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望林纳(1895~1980)是什么窸窸窣窣的意思是什么


第五回 可怜“吃”书苦行僧
晋朝皇甫谧经常废寝忘食,号称“书淫”:饿以书为食,渴以文为水。这种事儿笔者当年也体验过:上中学时半夜跑到校园的路灯下读金庸的武侠小说,夜半三更了无睡意,连厕所也舍不得上;天亮时才发觉又渴又饿,步子都迈不开。
公元二十世纪,中国也出现这样一位数学家。他把一本书看上十遍二十遍;而这本书,不是情节精彩的小说,而是枯燥生硬的数学书。他虽然一生都很贫穷,但从没放弃读书。关于他,流传最广的,是一个“吃”出定理的故事。真对得起“书蠹”的称号。
1974年,在瑞士苏黎世市举行的国际数学分析会议上,前任国际数学家协会主席奈望林纳 ① 听完中国数学家张广厚和杨乐 ② 关于“整函数与亚纯函数值分布理论”的报告后,显得非常激动。四十多年来,他所提的“亏值也是一个渐近值”理论一直是国际数学界讨论的焦点。虽然各国的数学家们都试图证明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但都没成功。没想到,亚洲的两个中年人攻克这道难关。
张光厚(左)与杨乐(右)讨论问题。(网络图)
“我的猜测终于被否定了,因为杨、张二人成功证明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我郑重提出两条建议,一是欧洲的数学家应该向他们学习;二是这个定理要用他们的姓来命名。”奈望林纳长篇发言刚结束,全场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后来,中科院院士杨乐回忆两人携手攻关的往事时,透露了一则张广厚的惊人“猛料”:“杨张定理”倾注了张广厚的全部心血,他为此不知读了多少书籍和论文;甚至可以说,这个定理完全是张广厚“吃”出来的!
张广厚从小就喜欢读书。他读书比较有选择性:上学时主要读教科书,工作后主要读数学专著和论文。爱书如命,用在张广厚身上毫不为过。北京马甸十几平方米的简陋书房里,到处都是书,甚至枕头也由一摞数学辞典充当。六七十年代,他每月工资只有69元。除了一家四口的生活费,给年迈的双亲寄20元外,他硬是每月挤出十几元来买书。许多个深夜,张广厚研究数学饿得难受时,便用烟和书来“充饥”。读书成了张广厚工作与生活外的第三件大事。
张广厚深谙“好书不厌百回读”的道理,凡是他认为有用的书籍或资料,他就反复读,来回读,精读、细读、研读,几乎到了倒背如流的地步。
华罗庚(右二)和杨乐(左一)、张广厚(左二)、陈景润(右一)在一起。
一天,张广厚从恩师熊庆来教授处借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回到家连饭都没做,就急急忙忙读起来。自从他与同事杨乐接手“整函数与亚纯函数值分布理论”这个研究任务后,一直为“亏值、渐近值和奇异方向”这三个重要概念头痛。“我应该先弄清楚亏值,然后才能找出三者之间的差异!”想到这里,他把这篇论文看了两遍,大致理解其中意思后,便顺手放进抽屉。忙完家中一切,已是深夜,他意犹未尽,又翻出论文继续阅读,直到朦胧睡去。如此这般,那篇20多页的论文,张广厚竟然反反复复看了半年多,最后可谓字字句句了然于心。结合其它资料,张广厚终于对亏值理论有了清晰的认识。
那时,书籍一般都是油印的。翻书时,一不小心油渍就会沾在手上,然后弄脏书籍的页眉页脚。由于反复翻摸,那篇论文洁白的书页边,竟然多了一条明显的黑印,每页均如此。张广厚妻子看见后,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老张,你这哪是读书,分明是在“吃”书嘛。张广厚只是一笑置之。此后某日,杨乐到张家作客,张妻便在饭桌上讲了这则故事。
张广厚通过“吃书”把亏值研究透彻后,便与杨乐一起重新寻找“亏值、渐近值和奇异方向”之间的差异。张广厚喜欢思考、敢于创新,便马上提出,前人辛辛苦苦地试图证明三个概念之间的差异,欲速不达,我们何不“反其道而行之”,去寻找三者之间的联系呢?杨乐当即表示赞同。
张广厚的想法是正确的。他与杨乐用了十年时间,砥砺琢磨,坚持不懈,终于有力证明:亏值不是一个渐近值。以这个证明为主体的“杨张理论”不但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也为国际数学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此,当年3月《中国科学》为张广厚和杨乐的 “整函数与亚纯函数值分布理论”论文出了一期增刊;新华社、《人民日报》也在头版显著位置以《张广厚获世界水平的成果》为题作了专题报道。
这就是新一代的“科林书蠹”张广厚。有诗为证:
杨张定理国际尊,透析亏值天下名。横流倒背真精细,可怜“吃”书苦行僧!
欲知科林其它超级“书蠹”,且听下回分解。
注释:
①奈望林纳:芬兰数学家,现代亚纯函数理论的创始者。1895年10月22日生于约恩苏,1980年5月28日卒于赫尔辛基。1917 年获赫尔辛基大学哲学硕士学位,1919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从1922年起一直在赫尔辛基大学任教。1924年成为芬兰科学院院士,后任芬兰数学会会长。 1959~1962年任国际数学家协会主席。
②杨乐:著名基础数学家。现任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 生导师。江苏南通人,1939年11月10日生。由于在函数模分布论、辐角分布论、正规族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突出获得华罗庚数学奖。他与张广厚所发现的函数 值分布论方面的“亏值”与“奇异方向”之间的联系,国际数学界把他们的这些成果称之为“杨张定理”和“杨张不等式”。
第六回 巧读妙解惊世人
看官,当你每天上班点开网页的时候,与朋友在QQ上聊得火热的时候,下班打开电视看新闻联播的时候,你可知道,这一切都是“光导纤维”(即光纤)的功劳。你可又知道,发明光纤的科学家,就是被誉为“光纤之父”的高锟。
高锟小时候有两大爱好,一是动手做实验,二是读书。至今让人称奇的是,他七岁时开始看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两三年时间“至少看了十回以上”。他读书采 用的是方法是选读。和大多数爱好古典小说的学生一样,他通常把大段大段的外貌描写、景色描写省略掉,专捡故事 看。小小年轻,便把“三英战吕布”、“捉放曹”、“连环计”、“失街亭”、“火烧连营”等三国故事烂熟于心。
1942年,摄于上海影楼的全家福,左二为高锟。(网络图)
有一天,高锟走出家门,便见一群小学生围着一个高年级的学生。只听那高年级学生问:“你们知道诸葛亮和周瑜的母亲姓什么吗?”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答不出来。
“你们当然不知道。国文老师翻什么《三国志》都没查出来。”高年级学生有些洋洋得意。
高锟略略思考,便高声回答说:“诸葛亮的母亲姓何,周瑜的母亲姓既。”
“为什么?”高年级学生故意问道。
“《三国演义》里,周瑜被诸葛亮气得吐血。他临死前便大叹‘既生瑜,何生亮’。这不就是答案吗?”①
全场顿时响起掌声。那高年级学生瞪大眼睛,说不出话来。
连环画封面《三气周瑜》(网络图)
从这个类似“米的母亲是谁”的脑筋急转弯智力题中不难看出,七八岁的高锟之所以脑子转得快,是因为把书读活了。再如,他读“四书五经”时,不喜欢按先生 教的方法去翻译,而是自成一套。“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句,他便翻译成“学习用到实处,那不是很快乐的谈资吗?”还好,聘请到家的老师只是要求高锟会 背,翻译则放到课后自行练习。
对于少年时的读书故事,成名后的高锟认为,“不但领悟了汉语的灵活性,更多的是锻炼了思维,为以后化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除了古典文学外,少年高锟还对外国名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九岁时,他开始读莎士比亚的著作:其中大部分是中文译本,小部分是英文原本。十岁时,高锟进入 上海世界学校(现在的上海世界小学)念书。这所由著名教育学家蔡元培、陶玄等人创办的西式学堂,时为上海顶级贵族学校,里面的学生包括孙中山之孙女、杜月 笙之幼子等贵族子弟。少年高锟丝毫不比他们差。相反,进小学的第一年,他就让英语老师和同学们大吃一惊。英语课上,高锟不但用英语说出了莎士比亚剧本的特 点,还叙述了自己对这位作家的认识。英语老师忙问高锟是怎么学习英语的。
1942年,高锟(左二)和兄弟姐妹们在自家前院。(网络图)
“我用的是外国人学英语的方法:一般先把一段英文的大意看懂,即使个别单词不认识也不要紧;然后逐个查阅单词。由于我喜欢故事,所以我会牢记英文中的故事情节。读完后,我用英文把故事记下来,再找父亲帮我检查语法。”
英语老师频频点头。从高锟有条不紊的回答中,他似乎已经看到这位天才儿童的不凡未来。
读好书,好读书,书读好。这句类似绕口令的话,一直是读书人的追求。对于好读书的人来说,读书是个永远都谈不完的话题。虽然社会发展迅猛,虽然网络带来 巨大冲击,但全民读书的主题永远不会变。君不见,深圳市政府每年把11月定会“本市读书月”;君不见,小学毕业的老板发家致富后,免不了在豪华的办公室修 一排书柜,放着几套名著;君不见,科学“大腕”们作访谈时,总忘不了说说书籍对自己的影响……
说不完的读书事,聊不完的“书蠹”经。欲关注更多科林“书蠹”故事,敬请关注下一个“世界读书日”!
注释:
①高锟解读《三国》一段,有说相声段子,也有说是侯宝林借高锟所语,笔者参考的是《你要知道的现代科学家》(时代文艺出版社)一书说法。
②参考资料:《潮平岸 阔:高锟自述》,四川文艺出版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あ縌偑ぜ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