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南泥湾歌曲原唱播放》创作于1943年,通过著名歌唱家( )的演唱,使这首歌曲传遍全中国。

考点一:萧友梅萧友梅先生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他是一位学贯中西的音乐家,是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开拓者。他的不懈努力,为中国20世纪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肖友梅先生对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中国第一个音乐学院的背景。意在缅怀前辈的事迹。激励我们为音乐教育事业而奋斗。萧友梅,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字思鹤,又字雪明。原籍广东香山(今中山县),童年随父亲寓居澳门。1901年赴日本留学,在东京音乐学校学习钢琴与声乐,并在帝国大学学习教育。1913年又到德国莱比音乐学院和莱比大学学习,取得博士学位后于1920年回国。前后达十八年。在日本时,曾参加同盟会,掩护过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1920年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专科、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和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任教,并担任领导工作。在蔡元培的支持下,1927年在上海创办了国立音乐院,这是中国第一所专业音乐院,为音乐教育事业与培养专业音乐人才涤讪了基础。萧友梅还致力于编写音乐教材,计有1924年的“风琴教科书”、1925年“钢琴教科书”、1927年的“小提琴教科书”等,著有“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古今中西音乐概说”和“中国历代音乐概略”等学术论著,先在北京主持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和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同时组织了我国第一上管弦乐队,自任指挥。萧友梅被人们称为“现代专业音乐的奠基人”。他在教育家蔡元培的支持下创办了中国第一个音乐专科学校——上海国立音乐院(后改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蔡元培任校长,萧友梅任教务主任。从此之后,中国有了独立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萧友梅在学校担任乐理、和声、作曲、音乐史等课程。下有没还创作了九十多首歌曲和钢琴曲,如合唱《春江花月夜》、弦乐四重奏《小夜曲》、钢琴曲《新霓裳羽衣舞》,歌曲《国耻》、《五·四纪念爱国歌》、《卿云歌》等。由于他和一些人的努力,从此中国走上了音乐专业化的轨道。考点二:黄自黄自,是中国30年代重要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早年在美国欧伯林学院及耶鲁大学音乐学校学习作曲。1929年回国,先后在上海沪江大学音乐系、国立音专理论作曲组任教,并兼任音专教务主任,热心音乐教育事业,培养了许多优秀音乐人才。黄自是中国早期音乐教育影响最大的奠基人。黄自是我国著名的现代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他是第一个系统地全面地向国内学子传授欧美近代专业作曲理论,并且有着建立中国民族乐派的抱负的音乐教育家。他留学美国的毕业作品——管弦乐序曲《怀旧》是我国第一部交响音乐作品,也是最早在外国演出的一部中国交响作品。他为左翼进步影片《都市风光》写的片头音乐《都市风光幻想曲》是我国第一部具有专业水平的片头音乐。他所作的《抗敌歌》和《旗正飘飘》是我国最早的两首抗日救亡合唱歌曲。他所作的《长恨歌》是我国最早的清唱剧。他又是最早全面、系统地传授西方近现代作曲理论,最早为进步电影写片头曲的音乐教授。此外,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音乐周刊并担任主编,发起组织了中国第一个全部由中国演奏家组成的交响乐队——上海管弦乐团。一生为后人留下了94首包括交响乐、室内乐、钢琴复调音乐、清唱剧、合唱、独唱、教材歌曲等多种体裁形式的音乐作品;15篇涉及理论创作、批评、欣赏、作家、历史等方面的音乐论著;56讲有关音乐常识的课文;3部未完成的音乐书稿。他还创办音乐社团和主编音乐杂志、音乐副刊、音乐教材、音乐教科书,为电台组织音乐节目,撰写音乐广播稿等。作为克尽己责、无私奉献的音乐教育家,他是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初创时期集教务和教学于一身的顶梁柱。他是当时理论作曲组唯一的专任教员,独自一人承担了11门课堂教学,此外还兼授西洋音乐史和音乐领略法两门全校性的共同课,培养出贺绿汀、陈田鹤、江定仙、刘雪庵等近代音乐先驱,从而成为在我国专业音乐教育机构中全面、完整、系统地传授欧洲传统作曲技术理论,而且高徒满门的第一人。他明确地提出了建立“民族化的新音乐”的口号,其思想对他的学生贺绿汀等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作为一直在专业音乐教育机构从事作曲理论教学的他,考虑到“授课无教本之难,学者无书读之苦”,为责任心所驱使,他决心先填补和声学与音乐史方面的空白,并从1934 年初起,开始动笔写作。黄自推动中国音乐发展,不遗余力。在其作品中最有影响力的,当属艺术歌曲。黄自是1930年代艺术歌曲创作繁荣时期,最有创作价值也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艺术歌曲的特质,就是运用“音乐、诗歌、钢琴伴奏三位一体”的创作技法,是艺术性极高的歌曲形式。中国20世纪上半叶艺术歌曲的创作,是将德国、奥地利等西方国家艺术歌曲的创作技法,融入中国音乐传统中所形成的既有民族色彩的歌曲形式。舒伯特是西方艺术歌曲的代表人物和典范,而黄自则是在舒伯特的基础上又经过了自己的深入研究,是中国作曲家在艺术歌曲界的一个高峰。考点三:贺绿汀贺绿汀,中国音协副主席,上海音乐学院院长,音乐家。1903年7月出生于邵阳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家乡美丽如画的山水和优美动听的民歌,滋润着他的少年心灵,放牛、拾柴时常与村童对歌。1912年入宝庆循程学院读书,毕业后执教小学音乐、图画课。1923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长沙岳云中学艺术专修科,攻读绘画与音乐。1924年秋毕业留校任音乐教员。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农村大革命,为北伐军组织义演。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州起义,从事宣传工作。后转道香港赴上海。1931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选修钢琴与和声学,课余翻译《和声学理论与实用》。1934年在俄国作曲家齐尔品举办的征求中国风味钢琴曲比赛中,他以《牧童短笛》和《摇篮曲》分别获得一等奖和名誉二等奖。一曲成名,学校将他改为公费。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译著。百代唱片公司为他的得奖作品灌制唱片发行海内外。1934年进入电影界。聂耳介绍他到明星电影公司任作曲股长,参与左翼电影事业。他为影片《船家女》、《都市风光》、《十字街头》、《马路天使》和话剧《复活》、《武则天》等20多部影剧作品配乐作曲,创作了《摇船歌》、《背纤歌》、《春天里》、《怨别离》、《怀乡曲》、《恋歌》、《秋水伊人》等上百首歌曲,脍炙人口,传唱不已。他为影片《马路天使》谱写的《四季歌》、《天涯歌女》两支歌,成为他的电影歌曲创作和30年代进步电影的经典代表作品。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参加上海文艺界抗日救亡演剧队,奔赴武汉、郑州、西安等地演出,宣传抗日。在山西临汾,他在煤油灯下创作了不朽的抗日战歌《游击队歌》,并在八路军一次高级干部会议上指挥演唱这首歌,获得巨大的成功。从此,《游击队歌》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抗日战场,成为鼓舞抗日军民奋勇杀敌的进军曲。1938年6月到武汉,参加军委会政治部郭沫若任厅长的第三厅所属中国电影制片厂工作。武汉失守以后撤到重庆,任职中央广播电台音乐组,同时任育才学校音乐教师。他创作了《全面抗战》、《上战场》、《弟兄们拉起手来》、《保家乡》、《中华儿女》、《胜利进行曲》、《还我河山》等充满战斗热情的歌曲,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1941年皖南事变后,他毅然离开重庆,辗转抵达华中新四军军部,为新四军将士写歌教唱,受到刘少奇、陈毅的热烈欢迎。1943年到达延安,见到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毛泽东称赞《游击队歌》写得好。他在鲁迅艺术学院教书,并创作了一系列革命歌曲。1946年10月任中央管弦乐团团长、华北人民文工团副团长、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前进,人民的解放军》、《新民主主义进行曲》(或《新民主进行曲》)、《新中国的青年》,成为人民解放战争中嘹亮的战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回到母校,一直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从校舍建设到教学设备,从聘请教师到录取学员,他都精心组织、辛勤操劳。还创办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附小,为国家培养初、中、高级优秀音乐人才。他的音乐创作也进入新的高峰期,谱写了大量的好歌曲。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为悼念冯玉祥将军,受周恩来的委托,他根据一首民间曲子创作了曲名为《倒卷珠帘》的哀乐,震撼人心,动人心弦,后修改成常用的《哀乐》。还与人合作写了剧作《长征》,独立创作大合唱《十三陵水库》、《上海第三次武装起义》、《人民领袖万万岁》、《军旗颂》等重要歌曲。他总结长期从事音乐创作的经验,著有《我对戏曲音乐改革的意见》、《论音乐的创作》、《民族音乐问题》,出版了《贺绿汀歌曲选》、《贺绿汀合唱曲选集》、《贺绿汀管弦乐曲7首》、《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等书。他一生创作了260余首歌曲。其美妙的旋律,动人的音符,流淌在人民的心里,留在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宝库中。贺绿汀,是中国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他创作了很多作品,作品体裁多样,在中国有重大影响。他共创作了3部大合唱,24首合唱曲,近百首歌曲,6首钢琴曲,6首管弦乐曲,10多部电影音乐,还出版有《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他的歌曲《游击队歌》、《垦春泥》、《嘉陵江上》,在抗日战争期间流传海内外,至今仍是音乐会和歌咏活动中的伟唱曲目。他的器乐作品以钢琴独奏《牧童短笛》、《摇篮曲》,管弦乐曲《森吉德玛》、《晚会》最为著名。其中《牧童短笛》在1934年亚历山大·齐尔吕举办的“征办中国风味的钢琴曲”活动中获第一名。他一生为人民事业奋斗不息、歌咏不止,坚持正义和进步,歌唱光明和真善美,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倾毕生心血塑造起人格的丰碑。50年代后期的反右派扩大化时,他的直言不讳和凛然正气,招来了长期的麻烦。“文化大革命”中遭受牢狱之灾。1973年1月,毛泽东主席当面责问张春桥:贺绿汀怎么样了,不要整了吧!这才使他从监牢中出来,而处境仍然艰难。尽管如此,他不变求真求美之心,从不随波逐流。1999年4月27日在上海病逝,终年96岁。他是杰出的人民音乐家、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一副挽联这样写道:“牧笛扬华音,战歌壮国魂,灿烂乐章谱春秋,满腔赤子心;真言荡浊流,铁骨傲鬼神,浩然正气耀日月,一身报国情。考点四:王光祈王光祈 ,音乐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字润玙,笔名若愚,属龙,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人。1920年赴德国留学,研习政治经济学,1923年转学音乐。1927年入柏林大学专攻音乐学,1934年以《论中国古典歌剧》一文获波恩大学博士学位。他的研究,开东方民族音乐之先河。代表作《东方民族之音乐》、《欧洲音乐进化论》、《论中国古典歌剧》等。1923年,王光祈在柏林一音乐专科学校攻读音乐理论。1927年,他考入柏林大学攻读音乐学。自认改学音乐以来,他一方面学习音乐、乐器知识,一方面向国内介绍德国音乐、欧洲音乐,向德国介绍中国古典音乐,并且进行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他虽然“半路出家”,独居海外,但由于他具有不顾一切的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求实的作风,学习成绩和著述成就都日渐增长,为国内音 乐界注目,为老友们惊讶。1934年,他以《论中国古典歌剧》获得博士学位。  王光祈自1923年起,陆续写作出版了音乐专著16种,并在中外报章书刊上发表了一系列音乐论文(现见中文音乐论文16篇;外文音乐论文存目14篇,其中2篇已译成中文)。他怀有借助音乐之力唤醒民族,完成民族文化复兴运动的理想,主张一面先行整理古代音乐,一面辛勤采集民间流行的谣曲,然后再利用西洋音乐的科学方法,创造出“可以代表‘中华民族性’的国乐”。为此,他对西洋音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并分门别类地写成专著和论文,向国人介绍。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德国人的音乐生活》(通讯10篇,1923年10月11日起在《申报》发表)、《德国音乐教育》、《欧洲音乐进化论》、《西洋音乐与诗歌》、《西洋音乐与戏剧》、《德国国民学校与唱歌》、《西洋乐器提要》、《西洋制谱学提要》、《音学》、《对谱音乐》、《西洋名曲解说》和《西洋音乐史纲要》等。他认为国乐“必须吾人自行创造”,而“不能强以西乐代庖”,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此,他又对中国音乐和东方民族音乐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他最先系统地采用比较音乐学的方法,将中国音乐和某些东方民族的音乐同西洋音乐进行比较研究,提出了把世界各地区的乐制分为“中国乐系”(五声体系)、“希腊乐系”(七声体系)和“波斯阿拉伯乐系”(四分之三音体系)三大体系的理论,同时还对中国历代乐律史料作了初步的整理,提出不少有价值的见解。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东西乐制之研究》、《中国乐制发微》、《中西音乐之异同》、《东方民族之音乐》,《翻译琴谱之研究》,《中国诗词曲之轻重律》和《中国音乐史》等。此外,他还写了不少向西方各国介绍中国音乐的文章,其中包括为1929年版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和《意大利百科全书》撰写的《中国音乐》专稿。王光祈的其他论著尚有:关于国防、外交、政治、戏剧、美术的译作19种,《王光祈旅德存稿》2卷,以及散见于中外报章书刊的文章、通信数十篇。考点五:杨荫浏杨荫浏自幼酷爱音乐,从近邻道士颖泉学习笛、笙、二胡等民族乐器。12岁起加入无锡“天韵社”,从名曲师吴畹卿学唱昆曲及演奏琵琶、三弦等乐器。1916年考入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后入辅仁中学学习。1920年至1930年间从美国传教士郝路易女士学英文、钢琴和作曲,后又得到丁燮林博士帮助,学习音响学。1923年进上海圣约翰大学文学系学习,后转入光华大学经济系(今华东师范大学)。1926年辍学回乡,先后在无锡、宜兴任中学教师。1929年应基督教圣公会之聘从事赞美诗译制、编辑工作。1931年任圣公会联合圣歌委员会委员、总干事。1936年至1937年任北平“哈佛燕京学社”音乐研究员,并在燕京大学音乐系讲授中国音乐史。1941年至1949年在重庆、南京任国立音乐学院教授兼国乐组主任、国立礼乐馆编纂和乐曲组主任、金陵女子大学音乐系教授。1979年起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兼任民族音乐委员会主任、第三至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1984年2月25日在北京逝世。他一生致力于民族音乐遗产的搜集整理和中国音乐史、乐律、音韵、古谱的研究。1950年,他专程回锡抢救录制阿炳的6首名曲,并整理编成《阿炳曲集》出版。“文化大革命”期间,杨荫浏下放河北怀来县“五七”干校,1973 年患突发性脑痉挛,肺气肿亦日趋严重。1984年2月25日杨荫浏在北京 逝世,终年84岁。他是公认的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奠基者。他对无锡道教音乐、青城山道教音乐、中国基督教圣乐、北京.智化寺音乐、西安鼓乐、五台山寺庙音乐、湖南宗教音乐等都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堪称宗教音乐研究领域的先锋。建国后,杨荫浏任中央音乐学院研究部研究员、教授,音乐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及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他用30多年时间和毕生心血编著了《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完成专著20多种、论文近百篇。其中有《天韵社曲谱》、《雅音集》、《文板十二曲琵琶谱》、《古琴曲汇编》、《关汉卿戏曲乐谱》、《语言音乐学初探》等。考点六:阿炳阿炳,原名华彦钧,1893年8月17日出生于无锡市,民间音乐家,正一派道士,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1950年12月4日逝世。他刻苦钻研道教音乐,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华彦钧3岁时丧母,由同族婶母抚养。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阿炳的一生如戏剧般充满情节的跌宕。据说他生平唯一留存下来的影像,只有一张日伪统治无锡时期“良民证”上的标准照。相片里那个带着盲人眼镜,形容枯瘦的中年人,在一顶破毡帽下面的面孔,透着生活的艰难和沧桑。也许命运给阿炳的磨难,正是成就他那些动人心魄乐曲的缘由。这个华清和的私生子,生来就被剥夺了家庭慈爱的权利。当他的生母无奈地以结束自己的生命来抵抗世俗的歧视,这个孩子性格中一些隐秘的部分已经可见端倪。在外寄养几年的少年回归生父华清和的身边,他的眼光所见之处,也许有更多的是不解的疑惑。从资料中知道,他是叫着“师傅”来到当道士的父亲身旁。华清和自号雪梅,精通各种乐器。阿炳勤学苦练,不久就熟练地掌握了二胡、三弦、琵琶和笛子等多种乐器的演奏技艺。此刻阿炳还当自己只是个蒙受好心人照料的孤儿。然而当他长到21岁时,阿炳突然在华清和因病去世前明白了自己的身世。阿炳在这个卖艺为生的时期创作了他最为动人的乐曲。围绕二胡曲《二泉映月》的流传有许多故事,说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黎松寿孩童时期和阿炳是邻居,少年时喜好二胡,在演奏技法上常常得到阿炳的点拨。后来他考上了南京艺术学院民乐系。一天天很冷,他在老师琴房外活动手指,随手拉了支阿炳教他的乐曲。一曲终了,过来一个人讯问他拉的是什么曲子。老师告诉他,这位问他的先生是从中央音乐学院来的杨荫浏教授。黎松寿说这乐曲是家乡一个民间艺人教的,没名字。杨荫浏说这曲子好,还说他们正在收集民乐,要用刚从国外进口的钢丝录音机录下这样好的民间音乐。黎松寿和杨教授约好,回到家乡一直等到9月份,杨荫浏和曹安和两位教授才来到无锡。这次他们带来的任务是录制无锡的道教音乐。等录完这些道教音乐,黎松寿坚持请他们去录阿炳的乐曲。等阿炳拉完一曲,杨荫浏教授轻声问这曲子的名字,阿炳说没名字。杨教授说没名字不行,要想一个。阿炳接着说那就叫《二泉印月》吧。杨教授又说,《印月》这名字跟广东音乐重了,要不叫映月,无锡有映山湖么,阿炳说,好,你的学问大,就听你的。对这件事情,黎松寿先生在他的回忆文章里说:1950年9月2日,我和妻子陪着杨荫浏、曹安和两位先生找阿炳录音,那天从晚上7点半才开始录。录音的时候,阿炳因为身体很不好,手劲也不够,琴也是临时找的,所以录音保存下来的《二泉映月》并不是效果最好的。阿炳的最后一次演出是1950年9月25日,也就是录音后的第23天,好像是无锡牙医协会成立大会的文艺演出。阿炳支撑着病体出门,由于他走得慢,到会场时演出都快结束了。我扶着阿炳走上舞台,坐在话筒前面。这是阿炳平生第一次面对话筒演出,也是惟一的一次。阿炳一开始是弹琵琶,后来台下有人叫着要阿炳拉二胡,我和妻子就叫阿炳注意身体,不要拉。阿炳说了一句:“我给无锡的乡亲拉琴,拉死也甘心。”接着就拉起了他不知拉了多少遍的《二泉映月》。我记得满场都是人,连窗户上也站满了人。演出结束的时候,台下掌声和叫好声不断,阿炳听见就脱下头上的帽子点头示意。以上各种形式的评价,都应该既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成绩,又要找出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和不足及改进方法,以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考点七:冼星海冼星海,祖籍广东番禺(现属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习音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赴延安,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10月因劳累和营养不良,他的肺病日益严重,最后冼星海病逝于莫斯科。1938年9月,冼星海接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全体师生的邀请电报。于是,他高兴地对妻子钱韵玲说:“我们到延安去吧。”说走就走,这年11月,两人携手离汉去延安。他们在途中结成了革命伴侣。1938年冬,冼星海放弃优厚待遇,奔赴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延安“女大”兼课。在鲁艺,他负责音乐理论、作曲的主要课程,还教授音乐史及指挥。在延安的一年半,他进入创作的巅峰期,谱写了《军民进行曲》、《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作品。在政治上,他追求进步,并于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由诗人光未然作词的《黄河大合唱》经他谱曲,也成了旷世千古的绝响。1939年5月11日,在延安庆祝鲁艺成立周年晚会上,冼星海穿着灰布军装和草鞋、打着绑腿指挥《黄河大合唱》,在场的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首长连声叫好。更有许多人唱着“风在吼,马在叫”,走向抗日战争最前线。《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部交响乐代表作。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1939年首次映,歌曲慷慨激昂,在中国抗日战争时起到鼓舞作用。1960年代后期因江青的建议,被殷承宗等音乐家改编为《黄河协奏曲》,后来又出现了有石叔诚版的《黄河协奏曲》。《黄河大合唱》的八个乐章: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第二乐章:《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第四乐章:《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原稿为齐唱)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原稿是男声对唱)第六乐章:《黄河怨》(女高音独唱,音乐会上常按修订稿加入女声三部伴唱)第七乐章:《保卫黄河》(轮唱)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

《南泥湾》这首动听的陕北民歌,真实地唱出了南泥湾的变迁在南泥湾改造中诞生的南泥湾精神,激励鼓舞了中国几代人。 片名:延安——南泥湾 金色的麦浪,层层梯田,这就是坐落于陕北黄土高原北部的南泥湾,位于延安市东南45公里。古时的南泥湾被当地人称做南阳府,但它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府衙,只是当时延安的一个乡,南泥湾纵横120余里,它的中心地区由三条河川构成。自西向东的南盘龙川,自南向北的九龙川,两川汇合以后称为南阳府川向东北延伸而去。 一百多年前,南泥湾曾是人口稠密的地区,据史料记载,这里曾有过街市,主要居住着回汉两个民族。满清入关以后,为了政治上需要,制造民族仇杀,后来这里又军阀、土匪横行,人民背井离乡,相继逃亡致使这里成了一片荒山野岭,昔日的河川变成了烂泥湾。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经过长征,从江西到达陕北以后,决定把陕北作为中国革命的总后方,扩大根据地建设,成立陕甘宁边区,南泥湾成了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 1941年前后,陕甘宁边区西南的山西、河南和湖北等省相继沦陷,日军加紧了对陕甘宁边区封锁,致使陕甘宁边区的生活面临了极大的困难。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1941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开展生产自救,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陕北边区展开。 那时的南泥湾地区是陕甘宁边区的前沿。它东南方向的茶坊镇,与国民党军队占领的洛川连接。当时国民党军队在那里驻扎着一个军部和一个师的部队。南泥湾是国民党军进入延安的必经之路。 当时驻守南泥湾的是王震率领的中央红军第359旅,根据中央指示369旅, 不仅要随时准备迎击国民党可能发动的军事进攻,还要通过开荒生产,尽快做到生产自给,从根本上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359旅的战士,在旅长王震的带领下在南泥湾边战斗边开荒生产,在昔日的烂泥湾上,开垦出了稻米飘香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大面积良田。 当年南泥湾的垦区包括延安、延长、甘泉、富县等县,到1944年10月共垦荒26万亩。 359旅的战士用自己的双手,不仅解决了南泥湾当地军民的吃饭穿衣问题。还上缴了500多万公斤余粮,足够两万人的军队吃上一年。为前线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南泥湾和大生产中诞生的南泥湾精神也从此广为流传。
《南泥湾》理解作者写了什么事,抒了什么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泥湾歌曲原唱播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