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剧大全去过哪些国家演出

新闻热线5广告热线5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赣剧“接班人” 一等二十年
中国江西网-江西日报
【字体:&&】&【】&
  □ 本报记者 郁鑫鹏   刚刚过去的9月开学季,省赣剧院上上下下难以按捺激动心情:在苦苦坚守20年之后,剧院终于盼来了涉及赣剧全部行当的40名学员,这也意味着只需再“熬”一阵子,待这批“苗子”在专业艺术院校“闭关修炼”5年后,他们便可以逐步“交班”,让“小鬼”们早点当家。  ◎ “科班”久违20年  “30年没有进来一个‘科班’出身的演员,现在赣剧行当不全,人才断层严重。再不换新鲜‘血液’,剧团就更加没有生气了。”面对记者的提问,自称是“剧团里的老人”的省赣剧院艺术室主任沈怀林毫不掩饰地道明了此次招生的主因。  赣剧发源于14世纪初,已有600多年历史。资料显示,赣剧曾经对全国11个省近40个戏曲剧种的形成产生过深远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地纷纷推出以各省简称命名的地方代表性剧种。1953年,我省整合饶河班、信河班成立江西省赣剧团(江西省赣剧院的前身),至今仍是全国唯一保存和演唱弋阳腔、青阳腔并擅演汤显祖名剧“临川四梦”的古典戏曲剧院。2011年,赣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12年,省赣剧院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赣剧)传承基地。  省赣剧院的艺术史显示,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省赣剧院曾委托江西省文艺学校(今江西艺术职业学院)开办了6期赣剧班,分别为1953年、1958年、1974年、1980年、1990年、1998年。如今,出身赣剧一、二、三班的学员已先后退休。“‘赣五班’集体改行,‘赣六班’全部出走,现在在创排业务上‘掌舵’的都是‘赣四班’学员,但能坚持下来的也所剩无多。”谈到此,沈怀林不由长叹一声。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戏曲舞台的新老演员交替,一般是十年为一个周期。如果密度大了,“准主角”上台机会少,才华的发掘空间就小,这样容易埋没人才;但是密度小了,就容易造成青黄不接,人才梯队难以建立。“赣五班”学员毕业的时候正是多元化的文化消费对全国的戏剧形成强烈冲击之时,学员们难抵商业市场的诱惑,纷纷改行下海经商。有关数字显示,中国戏曲剧种在上世纪50年代有368个,80年代有317个,到21世纪初则只剩267个。虽然“赣六班”有近40名学员,行当也齐全,学员们的基本功也扎实,但因当时的政策原因,省赣剧院不能为这批学员提供正式编制。可是,觊觎“赣六班”已久的浙江等地剧团,用诸多诱人条件来“挖墙脚”。不久“赣六班”集体投入他人“怀抱”。这样算来,由于赣剧五班、六班的“缺席”,省赣剧院没有“科班”学员的“时间鸿沟”一跨就是30年,其结果自然是演员队伍严重老化、行当不全、青黄不接、后继乏人,复排老戏很难,创作新戏更难。  沈怀林对这些年“缺兵少将”还得坚持“上阵打仗”的窘境记忆犹新。他说,人才断层以后,尤其是2004年以后,省赣剧院采取“拿来主义”,陆续从省内外的剧团、院校零星引进10余名青年演员,其中有从鄱阳县赣剧团选来在《等你一百年》中饰演永生的男一号廖冲,从湖南昆剧团招来的武生董超、周伟,有从上饶戏校招来如今分别成为乐队赣胡、司鼓主力的王莎莎、吴文飞等。应该说,此举在当时的环境下,的确带有为剧团培养“接班人”的美好愿望,但很多时候是为了弥补行当、角色的缺失,甚至是为某台戏“救急”的不得已之举。尽管如此,省赣剧院的行当中依然缺年轻花脸演员。行话中说“千生万旦难谋一枝花”(“花”指的就是“花脸演员”),还有人说“一张好花脸可撑半边台”。据悉,省赣剧院目前还有两三名花脸演员,但年纪都大了,上台表演特别吃力。“赣剧是地方剧种,地方剧的语言是根、音乐是魂,这些非‘科班’出身的演员,由于语言、音乐以及表演风格的不统一,整台戏下来总显得不是那么完美,就像桌子四个脚长短不一的感觉。”沈怀林说。  记者了解到,现阶段省赣剧院的演出,多是根据行当演员的水平来为他们量身打造剧本、排练剧目,如武生、武旦可唱主角,武戏戏份就多,要是青衣水平高,演出则以唱念戏为主。  ◎ “赣七班”行当齐全  在赣剧成为“国宝”,尤其是省赣剧院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基地之后,身陷困境的赣剧人仿佛看到了赣剧发展的曙光。不过,同时他们也深刻地认识到:赣剧成为“非遗”,不是戴了一顶光鲜的荣誉帽子,也不是获得了护身符和保护伞,而是多了一份把赣剧从危机中拯救出来的责任。省赣剧院副院长张鸣这样表示:“非遗”的称号不是名利双收的招牌,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压力。基于此,赣剧寻找“接班人”这个酝酿了很久的事,在两个“国字号”招牌到来之后,显得格外迫在眉睫和势在必行。  2012年6月至12月,省赣剧院派人先后专程前往中国戏曲学院附属戏曲学校和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就有关定向招生培养赣剧学员一事进行磋商。中戏、上戏的主要领导表示愿意招收赣剧学员,为剧院培养后备人才,将赣剧班列入国家中专招生计划。但由于经费迟迟得不到落实,此事没有结果。  2013年,省赣剧院为赣剧培养新苗一事,多次向省文化厅报告。省文化厅高度重视,向有关部门争取到40个中专生名额。考虑到江西的省情和省赣剧院的实际,尤其是担心学员在外省学习容易造成“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结果,因此成立“赣七班”一事由省文化厅艺术处牵头,并委托江西艺术职业学院代为培养。张鸣说,委托本地学院培养一举多赢,一是节省了培养经费,二是丰富艺术学院的院系学科,三是增加了艺术学院的生源,四是在身边便于管理。  按照上级要求,省赣剧院迅速组成招生领导小组,与江西艺术职业学院磋商后,2014年6月中旬在赣剧网络发布招生信息后,随后派出6拨由多名艺术骨干组成的招生小分队,先后奔赴上饶、鄱阳、广丰、横峰、德兴、弋阳、景德镇、乐平等地农村招生。招生对象为10岁至13岁在读的中小学生以及文艺爱好者、梨园子弟,选材目标涉及赣剧九行头(老生、正生、小生、大花、二花、三花、老旦、正旦、小旦)以及乐队的主胡、司鼓等。  原以为没有多少人报名,没想到报名的学生达到230余人,甚至赣州、深圳都有人前来报名。通过外形、外貌、音色、身体柔韧性、音乐节奏感、音准等方面的选拔后,69名学生参加复试,最终录取40人。40名学员中有37名演员,3名乐队(1个司鼓、2个赣胡)。“花脸有两三个好苗子,花旦基本可以定形,老生、小丑选材比较满意,闺门旦、青衣也有几个好的,有一两个小生外形突出值得塑造……”沈怀林谈起这批苗子如数家珍。  乐平赣剧团团长黄国祥的孙女、外孙同时录取。他说:“耳濡目染,这两个孩子打小就喜欢赣剧,都立志要考艺术学校。即使此次省赣剧院不招生,我也会把孩子送到省赣剧院来学习锻炼。”他还表示,唱赣剧是自己的事业,希望孩子能把传承赣剧作为事业干下去。  胡鑫,是此次招收的花脸演员。他告诉记者,他的父亲经常带他随鄱阳县赣剧团下乡演出,顺便在演出现场卖油炸。经常蹭戏的他喜欢上包公这个角色,偷学了不少花脸戏。“以后我也可以在台上唱包公、演包公了。”说到这里,这个孩子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  来自弋阳县的张阳翰,是由外公送来报到的。张阳翰文化成绩优秀,从小喜欢唱戏的他报考“赣七班”也得到父母和爷爷奶奶的支持,但是他的外公不同意。“打了不止80个电话到剧院和学校,从最初要求取消报考到后面咨询具体的事项。”沈怀林说。最后,省赣剧院把孩子的外公接到南昌,让他实地察看剧院、学校环境,还详细介绍孩子接下来的学习工作安排。老人最后放心了。他对沈怀林说:“上上下下重视这批孩子的成长,赣剧的将来一定会好起来。”  “总算可以松一口气了。”得知招到学生后,如今已是73岁高龄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赣剧)代表性传承人刘安琪这样说。  ◎ “赣七班”被视作“宝贝”  “培养人才要从娃娃抓起。剧种也是这样,只有把人才基础打好,才能更好地发展、传承,才能出人、出戏、出效益。我们一定要把‘赣七班’办好。”省文化厅副厅长任永新如是说。  事实也是,省赣剧院将“赣七班”当作宝贝疙瘩。他们尽可能地为孩子铺一条好路,为他们更是为赣剧规划一个美好未来。  一是让孩子在校安心学习,学好各般“武艺”。据介绍,省赣剧院为每个学员出学杂费,每个人每年不少于1万元。另外积极争取政策和经费,对符合贫困家庭、品学兼优等条件的学员给予助学金等扶持。除了文化学习外,学员的戏曲专业基本功形体、毯子功、把子功、身训功等由学校统一教学,语言和音乐唱练等功课,则由省赣剧院派专业老师驻校传授。每个学期,学员们也有考试,以验收教学质量。“为了更好地扎牢基本功,目前正与省艺术职业学院商量,希望先把孩子送外省学校学习两年。”沈怀林透露,孩子们已于10月8日前往河北艺术职业学校,接下来的两年时间,他们将在那里学习。   二是为孩子量身打造新剧目,让孩子们一毕业就有好戏可演。目前,省赣剧院根据上饶弋阳腔艺人王仕仁留传的手抄弋阳腔孤本传统戏《摆花张四姐思凡》,整理出一部赣剧“非遗”剧目《摇钱树》。这个“沉睡”500多年的赣剧大戏即将呈现在观众面前。据悉,《摇钱树》由省赣剧院6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赣剧)代表性传承人童庆i、潘凤霞、刘安琪、祝月仙、宗彩琴、熊中彬联袂指导打造,目前著名编剧黄文锡已经写好《摇钱树》的剧目提纲。“这部戏行当齐全,赣剧‘九行头’全部出现,可以说是为这批孩子量身定做。”沈怀林这样说。  此外,省赣剧院为纪念汤显祖诞辰400周年,计划将获得第五届江西艺术节十个奖项的新编赣剧《临川新梦》进行深加工,打造出一台赣剧大戏《汤显祖》,这也是“赣七班”学员毕业后大展身手的好舞台。目前,《汤显祖》已进入江西省重点舞台剧目工程。  三是传承弘扬赣剧艺术,让“赣七班”人人有事可做。首先是200多个剧目的音配像工作,“赣七班”被寄予厚望。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省赣剧院抢救留存了一批老艺术家演出的录音带,有600多盘,涉及200多个剧目。如今,这些剧目的音配像工作将由“赣七班”来完成。“这是‘赣七班’学员的责任,也是他们升华乃至赣剧艺术提升的一次好机会。”沈怀林如是说。其次,赣剧“六进二出”(即进校园、进军营、进社区、进工矿、进农场、进乡村和出省、出国(境))演出,如农村三项文化活动,每两年一届的浙江遂昌汤显祖文化艺术节等,也将是“赣七班”学员日常的一项工作。当然,在“赣七班”身上,省赣剧院更希望看到孩子们更激昂的创造力,让赣剧这项古老艺术焕发出时代的青春。
[ 网友留言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大江网立场 ]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font color="#、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或“中国江西网”、“大江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江西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font color="#、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XXX报]”或“中国江西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font color="#、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江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font color="#、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2
江南都市报
今日家庭报
&&大江专题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备案号:
江西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文明上网,理性发声。
工艺精品赏析
艺术名家专题
艺术博览推荐阅读
和平单编手链守护单编手链意志单编手环惬意单编手环领航单编手环叮咛单编手环定情单编手环承诺单编手环2承诺单编手环富足单编手环赐福单编织手链挚爱双编手环纯洁双编手环和平单编手链 守护单编手链 意志单编手环 惬意单编手环 领航单编手环 叮咛单编手环 定情单编手环 承诺单编手环2 承诺单编手环 富足单编手环 赐福单编织手链 挚爱双编手环 纯洁双编手环
名家艺术园地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鄱湖水 赣剧情
& 主1:焦点问题的透视,民生话题的评说。大家好!欢迎收看《天天看点》。我先给大家看两幅图,上面是美羊羊,下面是赣剧脸谱。美羊 羊是近年来热播的动画片中的角色,深受小朋友们的喜欢;脸谱则是戏剧中固有的造型,是戏迷们的最爱。从时间上说,美羊羊代表着现代, 脸谱反映着传统;从空间上讲,美羊羊只在电视荧屏中出现,脸谱只在戏台上展现。按说这两者压根就走不到一块,其实不然,在鄱阳县,这美羊羊和赣剧脸谱就走到了一起,还在同一个&大舞台&上&演出&,且现场热闹非凡。& 一组演出的画面&& 观众同期声:老人家,现在都8、9点了,你熬得住啊,我84岁了,从来没看过这么好看的戏,这一次我真高兴,演得好,做功巧,动作一流 ,语言非常清楚,这个戏要唱到十点多,你要看到到十点吗。我要看到十点,您家不担心啊,不不,我看这个有劲。 && 解说:在现场,我们注意到,老年人看得入迷,许多年轻人也看得津津有味。在这些年轻人当中,要数34岁的段谟国看得最带劲了,因为 这个戏台就搭在他们家边上。他不仅自己可以一饱眼福,还请来了千里外的亲戚一同来分享。&& 段谟国妻姐:第一次看,前几天就来了,赣剧好看,特别是那些服饰,都喜欢,有一些还是看不懂,看字,赣剧很好看,很有特色。&& 解说:如今在鄱阳农村,只要是有喜庆的事,新房落成、通桥通车、寿辰庆典还有孩子上大学等,有条件的地方和人家都会请戏班子来热 闹热闹。&& 赣剧演员吴美媚:他们是真喜欢,我们在那演几天,他们就看几天.&& 鄱阳文广局长王益华采访:在农村演出相当走俏,而且还活跃在闽浙皖赣一带&& 解说:鄱阳县文广局长王益华告诉记者,鄱阳县的二十个赣剧团,没有一个是闲着的,也没有一个是亏本的,每个团接戏的订单都是爆满 ,近的是鄱阳本地,远的甚至去过浙江温州。&&& 鄱阳县赣剧团演出公司总经理何益萍:从每年的8月份左右一直到腊月,然后正月的戏,今年(2012年)开春演的戏,就接了明年的订单。 收入也还可以,一年最少的时候也有100多万元。&& 赣剧演员彭爱龙:这两年国家富有了,国强民也富了,现在条件都好了&& 鄱阳青年赣剧团董事长程强:最多的时候月收入是40万,平时也是十七八万,最多的演员月收入过万,普遍的有三四千。&& 鄱阳文广局长王益华采访:收入年产值5000万以上,20个院团,多的一年4、500万,少的100多万。&&& 解说:在唱戏的这个大舞台中,年产值5000万以上的赣剧演出市场绝对是主角,但在舞台边上唱配角的市场也相当可观。计长艳是众多配角中的一个,他卖美羊羊的收入就很丰厚。&& 小商贩计长艳:小孩子喜欢美羊羊。今天不是星期日,如果是星期日小子多一点生意就好一点,好的时候,能做一千多块钱&& 江西陶瓷工艺美院副教授胡赛军:特别是农村经济越来越好的情况下,可能是大家有条件了,也有闲情,更有这种心态去接纳或者发扬它。&&&& 解说:台上唱戏劲爆,台下生意火爆。赣剧演到哪,商贩的生意就做到哪,就连许多外省人也发现了这个商机。&& 河南平顶山小商贩陆冬伟:在这有四五年了,春节过来,我在这做习惯了,年年都在这里做,今天做了100多块钱,过年好的时候能卖300多 块钱。&& 鄱阳文广局长王益华:一般演戏都有一个星期,边上的服务人员有1、200人,在这方面的不亚于他们演戏的收入。&& 导视一:在传统戏剧遇冷的当下,鄱阳赣剧却如此火爆,原因何在?记者探寻个中奥秘。请接着收看本期看点。&& 主持人2:当下,传统戏剧不景气是个不争的事实,调查显示,中国300个地方剧种整体濒危,平均一年消失一个,有些剧团已经解散或艰难度日,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有人甚至发出&中国戏曲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声音。而相比之下,20个专业剧团,5000万产值,就连演配角的小商小贩也赚了个盘满钵满,这充分说明了鄱阳赣剧受欢迎的程度。那么,那么,鄱阳赣剧究竟有着怎样的吸引力,才能在传统戏剧遇冷的当下,异军突起呢?&& 解说:赣剧是江西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发端于明代的弋阳腔,起源于江西省东北地区,前身为饶河班和广信班,旧时也统一称作&江西 班&。1950年时,合并饶河、广信两个分支,正式改名为赣剧,更名之后的赣剧越发受到当地百姓喜爱。&& 鄱阳文广局长王益华采访:一方水养一方人&& 小商贩计长艳采访:像我们农村老百姓都喜欢,听习惯了。&& 江西陶瓷工艺美院副教授胡赛军:我觉得赣剧跟传统的黄梅戏和越剧它不同的是有自己的语言特色,这是地方戏的优势,然后地方戏掺杂着 本地方化的服饰,包括生活习俗,都融会在地面了。&& 解说:1953年,鄱阳县国营赣剧团成立。可在那个为吃穿而忙碌的年代,看专业剧团的演出,是一种奢望。大家看得更多的是,由三五人 临时凑成的草台班子的演出。改革开放初期,请赣剧团来演出也不多见。可进入新世纪后,赣剧却一路引亢高歌,唱入寻常百姓家。现如今,鄱阳县已有一个国营院团和十九个民营剧团。在众多的民营赣剧团中,程强经营的青年赣剧团算得上是佼佼者。&& 鄱阳青年赣剧团董事长程强采访:我是个赣剧迷,在鄱阳赣剧大发展的时候,我有部分资金,就投了股份,成立了青年赣剧团。&& 解说:十年前,在创办赣剧团时,程强除了有个戏迷的身份外,还有个建筑公司老板的头衔,年收入过百万。可是,为了自己的喜好,他 硬是给自己套了一件戏袍。刚开始,这戏袍穿在程强的身上是既不合身,也不舒适。&& 鄱阳青年赣剧团董事长程强采访:一无资金,二无人才,三无市场。&& 解说:没有资金,程强想办法去筹措。没有人才,他花高薪到专业剧团去聘请。没有市场,他自己走村串巷去开拓。这个&三无&赣剧团 在艰难中拉开了自己的剧幕。&& 鄱阳青年赣剧团董事长程强采访:没人演的戏我们演,价格低戏我们也演。&& 解说:经过十年的努力,他的剧团不仅成了鄱阳县最大的民营剧团,还在去年被评为全省十佳民营院团。&& 鄱阳青年赣剧团董事长程强采访:当时起家只有30多人,现在有100多人,成立了三个青年团,一团二团三团。&& 解说:随着民营赣剧团的纷纷成立,久负盛名的鄱阳县赣剧团也开始感受到了生存的压力,2012年,鄱阳县赣剧团抓住文化体制改革的历 史机遇,转企改制,成立演出公司,将自己推向了市场。&& 鄱阳文广局长王益华采访:全部转企进行公平竞争,原来是一个国营和十八民营剧团竞争不公平,国营走上社会,演出标准,创作水平都有 提高&& 鄱阳县赣剧团演出公司总经理何益萍:首先要把演艺水平提高,那么然后舞台硬件上要更新,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排他们喜欢的剧子,朗 朗上口的一些戏,不但喜欢看,他们还要唱得来。&&&&& 一组演出的画面&& 观众同期声:看得懂吗?看得懂,好看。各方面都有进展,言语清楚,表情不错,姿态演演得好,背景好,胜过以前的&& 鄱阳文广局长王益华采访:有十三四个剧团配了字幕机,LED演示屏,&& 鄱阳县赣剧团演出公司总经理何益萍:今年(2012年)投入了二、三十万,买了LED屏,为什么,因为时代在发展,文化都是多元形式,电 脑电视啊,人家也要图个新鲜,看个画面,这样就可以烘托舞台上演出质量和氛围。&& 鄱阳文广局长王益华采访:让社会去检验&& 导视二:全力开拓市场,全心留住演员。请接着收看本期看点。&& 主持三:其实,检验演出市场的关键还在戏迷。老百姓喜欢就是市场,所以不管是新崛起的民营剧团还是老字号的国营剧团,都围绕市场做文章,市场也给予了他们丰厚的回报。检验市场的关键在戏迷,而凝聚戏迷的关键在演员。那么,鄱阳赣剧又靠什么来留住演员呢?尤其是年轻的好演员。& &&& 一组赣剧演出画面&& 解说:来自鄱阳县城的帅小伙张歌,天生有一幅好嗓子,流行歌曲唱得非常棒,在市县电视台举行的情歌大赛中,他挺进了十六强,夺冠呼声很高,其实他的本行是演赣剧。&& 赣剧演员张歌:赣剧是我的职业,唱歌是我人生不可缺少的爱好,都要用感情。&& 解说:在国营的鄱阳赣剧团,像张歌这样的年轻演员,已经开始挑大梁了。但这里并不是张歌待过的第一个文艺团体,文艺学校毕业后,他一直在省赣剧团跑龙套,找不到归属感。六年前,他听说鄱阳县赣剧团在吸纳赣剧人才,而且可解决编制问题后,立马回家乡报了名。&&& 王益华:鼓励机制,解决编制&&& 张歌采访:收入还可以&& 解说:在鄱阳赣剧团,与张歌有着类似经历的还有十多位。他们进台后,很快都熟悉了业务,走向了前台,这都得益于团里老一辈演员的传帮带。而鄱阳赣剧之所以能够薪火相传,离不开老演员的坚守。&& 上饶市群艺馆副馆长李小英:这么多年了,老演员一直在坚持着,一直在坚持演。&& 解说:在演戏的空隙,很多年轻的演员还忙里偷闲,逗着自己的孩子。27岁的吴美媚告诉记者,她打小就跟着唱赣剧的父母四处演戏,耳濡目染后,自己也喜欢上了赣剧,最终成了名赣剧演员。现在,她也把自己的孩子带在身边,一是方便照看,二来也让孩子接受赣剧的熏陶,不管他将来能不能从事这个职业,至少要让他懂得并喜欢上赣剧。在我们结束采访时,这些演员抱着各自的孩子,对着我们的镜头齐声说道:&&&&& 现场同期声:长大我也唱赣剧,你演花脸,你演小生,你演小旦。
来源:上饶电视台&&&&&发布编辑:
上饶广播电视台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上饶广播电视台”的所有作品,未经本台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上述作品。已获得本台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上饶广播电视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台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上饶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内容争议请联系陈君:
※ 新闻线索报料请拨打:
评论提示:所有评论内容需通过审批后显示。如果您的评论内容发表后未显示,表示您的评论正等待审批中。请勿重复发表评论。
Copyright (C)
上饶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411604
地址:江西省上饶市广电中心
邮编:33400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赣剧mp3下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