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王亚洲的当代草书大家有哪些作品写的啥?作者的雅号是什么?

唐朝文宗皇帝御封的唐代三绝指的是李白的诗歌、裴晏的剑舞和(张旭的草书)。张旭(685年?-759年?),字伯高,一字季明,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代书法家,擅长草书,喜欢饮酒,世称"张颠",与怀素并称"颠张醉素",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又与贺知章等人并称"饮中八仙",其草书则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并称"三绝"。张旭出生于一个门第不低的家庭,曾向堂舅陆彦远学习书法,学有所成后为吴道子、颜真卿等钦慕;年长后通过应举或荐举、征辟而入仕,释褐为常熟县尉;先后任左率府长史、金吾长史,因而被世人称为"张长史";大约在乾元二年(759年)逝世,享年大约七十五岁。在书法方面,张旭勤于观察客观事物,善于将客观的自然物象与个人的主观情感结合起来,既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在继承前人书法成就并加以创新而使得自身的狂草艺术在盛唐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人物生平】张旭(约675年-约750年)(大概时间),唐代书法家,史称"草圣"。初仕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其母陆氏为初唐书法家陆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孙女。张旭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卓尔不群,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与李白、贺知章相友善,杜甫将他三人列入"饮中八仙"。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有"张颠"的雅称。后怀素继承和发展了其笔法,也以草书得名,并称"颠张醉素"。张旭性格豪放,嗜好饮酒,常在大醉后手舞足蹈,然后回到桌前,提笔落墨,一挥而就。有人说他粗鲁,给他取了个张癫的雅号。其实他很细心,他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所触到的事物,都能启发写字。偶有所获,即熔冶于自己的书法中。当时人们只要得到他的片纸支字,都视若珍品,世袭真藏。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相传他见公主与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在河南邺县时爱看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并因此而得草书之神。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他请教笔法。张旭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他把满腔情感倾注在点画之间,旁若无人,如醉如痴,如癫如狂。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赞之:"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说:"张旭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极重要的人物。他创造的狂草向自由表现方向发展的一个极限,若更自由,文字将不可辨读,书法也就成了抽象点泼的绘画了。"张旭死后,大家都很怀念他。如杜甫入蜀后,见张旭的遗墨,万分伤感,写了一首《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诗中曰:斯人已云亡,草圣秘难得。及兹烦见示,满目一凄恻。李颀在《赠张旭》一诗中说: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可见大家对张旭的敬爱之深。常熟人民为了纪念张旭,直到今天,城内东门方塔附近还保留着一条"醉尉街"。旧时,城内还曾建有"草圣祠",祠内的一副楹联:"书道入神明,落纸云烟,今古竞传八法;酒狂称草圣,满堂风雨,岁时宜奠三杯",表达了邑人对这位草书之圣的深深崇敬。张旭洗笔砚的池塘也曾长期保留,称为"洗砚池"。苏州将兴建唐代张旭草圣祠。位于唐寅墓西侧,全部采用古建筑材料兴建,将草圣祠建成类似浙江绍兴兰亭的建筑,陈列展示张旭书法艺术成就,并成为国内外文人雅士笔会场所。苏州百姓以书法家张旭引为自豪。草圣张旭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光荣。【主要作品】《古诗四帖》张旭书法功力深厚,并以精能之至的笔法和豪放不羁的性情,开创了狂草书风格的典范。张旭以独特的狂草书体,在名贵的"五色笺"上,纵情挥写了南北朝时期两位文豪谢灵运与庾信的古诗共4首(见图,局部)。作品落笔力顶千钧,倾势而下,行笔婉转自如,有急有缓地荡漾在舒畅的韵律中。他的字奔放豪逸,笔画连绵不断,有着飞檐走壁之险。草书之美其实就在于信手即来,一气呵成,给人以痛快淋漓之感。收藏这幅作品的是辽宁省博物馆。《草书心经》张旭的《草书心经》 最早见于《碑刻拔萃》,其《唐草心经》碑目下写明张旭,此前碑林中有明成化年间知府孙仁从百塔寺移来的《草书心经》,《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对这两种草书"心经"都录,其"心经、肚痛帖、千文断碑"条下注"均张旭草书,无年月",并称"右三石均在西安碑林"。张旭的《草书心经》最晚见于民国三年(1914年)《碑林碑目表》,但此后便下落不明了。《肚痛帖》《肚痛帖》:单刻帖。无款。此帖用笔顿挫使转,刚柔相济,千变万化,神采飘逸。全帖仅30字,写来洋洋洒洒一气贯之,气韵生成 。明王世贞跋云:"张长史《肚痛帖》及《千字文》数行,出鬼入神,倘恍不可测。"郎官石柱记全名《尚书省郎官石柱记序》,唐人陈九言撰,张旭正书。《郎官石柱记》是传世最为可靠的张旭真迹,孤本拓本原石久佚,传世仅王世贞旧藏"宋拓孤本",现藏日本。历来评价甚高。此石宋时已有刻本。字体取欧阳询、虞世南笔法,端庄严谨,不失规矩,展现出楷书的精妙。《宣和书谱》中评说:"其名本以颠草,而至于小楷行草又不减草字之妙,其草字虽然奇怪百出,而求其源流,无一点画不该规矩者。"此序楷势精劲凝重,法度森严,雍容闲雅兼而有之,是张旭存世的重要楷书作品。【艺术价值】《古诗四帖》全卷书古诗四首188个字:"东明九芝盖,北烛五云车。飘飖入倒景,出没上烟霞。春泉下玉溜,青鸟向金华。汉帝看核桃,齐侯问棘花。应逐上元酒,同来访蔡家。北阙临丹水,南宫生绛云。龙泥印玉简,大火炼真文。上元风雨散,中天歌吹分。虚驾千寻上,空香万里闻。淑质非不丽,难之以万年;储宫非不贵,岂若上登天。王子复清旷,区中实嚣喧。既见浮丘公,与尔共纷翻。衡山采药人,路迷粮亦绝,过息岩下坐,正见相对说。一老四五少,仙隐不别可,其书非世教,其人必贤哲。"落笔一气呵成,用笔肥厚,字势横壮,人称"伏如虎卧、起如龙跳、顿如山势、推如泉流"。《古诗四帖》通篇气势磅礴,布局大开大合,落笔千钧,狂而不怪,书法气势奔放纵逸。如,六行八句:"汉帝看核桃,齐侯问棘花",笔画连绵不断,运笔遒劲,圆头逆入,功力浑厚。又如,九行,"应逐上元酒,同来访蔡家",字里行间内蕴无穷,古趣盎然,充满张力磁性。行笔出神入化,给人仪态万千之感,笔断意连,令人遐想无限。再如,十三行,"龙泥印玉简,大火炼真文",笔法字体方中有圆,书写中提按、使转、虚实相间。纵观通篇结字隽永,章法严谨、行间布局疏密呼应、错落有致、刚柔相济、浑然一体。无论从通篇还是从局部单字来看,都会被流动、曲折,藏锋使转直入,动人心魄的阳刚线条所打动。如果没有高超的艺术修养,没有成竹在胸的功底是书写不出来如此巧夺天工的完美巨作。正因如此,张旭草书被历代推崇,有口皆碑,誉为"草圣"。明人本道生云:张旭草书"行笔如空中掷下,俊逸流畅,焕乎天光,若非人力所为"。但是此卷也并非是无憾的绝代之作,依笔者拙见,开始部分笔法比较单调拘谨,在五行之后逐渐放开,中篇渐入佳境。如果开篇也同后半部一样雄壮骨健,那么此帖当更为完美精彩绝伦。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他的楷书端正谨严。规矩至极,黄山谷誉为"唐人正书无能出其右者"。若说他的楷书是继承多于创造,那么他的草书则是书法上了不起的创新与发展了。如此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可谓惊世骇俗。韩愈说:"旭善草书,不治他技故旭之书,变动如鬼神,不可端睨。"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他请教笔法。张旭的草书看起来很颠狂,但章法却是相当规范的,他是在张芝、王羲之行草的基础上升华的一种狂草。细观察其书体绝无不规则的涂抹,很多细微的笔画、字间过渡,都交代得清清楚楚,绝无矫揉造作之感。张旭的草书是在激越情感牵动下促使节奏加快,似金蛇狂舞,又如虎踞龙盘,表现一泻千里之势。由于在线条的动荡和质感上加入了盛唐的艺术气息,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狂放的草书风格。在诸多书体当中,草书是一种特殊书体,除本身特征外,它还兼含有其他书体的美学素质,因此是书法艺术中最具表现力的书体。草书作为艺术来说,除具书法普通共同特征外,还具有音乐特征,音乐是通过各种音符的顺序作和谐的各种变化,产生旋律来完成的。而书法也是以简单笔墨书写出带有生命力、节奏感的线条。依靠笔顺,字势,在时间的推移中作各种轻重、缓急、枯润等多样统一的和谐变化而完成的。有人把书法比做无声的音乐,认为可以从作品中体会到音乐节奏的跳跃,这正是书法时间性的种种特征造成的。而这种特征在各种书体中以草书表现得最明显。因为草书在连绵不断的书写过程中一次性的时间要求最强。草书也具有绘画的特征。虽然它不表现具体的图像,也不具有绘画中的缤纷色彩,但书法中的一个个抽象的图形本来就是"具万象于一象"的,它那线条和线条的各种组合关系,构成了各具形态,但又不代表任何实体的图形。它纯净的黑白色彩又因墨色的浓淡、用笔的轻重缓急而变化无穷。在这种变化组合后构成的视觉效果和绘画是异曲同工的。而在书法个体中能表现书法这种艺术效果的也是以草书最为明显,草书的那种无拘无束的笔墨变化,结构图形的高度抽象,字势姿态的巧妙搭配,字字有法,最具有诗情画意。和草书相近的还有舞蹈。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中记载的:"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帖,数尝于邺县见云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书法家临帖从舞蹈中得到了益处,也足以说明两者的关系了。舞蹈是在一定的时间顺序中,不断变化各种舞姿的造型来表现美,并是从力度、造型、衔接等方面来评判其高下的,这一点和书法的要求是何等地相像。而各书体中这方面的要求也同样是草书表现最强烈。然而书法艺术毕竟是独立的,有它自身的特征和要求。它是通过具有生命力的线条,以及线条与线条的各种关系,在时间的过程中以节奏韵律组合起来的和谐而又变化多端的空间整体效果,并以此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审美观念的。从这些意义上来说,真、草、隶、篆、行都具有这种意义,但是在各种书体中,体现书法时间特征最完美的,载情性最直接的却是草书。可以说草书是书法笔法、墨法、构图的集合体,是书法节奏、韵律、表意的最高层次。因而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观其人莫如现其草书。"这正因为"书法多于意"而"草书意多于书法"的缘故。所以从草书中更能看出一个人的艺术天分和艺术修养,张旭就是具有草书艺术天分和艺术修养的集大成者。其实最能代表中国书法艺术的是草书,因为它使中国文字由实用性的书写工具上升为情感寄托的载情艺术,而书法的觉醒和追求则是以草书确定为前题的,使人们在实用之外有了更多的遣兴。张旭是古今以来草书艺术家的典型代表,他不光有深厚的书法艺术素养,而且在表现上把自己激荡的感情和书法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张旭借狂草来抒发个人情感,其实体现了盛唐时期艺术家们的思想情结和普遍的精神风貌,这是主观意愿和客观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使反映情感的书体得以最完美的发展。张旭书法惊涛骇浪般的狂放气势,节奏韵律的和谐顿挫,字间结构的随形结体,线条的轻重枯润等变化都达到了草书的最高水准,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的出现影响了后来历代几乎所有的大书法家。当今书法这一艺术门类在广大群众中研习相当普及,《古诗四帖》不乏为学书的极好范本。【作品评论】《唐诗归》钟云:张颠印不多见,皆细润有致,乃知颠者不显粗人,粗人颠不得。《饮中八仙歌》杜甫: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黄锦祥:“草圣旭素,绝代双峰。中唐以降,迄今无越。”【代表诗词】【醉歌行】金瓯潋滟倾欢伯,双手擎来两眸白。延颈长舒似玉虹,咽吞犹恨江湖窄。昔年侍宴玉皇前,敌饮都无两三客。蟠桃烂熟堆珊瑚,琼液浓斟浮虎珀。流霞畅饮数百杯,肌肤润泽腮微赤。天地闻知酒量洪,劝令受赐三千石。飞仙劝我不记数,酩酊神清爽筋骨。东君命我赋新诗,笑指三山咏标格。信笔挥成五百言,不觉尊前堕巾帻。宴罢昏迷不记归,乘惊误入云光宅。仙童扶下紫云来,不辨东西与南北。一饮千钟百首诗,草书乱散纵横划。【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山行留客】山光物态弄春辉,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清溪泛舟】旅人倚征棹,薄暮起劳歌。笑揽清溪月,清辉不厌多。【晚过水北】寒川消积雪,冻浦渐通流。日暮人归尽,沙禽上钓舟。【见远亭】高亭□可望,朝暮对溪山。野色轩楹外,霞光几席间。【杂咏】既作湖阴客,如何更远游?章江昨夜雨,送我过扬州。【三桥】北临白云涧,南望清风阁。出树见行人,隔溪有鱼跃。【春游值雨】欲寻轩槛列清尊,江上烟云向晚昏。须倩东风吹散雨,明朝却待入华园。【春草】春草青青万里馀,边城落日见离居。情知海上三年别,不寄云间一纸书。词:【杨柳枝】濯濯烟条拂地垂,城边楼畔结春思。请君细看风流意,未减灵和殿里时。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全国第四届隶书作品展 共收到13825件投稿作品 经过评委会严格评审 共有234位作者入展 其中提名作品13件 因中国书协国展及单项展 取消“获奖作品” 所以能被评为提名的作品 从某种程度上相当于“获奖作品” 应该有一些过人之处 全国第四届隶书展 13件提名作品及评委提名理由 1 安徽 马端兵
局部 刘文华提名评语我所提名的这件不是个性化很强的作品,较符合古法,坚持、尊崇传统。既借鉴古法,又不生搬硬套。作品技法娴熟且恰到好处,对汉隶的理解较为深刻,充分运用技法表现了汉隶精神。 2 北京 李正良
何来胜提名评语李正良隶书五言对联取法汉碑,有《张迁碑》《石门颂》笔意,用笔轻重有序,刚柔相济,体势放荡,线条挺劲。结构巧拙相生,纵敛有致。墨色亦有枯湿变化,故整幅作品显得既朴拙灵动又富节奏感,落款小字也具一定功夫。惟上联“与”字之两点略有习气,下联“还”字之捺笔稍欠力道,但仍不失为一幅成功之作。 3 北京 栾金广
李守银提名评语栾金广隶书对联,取法汉代摩崖,写得古拙朴厚,气势开张。观其隶书在字形的写法上比“延”字再严谨规范些,以及用笔的刚柔、自然的书写性上稍加感悟。大字隶书创作尤难,作为一位多次以行草书获奖的作者,今以隶书大字为之,足见其于古人处用心颇多,取法甚广。为自己写,不只为入展获奖而写。徐渭说“出于己而不由于人”,这就是艺术的本旨。
4 河南 张永刚
张建会提名评语张永刚(致柔)这幅作品取法汉碑,而以《张迁》为主,兼采其他,且有简帛意味,因此融合出之,显得整饬大度,而不乏生动自然之趣。其用笔简朴,体势方严。章法能于空间构成之中,将字内与字外之对比关系进行艺术强化,细微处颇见大小、松紧、疏密之匠心,而又能统一于整体之内,紧凑浑成,不滞不闷,可见视角之独特,别开生面。然仍须留意者:外化形式不可过度,要在自然天成中寻得;用笔稍显单调,要于沉雄迟涩里锤炼笔墨内韵。 5 江苏 彭衷
张继提名评语彭衷先生此件隶书作品,整体感觉格调古拙,笔墨苍浑。首先能明显感受到其在汉代碑刻方面投入过一些精力,并能敏锐捕捉到其中朴质敦厚的审美元素,同时还能融入一些汉代民间书风的信息。其次,他在时代特征的把握上,亦能自然表现出生动灵便的笔墨情趣。此外,在章法安排上,既具有传统的形式,又能不受其约束,从而在其有序的构成中呈现出错落有致、疏密多变的效果。可以说是一件较为成功的作品。如果从发展的眼光看,在诸艺贯通和个人风格的探索上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期待再上层楼。 6 江苏 汪洋舟
李有来提名评语汪洋舟的这件隶书作品从整饬严谨的汉隶中走出,杂糅了汉简和砖瓦铭文的松活意趣,在整个展厅里越发特别。今人习隶不外乎两类,一为取法东汉成熟的名碑,处处注意细节,失去了汉碑的气象;另一类则追随当代名家,越写越新,泯灭了自我。其实,两汉隶书传统宝库中尚存诸多“矿藏”有待开掘,只是在这方面动脑筋的人太少。窃以为,取法东汉成熟的隶书自然是正格,但,如若审美能力、认识水平跟不上,往往会陷在里面,为法所缚,作茧结壳,既难以写出格调,也难以写出味道。而取法西汉则是另一番景象,在此阶段,由篆向隶过渡,这过渡期里最是意蕴丰富,朴素简括中有一股勃郁之气,气象博大且愈发有味道。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对汪洋舟的取法是肯定的。当然,他的这件作品虽不乏性情和味道,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譬如结字收放还不尽合理,点画质量尚待提高,特别是“楼”“踪”“象”“文”收笔过于简单外露,有待日后逐步提升和完善。 7 陕西 罗小平
刘洪洋提名评语小平同道于书坛久负盛名,此届隶书展还能躬身以一件自作诗文送稿,且赢得众评委点赞顺利入展,真的令我钦佩。隶书的艺术风格、艺术个性、艺术元素是十分鲜明的,其风格是多元化的、个性是显而易见的、艺术元素是丰富的,大致有书写、刻石两类。“书写类”:汉简、帛书因历史、地域、文字演变的不同而风格面目各异,需有文字学及临习汉碑的基础才能有效的进行取舍。“刻石类”:汉碑、摩崖众人皆知其美,取法者众,流于相似感的作品颇为常见。然小平同道深谙此理,他另辟蹊径,于秦砖汉瓦和秦汉金文、诏版、权量等范围推崇参会,取精用弘。篆掺隶势,奇态生焉;隶掺篆势,形质古矣。小平同道正是凭借他深厚的书法功底、学识修养诸体通变,为使风格统一,将弧线变为方直,偶有帛书之意调节其中,通篇得金文之古厚灵异、砖瓦之宽博庄严,摩崖之旷达恣肆,严谨而不失灵动,其篆籀气、庙堂气跃然纸面,使阅读者驻足,品后心清、心静。从中不难发现小平同道对“隶生于篆”的理解极为深刻,然书以“韵”为贵,“韵”由静出,这里的静是“和平简静、遒劲天成”,是隶书审美的最高境界。他的努力探索与取法的拓宽是非常有意义的、必要的,其作品也是有新意的。此作为自作文词,可见当今书坛像这样有成就的青年书家还能孜孜矻矻的埋头苦研是为数不多的。《书法三昧》:“作字之要,下笔须沉着,虽一点一画之间,皆须三过其笔,方为法书”。这句话的意思不单单指起笔、行笔、收笔三法,更重要的是强调线条审美上的变化,即“起伏”。小平同道若能于此再有尚佳的个性化的手法,其书会进大焉。我翘首期盼…… 8 四川 陈书
王亚洲提名评语这次隶书展评审工作很规范,要求很高,切实表现出了中国书协和每位评委对作者认真负责的严谨的工作态度,参与其中着实倍感荣幸和欣慰。整个评审过程有不少亮点,其中一个亮点就是让评委提名自认为有新意的一件作品并说明提名理由。这既是评委与作者之间一次没有见面的艺术交流,也是一次相互批评的学术对话,我在阐述理由之后,作者也可以适时谈谈自己创作这件作品时的真实心境,这无疑会更加有力地激发作者的创作热情,也在切实弘扬书法艺术的正能量。我提名陈书的这件作品,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开合有度,蕴含有致。我始终关注书法创作过程中的一个问题——在较好地把握一种笔墨语言和笔墨技巧的前提下,能否充分展现出书写性?因为书写性表达和呈现的多少,是书家关乎艺术的内在积累和感知瞬间流淌在笔端的最真实“坦白”,稍有掩饰便是做作了。这件作品初看并不出奇,甚至谈不上“新意”,但作者并没有完全释放《石门》《大开通》为主调的本应有的大气磅礴的路数,而是在不失格调的前提下,保持住了了然、坦然且悠然的书写状态,由心而发,这恰恰又是值得更多年轻作者关注和借鉴的,这抑或就是我看中这件作品的“新意”吧。作品中,线条亦涩亦行,结字亦古亦拙,篇章亦松亦聚,墨色亦浓亦枯,都在情理之中,想见作者为艺心态是不激不厉的。当然,作品也有不足之处:少数字结字显得局促、个别字结构过于夸张、适当增加线条起伏、落款字大小与正文稍嫌不合等,但瑕不掩瑜。我以为,艺术层面的“新意”仿佛走进自然时没有丝毫掩饰的纯净的微笑、悠闲的脚步、和谐的甩臂、舒畅的呼吸……因为艺术的“新意”本也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我期待着作者给大家带来更多更精彩的作品。 9 四川 孙培严
耿自礼提名评语此件作品在取法汉隶《石门颂》的基础上,善于探索,取精用宏,大胆糅合大开通、杨淮表等摩崖刻石书法艺术风格,形成自然流畅,疏密得当,随势变化,宽博灵秀的特点。作者敬畏传统,取法乎上,别开生面。在整个章法布局上突出表现了:一是结体气势开张、意趣横生,大气豪宕、空灵自现,参差错落、随行就字,构成借稚拙而逞呈恣肆之势。二是用笔入笔、回锋较浅而稳健,调笔锋以出错落,越平整而追险绝,形成了狂而不野、开张有度,雄逸朴茂、豪放恣肆,酣畅淋漓之中蕴蓄着雅韵之格调。三是用墨大胆自然,与纸面形成较为融洽、天然古秀的关系。四是所书内容与创作有机统一,深厚的文学功底,加上娴熟的创作技法,道技互通,相得益彰,浑然一体。此作观后,给人带来既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又赋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若作者在临习和创作中,多注重贯穿一些秦至东汉早期刻石书风,稍避时人之习,今后创作会有新的收获。
11 四川 唐龙
吴振锋提名评语20世纪甲骨学、简牍学、敦煌学以及考古学为书法疆域的拓展开辟了新途径,而简牍的大量发现是我们这一时代的书法家大饱眼福以外获取的最大的馈赠。此件古隶作品即是一例。在秦代,小篆应用于庄重场合如纪功、刻石、诏版、权量等,而隶书则是日常文书。这种由篆而隶的墨迹,既是隶变的细节呈现,又是书写性的审美表达。古隶右向倾斜(左高右低)与人的生理动作及习惯有关,往往形成弧线笔势,后来汉简草书的笔势即源于此。以青川木椟、里耶秦简为代表的古隶,含蓄而质朴,意酣而姿丰,应该说是当代可以利用的宝贵的隶书资源。唐龙先生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一点,巧妙地借助现代装饰材料,以熟练的古隶笔法和结字手段创作了这件作品,颇为难得。作品字法娴熟,书写自然,灵气十足,说明作者在古文字方面下过功夫,同时也写出了作者的才情,这在当下是值得称道的。功力、才情与文字内容相融共生,自然浑成,然如何使自己的隶书道路越走越宽,则是值得思考的。 11 四川 肖刚
徐海提名评语这件作品取法汉代摩崖刻石隶书。具有《石门颂》《西狭颂》等精典摩崖刻石的信息特征。章法浑然天成,顾盼有致。疏密、收放、聚散等艺术处理手段运用自然。用笔朴实无华而具一定的内韵,行笔较轻松,轻重、疾徐亦有姿态。字形结构极具汉代摩崖刻石隶书形质,平实中见奇趣,可以达到单字与通篇章法的较好结合,且创作感强烈。汉代摩崖刻石隶书不同于同时期的碑刻隶书。线条装饰性不明显,结体更加宽博 、朴实。单字及通幅皆生动而极具朴实之美。这件作品较好的表现了以上特征,虽有小疵,亦可称善。 12 天津 朱立
许雄志提名评语此幅作品使用纤维粗糙的仿古麻纸来书写,作品通篇采用有行无列的形式,字势多釆取由横变纵,落款以小字隶书完成,与主体创作浑然一体。注重作品的抒情性与书写性,于高古朴拙中又不失书卷气息,以表现追求汉代《杨淮表》《石门颂》等石壁摩崖天纵自然的率性,展厅视觉效果较好。细读作品中每个单字,又可以觉察作者对《张迁》《鲜于璜》诸碑的学习积淀痕迹。对于隶书创作的审美而言,我认为笔下表现出那种苍茫浑穆的气象,要胜于精整甜熟的格局。“书如佳酒不宜甜”这句话用于篆隶书创作,再适合不过。这件作品如果在保持朴拙的气息中再将野逸恣肆表现出来,则更佳。 13 浙江 徐江波
局部 王增军提名评语提纯,即对经典的深度挖掘,在一碑一帖或一类风格的碑帖中萃取优质资源,直指审美特征本体,是当下书法研习最需清醒的认知和着力点。这件作品主要取法《张迁碑》《鲜于璜碑》,提取资源有取舍。这两个碑笔画比较紧实,笔法铺裹绞转多有呈现,作者却直取铺中带裹笔法,逆锋涩进。《张迁碑》《鲜于璜碑》结字中宫一般较紧,开始有主笔倾向,重心略微向上。作品淡化主笔意识,且让字的重心下沉。松厚沉着的笔法,方整下沉横向取势的结构,抓住了《张迁碑》《鲜于璜碑》本质特征。不仅如此,作者又辅之以《肥致碑》《爨宝子碑》意趣,使作品简敛之际纵雄放。虽然是一幅四尺小件,字更小不及寸,静静地对视,肃穆、浑厚、质朴的气息扑面而来,耳畔似钟鼎鸣响,眼前若山峦隐现。如果,作者能拆除这些横拦竖挡的界格藩篱,那么,这件作品的艺术元素将更纯,格局将得到极大地释放。『楚王山书画院 』搜集整理内容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当代草书大家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