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个材料作为第一段的作用例子的作用

当前位置: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是鲁迅先生的一句话。这里的“我”是指我们每个人自己,“我”的存在对所有的人和事物都有影响。当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们的情感和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的时候,无论看远方,还是看身边,鲁迅的这句话都会让我们想到很多……&请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自选文体(除诗歌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题型:写作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例文1】与我有关即使是花朵凋零,即使是一条小鱼奄奄一息,仍旧与我有关。在年华的青葱岁月里,我听到约翰·多恩那低沉而意味深长的话语:“谁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受到损失,因为我孕在人类之中。”的确,我们以及种种一切的生物,还有自然,共同搭载着如诺亚方舟一艘的救生艇。生生不息,息息相关。我们搭乘的是同一艘艇,我们面对的是同样的风浪,我们要去的是同一个地方。要知道,我关心一个乘客,也就是在检修船的情况。也许很多人很被这样的一个小女孩所深深的打动了。她在海滩上玩耍时,看见那时被海浪遗留在海滩上的垂死挣扎的鱼,便径自将一条又一条的鱼扔回大海。一旁的大人疑惑了,而她只说:“它们想要回家,这每一条鱼我都要放回大海,它们都与我有关。”于是,游客们纷纷加入。刹那间,原本被置之不理的鱼,都成了人们在乎的对象,只因那句:与我有关。我们该庆幸,人们最终有所行动。不然,当我们像那些鱼儿垂死挣扎时,我们面对的也只会是“与我有关”的袖手旁观。最近,印度首富花费20亿打造的豪宅终于完工,工程之浩大,装饰之奢华,自是不用多言。这一幢6人居住的豪宅将雇用600个佣人。20亿、印度,6人、600人,当你看见这四组名词时,你是否感到一种莫大的讽刺。当印度街头仍难免有人处于饿死的困境时,一座富丽堂皇的大厦已冰冷的矗立。那仿佛是一种蔑视和一种无底的冷漠,一种对这个国家底层贫苦人群的不理睬。大楼上装裱的黄金,即使在夜晚都闪着光。强光刺伤、刺疼了每一个人的心。我们不得不接受这位首富“与我有关”的眼光。同样富有的,不对!应是更富有的巴菲特,这位富可敌国的股市传奇,即使他完全有能力去造一座更为奢华的住所,然而他没有,——时至今日,都与其子女住大约100多平方米的普通公寓。同时,他将其99%的财富都奉献给了这个社会。他说:“我赚的每一分钱都与每一个人有关,每一个人也与我有关,我应该予以帮助。”约翰·多恩的话语继续传来:“别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它为你而鸣。”这种种一切与谁有关,与我有关,与我们有关。【例文2】未曾独自演绎冬吹落了最后一叶枯蝶,此情此景,你是否想到了“孑然”一词?我只想告诉你,置于流年的舞台,你我未曾独自演绎。汨罗江边,高冠岌岌、长佩陆离的屈子轻轻吟叹:“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望向明媚的远方,他却觉得如此晦暗,他是如此热爱这片土地和这些人民,可是他所有的希望都随着这放逐幻灭了。所以,他选择了灭亡……屈子演绎了一场悲歌,却让人们读懂,他瞳孔中的远方与心中盛装下的济世。“叮叮”驼铃和着欢快的唢呐,却依旧掩不住凄凉的音调肆虐,大红的喜袍刺痛了明妃的双眸,也埋葬了她所有的美好韶华。这在演绎着美好的壮歌,可她却依旧昂头微笑,望着那逝去的远方微笑着,因为她明白,她的牺牲将是大汉王朝几年甚至几十年边境的安定,将是许多大汉人民的安居,她已不单单属于自己,更属于生她育她的大汉王朝。当一个稚嫩的孩童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你会想到什么?周总理儿时便让我们看懂了他的壮志、他的胸怀天下。日内瓦会议,力挽狂澜,万隆会议,一片赞叹。他令他的敌人对他树起了大拇指,更令他的人民对他爱戴有加。周恩来曾演绎了属于他的盛歌,盛歌中有中国的远方与整个中华民族。鲁迅先生曾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不知你是否因此深思,可我却衍出良多感慨。我们曾以为我们拥有了一个孤独的灵魂,我们圈地为域,画地为牢,将自己圈禁在只有自己一人的空间里,对着命运的终止唏嘘不已,却忘记抬起头望向远方,却忘记去感受周围的人与物,却忘记我们不属于孑然一身。也许,我们无法拥有屈子的心济天下,无法拥有明妃的心系民族,无法拥有周总理的胸怀社稷,但只要我们明了,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你我都未曾独自演绎。试题分析:构思角度一:心中有他人,眼里有世界;关爱他人,奉献社会。正如材料所说,每个人都与“我”有关,因为我们都是社会的一部分,都是祖国的一个成员,都是世界的一分子。记得美国作家海明威说过:“没有人是座孤岛,独自一人,每个人都是一座大陆的一片,是大地的一部分。如果一小块泥土被海卷走,欧洲就少了一点,如同一座海岛少一些一样;任何人的死亡都是对我的缩小,因为我是处于人类之中。”这句话和鲁迅先生的名言多么相似!所以可以正面立意,呼唤“爱心与奉献”。&&&&&&&&&&&&&构思角度二:树立高度的责任感,肩担天下。这更是一种大境界,一种大气魄。放眼历史,那些彪炳千秋的伟人,哪一个不是有高度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呢?他们认为天下苍生的疾苦与己有关,国家的兴亡与己有关,所以才忧国忧民,救百姓于水火,挽狂澜于既倒。在和平繁荣的新时代,我们同样需要树立责任意识,职业责任、社会责任、国家责任。有人曾经说过,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并正在形成的两大精神:一是以生命至上为核心的仁爱精神,二是以社会参与和承担为核心的责任意识。“80后”、“90后”的这一代青年绝不是“自私的一代”,而是有责任感、有献身精神的一代。汶川地震救灾前线上有他们的身影,北京奥运志愿者中有他们匆匆的步履,国庆阅兵式上有他们飒爽的英姿……反面批驳角度(写驳论文,先破后立,破立结合)构思角度三:批驳“个人渺小”说,呼唤从“我”做起,滴水汇成大海。材料中有这句提示语:“这里的‘我’是指我们每个人自己,‘我’的存在对所有的人和事物都有影响。”这句话是说每个人都可以为社会发挥力量。而现实中有一类人觉得自己的力量太弱小了,弱小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觉得有我一个不多没我一个不少,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殊不知,一个人的力量固然是有限的,但无数人的力量却是不可估量的,滴水汇入大海,就拥有了大海的力量。如:感动中国人物丛飞、孟祥斌、唐山十三农民兄弟、刘伟、杨善洲、阿里木、白芳礼等等。正是这些平凡的普通人,正是这滴滴水流才汇成了爱的海洋。构思角度四:批驳错误的情感价值观,呼唤“与我有关”的高尚品行。文题中有“当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们的情感和价值观越来越多元的时候”这样的提示,暗指人们受各种观念的影响,如金钱观、名利观、情感不必专一观等。写法上可以针对这些现象剖析挖掘,写深写透。比如媒体上曾经披露的这些现象:黑心棉做的被子,致癌的牙膏,苏丹红的咸鸭蛋,避孕药喂的黄鳝,陈化粮的米饭,叫卖不停的假矿泉水,坑害人命的假烟假酒,害死婴儿的毒奶粉,吃死病人的假药……所有这些,反映出一些人价值观的扭曲,他们的心中只有自我,只有私欲,唯利是图,丧尽天良!在他们心中只有“金钱和我有关”,而他人生命“和我无关 ”,所以才视别人的生命如草芥,导致了一个个不应发生的悲剧的发生。构思角度五:批驳自私自利、“与我无关”论,呼唤无私。“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代表着人与人的交流不一定越来越多,关系不一定越来越近,人们变得反而自私与冷漠。有些人错误地认为自己与他人没有关系,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二战时一位牧师曾这样写道:“当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时候,我不是犹太人,所以我不去关心他们;当纳粹残杀共产党的时候,我不是共产党员,所以我不管;当纳粹追杀工会成员时,我不是工会成员,我不说话;当纳粹追杀天主教徒时,我不是天主教徒,我还是不说话;最后,当纳粹冲向我的时候,再也没有人来帮助我了。”其实,过于“自我”就是孤立自己;相反,助人就是助己。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主要考查你对&&材料作文&&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材料作文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题目的确定,完全是靠应试者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从命题的角度看,命题作文实际上是他命题,而材料作文则是自命题,这就是二者的主要区别。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在话题作文出现之前,材料作文是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作文考查形式,在话题作文中,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与文章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而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离开了材料就是离题,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由此可见,写作材料作文,必须针对其“材料重要性”特点,采取有效的写作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具体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但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
二、立意求准,力求新颖材料作文也是“命意作文”,立意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因此,写材料作文,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就容易写出失败之作。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超越一般人的惯常思路,应该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能言,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新”字上下功夫,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焕发出创造的光彩。
三、使用材料,恰当巧妙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材料的类型:
故事型梗概、片断、寓言……
论说型名言警句、哲理、议论文段……
事例型名人事例、凡人小事……
情景型生活场景、特别的细节……
图表型一幅漫画或一个图表……
审题就是领悟题旨,是一种思维取向过程,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如果是写提供文字材料的作文,那么必须要正确全面地把握文字材料的意思。
方法: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误区:1.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当作话题作文的材料。2.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看作命题作文的提示。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命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往往很具体,有完整意思,命题从材料中来,作文内容又离不开材料。而命题作文有时附有的提示,一般来说,或说明或阐述,并不含有具体内容。有时附了二或三则材料,必须抓准材料之间的联系点或对比点,不能只看一则材料而不及其余。有时材料蕴含了比喻义,要求类比阐述,如“‘回声’的启示”所附的小孩和小山的对话,如果就事论事地谈文明礼貌而不去阐述人与自然或人与他人的关系,就在理解上发生了偏差。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27522283809291470273385269652250839系统讨论区
主题:小组讨论
钟俊炀 (jyzhong_126s): 23:02:33
赶快回答!
总共 2 页,目前页数:
* 第 1 页
  第 2 页
黄文鹏 (wphuang_126s): 8:29:52
第一个例子:《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对老班长舍己为人的精神而感动了,老板长不怕牺牲自己却像照顾亲人一样照顾三个病号,对革命叫给的任务在所不辞。本文的表达方式以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写的,写了许多有关外貌描写的句子。
黄文鹏 (wphuang_126s): 5:04:02
精卫填海:精卫:古代神话中的鸟名。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肝胆相照:比喻以真心相见。愚公移山:比喻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赤胆忠心:形容十分忠诚。鞠躬尽瘁: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瘁:劳累。尽瘁:竭尽心力。指小心、恭敬、谨慎,竭尽心力去效劳。 赴汤蹈火:奔向沸水,踩着烈火。比喻不畏艰险,奋不顾身。赴:走向。汤:滚烫的开水。蹈:踩。 冲锋陷阵:陷:攻破,深入。不顾一切,攻入敌人阵地。形容。作战勇猛。也指勇猛、果断地去做某一件事。
钟俊炀 (jyzhong_126s): 4:43:05
太长了!引用 苏泽明 (zmsu_126s) 发表: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鲜明的论点,确凿的论据,严密的论证)
  一、论点的特点:①正确②鲜明
  归纳论点的方法:
  1、标题
  2、文章开头
  3、结尾
  4、中间:
  ①通过归纳总结论据的共同点来推断出论点
  ②总结性的词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例如:由此可见我认为;总之……)
  ③先找出文章的论题,然后依据论题在文中找出反复出现的类似的论断性的话,合并同类项,最后归纳。
  注意:归纳论点的句子必须是完整而鲜明的肯定性的论断的句子。
  二、论据
  事实论据(如现实事件、历史事实、统计材料、具体数字等)
  理论论据:(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
  归纳论据的要点:××人+怎么做(与论点密切相关的方面)+结果
  注意:在引用中可能有些不是名言,而是具体的事实,那是事实论据。
  三、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举例论证(事例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1、例证法(摆事实):具体典型而且充分地证明了某一论点。
  2、引证法(讲道理):引用了什么论证了某一论点,使论证具有说服力。
  3、喻证法(讲道理):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通俗易懂。
  4、对比法(讲道理):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鲜明。
  四、分析议论文的表达方式
  1、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概括性很强,作用:用事实证明某一观点或主张。
  2、议论文中时而有生动形象的描写,作用:更鲜明生动地证明了某一观点。
  3、议论中的抒情,会使议论更有感染力,更深入人心。
  五、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严密、准确
  六、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七、论证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第二部分 记叙文
  一、常见叙事线索
  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5、时间线索 6、地点变换线索
  找线索: 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作用: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来龙去脉。
  二、记叙顺序
  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比如:回忆往事)
  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三、人物的描写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3、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四、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五、记叙文的词语或句子的含义辨析
  1.结合特定语境(即具体的句、段、篇、上下文),分析词语的含义。
  2.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明了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词多义等。3.注意语气或语调。4.着眼于词句之间的搭配。5、着眼于词义范围的大小、轻重程度。6.注意言外之意(如:挖掘比喻句中的本体或者事物的象征意义,用平实的语言表达)。
  六、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5、为下文××埋下伏笔
  七、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3、为下文××埋下伏笔4、为下文××情节作铺垫5、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八、记叙文结尾句子的作用
  1、篇末点××题;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应;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5、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6、点题7、前后照应8、首尾呼应
  九、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渲染××气氛2、烘托人物××性格(感情)3、点明××中心(揭示主旨)4、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十、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意思
  1、找文章标题;语段中开头结尾处的抒情议论性句子。2、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特别是抒情散文中)3、还可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4、从作者对人物或事物的态度判断。
  十一、概括段意
  (1)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概括法:例1:(记叙的段落)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
  例如2:(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
  例如3:(议论文)运用××论证方法(或论据)+从××角度(方面)+论证了××观点。例如4:(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3)合并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的短语合组合成句。
  第三部分 小说
  一、小说三要素
  1、人物2、情节3、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A、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B、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C、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D、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情节的总的作用:使小说变得丰富、生动、曲折,可以强化人物性格、深化主题和增强艺术感染力。
  二、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A、叙述: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所作的交待、陈述。
  作用:可以把描写的各个方面联成一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在议论文中,作为事实论据,用来证明论点。
  例1:他走了。 例2:我们爬上了山。
  B、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
  作用:能实现文学形象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可感性。
  例1: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例2、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探照灯的光带,透过飘飞的雪片,直向天空射去。
  C、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表达作者强烈的某种主观感情。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强调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1、直接抒情(往往直抒胸臆,情感浓烈):
  例1:《最后一课》中: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例2: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例3:祖国啊,母亲!我爱你,中国!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
  例1: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我们上了轮船,离开钱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表现人物欢快兴奋的心情:“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表现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
  D、议论: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评价。
  作用:1、在记叙性文体中,议论有两种方式:先叙后议和先议后叙。前者见解独到,令人深思,具有启发性;后者可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读者对下文的注意。 2、议论在散文中会对形象的特征或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3、议论在议论文中主要是阐述观点。
  E、说明:是对事物与事理进行的解释和介绍。作用:使读者清楚明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和特点。 例1:这张桌子是方的。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人物的各种描写,准确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以至性格。
  2、抓住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和谐相处),分析人物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第四部分 说明文
  1、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
  A、题目B、首段C、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2、说明方法分类和标志
  分类和作用:
  一、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二、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三、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四、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五、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六、下定义:简明周密地揭示了说明对象的本质和内涵,使说明更严密。
  七、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八、引言论: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3、这些说明方法有何标记?
  ⑴下定义:……是……,这就是……,叫……。
  ⑵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⑶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⑷作比较: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4、说明顺序
  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A、先总说后分说:总―分;分―总;总―分―总 B、先主要后次要。
  C、先原因后结果。 D、由现象到本质。 E、由性能到功用。
  F、由一般到特殊。 G、由整体到局部。
  5、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1、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准确、平实、简明(科学小品:生动)。
  6、说明文分类
  1按说明对象分: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
  2按语言特点分: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语言生动形象的说明文,多用描写)
  第五部分 散文(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
  一、要把握文章“线索”。
  二、要抓住散文的“文眼”。
  “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题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句子或关键性词语。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喷发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焦点,同时也对文章的结构起着支配统摄作用。
  三、要借助想像领会作品的内涵。
  阅读散文就要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像、联想和补充。把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融合在一起,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填补文中的结构空间。
  四、要体会散文的意境。
  意境,就是作者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感情,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达到情与物融合、意与景交织,以唤起读者的联想,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
  1、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想象、联想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3、细处落笔,以小见大。4、侧面暗示。
  五、要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从修辞方法或者表达方式分析)
  1、品味散文语言朴实自然美。2、品味散文语言的含蓄美。3、散文语言富有音乐美,具有诗情画意,。
  六、散文特点:“形”(材料)散而“神”(中心)不散
  6、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
  第六部分 语文知识
  1、常用修辞方法
  (1)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例1: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例2: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拟人(使事物具有人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其作用是使所写“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生动,表意丰富。
  例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夸张: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例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例2: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
  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例1:漫漫长路,总有朝夕相处的亲人,多少叮咛,多少呵护,多少孝心,多少无私。
  (5)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例1: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例2: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6)引用:说明文、记叙文:既增强了说服力,又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趣味盎然。在议论文中,作为论据可以增强语言说服力,使论证更加充分。
  例1:唐代诗人李白曾经写道“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7)设问:作用:强调问题,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例1: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8)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例1: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例2:“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9)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例1: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例2: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例3: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10)对比:突出强调其中某一对象的特点。
  例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11)反复:强调所说内容(某种情感或者意思)。
  例1:“盼望着,盼望着,……”强调了盼望的急切。
  例2: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12)反语: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例1:(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2、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黄文鹏 (wphuang_126s): 4:37:25
第一个例子是:我们曾经学过落花生这篇课文,这篇课文也是用借物喻人的方式写的。这篇课文写了父亲希望他的儿子们能像他一样,用花生来体现它的品质,让孩子们知道花生虽然平凡但却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们要向花生一样做有用的人。
苏泽明 (zmsu_126s): 4:36:39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鲜明的论点,确凿的论据,严密的论证)
  一、论点的特点:①正确②鲜明
  归纳论点的方法:
  1、标题
  2、文章开头
  3、结尾
  4、中间:
  ①通过归纳总结论据的共同点来推断出论点
  ②总结性的词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例如:由此可见我认为;总之……)
  ③先找出文章的论题,然后依据论题在文中找出反复出现的类似的论断性的话,合并同类项,最后归纳。
  注意:归纳论点的句子必须是完整而鲜明的肯定性的论断的句子。
  二、论据
  事实论据(如现实事件、历史事实、统计材料、具体数字等)
  理论论据:(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
  归纳论据的要点:××人+怎么做(与论点密切相关的方面)+结果
  注意:在引用中可能有些不是名言,而是具体的事实,那是事实论据。
  三、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举例论证(事例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1、例证法(摆事实):具体典型而且充分地证明了某一论点。
  2、引证法(讲道理):引用了什么论证了某一论点,使论证具有说服力。
  3、喻证法(讲道理):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通俗易懂。
  4、对比法(讲道理):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鲜明。
  四、分析议论文的表达方式
  1、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概括性很强,作用:用事实证明某一观点或主张。
  2、议论文中时而有生动形象的描写,作用:更鲜明生动地证明了某一观点。
  3、议论中的抒情,会使议论更有感染力,更深入人心。
  五、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严密、准确
  六、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七、论证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第二部分 记叙文
  一、常见叙事线索
  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5、时间线索 6、地点变换线索
  找线索: 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作用: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来龙去脉。
  二、记叙顺序
  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比如:回忆往事)
  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三、人物的描写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3、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四、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五、记叙文的词语或句子的含义辨析
  1.结合特定语境(即具体的句、段、篇、上下文),分析词语的含义。
  2.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明了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词多义等。3.注意语气或语调。4.着眼于词句之间的搭配。5、着眼于词义范围的大小、轻重程度。6.注意言外之意(如:挖掘比喻句中的本体或者事物的象征意义,用平实的语言表达)。
  六、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5、为下文××埋下伏笔
  七、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3、为下文××埋下伏笔4、为下文××情节作铺垫5、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八、记叙文结尾句子的作用
  1、篇末点××题;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应;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5、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6、点题7、前后照应8、首尾呼应
  九、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渲染××气氛2、烘托人物××性格(感情)3、点明××中心(揭示主旨)4、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十、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意思
  1、找文章标题;语段中开头结尾处的抒情议论性句子。2、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特别是抒情散文中)3、还可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4、从作者对人物或事物的态度判断。
  十一、概括段意
  (1)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概括法:例1:(记叙的段落)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
  例如2:(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
  例如3:(议论文)运用××论证方法(或论据)+从××角度(方面)+论证了××观点。例如4:(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3)合并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的短语合组合成句。
  第三部分 小说
  一、小说三要素
  1、人物2、情节3、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A、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B、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C、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D、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情节的总的作用:使小说变得丰富、生动、曲折,可以强化人物性格、深化主题和增强艺术感染力。
  二、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A、叙述: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所作的交待、陈述。
  作用:可以把描写的各个方面联成一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在议论文中,作为事实论据,用来证明论点。
  例1:他走了。 例2:我们爬上了山。
  B、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
  作用:能实现文学形象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可感性。
  例1: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例2、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探照灯的光带,透过飘飞的雪片,直向天空射去。
  C、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表达作者强烈的某种主观感情。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强调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1、直接抒情(往往直抒胸臆,情感浓烈):
  例1:《最后一课》中: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例2: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例3:祖国啊,母亲!我爱你,中国!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
  例1: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我们上了轮船,离开钱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表现人物欢快兴奋的心情:“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表现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
  D、议论: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评价。
  作用:1、在记叙性文体中,议论有两种方式:先叙后议和先议后叙。前者见解独到,令人深思,具有启发性;后者可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读者对下文的注意。 2、议论在散文中会对形象的特征或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3、议论在议论文中主要是阐述观点。
  E、说明:是对事物与事理进行的解释和介绍。作用:使读者清楚明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和特点。 例1:这张桌子是方的。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人物的各种描写,准确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以至性格。
  2、抓住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和谐相处),分析人物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第四部分 说明文
  1、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
  A、题目B、首段C、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2、说明方法分类和标志
  分类和作用:
  一、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二、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三、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四、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五、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六、下定义:简明周密地揭示了说明对象的本质和内涵,使说明更严密。
  七、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八、引言论: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3、这些说明方法有何标记?
  ⑴下定义:……是……,这就是……,叫……。
  ⑵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⑶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⑷作比较: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4、说明顺序
  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A、先总说后分说:总—分;分—总;总—分—总 B、先主要后次要。
  C、先原因后结果。 D、由现象到本质。 E、由性能到功用。
  F、由一般到特殊。 G、由整体到局部。
  5、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1、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准确、平实、简明(科学小品:生动)。
  6、说明文分类
  1按说明对象分: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
  2按语言特点分: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语言生动形象的说明文,多用描写)
  第五部分 散文(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
  一、要把握文章“线索”。
  二、要抓住散文的“文眼”。
  “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题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句子或关键性词语。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喷发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焦点,同时也对文章的结构起着支配统摄作用。
  三、要借助想像领会作品的内涵。
  阅读散文就要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像、联想和补充。把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融合在一起,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填补文中的结构空间。
  四、要体会散文的意境。
  意境,就是作者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感情,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达到情与物融合、意与景交织,以唤起读者的联想,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
  1、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想象、联想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3、细处落笔,以小见大。4、侧面暗示。
  五、要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从修辞方法或者表达方式分析)
  1、品味散文语言朴实自然美。2、品味散文语言的含蓄美。3、散文语言富有音乐美,具有诗情画意,。
  六、散文特点:“形”(材料)散而“神”(中心)不散
  6、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
  第六部分 语文知识
  1、常用修辞方法
  (1)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例1: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例2: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拟人(使事物具有人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其作用是使所写“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生动,表意丰富。
  例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夸张: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例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例2: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
  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例1:漫漫长路,总有朝夕相处的亲人,多少叮咛,多少呵护,多少孝心,多少无私。
  (5)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例1: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例2: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6)引用:说明文、记叙文:既增强了说服力,又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趣味盎然。在议论文中,作为论据可以增强语言说服力,使论证更加充分。
  例1:唐代诗人李白曾经写道“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7)设问:作用:强调问题,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例1: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8)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例1: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例2:“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9)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例1: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例2: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例3: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10)对比:突出强调其中某一对象的特点。
  例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11)反复:强调所说内容(某种情感或者意思)。
  例1:“盼望着,盼望着,……”强调了盼望的急切。
  例2: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12)反语: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例1:(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2、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章第一段的作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