小品和二人转味道,乃至极度夸张和标签化的人物,以及“1+N”式复杂的爱情线(例如,谢大脚、王小蒙、苏玉红人均5个+的追求者,和年均2年一次的“全东北”最高离婚率)。因此,在观看《乡村爱情》时,观众常会发出:“怎么感觉象牙山的人脑子都不好使”以及“怎么象牙山越来越不像农村”的疑惑。最后:一些碎碎念其实,《乡村爱情》之所以长寿的原因还有很多,例如,铁打的制作班底、强烈的演员个人光环,以及在剧集之外不断衍生等,但个人认为这些都更像是锦上添花,而上述三点则是“锦”本身。关于剧,会保持关注的习惯,但其实很久之前我就不再看了。文中若出现错漏,欢迎大家评论区指正。乡村爱情开播的时候,我还在上学,一边写作业一边偷摸看电视地把前几季看了个大概。某种意义上,这部剧标记并串联起了我只有作业这单一困扰的无忧时光。后来,随着乡村爱情从卫视转到视频平台播出,乡村爱情的观看数据越来越华丽,但我没了热情,不再看并不是只是因为剧本身。以前迫切想知道各个角色的命运,但当它真的铺开来,展现出各种变形和矛盾,只觉得一股现实的魔幻铺面而来,仿佛看到了这17年里的自己和大时代下的某种宿命感。这或许可以归结为观众个人的心理映射,也或许是转变为喜剧后残留的影子,也或许是初代乡爱粉丝在情怀滤镜下的某种“找补”。但无论如何,没说完的故事就是最好的故事,在我心中《乡村爱情》已完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乡村爱情共多少部,每部啥名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