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君的主要作品有哪些文章梦中的饼干屋主要内容和阅读感想是什么?

作为一名从事阅读教育行业多年的老师,我不止一次地对家长和孩子说过:“读书,应该成为一种常态。”当然,这也是大部分人认同的,只不过能够做到的人少之又少。那么,问题来了,读书可以是常态,关于读书感想的写作,也就是读后感,要不要成为常态?这可能就不太好回答了。下面我来说一说自己的看法:首先,“写”,不像“读”那般随意;其次,相较于“读”,“写”无疑有着更高门槛;再次,书读了,但真的“无感”;或者,想写,但确实不知该怎么写……如果认定这类写作是必要的,那么上述四种可能,可基本涵盖读后感写作面临的难题。即时间、精力上的困难,文本基础上的困难(“无感”),能力上的困难等。这几个难题可否化解,暂且不说,先说说要不要写的问题。1、你是否把阅读或者写作当作一种负担?无论读书还是写作,都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精神活动是想谋求一种欢乐的状态。如果觉得读书是件苦差事,可以放弃阅读。但一想,放弃阅读,就是拒绝和“文明”接触,拒绝同先哲对话,甚至主动将自己置于和整个人类演化背道而驰的轨道上,是不是一件很恐怖的事?这样,还会认为阅读的“苦”不可克服吗?还会轻易说出“没时间读书”吗?所以在这里,不再对“要不要阅读”产生疑问,而是直接肯定有数量庞大的群体认为读书是快乐的、对阅读在绝大多数时刻产生兴趣。或者,通过一定方式进行改变,最终体察到“阅读之乐”。因此,只有将阅读的基础打下,读后感等作品的写作才能慢慢进入可探讨范围,从而解决上面列出的几个难题。2、“读”与“思”不可分割假定一个前提:“我”是个爱阅读的人,那么“我”必然将阅读视为“有意思”、“很重要”的事,就会无条件看重它,围绕阅读做众多不计成本的工作。那么,读后感写作,可否被归入“不计成本”中?从物质的角度,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但从精神角度,相信多数人会认为读后感有写的必要。因为“读”与“思”,本就不可分割。“写”是“思”的具象表现,一种具有仪式感的举动,更可视作对自己阅读行为的回报……可见,一个“真爱读”的人,会为自己在阅读上有所付出,就包括动笔写一写。而如果意识/动机上的问题得到解决,接下来多是“技术上”的问题。解决起来容易很多,无非是技巧获得、经验积累、时间检验等。不过,还是按照上面提到的几个困难依次看一看。3、时间和精力不够支撑写作如果感到这个因素构成了写作困难,可能在于将读后感当成了任务、负担,感觉是需要整块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作……总之,你把写作这件事看的太“重”了。假如说,一篇读后感是要上交的作业,如此对待是不差的。但事实上,日常读的书多是所谓“课外书”,那么读后感就更多在无压状态下进行,相当于一次次练笔。这样,哪里还有什么紧张感?还有什么要严格遵守的条条框框?同时,读后感,是一自由灵活的文体:篇幅可长可短,表达可深可浅。简言之,但凡自己的感想与感悟,哪怕一句话评论或短评、快评,均可称之“读后感”。所以,在练习读后感写作之初,不要刻意追求是不是写得很长、过于在意是否深刻,而是做到尽可能“原创”——是不是“自己的东西”。如果一开始就朝这个方向努力,日积月累,兼具外在形式(篇幅长)与内涵(思考深)的读后感终会写成。4、对所读的书真的没什么“感觉”,读后感还要写吗?读完“没什么感觉”,想必所有阅读者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众多,在此不做深究。但至于要不要写,在此提出两个观点。(1)观点一:如果“你”已是一个拥有练笔习惯的人,在遇到一本“无感”的书时恰好想放松一下。这时,不进行写作也说得过去。(2)观点二:如果“你”是一个读书的“新手”,练笔的“新手”,此刻,就需要给自己加加压。例如问问自己:“无感”,是不是因为读得不透,或因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而没有读懂,还是因为尚无法对文字有着足够的驾驭力而丧失动笔的信心。所以,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不建议立马放弃(对“老手”其实也如此)。可以先静想:自己有无可能将阅读的“无感”变为“有感”,有没有可能勇敢拿出纸笔,或打开可写作的软件、程序,挑战“无感的写作”?或许,如果迈出“这一步”,日后的“每一步”可能走得顺畅。就像美国成长小说《奇风岁月》(Boy’s Life)中主人公科里的老师内维尔所言:如果你面对一张空白的纸,时间够久,你就会知道要写什么了同时,尽管“观点一”提到了某些时候,“放弃”,并非不可接受,但仍希望向内维尔老师的建议靠拢:把所有的事都记下来最后,读后感到底该怎么写?前面说过,读后感属自由灵活的文体,内容的价值全在阅读者的自我真实感受。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大量且充分的阅读和真切感悟,确实难成文章。不过,书读完了,有一定想法,甚至也动了笔……再没有写出理想作品、或“有进步的作品”,就稍显遗憾了。不过,要说给读后感找一“标准写作教程”也非易事。即便市面有这样的书籍,读后感的写作进步同很多文体一样,多需在实践中自我摸索。如同日记、书信等,在内容上,会有统一标准吗?日记与书信的内容属纯私人化的东西。在这方面,读后感有类似特点。话虽如此,但在构思读后感前,还是有些规律性的内容可遵循。比方说:1、读后感,也需要标题。一方面增添文采,另一方面帮“你”明确写作角度,不轻易跑偏。2、找到写作的绝佳切入点。新手在写读后感的时候经常犯一个错误,就是想要通过读后感对作品进行面面俱到描述或阐释,这样做无疑是不明智的,泛泛而谈,很容易空洞而无亮点。因此,能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是更佳的。这个“切入点”实际上非常容易寻找。上文所述,自己对一本书有关的一切感悟、思考,都可成为读后感中的内容。包括书名、作者/译者、人物形象及语言、环境塑造、某一情节段落,甚至出版社等。所以,不要担心“不知道写什么”,反而会逐渐意识到“舍去”其实更有难度。当然,具有这种认识的前提是,带着“思考”的头脑去阅读。在阅读过程中留意打动自己的地方,或作品的“异常之处”。如果能找好写作角度,标题拟定就成为一个“自然的流程”,也就不会再单纯起“《读某某某有感》”或“《某某某》读后感”这样的标题了。3、搭建写作框架,填充内容与观点。写作角度确定,标题拟好,再进行正文构思与写作。“构思”是框架搭建,“写作”是为搭好的框架填充必要材料与装饰物。这是完成一篇读后感的核心步骤,也是要重点、反复练就的创作本领。前面说过,通常情况下,读后感写作即为日常练笔,而写作能力在今天这一智能化程度之高的时代,愈加表现出不可替代的价值。所以,珍惜练笔的机会。读后感写作,势必会对背景性的东西加以呈现。例如“今天读了一本叫《某某某》的书,其中某某人/某某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是,如果一篇读后感多是这些陈述性或描述性内容,仿佛是只在钢筋上加了砖瓦,虽是一幢房子,却没有太多美感。如果都是这样千篇一律,建筑业不会快速发展,写作能力也难以得到提升。因此,就像魅力十足的建筑需要装饰物、融入建筑师个人风格一样,读后感也要加入写作者原创的成分。并且,一定是“有感而发”,否则读者难以探出其中的真情实感。而真情实感的孕育,一定建立在对故事、人物、情节等吃透的基础上,再配合自我情感活动。因此,还可以以“盖房子”为例——如果没有打好地基、筑好框架,再优秀的建筑师也很难有发挥空间。因此,一篇读后感的写作,可参考如下模型:因此,如果可遵循上述模型,读后感写作就会有一个相对明确的方向。不茫然,心中有数,方可找到一种“踏实”的写作感觉。同时,通过上面的写作模型,或许还能察觉到读后感的写作练习,实现的是多种能力的养成。比方说,更好的“读”,为的是更好的“写”;但有没有可能实现“写”对“读”的反作用?明显是可以的。因为读后感写作时需要用到原文句段、书中细节,因此读的时候必然主动集中精力,或勾画、摘录相关内容,以及直接学会捕捉书中与众不同的点。当然,有余力的写作者,可能还会为一篇读后感自主查阅资料,实现知识扩容,培养主动求知能力。当然,任何表现想达到一个相对完满的状态都非易事,读后感写作也如此。但万事都是开头难。所以,对于读后感写作,首要的目标是先去写,再想什么时候能达到一个较高水准。任何写作都需要天分,也需要理论学习,但这些都抵不过亲身实践。所以,在“写”中完成对“写”的完善与提升,不赶快把笔动起来,一切都是飘渺、虚无的。最后,两个小建议,或许会让“写”的工作得到持续。1、建议一:固定写作平台。如果用纸笔写作,建议把每篇读后感写到固定本子上;如果用电子设备,可找一个设计考究且有显示累积字数的程序/软件。这样,看着本子中的空白页一点点变少,积累的字数和篇目一天天变多。无疑是对自己的鼓舞。有成就感,能看到收获,就有“劲儿”在;而有“劲儿”在,就有长久做下去的可能。2、建议二:有写作者,也要有“倾听者”。一篇读后感的完成,坦率讲,不容易。因此,无论是写作者乐于主动分享出来,还是他的身边人,都要“关怀”写作者——善于倾听或主动探讨。写作者接受孤芳自赏,但定也希望得到他人的瞩目。正像没有读者的鼓励、鞭策,作家的存在感就不强一样;读后感的“无处安放”,写作者也是会失掉热度的。写吧!写作者,是受益者;听吧!倾听者,同样是受益者。
文章来源于约读书房约读研究院岳瀚老师
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
琦君及其散文选读2010\10\7制作:zbcxy琦君及其散文选读2010\10\7制作:zbcxy1琦君及其散文选读-课件2琦君琦君3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时间是这个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江南。琦君在为逝去的一个时代造像,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诉说着基调相同的古老故事: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怆痛。1949年的大迁徙、大分裂,使得渡海来台的大陆作家都遭罹了一番“失乐园”的痛楚,思乡怀旧便很自然地成为他们主要的写作题材了。林海音写活了老北京的“城南旧事”,而琦君笔下的杭州,也处处洋溢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4本名潘希真,小名春英,浙江省永嘉县人。1917年7月24日生于温州的瞿溪乡。高一那年,在《浙江青年》杂志发表其处女作《我的好朋友—小黄狗》,自此立志当文学家。杭州之江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与台湾同代女作家林海音为台湾当代女作家双璧。作品曾获得中国文艺协会散文奖章、中山学术基金会文艺创作散文奖、新闻局优良著作金鼎奖、国家文艺奖散文奖等。本名潘希真,小名春英,浙江省永嘉县人。195“琦君”笔名的由来,是因夏承焘老师取“希世之珍琦”的“琦”字来称呼她,再加上“君”字的敬称。琦君的散文有一种淡淡的哀愁,淡淡的愁绪,温馨中透着幽思。“琦君”笔名的由来,是因夏承焘老师取“希世之珍琦”的“琦”字6青灯有味似儿时无论年代多么遥远,童年的记忆仿佛是锁在记忆银行里,随时可以提领和储存。因为只要一忆起童年往事,恍若走入时光隧道里,当年生活在身边的亲友,立即浮现在脑海中──他们的声音、相貌、动作、喜怒哀愁,历历在目。每一次的回忆,就是回味一次被关爱包围的感觉,心依然是年少的。青灯有味似儿时无论年代多么遥远,童年的记忆仿佛是锁在记忆银7“摇桂花”对于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盯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知道要“做风水”了,赶紧吩咐长工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篾簟,帮着抱住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故乡的桂花雨》“摇桂花”对于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盯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8童仙伯伯50岁的时候,我刚巧5岁。我伸着5个手指头喊道:“童仙伯伯,您比我大10岁。”他笑呵呵地说:“对啦,我比你大10岁。可是你得伸出两只手,10个手指头呀。”我就伸出10个手指头,手指尖点着手指尖来回地数。心里还在想,童仙伯伯一定不止比我大10岁。哥哥说:“还有脚指头呢!你就都伸出来,坐在地上慢慢地数吧!”《童仙伯伯》童仙伯伯50岁的时候,我刚巧5岁。我伸着5个手指头喊道:“童9当我们的外公回到山里,阿荣伯伯农忙的时候,我们就瞟住了童仙伯伯,可惜他太爱睡觉,又太爱看书,看着看着就躺在靠椅上呼呼大睡。哥哥蘸饱了毛笔,在他的两道浓眉毛上再描两道浓眉毛,又在他老花眼镜上涂了墨。童仙伯伯一觉醒来,睁眼一片漆黑,以为天没亮,翻个身又睡。《童仙伯伯》当我们的外公回到山里,阿荣伯伯农忙的时候,我们就瞟住了童仙伯10童年生活是琦君散文取材的重点之一。她的童年之梦痕,展示其缺乏父爱的童年。琦君不是着意渲染童年“伤痕”,而是在经历中老年漂泊生涯之后,进一步体认“失乐园”的凄婉惆怅,通过抒写童年回忆以寄托乡思,追寻精神乐园。她的童年“梦痕”既有人生回味的感悟,又有眷恋故土的乡愁,抚今追昔,情真意长。青灯有味似儿时童年生活是琦君散文取材的重点之一。她的童年之梦痕,展示其缺乏11《下雨天,真好》“雨天总是把我带到另一个处所,离这纷纷扰扰的世界很远很远,在那儿,我又可以重享欢乐的童年,会到亲人和朋友,游遍了魂牵梦绕的好地方。”青灯有味似儿时《下雨天,真好》“雨天总是把我带到另一个处所,离这纷纷扰12《下雨天,真好》围绕着“雨”,她展开她的怀旧情绪,而这一缕缕的怀旧情绪又是通过一幅幅和“雨”息息相关的画面展开的:只有在“雨”天,“我”才可以缠住母亲讲故事,“雨给我一份靠近母亲的感觉”,长工们蹲在谷仓里打牌,喧闹声驱走了“我”内心的寂寞;母亲总在下雨天纺线,父亲和姨娘总择雨天打牌,纺线声、打牌声和“雨”声和成一片;“唱鼓儿词的总在下雨天从我家后门摸索进来”,母亲边听边抹泪,却没停下手中活;“听雨楼”飘出父亲的读诗声,“在淅沥沥的风雨中”,愈来愈低,终于永远听不见了……这一组由淅沥沥的雨声连缀起来的画面呈现而出的是琦君那份既乐还愁的童年情绪。构成一种破碎、凄冷、孤寂、淡远的情境,呈现而出的是骨肉间生离死别之凄苦,聚散两依依之惆怅。《下雨天,真好》围绕着“雨”,她展开她的怀旧情绪,而这一缕缕13青灯有味似儿时,淡淡的哀愁,像轻烟似的,萦绕着,散开了,那不象征虚无缥缈和幻灭,却带给永恒的美的感受。青灯有味似儿时青灯有味似儿时,淡淡的哀愁,像轻烟似的,萦绕着,散开了,那不14琦君的童年是一座「童话宝库」,她有取之不尽的童话题材,凡是在童年生活中的人物、花草和所有新奇的事,都是她笔下的主角,如慈蔼的外公、游手好闲的五叔、忠仆阿荣伯、求学阶段的恩师,其中描绘最为感人的是她的母亲。青灯有味似儿时琦君的童年是一座「童话宝库」,她有取之不尽的童话题材,凡是在15千里怀人月在峰命运多舛的她,一岁时便慈父见背,四岁时生母在弥留之际,将一儿一女托孤于伯母。而她日后的父亲潘国纲(号鉴宗)先生,曾是民国初年在浙闽一带叱咤风云的驻防师长。他是一位文武兼备的儒将,除了善于带兵打仗之外,也精研于古典文学,嗜读书、也爱写诗,尤好藏书。母亲即是对琦君和哥哥一对孤儿有着昊天罔极之恩的伯母(琦君唤她为「大妈」),她来自典型的农村,承受着传统的教育,丈夫长征于外,一肩挑起大宅院的大小事物,教子有方,待人慈善,默默持家。千里怀人月在峰命运多舛的她,一岁时便慈父见背,四岁时生母在弥16千里怀人月在峰在琦君八岁的那一年,父亲退休了,他要带哥哥北上,使得原本相依为命的兄妹,竟一别而成永诀。从此琦君便在「大妈」的全心呵护之下孤独成长。而影响琦君一生的性格最深,无非是母亲的厚道了。这暗淡的人间,这茫茫的世路,就只丟下我踽踽独行。千里怀人月在峰在琦君八岁的那一年,父亲退休了,他要带哥哥北上17千里怀人月在峰琦君写得最感人的几篇文章几乎都是写她母亲。可以说母亲是琦君最重要的创作泉源。琦君塑造的母亲意象是一位旧社会中相当典型的贤妻良母,充满了“母心、佛心”。千里怀人月在峰琦君写得最感人的几篇文章几乎都是写她母亲。可以18《髻》(选读文章六)她的自传体散文《髻》就是一篇疏淡平和,婉约质朴的传世佳作。对母亲和姨娘那象征着美貌和宠爱的发髻描写,流露出母亲哀伤凄婉而又自怜自尊的感伤情绪,抒写了人生易逝,青春难驻的永恒悲哀,回忆中有深情,温情中有忧伤,悲凉中有宽宥,营造了一种哀而不伤、温柔敦厚的东方古典美学氛围。千里怀人月在峰《髻》(选读文章六)她的自传体散文《髻》就是一篇疏淡平和,19在《髻》一文中,作者以形传神,通过白描母亲的面容、眼神的变化,显示母亲内心的忧伤和悲苦,并通过旁观者“我”的观感强化了母亲那难言的苦衷,“我已懂得,一把小小黄杨木梳,再也理不清母亲心中的愁绪。因为在走廊的那一边,不时飘来父亲和姨娘琅琅的笑语声”,母亲剪去稀疏的头发,“又何尝剪去满怀的愁绪呢”!显得格外沉郁悲凉。她并不恣意宣泄伤感哀怨,只用具象的勾勒和巧妙的暗喻,就把理不清、剪不断的缕缕愁绪写得活灵活现。在《髻》一文中,作者以形传神,通过白描母亲的面容、眼神的变化20千里怀人月在峰因为追求永恒的美,琦君的母亲显出完美化倾向,但是细细品来,却给人非常真实饱满的感觉,这位乡下太太式的母亲,并无豪言壮语、清词雅句可以流传后世,也无事业功绩可永载青史,她就象任何一个生活过幸福过也承担过悲伤的女子,如一幅色彩素朴沉雅的丝绣,连起每一片断珠零玉。千里怀人月在峰因为追求永恒的美,琦君的母亲显出完美化倾向,21她总能以澄清安详的文字,静静抒写许多理当惊涛骇浪的家庭事端…..用极为清新的文字表达了她内心的波涛汹涌,阐释了很深的人生哲学.”千里怀人月在峰她总能以澄清安详的文字,静静抒写许多理当惊涛骇浪的家庭事端…22三更有梦书当枕五岁时,家教甚严的父亲为她请来一个启蒙老师──叶巨雄先生。琦君深厚的国学底子就是在此时打下的基础。十四岁时,琦君考上杭州弘道女中六年的教会学校中,又奠定她英语说写流利的基础,使她的语文能力更胜人一筹。三更有梦书当枕五岁时,家教甚严的父亲为她请来一个启蒙老师─23三更有梦书当枕在风景秀丽的之江大学里,师承词学宗师夏承焘先生。莫学深颦与浅颦,风光一日一回新,禅机拈出凭君会,为有花时已是春。留予他年说梦痕,一花一木耐温存三更有梦书当枕在风景秀丽的之江大学里,师承词学宗师夏承焘先生24留予他年说梦痕《烟愁》后记:“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留予他年说梦痕《烟愁》后记:“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与师友,我25她曾经如此自剖说:我是因为心里有一分情绪在激荡,不得不写时才写。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分情。琦君说:“就我个人来说,我就只会写自己:自己的童年与故乡、自己的亲人师友、自己的悲欢离合、自己在这动荡的大时代里如何挣扎奋勉”。林海音认为,琦君“大部分的散文作品都是怀忆往旧的,所以常常在那里面,可以看到笑影中闪着泪光。”她曾经如此自剖说:我是因为心里有一分情绪在激荡,不得不写时才26烟愁所谓“烟愁”首先指的是“淡淡的哀愁”,即浅愁。琦君散文善感工愁,却很少涉及强烈激扬的情感领域,大多抒写思乡怀旧、伤逝感时的缕缕情愫。她从事散文创作之际,已度过“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少阶段,也尝过丧母的巨痛,流亡的苦楚,对人生的甜酸苦辣已有深切的体验,已能“化痛苦为信念,转烦恼为菩提”,以一颗温存的心来体味“生涯中的一花一木,一喜一悲”。烟愁所谓“烟愁”首先指的是“淡淡的哀愁”,即浅愁。琦君散文善27作者对失落的昔日生活的追寻和复活,存在于她的记忆之中。“漫步在田埂上,自然而然会让路给吃草的黄牛。走在高低不平的卵石大街上,一路都有人笑眯眯地喊我的乳名”,“父亲策杖散步在亭亭的麦浪中,遇到荷锄的农夫,就可与他们聊上半天”,或者“坐在书堆里,翻翻这本,摸摸那本,嘴里哼着比昆腔还特别的调子,就可耗上一整天”(《浮光半日闲》)作者对失落的昔日生活的追寻和复活,存在于她的记忆之中。“漫步28琦君以诗一般的语言:“三更有梦书当枕”、“细语灯花落”、“桂花雨”、“留予他年说梦痕”、“青灯有味似儿时”、“灯景旧情怀”等,构筑了一个飘忽不定,若有若无,晶莹剔透,飘散着陈年岁月的余香的意象世界,让人神思不已。琦君以诗一般的语言:“三更有梦书当枕”、“细语灯花落”、“桂29琦君的散文,“无论写人、写事、写物,都在平常无奇中含蓄至理,在清淡朴素中见出秀美;她的散文,不是浓妆艳抹的豪华贵妇,也不是粗服乱头的村俚美女,而是秀外慧中的大家闺秀”。她不追随什么潮流,以自己一以贯之的风格进行创作,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她说:“近年来,国内女性文学创作上,繁花似锦。可是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也许,正是这样的坚持和执着,使她毫无疑问地成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琦君的散文,“无论写人、写事、写物,都在平常无奇中含蓄至理30主要作品散文《金盒子》《溪边琐语》《琦君小品》《红纱灯》《烟愁》《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母心似天空》《灯景旧情怀》《水是故乡甜》《此处有仙桃》《玻璃笔》《琦君读书》《我爱动物》《青灯有味似儿时》《泪珠与珍珠》《母心?佛心》《一袭青衫万缕情》《妈妈银行》《万水千山师友情》《母亲的书》《永是有情人》《春酒》主要作品《水是故乡甜》31小说《菁姐》(短篇)《百合羹》(短篇)《缮校室八小时》(短篇)《七月的哀伤》(短篇)《钱塘江畔》(短篇)《橘子红了》(中篇)合集《琴心》(散文、小说)《民六十九年》《琦君自选集》(词、散文、小说)《文与情》(散文、小说)《琦君散文选》《母亲的金手表》《梦中的饼干屋》儿童文学《卖牛记》《老鞋匠和狗》《琦君说童年》《琦君寄小读者》《鞋子告状》(琦君寄小读者改版)小说32摇花似雨忆琦君“我们从大陆移植来此(‘移植’一词,用得何等精妙),匆匆将三十年。生活上尽管早已能适应,而心灵上又何尝能一日忘怀于故士的一事一物。水果蔬菜是家乡的好,鸡鱼鸭肉是家乡的鲜。当然,风景是家乡的美,月是故乡明”。于是,琦君的心里,一切皆是故乡的好,在她的笔下,她放任自己一相情愿对故乡的思念,甚至在笔墨间恣意流露。故乡的月饼更香更脆(《月光饼》),故乡的水更清更甘(《水是故乡甜》),故乡的桂花就是香,就是迷人,“它不但可以闻,还可以吃。‘吃花’在诗人看来是多么俗气,但我宁愿俗,就是爱桂花。”(《桂花雨》)。摇花似雨忆琦君“我们从大陆移植来此(‘移植’一词33喜欢琦君,喜欢琦君文字里成年人才有的乡愁被她用邻家女孩固执的“但我宁愿俗,就是爱桂花”挥洒出来。喜欢琦君,喜欢琦君在经历了诸多红尘俗事后恬淡的心思,“雨天总是把我带到另一个处所,离这纷纷扰扰的世界很远很远,在那儿,我又可以重享欢乐的童年,会到亲人和朋友,游遍了魂牵梦绕的好地方。”(《下雨天,真好》)琦君走了,走后,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她摇花似雨的美丽。喜欢琦君,喜欢琦君文字里成年人才有的乡愁被她用邻家女孩固执34阅读训练读十《想念荷花》回答问题:1、这篇优美的散文题为“想念荷花”,其实荷花并不是作者着重所写的内容,作者真正想念的是什么呢?请加以概括。阅读训练读十《想念荷花》回答问题:35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文有映衬之妙,如第④自然段写自己爱赶热闹,写母亲为父亲放“荷花灯”,就是衬托出杭州“落夜湖”的盛景与游人的欢乐,进一步表现作者对战前美好生活的怀念,进而谴责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巧妙地点明文章主题。B.本文的语言以含蓄见长,往往在含蓄中见真情,如第⑤自然段中父亲那时的情感,实际上就是孟浩然的诗句“欲渡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或者苏轼的“持节去中,何日遣冯唐”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人生有所建树的思想。C.第⑾自然段中“安知明日我非鱼”是化用了庄子文章中的典故,文章通过此句,写出了夏老师的才华,夏老师在诗句中以“鱼”自喻,用鱼戏荷叶间的意境,写出他对荷的喜爱之情。第⑾自然段再提此句,也照应了前文,使文章结构更显严谨。D.第⑨自然段中“这幅墨荷幸已随身带来台湾,一直悬系壁间”一句与鲁迅《藤野先生》一文结尾写作者寓所挂藤野先生的相片一样,表达了作者对恩师的思念之情。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文362.阅读是个性化的,就本文而言,文章的主题与情感可以作多元化的理解。下列各项中的诗文名句哪一句的情感不是本文重点抒发的内容?〖〗A.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C.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D.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2.阅读是个性化的,就本文而言,文章的主题与情感可以作多元化37《故乡的桂花雨》1.“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一句原是独句成段的,现被抽取出来,应放到原文的哪个位置?请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说明理由。()A.第(1)自然段之前B.(1)与(2)自然之间C.(2)与(3)自然段之间D.(3)与(4)自然段之间理由:《故乡的桂花雨》1.“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一句原是独句成382.你从本文中读到的母亲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形象,试简要概括并举例。3、试品读下列语句,说说加点字词蕴藏着怎样的情感?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它不与繁花斗艳。2.你从本文中读到的母亲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形象,试简要概括391、再长的路一步一步得走也能走到终点,再近的距离不迈开第一步永远也不会到达。2、从善如登,从恶如崩。3、现在决定未来,知识改变命运。4、当你能梦的时候就不要放弃梦。5、龙吟八洲行壮志,凤舞九天挥鸿图。6、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7、当你把高尔夫球打不进时,球洞只是陷阱;打进时,它就是成功。8、真正的爱,应该超越生命的长度、心灵的宽度、灵魂的深度。9、永远不要逃避问题,因为时间不会给弱者任何回报。10、评价一个人对你的好坏,有钱的看他愿不愿对你花时间,没钱的愿不愿意为你花钱。11、明天是世上增值最快的一块土地,因它充满了希望。12、得意时应善待他人,因为你失意时会需要他们。13、人生最大的错误是不断担心会犯错。14、忍别人所不能忍的痛,吃别人所不能吃的苦,是为了收获别人得不到的收获。15、不管怎样,仍要坚持,没有梦想,永远到不了远方。16、心态决定命运,自信走向成功。17、第一个青春是上帝给的;第二个的青春是靠自己努力的。18、励志照亮人生,创业改变命运。19、就算生活让你再蛋疼,也要笑着学会忍。20、当你能飞的时候就不要放弃飞。21、所有欺骗中,自欺是最为严重的。22、糊涂一点就会快乐一点。有的人有的事,想得太多会疼,想不通会头疼,想通了会心痛。2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24、态度决定高度,思路决定出路,细节关乎命运。25、世上最累人的事,莫过於虚伪的过日子。26、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27、智者,一切求自己;愚者,一切求他人。28、有时候,生活不免走向低谷,才能迎接你的下一个高点。29、乐观本身就是一种成功。乌云后面依然是灿烂的晴天。30、经验是由痛苦中粹取出来的。31、绳锯木断,水滴石穿。32、肯承认错误则错已改了一半。33、快乐不是因为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34、好方法事半功倍,好习惯受益终身。35、生命可以不轰轰烈烈,但应掷地有声。36、每临大事,心必静心,静则神明,豁然冰释。37、别人认识你是你的面容和躯体,人们定义你是你的头脑和心灵。38、当一个人真正觉悟的一刻,他放弃追寻外在世界的财富,而开始追寻他内心世界的真正财富。39、人的价值,在遭受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40、事虽微,不为不成;道虽迩,不行不至。41、好好扮演自己的角色,做自己该做的事。42、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43、要纠正别人之前,先反省自己有没有犯错。44、仁慈是一种聋子能听到、哑巴能了解的语言。45、不可能!只存在于蠢人的字典里。46、在浩瀚的宇宙里,每天都只是一瞬,活在今天,忘掉昨天。47、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48、凡真心尝试助人者,没有不帮到自己的。49、人往往会这样,顺风顺水,人的智力就会下降一些;如果突遇挫折,智力就会应激增长。50、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不是无知,而是对无知的无知,才是知的死亡。51、对于最有能力的领航人风浪总是格外的汹涌。52、思想如钻子,必须集中在一点钻下去才有力量。53、年少时,梦想在心中激扬迸进,势不可挡,只是我们还没学会去战斗。经过一番努力,我们终于学会了战斗,却已没有了拼搏的勇气。因此,我们转向自身,攻击自己,成为自己最大的敌人。54、最伟大的思想和行动往往需要最微不足道的开始。55、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56、远大抱负始于高中,辉煌人生起于今日。57、理想的路总是为有信心的人预备着。58、抱最大的希望,为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59、世上除了生死,都是小事。从今天开始,每天微笑吧。60、一勤天下无难事,一懒天下皆难事。61、在清醒中孤独,总好过于在喧嚣人群中寂寞。62、心里的感觉总会是这样,你越期待的会越行越远,你越在乎的对你的伤害越大。63、彩虹风雨后,成功细节中。64、有些事你是绕不过去的,你现在逃避,你以后就会话十倍的精力去面对。65、只要有信心,就能在信念中行走。66、每天告诉自己一次,我真的很不错。67、心中有理想再累也快乐68、发光并非太阳的专利,你也可以发光。69、任何山都可以移动,只要把沙土一卡车一卡车运走即可。70、当你的希望一个个落空,你也要坚定,要沉着!71、生命太过短暂,今天放弃了明天不一定能得到。72、只要路是对的,就不怕路远。73、如果一个人爱你、特别在乎你,有一个表现是他还是有点怕你。74、先知三日,富贵十年。付诸行动,你就会得到力量。75、爱的力量大到可以使人忘记一切,却又小到连一粒嫉妒的沙石也不能容纳。76、好习惯成就一生,坏习惯毁人前程。77、年轻就是这样,有错过有遗憾,最后才会学着珍惜。78、时间不会停下来等你,我们现在过的每一天,都是余生中最年轻的一天。79、在极度失望时,上天总会给你一点希望;在你感到痛苦时,又会让你偶遇一些温暖。在这忽冷忽热中,我们学会了看护自己,学会了坚强。80、乐观者在灾祸中看到机会;悲观者在机会中看到灾祸。1、再长的路一步一步得走也能走到终点,再近的距离不迈开第一40琦君及其散文选读2010\10\7制作:zbcxy琦君及其散文选读2010\10\7制作:zbcxy41琦君及其散文选读-课件42琦君琦君43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时间是这个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江南。琦君在为逝去的一个时代造像,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诉说着基调相同的古老故事: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怆痛。1949年的大迁徙、大分裂,使得渡海来台的大陆作家都遭罹了一番“失乐园”的痛楚,思乡怀旧便很自然地成为他们主要的写作题材了。林海音写活了老北京的“城南旧事”,而琦君笔下的杭州,也处处洋溢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44本名潘希真,小名春英,浙江省永嘉县人。1917年7月24日生于温州的瞿溪乡。高一那年,在《浙江青年》杂志发表其处女作《我的好朋友—小黄狗》,自此立志当文学家。杭州之江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与台湾同代女作家林海音为台湾当代女作家双璧。作品曾获得中国文艺协会散文奖章、中山学术基金会文艺创作散文奖、新闻局优良著作金鼎奖、国家文艺奖散文奖等。本名潘希真,小名春英,浙江省永嘉县人。1945“琦君”笔名的由来,是因夏承焘老师取“希世之珍琦”的“琦”字来称呼她,再加上“君”字的敬称。琦君的散文有一种淡淡的哀愁,淡淡的愁绪,温馨中透着幽思。“琦君”笔名的由来,是因夏承焘老师取“希世之珍琦”的“琦”字46青灯有味似儿时无论年代多么遥远,童年的记忆仿佛是锁在记忆银行里,随时可以提领和储存。因为只要一忆起童年往事,恍若走入时光隧道里,当年生活在身边的亲友,立即浮现在脑海中──他们的声音、相貌、动作、喜怒哀愁,历历在目。每一次的回忆,就是回味一次被关爱包围的感觉,心依然是年少的。青灯有味似儿时无论年代多么遥远,童年的记忆仿佛是锁在记忆银47“摇桂花”对于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盯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知道要“做风水”了,赶紧吩咐长工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篾簟,帮着抱住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故乡的桂花雨》“摇桂花”对于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盯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48童仙伯伯50岁的时候,我刚巧5岁。我伸着5个手指头喊道:“童仙伯伯,您比我大10岁。”他笑呵呵地说:“对啦,我比你大10岁。可是你得伸出两只手,10个手指头呀。”我就伸出10个手指头,手指尖点着手指尖来回地数。心里还在想,童仙伯伯一定不止比我大10岁。哥哥说:“还有脚指头呢!你就都伸出来,坐在地上慢慢地数吧!”《童仙伯伯》童仙伯伯50岁的时候,我刚巧5岁。我伸着5个手指头喊道:“童49当我们的外公回到山里,阿荣伯伯农忙的时候,我们就瞟住了童仙伯伯,可惜他太爱睡觉,又太爱看书,看着看着就躺在靠椅上呼呼大睡。哥哥蘸饱了毛笔,在他的两道浓眉毛上再描两道浓眉毛,又在他老花眼镜上涂了墨。童仙伯伯一觉醒来,睁眼一片漆黑,以为天没亮,翻个身又睡。《童仙伯伯》当我们的外公回到山里,阿荣伯伯农忙的时候,我们就瞟住了童仙伯50童年生活是琦君散文取材的重点之一。她的童年之梦痕,展示其缺乏父爱的童年。琦君不是着意渲染童年“伤痕”,而是在经历中老年漂泊生涯之后,进一步体认“失乐园”的凄婉惆怅,通过抒写童年回忆以寄托乡思,追寻精神乐园。她的童年“梦痕”既有人生回味的感悟,又有眷恋故土的乡愁,抚今追昔,情真意长。青灯有味似儿时童年生活是琦君散文取材的重点之一。她的童年之梦痕,展示其缺乏51《下雨天,真好》“雨天总是把我带到另一个处所,离这纷纷扰扰的世界很远很远,在那儿,我又可以重享欢乐的童年,会到亲人和朋友,游遍了魂牵梦绕的好地方。”青灯有味似儿时《下雨天,真好》“雨天总是把我带到另一个处所,离这纷纷扰52《下雨天,真好》围绕着“雨”,她展开她的怀旧情绪,而这一缕缕的怀旧情绪又是通过一幅幅和“雨”息息相关的画面展开的:只有在“雨”天,“我”才可以缠住母亲讲故事,“雨给我一份靠近母亲的感觉”,长工们蹲在谷仓里打牌,喧闹声驱走了“我”内心的寂寞;母亲总在下雨天纺线,父亲和姨娘总择雨天打牌,纺线声、打牌声和“雨”声和成一片;“唱鼓儿词的总在下雨天从我家后门摸索进来”,母亲边听边抹泪,却没停下手中活;“听雨楼”飘出父亲的读诗声,“在淅沥沥的风雨中”,愈来愈低,终于永远听不见了……这一组由淅沥沥的雨声连缀起来的画面呈现而出的是琦君那份既乐还愁的童年情绪。构成一种破碎、凄冷、孤寂、淡远的情境,呈现而出的是骨肉间生离死别之凄苦,聚散两依依之惆怅。《下雨天,真好》围绕着“雨”,她展开她的怀旧情绪,而这一缕缕53青灯有味似儿时,淡淡的哀愁,像轻烟似的,萦绕着,散开了,那不象征虚无缥缈和幻灭,却带给永恒的美的感受。青灯有味似儿时青灯有味似儿时,淡淡的哀愁,像轻烟似的,萦绕着,散开了,那不54琦君的童年是一座「童话宝库」,她有取之不尽的童话题材,凡是在童年生活中的人物、花草和所有新奇的事,都是她笔下的主角,如慈蔼的外公、游手好闲的五叔、忠仆阿荣伯、求学阶段的恩师,其中描绘最为感人的是她的母亲。青灯有味似儿时琦君的童年是一座「童话宝库」,她有取之不尽的童话题材,凡是在55千里怀人月在峰命运多舛的她,一岁时便慈父见背,四岁时生母在弥留之际,将一儿一女托孤于伯母。而她日后的父亲潘国纲(号鉴宗)先生,曾是民国初年在浙闽一带叱咤风云的驻防师长。他是一位文武兼备的儒将,除了善于带兵打仗之外,也精研于古典文学,嗜读书、也爱写诗,尤好藏书。母亲即是对琦君和哥哥一对孤儿有着昊天罔极之恩的伯母(琦君唤她为「大妈」),她来自典型的农村,承受着传统的教育,丈夫长征于外,一肩挑起大宅院的大小事物,教子有方,待人慈善,默默持家。千里怀人月在峰命运多舛的她,一岁时便慈父见背,四岁时生母在弥56千里怀人月在峰在琦君八岁的那一年,父亲退休了,他要带哥哥北上,使得原本相依为命的兄妹,竟一别而成永诀。从此琦君便在「大妈」的全心呵护之下孤独成长。而影响琦君一生的性格最深,无非是母亲的厚道了。这暗淡的人间,这茫茫的世路,就只丟下我踽踽独行。千里怀人月在峰在琦君八岁的那一年,父亲退休了,他要带哥哥北上57千里怀人月在峰琦君写得最感人的几篇文章几乎都是写她母亲。可以说母亲是琦君最重要的创作泉源。琦君塑造的母亲意象是一位旧社会中相当典型的贤妻良母,充满了“母心、佛心”。千里怀人月在峰琦君写得最感人的几篇文章几乎都是写她母亲。可以58《髻》(选读文章六)她的自传体散文《髻》就是一篇疏淡平和,婉约质朴的传世佳作。对母亲和姨娘那象征着美貌和宠爱的发髻描写,流露出母亲哀伤凄婉而又自怜自尊的感伤情绪,抒写了人生易逝,青春难驻的永恒悲哀,回忆中有深情,温情中有忧伤,悲凉中有宽宥,营造了一种哀而不伤、温柔敦厚的东方古典美学氛围。千里怀人月在峰《髻》(选读文章六)她的自传体散文《髻》就是一篇疏淡平和,59在《髻》一文中,作者以形传神,通过白描母亲的面容、眼神的变化,显示母亲内心的忧伤和悲苦,并通过旁观者“我”的观感强化了母亲那难言的苦衷,“我已懂得,一把小小黄杨木梳,再也理不清母亲心中的愁绪。因为在走廊的那一边,不时飘来父亲和姨娘琅琅的笑语声”,母亲剪去稀疏的头发,“又何尝剪去满怀的愁绪呢”!显得格外沉郁悲凉。她并不恣意宣泄伤感哀怨,只用具象的勾勒和巧妙的暗喻,就把理不清、剪不断的缕缕愁绪写得活灵活现。在《髻》一文中,作者以形传神,通过白描母亲的面容、眼神的变化60千里怀人月在峰因为追求永恒的美,琦君的母亲显出完美化倾向,但是细细品来,却给人非常真实饱满的感觉,这位乡下太太式的母亲,并无豪言壮语、清词雅句可以流传后世,也无事业功绩可永载青史,她就象任何一个生活过幸福过也承担过悲伤的女子,如一幅色彩素朴沉雅的丝绣,连起每一片断珠零玉。千里怀人月在峰因为追求永恒的美,琦君的母亲显出完美化倾向,61她总能以澄清安详的文字,静静抒写许多理当惊涛骇浪的家庭事端…..用极为清新的文字表达了她内心的波涛汹涌,阐释了很深的人生哲学.”千里怀人月在峰她总能以澄清安详的文字,静静抒写许多理当惊涛骇浪的家庭事端…62三更有梦书当枕五岁时,家教甚严的父亲为她请来一个启蒙老师──叶巨雄先生。琦君深厚的国学底子就是在此时打下的基础。十四岁时,琦君考上杭州弘道女中六年的教会学校中,又奠定她英语说写流利的基础,使她的语文能力更胜人一筹。三更有梦书当枕五岁时,家教甚严的父亲为她请来一个启蒙老师─63三更有梦书当枕在风景秀丽的之江大学里,师承词学宗师夏承焘先生。莫学深颦与浅颦,风光一日一回新,禅机拈出凭君会,为有花时已是春。留予他年说梦痕,一花一木耐温存三更有梦书当枕在风景秀丽的之江大学里,师承词学宗师夏承焘先生64留予他年说梦痕《烟愁》后记:“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留予他年说梦痕《烟愁》后记:“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与师友,我65她曾经如此自剖说:我是因为心里有一分情绪在激荡,不得不写时才写。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分情。琦君说:“就我个人来说,我就只会写自己:自己的童年与故乡、自己的亲人师友、自己的悲欢离合、自己在这动荡的大时代里如何挣扎奋勉”。林海音认为,琦君“大部分的散文作品都是怀忆往旧的,所以常常在那里面,可以看到笑影中闪着泪光。”她曾经如此自剖说:我是因为心里有一分情绪在激荡,不得不写时才66烟愁所谓“烟愁”首先指的是“淡淡的哀愁”,即浅愁。琦君散文善感工愁,却很少涉及强烈激扬的情感领域,大多抒写思乡怀旧、伤逝感时的缕缕情愫。她从事散文创作之际,已度过“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少阶段,也尝过丧母的巨痛,流亡的苦楚,对人生的甜酸苦辣已有深切的体验,已能“化痛苦为信念,转烦恼为菩提”,以一颗温存的心来体味“生涯中的一花一木,一喜一悲”。烟愁所谓“烟愁”首先指的是“淡淡的哀愁”,即浅愁。琦君散文善67作者对失落的昔日生活的追寻和复活,存在于她的记忆之中。“漫步在田埂上,自然而然会让路给吃草的黄牛。走在高低不平的卵石大街上,一路都有人笑眯眯地喊我的乳名”,“父亲策杖散步在亭亭的麦浪中,遇到荷锄的农夫,就可与他们聊上半天”,或者“坐在书堆里,翻翻这本,摸摸那本,嘴里哼着比昆腔还特别的调子,就可耗上一整天”(《浮光半日闲》)作者对失落的昔日生活的追寻和复活,存在于她的记忆之中。“漫步68琦君以诗一般的语言:“三更有梦书当枕”、“细语灯花落”、“桂花雨”、“留予他年说梦痕”、“青灯有味似儿时”、“灯景旧情怀”等,构筑了一个飘忽不定,若有若无,晶莹剔透,飘散着陈年岁月的余香的意象世界,让人神思不已。琦君以诗一般的语言:“三更有梦书当枕”、“细语灯花落”、“桂69琦君的散文,“无论写人、写事、写物,都在平常无奇中含蓄至理,在清淡朴素中见出秀美;她的散文,不是浓妆艳抹的豪华贵妇,也不是粗服乱头的村俚美女,而是秀外慧中的大家闺秀”。她不追随什么潮流,以自己一以贯之的风格进行创作,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她说:“近年来,国内女性文学创作上,繁花似锦。可是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也许,正是这样的坚持和执着,使她毫无疑问地成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琦君的散文,“无论写人、写事、写物,都在平常无奇中含蓄至理70主要作品散文《金盒子》《溪边琐语》《琦君小品》《红纱灯》《烟愁》《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母心似天空》《灯景旧情怀》《水是故乡甜》《此处有仙桃》《玻璃笔》《琦君读书》《我爱动物》《青灯有味似儿时》《泪珠与珍珠》《母心?佛心》《一袭青衫万缕情》《妈妈银行》《万水千山师友情》《母亲的书》《永是有情人》《春酒》主要作品《水是故乡甜》71小说《菁姐》(短篇)《百合羹》(短篇)《缮校室八小时》(短篇)《七月的哀伤》(短篇)《钱塘江畔》(短篇)《橘子红了》(中篇)合集《琴心》(散文、小说)《民六十九年》《琦君自选集》(词、散文、小说)《文与情》(散文、小说)《琦君散文选》《母亲的金手表》《梦中的饼干屋》儿童文学《卖牛记》《老鞋匠和狗》《琦君说童年》《琦君寄小读者》《鞋子告状》(琦君寄小读者改版)小说72摇花似雨忆琦君“我们从大陆移植来此(‘移植’一词,用得何等精妙),匆匆将三十年。生活上尽管早已能适应,而心灵上又何尝能一日忘怀于故士的一事一物。水果蔬菜是家乡的好,鸡鱼鸭肉是家乡的鲜。当然,风景是家乡的美,月是故乡明”。于是,琦君的心里,一切皆是故乡的好,在她的笔下,她放任自己一相情愿对故乡的思念,甚至在笔墨间恣意流露。故乡的月饼更香更脆(《月光饼》),故乡的水更清更甘(《水是故乡甜》),故乡的桂花就是香,就是迷人,“它不但可以闻,还可以吃。‘吃花’在诗人看来是多么俗气,但我宁愿俗,就是爱桂花。”(《桂花雨》)。摇花似雨忆琦君“我们从大陆移植来此(‘移植’一词73喜欢琦君,喜欢琦君文字里成年人才有的乡愁被她用邻家女孩固执的“但我宁愿俗,就是爱桂花”挥洒出来。喜欢琦君,喜欢琦君在经历了诸多红尘俗事后恬淡的心思,“雨天总是把我带到另一个处所,离这纷纷扰扰的世界很远很远,在那儿,我又可以重享欢乐的童年,会到亲人和朋友,游遍了魂牵梦绕的好地方。”(《下雨天,真好》)琦君走了,走后,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她摇花似雨的美丽。喜欢琦君,喜欢琦君文字里成年人才有的乡愁被她用邻家女孩固执74阅读训练读十《想念荷花》回答问题:1、这篇优美的散文题为“想念荷花”,其实荷花并不是作者着重所写的内容,作者真正想念的是什么呢?请加以概括。阅读训练读十《想念荷花》回答问题:75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文有映衬之妙,如第④自然段写自己爱赶热闹,写母亲为父亲放“荷花灯”,就是衬托出杭州“落夜湖”的盛景与游人的欢乐,进一步表现作者对战前美好生活的怀念,进而谴责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巧妙地点明文章主题。B.本文的语言以含蓄见长,往往在含蓄中见真情,如第⑤自然段中父亲那时的情感,实际上就是孟浩然的诗句“欲渡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或者苏轼的“持节去中,何日遣冯唐”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人生有所建树的思想。C.第⑾自然段中“安知明日我非鱼”是化用了庄子文章中的典故,文章通过此句,写出了夏老师的才华,夏老师在诗句中以“鱼”自喻,用鱼戏荷叶间的意境,写出他对荷的喜爱之情。第⑾自然段再提此句,也照应了前文,使文章结构更显严谨。D.第⑨自然段中“这幅墨荷幸已随身带来台湾,一直悬系壁间”一句与鲁迅《藤野先生》一文结尾写作者寓所挂藤野先生的相片一样,表达了作者对恩师的思念之情。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文762.阅读是个性化的,就本文而言,文章的主题与情感可以作多元化的理解。下列各项中的诗文名句哪一句的情感不是本文重点抒发的内容?〖〗A.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C.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D.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2.阅读是个性化的,就本文而言,文章的主题与情感可以作多元化77《故乡的桂花雨》1.“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一句原是独句成段的,现被抽取出来,应放到原文的哪个位置?请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说明理由。()A.第(1)自然段之前B.(1)与(2)自然之间C.(2)与(3)自然段之间D.(3)与(4)自然段之间理由:《故乡的桂花雨》1.“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一句原是独句成782.你从本文中读到的母亲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形象,试简要概括并举例。3、试品读下列语句,说说加点字词蕴藏着怎样的情感?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它不与繁花斗艳。2.你从本文中读到的母亲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形象,试简要概括791、再长的路一步一步得走也能走到终点,再近的距离不迈开第一步永远也不会到达。2、从善如登,从恶如崩。3、现在决定未来,知识改变命运。4、当你能梦的时候就不要放弃梦。5、龙吟八洲行壮志,凤舞九天挥鸿图。6、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7、当你把高尔夫球打不进时,球洞只是陷阱;打进时,它就是成功。8、真正的爱,应该超越生命的长度、心灵的宽度、灵魂的深度。9、永远不要逃避问题,因为时间不会给弱者任何回报。10、评价一个人对你的好坏,有钱的看他愿不愿对你花时间,没钱的愿不愿意为你花钱。11、明天是世上增值最快的一块土地,因它充满了希望。12、得意时应善待他人,因为你失意时会需要他们。13、人生最大的错误是不断担心会犯错。14、忍别人所不能忍的痛,吃别人所不能吃的苦,是为了收获别人得不到的收获。15、不管怎样,仍要坚持,没有梦想,永远到不了远方。1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琦君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