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膜炎吃什麼好是胶片模拟包围?

看到有个回答几乎全是错的,但还有不少人赞同,所以忍不住出来稍微平衡一下这个问题的答案。&br&&br&(&i&斜体字部分&/i&是引用的回答,&b&黑体字部分&/b&是我的观点)&br&&br&&i&数字机和胶片机差别在:1,镜头。胶片机就是电影机,它的镜头大多数都是定焦,而且你会发现电影很少用推拉,以固定镜头加剪辑来表现故事。定焦头的长处是景深表现好,拍你的眼睛鼻子都会虚化,你用dv试验一下,拍你的头,你后面的景物虚化不明显。&/i&&br&&br&&b&电影镜头有变焦头也有定焦头,采用什么镜头是根据拍摄内容以及其他很多复杂因素而决定的。&/b&&br&&b&现代电影很少使用推拉镜头,和电影语言的改变有关系。在变焦头刚出来那会儿,电影人疯狂使用了一段时间的变焦推拉镜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电影镜头才逐渐不再使用变焦推拉。但这并不代表现代电影镜头中没有变焦头,恰恰随着光学技术的进步,变焦头的成像质量已经很接近定焦头了。电影拍摄中变焦头已经成为常备镜头。&br&画面景深主要是由光孔和焦段决定的,也和成像面积有关系。简单地说,都是50mm镜头,T2光孔的景深就会比T4的浅;都是T4光孔,85mm的景深就会比50mm的浅;都是50mm镜头,35mm胶片的景深就会比16mm的浅。&/b&&br&&br&&i&2,感光元器件的不同。cmos或者ccd都是电子的,我见过,但是胶片机的我就没见过,不敢拆。不过之前的几位去说电子的差我就要鸣不平了,胶片机对光的要求极高,光线弱的时候胶片就根本没法拍摄,所以剧组会带四五十盏高色温大功率灯,把现场打的极度亮。但是数字机上有个叫增益的东西,以损失画质来满足亮度,这对内容纪实为主的人来说,是雪中送炭。&/i&&br&&br&&b&胶片机没有所谓的「感光元器件」,它的成像原理是光线透过镜头在胶片上曝光,通过后期冲洗记录影像。胶片机如果非要找出来一个所谓的「感光元器件」,那就是片盒和走片机构。这有什么不敢拆的,所有的胶片机上的片盒都是可换的,走片机构都是可以打开的——不然你怎么挂片上去呢?&/b&&br&&b&同等光线和感光条件下,其实胶片对欠曝的宽容度更高。当然现代数字摄影机在曝光曲线上已经很逼近胶片了。电影拍摄之所以会用到功率巨大数量众多的灯光器材,除了保证基本曝光条件外,更多的是为了光线造型需要。&/b&&br&&b&对于增益的使用,要看具体条件。对于电影拍摄来说,增益基本是无用的,因为过不了最后技术审查。&/b&&br&&br&&i&3,现在好的数字机拍摄的画面可以满足imax巨幕电影的要求,但是胶片机的画幅达不到,而且数字机拍摄的内容细致,毛孔都看得见,胶片的画面有一种暖暖的人情味,有美感。&/i&&br&&br&&b&只有用65mm胶片拍摄,70mm胶片放映才是真正的IMAX电影。所有利用DMR技术后期转制的数字IMAX电影,只是一种商业化的妥协。&/b&&br&&b&从百度随便找了一张IMAX画幅的示意图:&/b&&br&&img src=&/897b70cbc56f86a6e960_b.jpg& data-rawwidth=&304& data-rawheight=&21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4&&&b&如图,黄框是普通影院2.35的画面&br&红框是数字IMAX的1.95画面&br&最外的大框是胶片IMAX的1.44画面&/b&&br&&br&&b&所谓「毛孔都看得见」,是大规模放映的数字拷贝因为没有放映磨损,所以能够一直保持较好的清晰度——原始胶片拷贝的影像清晰度是非常惊人的。加上数字影像本身和胶片影像的质感也略有不同,数字影像会更锐化一些。但所谓「有美感、人情味」等主观评价过于简单粗暴。&/b&&br&&br&&i&4,后期,数字机可调范围大,好的后期可以把画面调的和胶片一样,而且数字机对后期剪辑来说很便捷,现在的影视环节如果用胶片,先胶片转磁带,再经过电脑,转成磁带,转回胶片,信号损失严重。但是数字机存的是0和1,在不压缩的情况下,损失很小。现在拍摄抠像只能用数字机,胶片的精度不够,抠不干净。&/i&&br&&br&&b&后期是无法将数字画面调的和胶片一样的,只不过绝大多数观众根本不在乎也分辨不出来而已。&/b&&br&&b&现代电影后期剪辑和制作都已经实现数字化了,不存在谁更方便一说。&/b&&br&&b&至于说「扣像」时胶片的精度不够抠不干净,那更是误解。胶片的分辨率在数字后期时,取决于胶转磁的分辨率设定,35mm胶片的分辨率完全可以支持4K的扫描精度。&/b&&br&&br&&br&最后简单回答一下主问题:&br&摄像机为什么拍不出电影胶片的效果?因为这是两套完全不同的工业体系,它们从出发点开始就不同,几乎所有的技术流程也都不同,所以最后的结果也自然会不同。&br&&br&&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同是面粉,为什么欧洲人做出来的是面包,我们做出来的是馒头?这其中历史发展过程是怎样的?&/a&&br&虽然貌似风马牛不相及,但请举一反三。
看到有个回答几乎全是错的,但还有不少人赞同,所以忍不住出来稍微平衡一下这个问题的答案。(斜体字部分是引用的回答,黑体字部分是我的观点)数字机和胶片机差别在:1,镜头。胶片机就是电影机,它的镜头大多数都是定焦,而且你会发现电影很少用推拉,以…
&u&&b&我必須聲明,是的!!膠片已經離開這個市場了,但是這個題目是為什麼電影用膠片,所以我也只是回答 對比起數碼,為什麼電影用膠片,而不是說膠片100%比數碼好。這是行業裡面大家認為 “為什麼還是用膠片” 的理由。&/b&&/u&&br&&br&至於為甚麼膠片會作為拍電影的一種媒介,這個是科學發展的一個神奇結果,這個牽扯到科學,歷史,以及人類藝術文化的表達和傳承的欲望和本能,略複雜,我就不延伸。&br&這裡主要是講述,相對數碼這種新一代方便快捷的媒介,現在電影拍攝為甚麼還選擇用膠片作為電影媒介的小部份原因。&br&&br&順便先看看紀錄片 “side by side” :)link:&a href=&/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阴阳相成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br&他們說話會比較有信服力,而且比看我的回答更心平氣和。&br&&br&==========================================&br&&br&這個是最近一直都在討論的問題。&br&數碼作為一種新媒介,一開始幾乎都是抱著完全替代膠片的態度,但是我依然覺得,數碼還不夠成熟,作為一種新的媒介,其相關的理論學說,其所持有的態度和價值,以及其社會意義,&i&&u&與其說數碼不足以完全替代膠片,更不如說這就是兩種媒介!&/u&&/i&數碼拍攝現在出到7K,但是沒有鏡頭能配上6K那麼大的傳感器(sensor);而4K的拍攝和放映在即HD後,在平民化,這不是壞事兒,只是指出其發展的根源更傾向商業化。&u&&b&儘管數碼張牙舞爪地在發展,數碼製作的片子也越來越多,但是昇華電影藝術的作品的比例在減少,所以我相信這個是好萊塢一堆大導演在這樣一個非常商業化的時代,&/b&&/u&&u&&b&還&/b&&/u&&u&&b&拼命擁護膠片製作和膠片的尊嚴的最主要原因。&/b&&/u&&br&&br&&b&&u&電影用膠片主要有 三 個原因,&/u&&/b&&br&&b&&u&拍攝原因,&/u&&/b&&br&&b&&u&放映原因,&/u&&/b&&br&&b&&u&和數據庫保存原因。&/u&&/b&&br&&br&直到《阿凡達》等3D/IMAX等,必須用特效的片子的出現才算是完全顯示出數碼的優勢,所以從那以後,北美市場的3D電影和數碼放映幾乎在4年間侵占了全部市場。加上現在各種錄像設備的視覺媲美膠片的感覺,導致一直沒有在改變的膠片行業接近死亡。&br&順便一提,先是聲音在《星球大戰》中率先數碼化,隨後是《英國病人》的數碼剪輯。90mins主流劇情片放棄膠片拍攝是很後面的事情。&br&&br&&br&&b&&u&接下來是正題。為什麼要用膠片。&/u&&/b&&br&&br&&u&關於拍攝&/u&&br&&b&-&u&用膠片拍攝都能夠保證工作的流程和畫面質量(35mm)。&/u&&/b&&br&&b&&u&&Be able of doing film doesn't mean that you are good at doing films.& &/u&-&/b&&br&&br&現在變化很多,但是用膠片拍攝會有種莊嚴感,因為在導演action後就燒的是錢了,演員必須演好,錄音必須也做好,所有都要到位。所有東西都要正確,有理由,正當。你用數碼,這裡也拍拍,那裡也拍拍,演員也會鬆散一些,還有些演員因為能馬上回放,而會要求觀看自己的表演,但是這樣其實會跳出角色,來評判自己的表演,這樣會讓演員的自我意識過強。&br&而且,剪輯師在後期看到這大量的數據,他們會哭。&br&目前喜歡用膠片的人,大部份人還是喜歡膠片那種質感,和膠片給人帶來的那種職業感。用膠卷拍攝,對拍攝現場的要求更嚴格,攝像導演一定要知道技術上面所要面對的,還要同時創造藝術和電影的魔法奇蹟。&br&&u&一旦換成了數碼,整個工業流程,以及&/u&&u&權力分配就都變了,&/u&然而現在的數碼拍攝還是在延用膠片拍攝工業秩序,是&b&&u&無法把利益最大化&/u&&/b&的。&u&&b&&i&膠片的秩序在離開,但是新的數碼的秩序還沒有建立。&/i&&/b&&/u&比如,以前都是攝影導演決定畫面的效果,因為只有攝影導演能看到畫面,於是給予攝影導演很多光環。後來出現數碼,就有了數碼調色,本來是攝像導演是決定視覺效果的,然後現在確由一個調色師來決定你畫面的效果;甚至現在還會評論攝影導演的畫面,攝像導演的光環就消失了,意見越來越多,導演的主見也越來越多,完全打破的片廠的權利制衡。甚至,CGI的出現,讓攝像導演的角色失去了藝術性,更像只是保證素材的人,畫面的藝術性更依賴後期,同時也更依賴數碼的數據。&br&變成數碼後,&u&&b&整個行業都變得很匆促,沒有休息,不停拍,不停發行,但是沒有一個能利益最大化的秩序&/b&&/u&。&br&Christopher Nolan(諾兰?)評判了數碼攝像馬上能看到數據的功能,他說:“馬上能看到素材是自欺欺人,因為觀眾會在35英吋的屏幕上面看,一個還是剪輯過的,電影,而不是一個顯示屏上面看電影。”(當然這個也在變,現在很多人在手機上面看電影,但是大家去電影院也都還是為了感受那大屏幕的現場感。)&br&&br&總而言之,&u&&b&數碼讓電影變得平易近人,確實是更便宜,更方便,更容易發行了。但是儘管很多人都在拍,但是質量並沒有變好,爛片越來越多。&/b&&/u&&br&&br&&br&&u&&b&用膠片拍攝都能夠保證工作的流程和畫面質量。&/b&&/u&&br&&br&最近也還是有很多電影是用膠片拍的。&br&&img src=&/f21c51f0fe44b710eca04cd7b1cdf2b7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f21c51f0fe44b710eca04cd7b1cdf2b7_r.jpg&&&img src=&/480e3ac2ec4b77dd3280df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480e3ac2ec4b77dd3280df_r.jpg&&&img src=&/bd4dd7d6e79f0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bd4dd7d6e79f0_r.jpg&&&img src=&/f1c3ec2397e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f1c3ec2397e_r.jpg&&&img src=&/ca90b7c9c741d138639d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ca90b7c9c741d138639d_r.jpg&&&img src=&/2a71bfff949f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2a71bfff949f_r.jpg&&&img src=&/bcff1ae3a61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bcff1ae3a61_r.jpg&&&br&&br&&br&&b&&u&關於 film projector (膠片放映?)&/u&&/b&&br&&br&但是說來可笑,儘管現在不管數碼怎麼進步,數碼在一開始的時候都還是在追求一點,就是膠片的感覺,所以不管怎樣,經管現在數碼也有數碼拍攝和放映的流程,獨立的審美特質,和數碼自己的一套理論系統/學說,(總體而言就是數碼也形成了自己的一種獨立的性格)但是作為一種媒介同樣服務電影的情況下,就勢必會拿來和膠片比較,甚至會上綱上線到比較它們各自的性格。&br&&br&所謂膠片的感覺很抽象,但是看完一部用膠卷放映機,放映的35mm膠片電影的感覺,就是感動那種質感的視覺,非常人性,自然,隨性,舒暢。因為膠片放映機裡面出來的只是一張張的照片,但是膠片放映機24fps地放映連貫地畫面,你的腦子就會開始合成這些畫面,所以&u&我們看到的電影,一直都只是我們腦內製造的幻覺,這個是令我們自己舒服的感受&/u&。(Quote 自崑丁的interview)所以膠片的感覺就是一種人體自然而然產生的幻覺,是保留這種讓人舒服自在的幻覺體驗。&br&&br&但是依據每部片子自身想達到的效果,說不定為了達到某種酷炫的觀影效果,會有人專門選擇數碼放映,畢竟數碼放映也是播放一楨楨的在播放。&br&&br&不管怎樣,膠片和數碼各自都是一種媒介,是不同的表現手段,它們都有著作為媒介而有的一系列符號和內涵。儘管老一代的電影人很執著於用膠片,但是畢竟現在數碼的拍攝放映也獨立了起來,所以,&b&&u&應該考慮的不是應該用膠片還是數碼拍攝,而是這一部電影更適合哪種表現手段。&/u&&/b&比如《sin city》的拍攝就是在膠片時代所不能想像的。&br&&br&&br&&br&&br&&u&&b&關於 &/b&&/u&&u&&b&archive (&/b&&/u&&u&&b&數據庫保存與管理) &/b&&/u&&br&&br&&br&&b&是關於轉換格式和備份的問題,必須不停得去保存原格式和複製新的;而原格式是film 本身。&/b&&br&&br&電影的數據庫一直是個問題。而且不只是電影的數據管理不夠完善。&br&一部90mins的劇情片電影剪輯完畢,要用15T至120T。1T是1024G,可想而知,一部電影有多大。而數據保存,這些都要轉換格式。&br&但是膠片本身不存在這個問題,只要有一點光,就可以看到畫面了,&u&膠片本身是拍攝格式,也是儲存格式&/u&,一餅35mm膠片可以正常情況下保存100年。但是隨著各種格式的各種出現,每年都在各種轉換格式,先是film變成SD,再轉成HD,現在有把數據轉換成2K,4K,blue ray,mp4,avi,mkv 等等。但是每年都有新片,每年都有舊片子要數碼化,&u&每年也還有新的數碼格式出現,這個也給數據庫的文件管理提高了難度&/u&。&u&每次換主流格式,就會選擇片子去換格式,於是這個換格式的過程中就有很多電影被扔掉。於是這就造成數據庫的流失&/u&。如果理想化,全部膠片的片子都轉換成數碼,這個估計遠遠不止幾萬T,而且每次出現新的儲存格式,就都要進行大型的轉格式工程,這個也會耗資很大的勞動力和時間。&br&&br&真事。前兩天去 panavision canada 借相機,和技術人員聊天,他們說 MGM 把 Wizard of Oz 數碼化後,就扔掉了原來的print,然後他們想重新做成3D的時候,那份文件損失了20%,幸好UCLA保存了原本的負片,他們才能重新掃描並且製作3D。&br&還有就是pixar,他們store and ignore,把 toy story I,放在SSD後就不理了,然後很久後才打開,10%的文件丟失。&br&&br&所以要人經常去給這些SSD 或者 HHD 通電,這個也是個很大的勞動力。&br&&br&這就是為什麼現在的趨勢是數碼,但是就數據保存和管理的方面,膠片無法完全被代替的原因。保存film 是保存了電影的那份靈魂。&br&&br&好萊塢關於用數碼還是用膠片的爭議很大,大家都知道趨勢是數碼,但是大家都還是很喜歡film的質感。&u&推薦去看 《Side By Side》&/u&(&a href=&/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阴阳相成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這部紀錄片,是講 analog vs. digital, 膠片和數碼的爭執。導演是《駭客帝國》裡面的男主。人人字幕有全片翻譯且下載的資源。&br&&br&&b&總結:&/b&&br&&br&大家都還是抱著數碼是趨勢,還會進步的態度。&br&而柯達,唯一的35mm電影膠片供應商,合併了以後,聲明會讓膠片起死回生,但是全世界能洗35mm電影膠片的地方卻越來越少。&br&&br&而我自己在這段學生期間,用膠片拍過短片,自己去洗,自己真的用剪刀去剪輯,放到膠片放映機裡面放映是我覺得拍短片以來最實在的一段時間,有種作為匠人同時也是藝術家的集合體,電影人,的一種自豪感。這是一種親手,真的是親手完成作品的感覺,電影就是在我手中慢慢成型的感覺真的很棒。&br&&br&希望這些資料,多少回答了你,為什麼要用膠片。:)&br&&br&&br&&u&但是&/u&&u&我更建議大家視數碼或者是膠片為一種工具,各有各的好。適合用膠片拍就用,適合數碼就數碼;不用因為數碼的出現就一定要用數碼,“It is there, but it doesn't mean that you have to use it.”。&/u&&br&&br&&br&個人經歷,僅供參考。&br&&br&&br&========================================&br&謝謝大家的意見,我有很多想說的,但是我已經盡力精簡了。
我必須聲明,是的!!膠片已經離開這個市場了,但是這個題目是為什麼電影用膠片,所以我也只是回答 對比起數碼,為什麼電影用膠片,而不是說膠片100%比數碼好。這是行業裡面大家認為 “為什麼還是用膠片” 的理由。至於為甚麼膠片會作為拍電影的一種媒介,…
老照片的ps技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门绝活。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几十年前给人们照集体相,没有任何一个摄影师能保证所有的人眼睛都是睁开的,而且也不可能照很多的照片,因为这样成本会很高,但是照出的照片上人一定要全部睁眼,于是老师傅拿到底片在暗房里面,眼睛上带着放大镜,一个小人一个小人的看,检查有没有闭眼的,有闭眼的,老师傅就用铅笔或者小刀这样的工具把眼睛划开,或者干脆画个眼睛上去,这样就早就了一张没有闭眼的集体照。这个手艺被称作“开眼”。
再比如说,一个人没有戴帽子但想要戴帽子,那么就先把这个人照下,然后找一顶合适的帽子再照一下(合适的帽子很重要,尤其尺寸要合人的头大小相符,因为毕竟老照片的ps里面没有Ctrl+T这个功能),这样就有两张照片,然后老师傅在暗房里将帽子剪下,然后和人的头部拼好,将接缝的地方画好,看起来不突兀,然后进行二次曝光,然后就OK了。
可以把东西加上,那么就可以把东西去掉,比如尼克松访华的照片,我们现在看到的照片是周总理后略空,然后后边跟着几个陪同人员,但事实上,原片中站在周总理右手边的是一个个子比较高的翻译。在发布照片前,人们复制照片中机场的地面把这位翻译给“贴”上了,于是这位翻译便“华丽丽”给P掉了。
随着数码相机飞入寻常百姓家,老照片的PS技术也几近失传,不过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无论我们的ps技术有多么的出神入化、多么的高超,我们也许都应该对那些在暗房里戴着放大镜、拿着小刀和铅笔、执着修片的老师傅们表达一份敬意,因为他们是ps修片的鼻祖。
老照片的ps技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门绝活。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几十年前给人们照集体相,没有任何一个摄影师能保证所有的人眼睛都是睁开的,而且也不可能照很多的照片,因为这样成本会很高,但是照出的照片上人一定要全部睁眼,于是老师傅拿到底片在…
来自子话题:
很多人都在纠结这个问题,我昨天出去拍了5卷120。忽然之间觉悟了。&br&所谓的像素说,其实不然,因为我自己扫描底片的时候发现,135胶片扫描到六百万像素以上,其实就没什么意义了,也就是说,其实胶片的像素已经不能超越数码了。&br&所谓的胶片感说,其实说句难听的,数码后期真的可以处理出这种效果。就算还是有差距,至少我没看出什么特别的……&br&所谓宽容度,的确!胶片的宽容度真的比数码好,这点还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数码的hdr合成,还是可以做到高宽容度的。&br&也就是说,数码其实,真的已经可以完全替代胶片了。&br&&br&我为什么还是经常拍胶片呢?&br&其一就是一种情结。手动操作古旧的机械相机的感觉。斜阳,余辉……静静的,三脚架,点上一支烟……&br&出于成本的因素,出于后期处理的精力,逼迫自己用心,用脑,认真地对待每一次按下的快门。&br&&br&昨天我去莫干山路50号的艺术创业园区。每一次转头,都可以成为一幅画。&br&当我离开的时候,我试想。如果我今天带的是数码单反呢?&br&我可以不用三脚架,我可以毫无顾忌的使用包围曝光。&br&甚至不需要认真地取景,差不多的位置多拍几张回家再选。&br&然后我带回来的是什么呢?&br&好几百张照片,十几G的数据。十几G的硬盘空间。一张一张选,然后直到眼睛花了,都不知道到底哪张合意~所有的艺术细胞,这个时候都麻木了~&br&&br&我带回的是120胶片,5卷只有60张。&br&但是,每一张我都用心了。&br&&br&等待,很多时候是美好的。&br&等待一种不确定的美……&br&同行的朋友说的好:“拍胶片可以爽两次,拍的时候是第一次,拿到结果是另一次。”&br&蛮有道理的。
很多人都在纠结这个问题,我昨天出去拍了5卷120。忽然之间觉悟了。所谓的像素说,其实不然,因为我自己扫描底片的时候发现,135胶片扫描到六百万像素以上,其实就没什么意义了,也就是说,其实胶片的像素已经不能超越数码了。所谓的胶片感说,其实说句难听…
这个问题乍看起来是问的数字机影像为什么画质不如胶片。可是看了附加解释,我知道您想问的问题是电影的画面怎么能做到如此精美?&br&&br&这就变成了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等于在问电影这门视听艺术,视觉的美感是怎么实现的?&br&&br&因为电影的制作有足够复杂和严密的流程,一部电影的制作包含前后上百工作人员的努力,所以它在画面上和随意拍摄拉开差距是必然的,可是这种精美是如何实现的呢,从画面上,我们可以从前期和后期两个方面去解释。&br&&br&前期:&br&&br&电影的拍摄任务由专业的电影摄影师承担,电影摄影师的水平很大程度决定了电影的画面质量。&br&这里需要额外解释一下,文中摄影师指代了“摄影组”的努力,在电影拍摄时,摄影组至少会有摄影指导、掌机员、焦点员、跟机员、摄影助理这些职位。&br&1.场景&br&电影摄影师在前期堪景的时候就会参加,在选定场景的时候在画面上有自己的发言权,一个场景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就就决定了影片的画面。如下两张图片,上图是电影截图,下图是场景的全景照片,你在这么好的场景里,能拍得不像电影吗?(当然这要感谢美工布置场景)&img src=&/046aa82ed33_b.jp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80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046aa82ed33_r.jpg&&&br&&img src=&/a20acb9a9f933bd682fcfc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25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a20acb9a9f933bd682fcfc_r.jpg&&2.构图&br&构图是电影画面精致与否最有直接关系,如何把一个的场景拍的更为精美,构图是很重要的一点。&br&继续上面的例子,我们看到电影画面中,分立的两个人,平分着画面,两人视线相像,形成了一种张力。这种构图就是很常用的对称构图,与下面的画面不同,上面电影中的画面有突出的主体,我们毫无疑问会马上注意到两个人的冲突,而下面的画面则很难说谁是主体,显得较为杂乱。(当然下面的画面纵深感也很好,不失为一张比较好看的图片)&br&下面这张截图是典型的电影近景人物构图(画框上边缘卡头,下边缘卡肩),人物位于画面三分之一处,在黄金分割位置,有美感。然而像这个画面并非如此简单,它在构图的细微之处表达了很多含义,比如此画面角度微俯,机位高于人眼实现水平线,显得比较有造型感;人物视线朝向画右,人物也处于画框右边,这样就形成了这幅画面不均衡的构图,右重左轻,暗示了一种危机。&br&&br&&img src=&/6ff6df8b8b3d1391eb11a_b.jp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80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6ff6df8b8b3d1391eb11a_r.jpg&&&br&3.光线&br&&br&上面两点在我们日常拍照片时也可以控制,但是光线这一点,只有电影摄影师可以精确把握。&br&电影摄影被称为用光作画,讲究叙事的摄影师称为用光书写,可见光线在摄影师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br&电影剧组有专门灯光团队,由摄影组指挥,至少也有十几人,他们随剧组携带大小几十种灯具,营造各种不同的灯光氛围。&img src=&/c56f539e320c28e664fd746cc5482456_b.jpg& data-rawwidth=&398&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98&&&br&大致有一两辆卡车的类似设备和配件。&br&&br&那么电影摄影师是如何控制灯光的呢,要知道,任何摄影机,dv都有宽容度,就是它只能记录从暗到亮,一定照度范围的光线,高于这个范围,就会曝光过度。低于这个范围,就会死黑。例如下图龙门镖局画面,背景天空一片全白,就是曝光过度,严谨的摄影师不会允许这种现象出现在画面中。&img src=&/9f67cce6e7a7f8bc872b30_b.jpg& data-rawwidth=&475& data-rawheight=&28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5& data-original=&/9f67cce6e7a7f8bc872b30_r.jpg&&&br&&br&基于对摄影机宽容度的理解,电影摄影师控制场景内,画面中的光比,并且细化到每一位置的亮度分配,实现引导观众视觉,造型,和表现的功能,真正实现电影摄影的意义,做到用光书写。可以说,之所以我们看到如此完美的电影画面,最决定性的原因在于你看到电影画面中的任何光线,都是人为创造,或者故意利用的!&br&下一截图中人物众多,可是两位主角脸上的光是最强的,将观众的视线引导向主角,目测两位主角脸上光线要强于配角4倍(两档光圈)。&br&&img src=&/ec0c8fbb1c76b1dc_b.jp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80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ec0c8fbb1c76b1dc_r.jpg&&再看下图,强硬的顶光照射在桌面上,预示着这桌上发生着改变命运的事件。(图片《无耻混蛋》)&br&&img src=&/8f6dc219eef2128daf710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7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8f6dc219eef2128daf710_r.jpg&&类似的光线使用甚至成为导演昆汀的一种风格。(图片《姜戈》)&br&&img src=&/bf8d031b563eea2696528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5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bf8d031b563eea2696528_r.jpg&&&br&我们平时会有体会,在拍摄一场晚会的时候,因为我们无法控制光线,手机的宽容度又不够,所以经常会拍出演员脸部一片白色的照片,效果一塌糊涂。反过来,电影是可以控制现场光线的,所以摄影师人为的分布画面中光线的亮度,就能实现想要的效果,再加之利用一些电影光线造型技巧,利用逆光凸显人物轮廓,合理的使用光比制造层次,就会创造非同寻常的帅气画面,营造生活中看不到的氛围。&br&看一下,下图中鲜明的轮廓(图片《色戒》)&br&&img src=&/aaa4d12ea96ec2eaf03a98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7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aaa4d12ea96ec2eaf03a98_r.jpg&&&br&阴暗的内景氛围&br&&img src=&/dc5a7c3b08dcc85c39fceb4f088ac01d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7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dc5a7c3b08dcc85c39fceb4f088ac01d_r.jpg&&&br&4.色彩&br&&br&色彩是最有隐喻功能的画面控制,最考验摄影师创造力的一项。因为电影是综合艺术,并非摄影艺术独大,编剧、表演、声音等等表现要融合,所以在许多电影中,并不是非常讲究摄影在色彩上强烈的表现。然而有表现力的色彩,会为影片添彩。&br&下图《花样年华》的一幕,编号2046的走廊门口,苏丽珍离去,却停下来思考和周慕云的感情。画面中大量的红色是苏丽珍内心激情的外化。&br&&img src=&/7266dad94b8cbc1a2f568a02edee1edc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7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7266dad94b8cbc1a2f568a02edee1edc_r.jpg&&&br&下图中蓝色象征着惨痛的回忆和女主角最终的自由(图片《蓝色》)&br&&img src=&/018ed7fb95940ebeadde023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5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018ed7fb95940ebeadde023_r.jpg&&&br&我注意到很多有一定电影欣赏品味,却不是影视专业的观众非常在意影片画面的“感觉”,其实色彩这种潜移默化的表达很多时候就是否有感觉的要素。&br&&br&后期:&br&&br&电影的后期也是增加画面电影感的重要因素,CGI动画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列。其余对画面最直接的修改是电影的调色,胶片时期叫做配光。&br&主要就是通过对素材进行曝光、饱和度、对比度、色相的改变,将画面中一部分地方上色,去除不必要的杂色,凸显所需要表现得东西。因为电影的原素材几乎不会流出,所以我只有拿自己的例子简单示意一下。&br&下图是我恶搞室友所拍的一张照片&br&&img src=&/ed2ebd2d7aa9bdde6066f48_b.jpg& data-rawwidth=&1500& data-rawheight=&75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00& data-original=&/ed2ebd2d7aa9bdde6066f48_r.jpg&&&br&下图是原素材&br&&img src=&/9f8fa94a295c60dfc167bdb7a90312fb_b.jpg& data-rawwidth=&5184& data-rawheight=&34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84& data-original=&/9f8fa94a295c60dfc167bdb7a90312fb_r.jpg&&&br&自己拍的东西不能和电影画面比,可是道理大致一样。在调色中,我压暗了暗部,让画面有力一点,削减了原素材中大量的黄色,让画面冷峻一些,降低了红色的饱和度和明度,去除一下下杂色,把橙色部分饱和度降下来,让人脸显得白一些,酷一些,然后给暗部上深蓝色。&br&&br&好啦,我想到这里基本上已经可以回答题主的问题了,电影画面的精美,源自于对电影画面的严格把控,跟摄影机有关系,但不是主要关系。例如最后两张图片,是用佳能600d拍摄的,使用腾龙17-50,我并不认为它的色彩和锐度有什么不好。在同一个场景里,即使机器换成潘那维申,镜头换成蔡司UP定焦,让我拍,你猜我会拍出天壤之别的东西嘛?absolutely not.
这个问题乍看起来是问的数字机影像为什么画质不如胶片。可是看了附加解释,我知道您想问的问题是电影的画面怎么能做到如此精美?这就变成了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等于在问电影这门视听艺术,视觉的美感是怎么实现的?因为电影的制作有足够复杂和严密的流程,…
&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Martin& data-hash=&dfb793bb7b2eb6ae6c3a6f6& href=&/people/dfb793bb7b2eb6ae6c3a6f6& data-tip=&p$b$dfb793bb7b2eb6ae6c3a6f6&&@Martin&/a& ,我实在对这个话题不知道说什么好。&br&&br&&br&你知道的,在我们中国的影视圈,一直有一个很不好的潮流,叫“器材更新换代派”,此派人数众多,颇有声势,上达高层决策者,下至底层DV青年,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沉迷在器材更新换代上。&br&&br&上层者,如同数字放映派,高清机器普及派,多为电视台和电影科研机构高层,每日只有一件事情,就是要紧跟国际最新技术潮流,用纳税人的钱,不断将自己掌控的领域内的摄影器材更换到最好最新,刚刚鸟枪换炮到DVW 数字Beta,马上就要更新到HDCAM,数据流磁带没用两天,就要更新到数字硬盘。你知道的,电视台一次更新换代得是多大的一个预算?电影科研机构更是热衷于不断申请经费进口数字摄影机,F35,F65,Alexa……总之什么贵买什么,好到处讲学,宣传新机器能创造多好的画面等等……两年前我还在电影科研所听了他们的所谓的Red One的某次讲座,现在那台Red One应该早就尘封在某个密室不见天日了吧……对啊,现在谁还用Red One啊,谁用谁丢人啊!&br&&br&上次在加拿大,一个电视台正在外拍,我看了看,人家还是用的很一般的机器,估计也就是我们地级电视台的水准。&br&其实这些鼓吹人士是和厂商是有利益关联的,这些人总是SONY,松下等厂商的座上客,进一台机器能有多少回扣,具体的黑幕就不必细说了……&br&&br&一句话,在上级领导看来,能够不断紧跟国际先进器材并更新换代是所谓“懂行”的标准。总之,更新换代器材是他们能够呆在位置上的唯一保证,某一天他们不更新换代了,他们在这个位置上能做什么?搞研究?别笑话了,我们没有这个能力。&br&&br&民间的器材派更是不计其数了,我认识很多所谓的电影摄影师,每日挂在嘴边的就是某某机器,某某机器的菜单特别熟悉……可是对最基本的数字电路原理,数字图形的一些常识都搞不懂,到现在还不知道什么叫Gamma值,到现在我还没遇到几个真正把什么叫“白平衡“搞明白的人。可是这不妨碍他们不断游说哪些冤大头去用最新最好的数字摄影机。&br&&br&这样的摄影师多了去了,只要跟他们说胶片,他们整个身子就紧张起来,仿佛做好了战斗准备,因为这是他们的软肋,他们自己也知道。现在我学乖了,不聊这个了。于是就聊数字图像,可是,也聊不下去,他们最多知道几个名字而已,其余的一概不知。&br&&br&我想说的是,你们真的懂电影摄影吗?&br&&br&图片摄影界,这种人就多了去了,几个人凑到一起,你仔细听,几乎没有人谈论对摄影画面有何心得,只要见面,一定谈器材更新换代。说明什么?说明根本不懂图片摄影。&br&&br&电影摄影从来就不是一个胶片原理学,电影摄影的理论主要是对光线和色彩,构图的研究上。不是器材研究学。&br&别的国家我不知道,在中国,大谈胶片必亡的人,大致5%的人是在真正说电影摄影的内行人士,论及胶片的前景,字里行间体现对电影艺术的尊重,剩下95%的人,是在说生意,保饭碗,我打包票,这些人对电影摄影和画面一无所知,他们只不过害怕被别人说不懂,只好拿器材说事。&br&&br&泛滥于影视圈的这个习气,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 nobody knows anything. 大家心照不宣而已。&br&&br&胶片摄影机不能完全被数字摄影机取代,即使这个世界上没有胶片了,数字画面也不可能取代胶片画面。&br&&br&我这里没有隐含一个前提:胶片画面优于数字画面。&br&我只是说,数字无法取代胶片,即使以后根本没有人知道胶片这回事,也是如此。&br&&br&我一直坚信,照片的数量和质量是成反比的。你越是很容易拍,你越是难以出好照片,因为你没必要思考。&br&&br&胶片摄影机,她的不直观性,使得你在拍之前你会思考,你会衡量和评估结果,这一点,数字摄影机都不提供,直接看,看着好了就拍,容易是容易了,可是质量却没上去。&br&&br&说个好玩的例子,某次我和我兄弟在四川秦岭拍一个电影,把摄影机架好了,准备拍一个群山的空镜头,突然左边来了几辆车,下来一群人,长枪短炮的都拿出来,我走过去,问都是什么机器,他们得意起来,说哈苏,宽幅,数字背等等,光机身十几万不止,我点头媚笑不止,他们叹息道,你们这些拍电影的人啊……玩不起的。言语间颇轻视,我小心翼翼的说:大叔,你刚才拿那个测光表拿错了,你对着群山指指点点,用的是亮度表的测量方法,可是你测光表的档位设定在照度表的位置,要么你搞错了,要么您还是不会用测光表吧!&br&那名大叔登时瞠目结舌,口中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忙调转话题说,你那机器多少钱,彼时我用的是Arri 535B,我据实相告,加镜头一千四百万左右。&br&大叔不做一声,几个人收拾行李溜之乎。&br&&br&好吧,胶片摄影机对比数字摄影机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炫富“。
,我实在对这个话题不知道说什么好。你知道的,在我们中国的影视圈,一直有一个很不好的潮流,叫“器材更新换代派”,此派人数众多,颇有声势,上达高层决策者,下至底层DV青年,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沉迷在器材更新换代上。上层者,如同数字放映派,…
这个问题放了很久很久,一直没回答,是因为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说。&br&想了想,再讲一堆技术细节也没有什么意义了,我就谈谈我的一次感受吧。&br&&br&要说这辈子到目前为止,看电影最爽的一次什么时候?不是在电影资料馆看《七宗罪》、《贝隆夫人》、《黑鹰坠落》……&br&我承认,确实很爽,但是那不是最爽的。&br&最爽的,还是我的电影初恋。&br&&br&十几年前,我还是一个在一个野鸡大专里面学习“企业会计”的学生,在武汉读书,国庆节的时候回家,回到我的家乡--长江边的一个小城市。&br&那个时候,我是一个电影爱好者,不过还没打算考电影学院,其实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学校。我只是喜欢看电影,并且还是幼稚地思考一个颇为严肃的问题:是不是去投身电影业?&br&那是1994年九月底的一个炎热的下午,家乡电影院正在放映一部香港电影《东邪西毒》,很多人都去看,因为谁都看过金庸的武侠小说,我当时也好奇,就去看了。&br&&br&这是一次绝对的超级视觉洗礼,电影一开场我就被完完全全地吸引了,很多年以后,连我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br&我那个时候不知道杜可风,不知道王家卫,我几乎什么也不知道,我只认识银幕上的那些演员。&br&电影胶片拷贝很新,很透。电影里面那些美轮美奂的画面,就好像一面通透无比的水晶,将我完全的吸引进去。&br&我当时整个眼睛里面只有那些画面,记得一开始就是一片海,然后是字幕。当时我对银幕上的哪些演职员表都不认识,但是那画面的震撼力还是让我的嘴微张,一直没合上。&br&画面很亮,很白,颜色都好像被洗掉一层一样。在画面里面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褪色”感,那种天空,那种水面,那种室内打光技巧,那种华丽的视觉风格,让年幼的我震惊不已。&br&我完全没看清故事和人物关系,但是那电影画面直到现在还深深地映在脑海里面,我以后再也没这种通透的观感体验。当时我对电影摄影完全一窍不通。&br&我当时回家后立刻给我在外地上大学的弟弟写信,大肆赞扬了一番整个电影的摄影,很遗憾,当时凭记忆说这个电影的摄影师叫程志谷,后来才知道,那是当时的合拍方--北影厂厂长。&br&以后慢慢了解,我当时惊为天人的那种褪色,又有一层蛋清色彩的观感是杜可风用了爱克发胶片的原因(没有办法形容那是什么感觉)。从此之后,杜可风的每一部电影,我都捧场,只为爱克发电影胶片。&br&&br&后来我上bfa在军训的时候,看了一个电影叫《狼女》,装甲兵工程学院礼堂放映的,其实就是于仁泰的《白发魔女传》,那个时候我已经知道了鲍德熹这个人的名字,看的时候也是叹为观止,觉得这个人神奇得不得了。&br&后来上学了,我在电影院里面看了他掌镜的《夜半歌声》,对他的外景摄影风格很有兴趣,听说北影厂在拍《五行战士》,就跑到摄影棚里去找他,当然他不识得我是谁了,我见到他本人,一个花和蔼可亲的白胡子的老头,我以为是外国人,面容很不像中国人,他腰里别着对讲机,英语广东话普通话都说。他还回答了我几个问题,告诉我他是怎么操控摄影遥控臂的。&br&&br&从那以后,我就爱上了电影摄影,一直想搞清楚这里面的门道,只是因为近视的原因,没有考摄影系。但是这不妨碍我对电影摄影的热爱。柯达公司的每次新胶片发布会,我几乎都到场了,从EXR胶片到Vison,每一次看测试片都是极品的享受啊。还记得当时不知道哪个摄影师拍摄的EXR 5287胶片测试片,美到极致。&br&直到现在,我看电影是必须知道Director of Photography是谁的。从HKSC的杜可风、潘恒生、鲍德熹、钟志文、高兆林、黄永恒到ASC,BSC,CSC,AFC的大师们……&br&&br&说了这么多,我只是想说,顶尖胶片电影给我带来的那种观影体验,直到现在也没有被打破过。&br&如果说很多人张口闭口谈数字的话,他是真的没有看过顶尖摄影师掌镜的胶片画面是什么样子。&br&&br&我不诋毁数字,但是我反对诋毁胶片。胶片所达到的画面高度,数字需要很久。
这个问题放了很久很久,一直没回答,是因为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说。想了想,再讲一堆技术细节也没有什么意义了,我就谈谈我的一次感受吧。要说这辈子到目前为止,看电影最爽的一次什么时候?不是在电影资料馆看《七宗罪》、《贝隆夫人》、《黑鹰坠落》……我…
这个要很认真的回答了。&br&如果是住图片摄影,参考这个文章:&a href=&http://www.cphoto.net/xxyd/91.htm&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cphoto.net/xxyd/91.htm&/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如果是电影:&br&&br&虽然在普通观众眼睛里面,很难区分出来,但是专业人士是可以看出来的,因为还是有区别,观众之所以看不出来,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的在看——《Prestige》”。&br&当然不需要让观众看放大的效果,也无需去比较色域,宽容度和柔和度,就介绍几个简单的办法。&br&首先区分是商业巨制还是艺术小片:&br&1,看暗部,除非是Dogma95类型的电影,胶片拍摄的大型商业片的暗部都很饱满,你几乎看不到噪点和颗粒,但是数字拍摄的肯定有,这个技术难关还没有突破。但是如果是艺术小片,数字拍摄的暗部虽有噪点,但是基本可以接受,但是胶片拍摄的艺术小片,暗部就吓人了。当然这是一般情况。&br&2,看亮部。胶片特有的肩部曲线,决定胶片的感光阈值很高,换句通俗的话就是“亮里面还可以更亮”,奥斯卡最佳摄影奖多次获得者Robert Richardson的早期作品就是这样的,亮的地方很亮,亮无止境,比如《JFK》,但是数字摄影机的亮度阈值就比较低了,通俗的说就是“亮到一定程度,就不会更亮了”,当我们看到异常丰富的高亮度层次的时候,一般就是胶片拍摄的了,这当然也是一般情况。&br&3,看颗粒,胶片电影是一定有颗粒的,但是现在最柴的数字摄影机的颗粒都很小,所以一个几乎无颗粒干净的画面,一般来说都是数字拍摄的。当然我前面说过,除非很暗的地方,数字摄影机几乎没什么颗粒。这当然也是一般情况,有时候,全篇都是外景,用低感光度胶片拍摄的电影,颗粒也很小。&br&4,颜色比较淡一点的,基本是胶片,数字摄影机拍摄的,除非可以在后期降低色彩饱和度,否则原始画面的色彩饱和度都比胶片要高一点。&br&&br&当然还可以看颜色的柔和度,看逆光,但是这就比较难了。&br&总结起来,胶片的质感是油画感觉的。
这个要很认真的回答了。如果是住图片摄影,参考这个文章:如果是电影:虽然在普通观众眼睛里面,很难区分出来,但是专业人士是可以看出来的,因为还是有区别,观众之所以看不出来,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的在看——《Prestige》”。当然…
以前在网上看到过一句话:&b&比技巧更重要的是用心。&/b&&br&&br&其实从结果来看,胶片和数码区别并不大,所谓的胶片质感,可以通过PS调整色彩色阶等等实现,想要噪点的话,PS里面有足够多的滤镜来实现你想实现的效果。&br&&b&可是技术上的东西,毕竟只是技术,技术和创作者的思绪、情感、经验是两码事。&/b&&br&&br&对于这个主题来说,数码相机拍照成本很低很低,有了好机器,快门随便摁,曝光不正确?拍成RAW回头改就是,或者来个包围曝光,怎样都不会错了吧。构图不好?那可以多拍几张,总有一张能看的对吧。&br&但是用胶片来拍的话,成本就高得多了哦。每次摁下快门,你都很难(在暗房实现,成本更高,对技术的要求也更高)再去修改已经拍下的东西,没办法复制曾经用过的那几百分之一秒,你会不会因为这样的原因更加用心呢?&br&&br&&b&艺术这种东西,越是精品,越是需要用心,越是不可复制,越显得弥足珍贵。&/b&&br&胶片和数码作品,从结果看是不会有太大差别的,&br&真正有差别的,是取景器后面的那颗心。&br&&br&对了,开头那句话,好像是&b&加藤鹰&/b&说的。
以前在网上看到过一句话:比技巧更重要的是用心。其实从结果来看,胶片和数码区别并不大,所谓的胶片质感,可以通过PS调整色彩色阶等等实现,想要噪点的话,PS里面有足够多的滤镜来实现你想实现的效果。可是技术上的东西,毕竟只是技术,技术和创作者的思绪…
如果是在电影院看普通放映的电影,分辨胶片还是数字放映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固定镜头时看画面是否在轻微地晃动。&br&&br&因为放映机磨损,大多数拷贝放映都很难避免拷贝过片门时百分之百稳定,所以投射到银幕上的画面都会有轻微的晃动。而数字放映是不会有这种问题的。
如果是在电影院看普通放映的电影,分辨胶片还是数字放映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固定镜头时看画面是否在轻微地晃动。因为放映机磨损,大多数拷贝放映都很难避免拷贝过片门时百分之百稳定,所以投射到银幕上的画面都会有轻微的晃动。而数字放映是不会有这种问题…
-&br&没有一个导演会喜欢胶片,相信我。&br&史派克.李说的好,(大意是)「当我可以重来一万条时,我就不会怀念胶片了。」&br&&br&那些说他怀念胶片的导演,不过是一种对传统的尊重和惋惜。&br&&br&胶片能作的事,没有一件,数字作不到。(下面,附上特例)&br&数字能作到的,胶片却作不到的事,坦白说,多到你数不过来。&br&&br&总之,卓别林的电影艺术,高度无人能及。&br&但,我们都不是卓别林,我们只能忘掉默片,继续向前迈进。&br&&br&-----------------------------------------------------------------------------------&br&&br&ps:&br&&br&当然,还是有例外的,除了「直接动画」和「纯粹动画」外,我想不到胶片留存的理由。&br&&br&&blockquote&via : &a href=&http://art.tnnua.edu.tw/animate/%E5%AF%A6%E9%A9%97%E8%88%87%E6%B7%B7%E5%90%88%E5%AA%92%E6%9D%90%E5%8B%95%E7%95%AB%E4%B9%8B%E6%8E%A2%E7%B4%A2.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實驗與混合媒材動畫之探索&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直接動畫(direct animation)和純粹動畫 (absolute animation)。&br&&br&直接動畫:指無需透過攝影機來執行製作過程的無攝影機動畫(cameraless),即直接在底片上用繪圖、刮擦等方式作動畫。連?萊(Len Lye)可說是直接動畫手法的開創者,諾曼?麥克拉倫(Norman McLaren)師承他的觀念和技術並將之發揚光大。美國實驗電影作者史丹?布萊克治(StanBrakhage)亦大量採用直接在底片上作畫的手法,他的《蛾光》(Moth light,1963)一片中甚至將蛾的翅膀、花瓣和種子直接黏貼在影片膠捲上,呈現出特殊的質感。&br&&br&另一類型則是指在攝影機底下直接創作,有別於傳統手繪動畫之事先構思好畫面,並經過測試才進行拍攝的過程。直接動畫於創作實驗中,作者常隨著材料的特性即興創作,每一個畫面完成後便無法重新來過,最後只剩下影片膠捲。以砂動畫創作著稱的卡洛琳?麗芙(Caroline Leaf),其創作方式即屬於此類型。&/blockquote&&br&-
-没有一个导演会喜欢胶片,相信我。史派克.李说的好,(大意是)「当我可以重来一万条时,我就不会怀念胶片了。」那些说他怀念胶片的导演,不过是一种对传统的尊重和惋惜。胶片能作的事,没有一件,数字作不到。(下面,附上特例)数字能作到的,胶片却作…
来自子话题:
主要是这几点:&br&&b&1,长时间曝光不需要消耗电力等。&/b&有些天文摄影需要长曝光几小时,现有数码感光元件,在长时间通电的条件下,噪声、发热量、计算负载量都没有优势。&br&&b&2,大幅面的效率更高。&/b&现在虽然也有了上亿像素的数码后背或传感器,但是出图慢、成本高。以今年哈苏新品H4D-200MS为例,拍摄一张2亿像素的照片需要配备一部装有8GB Ram 以及至少 转硬盘速度的电脑才能处理极高流量的数据。&br&&b&3,无低通滤镜。&/b&目前常见的CCD/CMOS前,会加有低通滤镜,帮助消除摩尔纹和滤除紫外线、红外线,但缺点是影响画质通透感和细节质感。目前少量机型取消了传感器前的低通滤镜,如徕卡M9。&br&&b&4,全方向感光。&/b&胶卷的感光是全方位的,能感受到来自镜头所有方向的光线。数码传感器对中央光线敏感,对侧面光线不敏感,因此数码时代的可换单反镜头都经过了优化设计。&br&&b&5,每次感光都是清洁的新片子。&/b&胶卷每次过片后,都是一次新的感光,等于做了一次清洁。数码传感器是固定的,表面落尘如果不清除,会一直存在在那里。另外,传感器本身有使用寿命,胶卷可以不停更换。&br&&br&胶卷容易被误解,但已经没有的优势:&br&&b&&i&1,宽容度。&/i&&/b&对135相机来说,彩色反转片的宽容度在5EV左右,彩负在8EV左右,黑白在10EV左右。而全幅135数码已经可以达到12EV以上。&br&&b&&i&2,细腻度。&/i&&/b&理论上卤化银颗粒非常小,但实际的胶卷拍摄和冲扫过程中,湿度、温度、药水、冲洗方法、扫描机器、扫描处理软件……都会影响画质,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而数码的细腻程度是一致稳定的。
主要是这几点:1,长时间曝光不需要消耗电力等。有些天文摄影需要长曝光几小时,现有数码感光元件,在长时间通电的条件下,噪声、发热量、计算负载量都没有优势。2,大幅面的效率更高。现在虽然也有了上亿像素的数码后背或传感器,但是出图慢、成本高。以今…
来自子话题:
恰好手头有台徕卡M6和凤凰205,就答一下。&br&&br&(图片来自网络)&br&&img src=&/a52e29b2c7b2ebaa9e9bcd9136dcbc2c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9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a52e29b2c7b2ebaa9e9bcd9136dcbc2c_r.jpg&&&br&&br&&img src=&/1fe98f59fbdc9cab1bb98e0a_b.jp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3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1fe98f59fbdc9cab1bb98e0a_r.jpg&&&br&&img src=&/c9ae48d8ca1cf95fd650ddb5a3b414f3_b.jpg&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8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c9ae48d8ca1cf95fd650ddb5a3b414f3_r.jpg&&&br&&br& 徕卡和凤凰都有旁轴与单反,我们只说旁轴,就以徕卡M6和凤凰205举例。&br&1. 对焦方式&br&徕卡的旁轴是经典的机械联动测距对焦,凤凰205采用镜头与取景器联动测距的对焦方式。&br&2. 镜头&br&凤凰205采用一颗不可拆卸的50mm镜头,采用天塞结构三组四片。&br&徕卡M系列是可更换镜头,早期有螺口的,后面采用插刀式。可以更换各个焦距的镜头,如35mm,50mm,90mm等。&br&3. 快门方式&br&凤凰205是镜间快门,徕卡M是焦平面布帘快门&br&4. 光圈与快门速度调节&br&徕卡M的快门速度调节旋钮在机身上方,凤凰205是放在镜头上。&br&徕卡M的快门速度最快到1000分之一秒,凤凰205是300分之一秒。&br&&br&5. 上胶卷方式&br&徕卡上卷时需要拆卸底板,凤凰205是后盖横向打开。&br&6. 自拍&br&凤凰205上好像是有自拍功能的,徕卡M上我没找到,应该是没有的。&br&&br&=================&br&附:&br&很奇怪一些答案里那种莫名其妙的嘲讽感觉,凤凰205确实性能做工都无法与徕卡相比,但都是相机,都是机械,都凝结了远去的记忆。&br&凤凰205现在大概两三百块,徕卡M6机身+50 F2的镜头大概一万五左右。差几十倍。&br&但是,父母那一辈人,当时要想买台凤凰205,需要攒半年到一年的钱;现在我们这辈想拥有个徕卡M6,半个月或一个月工资就够了。哪个更金贵?家里用凤凰205拍下来的老照片,和现在用徕卡拍的街拍,哪个更值得珍藏?
恰好手头有台徕卡M6和凤凰205,就答一下。(图片来自网络) 徕卡和凤凰都有旁轴与单反,我们只说旁轴,就以徕卡M6和凤凰205举例。1. 对焦方式徕卡的旁轴是经典的机械联动测距对焦,凤凰205采用镜头与取景器联动测距的对焦方式。2. 镜头凤凰205采用一颗不可…
来自子话题:
数码容易暴露摄影水平
数码容易暴露摄影水平
可以参考这个回答:&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question/2020&/span&&span class=&invisible&&3790&/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br&要回答这个问题,提问者可以先搜索一下,这个问题过于庞杂,有很多原因。&br&但是要简单的回答,仅举出其中和颜色有关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br&电影胶片是油溶型感光乳剂产生颜色。&br&各个感光乳剂层(红绿蓝)之间是互相浸润的关系,如同油画颜料一样,是互相渗透的。&br&这就造就了一种类似于油画的画面效果,颜色水乳交融,互相浸润,其宽容度,反差,柔和度都是CCD,CMOS所无法比拟的。&br&另外,其实电影的画面在创作的时候,投入的资源是很大的,你看到的很多电影都是白发苍苍,拍过上百电影的,挂着各大电影摄影师协会头衔的行业精英的艺术贡献,电视根本无法比。&br&&br&还有一点,画面的精美和光照和美术置景,服装是分不开的。
可以参考这个回答:要回答这个问题,提问者可以先搜索一下,这个问题过于庞杂,有很多原因。但是要简单的回答,仅举出其中和颜色有关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电影胶片是油溶型感光乳剂产生颜色。各个感光乳剂层(红绿蓝)之间是互相…
说几个简单易懂的基本暗房技术和工具吧!&br&1.羽毛&br&如果在用放大机放大底片时发现某块过曝了,可以在曝光相纸时用羽毛在那块的上方来回扫,减小曝光量。后来在PS中称之为“羽化”&br&&br&2.有洞的硬纸板&br&作用和羽毛相反,局部增加曝光量。&br&&br&3.相纸在显影的时候如果发现在放大机下曝光的时间不足,可以将照片泡在显影液里用手擦,但这是没有办法时的办法。&br&&br&”开眼”这种高难度动作,不会。。。
说几个简单易懂的基本暗房技术和工具吧!1.羽毛如果在用放大机放大底片时发现某块过曝了,可以在曝光相纸时用羽毛在那块的上方来回扫,减小曝光量。后来在PS中称之为“羽化”2.有洞的硬纸板作用和羽毛相反,局部增加曝光量。3.相纸在显影的时候如果发现在放…
当然有必要了,只要声音没有和视频录在一起,就有可能出现倒打场记板的情况。&br&&br&先说一下为什么要倒着打场记板。&br&因为这是一个信号,表示该场记板所记录的是这个场记板画面之前的电影镜头。因为通常场记板画面之后的画面是规定画面。&br&因为在有的时候,电影镜头很危险,比如爆炸,或者不方便,比如汽车镜头,不方便打场记板,又或者事发突然,没来得及打场记板,所以把场记板打在后面,为了区别正常的场记板,所以倒着打。&br&&br&数字时代,这些情况依然可能出现。
当然有必要了,只要声音没有和视频录在一起,就有可能出现倒打场记板的情况。先说一下为什么要倒着打场记板。因为这是一个信号,表示该场记板所记录的是这个场记板画面之前的电影镜头。因为通常场记板画面之后的画面是规定画面。因为在有的时候,电影镜头很…
因为胶片电影的画面质量、色彩饱和度、分辨率、颗粒质感、宽容度等非常之高,技术也相当成熟。&br&&br&数字电影画质早期根本无法与胶片画质相提并论,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技术每年都快速革新,并且已经有追赶上35mm胶片画质的可能性,甚至接近(比如红遍全球的Red One数字摄像机或更先进的摄像机)。但是,距离imax大幅70mm胶片的画质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目前,好莱坞已经逐步放弃35mm胶片,全球电影院都在大量建立数字影厅而淘汰胶片影厅,柯达公司已濒临破产,胶片电影正在飞速死亡的路上。但是,由于两者感光原理(化学与电子)根本不同,数字无法在短时间内100%超越胶片画质,而胶片也不可能短时间内100%灭亡。
因为胶片电影的画面质量、色彩饱和度、分辨率、颗粒质感、宽容度等非常之高,技术也相当成熟。数字电影画质早期根本无法与胶片画质相提并论,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技术每年都快速革新,并且已经有追赶上35mm胶片画质的可能性,甚至接近(比如红遍全球的Re…
来自子话题:
坚持胶片的原因,主要原因:没钱;第二个原因:后期无力,第三个:某种情结。&br&
故事有点长,容我慢慢道来&br&
因为我接触相机比较早,从小时候记事起,我爷爷就在用他的三部器材拍我,一部华夏旁轴,一部海鸥单反,一部长城120单反。稍微大点就开始带我四处去拍照片,拿他的华夏旁轴给我玩,顺带教我如何使用相机,如何调光圈快门,如何看曝光是否正确,教我光圈和快门的关系,以及不同组合对影像的影响。当然了,当时也是半懂不懂无所谓嘛,拿着相机胡拍罢了,毕竟是个比较好玩的玩具。然后听他和他的影友讨论器材,至今仍然记得段医生说的蔡司镜头,我爷爷说的海鸥标头很好了等等等只言片语,当然万变不离其宗的几句话就是:&b&最大光圈软,收小几档光圈就很好了,常常对我说的就是,光圈收小点,会更清晰,这些话是不是很耳熟,有木有!!!???&/b&不过那个时候想拍,爷爷也不一定让我拍,毕竟胶卷很贵嘛,残念。然后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突发奇想要拿我爷爷的LC-A去拍一个学校的活动吧,然后拿去拍了,黑白卷,然后我很拉风的在主席台上上蹿下跳,拍升旗,拍拍人物什么的,俨然一枚报道摄影师的节奏。但是,大家 永远不要忘了墨菲法则的存在,当天我上窜下跳拍了一早上,把爷爷留给我的半卷黑白拍完了。中午回家的时候爷爷看了眼取景器,咦,怎么那个灯不亮,我没懂什么意思,然后下午爷爷冲出这卷胶卷才知道是什么意思,万恶的LC-A,关键时刻电力不足,快门没释放,我拍那半卷全是白的,白忙活一上午。好桑心。人生第一次拍片经历以空白片终结,竟然是一枚小小的电池。┗|`O′|┛ 嗷~~ !!!伤心的分割线。然后到了高中,丽江上高中快毕业的时候借过我二舅的理光拍过学校,回家补习的时候借过爷爷的海鸥拍过学校,都是后话了。然后考上大学了。我亲爱的二舅送我了一部佳能A620,当时的准专业机皇,仅次于G系的唯一分割点就是没有raw格式,然后这部数码就磕磕绊绊陪我读完了整个大学,当然,我还是没有放弃胶片,每个假期都买几个胶卷回去,然后用我爷爷的相机安安心心拍照片,那个时候就发现胶片和数码拍起来,确实是两个心态。数码调色确实很烦,花了巨资买了一卷e100vs放到LC-A拍了一卷之后发现,数码就是个渣啊!!不过数码优势是方便,记录一帮同学各种2B青年造型时候最适合了。直到我有一年暑假借了一本&b&《兵书十二卷》第一版&/b&,这本书开始让我中毒不浅,赵嘉在书里面讲的各种器材,比如说G2,(这货就是一G2推销员),巧思,T3 ,GR1,M6等等器材,看得我欲罢不能,当时求助万能的淘宝,好贵,买不起啊。残念。然后继续各种YY,这本书确实让我受益匪浅,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对器材有了新的认识,不再拘泥于我爷爷他们那一套常规镜头的用法,学习到了顶级器材顶级用法,全开光圈各种来的玩法,看得我口水直流,只能默默对着我那个2.8-4.1的620残念。最重要的一点,这本书彻头彻尾灌输的土豪思想就是,要买就买顶级器材。然后工作了,面临分水岭,到底是胶片,还是升级数码,当时太尼玛穷了,好吧,我是穷逼,看了看数码,能达到我要求的,不对,勉强能达到我要求的机器,好几千那。买不起。于是乎,决定继续胶片吧,但是当时连胶片相机也买不起好吧,发现我二爷爷的x700已经淘汰,于是赶紧抢过来,总算有机身了,然后慢慢齐了几个镜头,都几百块的镜头,烧得起。不过数字化又是个难点,当时考虑很多方案,打算入9000f了,结果校内刚好有一个135底扫低价出,比9000f还便宜,1.5k拿下,从此决定只玩135。当然这个扫描仪也折腾了不少时间现在才能扫的满意,不输全幅数码。影像输出得到稳定解决方案之后,收入开始稳定,再次游走在数码与胶片的分水岭。常年使用胶片机,光学取景器对我有无以伦比的重要性,胶片的便捷操作感也很重要,并且,我的习惯焦段偏广,当时残幅机器都非常贵啊。买了机身配狗头,这样的搭配接受无能啊,就算买了机身,以后换牛头,但是机身又得更新换代了,投资太多。不像胶片机,只要有胶卷,他就能拍,毕竟成像和机器是分离的,只需要机身正常工作就行,最关键,一个数码机身够我买G2一机好几镜啊,G头那素质是数码单反套头能比的么?!旁轴的操控便利性是数码单反能给的么?而且我一直不相信数码的高感与长曝,胶片不存在这个问题,暗部永远不会像数码一样出现噪点。所以首先购入G2,G28。然后又从日本弄了套G2+45 35 90。到手之后第一卷反转片拍出来才知道,影像竟然可以如此完美,分辨率,色彩,边角,整个片子的色调都那么的高雅,口水都流出来了啊,怒甩X700不知多少条街啊,虽说当时 x700上了原厂美能达头的时候拍出来的片子就惊艳了一下,比海鸥和LC-A美太多,但是没有使用G头这么震惊好吧,这就是蔡司的魅力。然后那几个G头的价格,连个数码机的残幅狗头都不够买啊。这时候铁了继续胶片的心了。到现在,胶片用了三年多,照片越来越拍的少,拍的雷同的东西越来越多,思考我需要什么影像,以及我需要表达什么,思考多于拍摄,也是件好事情,不至于乱拍些自己都恶心的片子。然后,胶卷器材越来越多,我几乎收齐了当年yy了很久的《兵书十二卷》里面提到的不贵的相机。便携机有T3,TC-1,CM,巧思,禄来35,GR1s,这些已经是胶片便携机顶峰,无法再被超越,旁轴可换镜头相机有G2,G1,M6;镜头有除了G16和出掉的G45 G35-70之外的四枚G头,和M50 2,虽说这几枚镜头虽说比起某些顶级头来说,不是胶片的顶峰,但是这几只头对于我来说,完全能提供足够甚至多余的光学素质。我这几台相机和镜头,每一只镜头都有他独到的表现力,都有他善于表现的东西,G头和T3的蔡司味道,M头和CM的徕卡味道,巧思的味道,禄来的味道,理光的味道。每一台相机都有独特的操控感,M6和禄来35那种原始的操纵感,TC-1的设计精妙,T3的操控和影像质量,GR1s的便携,巧思的大光圈,G1的轻便,G2的全能,各种机器的不同操控感觉都让我欲罢不能,我只需要将他们用的更好,让他们忠实服务于我,拍出我想要的东西,已经足够。每每把玩起这些器材,总有种久违的感动。只要胶卷存在一天,我就会继续使用胶卷。
坚持胶片的原因,主要原因:没钱;第二个原因:后期无力,第三个:某种情结。 故事有点长,容我慢慢道来 因为我接触相机比较早,从小时候记事起,我爷爷就在用他的三部器材拍我,一部华夏旁轴,一部海鸥单反,一部长城120单反。稍微大点就开始带我四处去拍…
(多图)&br&听说品茶分三个档次,上品的讲究水,中品的讲究茶,下品的讲究器。类比起来,拍胶片最关键的其实是冲洗(当年有多少有志少年被彩扩店消磨了情怀啊!),其次是胶卷,最后才是相机。&br&&img src=&/bb07eb4bc541c4cfc7da2fca97c3b6a8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bb07eb4bc541c4cfc7da2fca97c3b6a8_r.jpg&&以上是杭州画英雄冲洗店冲扫的,店主很年轻有情怀。单看上图颜色,个人认为很有胶片味,要是放在垃圾彩扩店用失效药水来冲洗,我想一定会惨不忍睹。(药水不新鲜会让照片呈现品红色)&br&所以真心建议,先要找到一家靠谱的冲洗店。(这也是我惨痛教训得来的经验)&br&&br&————————————————————————————————————————&br&&br&现在很多相机想买都买不到了。网上的照相器材交易除了淘宝还有蜂鸟网,无忌的好久没去了。买相机最好还是亲眼见一见,没用过的最好摸一摸看看手感。有时候会在几台机子上纠结,其实一上手,看看取景器,听听快门声音你就知道该买哪台了。&br&市面上的胶片机基本都是二手的,大浪淘沙,剩下的都是一些尚有利润可图的相机,有幸拜访过北京的五棵松,上海冠龙和星光,杭州的婚纱照材市场,香港的陈烘相机,经典名机汗牛充栋。(别的城市也有很大的市场,比如广州,遗憾无缘得见)&br&&img src=&/e6af9afb39a23aedeb844a_b.jpg& data-rawwidth=&512& data-rawheight=&3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2& data-original=&/e6af9afb39a23aedeb844a_r.jpg&&图片来自网络,陈烘本人极儒雅,精明的商人思维(其实哪里的老板不是呢),砍价前做好功课。&br&&br&相机是跟人最接近的器物,很多恋物者会很看重相机的手感。&br&以下个人使用经验和观点,有一说一,不涉品牌及名族情感等问题。&br&另外根据题主要求,略去了五千以上的135和120相机。&br&&br&为什么不选国产机,因为笨重。笨!;重!&br&&br&江青喜欢拍照(技术很高超呢!),当时在她授意下仿制哈苏制造了东风相机,仿制徕卡M3制造了红旗20相机。她提出的要求是“无论是牙咬还是脚踹一定要(把相机)造出来”(原文是小时候杂志上看到的,现在网上也搜不到原话了,欢迎指正)技术公关我知道的主要一个是快门,另一个是加工两个啮合的锥形齿轮。快门后来是有工人在池子里撒了泡尿,增加了弹簧的含氮量才提高了快门速度(待证实)&br&当时这些机子新华社都是买一台来供着,该用哈苏还是哈苏,徕卡还是徕卡。反正公款,又好用。&br&本人曾有台DF2,那已经是很后来的事了,比起DF1虽然已经精致很多,但跟进口相机一比就是月饼和月饼模子的差距。(月饼模子就不上图了吧:))不过海鸥的标头当初还是有口皆碑的。&br&&img src=&/a60f3b75c232f28365f1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a60f3b75c232f28365f1_r.jpg&&&br&我为什么放弃了凤凰205&br&现在来看做工无论如何是粗糙的,机械结构直接而粗暴,毫无美感可言。不适合小资小清新,甚至都不适合做道具。&br&最主要的,对焦累啊,联动测距基线短倒也算了,黄斑又很浅,那叫一个累!&br&&img src=&/95ad9bc5a6aece22a93f381b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95ad9bc5a6aece22a93f381b_r.jpg&&&br&胶卷时代,市面上最常见的相机除了德国的徕卡,禄来,康泰时;瑞典的哈苏。其他都是日本机的天下,尼康,佳能,奥利巴斯,潘泰克斯(现在叫宾得),美能达。这些品牌当年都是摄影爱好者口中如数家珍的谈资。&br&&br&我为什么没买美能达X700&br&90年代中叶,买一台X700的钱,买一块瑞士梅花表还有的找。过去当然是买不起,现在呢,说实话,看不上了。&br&听说过太多人了,买齐了整套美能达,一机两镜(变焦)闪灯过片马达。没用俩月都出了,换来一台FM2。先不说他的电子快门和可疑的电容,可能是塑料件用太多吧,手感这东西真的很奇怪,用过了才知道。而且MD卡口的好镜头历史上本就不多。&br&不过本人觉得美能达的取景器看着实在是舒服,大且亮!哈苏都用美能达的对焦屏哦。&br&虽然很多x700的老用户都对此机爱不释手夸赞有加,但因为怀念胶片而去购买二手机器的话还是有更好的选择,尽管已经很便宜了,算是实惠之选,但花20个胶卷的钱倒是不如用LOMO或立拍得来得有情怀。你说呢?个人观点。&br&&img src=&/ba8cedc267f9d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5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ba8cedc267f9d_r.jpg&&&br&望而却步的奥林巴斯&br&奥林巴斯早就是光学界的大佬,当年的om系列就以做工精致体积紧凑著称。&br&按我的性格是很喜欢这类相机的,当年也是没钱,而且在国内市场上比较少见,多的也是om-10,om-20这些两位数业余版。现在还能见到的最高等级的是om-4ti钛版本。但是价格昂贵,是当收藏品出售的。前面也说过,市场上能剩下的都是尚存利润的产品。&br&缺点不是没有,你看下图的快门环,是在镜头上的,光圈环在镜头前部,对于操作都要从新适应的,另外om镜头难找,尽管光学质量无可挑剔。&br&&img src=&/85d924fb3f69ee15fd7d78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5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85d924fb3f69ee15fd7d78_r.jpg&&&br&&br&我为什么出掉了TC-1?&br&当年国外有人只用tc-1拍的照片办了个影展,可见素质不容小觑。(他的镜头因为太过出色,还出过螺口的版本可用于徕卡相机上)机器本身真是美的不像话,而且贵气。所有运作只靠一个马达,体积真的是最小最小了。操作不是问题,但是取景器太小,眼睛真的看的太累了!如果你根本不情愿靠近取景器去取景,还怎么去拍啊。&br&28mm的焦段适合风景,扫街。对我来说太广了。光圈是大小不同的孔板切换,所以能做到很圆,但就是这个动作,要是切换没到位而启动关闭相机就会故障,几乎所有的返修都是因为这个原因。&br&&img src=&/e64c7c345fb609acdcfab918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41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e64c7c345fb609acdcfab918_r.jpg&&&br&我为什么没留下禄来35&br&买不到测光电池啊亲,电池为老式的LR9625,现在 就连电池转换套都没有卖的了(淘宝曾买到过)而且就算转换了,电压不对测光也不准啊,万幸是机械快门不影响拍照。&br&机器只能估焦,老机器一般都修过,但是镜头装回去容易装差角度,对焦很容易因装配不当而对不准,除了实拍又无法验证。(本人就收过一台焦距装差的禄来35,后来自己测试,拆开修理完工后低价转掉了,真是业界良心啊!)&br&内部都是薄片的杠杆结构,装配稍有偏差,机械测光杆就秀逗了。&br&机器是口袋机经典,由海因茨·瓦茨科设计,天塞或松纳结构镜头,近乎天才的设计,可靠的机械结构,后期大部分在新加坡生产。建议买此机最好确认无拆修。&img src=&/0c54c80b3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7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0c54c80b3_r.jpg&&&img src=&/c60e09a9befee6f7d5d4df_b.jpg& data-rawwidth=&177& data-rawheight=&23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77&&英女王使用禄来35相机&br&&br&尼康35Ti的优缺点&br&此相机太美了,钛金属色外观,尤其相机顶部指针式仪表盘,在晚上开启照明,亮骚极了!&br&当年此机的宣传语是“用于严肃摄影”(难道用其他口袋机都是开玩笑的吗?)一方面也说明了厂家对此机镜头的自信。&br&&img src=&/3d52ebcffcfa3_b.jpg& data-rawwidth=&550& data-rawheight=&37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0& data-original=&/3d52ebcffcfa3_r.jpg&&&br&&img src=&/1b205c4da5b72d3ed682449bca6e7af6_b.jpg& data-rawwidth=&362& data-rawheight=&49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62&&缺点嘛一个是外科涂层容易掉,尤其经常刮擦的开关拨杆附近和八个角尖锐处,另外强制开启和关闭闪灯按钮面积小,按压时容易失误(这一功能我还是经常能用到)。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28Ti改成了拨杆式。&br&&br&总之,为什么最好不选自动相机&br&因为拍太快了,即便不是从节省的角度出发,我们也希望有较高的出片率,拍一张是一张,那样才有成就感啊。为什么徕卡M备受推崇?很多人讲的都有道理,纯机械,可靠,简单,做工扎实,但最根本的不在机器本身而是在它的拍摄方式上。他能让拍摄者慢下来,用心构图考虑曝光和景深,它改变的是一种拍摄方式。事实上据我观察出片最高的还不是徕卡m,而是120相机,因为拍的更慢。&br&&br&如果有机会我会考虑进的机子&br&(120相机有很多精品,可惜价格太高,跟他们比,徕卡都不算什么。所以在这里就略过。)&br&&br&首选尼康F3&br&曾经有个杂志上的海报是以美国的航天飞机为背景的尼康F3。当时就把我给我震撼了,从那时起我就一直梦想着拥有这么一台相机。可惜现在哪哪都搜不到这张照片了。&br&还有小时候看书,唐师曾采访加沙地带也是把一台坏了的F3给大兵哥把玩才坐上了一辆坦克。哎,简直仰慕得紧!&br&实惠些呢可以选择FE2,再不济FM2,讲究收藏性的可以选蜂巢钛合金快门帘版本的。后期都是铝制快门帘了。&br&&br&&img src=&/e8a900c83f541b98496e91ffad32630f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1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说了尼康不说佳能好像很不好意思,不选佳能是因为二手的镜头没尼康多,甚至没有徕卡镜头多。(个人经验)不过曾见到有女孩子背着台银色AE-1,那绝尘的气质绝对加分!&br&&br&康泰时T2&br&扎实的手感和油润的镜头,故障率低。另据说快门有时滞,各项电子数据有些落后。&br&&img src=&/629fad52c019d83bbba62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629fad52c019d83bbba62_r.jpg&&&br&徕卡CM&br&优秀的徕卡基因,专业的镜头,德国制造。缺点有些人嫌机身太厚,据说排线容易故障。&br&&img src=&/508aa3eac76eeeb025e32d2bd390c3a7_b.jpg& data-rawwidth=&450& data-rawheight=&34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508aa3eac76eeeb025e32d2bd390c3a7_r.jpg&&&br&剑走偏锋之装13之选——女伯爵&br&这台是Zeiss的Contessa,1950年问世,使用最常见的135胶卷,折叠机身,黄斑测距,带测光。从照片上就可以看出他的做工已经是蔡司顶级的工艺,尤其是金属部件的电镀加工,半个多世纪后仍然光彩照人,由于严谨的做工和小巧而贵气的外观,被美称为女伯爵。&br&曾经上手过,手感惊人的好,对焦环相对有些薄,快门扭在镜头上。价格也不贵,成色不错的2.5k的样子,几年前的价格。&br&&img src=&/571add5eba4827caaec35b3cac354bf0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571add5eba4827caaec35b3cac354bf0_r.jpg&&&br&同样精彩的还有Voigtlander Vitessa又被誉为天线机,可是折叠机里的精品啊!&br&福伦达是百年老店了,光学素质当年可是扫地僧级别的。&br&&img src=&/dedf6bf5fc1ae_b.jpg& data-rawwidth=&550& data-rawheight=&51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0& data-original=&/dedf6bf5fc1ae_r.jpg&&为什么我会推荐以上两款相机呢?玩胶片玩的就是情怀。想起北京的大仙居给我说的一句话,“要装13就装的狠一点!”哈哈,所以后来我选了某纪念版。这是后话。&br&还有一个原因是现在还能找到这两款相机,而且为数还不少,国内几个数得上的市场一定会找到几台,相比尼康FM2我本人倒是越找越少了,可能新一点的FM3更能卖出价钱吧。&br&&br&本以为市场上的古董机就这么几款,后又实地证实了一下,看来还是我太主观了。市场内充斥着我闻所未闻的相机,有我未知的精品,也有充当婚纱照片中背景的垃圾。现在想来其实什么机器都有缺点,很多机器都是玩过了才知道,对用过的一些解毒了,还对一些没用过的向往,说不定也会受不了其中一些的缺点。小的机器就不能要求太多,老的机器,也不能要求他全能。看着前人留下这么多优秀的遗产,不要感叹相机无穷,进一步有一步的欢喜。
(多图)听说品茶分三个档次,上品的讲究水,中品的讲究茶,下品的讲究器。类比起来,拍胶片最关键的其实是冲洗(当年有多少有志少年被彩扩店消磨了情怀啊!),其次是胶卷,最后才是相机。以上是杭州画英雄冲洗店冲扫的,店主很年轻有情怀。单看上图颜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州有什麼好玩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