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2023必看十大电影?

文 / 董小琳所有的意外,都是一种必然。今年的奥斯卡,让韩国电影进入到更多人的视线。首次提名,四项大奖。这事搁谁身上,都够笑一辈子了。难怪在颁奖礼后台,新科影后蕾妮·齐薇格对着奉俊昊的一打小金人问:Oh,Is that all?奉俊昊憨憨地一笑,回答说:Too many,I’m sorry!没错,这就是斩获第92界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国际影片、最佳原创剧本四项大奖的韩国影片《寄生虫》。它的导演,就是有“韩国斯皮尔伯格”之称的奉俊昊。这个名字,大概在10号之前,你不会很熟。毕竟这位“大导演”从业20多年来,只出过7部长篇作品,豆瓣平均得分7.8。不算太差,但绝对到不了“出彩”的地步。但就在2020年2月10日的上午,他的名字,成了韩国电影,乃至亚洲电影史上的里程碑。穷小子突然走了狗屎运,一夜成名。再看获奖影片《寄生虫》,剧中一家四口没有正式工作,生活非常窘迫。突然,一个意外的机会,让他们走进了社会上层富人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全家平步青云。是不是和导演的“一夜成名”有些相似呢?可戏剧毕竟是戏剧,现实中的穷小子,远没有那么幸运。尤其在我了解到奉俊昊一路走来的经历后,反而觉得这场“意外的奥斯卡”,并没有看起来那么“意外”。所以今天,我们不妨就从奉俊昊和他的《寄生虫》开始,聊一聊:在看似意外的成功中,实际包含了哪些必然?01 怪胎:我对电影是真爱奉俊昊是个60后,其实也不算是个“小伙子”了。1969年9月14日,他出生在韩国。外公是小说家,父亲是画家,姐姐是时装设计师,哥哥是大学教授。算是生在了文化世家。可偏偏,小俊昊喜欢上了,在当时还不是很流行的——电影。“很多时候,电视机就是我的电影院。我会查电视节目表,看看每周会播什么电影。我每周大概能看十部电影,当我上中学的时候,我就知道我想成为电影导演了。”没错,16岁的他,就有了确定的未来职业方向。单这一点,就非常让人羡慕了。要知道,有多少人在走出大学的那一刻,还在犹豫:我到底该做什么?然而,在报考大学时,奉俊昊遭到了父母的反对,没有上成电影学院,而是到延世大学主修了社会学。结果呢?他还是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看电影上,并组织成立了学校的电影社团。毕业后,又进修了2年电影,终于在25岁那年,以编剧和导演的身份,拍摄了处女作短片《白色人》。虽有各种稚嫩,但在这部18分钟的小片中,奉导电影中独有的那种略带心酸、充满讽刺的黑色幽默,已经初露端倪了。可以说,从1994年到2019年,奉俊昊的创作理念,始终保持在“社会底层视角和人文关怀”的轨道上,从来不曾离开。职业就像恋人,从一而终,才会有幸福的结果。这话说起来容易,可能做到的人,真心不多。有的人,上学时逃课打游戏,什么社团都参加,热热闹闹地混到毕业,才开始考虑:我该做什么?刚工作2、3年,就觉得:这个工作不适合我、老板水平不行、同事关系不好……不行,我要换工作。然后一直跳来跳去,最终发现自己由于没有长时间的专注积累,根本没有能拿得出手的技能,分分钟要被社会淘汰。还有一些人,知道成功需要一万小时的积累,也明白核心竞争力对于职场发展的重要性。可总是轰轰烈烈地开始,刚入门时兴趣挺足,做着做着就感觉乏味了:“这些我都会,没有继续深造的价值了。”要么就此吃老本,要么换一个轨道重新高调起步。最后,哪个领域都多少懂一点,却很难成为某一领域的顶尖高手。在经济学里,有个著名的“二八定律”,说的是: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定律。换到职场中,同样是20%的领域专家,占据重要的位置,获得大部分财富。而其他水平一般,多少都懂点的人,只能成为80%的普通大众了。因此,在“意外的成功”里,一定会有一颗像对待恋人般的,锲而不舍的追求之心。就像奉俊昊。在大学社团里,他是那个“同一部电影要反复看几十遍,一帧一帧地分析镜头语言”的人。后来的7部长作品,更是每一部都要亲自画出分秒不差的分镜头:“我的电影和分镜头几乎没有两样。” 甚至在《寄生虫》的分镜中,连被子的摆放都画得跟后来电影中的丝毫不差。而且这一次,他还利用3D技术,做出了穷人家与富人家的详细布景效果图。如果说,电影是奉俊昊苦心追求的恋人。那他绝对是日拱一卒,踏踏实实对你好的那种追求者。当被问到“您是如何做剪辑的”时,奉俊昊并没有如对方期待的,大谈特谈那种“灵感乍现、被上帝亲了一口”的神奇时刻。而是:“我们每周一到周五一直很努力地工作,就剪出来了。”敢于下笨功夫,把精确做到极致,是奉俊昊向电影表达爱意的绝密武器。02 试错: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所以,只要我们能日拱一卒地不懈努力,就可以在全球盛典上,拜神封侯吗?当然不是。在研究奉俊昊的7部作品时,我发现2009年的《母亲》,是奉俊昊创作生涯中的一个分水岭。在《母亲》之前,他保持着每3年出一部的速度,向观众们呈现着7.5-8.8分的作品。但从《母亲》之后,不仅创作间隔变长了,而且出现了两连跌的低谷。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那个时候,他开始了外语片与新媒体的尝试。《雪国列车》改编自法国漫画《Le Transperceneige》,而《玉子》则是和流媒体Netflix合作拍摄的。另外,从制作成本上来看,《雪国列车》的制作费用大约是400亿韩元,是当年韩国投资最大的影片;《玉子》的预算更是高达620亿韩元。这与他之前平均在百万、千万级别的影片相比,真心是“大制作”了。然而,大投资与形式的创新,并没有给他带来预想的效果。“我在看《雪国列车》和《玉子》时,总觉得奉俊昊有些束手束脚。”
“《玉子》的形式远大于内容。在这部电影里,奉俊昊的导演水平直接从一流退化到三流。”
“(玉子)反了半天资本主义,嘲笑了这么久动物保护主义,最后又落回跟它们一样的逻辑。再加上反转基因的设定,真是连《雪国列车》都不如,宫崎骏的脚脖子都够不到。”于是在创新之后的第十年,奉俊昊再次回到母语创作,同时也带回了那个,对节奏和内容都挥洒自如的天才。“每个导演对于电影规模是否适合自己都会有不同的考量,我觉得《寄生虫》《母亲》这样的规模对我来说,是最合身的衣服的感觉。”奉俊昊如是说。于是,在2019年,在最适合自己的创作领域里,奉俊昊凭借一部投资仅为8000万的小成本影片,狂澜4亿票房,以及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殊荣。《寄生虫》的获奖统计,左边为2019年,右边为2020年因此,在意外的成功中,你首先要有一个确定的职业领域,并且能做到像追求女神般地锲而不舍;然后,你还要通过一些尝试,找到领域中最适合自己的位置。这样你才有可能成为拔尖的人才,成为最重要的那20%,实现霸气逆袭!但是,你大概也发现了:《寄生虫》并不是奉俊昊历史上评分最高的作品。像被100位韩国电影人选为韩国影史最佳的《杀人回忆》;当年整个韩国1800块电影银幕中,有超过三分之一都在放映的《汉江怪物》……口碑与《寄生虫》相比,并不差。那为什么只有《寄生虫》成了最终大赢家呢?03时代、贵人、专业公关,一个也不能少1、时代的产物任何文化的发展,都逃不过时代变迁的影响。因此,电影人、制作发行公司的沉浮,也自然会随着大环境的变化而起伏上下。纵观韩国影视近50年的发展,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这张图:从图中不难发现,奉俊昊在电影领域崭露头角的时候,刚好赶上了“韩国文艺黑名单”时代。因为《杀人回忆》中有警察的负面形象;而《汉江怪物》则煽动了公众反美情绪,映射了政府的无能;《雪国列车》又进一步恶化了阶级问题,奉俊昊被毫无争议地列入了黑名单。一直到2016年底内阁倒台,“文艺黑名单”才得以昭雪。有一次,奉俊昊在接受外媒采访时说:“黑名单存在的时间是一场噩梦,使韩国艺术家沉浸在深深的创伤中。”后来,文人出身的文在寅上任,他对文化产业的态度,刚好与前任完全相反。当《寄生虫》获得戛纳金棕榈,当韩国音乐团体摘得美国“公告牌200”冠军时,文在寅都会发大段文字祝贺。自然,这次摘得奥斯卡四冠王,文在寅总统不仅在其社交平台发表了大段祝词,还定于20日在青瓦台为奉俊昊举办庆功宴。因此,如果我们把目光拉远,放眼到韩国影视半个世纪的沉浮,就能看到:创下亚洲电影新高峰的《寄生虫》,既反映了所处时代的特色,更是特定时代的产物。2、贵人的相助在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时,有一位全程不借助翻译,用流利的英语致辞的发言人,格外引人瞩目。虽然没出现在影片中,演职员表里也没有她的名字。但如果没有她的支持,《寄生虫》可能根本就不会存在。她,就是被韩国媒体称为“文化教母”的CJ 娱乐会长,CJ集团副会长李美卿女士(三星集团创始人的孙女)。虽然这位李女士外表看起来是韩国人,但她却出生在美国。因此,深谙美国电影玩法,以及文化融合套路的她,成为了韩国文化的狂热推广人。在她的推动下,1995年,CJ娱乐用3亿美元收购了梦工厂11%的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并且获得了梦工厂作品日本以外的亚洲发行权。然后,她多次派人去梦工厂学习,为进一步推动韩国文化出海做准备。直到2004年,CJ娱乐投资的电影《老男孩》在戛纳赢得评审团大奖,她的努力才获得了一丝曙光。奉俊昊则是通过好友朴赞郁(《老男孩》的导演)介绍,与李美卿相识。并陆续合作了《杀人回忆》、《母亲》、《雪国列车》,以及这部封神之作《寄生虫》。因此,如果没有海外文化输出经验丰富的发行方支持,就算奉俊昊才高八斗,要摸到奥斯卡小金人,恐怕还得多花上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3、专业的公关角逐奥斯卡,仅仅提交作品,是远远不够的。最起码,还要配合发行方做好一系列的公关活动。从什么时候开始呢?至少提前一年,公关就要开始行动了。在李安的自传《十年一觉电影梦》中,就有对《卧虎藏龙》宣传过程的详细描述——先是在世界各地参展拿奖,接受媒体采访上杂志上电视:从千禧年戛纳影展开始,七月的亚洲宣传,八月的泰勒莱影展,然后多伦多、纽约影展,美洲、欧洲地区的宣传,中间再插上个金马奖,接着是一路的年尾影评人协会的肯定、各种影展,包括2001年的金球奖、棕榈泉奖、英国的影艺学院奖、美国导演公会最佳导演奖等等,所有活动都指向“小金人”。然后制定针对美国本土的放映和宣传计划,从专业媒体到大众领域一步步制造公众声浪:我们从纽约两家、洛杉矶一家戏院开始做起,到奥斯卡前一周开到一千八百六十家戏院,之后两千多家。……原则上由小到大,先稳住艺术院线再逐渐扩大到大众院线。从核心扩散到边缘,先抓住中产都市观众群,再从都市逐渐扩散到一半观众和乡镇地区。《寄生虫》走过的路,与之类似。比如在前面,我们看到的大小近60个奖项。去年十月,先开始在美国少数屏幕放映。随着口碑逐步扩散,不断增加放映规模。直到奥斯卡颁奖前,全美播放《寄生虫》的影院达到了1000多家,票房有近3500万美元。成为北美票房非英语片历史榜的第三名。可以说,《寄生虫》的这一波“组合拳”打得非常专业,再加上全团队不遗余力地努力,拿下殊荣也算是天道酬勤。虽然四项奥斯卡颁给韩国电影的操作,让很多人大跌眼镜。但所有的意外,都包含着必然。比如奉俊昊对电影自始至终的专一,不断尝试,果断止损的魄力;时代赋予天才导演的机会;再加上恰好出现的贵人,以及专业团队拧成一股绳的努力。所以说,职场无大神。所有成功,都是在“能力+时机+资源”恰好等于一个数值时,偶然发生的。那么,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让可控的必然发生,然后静待意外惊喜的降临。没有谁能做什么都成功,也没有谁能一夜醒来就全球封神。不过都是必然的巧合罢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23必看十大电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