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高地贡米米要怎么储存?

6月18日至20日,第十九届粮食产销协作福建洽谈会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本次粮洽会以“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促进产销协作共赢”为主题,旨在进一步深化粮食产销合作,提高安全保障能力,实现产销区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福建高地贡米米业有限公司作为清流县粮食发展重点企业,受邀参加本次展会。高地贡米展位位于福建厅三明展区,丰富多样的活动吸引了众多现场观众驻足采购,场面一度十分火爆,现场试吃活动也受到了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高地贡米产自三明市清流县,拥有悠久的历史。经过长期洗礼,高地贡米迎来了新的发展,公司致力于打造福建优质大米品牌形象,为消费者提供放心、安全、自然、营养的高品质大米。用市场指导生产,带动农户科学种植增收,打造上下游产业链,助力乡村振兴。本次展会时间为6月18至20日,欢迎大家到高地贡米展位品鉴、交流、洽谈合作。原标题:《高地贡米亮相第十九届粮食产销协作福建洽谈会》阅读原文特别声明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2017-06-18 22:20
来源:
清流人
清流,闽西一颗璀璨明珠,有“太极之城”和“内陆鼓浪屿qingliuren520
高 地 贡 米
李新旺
登上伯公岭就到了高地,一座建在山顶上的村庄。
来时三月,大雨初歇,细雨飞扬。一切都很清新,土地、房屋、空气,湿漉漉地迎来。风轻轻飘动,挤落枝叶间一串串水珠,滴滴嗒嗒,象清脆的鼓点绵绵敲打在春天的腰姿。水流经处,田野广袤地铺展开来,三千余亩,洋洋洒洒,空旷通达。
高地土沃,盛产稻米,品质上乘,众口皆知。
据《清流县志》载:高地岭,在县北永德里。高峻百仞,故得名。永德里即今嵩溪镇,距县城二十公里,属地有莲花山自然保护区,林茂物丰,景佳形胜。高地分两村,阳坊和余坊,人口近二千,主业种稻。阳坊姓阳,余坊姓余,宋时由将乐迁入,至今繁衍三十余代,逾千年。两姓向来和睦,相为邻里,凡事多有帮衬。
高地虽属僻壤,却得自然造化。明成化三年十二月十七日,皇帝颁布圣谕,擢命高地人余回祖为光禄寺掌厨御膳,养以供朝廷之用,尽心毋怠。
果真不简单,余回祖何许人也?余氏族谱称:余回祖系余氏七世祖,曾任朝廷尝菜官,常往江南选取好米供京官食用。某次,余回祖返乡探亲,吃着柔软甜润的家乡米,忽生一念,这不就是京城需要的好米吗?待返京,带上高地米,亲自下厨烹制米饭。皇帝用后,龙颜大悦,盛赞此米色美味佳。自此,高地米走出深山,荣登京城,得皇宫厚爱,年年上贡。“高地贡米”缘此而来,其誉享八闽,名播皇城,余回祖功不可没。
村中老者言,“余氏家庙”前曾立石碑一块,名曰“郝书堂记”,铭刻这段传奇故事,后被损毁。可惜了。
余、阳两家,自古多有交集。相传,余氏祖先二十六郎公早年为阳家长工,专事放鸭,每日每鸭交蛋一枚。二十六郎公勤劳朴实本份,其品格感动了上苍,令其鸭每日生两蛋。如此,除去交东家的“租金”,还可净赚一半,日子越来越红火。有位风水先生常年住阳家,为阳家看风水,行地理。二十六郎公重情义,常常煮蛋给风水先生吃。先生为报答,将一秘密相告,嘱公于村口竹林盖屋居住。竹林即今“余氏家庙”所在,乃风水宝地。二十六郎公遵先生嘱,于竹林盖竹寮为居。如风水先生所言,余氏从此人丁兴旺,事业发达。
“银盆架上架金盆”,世人以此话来形容高地这方膏腴之土,十分恰切。高地海拔六百多米,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水质清冽,树木葱郁,生态完整。沉年落叶腐烂后,经雨水冲刷,渗入田间,增强了农田的有机质,种植水稻得天独厚。“柳叶尖”、“金包银”、“芒尖”,这些是“高地贡米”的主打品种,年年丰收。银为水,金为谷。金秋时节,从高处俯瞰,稻浪翻滚,整个高地如沐金光。
“高地贡米” 实至名归,无人争议。传说“贡米”收成后,村民下山卖米前,都会往山泉中洒入一些白米,顺山泉漂流到山下的嵩溪,镇上卖米的商户看到山上漂来的高地米,便知“贡米”要下山,纷纷收起箩筐和杆秤,把市场让予高地米。这并非高地村的农户要欺行霸市,也不是镇上商户有意照顾,而是“高地米”优良的品质、公道的价格已获普遍认同,这远非其它地方所产稻米可比。商户们心里清楚,只要高地米上市,他们的米就卖不动了,不如主动让市。传说虽然有点夸张,但“高地贡米”酥软香甜的口感和家喻户晓的名气则不容置疑。
至20世纪30年代,发生在高地的一次惨烈战斗,令高地再次载入清流史册。老红军梁香娇老人回忆:1934年农历5月,她和县工会的另一位同志(清流城关西门人),连同嵩溪工作团一行十六人到高地开展筹粮工作,刚走到村口“余氏家庙”祠堂前就遭遇“童子兵”的伏击,工作团寡不敌众,十五位同志壮烈牺牲。梁香娇从死人堆里爬出,被“童子兵”捕获,受尽酷刑。村中一位老人与“童子兵”熟悉,将她救下并收留,后卖给一位“挑货郎”为妻。梁香娇成为工作团唯一幸存者,高地的山山水水又一次承载了历史的荣光。(注:梁香娇,又名梁金珍,江西永丰人,曾任清流县工会女工委员会主任)。
峰峦之上,沃野平畴;高山之巅,炊烟袅袅。心口相传的故事感人至深,晶莹透亮的“高地贡米”源远流传。地肥人勤,远离都市喧嚣,委身心于田野,高地自有悠然惬意之乐。“两熟潮田天下无”,明代诗人马益对高地的盛赞,亦是对这方土地的褒奖和挚爱。梨花带雨,草长莺飞,时隔年余,“贡米”余香犹在腹中流连。
高地,一把好米!
作者名片:
李新旺,乡村教师,福建省作协会员,三明诗群成员。有文集出版,有诗收录全国及地方选本。其中,《走马南山》等三首入选《中国好诗》。
李新旺/文
图片来自县农业局
回复以下 关键词查看对应内容:1-10丨县歌丨招聘丨求职丨路痴丨美食丨特产丨二手丨租房丨景点丨快递丨天芳悦潭丨龙津丨赖坊丨东坑丨交友丨婚俗丨定光古佛丨攻略丨微社区丨福利丨活动...
投稿:58252673@qq.com
合作热线:13515996405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流高地贡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