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社会经济史经济最有影响力的二十个人是谁

中国20世纪最具影响力人物 - i 排名网
当前分类:
中国20世纪最具影响力人物
更新时间:
&&点击数:
第一名:毛泽东   一位出身农民家庭、受过高等师范教育、从未出国深造的大个子年轻人,却一扫笼罩在中国头上的百年阴霾;率领数万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褴褛之师,突破了几十万正规军构筑的层层防线,并以常人难以想象精神毅力翻过雪山草地,缔造了世界历史上的军事神话;指挥百万装备简陋、各自为战的人民军队,在三年内打败了拥有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国民党军队;登高一呼,万众相应,在极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一个强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扫尽社会丑恶,遏制通货膨胀,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为了国家的尊严和利益,不惜与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霸主兵戎相见,从此华人的腰杆子开始挺直了。尽管晚年也犯了很多错误,但是,这些错误与功绩相比,如同小溪比于大海,地球比于太阳,不可比也!   这个人就是人民领袖---毛泽东! 第二名:周恩来   一位几乎让人无从挑剔的人,一位品格魅力让世界倾倒的人,一位让人民久久不能更不愿忘却的人,一位对权力、金钱、女人毫无兴趣的人,一位让对手都钦佩终生的人,这个人就是人民的总理----周恩来!   至今,人民提到周恩来时用的最多的名词就是“周总理”。总理仍是周恩来的代名词,而且,30年来人就没有改变的迹象。这不能不让人感到伟人的真正存在! 第三名:孙中山   屡败屡起,屡起屡败,为中华民族复兴、共和创立、国家独立而奋斗不息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孙中山先生创立的“中华民国”虽然名不副实,但是却终止了统治中国长达2000年的封建专制,开创了民主共和的先例。更重要的是: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命、革命、再革命成为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主流。就此一点,就可光照千秋,名垂后世!   蒋介石曾经这样说过:“孙先生是一个神。如果这尊神倒下,那么国民党就什么都没有了!” 第四名:邓小平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没有邓小平,就没有文革后的拨乱反正;没有邓小平,就没有中国的改革开放;没有邓小平,就没有中国今天的经济地位。尽管,在邓小平领导的改革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挫折和失败,但是,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成就,却是不争的事实。或许,我们今天还不能向评价毛泽东那样自由的评价邓小平,但是,明天或是后天,历史会给我们或是我们的后人,还原一个真实的邓小平! 第五名:慈喜太后   一个出身高贵的、名被唤作兰儿的女人;虽然没有皇帝的名号,却有着皇帝的实权;一个没有多少科学文化知识,只接受过些许教育,却玩弄政治于鼓掌间;一个让许多托着辫子的大男老爷们战战兢兢的跪在面前,竟然统治中国这个破旧不堪的庞然大物长达48年的“中国20世纪最伟大的女人”,这个女人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慈禧太后。   或许,这个人物太有争议,太富有戏剧性,留给后人太多的话题。但是,你不能不承认:这个女人有着超人的智慧和过人的手腕。而在这个女人走的仅仅三年后,大清国这艘破败不堪的战舰终于在历史的礁石前撞得粉碎,而永远沉入了茫茫大海。第六名:蒋介石   无论从何种角度,蒋介石都是一个悲情式的人物。他是事实上的南京民国“开国皇帝”,他也曾经是举世公认的“中国领袖”。他的青天白日旗从这一天起威风凛凛的插上了南京的国民政府,但却两次北它的“敌人”从旗杆上扯下,只不过第一次被扯下的八年后又挂上了,但第二次,却被永远的扯下了。而伴随着第二次的“扯下”,这位开国皇帝也成为了“亡国之君”。只不过,他要比其他亡国皇帝幸运,因为他还有台湾。尽管他困守台湾,作着他“反攻复国”的美梦,但是他的梦已经成为了镜中黄花,已不可能实现了。 第七名:李鸿章   这是一个最具悲情的人物,更是一个被无数争论、无数口水笼罩的人物。他不过在20世纪里仅活了头两年。但就是这两年,却是中国20世纪历史深重灾难的开端,也是中国社会彻底跌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开端。而且,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两个卖国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上都有同一个名字---李鸿章。   这是一个积极洋务运动、梦想富国强兵,却又力不从心,无力回天,却又替最高统治者背了百年黑锅的悲剧性的“大清国的糊裱匠”! 第八名:朱熔基   这是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这是一个刚正不阿的汉子,这是一个疾恶如仇的汉子。这个汉子最不适合于中国的官场,却又恰恰成为了中国的总理。因为他的刚正不阿、因为他的藐视权贵,因为他的敢说实话,所以为中国某些最有权势的达官贵人所不容。但是他却是当代中国少有的被人民尊重的领导人之一,是少有的不被人民调侃戏疟的Z.F官员,因为,他赢得的是人心,是人民的人心。如果是在美国或是实行民主制度的欧洲,这是他最大的政治资本,他完全可以凭借这些赢得大选,甚至可能成为总统。但是,........... 第九名:江泽民   在他的任期内,中国按照协议,和平的收回了香港和澳门,彻底结束了外国占领中国领土的历史。 第十名:李小龙   这是TOP10中的唯一一位不带有政治色彩的人物。他仅仅是一名演员,但却是一位真正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演员。他的声名与卓别林、赫本等人物齐名。由于他的出现,使中国人和中国功夫在世界观众的面前熟悉了起来。至今,可能也只有成龙与李小龙可以一比。但是,李小龙却是影响中国电影走向世界、“中国功夫”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共有评论 2 条
张国荣的一生也不容忽视。。。亚洲最具影响力五大人物
对不起,暂时没有内容!
对不起,暂时没有内容!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20位著名书法家_国际艺术界
&&您的位置:--&--&软笔书法
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20位著名书法家
13:23:50& 作者:郑晓华 &
&& 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最有影响力的20位著名书法家,其中有两位是书法理论家,还有一位是书法家兼政治家。他们,可以说都是对中国书法发展最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从古代到近代依次排序。
第一位:秦代大书法家李斯
李斯因为其在小篆创造和推广方面的功绩,历史给予他极高荣誉,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破涫榉ㄎ骸盎籼秩舴啥骺ブ嫖灰字ā薄
第二位:东汉大书法家张芝
敦煌张芝,“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后人称他为“草圣”。
第三位: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几乎就是中国书法的代名词。如果说要推选中国书法第一人,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民间,大家都会不约而同推荐王羲之。因为他对中国书法,影响无人可及。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被成为“天下第一行书”。
第四位:唐代杰出书法家兼理论家孙过庭
孙过庭是一个悲剧性大书法家,少有大才,但一生不得志,做一个八、九品小官,且不幸中年夭亡,给历史留下巨大遗憾。他的草书传“二王”笔法,而另开蹊径,自成一家。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他在理论上造诣极高,达到同时代的最高水平,在整个中国书法史上也少有匹俦者。传世名作《书谱》,既为草书名帖,亦为中国书法史上最杰出的书法理论著作之一。
第五位:帝王书家李世民
李世民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在理政之余,点染翰墨;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书法事业发展,对唐代书法高峰的出现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第六位:唐代杰出的书法家兼理论家张怀
张怀彩侵泄榉ㄊ飞献钣谐删偷氖榉砺奂抑弧:退锕ヒ谎彩翘拼榉砺鄣募蟪烧撸泄榉砺鄣牡旎匀宋铩
第七位:唐代狂草大家张旭
&推动草书艺术走峰巅的,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奇人――大书法家张旭。张旭的草书纵横奔放,气势凌厉,一如李白的诗,弥漫着一股盛唐时代特有的浪漫气息。这里凝聚着他一生的悲欢,也融铸着他一生的愤懑忧郁。时人以李白之诗、裴F之剑、长史之草书为盛唐“三绝”。
第八位: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
&颜真卿早年从张旭学书,得笔法。他善于向民间书法学习,变法出新,自成一家。他的楷书,点画浑劲,体势宽博,被称为“颜体”。颜真卿为悼念其在安禄山叛乱中牺牲的侄子季明而写的文稿《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第九位:北宋大书法家苏轼
苏轼的书法自成一家。他的楷书出于颜体,丰满宽博,骨丰肉匀,如“绵里裹铁”,个性特征明显,历史上称“苏字”。他的行书上承晋唐诸贤,而变化出新,率情而运,笔势跳宕,天真烂漫。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大家”。
第十位:北宋大书法家黄庭坚
黄庭坚在创作上一生都在摸索、创造。回忆及自己书法的悟道过程,他曾说:早年学书,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墨迹,乃窥笔法之妙。又称:元v间书,笔意痴钝,用笔多不到,晚年被贬入k,舟中见长年荡桨、群丁拨棹,乃悟笔法。稍能用笔,但仍不能尽意。至元符二、三年,五十五、六岁时方彻悟,作书始摆落俗气。在书法史上卓然独立成家。
第十一位:北宋大书法家米芾
米芾可以说是一个比较纯粹学者艺术家。他用笔非常灵活多变,自称“刷字”,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八面出锋,用笔沉着痛快,气势超迈飘逸,笔势跳跃,点线俊美,神气完足,把“二王”行草书写出了一种新境界,是书法史上受到追多追捧、粉丝最多的书法家。
第十二位:元代大书法家赵孟\
赵孟\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位备受争议的书法家。楷书五大书体之一“赵体”,就是他的创造。他是唐以后唯一的一位楷书“称体”的书家,可见其成就和影响。但因为他是宋皇室后裔,元灭宋后,他入元廷任职。因此历史上为人所诟病,认为他为人节操有亏,进而批评他书法“无骨”、“软媚”。
第十三位:明代大书法家徐渭
徐渭是明中后期以倡导个性而著称于世的全才艺术家,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文人艺术家之一,在文学、绘画、书法领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第十四位: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
董其昌在中国艺术史上也是非常有影响的人物。他长期在朝廷身居要职,在中晚明党争斗惨烈的政治环境下,作为官员,他见风驶舵,玲珑八面,显得十分世故,不是一个值得称道的知识精英。但他有效利用了政治影响,推广自己的艺术理念。在书画理论和创作上,倡导追求“淡”、“雅”、“荒寒”的境界,满足当时知识群体的特殊精神需求,有独到建树。对晚明乃至整个中国以后的书画艺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第十五位: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
说起张瑞图,不熟悉书法史的人可能感觉这个名字比较陌生。因为有很长一段时间,他在书法史上遭受“冷处理”。原因是,在历史上,他有一段不太光彩的经历,就是和晚明大宦官魏忠贤有牵连。无论如何,他用他独特的笔墨和心智,凿开了书法形式、语言的一片新天地……
第十六位:明末清初大书法家王铎
明末清初大书法家王铎,不幸赶上了明朝被推翻。他在明朝廷任要职,后降清。在《清史列传》里,就列入了缙绅引以为耻的《贰臣传》。这使他承古开新、大气磅礴、本已在历史的制高点超然独步的书法,因此而遭受历史蒙尘……
第十七位:明末清初大书法家傅山
十七世纪的中国书坛,傅山是人们最津津乐道的人物之一。彼时正值明清两代之交,天下大乱,王朝嬗替的风风雨雨,酿造出万千人生的悲欢离合,也凸显温文人性的无穷变相。傅山生当其时,历经战乱的凄风苦雨和惊涛骇浪,细数起来,他算得上是一个顶得起、立得住、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男子汉。无论是他的团团锦绣、气势雄放的书法,还是他那颇引争议的“四宁”、“四毋”理论,抑或是他狱中绝食、晚年坚拒朝廷征辟的豪侠故事,信手拈来,都是足令史章盎然生色的美谈……
第十八位:清代大书法家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的书法卸尽铅华,听任一根质朴无华而风骨内含的劲线,倔强地延伸悠游盘旋在黑白交织。书法的点线,汉字的形体造型,在这里又一次接受艺术就性灵的洗礼和锤炼,其不平凡意义再一次得到升华。在中国书法史通向彼岸的狭窄道路上,又一块历史丰碑被竖起,上面刻着:八大山人。
第十九位: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
他也是中国书法史上为数不多的以布衣身份、全凭自己艺术傲立书坛的大书法家。邓石如在艺术上全面,篆、隶、真、行、草诸体皆精,尤其隶书、真书、行书、篆书、篆刻,在广泛学习民间书法的基础上,变化出新,形成了鲜明的个性。
第二十位:近代大书法家吴昌硕
吴昌硕是中国近代书画大师,诗、书、画、印四绝。他的写意花鸟在近代画坛拥有很高地位,为海派重镇。他的篆刻在大胆吸收秦汉民间刻石资料的基础上,天机独造,印风浑厚雄放,将清中期以来的篆刻艺术世俗化倾向推向一个新高峰。
&& &&&&& &&&&& &&&&&
编辑:国际艺术界 &
【】&&&【】&&&&【字体:
本站文章、作品、留言只代表作者和留言者本人,不代表国际艺术界网观点……
点击 67173 次
点击 49453 次
点击 49160 次
点击 47149 次
点击 45045 次
点击 44828 次
版权:中国.国际艺术界网
美国-国际艺术界联合会G.J.Art (USA) Association &《中国近代史》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大学历史教科书;代表民国知识分子立场和最高学术水准的经典之作)
者: 陈恭禄 著
出版日期:
I S B N: 978-7-
&&& 陈恭禄(1900—1966)著名历史学家。1900年生于江苏省丹徒县。1916年考入美国教会办的扬州美汉中学,1921年考入金陵大学,先习化学,再转农科,后入历史系学习,大学期间撰写《日本全史》、《印度通史大纲》,深受欢迎。1933年到武汉大学任教, 1934年完成巨著《中国近代史》,被列为当时大学丛书之一,其后又重印再版多次,。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1966年10月8日病逝。
&&& 主要著作有:《中国上古史史料之评论》、《甲午战后庚子乱前中国变法运动之研究》、《近代中国史料评论》、《曾国藩与海军》、《中国近代史》、《中国通史》、《日本全史》、《中国近百年史》、《中国近代史资料概述》等。
陈恭禄先生的《中国近代史》再版,无疑是值得庆幸的,可惜作者抛离这个世界已经45年了,他早在1966年就已撒手尘寰。章开沅先生在近作《怀念业师陈恭禄先生》中饱含深情地说:“平心而论,陈恭禄先生是中国近代史学科草创时期重要的先驱者之一,他不仅培养了一批中国近代史学者,还撰写了好几部颇有影响的教材,这是他留给我们的一笔学术遗产,我们理应给以珍惜并从中吸取一些有益的治学经验,至少它们可以作为进一步完善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参考。”看来,时间就像山涧的溪流,驱走的是轻浮的尘埃,鹅卵石的体积与分量却只能慢慢地消磨于流水的冲刷之中。
陈恭禄生于1900年,江苏丹徒人,自幼接受私塾启蒙,十七岁考入扬州的教会中学,积累了丰厚的英文阅读能力。1921年,录入六朝古都的教会大学——金陵大学,先是主攻化学,嗣而转入农学,最后投身于历史系。根据该校的本科生导师制,在美籍系主任贝德士教授的指导下,潜心阅读中外史料,把近代中国置于世界史的宏观视野,用力甚勤。
在他看来,国人的历史知识比较浅陋,外来的社会科学理论又未必切合于中国,却急于运用,未辨轻重缓急,历史著述的质量参差不齐,好书难找。就在毕业那年,即1926年,陈氏始萌撰述近世国史之念。鉴于当时国内还缺乏日本史的阅读书籍,就先著《日本全史》与《印度通史大纲》。任教南京明德中学才一年,他就被聘回金陵大学历史系,并受贝德士之托,讲授中国近百年史,还在《大公报》连发关于晚清史的文章,向中央大学萧一山教授的成名之作《清朝通史》频频提出挑战,史坛为之瞩目。及至1934年,《中国近代史》集八年之功,终于截稿成册,叙述范围起自晚清鸦片战争,迄于作者止笔前的1930年代初,交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印行。该书被推荐为大学必读书目,两年之内接连五版,洛阳纸贵,称誉当时。即使在1949年之后的台湾,还被再版四次。当时,为了面向社会读者,作者还删繁就简,另编《中国近百年史》,仍由商务印书馆于1935年刊行,后者比蒋廷黻5万言的《中国近代史》早出三年。
在当时,虽然中国近代史的著述已出版不少,用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的某些篇章确乎别开生面,为数更多的却系介于历史叙述与时评之间的政论性作品,历史与政治难舍难分,严谨翔实之作并不多见。这也难怪,国难当头,书斋鲜静,醉翁之意多在论世,近代史学科建设尚属草创,史料整理却非朝夕之功,用罗家伦的话说,“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方法,主要的部分就是整理中国近代史料的方法。”较之许多同类近史论著,陈氏最重资料,言之有故。他首先搜集“原料”,参照时人记录,辨别作者的身份与目的,征之以其他同类资料,考证真伪,只有能够印证的资料方可采用。他还参照时人的议论,辨析利害,然后构建史实,叙述史迹造成的背景,多种历史要素的关联,还有“过程之始末,事后之影响,时人之观察,现时之评论”,力求“缜密选择,先后贯通”,辅之以清晰简约的文字。作者自信“未入于歧途,于试验之中,不肯放弃责任”,勉成信史。当然,任何论著都不可能万无一失,加上当时的学术条件有限,作者的史料运用并非无懈可击,但他确实在证实与证伪两个方面都下过一定的功夫,取舍审慎。例如,英人白克浩司(E?Backhouse)伪造《景善日记》的真相在当时还没有为中外学界所澄清,罗家伦移校中央大学前后,为门人郭廷以的《近代中国史》第一册所撰引言中,还在强调自己在大英博物馆的图书馆“亲自看过抄过”,该日记的原稿“真实无疑”,陈恭禄虽然也不怀疑那本伪造的满人日记本身存在的真实性,但通过比照其他记载,就对日记所叙某些史实多有存疑。他在《中国近代史》末篇“史料评论”中就以此为例,曰:“如景善日记,为外人所得,视为义和团时之可信史料,实则所记朝廷大事,多为不足深信之传闻。”陈氏的这一见解就已高出同时代的罗家伦等人。
又如,在论述辛亥革命时,陈氏既不迷信国民党大小官员那些铺天盖地的“歌德”回忆,也不因南京国民政府神化孙中山与国民党的创业史而跟着凑热闹,尽量中性叙述。陈著出版前,国民党中宣部的审查者不加商量地强加删改,还不让作者过目,可惜我们已无法找到原稿,就从被删改的文本中,我们也找不到作者对孙中山的神化色彩,只见直呼“孙文”共71处,与孙中山有关的“孙氏”6处。所用“革命”一词虽有185处之多,则多从事物变革的方式与程度着眼,并不掺入价值评判。相比之下,弃学入仕的蒋廷黻就不敢直呼孙中山,在区区5万字的《中国近代史》里,除了称“总理”2次, “中山先生”8次,称“孙中山先生”则达34次之多,还专设一节“贯彻总理的遗教”,同蒋介石与国民党保持一致。
陈著既不像思想先行的蒋廷黻,常常以论代史,也不是史料堆砌,有学无识,而是既重史料,又兼分析,形成论断。应当指出,作者受《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的作者马士(Hosea Ballou Morse)的影响颇深,对英国等西方列强的侵略实质与历史必然性、中国人口问题出路等方面,结合中西文献资料,给予平实叙述。他在自序中说:“外交上之事件,尤易引起争论。盖人类之普遍心理,严于责人而宽于责己,对其家庭国家无不如此,诋毁外国,国人固少反对,且有爱国之名。此种畸形褊狭之心理,徒为害于国家。著者之目的,既非为片面之宣传,又非为造成国际间之仇恨,惟愿平心静气,根据事实,叙述外交上之史迹,讨论其问题,研究其经过,对于侵略之罪恶,决不为之稍讳,庶可成为认识列强责任之信史也。”只要我们不是把历史唯物主义当做党同伐异的学术教条,则不难发现,陈恭禄的治学态度与史学理念至今还经得起推敲。政治风云的变幻不曾影响陈恭禄书斋怡乐的学术追求,进步学生的劝慰使他放弃了离宁远走的设想。讵料此后不久,金陵大学就在“打倒美帝国主义”的呼号声中歇火关门,邻近的中央大学更名为南京大学,陈恭禄就地转入南大。正是其教会中学与大学的学、教经历,加上红极一时的文霸陈伯达曾在战斗力很强的《四大家族》一书中给陈以“反动历史学家”之界定,政治权力的蛮横就让本分向学的陈恭禄在接踵而来的政治运动中饱经世态炎凉。翻开南京大学学报编辑委员会编印的《教学与研究汇刊》,在1956年12月印行的“创刊号”中,篇首就是陈恭禄长达一万四千字的《对旧著“中国近代史”的自我批评》。
陈著原本既没有用过蒋廷黻喜欢用的“近代化”等词,也不曾使用过当时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家与历史学者从中国社会史论战中转述过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等概念,他在自我批评中整段地复述毛泽东对近代史的论点与革命史观,还称 “毛泽东同志”,还引用列宁、斯大林的语录,承认自己在私塾 “受了封建教育” ,在教会学校里“受了更深的毒素”,即“帝国主义思想”,那是“反苏反共反人民的思想”,还说,“站在官方立场,我就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代言人”,“中国近代史无疑是一反动有毒素的书籍”。此类文字将我们带到当年思想改造的现场。作者已经把话说到这个份上,近乎自残,应该说很卖力气,可以交差了,结果还没完,这不仅出乎陈恭禄的意料,也超出了吾辈今天的想象。
有位西方人士说:一个人的住宅就是他的城堡,只要他安分守己,他在城堡里就应当受到像王子一样的保护。欧美版的法权观念肯定并不适合我们的国情,一年之后就是反右风暴,再过一年便是“史学革命”,连自己都白纸黑字承认“反苏反共反人民”的陈恭禄教授在劫难逃。据茅家琦先生回忆,当时,人民出版社约请陈氏重写《中国近代史》。结果,当他交上第一册“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审稿意见就断定存在“严重错误”,重写之议就不了了之,无论从哪个主义来看,保命总比出书更重要。
由于近代中国的历史异常复杂,前人留下的某些历史难题至今仍需求解,而近60年来,大陆高校的近代史教材虽然多达200余种,却几乎都是以重复毛泽东的近代史论述为主旨,千人一面,千嘴同声,与港、台地区的近代史教材相比,差距甚大。早在20多年前,日本青年学者奥村哲就直言不讳地批评中国学界“历来动辄以‘半殖民地半封建’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魔杖”, 我们却在相当长时间里还保持着“让别人去说吧”的自信态势,怎不令人扼腕。如果说罗家伦、蒋廷黻对助手郭廷以的期望与敦促,催生了郭氏《近代中国史纲》一书的完成,那么,大陆地区以往绑架学术的意识形态与鼓噪的政治运动,就斩断了陈恭禄可望修订《中国近代史》的机缘。有位法国先哲说,只有历史故事平淡乏味的国族才是幸福的,我想补充说,只有不把政治与学术一锅煮的国家与学术才是幸运的,如果学术总是依附权力,那就只能互相折腾,顶多为印证美国历史学家享利(Henry Adams)的那个偏见做出贡献:“政治作为一种实践,不管它如何表白,始终是有条不紊地煸动仇恨的组织。” 可以说,生活的悲剧往往不在于人们受到多少苦,而是错过了什么,陈著《中国近代史》的修订亦然。
时当信息革命与地球村的时代,遥控器、电脑鼠标与手机已经成为挑战纸质传媒与书本阅读的三大利器,一本60万言的民国旧著未必能特别吸引整天在工商文明的喧嚣中穿梭的上班族与读书人,陈氏的叙述方式又未必能适应那些已经习惯了三级以上目录的章节文体与数字化条理形式的读者偏好,也不容易契合除了大白话还要每年“给力”追新词却不觉得“囧”的快餐式阅读,但陈著毕竟具备雄厚的中西资料基础与解读视野,而且几乎每篇(章)都能独立成章,作者还不乏探本溯源的功夫,信息丰富,知识性强,只要开卷,总会有益,何况解读的层面只有兼听则明。
近代国史中的许多难题实乃今日国人挥之不去之题,无论是已有的近史教材与相关定论,还是“百家讲坛”式的文化秀,还是写的比读的多的说史网文,均已无法满足读者与日俱增的品史需求,无法解答某些困惑连篇的近史谜团。究其原因在于,历史既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或老姑娘,也不是文化的口红,它的魅力与生命力都在于真实,历史读物的价值首先就取决于反映真实与解读真实的程度。只有借助于可靠而丰富的史料,才有可能确保历史叙述的真实可信,一旦离开某些基本的史料,离开经过职业性的史料审视所重构的史实,只会越说越糟,越读越乱,越听越烦。至于不同视角、史观与不同风格的历史解释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因为神州很大,历史又与现实一样,复杂难辨,如果只有一种声音来解读历史或现实,就像同场一首歌那样排练得高度一致,那么,一人之外,都是一群既听话又学话的鹦鹉,都挺有耐心,差别只在于音域的宽窄、音量的高低与音质的好坏,顶多再加羽毛的颜色,眼睛的大小,还有勤奋的程度与表现欲的强弱。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消失之前的苏联,类似的教训已经够多,足以超出化学添加剂的威力,使人催向成熟了。
陈公虽逝,陈著可传。史海茫茫,谨此忝序。
2011年3月10日深夜草于北京牡丹园寓所
于今书业不景气之时期,《中国近代史》居然于发行后四个月内重版两次,又为读书竞进会选为大学组必读之书。社会上之意外欢迎,出于著者意料之外,心中愉悦,自不待言,一面表示感谢,一面则常自责。心尤不安者,无过于误植之多。其造成之原因虽多,固不能尽诿过于人,著者盖有相当责任。书于三月出售,著者读完一遍,发现不少之误植,即于四月函告出版人谓书再版,望挖正后付印,而出版人复称再版现已印成,唯有附印勘误表之办法。近者更有发现,并知平装本将即付印,当能一一挖正。改正多为误植,亦间有一二叙述之史迹。
书稿于去年夏寄出,一年之后,再读此书,感觉尚有一二应改之处,顾改文稿牵及纸版能否再用,且为时太久,而社会上需要此书甚殷,故暂作罢。今可于此说明者,共有三事。一、袁昶、许景澄奏疏实不足信,不如删去。二、景善日记著者初未能得原文,书中译文,当改用原文。三、政府废两,计量改用公担,而书仍用旧制。读者当知关银一两抵一·五五八元,一公担抵一·六五四担。他如论者谓书叙述外交太多,关于学术者太少,则所见不同,著者自有立场也。倘有修正,亦当俟诸将来。
余授武大史学系一年级中国近世史,采用此书为教本。误植亦有学生告知者,深为感谢,并志于此。
陈恭禄序于半山庐一九三五年五月
一国现状之造成,一由于地理之影响,一由于古代之遗传,一由于社会上之势力,一由于领袖之指导。四者之中,就人事而言,历史上之遗传,常占重要之地位,中国古代嬗变之史迹,颇足以资证明。及至近代,实用科学大有进步,世界上之交通日趋便利,国际上之关系,以商业政治之促进,大为密切。外来之影响,乃为造成中国现状基本势力之一。中国以悠久之历史,倾向于保守;领袖之思想,民众之观念,均其极端之表现。政治家不能认识其所处之新环境,而能断然有适当之处置。列强或欲适用西法于中国,或谋商业之利益,或求政治上之势力,或存兼并领土之野心,而中国本于固有之心理与惯例,应付新时代之问题,莫不失败。中西冲突遂为近代中国史上之大事。吾人今欲明了已往之事迹,现时所处之地位,及将来建设之途径,非有信实之历史,叙述近代政治外交社会经济嬗变之经过,则不可能。社会科学失其赞助,将或多无根据。近代史之著作,久为国内知识界之急切需要。
余自识字以来,颇留心于故事,及入中学大学,深知吾人历史知识之浅陋。关于社会科学之理论,多应外国近世环境而生,或不切合于中国之社会,运用之时,尝或难于辨别轻重缓急,教育之价值与效力,为之减低。不幸迨今近代中国史之著作,仍在失望之中。民国十五年,著者萌有著作之志愿,会以人事环境之变迁,未能积极进行,十七年,于金大担任教职,知其需要之殷,勉力进行,二十一年春,完成十三篇,决定分卷出书,由新月书店印行,初不知其营业失败也。双方议定至迟冬季出书,书店迟至次年五月,上册排校方始完毕,定于六月发行,忽又搁置数月,据称新月并于商务,归其印行,而书仍未出售,并置去函不复,本年二月,始与当事人相见,收回原稿。著者以全书文稿已成,望其迅速印成,最后决定,归商务印行。
全书共十九篇,内容可略见于目录,初拟命名《中国近百年史》,而坊间书用此名者甚多,免相混乱,改称《中国近代史》。近代二字,本无确定界说(史期区分,原极牵强,不过因其便利而已),史家划分史期,常不相同。愚意近百年内,中国国际关系根本改变,思想、学术、政治制度、社会经济莫不受外影响,其事迹迥异于前古,作一时期似较便利,且书内容不限于百年内之史迹,故定名曰《中国近代史》。著者著书之目的,深愿赞助读者明了现时中国国际上之地位,政治上之嬗变,外交上之趋势,社会上之不安,经济之状况,人口之问题;认识其交相影响之结果,分析其造成经过之事迹,讨论其成功或失败之原因,辨别事后之得失利弊。吾人处于今日议论古人,原非难事。著者之论断,专欲读者了解当日之背景环境,及其失策与责任,非别有好恶也。综之,近代史范围之广大,事迹之繁赜,制度之剧变,生活情状之改易,开中国旷古以来未有之奇局。其材料之多,浩如烟海,第十九篇略论史料之种类与价值,事迹之繁,固不能一一叙述也。
古今史之性质不同,方法亦各迥异。古史之存于今者,或为编年,或为问答,或为传体,或为纪事本末,或为文献,名目不一,要多因陈抄袭。其材料或不问来自何方,编纂者或不辨其真伪,书中或为谀墓毁墓文字,或为按年列举之政令大事,或不问其是否实行及行后之利弊,杂然抄入。其一部分诚所谓“断烂朝报”,或“流水账目”也。吾人读之,殊难明了整个社会之情状。今日编著历史之方法,简单言之,首先搜集原料,及时人纪录,辨别著作人之目的,有无作用,及其与史迹之关系,比较各种纪录之内容,考证其真伪。其有证明者,始能定为事实,证以时人之议论,辨析其利害。然后综合所有之事实,将其缜密选择,先后贯通,说明史迹造成之背景,促成之各种势力,经过之始末,事后之影响,时人之观察,现时之评论,而以深切美丽之文写成。此史学者不易养成之原因,而固吾人今日之正鹄也。著者编著此书,不过自信未入于歧途,于试验之中,不肯放弃责任而已。
书中论断,著者非诋毁时人,或为之辩护,不过以公平之态度,说明其立场。读者之意见,或同或异于结论,著者固无强人从己之意,且书非宣传作品,读者多为成年之人,当可根据事实,自由表示意见也。更当说明于此者,外交上之事件,尤易引起争论。盖人类之普遍心理,严于责人而宽于责己,对其家庭国家无不如此,诋毁外国,国人固少反对,且有爱国之名。此种畸形褊狭之心理,徒为害于国家。著者之目的,既非为片面之宣传,又非为造成国际间之仇恨,惟愿平心静气,根据事实,叙述外交上之史迹,讨论其问题,研究其经过,对于侵略之罪恶,决不为之稍讳,庶可成为认识列强责任之信史也。
近百年来,内政外交交相影响,中国以不平等条约之束缚,主权减削,内政往往深受外国之影响,外交之篇幅颇难预定,乃听材料自行决定。书中地名以政府之变更,改易旧名,此种习惯,原为专制帝王改制之余毒,对于吾人则颇增加困难。著者叙述过去之史迹,自当仍用前名,但为便利读者起见,常或附注今名。关于地图,著者知其重要,不幸不能绘画,插入书中。事无奈何,唯愿读者自备地图参看。
人名亦有困难,君主避讳不名,徽号字数赘多,庙号繁杂,均不便于记忆,民间用其年号,清帝除太宗而外,未曾改元,举其年号,人皆略知其事业,今仍照用,代替其名。大臣之见于史料者,或称姓名,或称字号,或称官名,或用地名,或称谥号,变化繁杂,著者为便利之计,多用姓名。外人名称,以译音之故,常不一律,作者将其划一,且多附注原名。国名载于旧档者,或先后逈异,或交相杂用,如英或称佛郎机,或称大西洋,或称红毛,非外国书籍证明,殆难辨别。葡萄牙则称大西洋,美称米,法称佛等,书中均改用今名。
年代旧用皇帝年号,或用甲子,近时或以孔子诞辰,或以民国成立之年为纪元。自今观之,多不适用,清帝于嗣位之次年,诏改年号,其先,帝多改元,积时既久,推算困难,如咸丰元年,读者或不能即知其距今若干年也。甲子计算,亦常不便于用。新法纪年如孔子诞辰,尚未通行全国,效仿西法,徒为增加困难,清代史迹,用民国纪元前计算,颇感不便,对于吾人亦无所得。著者为便利读者起见,多注明公元。英人葛麟瑞(Charles Kline)所著之《中西年历合考》,及陈垣之《中西回史日历》等书均极便于检查,更附道光以后之年历对照表于书后。至于年表,说者谓为史书所必备,实则不然,史迹绝非年表所能形容,且表非详细说明,多无益于读者。吾人固不必墨守古代之体例也。
此书编著之初,颇赖友人章诚忘等之赞助,又蒙亲友抄写,皆深感谢。书中所叙之事实与议论,与任何人无关,著者一人负责而已。书为著者关于中国史有系统之第一作品,深愿读者有所指导,并书于此。
陈恭禄自序于珞珈山一九三四年五月
陈恭禄先生是中国近代史学科草创时期重要的先驱者之一,他不仅培养了一批中国近代史学者,还撰写了好几部颇有影响的教材,这是他留给我们的一笔学术遗产,我们理应给以珍惜并从中吸取一些有益的治学经验,作为进一步完善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参考。&&&& &&&&&&&&&&&&&&&&&&&&&&&&&&&&&&
&&&&&&&&&&&&&&&&&&&&&&&&&&&&&&&&&&&&&&&&& ——华中师范大学原校长、教授& 章开沅
山大学教授
&&&&&&&&&&&&&&&&&&&
作者运用大量的第一手史料,向读者展示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复杂、丰富的巨幅画卷。透过这位上世纪三十年代低调的历史学家平和、客观、公允的分析,新时代的中国人可以获得对近现代史的更理性的新认识。&&&&&&&&&&&&&&&& &&&&&&&&&&&&&&&&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萧功秦
大约十几年前,我印象中是钟叔河先生说的,中国的近代史著作,以陈恭禄这本最好。我后来找到了这本书,我认同钟先生的判断。这本书的好处是把尽可能丰富的原始材料提供给读者,本书与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纲》对读,我们对中国近代史的了解就会深刻一点。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谢 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国社会经济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