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画?

原标题:“民族英雄”郑成功长啥样?福建南安这幅珍贵画像急需修复!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福建频道民族英雄郑成功长啥样?影视剧中的郑成功长这样↓↓↓赵文卓主演的《英雄郑成功》何家劲主演的《大英雄郑成功》雕像中的郑成功长这样↓↓↓你想象中的郑成功又是什么样的呢?台湾博物馆“镇馆三宝”之一的《郑成功画像》是目前已知最接近郑成功真貌的肖像画,鲜为人知的是,在南安郑成功纪念馆,也收藏着一幅郑成功肖像画,与之极为相似。在漫长岁月的洗礼下,这幅画像早已出现明显折裂痕、颜料严重剥落等问题,画像修复迫在眉睫。日前,记者从南安市文体旅局获悉,南安正着手启动郑成功画像修复工作。让我们一起期待,这幅画的“重生”。郑成功身穿五爪龙袍服画像损毁严重郑成功纪念馆坐落于郑成功故乡——福建泉州南安市石井镇。纪念馆负责人李维维从一个箱子中取出一个木匣子,打开木匣,取出画轴,放置在长长的会议桌上,将画像徐徐展开。整个过程,李维维一直戴着专业手套,神情郑重。整幅画像长1.215米,宽0.738米。画像损毁严重,折裂痕密布,犹如蜘蛛网,部分颜料褪色,还有的颜料整块剥落。唯一较为完整的部分竟是脚踏。凑近观看,画像中的郑成功身穿圆领绿色外袍,袍服表面的纹样,依稀可见龙的造型。“明永乐后,亲、郡藩王均有赐服五爪龙。”杨小川介绍,郑成功曾被封为延平王,是有资格穿绣有五爪龙袍服的。画像中,郑成功采用正面坐姿,扶手座椅上铺有虎皮,右手垂放右膝,左手扶握腰间玉带。头戴冠帽,面容清秀,抿着嘴唇,微髭、短粜,画像将郑成功文武兼修的温雅气度展露无遗。“这幅画是我们的镇馆之宝,不轻易展出。”李维维介绍。郑氏后人赠画创作时间未知杨小川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这幅画曾被南安市博物馆收藏过。至于画像来历,李维维联系了纪念馆原馆长郑聪明。“要启动这幅画的修复工作了吗?太好了!”匆匆赶来的郑聪明第一句话,便是关心画像的修复问题。郑聪明回忆,1962年,郑成功纪念馆开办的消息传遍石井,郑氏后人纷纷响应,将家中珍藏的有关郑成功的物品无偿捐赠给纪念馆。“此前,这幅画一直由郑氏的后裔子孙保存,一代传一代。”这幅画具体是何人捐赠,郑聪明也不清楚。此外,画中并无作画人的落款或题词,因此这幅画具体创作时间也未知,“只能通过高科技手段来判别”。众所周知,古画不易保存,由于流传年代久远,难免出现破损残缺等问题。“在收藏进纪念馆前,这幅画像已出现严重破损。”郑聪明说,几十年过去,这幅画像的破损程度愈发严重。而早期郑成功纪念馆的条件十分简陋,“考虑到防火防盗,这幅画像就送至南安市博物馆收藏。”郑聪明说,直到郑成功纪念馆新馆落成,这幅画才又回到石井。这幅画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我们是民族英雄的故乡,理应好好保护这幅画像,流传给后人。”郑聪明说。与台湾馆藏画像几乎相同众人期盼画像“重生”郑成功画像的修复问题,是杨小川与郑聪明这些老文物工作者一直牵挂的问题,即使退休也未曾放下。为此,杨小川找了许多相关资料,“关于郑成功的画像,传世有诸多版本,有国人画的、荷兰人画的、日本人画的,各个版本的画像反差也很大,唯有中国历史博物馆与台湾博物馆收藏的画像是被公认为与他本人相似的。”杨小川介绍,其中,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是《郑成功弈棋图》,画中的郑成功正与人对弈,手中拿着一颗棋子,一副气定神闲的样子。“这幅画里,有首题诗,作者是王忠孝,崇祯元年进士。在郑成功起兵后,即投奔郑氏,参与谋划军政大事,备受推重,在抗清复台中,出力甚多。”因此,这幅画像也一直被公认为是“最真实的郑成功画像”。而台湾博物馆收藏的一幅肖像画,据传是他生前在台南命人所绘,画者不详,创作时间约为清代前期。不少专家学者认为,这是最接近真人的郑成功肖像画,“而南安收藏的这幅同样是肖像画,与台湾博物馆收藏的那幅几乎一模一样,唯有脚踏等细枝末节不同。”杨小川说。收藏于台湾的郑成功画像。(修复前)收藏于台湾的郑成功画像。(修复后)巧合的是,台湾博物馆收藏的《郑成功画像》早前也是破损严重,台湾博物馆花费一年半的时间将其修复好,并将修复全过程刊登出来。“我们期待,南安收藏的《郑成功画像》也能像台湾博物馆收藏的那幅一样,得以‘重生’。”杨小川说。然而,修复古画,困难重重。“技术和资金都是问题。”杨小川说,要做到“修旧如旧”并非易事。记者从南安市文体旅局了解到,南安市已启动郑成功画像修复工作,目前正在制订修复方案。(素材来源:南安市融媒体中心)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福建频道
福建新闻
闪电新闻专栏
阅读量:7.2W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知道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用途  2了解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  教学重点  掌握制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  制条形统计图的第(2)、(3)步,即分配条形的位置和决定表示降水量多少的单位长度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我们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统计数据除了可以分类整理制成统计表外,还可以制成统  计图,用统计图表示有关数量之间的关系,比统计表更加形象、具体,使人一目了然,印象深刻常用的统计图有条形、拆线和扇形统计图(用投影器逐一显示)五年级的时候,我们已初步认识了条形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条形统计图)  二、探求新知  (一)介绍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及特点  意义:条形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出长短不同的  直条,然后把这些直条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特点:从图中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教师提问:  l、图中统计的内容是什么?  2、图中画有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请你看看水平射线和垂直射线分别表示什么?  3、每个车间多少人?哪个车间人数最多?哪个车间人数最少?  (二)教学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教学制作方法,师边示范边讲解  ①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教师讲述:要制的统计图有年份和降水量两方面的内容,需要用两条射线来表示  先画一条水平的射线(向右)表示年份,再画一条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表示降水量  教师说明:水平射线下面及垂直射线左面都要留有一条空白,因为水平射线下面要注明每个直条所表示的内容,垂直射线旁要注明各直条的数据,两条射线不能画在图纸的中间部位,因为那样会因高度不够画不下,或排不下五个直条  ②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教师提问:例1的统计表中有几个年份?那么图中要画几个直条?  ③在垂直射线上根据数的大小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教师讲述:年降水量最高的数据是1005毫米,垂直射线的高度要略高于最大的数量在垂直射线上方要注明单位  ④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  教师讲述:为了准确地表示各个数据,还应在每个直条的顶上注明数量  (三)引导学生看图分析  1、哪一年的降水量最多?是多少毫米?(1998年降水量最多,1005毫米)  2、哪一年的降水量最少?是多少毫米?(1999年降水量最少,670毫米)  3、最多年降水量是最少年降水量的几倍?(1005670,是1。5倍)  教师提问:对照统计图和统计表说一说,用哪种方式表示的数量关系更直观?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2  本课题教时数:本教时为第2教时备课日期9月9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整数除法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复习旧知  二、教学新课  一、 巩固练习  四、小结。  五、作业  1、口算  3/431/542/766/112  分数除以整数通常是怎样计算的?  2、复习第(1)题  学生口答算式与结果。  这一题已知什么数量,要求什么数量?按怎样的数量关系求?  出示数量关系式:速度=路程时间  3、口答填空  3/10小时是()个1/10小时。  1小时是()个1/10小时。  4、引入新课  1、教学例2  这一题已知什么数量?要求什么数量/根据数量关系式怎样列式?  (183/10)  画出一条线段,并提问:如果把这条线段看做1小时行的千米数,怎样来表示3/10小时行的千米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3份用颜色线画出。  师边述说边画线段。  问:从图伤看,3/10小时行驶18千米,就是几个1/10小时行18千米?求1小时行多少千米。就是求几个1/10小时行多少千米?  要求10个1/10小时行多少千米。先要求出什么?图上哪一段表示1/10小时行的路程?  根据回答把线段图补充完整。  讨论:按这样来想,你认为第一步求什么?怎样求?  (1)1/10小时行的千米数是:183  为什么要用183?183能不能转化成用乘法来计算?  讨论:1/10小时行的千米数已经用式子表示出来了,你觉得第二步可以求什么?怎样求?  (2)1小时行的千米数是:181/310  (3)为什么要用181/3的积再乘10?根据乘法结合律,181/310还可以怎样乘?  问:183/10求出的是1小时行的千米数,1810/3也表示1小时行的千米数,那么183/10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从上面的推想过程看出,183/10转化成什么样的计算了?  比较这个等式里的算式,在等式两边,什么没有变?什么变了?是怎样变的?  2、小结。  1、练一练1  2、练一练2整数除以分数是怎样计算的?  3、练习八2整数除以分数和整数乘分数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4、练习八3  分组练习  做完后问:每一组的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地方?计算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说一说在整数除以分数时,要乘哪个数的倒数,在分数除以整数时,要乘哪个数的倒数。  练习八、1、4、5  181/310  =18(1/310)  =1810/3  课后感受  此节课的教法与前一节类似,更多的在于在学生昨天学会分析方法的前提下更多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规律、寻求解题方法。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3  一、引  1、引入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学习“观察与探究”(板书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课件出示)  让学生尝试用图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利用图进一步认识反比例。  渗透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二、学加导  师:明确了目标,请同学们借助自学指导来完成目标。  自学指导:自学课本27页,完成所提出的问题,并说说自己的想法。(先自学4分钟,然后小组交流1分钟。)  (一)学生自学:(先学)  师:好,开始。先自学2分钟,然后小组交流3分钟。  (二)汇报交流:(后教)  小组汇报,全班总结。  三、巩固练习  (一)学生自学:(先学)  (1)长方形面积一定,长与宽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这节课我们用图表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  用x、y表示面积为24cm2的长方形相邻的两条边长,它们的变化关系如下表。  1.观察表格,根据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这8个长方形。  2.把图中的`点用平滑的曲线依次连起来。  3.长和宽是怎样变化的?有什么规律?长扩大,宽缩小,相对应的长和宽的乘积是24。  (二)交流订正:(后教)  1.更正  师:学完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有错的在小组中说错的原因,不会的优生讲解。)  2.讨论  集体订正。(学困生先说,优生纠正,学困生再说)  四、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已接近尾声,回顾本节课,你有什收获?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带小括号的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使学生能够正确区分:计算同级运算、两级运算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3.使学生养成规范解题,认真检查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小括号的作用,能准确地计算带有小括号的混合式题。  教学难点  学生能规范地脱式计算。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软件及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我们刚刚结束了+-黄金周,老师想知道你们是怎样度过的,你们想知道小动物去了什么地方吗?  [多媒体软件伴随录音:清晨数学王国的闩口站满了游客,不一会儿却传来吵闹声。鸭姐姐得意地说:我的票上有+、-号我该排在队伍最前面。猫头鹰也不甘示弱,说:我的票上有、号,我该排在第一个。两人吵闹得面红耳赤,大黄狗跑过来大声嚷到:别吵了,我的'票上有( ),你们都该排在我的后面去。师:同学们,你们当小裁判,判断下谁该排第一?跟随学生回答揭示课题。  二、探究尝试,总结规律。  1.以旧带新  3+4x8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试给它加上我们的新朋友小括号,使它变成  另外一道题。学生试做例题(3+4)x8  2.合作探究  3+4x8 (3+4)X8=3+32 =7x8=35 =56  师:请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观察、比较去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你觉得小括号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充分认识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  3.反馈练习  42(17-11) 100-(60-10)  (35+14)7 12(2x3)  (让学生先读题,自选两道独立完成。)  4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做题时要注意什么呢?  一看(看清题里是否有小括号,有哪些运算);  二想(想一想这道题的运算顺序);  三算(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运算);  四查(要有步步检查的好习惯)。  三、巩固练习,不断深化。  1.小动物们在我们公平的裁判下来到了数学电影院,观看了电影《符号妈妈》。  同学们谈一谈看完电影的收获。(通过一场电影,把学习的几种运算顺序融为体,既实现了知识的整合,又便于学生掌握和区分。)  2.小动物参观了数学迷宫,闯关练习。  第一关:先读题,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  顺序。  20+7x6 (82)X9  4x68 72-99  36(43-39)100-15+5  第二关:判断下面各题,结果相等的画,不相等的画,请同学们自己读题,认真思考一下。  10+155=(10+15)5  5X(3-2)=5x8-2  2x4x3=3x2x4  60-(30-20)=60-30+20  3.小动物来到了数学游艺厅。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数字2、5、6和运算符号组成两步式题,结果要比14大。  四、小结  师:小动物们快快乐乐地玩了一天,同学们猜猜它们会有什么收获?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5  学内容:教材第94~96页三角形、四边形、圆、轴对称图形和练一练,练习十八第6~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和分类,进一步认识学过的四边形的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能正确地画圃;巩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师生都准备三角板、圆规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圆的纸片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复习了线和角的知识,线和角都是平面图形。今天,我们继续复习平面图形中的封闭图形。(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这些平面封闭图形的特征,掌握一些图形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判断一个图形是什么图形,并能画出一些图形。  二、复习三角形  1.复习三角形的概念.  提问:用线段来围出一个平面图形,至少要用几条线段?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什么?(板书三角形并画一个三角形)  2.复习三角形的分类。  提问:三角形可以狡什么来分类?(板书:按角分: 按边分: )出示第94页的分类图,让学生说说各是按什么分类的,各分为哪几类三角形。(接按角分板书: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接按边分板书: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提问:谁来根据左边的图,说说这三类三角形各自的特征?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分别画出这三类三角形,同时指名一人在黑板上画出三个三角形。提问:等腰三角形有什么特点?(板书画一个等腰三角形)请大家拿出等腰三角形,折一折说明两条边相等和两个底角相等。等边三角形有什么特征?(板书画一个等边三角形)你能用折一折的方法说明等边三角形三条边和三个角分别相等吗?试一试。  3.学生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完成后口答,老师在黑板图上板书。提问: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指出:等腰三角形是三角形里的一种特殊情况,只要有两条边相等,它就是等腰三角形。所以等边三角形又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4.学生判断各是什么三角形。  出示一组三角形,让学生说说各是什么三角形。  5.复习三角形的内角和。  提问: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我们是怎样发现的?  6.做练一练第3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然后口答。  三、复习四边形  1.提问:四边形是怎样的图形?(板书四边形并画一个四边形)  2.复习图形特征。  出示第95页四边形的图。指名学生说说图里学过的四边形的名称、特征和字母表示的意义。提问: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从图上看,我们学过的四边形可以分为哪几类?指出:我们学过的四边形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平行四边形,另一类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这就是梯形。由于长方形、正方形两组对边都分别平行,所以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而正方形又是特殊的长方形。  3.做练一练第4题.  先让学生判断,然后指名口答。让学生在课本上画图形的高。提问: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互相垂直)  四、复习圆  1.复习圆的特征。  让学生在课本上画圆,井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和直径。提问:圆是怎样的一个图形?(在黑板上画出圆)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在圆里画出几条表示这样的距离的线段)为什么?  2.学生口答。  请大家看第96页想一想的问题,自己思考一下,然后告诉大家。指名学生口答。  3.做练一练第5题。  学生填充,然后口答。  五、复习轴对称图形  1.请同学们把圆对折。  提问:你发现圆对折后有什么特点?  再把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对折,使折痕两边完全重合。  2.提问:你认为刚才对折的图形都有什么特点,是什么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这里对折的折痕就是什么?(板书:对称轴)追问: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什么叫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几条对称轴?圆有多少条对称轴?  3.提问:我们学过的图形里,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你还能说出哪些见过的轴对称图形?  4.做练一练第6题。  让学生自己思考,并画出对称轴。指名学生说出轴对称图形,说明各有多少条对称轴。  六、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八第6题。  让学生在课本上判断,然后口答,并说明理由。  2.做练习十八第7题。  学生在课本上选择,然后口答。  3.做练习十八第11题。  让学生画在练习本上,老师巡视.指名说说是怎样画的。  4.做练习十八第12题。  让学生画在课本上,然后说明各有几条对称轴。  5.讨论练习十八第13题和第14题。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的结果和各自的想法。  七、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八第8、10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八第9题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6  单元总目标:  1、认识圆柱、圆锥的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2、理解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体积的意义。会推导表面积、侧面积、体积的公式,认识进一法取近似值,能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3、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以及空间观念。  5、培养学生逻辑思考能力,有条理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重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单元难点:  (1)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  (2)圆柱体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  (2)利用圆柱体、圆锥体等底等高条件下的关系解有关复杂应用题。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充分运用直观教具,进行割拼演示、实验,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推导出计算公式和有关概念。  单元难点的剖析:  (1)表现为:学生难于想到把一圆柱体的立体图形转化成什么图形来研究。怎样把它转化。  原因:圆柱体和长方体在表面看来并没有什么联系。并且学生还很难由圆与圆柱的联系,而想到圆能转化成长方形来研究,圆柱就可以转化成长方体来研究。  解决策略:首先回忆研究圆的面积计算时把圆转化成什么图形?如何剪拼成了这个学过的图形?借助多媒体课件把一个个完全一样的圆形堆成一个圆柱体,通过这个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进行猜想:圆柱体能剪拼成什么图形,请学生试试看。  (2)表现为:对圆柱体的侧面积公式容易获得,但学生对已知R或D求侧面积的问题,学生转不过,容易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而对表面积的计算,由于表面积公式中涉及的公式较多,学生往往不小心就弄混公式。  (3)表现为: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会用错公式,如:求侧面积的求成了表面积,求体积的求成了表面积等。  原因:学生可能对概念、公式记忆较熟,但在具体的问题环境下用错公式。主要还是学生对概念的感知不够。  解决策略:  (1)为新课教学做好准备,充分复习好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借助实物多让学生感知概念的意义,不能死记硬背,要能用自己话说清楚。特别对中下生应多结合实物或图形指出问题要求的部分。  (3)公式一定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到推导过程中,不能把公式直接交给学生。  (4)学生自备圆柱体形状的物体,每节课的新课铺垫、例题教学、或是练习讲评都借助于具体的实物,让学生一边口述、一边指着实物来说,加强感知。  单元策略:基于本单元是研究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教学中主要采用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等直观手段辅助教学。多让学生参与获得公式或经验。如:圆柱体展开图的特征、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及圆锥体的体积计算。  错例的估计和采集:概念辨析题:(1)一只铁皮水桶能装水多少升是求水桶的()。(2)做一只圆柱体的油桶,至少用多少铁皮,是求油桶的()(3)做一节铁皮水管,要多少铁皮是求水管的()(4)给个圆柱体的花瓶包装在盒子里,需用多大的盒子是求花瓶的()  分析及策略:这些属于概念不清的问题,因为这些知识点本身有联系又有区别,所以易混,因此教学中重点在新授中注意让学生多体验、多感受。还要在综合练习中加强对比,沟通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解决问题:(1)一个圆锥形的沙堆,底面直径是2米,高是0.5米,如果每立方米是800千克,这堆沙子一共多少千克?写出基本关系式再解答  (2)有一个礼堂内有8根直径是50厘米、高5米的圆柱形的柱子,用了8千克的红色油漆粉刷,每平方米需用多少油漆?写出基本关系再解答  分析及策略:此类型的错误主要是公式用错,原因还是对概念不清,解题思路不明,因此,教学中在保证理解概念的`前提下多让学生讲思路、强调解答步骤的书写要有条理。  有关圆柱体和圆锥体的混合题:(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的体积的(),圆柱体体积比圆锥体体积多(),圆锥体积比圆柱体少()。  (2)一个圆柱体积是96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底高的圆锥体积是()立方厘米,圆锥体积比圆柱体积少()立方厘米。  (3)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等底等高,它们体积之和是36立方分米,圆柱体积比圆锥大()立方分米。  分析及策略:此类型题的错因主要是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还只是一个圆锥体积公式的获得过程,是停在表面上的认识,并没有真正通过实验过程对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的关系弄清楚。因此这个推导过程中应让学生把两种几何体的体积关系,能反说、正说、比多少等都能说清。  练习题的分析:重点讲解的题目:39页第10题(重点说明生活中常说的圆柱体的长也就是数学意义上的圆柱体的高)。40页的13题(体积公式与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即利用底面积一定时体积和高成正比例的关系来确定两个圆柱体体积的比,求出第二个圆柱体的体积,最后求出它们的差。)45页的第6题(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了解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第8题(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11题(由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1:3,那么现在它们的比是1:6,底是相等的那说明圆柱的高是圆锥高的2倍,于是圆柱的高是9.6。实际上是圆锥与圆柱体积关系的灵活应用。)  课时安排:1、圆柱的认识31页至33页及例1  2、圆柱的表面积33页例2--例3  3、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36页例4及补充一道已知R求V的例题。  4、认识圆柱的容积37页例5  5、圆柱有关公式的对比练习39页8、9(增加不同位置类型的圆柱体)39页7、10  6、圆锥的认识41页  7、圆锥的体积公式的推导42页至43页例1  8、圆锥体积的应用43页例2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4页例6,第64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十四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乘法分配律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把下面复习中的口算写在卡片上;在一张纸条上画5个白色的正方形和3个红色的正方形,如□□□□□■■■,共做4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如:(36+64)8,205+502,6010+1010等,计算每一题时,第一个学生回答先算什么,第二个学生回答再算什么,第三个学生回答接下来算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6。  教师让学生摆正方形,先把5个白色正方形摆成一横排,接着摆3个红色正方形与白色正方形在同一行上,教师同时贴出一张画有正方形的纸条,先只显示5个白色的正方形,然后再显示3个红色的正方形。接着教师说明要摆4行这样的正方形,边说边贴出另外3张画着正方形的纸条。教师指着图形提问:  图中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你是怎样想的?先请一个学生回答,教师把学生所列的算式写在黑板上。  还有别的算法吗?你是怎样想的?再请一个学生回答,如果这个学生说出另外一种算法,教师再把这个学生所说的算式也写在黑板上。如:  (5十3)4 54十34  教师:第一个算式是先求出每一行有多少个正方形,再求4行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 第二个算式是先求出白正方形和红正方形各有多少个,再求出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这两个算式的计算方法虽然不同,但是都可以求出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下面我们大家一齐来计算,看一看这两个算式的得数怎样。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然后再提问:  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怎样?  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说明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  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我们就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  (5十3)4=54十34  等号左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5与3的和乘以4。)  等号右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5与3先分别乘以4,然后再把两个积相加。)  教师: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了5与3的和乘以4等于5与3先分别乘以4再相加。  教师:下面我们再看两组算式,先看:(18十7)6 186十76  左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18与7的和乘以6。)  右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18与7分别乘以6,再把两个积相加。)  算一算左面的算式等于什么?(18加7是25,25乘以6是150。)  算一算右面的算式等于什么?(两个积分别是108和42,它们的和等于150。)  教师:左右两个算式都等于150,所以这两个算式相等,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起来,教师边说边在两个算式中间画一个等号。  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18与7的和乘以6等于什么?(说明18与7的和乘以6等于18与7先分别乘以6再相加。)  教师:我们再来看两个算式 20(15十9) 20xx十209  先来计算一下这两个算式各等于多少?  两个算式都等于多少?  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20乘以15与9的和等于什么?  2.进行抽象概括。  教师指着上面的'算式提问:  仔细观察上面的三个等式,你看出了什么?先看等号左面的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第一、二两个等式都是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第三个等式是一个数乘以两个数的和。)  教师指出: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或者一个数乘以两个数的和,我们可以用一句话表示,就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再看等号右面的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出:都是先求两个乘积,再把两个积加起来。  等号左面与等号右面相等是什么意思?学生发言后,教师概括:上面三个等式等号左面分别与等号右面相等说明,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先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我们把乘法运算的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同时板书乘法分配律。让学生看教科书第64页下面的方框里的结语,全班齐读两遍。  教师:如果用 表示三个数,乘法分配律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  (a+b) c=ac+bc  等号左面(a+b) c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等号右面ac+bc 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  教师在黑板上写算式:(200十3)27,提问:  1.这个算式中是哪两个数的和乘以哪个数?  根据乘法分配律,这个算式等于哪两个乘积的和?  教师在黑板上再写算式:18527十1527,提问:  这个算式中是哪两个数分别乘以哪一个数?  根据乘法分配律,这个算式等于哪两个数的和乘以哪一个数?  2.做第64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先让学生读题,再想一想每个方框里应该填什么数。  在(32十25)4中,两个数的和指的是什么?同一个数相乘指的是哪个数?  根据乘法分配律这个算式应该等于哪两个数分别同4相乘再相加?  第一小题的方框里应该填什么数?(根据乘法分配律,32与25的和乘以4,应该等于32与25分别乘以4再相加,所以两个方框里应该分别填32和25。)  第二小题应该怎样填?根据什么运算定律?(根据乘法分配律,64与12的和乘以3,应该等于64与12分别乘以3再相加。)  四、作业  练习十四的第1、2题。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8  一、教材  1、教学内容:  《6的乘法口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的第十一课时的内容。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重、难点:  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学生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教材内容的呈现是在学生学25的乘法口诀以后。由于他们已经具有学习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所以教材的呈现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意在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6的乘法口诀。体现了提高学生学习独立性要求的编写意图。  熟练口算表内乘法,是每个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计算能力。因此,本课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理解6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难点是怎样去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教学目标:  ①通过观察、探索,使学生知道6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合作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  ③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法  根据教学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我采用了:  1、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情景里亲自动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过如此简单,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2、游戏教学法。即是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做中学、玩中学的体现。因为小学生学习活动不再是教师的说教,应该更多的时间是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更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共同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  另外,音乐是陶冶人心灵的神丹妙药,是调节情绪的有效工具。也为了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乐曲中进行操作。并以掌声表扬的方式激励学生多思考、多发表意见。  三、学法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主要培养了学生以下学习方法:  1、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共同讨论,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戏中运用学习成果,把数学知识利用到现实生活中。  2、在游戏中运用学习成果,把数学知识利用到现实生活中。  3、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具准备  写有算式的卡片、苹果;写有口诀的.盒子;主题图、表格、苹果树。  五、教学程序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让全班同学回忆25的乘法口诀。这不但是为了检测他们是否掌握并记忆了,还可以为本堂课的教学做一些铺垫。  (二)设置情境,探讨新知。  在这一环节里,我设计了三块教学活动:  1、编写口诀。  这是本堂课的重点,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地观察图画,探索、归纳出6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并加以记忆。根据教材的主题图,我逐一出示小鱼(1条小鱼由6个全等三角形组成,一共出示6条)。学生观察图画,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①、填表。  鱼(条)123456  三角形(个)612  ②、根据表格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  ③、根据乘法算式归纳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④、根据口诀还能想出另一道乘法算式吗?  前面已对25的乘法口诀有了理解和掌握,再通过这一系列的探索,本课的难点就被一步步地突破了。  2、学以致用。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所以我们要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如:①61页做一做,呈现用6根小棒摆成的六边形直观图,以口答摆2个六边形用多少根小棒?摆巩固6的乘法口诀;②63页第6题,填空题,题目以图文结合形式给出一只蚂蚁6条腿的条件,让学生分别填出3只、6只蚂蚁多少条腿;③怎样很快地算出在上课的学生的人数(每6人一组,共6组)?  3、为了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和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我又设计了下面一系列相干的游戏(播放音乐)。让学生在游戏中有所巩固,有所收获。如:①开火车:让同组的同学按顺、逆时针的方向,接下去说口诀;②投信:把写有算式的卡片投放到写有口诀的盒子里;③摘苹果:先说出想要摘那个苹果(6乘几或几乘6),再说出其相关的口诀,说对了就把苹果摘走,否则不能。  (三)结课。  1、结束语(师):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生答。板:6的乘法口诀]这不仅是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让他们概括出本堂课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再次唤醒学生对本堂课的记忆,揭示课题。  2、知识伸展。这时,课以接近尾声,为了再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所在。可以这样提问:你们还想知道什么?一波未平又起一波,再次把学生带到另一个高潮。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9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对周长的认识,只是研究圆的周长需要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那么,对于圆的周长与直径的这个倍数关系,学生通过测量、计算是能发现的,然后再根据这一倍数关系推导出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时,关键是引导学生能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  教学目标:  1.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的进行简单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  3.领会事物之间是联系和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思维方法。  4.结合圆周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推导并总结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学过程:  备注: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起猜想:认识圆的周长  (一)激发兴趣  小黄狗和小灰狗比赛跑,小黄狗沿着正方形路线跑,小灰狗沿着圆形路线跑,结果小灰狗获胜。小黄狗看到小灰得了第一名,心里很不服气它说这样的比赛不公平。同学们,你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二)认识圆的周长  1.回忆正方形周长:  小黄狗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正方形的什么?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  2.认识圆的周长:  那小灰狗所跑的路程呢?圆的周长又指的是什么意思?  每个同学的桌上都有一元硬币、茶叶筒、易拉罐等物品,从这些物体  中找出一个圆形来,互相指一指这些圆的周长。  (三)讨论正方形周长与其边长的关系  1.我们要想对这两个路程的长度进行比较,实际上需要知道什么?  2.怎样才能知道这个正方形的周长?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那也就是说,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哪部分有关系?正方形的周长总  是边长的几倍?  (四)讨论圆周长的测量方法  1.讨论方法:刚才我们已经解决了正方形周长的问题,而圆的周长呢?  如果我们用直尺直接测量圆的周长,你觉得可行吗?请同学们结合我们手里的圆想一想,有没有办法来测量它们的周长?  2.反馈:(基本情况)  (1)滚动--把实物圆沿直尺滚动一周;  (2)缠绕--用绸带缠绕实物圆一周并打开;  (3)折叠--把圆形纸片对折几次,再进行测量和计算;  (4)初步明确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测量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3.小结各种测量方法:(板书)转化  曲直  4.创设冲突,体会测量的局限性  刚才大屏幕上小灰狗跑的路线也是一个圆,这个圆的周长还能进行实际测量吗?那怎么办呢?  5.明确课题: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周长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五)合理猜想,强化主体:  1.请同学们想一想,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边长有关系,而且总是边长的4倍,所以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我们能不能像求正方形周长那样找到求圆周长的一般方法呢?小组讨论并反馈。  2.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你认为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  向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正方形的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再看这幅图,  猜猜看,圆的周长应该是直径的倍?  (正方形的边长和圆的直径相等,直接观察可发现,圆周长  小于直径的四倍,因为圆形套在正方形里;而且由于两点间  线段最短,所以半圆周长大于直径,即圆周长大于直径的两倍)  4.小结并继续设疑:  通过观察和想象,大家都已经意识到圆的周长肯定是直径的2~4倍之间,究竟是几倍呢?你还能想出办法来找到这个准确的倍数吗?  活动二:动手操作,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制作、展示、交流、评价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知道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用途。  2、掌握制作单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能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简单分析统计图。  3、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领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制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制作条形统计图的第二步:确定直条和间隔的宽度;第三步:确定单位长度表示的数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幻灯机,直角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展示多媒体课件第2页)谈话:自古至尽,我们国家就是一个山清水秀,名山众多的国家。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名山吗?  (设计意图:从生活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谈话:今天,老师把其中的五座名山给同学们搬来了。(展示课件第37页:五座名山图片)  (设计意图:学生简单了解五座名山海拔高度,感受祖国山川的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条形统计图  (1)(展示课件第8页)出示问题:你能很快说出哪座山最高吗?  (设计意图:为下面研究条形统计图做铺垫。)  (展示课件第8页:五座名山海拔高度统计图)出示问题:观察条形统计图,你能回答老师的'问题了吗?从统计图中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初步分析图,感知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2)简单概括条形统计图的表示方法。  2、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1)(展示课件第9页:四幅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感受条形统计图与实际生活联系的紧密,学习条形统计图制作方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出示课件第10页的问题:该怎么画条形统计图呢?)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引导学生探究制图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全班交流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评价,出示制图步骤。  (3)(展示课件第11页)出示例题,指名读出例题统计表中的数据。  教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画图。(教师课件演示制图步骤)  (4)幻灯机展示学生学生画图,及时给予评价。对于不规范的图给予指导,画图难点集中指导。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体验画图,亲身感受画图的难点,教师针对难点集中指导,让学生突破本课难点)  3、引导学生简单分析统计图  (1)(展示课件第12页)游戏:你来问 我来答  出示问题,让学生选择问题,指定其他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图的能力。此环节变换教学方式,让学生不再有学习疲劳的感觉。)  4、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展示课件第13页: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对比)提出问题:统计表和统计图,哪一种方式表示的数量之间的关系更直观?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让学生深刻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三、巩固新知  1、(出示课件第14页)让学生依据统计表中给出的数据画一幅条形 统计图。  2、(出示课件第15页)让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强化教学重点,突破画图难点)  3、(展示课件第16页,出示问题:把你这节课的收获告诉我好吗?)  (设计意图:学生小结本节课所学新知,学习方法,情感体验等,提高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教学目的: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教学重、难点: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
5.6
+0.9
-
+
0
-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除可以表示整数外,还可以表示分数和小数。请学生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1.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左边,也就是负数都比0小,而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
摄氏度。  四、全课总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第二课教学反思:  许多教师认为“负数”这个单元的内容很简单,不需要花过多精力学生就能基本能掌握。可如果深入钻研教材,其实会发现还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内容可以向学生补充介绍。  例3――两个不同层面的拓展:  1、在数轴上表示数要求的拓展。  数轴除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和分数。教材例3只表示出正、负整数,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学生表示出―1.5。建议此处教师补充要求学生表示出“+1.5”的位置,因为这样便于对比发现两个数离原点的.距离相等,只不过分别在0的左右两端,渗透+1.5和―1.5绝对值相等。  同时,还应补充在数轴上表示分数,如―1/3、―3/2等,提升学生数形结合能力,为例4的教学打下夯实的基础。  2、渗透负数加减法  教材中所呈现的数轴可以充分加以应用,如可补充提问:在“―2”位置的同学如果接着向西走1米,将会到达数轴什么位置?如果是向东走1米呢?如果他从“―2”的位置要走到“―4”,应该如何运动?如果他想从“―2”的位置到达“+3”,又该如何运动?其实,这些问题就是解决―2―1;2+1;―4―(―2);3―(―2)等于几,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初中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是极为有利的。  例4――薄书读厚、厚书读薄。  薄书读厚――负数大小比较的三种类型(正数和负数、0和负数、负数和负数)  例4教材只提出一个大的问题“比较它们的大小”,这些数的大小比较可以分为几类?每类比较又有什么方法,教材则没有明确标明。所以教学中,当学生明确数轴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基础上,我还挖掘三种不同类型,一一请学生介绍比较方法,将薄书读厚。  将厚书读薄――无论哪种类型,比较方法万变不离其宗。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12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第三课《美丽的纹样》。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适合纹样的基本知识,掌握其图案装饰的一般规律,知道适合纹样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2、技能目标:尝试设计一组美丽的适合纹样;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和设计适合纹样,提高学生的审美、设计能力以及美化生活的能力。  三、【制定依据】  1、内容分析:  《美丽的纹样》是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第九册中的一节造型表现及设计应用课程,主要是学习“适合纹样”的相关知识。在新课程中对于五年级的造型表现及设计应用的教学目标有明确要求:“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体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基于以上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通过欣赏,了解什么是适合纹样,从而尝试设计出新颖、美观的适合纹样。将本课的教学难点设计为:学习基本骨架的绘制,掌握适合纹样的'制作方法。  2、学生实际:  学生通过二、三、四年级对“二方连续”、“四方连续”以及“对称图案”的学习,在造型表现及设计应用领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安排“适合纹样”的学习是十分合理的,符合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四、【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填图游戏稿,示范工具;  学具:直尺、自己喜欢的作画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漂亮的图片,你们边欣赏边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指名生回答。  2、师:同学们讲得很棒,总而言之这些简单的图案经过组合以后,就变得非常美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美丽的纹样》。  (二)探索学习  1、了解适合纹样:刚刚我们欣赏的图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去掉了他们的外型以后,里面的图案形成的形状仍然跟外面的形状一样,也就是说这些图案都非常适合他们的外型,我们把这样的图案叫做适合纹样。  2、适合纹样有多种组织形式,请大家看图片,看看有哪些形式?(开火车答)  3、师总结:离心式:它的特点是图案由中心向四周发散,用手势比划一下。4、学生尝试介绍向心式、离心向心结合式、旋转式、综合式以及均衡式:  5、师提示:均衡式这种样式比较特殊,前面几种形式都是有一定的规律的,而这种形式是不规则的,他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平衡的效果。  (三)欣赏启发  1、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们就已经将适合纹样运用于生活中了,请大家欣赏课件中的图片。  2、请你想一想,适合纹样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常常运用在那些地方?(生举例,师课件展示适合纹样在生活中运用的图片若干)  3、欣赏了这么多精美的图片,我想大家一定很想知道怎样来制作这些美丽的纹样,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适合纹样的制作方法:师向大家介绍三个步骤:定尺寸、定外框、定基本骨架线。  4、学生思考,并说一说怎样制作基本骨架线?  师小结:可以用对折的方法,也能用尺子量中点的办法定基本骨架线。  (四)尝试练习:  师:同学们一定很想展示一下自己的身手吧?下面就请你设计一幅适合纹样。要求:  1、先选好某种外形,再根据外形设计填充图案;  2、利用前面学过的对比色或邻近色知识来装饰适合纹样。  (五)评价小结  1、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从图案、组织形式、色彩等方面来介绍);  学生互相评价。  2、教师点评、小结  同学们的图案设计得非常精彩,相信你们这些小设计师,以后一定能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  (六)拓展延伸  课后请同学们尝试用电脑绘画中的画图软件,制作适合纹样。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13  一、复习  1,先着重让学生说一说复习题中各题的运算顺序,并直接口算出得数.  2.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新课  1.教学例  教师:刚才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口算出得数.为了便于看出运算顺序,从现在开始,我们学习两步式题的脱式运算.  接着教师出示例l,说明脱式的书写格式.  教师:两步计算的式题,脱式时要先在原题下面的左边写=,再在=的后面写第一步运算的结果35,还没进行运算的`部分+5要照抄写下来;接着对齐上面的=在下行写 =,在=的后面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果.  然后,让学生做做一做的习题.  教师巡视,看学生的书写格式是否合乎规范,对书写不规范的要帮助改正。然后共同订正。2、教学例2.  教师出示例2.  教师:这两个算式各含有哪些运算?它们有什么相同的运算?(有加、减和乘法运算;它们都有乘法运算,)  教师:在没有话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14  比的意义这节课是开启课。是比和比例这一单元的知识核心,对以后的学习有深远的影响。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六年制第十二册第47~48页,是该单元的开端。讲好本节课,可以影响一大面,使教师一开始就掌握教学的主动。比的意义是由除法发展而来的,与除法,分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正因为如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方法,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能理解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比的意义。  教学难点:把两种量组成比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求比值。  教学关键:理解比和除法的关系。针对上述教学目标,可对教材做如下处理:  一、复旧迁移,导题定向复旧迁移。  主要抓住新旧知识的最佳连结点。即:复习了用除法计算的应用题,为知识的迁移。为学习比的意义平坡架桥。然后由除法转化为另外一种比较两种数量的方法,自然导题定向,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具体做法是:  1.回答:  (1)分数和除法有什么关系?  (2)除数能否为零?分数的分母能否为零?  2.列式解答:(生口述,师板演)  (1)一面红旗,长3分米,宽2分米。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2)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0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3)引入新课刚才复习的这两道题(指板演),都是两种数量进行比较,都是用除法进行计算的,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但是,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两种数量进行比较,还有另外一种方法。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比)这节课我们要懂得比的意义,会求比值。(板书比的意义)  二、探索发现,总结规律  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重讲轻练为边讲边练,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实现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比如,教学比的意义的时候,要分如下三个层次进行:  1.教学比的意义,比的读写方法,比的各部分名称。  (1)比的意义同学们准确地回答了复习题2中的第1题,用32求出了长是宽的几倍,这是用除法表示长和宽的关系。32也可以写成3比2(板书3比2),表示长和宽的比。问:谁和谁的比是3比2?(长和宽的'比是3比2)。32可以表示3比2,23可以表示几比几?(2比3),表示谁和谁的比呢?(表示宽和长的比)。结合第2题,问:1002可以表示为几比几?  表示谁和谁的比?(100比2,表示汽车所行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同学们注意观察这两个例子,谁能说一说什么是比?(答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出: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板书)指名读、齐读比的意义。  (2)比的读写方法除法的运算符号是除号,表示比的符号是什么呢?是比号,写作:(板书),读作比。3比2可以写作3∶2(板书)读作3比2。问:2比3,100比2同学们会写吗?让一名同学到黑板上写,其他同学动手在桌子上写。  (3)比的各部分名称∶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板书如下)3......前项∶......比号2......后项=32=1......比值12  (4)练习(看幻灯银幕)  ①说出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4∶7=47=479∶5=95=14513∶9=139=14915∶29=1529=1529②填空。a.把80本书,分给4个班级,平均每班分到()本书;图书的本数和班级数的比是()。b.学校开运动会,六年一班有10人参加赛跑,7人参加跳高比赛。这个班参加赛跑和跳高的人数的比是()。(5)通过上面两道题的练习,你知道写比时要注意什么吗?小结:写比时,要注意谁比谁,谁是比的前项,谁是比的后项,次序不能颠倒。  2.教学求比值的方法。  (1)问:什么叫比值?(略)比值的定义掌握了,那应该怎样求比值呢?(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同学们知道了比值的求法,下面就练习求比值。  (2)求比值,并说明算理。32∶85∶2512∶150.8∶37(3)小结:比值是一个数,可用整数、小数和分数表示。  3.教学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  (1)3∶2=32可见比和除法有着密切的关系,比的各部分相当于除法的什么?(略)(2)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在复习时同学们回答得很准确,从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可以得出比和分数有什么关系呢?(略)结合学生说的比、除法、分数三者的关系,形成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表。  (3)根据比和分数的关系,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3∶2可写作32,仍读作3比2,不能读作二分之三。  2∶3、100∶2让学生写。  (4)问:比的后项能否为零?为什么?  三、反馈矫正,贯彻始终  是指把系统的某一部分输出的信息回到输入部分的过程。这个过程,除了把信息输送给教师,供教师检查教学效果外,更是学生自我调控的过程。  那么,反馈矫正,贯彻始终,本节课是指在边讲边练之后,还要进行综合练习。综合练习的内容做到由浅入深。先练习写比,又练习判断题,通过正确,错误的对比,使学生明确比、除法、分数三者之间的区别,最后安排发展性练习,写出比并求比值。不但要求写出两个直接量的,还要写出两个间接量的比,如写出速度的比。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但让全班同学吃得好,还让尖子学生吃得饱。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1、用联系的、发展的思想指导教学,借助多媒体课件突出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发展。让学生在多媒体的动态演示中,充分感知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发展中,从而形成知识的建构,知识链就非常清晰。  2、细化操作,把发现、归纳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看一看、议一议、画一画等手段,让学生充分感受概念的形成,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顺理成章的由他们自己得出定义。  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射线,能正确区分直线、线段和射线;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理解角的概念,认识表示角的符号;理解角的大小跟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长无关。会直接比较角的大小。  2、正确画射线,会用角的符号记角。  3、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猜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空间观念;通过小组讨论等学习形式,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评价。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建立射线的概念;理解角的概念;会直接比较角的大小。 难点:使学生理解角的边是两条射线,角的大小跟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关键: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建立正确表象。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直线和线段,你还记得它们的特点吗?  1、电脑动态显示直线,电脑显示在直线上选两点,并呈现  2、生回答。  3、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直线它是直的,没有端点,可以向两边无限延长线段也是直的,有两个端点,不能无限延长,有限长  4、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出色,请你们继续努力。  二、认识射线  1、在我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又得到这样的一条线,它叫什么?(有的同学可能知道是射线,因此没有直接给出。)(板书射线)(电脑动态演示)  2、师:把线段的另一端也无限延长,就又得到一条什么?  生:射线  3、师: 那么,射线是怎么得到的呢?  生: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电脑出示: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  4、 师:射线又有什么特点呢?  生:也是直的生: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  生:它的长度也是无限长的。  5、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射线,直的,一个端点,无限长  6、 画一画  师:先画一个点,在从这个点出发,你能画射线吗?能画几条?  生画后师:说一说是你是怎么画的?  生:先画一个点,再从这个点开始往随便哪个方向画  师:从一点出发能画几条射线?  生::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  7、课件演示:从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  8、师:日常生活中,哪些东西可以看作射线呢?  生:太阳射出的光  生:电筒射出的光  生:X光  ……  9、师:观察比较直线、线段、射线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借助多媒体演示,从直线到线段再到射线,由已知到未知,形象鲜明,感受充分,从动态的角度认识射线并归纳三者的联系与区别,学生水到渠成,印象深刻。)  三、认识角。  1、继续看“从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课件”  2、问:在这里你发现了什么新的图形?  3、小组讨论交流  4、学生到课件前边指边回答。(学生能够指出来角)先画一个点,再从这个点出发画两条射线,看一看你们画出来的是什么图形?(角)  5、师在黑板上画上一个角  观察老师画的角:怎样的图形是角?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是角(课件展示角的概念)  6、 师介绍角各部分的名称(课件展示记法)(板书:顶点、边)  生指出黑板上角的顶点与边  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7、介绍角的符号,给角标号 1 、2  8、举例,日常生活中,你能找到角吗?  9、你自己能画吗?  10、判断那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在画一画、议一议的基础上,自己归纳出角的定义,并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寻找角,更深刻的认识角的特征,再根据特征进行辨析判断,操作细腻、到位。)  11、角的大小  (1)、师出示活动角,通过演示让学生感受角的大小。  (2)、 角1、角 2 角3哪个角大,哪个角小?你是怎么知道的?(用眼睛看)  (3)、屏幕出示两个大小差不多的角,哪个大哪个小呢?  议:在眼睛不能直接看出大小时,有没有更好的比较办法呢?  生说后电脑演示叠得比较的过程  指明生说一说如何比较  生说后电脑演示比较  12、 议一议:角的大小究竟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小结:角的大小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板书)  (围绕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设计了直观感知角的大小,用眼睛判断角的大小,用重叠法比较角的大小几个层次,层层深入。并借助多媒体技术清楚地显示比较的过程,让学生较好地掌握重叠法比较的方法)  四、综合实践练习(见课件)  数角时:从联系的观点从点到射线到一个角再到更多的角,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几个概念间的联系,巩固角的概念。  五、课堂总结  1、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 还有什么疑惑吗?  3、 学生如果有,解疑。本节课采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让学生充分感受各个概念间联系与区别,效果颇好,主要有以下特点:  1、 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揭示各概念之间的联系。直线、线段、射线三个概念是互相联系与发展的,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通过动态的演示,生动、直观,学生理解。  2、 巧妙运用对比法进行教学,揭示各概念之间的区别。在揭示直线、线段、射线三个概念的联系时,引导学生进行比教;在教学角的大小时,不光揭示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而且揭示了角的大小与什么没关,形成对比,使学生对角的大小更加清晰、明了。  3、 为学生自主得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比一比、议一议等手段,充分感受概念的形成,从而自己概括出概念的规范定义。【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六年级小学数学教案01-04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12-17小学六年级趣味数学教案01-05小学六年级教案数学教案01-05小学六年级上数学教案01-01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12-31小学六年级上数学教案范文10-17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模板10-17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02-16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0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上最难的画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