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儿重义气,好兄弟,谢文东义薄云天电视剧,肝胆相照,同甘共苦,在这个充满势利、冷漠、虚伪、复杂的社会里;能有你

来自子话题:
反对&a href=&/people/f9de5a09af78bfe4d1da5& data-hash=&f9de5a09af78bfe4d1da5&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tip=&p$b$f9de5a09af78bfe4d1da5&&@张佳玮&/a&和&a href=&/people/c25c620d5ed716fa5b30c749e36a9ef3& data-hash=&c25c620d5ed716fa5b30c749e36a9ef3&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tip=&p$b$c25c620d5ed716fa5b30c749e36a9ef3&&@夜小紫&/a&的回答。&br&宋诗无第一。&br&硬要排座次的话,先得明确标准:&br&以学杜而开派立体的第一人是王安石。这是江西诗派正经的“宗”。&br&诗歌里学问最大、最难注释的是苏轼。&br&法度最严、声势最盛、对后代影响最大、最终造就“宋调”的:黄庭坚。&br&诸体兼善、数量最多、质量亦极高者:陆游。(几个回答里说什么陆游纯粹以数量取胜的那几位,我保证家里没放着陆游的集子。你们的人生缺少了不懂装懂是不是会痛苦万状?)&br&学杜最像、最得老杜雄浑沉郁之神韵者:陈与义。&br&唯一以“活法”使才,别立一家者:杨万里。&br&集古来田园诗大成者:范成大。&br&最后:陈与义诗与江西派其实大大不同,钱大昕已有论在先,我是赞成的。
反对和的回答。宋诗无第一。硬要排座次的话,先得明确标准:以学杜而开派立体的第一人是王安石。这是江西诗派正经的“宗”。诗歌里学问最大、最难注释的是苏轼。法度最严、声势最盛、对后代影响最大、最终造就“宋调”的:黄庭坚。诸体兼善、…
来自子话题:
特来装逼——反对目前排名第一的答案。&br&没读过的都能想出他的德行,理直气壮地答非所问,这也就是享受过知乎内宽容环境的人能干得出来。&br&我第一反应是想起韩寒刚成名之际参加央视的访谈,当时央视请了3名“专家”来点评。其中一位专家第一句话说的和你一样:我没读过韩寒的书,但是大概能猜出是什么样子。随后被韩寒写进书里,现在想来也算是这位专家距离成名最近的一次吧。&br&几年前我曾是吴闲云的脑残粉,看了他的作品后,非常兴奋,读了一遍他解读的3部名著:西游、水浒、三国。&br&第一次读《煮酒探西游》的时候,深深被书中所解读的“隐藏剧情”所吸引,简直欲罢不能,可谓是大呼过瘾,随后推荐给身边的很多朋友。&br&后来在渣浪博客跟吴闲云私信聊天,一是表达仰慕,二是询问更多未刊的趣事。&br&&br&&br&&b&话说回来,这样的解读真的能用正确或者不正确来概括吗?&/b&&br&&b&我不这样认为,我反倒是持一个非常中庸的态度:能自圆其说就好。&/b&&br&你说其凭空捏造也好,你说其误导瞎说也好,甚至你说其脑残也好,我认为都是可以的。但这并不是你说“你相信吴闲云那你就是错的”的理由。这一点我跟 &a data-hash=&2ad81c8a01a31f156ff16a439b926ba8& href=&/people/2ad81c8a01a31f156ff16a439b926ba8&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tip=&p$b$2ad81c8a01a31f156ff16a439b926ba8&&@李东&/a& 的看法是一样的:既自圆其说,我又乐得其见。我乐意看也乐意相信,凭什么被你如此中伤?&br&我看吴闲云,我赞吴闲云,也并不等于我不看其他作者的解读,也不等于我不赞其他的作者。这都是相互的。&br&&br&近来看到关于西游记的各个问题,里面总有很多人开篇即骂吴闲云,然后把喜欢吴闲云的人也从正面侧面分别诋毁一番。这种莫名其妙的自信是哪儿来的。就因为你不同意吴闲云?
特来装逼——反对目前排名第一的答案。没读过的都能想出他的德行,理直气壮地答非所问,这也就是享受过知乎内宽容环境的人能干得出来。我第一反应是想起韩寒刚成名之际参加央视的访谈,当时央视请了3名“专家”来点评。其中一位专家第一句话说的和你一样:…
来自子话题:
竟然没人说我公路是所有人的粑粑?&br&
孙坚死后,孙策投靠袁术,并认袁术为义父 &br&→孙策应该管袁术叫爸爸&br&孙策是孙权,孙尚香的长兄,古代长兄为父,长兄认的义父也是弟弟妹妹的义父 &br&→孙权,孙尚香应该管袁术叫爸爸&br&刘备和孙尚香结婚了,袁术则是刘备的岳父 &br&→刘备应该管袁术叫爸爸&br&因此,刘备,孙权都应该管袁术叫爸爸 &br&接着啊,周瑜是孙策的义弟,袁术是孙策的的义父 &br&→周瑜应该管袁术叫爸爸&br&袁术是周瑜的爸爸,周瑜是小乔的老公 &br&小乔也理应喊袁术为爸爸 &br&通过这点,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阴谋——曹操想娶小乔的根本目的,是想认袁术当爸爸 &br&刘备的义弟张飞,娶了夏侯渊的妹妹,也就是曹操家族集团的妹妹 &br&→曹操(夏侯敦夏侯渊曹仁曹洪曹纯等人)都应该管袁术叫爸爸&br&刘表刘璋,是刘备的兄弟 &br&→刘表和刘璋应该管袁术叫爸爸&br&刘表,是黄月英的姨父,诸葛亮又是黄月英的老公 &br&→诸葛亮应该管袁术叫爷爷 &br&研究三国历史多年,我发现袁术是那段历史背后的超级BOSS,是三国史上所有人的爸爸。 &br&综上所述:&br&袁术是刘备的爸爸。而刘备和关羽、张飞结为兄弟。 &br&关羽、张飞都要喊袁术做爸爸,叫曹操、曹仁、曹洪、夏侯敦、夏侯渊等人为伯父。 &br&因为刘备取了孙尚香、张飞娶了夏侯霸的从妹,而关羽和刘张二人是结拜兄弟,兄弟的爸爸也就是自己的爸爸。夏侯霸是夏侯渊的儿子,夏侯渊又是曹操的同族兄弟。 &br&刘禅又娶了夏侯霸的从妹的女儿,那刘禅要叫曹操那伙人为姥爷。 &br&所以最NB的应该是袁术。。袁术是所有人的爸爸。&br&
所谓大汉天下半入我手~
竟然没人说我公路是所有人的粑粑? 孙坚死后,孙策投靠袁术,并认袁术为义父 →孙策应该管袁术叫爸爸孙策是孙权,孙尚香的长兄,古代长兄为父,长兄认的义父也是弟弟妹妹的义父 →孙权,孙尚香应该管袁术叫爸爸刘备和孙尚香结婚了,袁术则是刘备的岳父 →刘…
来自子话题:
醉后不知天在水, 满船清梦压星河。&br&&br&如果能这样醉过去,就让这宿醉的夜永远不要终结吧!过去与未来的人们,我们终将在这片星空下重逢。&br&&br&………………………………&br&&br&(⊙o⊙)…答案发出去了才发现这句已经被别人写过了。。。回答之前还翻了好多之前的回复,避免重复,还是给疏漏了-_-||&br&那就为我们共同的审美握爪吧。。好么?
醉后不知天在水, 满船清梦压星河。如果能这样醉过去,就让这宿醉的夜永远不要终结吧!过去与未来的人们,我们终将在这片星空下重逢。………………………………(⊙o⊙)…答案发出去了才发现这句已经被别人写过了。。。回答之前还翻了好多之前的回复,避免重…
来自子话题:
因为你读书少
因为你读书少
来自子话题:
&a data-hash=&ebf366fc33bff8& href=&/people/ebf366fc33bff8&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李跳跳& data-tip=&p$b$ebf366fc33bff8&&@李跳跳&/a& 商榷:“湘云从小跟着贾母住”应该是确凿的。题主 &a data-hash=&d1a503b139648ccee534f10a257c4049& href=&/people/d1a503b139648ccee534f10a257c4049&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知月& data-tip=&p$b$d1a503b139648ccee534f10a257c4049&&@知月&/a& 讲的那个例子如果讲全了就比较明显了:&br&&blockquote&袭人笑道:“这会子又害臊了?你还记得那几年,咱们在西边暖阁上住着,晚上你和我说的话?那会子不害臊,这会子怎么又臊了?”&br&湘云的脸越发红了,勉强笑道:“你还说呢!那会子咱们那么好,&b&后来我们太太没了,我家去住了一程子&/b&,&b&怎么就把你配给了他&/b&。我来了,你就不那么待我了。”&/blockquote&
可见在湘云心目中,自己的正常状态就是住贾府的,只是&b&有事&/b&才会暂时回史家。甚至在湘云心目中,已经把袭人划成了自己的丫鬟,后来跟了宝玉,还要懊恼一下“怎么就给他了呢”。&br&
张爱玲曾考证出红楼梦早本不是从黛玉进贾府写起,而是从更早几年,湘云和宝玉一起住在贾母屋子里的时候写起。这一段后来被拿掉,宝黛见面的岁数也被不停地往前提,才搞出了那么多年龄bug,但是湘云宝玉同住的线索还是留下了许多。这是题外话,不一一详述了。&br&&br&
回到正题。倘若要问宝玉为啥没爱上湘云,自然有许多话好讲,然而要问长辈选择婚姻对象的事情,却温情不起来了。长辈替小辈决定婚姻,无外乎两方面的考虑:&b&1)对方能不能做一个好妻子/丈夫;2)这门婚姻对我家有什么好处&/b&。多疼孩子些的,考虑前者多点;大家族责任沉重的,往往不得不向后者倾斜;更多的人家是努力在二者之间平衡,但无论怎样,爱情神马的,一向是不在考虑范围内的。&br&&br&
那么从贾史两家来说,会选择对方作为联姻对象吗?乍一看没什么问题,都是金陵世家,公侯门第,还可以亲上作亲,但仔细想想又不见得。&br&&br&
从贾家的立场来说,首选的联姻对象是诗礼名门,当然有些人会argue说贾家也需要钱。不管怎样,反正史家两头都不沾。史家的爵位是从军功中来的,在书中的这一辈做的也都是武官,并不符合贾家的期望;贾家一贯看重女孩子的培养,史家对湘云毫不用心,可见这一辈儿的家风也文明得有限;史家是不是真穷不知道,对待湘云十分吝啬苛刻却是板上钉钉的……&br&
再加上湘云从没有母亲教育,婶婶也没有认真栽培过她。她举止直率豪爽:眠芍,穿男装,割鹿肉,说话不知忌讳……在现代人眼里是潇洒不做作,在古代贵妇看来恐怕更多是“没个女孩样”——须知贾府自己培养出来的女孩子,即便是探春这样刚强霸气,也不敢当众扮小子的。&b&贾母对湘云的疼爱,更多是对亲戚家苦命孩子的垂怜,和纯粹喜欢小孩子的慈祥&/b&&b&,不需要那许多顾虑,可选择孙子媳妇就是另外一回事了&/b&。&br&&br&
而从史家的立场来说,湘云虽然感情上不亲,却依旧是史家女儿,是用来联姻的重要资源。史家是个连雇佣针线上人都嫌花费大的吝啬性子,面对白白养着的湘云是什么心情可想而知。从史家素来给湘云的待遇和任务看,真可说是不榨干她最后一滴使用价值不罢休的,婚姻这样的终极筹码,史家怎么可能放过?&br&
看看几大家族对女儿婚姻的运用:贾家用一个贾敏捆绑上前途远大的林如海,一个元春自不待说;薛家用一个宝琴搭上书香门第的梅家,一个宝钗的婚姻更是被寄予厚望——女儿这样珍贵的资源,是要用在刀口上的。湘云出身高,聪明能干,又特别能吃苦,正是家世不显的青年才俊理想的求娶对象。贾家却早已经是史家同盟,未来也没有什么进一步加深关系的需求——&b&史家完全可以运用湘云做一次漂亮的联姻投资,又怎么可能因为心疼湘云的感受就把这么珍贵的资源砸在贾府身上?&/b&况且宝玉门第虽高,将来却不会有什么发展;相比之下,把湘云投资给需要依附史家这样的大贵族的潜力股,对史家要划算多了吧。&br&
倘若不是运气好,湘云被许给迎春婆家那样的人也不是没有可能。曾经看过一个探佚说湘云的丈夫有隐疾或者同性恋倾向之类的,姻缘看似和美实则活寡,故有“花因喜洁难寻偶”之叹。故事固然骇人听闻,但我是绝对相信湘云的叔婶能干出这种事情的——只要有利可图。&br&&br&
黛玉的情况比起湘云又有诸多不同,一方面黛玉的家庭是深受贾母贾政认可的,黛玉的母亲虽然早逝,但也把黛玉管教到上学,给她打下了贵族淑女的底子。另外一方面,林家几乎死绝,没有人能够从黛玉的婚姻中获利,顾忌也就少得多。除此之外,贾母作为仅有的直系血亲,对黛玉的婚姻基本拥有主导权,湘云那里的变数却要多的多,&b&贾母只是一个姑祖母,对湘云的婚姻是一句话也说不得的&/b&,老太太平时自然没必要老往这上头惦记了。&br&&br&
在此之外必须提一下的是,从书中记述来看,&b&贾家没有给子女过早订婚的习惯&/b&。湘云订婚的时候,贾府年龄相仿的探春,甚至年龄比较大的迎春都没有任何订婚的苗头。即便是老太太心里早已决定好的宝黛婚姻,也一直憋着不说,因为“都还小呢”。以这个标准看,恐怕直到湘云订婚之后,在贾母心里始终是个“小孩子”,并没有被当作一个适婚青年女性看待过。更何况湘云这个娇憨的样子,也容易让别人把她往小孩子里想吧。&br&&br&
总结一下:贾母从一开始就清楚湘云的婚姻在她叔叔婶婶手上是奇货可居;史家的境况和门风也不是十分对贾家的胃口;湘云不仅年纪小,性格举止更是顽皮孩子气,在贾母眼中更多是一个小孩子的形象。&b&因此贾母即便有那么几个闪念做过类似考虑,恐怕也不会认真去想。&/b&之后史家又早早给湘云议亲,和贾家计划给孩子订婚的时段都对不上,贾母就更不会赶着去招惹这番是非了。
商榷:“湘云从小跟着贾母住”应该是确凿的。题主
讲的那个例子如果讲全了就比较明显了:袭人笑道:“这会子又害臊了?你还记得那几年,咱们在西边暖阁上住着,晚上你和我说的话?那会子不害臊,这会子怎么又臊了?”湘云的脸越发红了,勉…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读了那么多东坡词和易安词,还是第一次想到他俩认不认识这个问题。&br&&br&花了两个小时考证,最终的结论是有可能见过,但是可能性不高。&br&&br&首先来看苏轼和李清照两人的生卒年月。&br&&br&苏轼生于1037年,卒于1101年。李清照生于1084年,卒于1155年。&br&&br&也就是说,他们两人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时间是年,也就是苏轼49-66岁,李清照出生到18岁的时间。&br&&br&然后我去翻出了两个人这段时间的年表。&br&&br&首先是苏轼的&br&&br&&blockquote&&p&1084年49岁,元丰七年。4月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团练副使。4月游览庐山,写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本年写诗《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红烛照红妆)、《次荆公韵四绝》(从公已觉十年迟)。写词《满庭芳》(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写文《石钟山记》。7月28日金陵舟中幺儿苏遁夭折,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到常州居住。与王安石相见金陵蒋山,写诗(从公已觉十年迟)。。本年曾到高邮,与秦观共游。&/p&&p&1085年50岁,元丰八年。3月5日宋神宗去世,在位19年,终年38岁。儿子宋哲宗赵煦十岁即位,高太皇太后(宋英宗皇后)垂帘听政。4月到常州宜兴荆溪阳羡买田,写诗《归宜兴留题竹西寺》(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5月6日出任登州知州七品(任期日至20日,五天)。9月18日升任礼部郎中。12月18日升任起居舍人六品。本年写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写赠别诗《送杨杰》(天门夜上宾出日,万里红波半天赤)、《登州海市》(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p&&p&1086年51岁,元祐元年。王安石()去世,终年66岁。3月14日升任中书舍人四品。9月1日宰相司马光()去世。9月12日升任翰林学士、知制诰三品。弟弟苏辙任御史中丞。&/p&&p&1087年52岁,元祐二年。8月任经筵侍讲(宋哲宗老师)。弟弟苏辙任尚书右丞。本年写诗《书李世南所画秋景》(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写词《水调歌头》(呢呢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p&&p&1088年53岁,元祐三年。蜀洛党争。知礼部贡举。写诗《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江上愁心千叠山,浮空积翠如云烟)。&/p&&p&1089年54岁,元祐四年。3月11日苏轼自求外调,出任杭州太守,充浙西路兵马军州事(任期日至日)。本年8月16日弟弟苏辙出使辽。写诗《送子由使契丹》(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p&&p&1090年55岁,元祐五年。疏浚西湖,修建苏堤,开办传染病医院。本年写诗《寄刘景文》(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春夜》(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p&&p&1091年56岁,元祐六年。写词《八声甘州。寄参寥子》(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召回任吏部尚书。不久外放,八月到任颍州太守6月。&/p&&p&1092年57岁,元祐七年。召回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不久外放扬州太守。写文《潮州韩文公庙碑》。&/p&&p&1093年58岁,元祐八年癸酉。8月1日妻子王闰之汴梁去世,夫妻26年,终年46岁。9月3日高太皇太后去世。宋哲宗亲政。苏轼外放定州太守(1093年8月-1094年闰4月)。“两年阅三州”。&/p&&p&1094年59岁,绍圣元年。4月12日改元绍圣,章惇为相。苏轼发配岭南,4月贬英州。6月再贬惠州。10月2日到惠州(谪居惠州1094年10月至1097年4月)。11月写诗《朝云诗》(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玄)&/p&&p&1095年60岁,绍圣二年。本年惠州写诗《荔枝叹》(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食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写词《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贺新郎》(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凉)。本年沈括镇江去世,终年64岁。&/p&&p&1096年61岁,绍圣三年丙子。7月5日侍妾王朝云惠州去世,夫妻相伴23年,终年34岁。本年写诗《纵笔》(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10月写词《西江月》(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p&&p&1097年62岁,绍圣四年。4月苏轼三贬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6月11日渡海到海南岛儋州谪居,1097年7月至1100年6月)。幼子苏过陪伴。苏辙贬雷州。本年写词《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p&&p&1098年63岁,元符元年。9月12日写文(天地在积水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者)&/p&&p&1099年64岁,元符二年。教育黎子云、姜唐佐等。写春梦婆故事。写完和陶诗。写诗《被酒独行》(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纵笔》(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p&&p&1100年65岁,元符三年。1月9日宋哲宗去世,在位17年,终年25岁。弟弟端王宋徽宗赵佶即位。向太后垂帘听政。苏轼调廉州安置。6月20日离开海南,写诗《儋耳》(垂天雌霓云天下,快意雄风海上来)、《澄迈驿通潮阁》(杳杳天低鹘回处,青山一发是中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月末藤州与弟子秦观见面。7月20日到达廉州。7月29日改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11月改提举成都玉局观,外军州任便居住。写文《答谢民师书》(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p&&p&1101年66岁,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辛巳。正月过大庾岭。五月南京,六月常州。6月1日真州生病,7月18日常州遗言“吾生不恶,死必不坠”。7月28日(公历日)卒于常州顾塘桥藤花旧馆孙氏屋(今常州东坡公园)。葬于汝州郏城县钓台乡上瑞里嵩阳峨眉山(今河南嵩山南郏县茨芭乡苏坟村)。时三子送终,苏迈43岁,苏迨31岁,苏过29岁。弟弟苏辙撰墓志铭。本年写诗《题李公麟画自像》(身似已灰之木,心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p&&/blockquote&然后是李清照的年表&br&&blockquote&&p&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 &/p&&p&
李清照出生于明水。 &/p&&p&
其父李格非,北宋文章名流。其母王氏,状元王拱辰孙女,亦善文。 &/p&&p&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 &/p&&p&
李清照2岁,居明水。 &/p&&p&
是年三月,神宗崩,哲宗继位。 &/p&&p&
是年九月十三日,李格非为已故“同里人”、明水西三里之廉家坡著名隐士廉复 &/p&&p&撰《廉先生序》(道光《章丘县志o金石志》)。 &/p&&p&宋哲宗元元年(1086年) &/p&&p&
李清照3岁,居明水。 &/p&&p&
李格非官太学录。 &/p&&p&宋哲宗元四年(1089年) &/p&&p&
李清照6岁,随父母居京师。 &/p&&p&
李格非官太学正,得屋于汴京经衢之西,名其堂曰“有竹”。 &/p&&p&宋哲宗元六年(1091年) &/p&&p&
李清照8岁。 &/p&&p&
李格非官太学博士。是年十月庚午,哲宗幸太学。十二月,李格非奉命撰文记哲 &/p&&p&宗幸太学君臣唱和始末。 &/p&&p&
年末,李格非作馆职。 &/p&&p&宋哲宗元七年(1092年) &/p&&p&
李清照9岁。 &/p&&p&
是年正月十四日,李格非撰《哲宗幸太学君臣唱和诗》碑文成。 &/p&&p&宋哲宗元八年(1093年) &/p&&p&
李清照10岁。 &/p&&p&
正月甲申,蔡确死于贬所,李格非有诗挽之。 &/p&&p&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 &/p&&p&
李清照11岁。 &/p&&p&
是年,章为相,请编《元?诸臣章疏》,召李格非为检讨,不就,遂被降职通 &/p&&p&判广信军(今河北徐水遂城西)。 &/p&&p&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 &/p&&p&
李清照12岁。 &/p&&p&
李格非召为校书郎,撰《洛阳名园记》。 &/p&&p&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 &/p&&p&
李清照17岁。 &/p&&p&
正月乙卯,哲宗死,弟赵佶立,是为徽宗。 &/p&&p&
李格非为礼部员外郎。 &/p&&p&
是年,李清照得见《读中兴颂碑》诗,后曾作诗和之。 &/p&&p&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 &/p&&p&
李清照18岁。 &/p&&p&
是年,李清照与赵明诚在汴京成婚。赵明诚21岁,尚在太学作学生。 &/p&&p&
是年,李格非仍为礼部员外郎,赵挺之为吏部侍郎。 &/p&&/blockquote&之前看到 &a data-hash=&f5d1d707e84b554adf8c6& href=&/people/f5d1d707e84b554adf8c6&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三种不同的红色& data-tip=&p$b$f5d1d707e84b554adf8c6&&@三种不同的红色&/a&的回答中提到李清照16岁赴开封,但是我查阅的相关文献&br&&img src=&/e88ddb5b14b782df16bf_b.jpg& data-rawwidth=&484& data-rawheight=&1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4& data-original=&/e88ddb5b14b782df16bf_r.jpg&&一般都认为李清照6岁就到了开封,原因是&img src=&/6c54cdd4daf_b.jpg& data-rawwidth=&588& data-rawheight=&50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8& data-original=&/6c54cdd4daf_r.jpg&&所以我之后的推断都是基于李清照在1089年已经到达开封。&br&&br&可以看到,李清照人生的前十几年经历都是跟父亲的仕途有关。&br&&br&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也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苏门“后四学士”。&br&&br&也就是说,他必定与苏东坡有交集。&br&&br&《宋史》本传称其为太学博士时,“以文章受知于苏轼”。经《枫窗小犊》等考据,时间应为1091年。&br&&br&1091年,时年李清照8岁。&br&&br&根据苏轼年表我们可以看到,1091年这一年他经历了三件事,被召回京,出任吏部尚书,外放颍州。&br&&br&苏轼接到诏令时是三月份,当时他正在杭州,回开封时还顺便视察了一下湖州和苏州的水灾。找了很久资料都没能确定古人从杭州到开封需要多久,但是我估计五月份苏轼才能到达开封。八月份他就被扔去颍州了。&br&&br&所以1091年,李格非跟苏轼接触的时间不会太多。&br&&br&后来1092年,苏轼又被调回京城任兵部尚书和礼部尚书,但是1093年8月就被调走。&br&&br&李清照从1091年一直到苏轼去世一直留在开封,这十年苏轼的仕途起起伏伏,但是在开封的时间加起来也不到一年。&br&&br&李格非作为苏轼的后辈,两人之间的交流应该更多的是后辈拜访前辈,李格非也不会带着女儿去,所以李清照与苏轼见过面的可能性很小。&br&&br&但是也不一定,说不定什么时候苏轼心情一好去了一趟李格非的蜗居,正好看见了年纪还小的李清照呢。不过即使这样,两人之间的交集也不过是李清照抱着李格非的大腿,李格非说一句,这是小女。&br&&br&但是苏轼应该是知道李格非有个女儿的,只是大概不知道这个女孩叫什么、长什么样子。李清照也必定是知道苏轼的,只是不一定见过那个爷爷长什么样子。&br&&br&也许某一天李清照玩耍的时候跟苏轼擦肩而过也不一定呢!&br&&br&以上。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读了那么多东坡词和易安词,还是第一次想到他俩认不认识这个问题。花了两个小时考证,最终的结论是有可能见过,但是可能性不高。首先来看苏轼和李清照两人的生卒年月。苏轼生于1037年,卒于1101年。李清照生于1084年,卒于1155年。也就是…
来自子话题:
谢邀~&br&&br&这个问题邀请的太好了以至于我在一个没有电脑的地方都要强行答题。&br&所以以下文字都是手机码字,如有标点用字上的错漏还望各位原谅。&br&&br&题主说得没错,如果我们研究盛唐时期的诗赋(盛唐是指唐玄宗在位的前后大约100年左右的时间),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庄严细腻的宫廷诗,还是粗犷豪放的边塞诗,这些盛唐的诗人都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汉朝情结。就好像知乎上的膜一样,无论什么诗,都可以强行往汉朝上靠拢,甚至出现了许多暴力膜汉的诗。&br&&br&汉朝与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公认的两大封建社会高峰,以至于后人常常汉唐并称。尽管两个朝代之间隔了400年,可是唐朝的诗人们对其一点都没有疏远感和陌生感,反而一直努力地给汉朝续着命,这种复杂而又深刻的感情,我们学术界称之为膜汉,也叫汉朝情结。&br&他们时而直接把汉朝的事情批判一番,时而又用膜汉的方式来赞扬或批判唐朝的人和事。这种唐人对于汉朝复杂而又真切的感情联系是十分值得拿出来说一说的。所以要表扬一下题主,提了个好问题。&br&&br&一、唐人膜汉产生的历史原因&br&&br&1.唐太宗宗汉形而上学的奠基&br&李世民本人出于治国需要,对前朝历史尤其是汉史尤其重视,因为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兴盛的王朝,所以希望史学家们帮其总结出一套万能的治国方案。李世民本人也精研汉朝的历史,而且还钦点《汉书》为弘文馆学生的必修课,使得”其时汉书学大盛”。&br&唐太宗本人姿势水平也极高,曾作《春日望海》将汉武帝企图强行续命的行为批判一番,有作《出猎》一诗鄙视楚王图样图森破,鄙视汉帝上台拿衣服,同时表达了作为一个优秀的国家领导人应有的气度。后面的《咏风》《正日临朝》两诗更是直接化用刘邦的《大风歌》,以刘邦自比。&br&唐太宗的这种公然膜汉行为引来了一大批跟风狗。巨量的诗人开始效仿唐太宗膜汉,就连唐太宗手下的这些大臣如长孙无忌,魏征等人都开始在自己的诗里掺入膜汉的成分,以此来向唐太宗提出意见。&br&唐太宗这种企图追求万能政治策略的引发的汉学大盛,是为盛唐时期诗人汉朝情结的形而上学奠基。&br&&br&2.膜汉是为了超越汉朝&br&盛唐的用人原则大大地刺激了广大文人骚客的进取精神,越来越多的人把自己和整个帝国当作命运共同体来看待。在他们的诗句中处处可见济天下,救苍生的情怀,估计这种情怀再大一点,就能做手机了呢。唐代人愿意自比汉朝,实际上是觉得自己的时代已经超过了汉朝,为了歌颂自己活在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br&&br&3.汉朝类的继承与派生&br&作为发迹于北朝的带有少数民族性质建立的政权,文化上的自卑让他们不得不向汉文化靠近。所以为了表现出唐朝是汉朝的正统继承者,必须对这种汉文化进行发扬。这种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使得唐朝的诗人愿意自觉地往汉朝靠拢。&br&而且中华民族的这种对于”继承”二字的重视,也是唐人膜汉的重要原因。李白的”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就是对这种一代代传承的描述。&br&这种对于汉文化传承的认同,使得在许多人笔下,就连月亮都是汉朝的月亮。如岑参的”更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又有”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这样的诗。&br&&br&4.我TM又被贬了&br&这帮唐朝诗人只要一被贬就要膜贾谊,也不知道贾谊怎么就这么冤。这种暴力膜贾,强行膜贾导致了在这种汉朝情结里还包含着一种屈贾情结。有关屈贾情节大家可以去看看尚永亮老师在《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在此不做赘述。&br&&br&5.不宜公开讨论的政治内容&br&这种事情大家都是见的多了,我就不用讲了吧,大膜无 啊对吧。&br&唐朝自然也是如此,你想要骂哪个皇帝或者权臣肯定不能指名道姓地骂,否则就会以”不宜公开讨论的政治内容”为由把你折叠了。&br&&br&二、唐人膜汉的方式&br&&br&1.开国梗&br&张良、萧何、韩信是汉初三杰,这是刘邦自己定义的。&br&关于膜这三个人的诗,想必大家最熟悉的应该就是flag之神杜甫《洗兵马》了吧。&br&为什么杜甫是flag之神呢?&br&因为这首诗作于公元759年2月,正好是唐军吊打叛军收复洛阳和长安的时候。当时平叛形势一片大好,整个唐朝上下洋溢着欢快的气息。杜甫一开心做了首诗:有几句是这样的&br&&br&关中既留萧丞相,幕下复用张子房。&br&&br&张公一生江海客,身长九尺须眉苍。&br&&br&征起适遇风云会,扶颠始知筹策良。&br&&br&青袍白马更何有,后汉今周喜再昌。&br&&br&用诗中的萧何和张良比喻肃宗麾下能臣谋士如云,对收复失地充满信心。&br&紧接着,相州之战,唐朝血崩...&br&&br&后来王安石给杜甫选诗的时候一定要把这首诗放在第一页,可见杜甫这个秒收flag的梗早就有人开始玩了。&br&&br&2.武帝梗&br&武帝梗中以卫青、霍去病、李广梗被玩得最多,这三个人中又以李广梗玩得最多,直到现在我们还在玩李广梗。&br&常建的《吊王将军墓》中就提到了霍去病跟李广:&br&&br&嫖姚北伐时,深入强千里。&br&&br&战余落日黄,军败鼓声死。&br&&br&尝闻汉飞将,可夺单于垒。&br&&br&今与山鬼邻,残兵哭辽水。&br&&br&第一句用霍去病来说明王将军跟霍去病一样千里奔袭勇气可嘉。可惜霍去病是高地顶塔强杀,王将军是千里送...&br&后面又用飞将军李广来说明王将军爱民如子,人品好。&br&说到李广,就不得不提王昌龄和白居易联合作的《长恨出塞歌》,里面有一句大家十分熟悉:&br&但使龙城飞将在,从此君王不早朝。&br&&br&3.贾谊梗&br&不再赘述&br&&br&4.司马相如梗&br&司马相如是汉朝大辞赋家,基本上举出司马相如的都是为了吹逼。&br&比如李白,因为诗写得好被唐玄宗接见,从次十分得意,在《 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中他这么写到:&br&汉家天子驰驷马,赤军蜀道迎相如。 &br&天门九重谒圣人,龙颜一解四海春。&br&&br&足见李白我有姿势我自豪的心情。&br&&br&5.后宫梗&br&主要就是阿娇和飞燕两人&br&待补,大晚上的想不起来了...&br&&br&6.其他梗(总有我没照顾到的)&br&&br&三、唐人膜汉的程度&br&其实这个问题问出来我很担心有人讲题主是主观臆断,说唐诗里并没有很多的提起汉。&br&我想说你大错特错了,这种东西是需要数据的。我手里没有电脑,谁手里有全唐诗txt版本的可以检索一下试试,”汉”字出现的次数貌似是2944次,而唐”字”出现的次数仅为410次,7倍以上啊。就算你说并不是所有”汉”字都与汉朝有关,那好砍掉一半,那也是4倍左右啊。&br&那么谁膜汉膜得最严重呢?&br&把唐朝这些有名的诗人和”汉”字联合检索就能得出结果了。&br&前三名分别是杜甫、李白、白居易...&br&你没看错,就是这三位可以在唐诗界扛旗的人。&br&有这三个大V做引导,别说膜汉了,就算这三个人凭空造一只癞蛤蟆出来膜大家也得跟着膜。&br&&br&以上就是唐人膜汉的成因、方式、以及影响,谢谢观看,欢迎点赞&br&——————————————————————————————————————————&br&一边玩梗一边还要写干货真累,由此可以想象到Kaiser每天写东西是多么的不容易,呼。&br&K神速来助我上热榜!
谢邀~这个问题邀请的太好了以至于我在一个没有电脑的地方都要强行答题。所以以下文字都是手机码字,如有标点用字上的错漏还望各位原谅。题主说得没错,如果我们研究盛唐时期的诗赋(盛唐是指唐玄宗在位的前后大约100年左右的时间),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
来自子话题:
四大名著在国际文坛上的地位,跟中国人的人均GDP国际排名差不多(2014年是第79位)。。。&br&说起“国际文坛”,无论我们喜欢不喜欢,当然称霸是西欧美国的文坛(英法西德文在各国被引进比率最高),亚洲的日本印度都比较边缘(一个半个诺贝尔获奖者代表不了什么,冰岛南非危地马拉秘鲁也有过:&a href=&.cn/s/blog_4efe65c30102v61a.htm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cn/s/blog&/span&&span class=&invisible&&_4efe65c30102v61a.html&/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以我在欧洲多年无数次逛书店和泡图书馆的经历,中国的古典和现代文学作品在非汉语的欧洲国家的销量极小,市面上无人问津,我去过的任何一个欧洲城市书店,根本看不到四大名著的外文译本(连相关的缩译本都没有)。前几年在欧洲获奖的《中国农民调查》,声名显赫充满争议,我到处苦心寻找传说中的德文和英文译本,欧洲各大书店根本不进货;乔良大校的《超限战》也是,据说让美国军方高度重视,是几十年来唯一一部中国人写的有影响力的军政图书,但在西欧民间,我无论在市立图书馆还是大学图书馆,根本查不到此书的词条,问管理员一脸茫然。&br&唯一可以在西方书店和图书馆轻松找到的中国书籍就是《孙子兵法》(The Art of War ),英文版德文版法文版我都见过不止一种,《道德经》和《周易》我也见过一两个外语译本,但总体还是比较罕见了。&br&在法兰克福的一家大型书店,我好像见过卫慧和莫言的小说德文译本,在角落里摆着,不过在影响力方面根本没有英美各类文学大佬的轰动性。&br&&br&说实话,文学艺术影响力历来跟本国的经济地位息息相关,乍一问你经常读的世界名著,绝大部分都是西欧和美国的著作,当代的国际流行小说几乎完全被英美垄断(中国也有些日系文学迷),英美文学赢得的粉丝无数,这是板上钉钉的事实,包括我本人在内(最喜欢弗雷德里克 ·福赛斯的政治小说)。&br&有人说西方不也兴起“汉语热”了吗,孔子学院不也遍地开花了吗,呵呵,我只想说,那是充满实用主义的潮流,值得欣喜也需要冷静看待,参考近200年来中国在全世界积贫积弱的经济、政治与军事地位,中国文化的征服实力远不尽人意,学汉语的老外其实内心对中国古典名著之类的未必那么感兴趣(别被星光大道那几个洋人卖唱的忽悠了,还以为全世界都向往中国文化呢),起码我接触的懂中文的西方人,没一个聊过四大名著话题,人家连起码的客气恭维都没有,鬼佬都是来中国圈钱的,谁关心你的什么古典名著。&br&其实,原属于炎黄子孙的大部分香港人都在骨子里瞧不起中国语言和文字,自诩为高级华人,香港贵族圈所谓名媛的社交媒体都用英文,无一例外(&a href=&/post-funinfo-.shtm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post-funi&/span&&span class=&invisible&&nfo-.shtml&/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前几年在上海,“全球华人物理学家大会“禁用华文”遭舆论痛批”(&a href=&/04/QTBKHJR.htm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04/0710/03&/span&&span class=&invisible&&/0QTBKHJR.html&/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有这么多崇洋媚外的洋奴,你怎么让老外真心尊重和推广我们的中华文化?&br&中国的GDP总量已经是全世界第二,硬实力确实崛起的令人自豪,但我们的软实力实在与硬实力太不相配了,看看“中国移民潮”就知道了(&a href=&/story/&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story/001&/span&&span class=&invisible&&048374&/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你别告诉我索马里、乍得、苏丹、刚果民主共和国、海地、津巴布韦、阿富汗、中非共和国、伊拉克、科特迪瓦的本国母语文学在国际上也有崇高地位?行了别猜了,这是“和平基金会”(The Fund for Peace,FfP)评选出的全球10个“失败国家”。&br&你会很迷恋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布隆迪、刚果、尼日尔、尼泊尔、几内亚比绍共和国、莫桑比克、乍得、马达加斯加本国人写的最新畅销小说吗?别百度,你能张口说出这几个国家的古典名著吗?没错,这就是世界上最穷的10个国家。&br&其实,除了个别专业研究人员,请问中国哪个白领书迷会认认真真研读埃及、伊朗和伊拉克的经典小说(有没有中文译本都没准)?这些也曾经是辉煌的文明古国,他们那些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令人尊重,但现在呢?除了个《一千零一夜》,谁在乎这几国的其他著作?&br&&br&因此,我们的四大名著只要我们喜欢就足够了,何必在乎欧美学者的意见?等我们中国将来真正强大起来了,相信我们的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作品也会提升国际地位的(莫言老先生不是已经获奖了吗)。。。。希望如此吧
四大名著在国际文坛上的地位,跟中国人的人均GDP国际排名差不多(2014年是第79位)。。。说起“国际文坛”,无论我们喜欢不喜欢,当然称霸是西欧美国的文坛(英法西德文在各国被引进比率最高),亚洲的日本印度都比较边缘(一个半个诺贝尔获奖者代表不了什…
-&br&说的是「果位」。&br&&br&南传佛教,佛教修行,有四个不同的「果位」: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br&&br&北传佛教,则是阿罗汉,菩萨,佛。&br&&br&-
-说的是「果位」。南传佛教,佛教修行,有四个不同的「果位」: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北传佛教,则是阿罗汉,菩萨,佛。-
来自子话题:
说一个毛宗岗评点里的地方,不知算不算三国演义本身的爆笑之处&br&&br&毛宗岗在三国中的评点,几乎是典型的道学先生样。其尊刘贬曹的心情远远超出了罗贯中,但偶尔也会有几句猥琐的点评……&br&&br&猥琐点评全集中在祝融夫人的身上,不知为何,他对少数民族的女性充满歧视和色情眼光:
&br&&br&  原文「祝融夫人背插五口飞刀」,毛评「还有一口软剪刀,更利害」
&br&&br&  原文「手挺丈八长标」,毛评「夫人亦喜挺长标耶」
&br&&br&  原文「坐下卷毛赤兔马」,毛评「夫人坐下之物又毛又赤」
&br&&br&  原文「夫人仰鞍落马」,毛评「想见此时两脚朝天,甚是好看」
说一个毛宗岗评点里的地方,不知算不算三国演义本身的爆笑之处毛宗岗在三国中的评点,几乎是典型的道学先生样。其尊刘贬曹的心情远远超出了罗贯中,但偶尔也会有几句猥琐的点评……猥琐点评全集中在祝融夫人的身上,不知为何,他对少数民族的女性充满歧视和…
来自子话题:
谢邀。&br&&br&只说有印象的了。&br&&br&&b&茶。&/b&王婆给西门庆“浓浓的点了茶”,有松子果仁。是很民间的茶,不是碧螺春龙井之类清雅之物。&br&《金瓶梅》里,许多这类泡着东西的茶,很家常,感觉就是连吃带喝还解饿的,比如木樨芝麻薰笋泡茶,比如胡桃加盐笋泡茶。&br&清雅一些的也有。吴月酿曾经扫雪烹茶,江南凤团雀舌芽,这个很《红楼梦》的感觉了。&br&&br&&b&肉。&/b&《水浒》因为是乡野,吃牛肉多;《金瓶梅》城市里,不方便公开宰牛,大家都吃猪肉。比如宋蕙莲传奇的一根木柴煮烂一个猪头,加姜蒜碟吃。&br&后来西门庆吃猪肉打卤面,也就葱蒜,真是山东人。&br&《金瓶梅》里吃过了葱蒜,都爱喝茶。应伯爵就索要过香茶来嚼。&br&&br&&b&水产。&/b&黄四送了鲜乌菱、鲜荸荠、枇杷果儿、冰湃的大鲥鱼。这里有点《红楼梦》乌进孝来送东西的感觉。&br&&br&&b&点心。&/b&有印象的就是玉米面玫瑰果馅蒸饼和油酥泡螺儿,其他各类起酥点心和小糕饼。大多是摆个样子。并不写怎么吃。宴会礼节许多很没意思。汤浮桃浪,酒泛羊羔。就过去了。不真切。&br&&br&&br&西门庆吃橘叶包着的糖腌杨梅,就是&b&衣梅&/b&,很炫耀了一下。我觉得这大概算书里最好的点心。&br&&br&刘太监和西门庆来回送的&b&木樨荷花酒和糟鲥鱼&/b&,感觉是很用心的。糟鲥鱼明清时都很贵重。保存得宜,而且香味绵长。&br&&br&常峙节的老婆很了不起,&b&四十个大螃蟹,剔剥干净,用椒料姜蒜米团粉裹了之后油炸&/b&。这个是可以和宋蕙莲的猪头媲美的大菜,了不起。&br&&br&日常家眷,一般就是加了花与香料的&b&金华酒&/b&,吃几个&b&鸭子,配些春饼啦点心啦&/b&。这吃法其实很南京。曹雪芹在金陵时,喜欢吃南酒烧鸭,是一个意思。
谢邀。只说有印象的了。茶。王婆给西门庆“浓浓的点了茶”,有松子果仁。是很民间的茶,不是碧螺春龙井之类清雅之物。《金瓶梅》里,许多这类泡着东西的茶,很家常,感觉就是连吃带喝还解饿的,比如木樨芝麻薰笋泡茶,比如胡桃加盐笋泡茶。清雅一些的也有。…
来自子话题:
谢寿司和另一位小朋友邀……可是这道题的问题描述真是让我不想回答啊。&br&于是不看描述针对问题,简单概括一下大致有这些特征。&br&&ul&&li&善感的状态并非24小时全天候伴随,大部分时候和普通姑娘没区别。或者说,本来就是普通姑娘。&/li&&li&不会用这个去吸引人,也讨厌单纯被文辞所吸引而招致的追求。孤是人,不是诗集。&/li&&li&内向型多于外向型。社交活动会耗能,需要用独处来恢复能量。&/li&&li&大多讨厌被外行用“才女”、“文学青年”、“文艺青年”这种不知所谓的形容词冠名。&/li&&li&不在意水平不如自己的人在诗词方面给予的称赞,夸不到点子上就真的别夸了。&/li&&li&不喜欢和不懂行的人讨论诗词,但对历史、建筑、音乐、书画、收藏、考古这些擦边球包容度比较高。&/li&&li&为圈外朋友和感怀所作的诗词,喜欢存而不寄。一则寄是自家情怀,二则讨厌逐字解释。&/li&&li&看言情小说和呆萌历史剧时,不会死乞白赖扣作者的文学常识。情绪到了,就算汉代人念小晏词也照样可以热泪盈眶。&/li&&li&但是对古风歌词这类鱼眼珠子零容忍。&/li&&li&会悄悄敬佩很多人,也会悄悄看不起很多人。都藏心里不说。&/li&&li&但是一脸清高莫测的样子有时候挺招人讨厌。&/li&&li&知道一门学问要从半瓶子水走到精深需要多远的距离。所以绝不会轻佻地指摘任何一门自己没探到底的科目门类——同样也不喜欢听到别人轻佻地指摘诗词。&/li&&li&不会盲从,介意撞衫,有小偏执。&/li&&li&喜欢看书,性子慢,能坐得住。但不意味着没有肤浅的爱好来调剂生活。比如零食游戏综艺电视剧。&/li&&li&谈了恋爱一样分分钟转呆萌。&/li&&li&不接受俯视。恋人必须要有一项或更多经过认证的技能能够完全碾压自己。&/li&&li&存货多善体物。能迅速加乘情绪,无论高兴还是忧伤。不过加乘完了就完了,写首诗立刻查克拉归零,不会危害社会。&/li&&li&能以己度人,行为举止、谈吐言辞大多比较柔和,一般情况下会照顾对方面子。&/li&&li&对自己也一样,因为对文辞的敏感,看重面子胜于里子。只要给了尊重和解释,对利益不会太挂怀。&/li&&li&不过若一旦被触到逆鳞会记仇记很久,年年岁岁写诗……咏花咏月咏山咏水……都可以触景生情借机骂你……&/li&&li&不过骂了也不会让你知道。理由见第七条。&/li&&li&……&/li&&/ul&总之,这类姑娘存在感一般不高,也不屑于把诗词当技能用来刷存在感。所以生活中遇到,当正常人相待并对其爱好稍微给点尊重就好。至于底下答案里面说的敏感高调那一群,大抵是因为道行还不够产生了不自信,在我的定义里,尚不属于“写得一首好诗词”的范畴,就不讨论了。&br&&br&顺便PS。当代诗词绝好、我能认同的女子们大多容颜不恶,气度从容,学识渊博,我见犹倾心的。倒是男诗人群体确实光怪陆离一些,但也究竟是以中老年萌货居多……&br&&br&别再邀啦~真不答题了~&br&继续蛰伏~
谢寿司和另一位小朋友邀……可是这道题的问题描述真是让我不想回答啊。于是不看描述针对问题,简单概括一下大致有这些特征。善感的状态并非24小时全天候伴随,大部分时候和普通姑娘没区别。或者说,本来就是普通姑娘。不会用这个去吸引人,也讨厌单纯被文辞…
来自子话题:
片言以待来者,一脉能继斯文
片言以待来者,一脉能继斯文
来自子话题:
刘姥姥是一个封建社会农耕专制文明达到巅峰时期的万千农民的一个缩影。她是个乡巴佬,她第一次去贾家没有别的理由,就是因为那年冬天家里的年关都快熬不过去了,这不,逼得跟一家老小商量着,谁能搁得下脸皮去讨口饭吃,于是,刘姥姥义无反顾,责无旁贷,心惊胆战,又忐忐忑忑,心里各种盘算,各种敲锣打鼓的心情下去拉下做人的尊严,被逼无奈才跟贾家有了来头。。领着小板儿就去出头了。可以说,刘姥姥本来只有那么一个最简单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去大富大贵人家“攀亲戚”从而“打抽风”。这里呢,我就想夸一下凤姐儿了,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凤姐并不是那等极其势利刻薄,瞧不起人的人而。她身上颇有几分豪爽侠义之气,不知题主读出来了没有。正好那天凤姐心情又甚好,她见刘姥姥不是那么不对眼儿,于是也就“拔了一根汗毛”,就把姥姥给打发走了。说白了,就是施舍了一回,无意中干了一桩好事。可是,就算这么着,啊原谅我还要夸凤姐几句,前面说了凤姐并不是那等势利眼,她并没有像咱们传统意义上想的那样,像刘姥姥直接跑到人家府上来讨白饭这种人,按理早就管事的主子被追着赶打出门了。刘姥姥真的很幸运,也亏的是凤姐,凤姐当时势头正是往上走的,即使是见到刘姥姥这种架势,她也没有趾高气昂目中无人,至少面子上也是仔细周全地问话儿,客气非常,说明凤姐儿相当会做人。而其实大家都知道,正常人可能不是爱搭不理就不错了,甚至脸色难看都太正常不过。 然而,这天下凡事有因必有果,接下来的好戏是谁也没有料到的啦。哎呀,不好意思扯远了。。&br&&br&第二次里面,由于发现第一次的这好处之后,阴差阳错的被贾家的虚位元首,贾母偶尔打听到了,起了好奇心这不才让刘姥姥走到了众人的面前。刘姥姥她可精啦,得了便宜当然要卖乖了。 于是在众人面前故意出卖自己的愚蠢无知,和没见过世面,粗鄙,拉下自己的老脸皮去卖笑,凭着自己三寸不烂之舌,还有在这世间毕竟活过这么多年的人生阅历,就像个戏剧里的女丑角一样,极尽搞笑滑稽之能事,以求最终能够讨得富贵人家的欢喜,从而能够得到点贾家实际的接济跟好处。&br&&br&刘姥姥这个人物,其实是个比较开朗豁达,让人能够会心一笑的人物,不像红楼梦里面其他的人物一样,一个个都满怀心事,各种撕逼,各种苦逼,各种悲催。而这其中呢,唯有刘姥姥这个人物是个逗比。。。能够让读者哈哈一笑,从红楼梦投射的巨大的悲剧和颓丧的大基调中暂时抽离出来,而且,曹公通过刘姥姥这个乡下老太婆的视角,又给了读者一种全新的眼光和视角去审视大观园,以及大观园里面的各色人物,借助刘姥姥的眼界审视了红楼梦的命运。因为红楼梦不是偏狭的,它是包罗万象的,它写尽了人世繁华云烟散尽,而这其中,如果没有了刘姥姥,红楼梦的荒唐,无可奈何,以及嘲讽,悲愤的重量都会缺损好大一块儿。所以说,刘姥姥这个人物,在很大程度上就代表着这部中国古代社会雪奇书之中的底层阶级这一层次人们命运的存在,刘姥姥象征着一种社会被压迫人民的一种在当时社会状况下的生活状态,可以说,她跟贾家的戏剧冲突合力强化渲染了红楼梦深刻的主题思想。&br&&br&你说刘姥姥的一系列搞笑行为说明她真的是如此愚笨么。相反地,她恰恰是个很有胆量,有点见识,又蛮厉害的农村小老太太。你想啦,按照传统的思维,普通农民哪里有那个心智去跑到金陵最盛名煊赫的大族人家讨吃呢?还不是老老实实在家里种地。哪怕赋税徭役繁重,或者饥荒旱灾神马的,苦不堪言宁愿饿死也不会想到这个呀。可是刘姥姥就会投机,会利用自己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来改变自己困窘的生活呀!多么聪明的老太太。&br&&br&初几次读红楼,我都没有读出刘姥姥带给我什么东西来,可是随着年龄增长,我渐渐地发现,刘姥姥真是红楼梦中被描绘的十分出类拔萃的人物。慢慢地,我竟然真正体会到了刘姥姥恶搞自己背后的辛酸和苦楚,我能想象出她第一次去贾府之前会是抱着一种怎样的“ 试试看行不行,不行就另想法子”的困窘和不堪的心态,也许本来就觉得希望渺茫,所以见到凤姐,她紧张地什么话儿都不会说了,她为什么紧张啊,她要是求不到吃的,可怎么办啊。一家老小期待着日子能够过下去啊,她肩上背着一种极其卑微的乞求,那种自下而上仰望施舍的,可怜的心情,重新读了好多遍以后就会觉得她真是了不起的一个老祖母。我也能想象出来,在凤姐儿的房中,姥姥是怎么真心诚意滴给凤姐的孩子起名,又说了好些衷心的话,她是朴实的庄稼人,懂得知恩图报的,内心对凤姐儿和贾家的“看得起”和施恩充满了无尽感激的,使她一家人不仅吃上了饭,还置了点田产并且有了点基业。我也可以想见,最后临走的时候,不仅凤姐给她好多东西,又有很多其他的丫鬟婆子们喜欢刘姥姥带给他们的欢笑,所以给她一些小意思,这也让我看到了红楼里面体现的比较真实的人性中善良美好的一面。我能想象到,在第二次进贾府回家户后,她呀,一个人抱着板儿怎么回味着在大观园里面发生的一切,那种真诚的感恩的心情。这也是她为何在贾家危难的时候,不惜血本,不顾一切地要把巧姐儿赎回来好好亲孙女一样待着,顺便给板儿找了个媳妇儿。。嘻嘻。刘姥姥真是一个不简单的老太太,她表面好笑,内里可歌可敬,是个好人。
刘姥姥是一个封建社会农耕专制文明达到巅峰时期的万千农民的一个缩影。她是个乡巴佬,她第一次去贾家没有别的理由,就是因为那年冬天家里的年关都快熬不过去了,这不,逼得跟一家老小商量着,谁能搁得下脸皮去讨口饭吃,于是,刘姥姥义无反顾,责无旁贷,心…
来自子话题:
同意薛宝钗,理由是薛宝钗&b&从来就没有被理解&/b&。&br&&br&林黛玉有贾宝玉这个知己,有贾母疼爱,薛宝钗虽然有母亲、哥哥,但是她在书中就没有真正交心的朋友。即使是离开了书本,现在我们讨论《红楼梦》时也少有人真的完全理解了薛宝钗。所以在很多地方,比如这个问题&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红楼梦》中有哪些细思恐极的细节? - 文学&/a&中,很多所谓的“细思恐极”的问题都变成了黑薛宝钗。她给林黛玉送燕窝的好意也被理解为毒害,连她的志向“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也被赋予了不少世俗化的解读。&br&&br&我不认为我彻底读懂了薛宝钗,只能从我的角度对她的薄命做出稍许解读。&br&&br&首先薛宝钗的出生就不算高,商人家庭的出生,和林黛玉之父林如海的“巡盐御史”相比,其实甩了好几条街。她容貌美艳,博学多才,品德高尚,但仍然选秀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出生的缘故。(当然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她哥哥薛蟠打死了人)这就决定了薛宝钗初到贾府的时候必须表现很高程度的谨慎。林黛玉的“处处小心、时时在意,恐被人耻笑了去”是因为孤苦无依,薛宝钗却是因为明明具备了家人的条件,却依然无可奈何。&br&&br&薛宝钗没有个性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一句“淡极始知花更艳”,其实清高孤傲早在林黛玉之上。但是她不能像林黛玉一样展现自我,&b&她的热,在她的位置上变成了一种毒&/b&,以至于需要依靠冷香丸来克制。这一味药的配方,一味的素净、自然,没有任何华丽的修饰,一如宝钗的着装——清一色的半新不旧,一如宝钗的“蘅芜苑”——门前一片白茫茫,没有鲜花装点,也如同宝钗的居室——一应玩器具无。&b&宝钗的冷,她的心机与城府,更多的是一种无奈。一种博学到极致,知晓世间因果却依然无能为力的无奈。&/b&脂砚斋说宝钗“知命知身,识理识性,博学不杂”,又说她为博学所误,想来不错。&br&&br&对比同样看破了世情的惜春,宝钗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选择了面对。“日间至贾母处王夫人处省候两次,不免又承色陪坐半时,园中姊妹处也要度时闲话一回,&b&故日间不大得闲,每夜灯下女工必至三更方寝&/b&。”&br&&br&顾城评薛宝钗,说她“其实又何尝看得上宝玉”。宝钗对宝玉好,其实与上面提到的“园中姊妹处也要度时闲话一回”并无明显的区别,甚至说她“待贾环亦如宝玉”。其实对她来说宝玉和这些人有什么区别呢?都只是一项必须进行的任务罢了。她看得上什么呢?似乎什么也没有。史湘云一直推崇宝钗,对她大加赞赏,但是宝钗待她也似乎同寻常姐妹无异,总是不能交心。(这里举一个例子,不一定对,参考我的这个答案&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红楼梦》中有哪些细思恐极的细节? - 桑小朵的回答&/a&第27点)宝钗唯一的一次吐露心声似乎还是对林黛玉,却被许多人误解为拉拢关系的手段。&br&&br&宝钗的优点,在于随分从时。林黛玉说“飘泊亦如人命薄”,薛宝钗却道“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br&&br&最后我想引用宝钗的灯谜作为结束:&br&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br&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br&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br&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br&&br&程高本把这首诗给了林黛玉,我认为并不恰当,只因最后这句:风雨阴晴任变迁。
同意薛宝钗,理由是薛宝钗从来就没有被理解。林黛玉有贾宝玉这个知己,有贾母疼爱,薛宝钗虽然有母亲、哥哥,但是她在书中就没有真正交心的朋友。即使是离开了书本,现在我们讨论《红楼梦》时也少有人真的完全理解了薛宝钗。所以在很多地方,比如这个问题
来自子话题:
手机忍不住回答。&br&&br&刘姥姥去了贾府两次。第一次是受人白眼的,连贾府的小厮都戏弄她。刘姥姥跪礼向看门人问路,问王夫人的陪房住在哪里。看门人指给她错误的地址。是其他人看不过眼,才道破。王夫人的陪房,一则看在刘姥姥的女婿帮过自己丈夫、再次想在刘姥姥面前显摆自己是权贵身边人,才帮刘姥姥引荐的。王夫人呢,那时与薛姨妈闲话家常,也不乐意去见刘姥姥这门穷亲戚、于是派了凤姐去打发她。看凤姐招待刘姥姥时,也看不出她尊重老人的意思。会见刘姥姥途中宁府贾蓉来问凤姐借屏风、凤姐光顾着跟他打情骂俏,把刘姥姥晾在一边。这是正常待客之道?打发姥姥的银两,是原本拿来给丫头裁衣裳的。当时心态难保不成是想花点银两,打发这门穷亲戚。&br&&br&刘姥姥是在第二回才受到比较好的对待。因为贾母年事已高、喜欢与自己同龄人聊下天。精明的凤姐,看穿贾母的心思,一直作弄刘姥姥,来哄贾母开心。什么银筷子夹鹌鹑蛋,显摆茄鳖那道菜,逼刘姥姥一个文盲行酒令,灌刘姥姥喝酒。&br&&br&刘姥姥的年龄比贾母还要大,但受到的待遇连公子小姐丫鬟也不如。连贾母的贴心丫鬟鸳鸯也联合凤姐戏弄刘姥姥。&br&&br&所以,我没有看出刘姥姥收到贾府的哪门子优待,他们不过是赞助了刘姥姥银两,衣裳,各色精致的美食,带她逛了一圈大观园。这对他们这种富贵人家来说算什么?不过自己享受惯了用不完的东西拿一点点出来施舍刘姥姥。&br&&br&在凤姐女儿巧姐的判词中推测、巧姐以后会被自己舅舅卖去青楼。是刘姥姥倾尽所有,给她赎身,并将她嫁给自己孙子板儿。&br&&br&所以,刘姥姥是我佩服的女性之一。她坚强,拉下自己的老脸去支撑自己贫穷的家。在有恩与自己的人落难时,她愿意尽自己努力去报答凤姐,尽管当时凤姐对她的帮助不过微不足道没有诚意的施舍。
手机忍不住回答。刘姥姥去了贾府两次。第一次是受人白眼的,连贾府的小厮都戏弄她。刘姥姥跪礼向看门人问路,问王夫人的陪房住在哪里。看门人指给她错误的地址。是其他人看不过眼,才道破。王夫人的陪房,一则看在刘姥姥的女婿帮过自己丈夫、再次想在刘姥姥…
来自子话题:
&p&蟹妖。&/p&&br&&p&引用我自己专栏的某暂时太监的教程。&/p&&br&&br&&p&首先,我来讲押韵这种东西。为什么诗要押韵,以前有一个叫金鱼的朋友,是一位钢琴老师,他给别人讲这个,举了个例子是这么说的:&/p&&br&&p&请跟我念:排排【坐】,吃果【果】。大的分给你,小的留给【我】。&/p&&br&&p&然后再跟我念:排排【坐】,吃西【瓜】。大的分给我,小的留给【你】。&/p&&br&&p&如果你读了有所感觉,恭喜你知道为什么要押韵了。而至于词论家们说,押韵有讲究,譬如什么“东钟之洪,江阳之响”,金鱼老师说其实也很简单,譬如你不爽了去山上吼来发泄情绪,你喊啊啊啊啊,或者是靠靠靠靠,算是达到了目的,情绪释放了,使得上力气,然而你要是用咿咿咿咿……抱歉把他抬到精神病院去。这就是道理所在。&/p&&br&&p&以上算是用简单明了的话说明了为什么要押韵。具体深入的等下说。&/p&&br&&p&然后就要讲讲很多人视之洪水猛兽的【平仄】、【格律】。&/p&&br&&p&其实我觉得吧,平仄也是与押韵一样很自然的东西,是汉语本身自带的一种属性,用在诗里本身就有很大的用处,而且只要真正理解其意义所在,也并不难掌握。所谓妖魔化平仄,其实一则畏难,二则不懂罢了。&/p&&br&&p&首先我们来知道什么叫平仄,开始的时候大家可以这么处理,一声二声为平,三声四声为仄。当然古音中是平上入去四声,留着我待会儿说。&/p&&br&&p&下面我们依旧举金鱼老师的例子,譬如上体育课,体委喊队,要喊:“一二一,一二一。”大家可以在心里跟着喊一下体会一下,一(平)二(仄)一(平)。两个字的平仄感必然是交替的,一重一轻,一张一弛,重音是为了发力,轻音是为了放松,然后再发力再放松,如此循环下去。再如什么干活的时候喊得“嘿哟嘿哟”,也是这样子的。不信你全部用平声来念一下一三一,觉得更舒服的,抱歉请您点右上角吧。&/p&&br&&p&民间音乐里有【板眼】之说,板对应重声,眼对应轻声。所谓一板一眼便是一重一轻嘿呦嘿呦,相当于西乐里的二拍子。其余还有一板二眼(西乐三拍子),一板三眼(西乐四拍子),加赠板的一板三眼(西乐八拍子),甚至还有“有板无眼”(西乐一拍子),这种全是重音的节奏在西乐里罕见,在我国戏曲音乐里常常被用作急板,如智取威虎山里杨子荣的唱段:“党给我智慧给我胆千难万险只等闲。”便是典型的有板无眼。&/p&&br&&p&以上说的这个叫什么呢?归纳一下,【节奏感】。这个词是音乐中的,在诗里,我们把它称之为【格律】。&/p&&br&&p&诗的概念我一开始就说了,所谓的节奏感是很重要的一个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征,不仅仅是中国诗,西方诗也有这种东西,莎翁十四行诗,有一种叫【音步】的东西,是符合英语的固有特点的。而汉语要有节奏感,自然也是利用它本身的一些特点,经过永明诸位的发现,大概是这样的:&/p&&br&&p&&b&【平声长,仄声短】。组织起来的【音的强弱长短关系】,叫做【节奏】。同样的,组织起来的【字音的平仄长短关系】,叫做【格律】。&/b&&/p&&br&&p&大家看懂了这一段,以后就不要轻易去说什么平仄格律是害人的腐朽的,&b&否定了这个,首先是否定了汉语本身具有的特点,其次是否定了千年来无数诗人音乐家为之付出的努力,最后是打破了一种文学从无到有,从粗疏到精严的规律。&/b&所以为什么写诗的人一听到说这些的就毛了,脸红脖子粗的上去争论。就是这个道理。&/p&&br&&br&&p&………………&/p&&br&&p&介绍近体诗的格律,就只能从律句开始。&/p&&br&&p&什么是律句呢?就是在以上【明声】一节中所言的的基本原则的笼罩下的基本句型。在这里我们再次把这个原则写下来:&/p&&br&&p&&b&【平声长,仄声短】。组织起来的【音的强弱长短关系】,叫做【节奏】。同样的,组织起来的【字音的平仄长短关系】,叫做【格律】。&/b&&/p&&br&&p&我们都知道,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而要让声调抑扬顿挫,达成我们所说的节奏感,就要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句子内部的这个平仄交替对照,我们称之为【对】。&br&&/p&&br&&p&比如我们先从五言的句子说起。五个字,则平仄的比例必然为2:3或者3:2,在两个字为一个节奏单位的原则下,近体诗就提出这样两种基本的句型:&/p&&br&&p&A.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p&&p&B.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p&&br&&p&当然你可能会想,我也可以说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也是满足上面所说的原则的。所以在此我要提出一个禁忌,就是所谓的【三平尾】。我上文【明声】有说:&/p&&br&&p&民间音乐里有板眼之说,板对应重声,眼对应轻声。所谓一板一眼便是一重一轻,相当于西乐里的二拍子。其余还有一板二眼(西乐三拍子),一板三眼(西乐四拍子),加赠板的一板三眼(西乐八拍子),甚至还有“有板无眼”(西乐一拍子),这种全是重音的节奏在西乐里罕见,在我国戏曲音乐里常常被用作急板。&/p&&br&&p&什么意思呢?有板无眼可以,但却没有任何一种节奏是有眼无板的,原因在于,汉语的基本特点决定了:连续重音尚有节奏,连续轻音却体现不出一种节奏。&/p&&br&&p&所以在近体格律诗里,对三仄尾要比三平尾的态度宽松,甚至五连仄也有救法,但五连平救无可救。故而仄仄平平平这一个句型,是犯了忌讳的。&/p&&br&&p&那么总结一下上面,我们就得出,五言的句子里,只有两种律句的基本类型。即A,B两类。推广到七言的句子里,更简单,在五言的句子前面分别加上字就行了,五言是平开头,前面加仄仄,是仄开头,就加平平。&/p&&br&&p&那么七言的句式就是下面两种了。&/p&&br&&p&C.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p&&p&D.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p&&br&&p&以上在【对】的原则下形成的ABCD四种,就是我今天要说的四种基本律句,其中逗号之前的叫【出句】,逗号之后的叫【对句】。&/p&&br&&p&说明白了律句,近体诗就易如反掌了。不过是讲这些律句,按照一个叫【粘】的原则拼在一起。&/p&&p&粘,权威的书上说是: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我们其实没必要管这个绕绕的概念。我来说一下原理大家就明白了。粘,是和对一样为了防止单调。&/p&&p&譬如你这么组织一个五言律绝:&/p&&br&&p&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p&&p&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p&&br&&p&这样的话,上下两联的平仄都是一样的,这就是我说的单调,近体诗中,不仅仅要让律句内部能平仄搭配,上下两个律句之间也要这样才好。所以搭配的手段很简单,就和放磁带一样的,AB面循环。&/p&&br&&p&【ABAB,BABA,为五律的规范。CDCD,DCDC,为七律的规范。】&/p&&p&【AB,BA,为五绝的规范。CD,DC,为七绝的规范。】&/p&&br&&p&Tips:有首句入韵的情况,譬如A作为首联,要入韵,则需要把B的对句,放在前面,变成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B为首联以此类推,为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p&&br&&p&这种搭配的方式,在权威的书里,被称为【粘】。&/p&&br&&p&即,&b&律句内部的平仄安排叫【对】,律句之间的安排叫【粘】&/b&。【粘对】,就是你可以在很多书里见到的那个专业词汇。&/p&&br&&p&以上,我说明白了近体诗的格律基础安排,大家再加一个【中二联对仗】的原则,就是一首标准的近体诗了。&/p&&br&&p&然而,我们平时写的时候,肯定不能按照这个死规范来,律是有所变化的,譬如不甚精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其实就是对这个规律的一个最初级的错误概括。&b&具体的关于拗救的妙用我的教程还暂时太监。&/b&&/p&&br&&p&所以就先以上吧。&/p&
蟹妖。引用我自己专栏的某暂时太监的教程。首先,我来讲押韵这种东西。为什么诗要押韵,以前有一个叫金鱼的朋友,是一位钢琴老师,他给别人讲这个,举了个例子是这么说的:请跟我念:排排【坐】,吃果【果】。大的分给你,小的留给【我】。然后再跟我念:排…
来自子话题:
猴子学艺的地方 叫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br&&br&灵台方寸,方寸之间的灵台就是 心 ,&br&&p&灵台方寸
&/p&&p& 方寸∶心神。语出《三国志》:徐庶母亲被曹操抓去,徐指着胸口对刘备说:“方寸乱矣!”
&/p&&p& 方寸已乱
灵台即心,《庄子·庚桑楚》:“不可内于灵台”。内,纳入;灵台,内心。意思是:不能进入内心。&/p&&br&&p&斜月三星,
“心 ”这个汉字的 字形,就是三个如星的点 和如新月一般的勾。&/p&&br&&p&所以 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就是 心里。&/p&&br& 在这里得了个名字:悟空,佛教用语。谓了然于一切事物由各种条件和合而生,虚幻不实,变灭不常。&br&&br&“菩提”一词是&a href=&/view/118305.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梵文&i class=&icon-external&&&/i&&/a&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a href=&/view/1537453.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豁然&i class=&icon-external&&&/i&&/a&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a href=&/view/1145896.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超凡脱俗&i class=&icon-external&&&/i&&/a&的境界等。&br&&br&&p&又见“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灵台)
&/p&&br&学艺之处 就是 心&br&&br&&p&老师 菩提 就是”身,自身,顿悟“ &/p&&br&&p&参破自身,拥有自我,即是悟空。&/p&&br&&p&即是有了通天彻地的本事。&/p&
猴子学艺的地方 叫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灵台方寸,方寸之间的灵台就是 心 ,灵台方寸 方寸∶心神。语出《三国志》:徐庶母亲被曹操抓去,徐指着胸口对刘备说:“方寸乱矣!” 方寸已乱 灵台即心,《庄子·庚桑楚》:“不可内于灵台”。内,纳入;灵台,内心。意…
来自子话题:
泻药&br&&br&撇开文学价值,只谈两人性格,这两人同不多,异还是挺大的。&br&&br&先说同。&br&&br&段誉和宝玉都是富二代,别人眼中的纨绔。他们都是在深宅大院里长大,被人伺候,被人寄予厚望。然而他们对这种被安排的命运并不是很满意,段誉不想练武而逃家,宝玉心心念念就想跟林妹妹谈一场纯粹的恋爱。然而他们并不能逃脱身上的宿命,段誉是要做段家的皇帝的,武功一定要练,否则保护不了大理国的地位和他的那些妹妹们;宝玉生在一个即将败落的世家,注定要在婚姻上为家族牺牲点什么。&br&&br&两人都是有佛缘的。段誉所在的大理国是个佛国,家里人都把出家当归宿,自己也是儒释道广泛涉猎,更是心怀慈悲,连高僧大德都自愧不如。宝玉身上有万事成空的宿命,曾经也受过警幻仙姑的指点,在幻境中,仙姑给他听世事如烟的曲子,里面讲脂粉官爵转瞬成空,是有佛家的教诲在其中的。不过讽刺的是,警幻仙姑受了托付,竟讲的是让宝玉看破脂粉,努力考取功名,最后甚至安排了仙子教宝玉床笫。&br&&br&虽然有佛缘,但两人并没能看破。段誉深深地陷入了爱欲之中不能自拔,宝玉更是醒来之后,偷尝禁果,堕入了温柔乡。说得政治课本范儿一点,就是两人身上还有资产阶级的惰性,不能完全摆脱。&br&&br&再说异。&br&&br&他俩都有很多的姐姐妹妹。这话不假,但是两人对女子的爱是有大不同的。段誉对女子的爱都止于精神依恋,但他是假柏拉图;宝玉虽然见识过风月,但他的爱才是真的柏拉图。&br&&br&段誉在《天龙八部》中身份指代神话中天龙八部的龙众,虽然属于天道,但还是没能脱离六道轮回的,世间苦楚还是能感受得到,其中最大的就是爱欲。段誉的爱跟欲是分不开的,他还没到无法无相非色非空的境界,所以他中了阴阳和合散之后,欲被激发出来,才会苦苦忍受,央求段正明一指戳死他。&br&&br&宝玉的爱跟欲是脱离的,他的欲都发泄在袭人等丫鬟身上了,无论是尝禁果还是尝胭脂。所以他在其他少女面前,是真正温文尔雅的,因为男人本身的欲望已经被袭人泄了,他才有可能去做一个没有性别,纯粹的人。所以他是有资格说:“男人都是泥做的,肮脏无比。”因为他已经在别处做了男人,身上的泥沉了底,只剩水了。他对黛玉的爱是纯粹的,真的柏拉图,没有任何杂质。&br&&br&他们最大的异,是在命运面前如何选择。&br&&br&段誉在面对命运的时候,每一次都做了勇敢的选择。替钟灵挡刀子,吃断肠散,去万劫谷找钟家人要解药;骑着黑玫瑰去送解药,却回身去通知木婉清有危险,又肯不顾一切地娶木婉清为妻;每次王语嫣遇到困难,他都会挺身而出。虽然他沉迷脂粉,挺不为人所齿,有点下贱,但是不可否认,在求爱的路上,他做了自己应该做的。&br&&br&宝玉则不同,面对命运他基本选择循着命运的流向走。身边的丫鬟被打死或者被赶出府的时候,他没做什么;被安排了与宝钗的婚姻的时候,他甚至有点半推半就,最终导致黛玉被气死,宝钗也一生不幸福。他身上有一切纨绔的样子,完全是一副被惯坏的样子,只是享受,什么都不去争取。&br&&br&甚至于在出家这件事上,宝玉也是不如段誉的。段誉出家是有的选,他可以继续做皇帝,大理国也安定富足,但是他心怀悲悯,意图赎罪。宝玉出家是没得选,因为他什么都没了,他一路循着命运走,命运让他富他就富,命运让他穷他就穷,命运让他沉迷温柔乡就沉迷,命运让他出家,他也就出了。宝玉出家是因为心灰意冷,不得以而为之,他没的拣,如果有机会,他还是想拣翻做富人的,继续跟姐姐妹妹们胡混。&br&&br&但正是这样,宝玉才显得比段誉真实。宝玉优劣混杂,是个真实的纨绔,而且出于现实的那些无奈,也是真实不虚的。段誉优劣有点失衡,命运没能安排更多的冲突给他。
泻药撇开文学价值,只谈两人性格,这两人同不多,异还是挺大的。先说同。段誉和宝玉都是富二代,别人眼中的纨绔。他们都是在深宅大院里长大,被人伺候,被人寄予厚望。然而他们对这种被安排的命运并不是很满意,段誉不想练武而逃家,宝玉心心念念就想跟林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谢文东4义薄云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