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绣有哪些代表刺绣作品介绍?

1991年,温州大学成立温州市人像绣研究所,2012年更名为温州市发绣研究所。近年来,发绣艺术的创作研究不断发展,作品题材内容不断增加,艺术手法不断创新,发绣语言不断丰富,艺术表现力不断增强。发绣佳作迭出,获得包括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金奖等诸多荣誉;“发绣外交”硕果丰厚,作品先后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荷兰、马来西亚、新加坡、阿联酋、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展出,并多次作为国礼赠予外国元首,深受好评。2010年,孟永国任温州市发绣研究所所长后,承前启后,继续传承创新,组建温州发绣团代,培养发绣人才,拓展发绣题材内容,融入现实生活,温州发绣艺术不断发扬光大。“新闻+”央视《文化艺苑》栏目播出《在传承中创新·孟永国》温州发绣,是以人类的天然色泽发丝为材料、以针为工具,在绷平整的布帛上施针度线、创造形象的艺术,这种古老的工艺最早起源于唐朝上元年间。在人们的印象中,舞针弄线,都是心思细密的女性更胜一筹。坐在绣架后面,穿针引线,一派娴静淡然。而孟永国,是在怎样的机缘下钻研起了温州发绣这一门技艺?说起刚入行时的状况,孟永国笑得很开心。当年他刚刚从温州师范学院(现温州大学)美术系毕业。血气方刚的大小伙子,却整日里坐在绣架后面穿针引线,心里还是有些障碍的,却始终不敢和家里人说。后来有长辈知晓了,告诉他父母:“你们家孟永国在温州绣花。”父母一听也傻了:“不是说在温州教书的吗?”其实,孟永国迷上发绣,源于听了一次魏敬先先生的讲座,跟着同学体验了一次发绣。他觉得很有意思,而且敏锐地感觉到,画画的人去做发绣,就是把头发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材料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追求,于是很想试试。当时,温州大学发绣研究所刚刚成立,急需发绣人才,他便留校进入了研究所。刚接触发绣的孟永国,满怀热情。在施针度线过程中,拉下的是发丝,穿上的却是构成形像的线条,手指拉的力度直接关系到发丝呈留在面料上的图案形态。若是一手重一手轻,针脚线条受力不均,便会影响绣面效果。轻了,就会比较松弛,不能服帖底缎;重了,拉得太紧,底缎就会被拉皱。对于从未拿捏过针线的孟永国来说,确为不易,天天对着一根针在使劲,“一双手被刺得跟马蜂窝一样。”每次一到医务室,校医不等他开口,就自动递上一盒创可贴。有这么一股肯吃苦的劲头,孟永国在发绣上上手很。一年之后,就有了求变的想法。一直以来,温州发绣都是单色作品,用的是东方人的黑发,用黑白的明暗对比来表现人、物与风景。因为发丝有弹性不易操作,在曲针处理上很难流畅顺和,特别是黑色发丝,色彩不丰富,亮部难处理,色质感很难体现,也限制了表现范围。魏敬先发绣作品《孙中山像》有一次,孟永国碰巧遇到荷兰阿姆斯特丹美术学院的两位青年女教师来温师院美术系交流上课,看到她们的金发后,他顿时产生了一个想法:不同人种的头发合绣,一定能带来出其不意的效果。可是,他又怕直接向对方要头发过于唐突,希望通过同事介绍说明。结果一来二去,两位老师回国了,头发也没要到。最后,还是委托本校老师访问荷兰时,带回了他心心念念的金色头发。之后的整整半年,孟永国不断地构思尝试,发绣几乎成为他生活的全部。经过艰苦绣制,整幅作品基本完成,这是他的第一件彩色发绣作品,也是温州第一件彩色发绣作品——《蒙娜丽莎》。当西方经典艺术用中国传统艺术的语言进行诠释后,永恒的微笑以别样的方式开始绽放。发绣作品《蒙娜丽莎》相比于传统的单色发绣,彩色发绣具有色彩的冷暖和色相的微妙变化,不过在创作时,因选发复杂也耗时更长,费用更高昂。但是,作品一旦完成,质感效果特别好,画面层次更丰富,针法也更活泼生动,变化无穷。在成功创作出第一件彩色发绣作品后,孟永国继续将彩色发绣作为自己的专研方向,开启了温州发绣创作向多元化的拓展。2010年3月,孟永国接任老师魏敬先成为温州发绣研究所所长。“做艺术更需要的是奉献精神。”孟永国挑起了发展的担子。在创作《爱因斯坦》的时候,孟永国深刻地感觉到传统的发绣针法过于简单,达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他尝试性地用了现代刺绣工艺家杨守玉所创的“乱针针法”,将其带入发绣作品中。自由奔放、轻松随意的乱针针法,达到发绣语言与审美对象精神传达上的契合。在之后的创作中,孟永国采用“应物施针”的艺术手法,艺术思想巧妙地融入针法语言,淋漓尽致地传达作者想要诉说的心声,做到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的高度一致。2012年,孟永国新创做底补色法,将彩色发绣进一步完善。他还倡导“应物施针、法随心意”的创作理念,首次提出“以针线写生”的刺绣主张。多年来,他获得过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代表作品有《邓小平》《爱因斯坦》《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丝语廊桥》《悠然》等。他的作品不仅被博物馆收藏,还应邀到过欧洲、中东地区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在香港举办“孟永国发绣艺术展”。在传承保护方面,孟永国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优化建设了温州发绣非遗基地,获得温州大学大力支持,扩大艺术馆的展陈空间,增加工作室、办公室资料室和技艺实训室等,使温州发绣有足够的空间和硬件设施,利于保护传承与发展。孟永国说,创新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在继承传统发绣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把不适应时代的部分转化为有生命力的新创造,表现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如此才能延续传统文脉。党史上的今天1928年6月18日—7月11日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苏联莫斯科近郊举行。大会对一系列存在严重争论的有关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做出基本正确的回答。大会指出: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现在阶段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大会提出驱逐帝国主义者,完成中国的真正统一;彻底地平民式的推翻地主阶级私有土地的制度,实行土地革命;力争建立工农兵代表会议(苏维埃)的政权,是当前中国革命的中心任务。1979年6月18日至7月1日 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和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的重大决策。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七部法律,迈出了加强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一大步。2012年6月18日、24日 神舟九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先后成功进行自动交会对接和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党史回眸上下滑动阅览
2019-12-02 17:36
来源:
温州鹿城发布
瓯绣
又称画帘
是温州地方传统艺术
产于瓯江地区
亦名“温绣”
是浙江“三雕一绣”特种工艺品之一
由中国传统刺绣发展而来
瓯绣不仅被国家珍藏
还被作为国礼赠送
有“发绣外交”之说
鹿城刺绣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重要的刺绣艺术科研、保护、传承、生产的地区。小布获悉,为推动民间文化艺术繁荣发展,鹿城区创建申报“中国刺绣艺术之乡”,日前经由温州市民协、浙江省民协逐级审核后,已呈报至中国民协。今天,小布带你走近温州刺绣,寻踪其源流衍变,盘点刺绣匠人,聚焦其在中国外交中的独特地位。
1983年,瓯绣《牡丹孔雀图》参加日本石卷市展览会
万象入绣 书画添香
寻常百姓物什成为艺术品
古时候,温州十三四岁的女孩会跟着母亲学习刺绣针法及女红,这些绣房习作正是温州刺绣工艺的起源。彼时刺绣所用多为平针绣法,图案以花草鱼鸟为主,多绣于日常用品及服饰上。及至宋时,温州刺绣已经实现了从单面绣到双面绣,由小幅到大幅的转型,针法则仍以平针、长短针为主。
明清时期,刺绣工艺逐步向艺术品发展。除了事佛刺绣、生活用品刺绣的广泛应用外,还出现了作为艺术品供人观赏的刺绣画片。清末民初,温州刺绣名家林森友将湘绣的“画片”制法引入温州,温州刺绣画片因而诞生。一时间,花鸟走兽、佛像佛经、仕女华盖、诗词山水纷纷入绣,不同针法灵活变换,散线、金银线穿插点缀,温州刺绣工艺的表现力空前丰富。清咸丰三年(1853)温州开始设立专业绣铺,包绣官衣、锦服、戏装、蟒袍、绣片等,民间刺绣作坊也纷纷出现。
谢灵运-登江心孤屿 十字绣
及至1916年,温州设立了刺绣局,雇用民间男女绣工做刺绣品,专做出口贸易。“美 大”等十余家绣花庄相继开设,温州城区府前街、五马街、打锣桥等处,均设有刺绣社。到1926年,温州男女绣工已有近800人,技艺高超的艺人40余人。到了三四十年代,由于海外市场开拓,在温州家家户户都参与刺绣加工,一时间加工人员达到30万 人。这一时期,不少著名书法家、画家加入刺绣行业,设计刺绣画稿,温州刺绣“绣画合一”的特征日益突出,绣品的整体艺术品位也得到提升。例如,当时温州女国画家蔡墨笑的刺绣作品曾在巴拿马、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展出,其亲自作画并刺绣成的《繁籐鸳鸯图》甚至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得优秀奖。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温州刺绣先后衍化出瓯绣、十字花、发绣、钩绣、绒绣、电脑绣花、畲族民间刺绣等刺绣工艺品种。
玉指添春 金针逐翎
匠人匠心绣出“金名片”
刺绣文化源远流长的鹿城,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刺绣大师,如施成权、林媞、孟永国、张国民等,他们传承传统绣艺,积极创新绣法,为鹿城绣出一张极具代表性的“金名片”。
《荷墨》双面异色绣
生于温州瓯绣世家的施成权,是施氏瓯绣第三代传人,更是国家级非遗项目瓯绣代表性传承人。17岁起,施成权便师从老艺人张仲光及其父施希华学习瓯绣技术,一绣便是45年的光阴。2005年,她创办施成权瓯绣工作室,致力于创作新型精致瓯绣作品,完成瓯绣历史上第一件双面异色绣作品《荷墨》与第一件双面全异绣作品《王者雄风》。几年间,她创作的20多件瓯绣精品在省级、国家级的艺术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并送往世界各地展出。
今年53岁的孟永国是浙江省非遗项目温州发绣代表性传承人,是中国当代发绣艺术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孟永国不断创新求变,创新“做底补色法 ”,倡导“应物施针、法随心意”的创作理念,首次提出“以针线写生”的刺绣主张。1994年,孟永国采用国外不同人种的各色发丝与中国人头发结合创作了第一幅彩色发绣作品《蒙娜丽莎》。18年后,他又创作完成发绣作品《悠然》,开辟了发绣表现浓丽色彩的新空间。
鹿城同样也重视刺绣人才的培养,积极推动“刺绣非遗进校园”工作开展。目前,温州第十四高级中学、温州城南小学等中小学已相继开设刺绣课外活动课,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在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瓯绣专业课程,温州大学则设有温州市发绣研究所。同时,鹿城设立刺绣名师工作室,推荐并支持刺绣艺人参评职称及荣誉评选,在行业内形成专业引领、多元成长的刺绣研修文化氛围。
《蒙娜丽莎》发绣
截至2018年底,鹿城现有中国刺绣艺术大师1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5名,温州市工艺美术大师12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人,浙江省非遗传承人6人,温州市非遗传承人3人,鹿城区非遗传承人2人。而鹿城刺绣行业现从业人员更达1500人,随着这个数字的不断增长,鹿城刺绣的未来也更加令人期待。
登堂入室 名传万里
鹿城刺绣精品“走出去”
鹿城刺绣源远流长,享誉天下,早在唐咸通八年,便有鹿城刺绣佛像出口日本的记录。如 今,鹿城刺绣珍品前往各国展出,引无数外国贵宾争相竞拍、外国博物馆纷纷收藏,也成了中国与他国友好往来的代表性礼品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逆转了温州刺绣艺术的颓势。1954年,城区先后成立了温州市第一刺绣生产合作社与第二刺绣生产合作社,后两家合作社并为温州市瓯绣厂。
20 世纪末,经济形势转变,温州刺绣产业在步入下坡路,一群“卫士”则以隐忍坚守书写出感人的护“绣”历史。温州瓯绣厂采取一分为三的策略,即原瓯绣厂、小南门经营部、解南经营部三块,自负盈亏,保存实力。2007 年,温州瓯绣厂终于等到天明——由张国民、林媞、李小红等一批技艺精湛的瓯绣艺人组成的温州市耿明瓯绣艺术研究所历经6年发展,携水墨绣、装饰绣、书法绣等一系列研究成果,与温州瓯绣厂兼并,确立新厂以“生产商品求生存,创作精品促发展”的全新发展方针。同时期,原温州市花边厂设计室主任王劲忠在亲自成立的十字花绣研究室里,大胆创新,将十字花绣的地位从日用型产品提升到欣赏型装饰画,为十字花绣开辟了一条发展之路。发绣艺术则因上个世纪经历魏敬先的充分研究,进入品牌创立时期,且因其多样的表现手法与独特的艺术魅力而频频登上外交舞台。
风车 十字绣
多年来,鹿城刺绣艺术家与多国刺绣艺术家同台斗艺,相互交流,碰撞鹿城刺绣艺术的智慧火花。1999年,刺绣艺人林媞两次代表瓯绣最高水平参加世界博览会;2000年10月,6幅来自鹿城的发绣作品在联合国总部展出;鹿城刺绣艺人及其作品曾应邀前往数十个国家参与展出,其中,魏敬先、孟勇国、万升平还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美国科恩大学及泰国等地展览和现场表演发绣技艺。一位位刺绣名家,一幅幅刺绣作品,飞向世界各地,国际友人们对鹿城刺绣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2016年,杭州G20峰会可谓是全球关注焦点,彼时鹿城刺绣的精彩亮相让许多人印象深刻。施成权瓯绣作品《集瑞图》、林媞瓯绣作品《锦羽迎春》、陈小燕瓯绣作品《国色天香》、孟永国发绣作品《白头偕老》、万升平发绣作品《秋山图》在 G20峰会上展出,引起轰动,后被杭州西湖国宾馆永久收藏。2017年,鹿城刺绣惊艳亮相上海滩,华丽呈现温州23位刺绣艺术家的近百件刺绣精品。2019年7月,鹿城刺绣首个个展——“一针一线绣匠心·千丝万缕中国梦”暨施成权瓯绣作品展举办,展出瓯绣精品50余幅,对瓯绣的传承以及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松鹤图(局部)瓯绣
鹿城刺绣艺人们的刺绣作品受到国际友人广泛好评,大量作品被作为国家领导人外事交往的国礼赠送给国外贵宾。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瓯绣挂屏《百鸟图》被作为国家礼品赠予贵宾;1985年,鹿城发绣《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彩色绣像被作为国礼赠送与英国;彩色绣像《戴安娜王妃》曾被我国经贸代表团带往英国伦敦,送给戴安娜王妃,受到戴妃高度赞赏;1995年,鹿城发绣被列为外交部定点礼品。
据悉,未来,鹿城将借助温州国际时尚文博会等展会展销平台,组织刺绣艺人或刺绣作品赴各地参加非遗、民俗、文化等活动,将鹿城刺绣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同时,由鹿城区委、区政府牵头,每年将举办一次鹿城刺绣展,并同期配套举办全国性的刺绣艺术论坛,将各地大师、专家请到鹿城,通过精品展示、评审评奖、学术交流,让鹿城刺绣吸收各地刺绣技艺精华的同时,也让更多的人见证鹿城刺绣的蓬勃发展,让精美的绣品“走出去”。
来源:温州鹿城发布
资料:鹿城区广电全媒体中心记者: 亦慧、蒙蒙;通讯员:陈晓克
责编:林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2023-04-28 17:41
来源:
江南水乡生活见闻发布于:北京市(来源: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发布)
自2021年起
每年的4月28日为“苏州工匠日”
今天
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位 发绣大师
一起走进“丝丝入扣”的艺术世界
在娄葑街道的一处刺绣工作室内,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绣项目的传承人周莹华正静心端坐在绷架旁,用一支画笔,一绺发丝,一根绣针,绣制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
发绣又称墨绣
是用人的头发丝绣制出图案的刺绣艺术
与丝绣相比
它有着线条明快、清隽劲拔
耐磨耐蚀、永不褪色、利于收藏等特点
2011年,发绣被列为苏州市非遗项目
▲发绣 《货郎图》-1
周莹华与发绣的缘分源于从小的耳濡目染。她的父亲高伯瑜是苏州刺绣研究所的创办人之一,被尊称为“现代发绣之父”。1956年,在高伯瑜的提议和组织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幅发绣——《屈原像》在苏州刺绣研究所诞生了,抢救了濒临失传的发绣技艺。
▲ 发绣 《屈原像》
20世纪90年代,因不忍心父亲耗尽心血重新挖掘的技艺就此埋没,周莹华辞去了会计的工作,立志要让当年盛极一时的发绣技艺在苏州重放光彩。她开创了自己的发绣工作室,专心投入到了发绣的研制与创作中,一绣就是30多年。
“最早的发绣是一个生命的艺术。”
周莹华介绍道,发绣源于唐代,古人珍惜头发如生命,认为“肌肤毛发,受之父母,不敢损伤”,注定了这一艺术的稀有和珍贵。
也正是对发绣这门艺术虔诚的敬意
周莹华数十年如一日地将自己的全部心血
倾注于发绣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由于题材和技法的原因,发绣流传下来的作品大多较为简单、粗糙。为了突破传统,周莹华潜心研究,大胆创新,突破题材和颜色的限制,以自由奔放、轻松随意的乱针针法,突出作品的立体感,大大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她的发绣作品大多取材于传统国画名作,强调作品 诗、书、画、印的统一,这种基于材质和针法所形成的质感、色调、肌理之美,形成一种笔墨丹青所不能到的魅力。
▲ 发绣 《风雨牧归图》
在多年的发绣艺术工作中,她先后绣出《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姑苏繁华图》等多幅经典发绣作品,获得十几个国家级、省级的金、银奖。2012年,周莹华被列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绣项目的传承人。
▲ 发绣《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 发绣 《清明上河图》 (局部)
▲ 发绣 《虢国夫人游春图》
发绣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手艺
如何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元素
发挥艺术创新的生命力
是周莹华一直思索的问题

为此,她尝试将发绣与现代绘画相结合,绣制作品《随你走天涯》,在宫扇上实行现代钢笔画和传统发绣的一次跨界融合。
▲ 发绣 《随你走天涯》
除了致力于探索当代发绣艺术
在艺术语言和材料上的创新突破外
周莹华还身体力行做了很多传承推广工作

她不仅带着自己创作的发绣作品积极参与国内外展览,发现、培养发绣传承人,还时常在高校、社区等地举办讲座、现场示范等互动活动,让大众了解发绣艺术。为了让发绣走进寻常百姓家,她带领团队开发了挂饰、卡包等日用系列和合家胎发绣。
▲ 发绣 《莲溪渔隐图》
周莹华说她的愿望很简单,希望有更多人知道发绣这门有温度的民间艺术,也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守艺人加入到发绣传承与传播的队伍中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刺绣作品介绍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