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下康熙最搞笑的十集来了的一期节目

知道蔡康永,是在《康熙来了》。那个时候,通过优酷还是爱奇艺,刷《康熙来了》,康永哥是主持人的缘故,从来不是那档节目的主角,偶尔主持人身上的亮点或者是包袱也是集中于那个更活跃的女主持小s身上。因而,对于康永哥,我只有控场力强、张弛有度、主持功底不错的粗浅印象。后来,《奇葩说》一炮而红,我从第二季才后知后觉地跟了个风。从此,被那个“辩论”的蔡康永吸引了。康永哥的辩论,不太像激扬的辩论,柔软平和,娓娓道来,让人如沐春风,春风拂过,却也让心中的某些种子生根发了芽。我开始惊讶于语言的如此魅力。preface舒服地做自己,是追求情商的最重要原因。三个原则:1、明白(本书所述)2、刚刚好3、慢慢来part 1 我们要互相依靠,而不是互相控制1、你全身都贴满了“应该”的标签吗?我们的生活,需要相互依靠:卫生、交通、娱乐、商业,都需要相互依靠,彼此交换情感、能力与资源。但在依靠与交换的时候,我们并不需要用我们的各种原则去掐住彼此的脖子。我们可以不用控制人,或被别人控制。我们不用拿自己身上这些字条,去粘在别人的脸上。当我们觉得每件事都有个“应该”的样子,而这些却都不对,都不合我们期望的时候,我们就唤来了许多“应战”的情绪:嫉妒、愤怒、自卑、猜忌……都来了。如果这些“理所当然”大多未经检验,来路不明,为什么还把它们理直气壮地贴满了全身上下,当成我们的标签,甚至我们的鳞甲?辨识情绪都从哪里来?它们来做什么?它们来了以后,我该怎么办?要把它们各自安放回去时,该放回哪里?这就是我建议的情商。情商的唯一价值,也是它比智商重要的唯一原因,是探寻情商的过程,就是探寻自己的过程。所谓的“心”,虽然抽象,但真的存在,而且就是我们赖以度过一生的依据。【哪有那么多“理所当然”,如果相信,请思考,请推敲,请说服。说服不了的那些“应该”的标签就撕掉吧;说服得了自己的标签请贴在自己身上,珍视的少数几个标签,值得好好打造,随身珍藏,偶尔展示,剩下的无助于你做自己的标签就放轻松地看待,恰当地对待。最最重要的,请不要用那些自己身上的那些字条去要求他人,你们只需合作共事而已】2、面对自己的“感觉”,好像很害羞又很没面子?哲学家休谟(hume)聊过这件事。所有的感觉来来去去,永无休止,当这些感觉想各色丝线被束成一簇,那一簇感觉,就是那一秒我们能够感知的自己。佛经讲我们人类存在的基础,叫作“五蕴”。五蕴是这五个:色、受、想、行、识。累积与聚合,叫作“蕴”。会积就会减,会聚就会散。“我”是每秒都在变动的,因为感觉是每秒都在变动的,此起彼落,生灭聚散。如果我们认真想“做自己”,我们首先要真心地面对这件事,就是“我们的感觉”。【face yourself, face your feelings】3、独处,一点都不孤单,还很有趣心理学家赫什菲尔德与阿德勒一起调查了四十七位忧郁症患者接受心理治疗的过程,他们很意外地发现,这些患者并没有减少忧郁,只是变得能够面对自己的忧郁。独处的能力,是我们与别人不一样的关键能力。为什么一本好书、一部好电影,常被称赞“启迪人心”?因为当我们心灵贫乏,没把发自行产生能量时,藏在书里、电影里那颗丰富的心灵,会不断催化我们,对生命诞生想象。人最有兴趣,又最没把握的,就是自己。我们对自己有最多的要求,也同时有最多的猜疑。【独处,读一本好书,观一部好电影,聊一下哪个人生角落的哪个人物的八卦】4、当局者迷时,要祭出分身大法但《蔡康永的说话之道》里讲过一个简单却重要的原则,就是试着站在对方的立场,听听我们说出口的话,看看我们聊天时是否在乎对方、能不能由听者的表情察觉我们是否鼻毛外露牙龈占了菜渣或有口臭等等。我们要练习去察觉的,是自己内心纷飞如雪、来去如浪、此起彼落的感觉、念头、情绪,这种是想要找到恰当的练习伙伴,在学社社团或健身房内,都找不到的。再怎么亲近的朋友,都不可能自在地彼此坦露心中的情绪,毕竟不同于两只猩猩互捉身上的虱子。人生最根本的是没什么可以赖给别人,都是自己经历、自己得失,只是我们有时候喜欢幻想别人能分担很多事罢了。扫兴是接受失去,迈向平静的重要练习。哲学家爱比克泰德在两千多年前说过:先对自己说,你将要成为什么,然后再告诉自己,必须要做什么。当你对现在选的方向很不确定时,派你的分身去看看三年后的你,在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用那个来校准你现在的方向。【培养一个分身,失落时阳光,冲动时冷静,洋洋自得时泼一盆冷水,迷失时穿越三年后看看那个时候的自己再来校正现在自己的方向】5、让分身问你“为什么”,事情会变得不一样我们栽培的这个分身,一定要比我们本人专注,最好只在乎很少的事,比我们置身事外、旁观者清,就有机会比平常混乱的我们目标更清楚。如果情商渐渐变高,有一天我们可能会忽然领悟:分身所表现的专注与节制,其实就是我们在日常该秉持的专注与节制。我们的分身,适合在情绪的狂潮袭来时,冷静而友善地问我们“为什么”【让分身问你“为什么”】6、称职的分身,不会让你相抱取暖人生的各种不满,最好都能恰如其分地应对,以免珍贵的意志力,被毫无章法地挥霍掉,很可惜。让分身问你“为什么”,你试着回答看看。如果一下就卡住,那表示你根本不信这个大道理,你也不该为它起太大的情绪。你可以更用心,去寻找更值得你信赖的、更适合你的别的道理,你会成为一个心中更“明白”的人。part 2 “自己”很抽象,却也如此扎实与重要7、对自己诚实,不然就等别人来唬你她在各种情绪中,辨认自己的感受。她愿意这样探索自己的心,因为这比什么都值得:不探索,就不会明白,心就会积灰尘。要做好一个人,当然要能够辨认当下的自己,正处于什么样的情绪,从而渐渐了解自己,然后一步一步地,具备安放情绪的能力。这就是情商。【生气了,问问自己究竟在气什么;恐惧了,问问自己究竟是害怕还是担心还是不安。多探寻,多问】8、你是河,情绪是分秒流经你的水滴“自己”很抽象,但也如此扎实与重要。应该是最扎实,也最重要。这个“自己”,是肉身与灵魂,而灵魂就是:回忆、想法、性格、感情。所有的回忆、想法、性格、感情,都是从小到大,一步一步累计而成的,日渐形成我们生命的四条巨大的河流。这四条河流互相交错,水质也互相影响,这条河清澈,那条河又浑浊了,这条河汹涌,那条河又枯竭了。而情绪是什么?情绪就是这四条河流之间出现的各种细细的支流,各种波纹,各种水中倒影,各种飞溅的水花,各种流经你的水滴与杂质。长期的自己,是肉身与灵魂。当下的自己,是情绪。【认识/安顿自己的情绪,进而认识/安顿当下的自己,然后就能认识/安顿长久以来的自己】9、学校没教的入门知识,我们来自修心里有感觉,却说不出也讲不明,那是孩提时的苦。所以小孩常哭。除了哭,说不出。我们长大以后比较少哭,不是委屈的事变少了,而是我们比较有能力分析情势,分析之后,如果发现值得生气但不值得哭,那就生气而不哭;如果发现值得哭,但哭了之后,恐怕会吓到同事或同学,那我们就也不哭。我们见见把不同的感觉情绪分门别类。越是细腻的人,感觉越丰富。【要自己学会辨认情绪,情绪方面的知识可以累积在心里,累积成所谓的智慧】10、表达情绪不是在展示权利“你说你很爱你的小孩就好了。你为什么要把听话放在爱的前面?小孩不听话,你也一样爱,不是吗?”小孩是靠着压住自己的不情愿,才被称赞听话的。当爸爸妈妈对小孩说“你真的把我惹火了”的时候,爸妈是理直气壮地承认自己是有情绪的,而且情绪很大。而情绪这么大的大人,紧接着责备小孩的下一句话,却是:“你这小孩为什么这么不听话?!”责备对方“不听话”的意思,就是“我可以有情绪,但你不可以有。”小孩不但要亲身体验爸妈的情绪,还要同时抹除自己的情绪。这样的教育就是告诉小孩:情绪是一种特权。这样的养成,把表达情绪当成了权力的展示。生活里很多人跟我们并不是权力的关系,没有上下之分。如果能够把表达情绪当成理所当然的事,而不是特权,才有可能把情绪纳入日常生活,自在地活下去啊。你越来越会安顿你的情绪,对重要的人懂得了在乎,对不相关的人能不在乎,换句话说,如同河流容纳倒影与水滴,接受情绪的存在,成为情绪的主人,而不是莫名其妙地,一辈子当情绪的奴隶。【“听话”是在说情绪是一种特权,不要在爱小孩的前面加上“听话”的前提。对不相关的人能够做到不在乎。】11、快失控前,拖时间冷却一下情绪,就是我们当下的自己。谁会没事当下就把衣服扯了,让自己裸在对方面前?先不去管是否丢脸或失礼,没事就暴露自己的内在,是危险的事。脾气来了,来不及数数目让自己冷静,结果就暴露了内在,令自己陷入容易受伤的脆弱状态。对所有情绪念头都一视同仁,只要起心动念,先上前去摸一摸,养成了这个什么都先摸一摸的习惯,一定能为自己争取几秒,在以比较恰当的方式处理冒出来的情绪。倒是平常冷静的人,比较进可攻,退可守,等弄清楚谁值得你热情相待,再热起来也不迟。情绪不是我们的主人,不要卑微地求快乐,不要恐惧地躲悲伤,别被愤怒控制,也别让热情成为待人处事的重担。这样摸一摸之后,由说不出的小孩状态,进化到说得出的成熟状态。你成了一个比较冷静,也比较理性的人,你的感性,是有理性作为依据。宁静,有助于我们成为情绪的主人。【讨厌、愤怒、喜悦,反应之前请先花一点时间弄懂情绪的来源。peace~】part 3 “负面”情绪,跟你想的不一样12、“负面”情绪,就像戏里的反派角色我建议他把表达情绪,想成是表演情绪。把情绪当成台上的角色,放到前台去表演,演完就放到后台去休息,等下次出场。我们常说的负面情绪,就想这些不讨喜的角色,各有各的功能,各自在故事需要时登场,发挥完作用之后,就到后台去休息,等待下一次上场。【悲欢离合,阴晴圆缺】13、拒绝所有负面情绪的人,连吃火锅都只能吃到甜味没有黑影,你就感受不到光亮;没有黑影,你就会把亮光视为理所当然。很多所谓“负面”的事,只是来自粗鲁的误会。比如细菌,再比如负面情绪。【起起落落】14、“负面”,你可以不理会它,它可不会不理你死亡使活着有了意义,死亡就是这么简单明了地证明了它自己的身价。我们不喜欢死亡,如同我们不喜欢悲伤、不幸、痛苦、沮丧……这一大串。但我们不会指称死亡很“负面”。死亡既不正面,也不负面。死亡在正面与负面之上,死亡在“上面”。正面或负面,乐观或悲观,那都只是我们看这件事的态度,不是这件事本身。生死之事,无关正负。很多事情不必分正负,甚至不必分好坏,凡事定要分好坏正负,是的许多人身上背负那么多累赘的标签,变得不自由、不自在、不自己。【我觉得死亡是负面的,因为死亡是分别,而且更是永别,亲人间的永别,怎么会是好事。我觉得悲观是负面的,悲观是面对悲伤、不幸、痛苦、沮丧……的消极的态度,它可能引起一连串的后果,比如颓废、堕落、沉沦、自杀等等,如果悲观是中性的,却引起一连串的负面行为,还能称它是中性的吗。但也确实是有许多事情不必分正负,不必分好坏,请谨记】15、与对错无关,与对你有什么意义很有关我们的心力有限,如果什么都要过一过脑子,评论一下好坏对错,评论了一百件无关紧要的事,用光了心力,结果就没力气去感觉少数重要的事,对我们有什么意义了。这是因小失大啊。【咸吃萝卜淡操心】16、放下评断,领受人生这个礼物吧这种自命法官状态的我们,满脑子只剩下“应该”与“不应该”,也就是满脑子的“规矩”。只想着“应该与不应该”的我们,既无法自由地感受,也无法开放地思考。其实世上各种规矩中,有适合我们的,更有不适合我们的,不可能有人会适合所有的规矩。当我们宣判某些情绪,是负面情绪,希望它们滚出我们的生活时,容许分身在耳边提醒我们:“意义,别错过了它们的意义。”然后,也许我们会发现,情绪不用分正面或负面,只有我们看待这些情绪的态度,有正负之分。我们能够决定用什么态度,这就是我们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了。17、悲伤会强迫成长,失去会带来启发一个人,越能够面对“失去”,就能活得越好。因为活着,就是不断失去的过程。一路得到,一路失去。有办法面对失去的人,会成长。没办法面对失去的人,可能就渐渐枯萎了。“失去”能带来震撼与启发,而“得到”不能。看电影是安全的冒险。透过这类的经验,我们小规模地演习了一下“失去”的滋味。这是我们推崇悲伤故事超过欢乐故事的原因,我们恐惧“失去”,有人成功地带我们参加一次“失去”的模拟考,我们心悦诚服,不但乐意花电影票钱买一场痛哭,而且推荐别人也花钱去戏院哭一场。这些失去,一定会带来某种不安或震撼。能够由这样的不安或震撼中渐渐恢复知觉,摸索出接下去的方向,这就是生存。“悲伤”的一个特质——悲伤压迫我们、纠缠我们,逼着我们想脱身,不断地促使我们提出质疑,问出“为什么”以及“怎么办”。18、少问“为什么”,问“怎么办”失去的人倾诉,身边的人慰问,其他的人八卦。问“为什么”,问出了答案,大家就得到了“启发”。得到启发之后,大家就会接着问“怎么办”。这些启发会分别催生出知识、历法、规矩、发明、仪式、宗教。这就是“失去”所带来的“得到”。只要你有记忆、有自我,而且在乎意义,那么你就需要“悲伤”。悲伤或者其他不讨喜的情绪,都值得我们认真探讨它们为何始终跟着我们,没有消失。我们人类比动物多出太多事:音乐、法律、货币、婚姻、公司、医学、网络,都是我们折腾出来的。我们折腾出来了整个文明,引发各种感受,但我们的身体与情绪大致上是很原始的。隧道尽头,一定有光。就算没有光,你也可以想象那个光。别问“为什么要想象有光”,而是问:“怎么想象那个光?”19、处理伤心事,要想战争片或动作片学习故弄玄虚的表达方式,比较容易令人感觉这人以自我为中心,在要求世界去摸索揣测,而以自我为中心正是低情商的关键成因。“诚实”的核心是“面对事情的本质,而不在乎表象”。消化情绪需要采取有效的行动,而选择有效行动的依据,是厘清自己的感受。【处理伤心事,直来直往】part 4 负面字眼,其实蕴藏蓬勃生机20、别给情绪乱贴红黑标签害怕害怕,是我们避开危险。我们其实被“害怕”保护着,小心翼翼地活了下来,平安地长大。不安既是不安心,也是不安分,甚至是不安于室。乍看是负面的字眼,可能蕴藏着蓬勃的生机。21、用冰动力,冻结熊熊怒火愤怒慢一点才有反应,应该比当场口出恶言好得多。责任在自己肩上时,生气归生气,但不要太夸张,因为如果没人给台阶下,收拾残局的,终归是自己。“怒”这个字,上半边是“奴”,下半边是“心”。这个字的组成,就是一个最好的提醒:“怒”会使“心被奴役、被控制”。这是很大的代价。愤怒是很有力量的情绪,值得我们训练自己,成为能驾驭怒气的主人。要不要试试看把你幻想的超能力,安装到你的愤怒上,看看能不能使你摆脱怒火的控制?【莫生气,缓一步,幻想“咔嚓咔嚓”地结冰】22、自卑,是来自脑中“理想的我”自卑恰如其分的自卑,是一定要的啊。从小藏在脑中的那个“理想的我”,如果迫使我们永远觉得自己不够好,那我们就会同时收到鞭策与自责,鞭策使我们一直努力,自责则终于演化为自卑。感受生命的方式,没有标准范本。既然没有标准范本,就不那么容易自卑了。我们还是可以常常自我检讨,但那是根据自己的目标,而检讨我们的活法,检讨那是不是我们能替自己选出的、最能感受生命的活法。,那是以“做自己”为标准,而不是以“完美理想”为标准的自我检讨。23、有助于“享受生命”的情绪,都很珍贵开心、乐趣、喜悦、宁静、成就感开心有时挺廉价的,无助于享受生命。快乐/幸福=a%乐趣+b%喜悦+c%宁静+d%成就感用“是否有助于享受生命”这个标准来衡量你最珍视哪些情绪。如果能够享受生命,那么死亡也就只是一趟值得的旅程在最后一定会出现的终点。沮丧沮丧就是休息啊,活着这么累,需要多休息。休息,是愉快的休息;而沮丧,是不愉快的休息。24、你有很多个面相,保证你自己也不知道kitsch,刻奇。情景可以催眠个人,群众可以感染个人,礼俗也可以绑架个人,在这些状况下,“刻奇”这样的情绪都会出现。我们以为,我们最懂自己,但当然不是这样。我们熟悉的,只是我们曾经出现过的模样、曾经有过的反应。而只要是还没有经历过,或是经历过但我们不想承认、不想记得的,我们就会对自己感到陌生。生命本来就不是印刷品,而是每个人一笔一笔画出来的。【乌合之众。有条件的话,多照镜子】25、后悔,驱使你活出更好的人生后悔人生过处唯存悔,知识增时只益疑。人生就是不断地选择,但只要选了一边,就会后悔怎么没选另外一边。我们一边后悔,一边活下去,因为后悔形成动力与方向,驱使我们要把人生过得更好。后悔不是绝望。后悔比绝望多了一样宝贵的成分——“后悔”里面,有“希望”。反刍着这后悔的滋味,促使我们珍惜之后所遇的人,这是“逝者已矣,来者可追”。26、召唤力量、驱赶“空虚”的神奇咒语空虚会把灵魂抽走,使我们浑噩的,是空虚感。不是沮丧,沮丧会使我们浑身无力,心灰意懒,但不会使我们浑浑噩噩。也不是痛苦,痛苦有时反而刺激我们爆发、蛮横、胡乱挣扎。很多人都想要乐趣,但很少人认真去找他的乐趣会从哪里来。对人生来说,空虚感就是如此——空虚感偶尔就是会飘然而至,在我们头顶上盘旋,我们充其量只能赶走空虚感,但没办法让它消失、永不出现。因为人生本来就有它空虚的一面。我们一定会死,这是人生空虚感的最大来源,也是人生意义的最大来源。空虚感当然是可以被赶走的,如果你愿意费心看看你人生的这两部分:你成全了什么,以及,你参与了什么。先让自己当配角,或者,当观众。很多时候,空虚感来自:努力了却毫无回报,念了书还是考不好,磕头了却还是没业绩,奉献所有却还是得不到爱。努力都白费,一场空,顿觉百无聊赖、不如睡觉。当我们认知自己不是主角,而是参与及成全的人,我们比较容易把目光放在过程,放在大家成全出来的成果上,而不是放在个人收获上。乐趣与责任感,正是召唤力量、驱赶空虚的神奇咒语,这两样东西,未必来自明确的人生目标,而更可能来自不可预料的过程,来自我们参与或成全的,别人的人生。我们该费心探寻我们内心真正想过的生活,而不是盲目追随外界的标准,来苛求我们自己,一旦做不到,就感到空虚,这样太为难我们自己了。27、离开同温层,多交专门唱反调的朋友经济学家西蒙以及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有限理性”,我们判断事情之前,虽然会搜集线索,可是我们搜集的能力有限,脑容量也有限,就会在所有线索中,优先选择那些我们一听就认同、一看就顺眼的线索,然后依据这些线索做出来的判断,当然也就只会符合自己的偏好了。“友直、友谅、友多闻”。交朋友,交那些不怕跟我们唱反调的朋友,交那些能够理解各种立场的朋友,交那些见识广博、见解多元的朋友。part 5 让山是山,让我们是自己28、没有“完美的幸福”,只有“我的幸福”我不只生气,心里还有个不详的预感,觉得头一次隐约嗅到了大人世界那种安之若素、满不在乎的黑暗。两种人生都说不上多幸福,一定要比较的话,似乎只留下一个标准:他们二位,谁比较有机会探索了“‘我’是谁”,谁比较有机会去感受“什么样的生活是‘我’要的生活”。29、生命,要用在自己真正在乎的事上仪式这种东西,往往徒具形式,本来就要靠不那么死板的人乱搞一下,才会恢复一点生机。情商,是在追求我们情绪的平衡。社交礼仪的要求,与我们真正的感受不一样的时候,在当中找到平衡,我们才会平衡。很多时候,所谓的“社会”,是人自己想象出来的。而想象出来的东西,当然会比真实存在的更难满足,因为根本搞不清这东西是怎么回事。一旦有人把“社会的要求”压在“自己的需求”之上,就会累到怎么做都还是担心做得不够。30、醒醒吧,别再用阿q精神胜利法逃避现实自我妨碍:既然要打网球、要考试,要做读书的节目,却又自己伸出左脚去绊自己的右脚,故意把自己绊倒,我们是在自欺欺人。但其实欺不了人,我们在逃避什么,别人看得很清楚,我们只是自欺而已。虚假预期:还有一种自欺,是故意设一个达不到的目标。情商的训练,本来就包含着某种程度的“自欺”,与某种程度的“欺人”。这正是情绪最奇妙的地方。31、尽了人事之后,才听天命穷算命,福烧香。命理也许有它的道理,但它的道理并不建立在学习与成长上。尽了人事之后,才听天命,不是不尽人事,先听天命。倒霉是什么?倒霉就是把事情怪在运气头上啊。那为什么别人的挫折,我们都这么认真地立刻指出原因,而我们自己的挫折,就都这么睿智地归咎于命运?只要偶尔用“第三人称”描述自己,你的分身就出现了。分身会兴味盎然地看着你自己,会看见一些平常你看不见的自己。32、把他人的否定切成小块,不要全盘接受我们有情绪要表达时,最好只针对某件事表达情绪,而不是对整个人宣判结论,不管是对别人或对自己,都试着这样做。当别人对我们释放情绪,而用了“你这种人怎么可能懂”或者“你就是猪”这种完全否定整个人的说法时,我们要训练自己,把这样的完全否定切成小块。可以自责并反省自己为什么又约会迟到半小时或欠了别人钱忘记还,但不要吞下整块的完全否定。倒不是担心你太脆弱,承受不了被骂是猪。而是一旦相信了这种完全否定式的指责,自己会失去改进的动力,顺理成章地接受了所谓的“宿命”。33、获得幸福的机会,人人平等首先,具备成功的条件的人,其实很少。其次,认定成功的标准也很麻烦,反正,成功,要被人认定,也要被自己认定,这既没办法偷工减料,又需要天时地利。幸福可省事了,幸福只需要“人和”——与人和、与自己和。而且最奇妙的是,如果一个人能够“与自己和”,就能“与他人和”。学习面对自己的感觉,练习面对自己的感觉。34、追剧,竟然可以同时训练情商我们训练情商,追求的是什么?不是追求冷漠,而是追求冷静;不是追求无情绪,而是追求恰如其分的情绪;不是扭曲自己去讨人喜欢,而是因为做自己做得很自在,令身边的人也放松了,而讨人喜欢。戏剧的世界,是唯恐天下不乱的世界。天下不乱,没戏可看。但你不会希望你的真实生活像戏剧那样,每分钟天下大乱的。“幸福,取决于你如何投入你的注意力。”行为经济学家多兰说。35、“你变了”?恭喜恭喜!这个所谓“原来的我”,也是每秒都在变化,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意思。它应该是指一个状态:在曾经活过的各种我当中,活得最自在的那个我。我们并不恐惧“未知”,我们只是对“未知”感到不安而已。而这份不安当中,有强烈的向往:探索未知的自己,而不是固守幻想中所谓原本的自己。“生活”,是“生长”与“活动”,不是把自己裹成木乃伊,二十四小时挺尸啊。36、别学愚公移山,只要移动念头即可生活跟世界,都不是我一个人的。我照我的意思用力改变生活跟世界的时候,别人也正在照他们的意思,用力改变生活跟世界。自己身上可以改变的东西太多了:性格、心情、态度、观念,都可以改变,可以变的更明白、更舒缓、更恰如其分。让山是山,让我们是我们,不是别人塑造的我们,而是我们塑造的自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康熙最搞笑的十集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