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觉我没有财运不管怎么努力老是缺钱工作中也老挨批我是不是运气不好,我十二生肖运程与财运是鸡下半年出生是不是不好

您(@)目前可用积分:1608200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0:23:10 &&
&&&&《故乡今犹在》后 记&&&&今年7月我的人生走完一个花甲,于是暂且放下专业性的学术研究工作,着手整理出版已经发表过的文章。由于文章内容庞杂,涉及领域比较广泛,究竟先出什么,虽有多项选择,第一个蹦出来的念头却是“故乡”,于是决定先出一本故乡文集,并且定名为《故乡今犹在》。&&&&之所以选择这个书名,的确有些诗意想象。南唐后主李煜在他的名词《虞美人》中,通过“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艺术描写,感伤故国宫苑依旧,风貌不再,以此象征在历史变故之下的自身命运,自然地引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千古慨叹,表达败落失意的人生感伤。&&&&反观我的故乡,过去的“朱颜”早已不在,就是当年的“雕栏玉砌”也已荡然无存。对此沧海桑田,我的内心怎能无动于衷,不免惶惑自问:难道故乡就这样地被我们背弃遗忘?难道故乡就没有值得珍惜留念地方?难道在奔向现代化的路上我们就只有与故乡永诀?每念及此,不免惶惑感伤。正是此种乡愁情绪支配我一次次地返回故里,通过祭祖上坟、探亲访友,重温传统,终于发现,在形似现代的外表之下,精神故乡虽然已不完整,但是传统犹存,并与我心中的一些理想有所契合,所以才把这本文集名之曰《故乡今犹在》。&& 。。。。。。&&&&(日)
此贴已经被作者于
21:50:59 编辑过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0:05:12 &&
17:39:17&&的原帖:谢谢重阳客!我再读旧文都被自己感动了一阵子。愿天下人恋爱中都是诗人,分手时都是哲人。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2:10:30 &&
管老师你好!读了你的回复,更增添了我对你的敬重!“就是故乡一集希望能够单独出版,但是一定要让上述部分内容进入,只能等待时机。”是的,真正有价值的不一定在当代实现价值!然而我们已经看到了希望!梵高的画、曹雪芹的《石头记》就是在他去世后实现价值的。当然现在在不违背本心的情况下,做些委屈也是应该和可以的。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值得借鉴,你的“农村故事”是一部,“军旅和大学”是一部,“党校和教授”是一部。我经历文革时很小,但看到了黑暗和恐怖。我的态度是可以不说话,但绝不说假话。没有办法,可以附和,但绝不积极,可以张口,但绝不发声。绝不出一力,施一计,绝不陷害人,绝不为虎作伥!管老师,我很尊敬你,希望你写作时考虑,任何一个情节或细节,能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仅此提醒!谢谢你对我的容忍和包涵!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2:24:01 &&
你关于截取农村部分单独成书的建议甚好。其实我最早在2010年时就是这么做的,原书初定名为《故乡今犹在》,内容就是本书你所看到的部分,加上另外的一批与故乡有关的散文,还有就是我的一个较大的关于大饥荒的历史调查成果以及理论分析,但是安徽人民出版社在审稿是非要砍掉关于大饥荒的部分内容买那样就极大地降低了书的品格,所以我没有同意出版。转而另编新集《笔下风流》,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赞!酒香不怕巷子深,好东西留着,不急的!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2:32:27 &&
光读管老师的文章,我自己又怎么样呢?有来无往非君子。贴一篇自己写的小东西,与管老师交流。《双来曲》(2012)―― 现实主义诗歌当记录历史大事件!古有吴梅村《圆圆曲》,记录吴三桂事件,今有“深海”有感于薄熙来、谷开来事,作《双来曲》。辽水寒,嘉陵江水寒,&&&&&&&&&&&&&&&&&&&&&& 辽水在东北,嘉陵江在西南、重庆。不及秦城今夜寒上寒。&&&&&&&&&&&&&&&&&&&&&&&&秦城:著名监狱。南冠白悲冷月,&&&&&&&&&&&&&&&&&&&&&&&&&& 南冠:囚徒。白:犯人穿白色粗布衣裳。音主。北墙黑蛩伴无眠。&&&&&&&&&&&&&&&&&&&&&&&&&&&& 黑蛩:黑色的虫,蟋蟀。音琼。恨心翻倒三江水,争为红颜一掌断!&&&&&&&&&&&&&&&&&&&&&&&&&&&&红颜:漂亮女人。于今咫尺秋风怜,梦绕烟霞手可牵?&&&&&&&&&&&&&&&&&&&&&&&&&&&& 往日繁华如云烟,只能梦里相见。漫道九天误此身,&&&&&&&&&&&&&&&&&&&&&&&&&&&&&&九天,喻官路漫长艰险,最高是九重天。功亏一篑是美人。青鸾龙车凤麟墟,神仙瑶池玉臂伸。蟠桃初熟多蜜汁,流瀑乌发细如针。穰苴兵法多昂藏,&&&&&&&&&&&&&&&&&&&&&&&&&&&& 穰苴兵法,古兵法,喻有心机,音嚷举。昂藏:威武。祖龙已死起红鳞。&&&&&&&&&&&&&&&&&&&&&&&&&&&&祖龙:大王。武装兼爱红装好,&&&&&&&&&&&&&&&&&&&&&&&&&&&&&& 武装和红装都爱,兼爱。吸尽乌江乌骓饱。&&&&&&&&&&&&&&&&&&&&&&&&&&&&&&楚霸王,有马名乌骓,骓音追。有云东来西施雨,红歌红舞裹红袍。油壁娘人不识,&&&&&&&&&&&&&&&&&&&&&&&&&&&& 旧时油壁小车载美人。娘,音咬,李后主李煜爱妾。粉黛阿娇转嫁了。最喜莺儿一声脆,黑衣子都踏舞矫。&&&&&&&&&&&&&&&&&&&&&&&&&&&& 冯子都,汉代大将军霍光家的威武家奴,善舞,调戏妇女。红酒翻污黄军衣,绿腰回折玄郎抱。&&&&&&&&&&&&&&&&&&&&&&&&&&&& 玄色,是黑色,玄郎,喻冯子都,黑大胖子。本来高路通天台,却言饮河不知足。&&&&&&&&&&&&&&&&&&&&&&&&&&&&饮河,典出《庄子》:鼹鼠饮河,不过一腹。有剑昆吾要切泥,&&&&&&&&&&&&&&&&&&&&&&&&&& 昆吾剑,少数民族宝剑,锋利。鱼目张汤乱紫朱。&&&&&&&&&&&&&&&&&&&&&&&&&&&&鱼目混珠。张汤,中国古代最著名酷吏,汉武帝时人。东窗翻入粜米院,&&&&&&&&&&&&&&&&&&&&&&&&&&&&东窗事发。王立军跑到美国领事馆。粜音跳。沉沉心事一纸书。可怜西风吹西水,不闻歌吹闻恸哭。月亮不变人情变,惊鹊别枝叶片片。&&&&&&&&&&&&&&&&&&&&&&&&&&&&&&辛弃疾词有“明月别枝惊鹊”。云愁雾惨长安道,&&&&&&&&&&&&&&&&&&&&&&&&&&&&&&长安,汉唐首都。大理寺有三尺断。&&&&&&&&&&&&&&&&&&&&&&&& 大理寺,古代最高法律机构。法律刻写在竹简上,称三尺法。赭衣难见青灯暖,&&&&&&&&&&&&&&&&&&&&&&&&&&&& 赭衣:囚犯穿赭红色衣裳。赭音者。谁顾当年红金冠。 金伐关昨日事,&&&&&&&&&&&&&&&&&&&&&&&&&&&&高适有句。喻威武、顺利。音闯。怎奈弩末鲁缟软。&&&&&&&&&&&&&&&&&&&&&&&&&&&& 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喻无能为力。缳中龙女掩面哭,阶下王储空悲叹。&&&&&&&&&&&&&&&&&&&&&&&&&&&&&&王储,预备当太子的王子。撇下瓜儿无人怜,&&&&&&&&&&&&&&&&&&&&&&&&&&&&&&瓜儿,傻瓜儿子,有怜爱之意。忍向北庭看飞霰。&&&&&&&&&&&&&&&&&&&&&&&&&&&&&& 北庭:唐设北庭都护府。这里指首都君不见,秦汉宫柳成往事,&&&&&&&&&&&&&&&&&&&&&&霰,音县,似雪非雪,成颗粒状。衔杯停杯只一鞭。转船回迟美人愁,抑或红人红顶误红颜?自古杌记奸人,&&&&&&&&&&&&&&&&&&&&&&&&&&&&《杌》,楚国历史书,早失传。又为木制怪兽。却教空山千古听杜鹃!&&&&&&&&&&&&&&&&&&&&&&&&&&杜鹃鸟,吐血,无奈,但仍声声不息鸣叫。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2:52:18 &&
标签: 你有权保持沉默&&(摘自《随笔》2000年第3期)&&  你有权保持沉默  深海  看美国影视片,常见到警察抓住嫌疑犯后对他说:“你有权保持沉默,但你所说的每句话都将可能作为法庭上的证供。”被抓者起初还在挣扎,听了这句话后也就立刻安稳了。我原以为那话肯定于警察有利而于被抓者大不利,所以才令后者不敢多言。后来读书才知道并非如此。原来它是美国宪法第六大修正案中著名的“米兰达权利”,即警方“必须提醒当事人有权保持沉默”,而一切强迫的诱导的非自愿的甚至被告与律师交谈的要求被拒绝后得到的自愿的供认,都不能作为证据被接受。尽管警察说话的语气可能很威严,但有“米兰达权利”在,没有必要和警察纠缠,所以被抓者听了那话也就立刻安稳了。  “米兰达权利”不光是权利,也是义务。它告诉当事人有权保持沉默,同时也必须为自己的言论负责。  然而在中国,尤其自“反右”至“文化大革命”,由于禁锢与狂乱,一方面无法无天,连国家主席都难保自身的基本安全,另一方面强暴肆虐,理性沦丧,不少人失去了明辨是非和言说真话的能力。有的时候是在某种场合被迫地讲假话错话,有的时候则是在并无强迫或强迫不甚的情况下自己违心丧己,为洗刷自己讨好权势而陷人于非人境地,并置道德、良知、公理、民族、祖国等概念于不顾。这就不能只将罪责一股脑儿推给“四人帮”了事,又将自己洗个一乾二净,连个正确的认识和悔恨都没有。中国是一个讲了几千年仁义道德的国家,孟子讲性善论,说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荀子讲性恶论,说虽然性恶但可以“化性起伪”,弃恶向善。他们的起点不同而归途一致,那就是都导向于讲道德。虽然道德之类概念是随历史发展而变化的,但它也有一些积淀而成的相对衡定的民族心理乃至人类基本的行为准则,比如杀人、强奸、出卖朋友之类,总是受到人类共同唾弃的。我以为,文革中有些人不辨好坏地干坏事很可悲,而弃善向恶地干坏事似乎更可恨。宋儒爱讲“致良知”,用老百姓的话讲,也就是要“有良心”。一个人没有了良心,丧失了良知,那是什么坏事都能做出来的。在文革中和文革后的相当一个时期,我们都可以听到一些人在公开场合说,“良心,良心多少钱一斤?”若讲文革对民族心理的戕害,没有比这句话更有代表性的了。它也证明,对文革的危害和恶果,怎么揣想都不会过分!而今天我们所见的社会上的种种坏人和坏事,大多也都能从文革中挖出其心理根源。  良知是读书人的底线,良心是做人的底线,底线溃败则如洪水决堤。因此,我们也就不难想象汉奸汪精卫、周作人为什么要附逆。在他们看来,日本鬼子太强大了,中国太落后了,中国肯定要被灭了,不如我也赶紧些,卖个好价钱,分一杯不错的羹!  险恶之时,即使你无权保持沉默,也不能陷害别人,这正是翦伯赞赴死的可贵之处。他用生命捍卫了历史的真实和人格的清白!他的坚贞可与董狐、方孝孺相胪列,而他更显得特殊的悲抑、无奈、困守和坚定!  自古及今,趋炎附势者成串,如刘歆之于王莽、潘岳之于贾谧、山涛之于司马氏、钱谦益之于清廷。仁人志士当然也数不胜数,如比干,如史鱼,如嵇康,如颜真卿,如李贽,如方孝孺,如文天祥等等。除此之外,我要说的是另一种情况,即使你不能大义凛然,站出来伸张正义,你也有可能保持沉默。比如阮籍,司马昭欲为儿子司马炎(即后来的晋武帝)与阮籍家结亲,阮籍不能直接反对,就大醉六十日,使司马昭没有提婚的机会。对此鲁迅评论说:“其时司马氏已想篡位,而阮籍名声很大,所以他讲话就极难,只好多饮酒,少讲话。”这就是“保持沉默”的办法。尽管后来阮籍为保全自己不得不与司马氏虚与委蛇,但他终究是不出一技一力。  文革中像老舍、傅雷、翦伯赞的决绝,像顾准、遇罗克、张志新的勇敢,的确可歌可泣,令人既钦佩又沉痛。退几步说,如果我们不以“圣人人格”要求人,而求之以“正人人格”,那么,钱锺书是一个范例。前些时听到有学者指责钱是“逃遁的领袖”。我觉得有一些道理,但是退一步想,在“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进而“万众一心”的“狂风暴雨”中,令钱先生一人独撑起民族的文化的大厦,是过苛的要求。钱先生在文革泥淖中踽踽独行,他与人民一起承受苦难。这在杨绛先生的《干校六记》中可以见出。钱先生更不卖身投靠,卖友求荣。据黄永玉先生回忆,“四人帮”为装潢门面,请钱先生赴国宴(这是许多人求之不得的),钱先生则答以“我不去,哈,我很忙!”来人说:“那么,我可不可以说你身体不好,起不来?”钱先生的回答是:“不!不!不!我身体很好,你看,身体很好!哈!我很忙,我不去,哈!”联想到钱先生文革后的摒弃虚荣浮华,一方面表明钱先生一以贯之秉持读书人的淡泊和耿直,一方面也表明了钱先生对“四人帮”的轻蔑和抵抗。我们不能要求六亿神州尽是尧舜,但我们可以要求每个人应该是个像样的正直的人。因此,钱先生完全可以成为我们的榜样,尤其是知识分子的榜样,因为你有权保持沉默,而不是不负责任地见风使舵。  未经认真思考的生活是“动物性适应”的生活,生活若从漏斗里白白流走,是被浪费了的生活。生活转化为人生财富,需要我们用心来酿造。总结文革的教训,是为了不重蹈覆辙,是为了我们以及后代能挺胸而立,而不是像狗一样舔人、咬人、吃人或被人吃,不至于永远垂着愧悔的卑贱的头颅。不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应当懂得秉持正直和善良,凭良知和良心说话,至少,你有权保持沉默!这不是因为有什么“米兰达权利”,而是因为它来自──用康德的话说,来自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令!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3:05:08 &&
&&&&回帖人: &&&&重阳客 &&&&愿天下人恋爱中都是诗人,分手时都是哲人。――――――――――――――――――――――谢谢重阳客精彩、深邃的留言。晚安!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3:12:50 &&
深海鱼油:你好!&&&&散会回家第一个愿望就是想看见你的意见,果然看见了,高兴之情可以想见。&&&&我从你的建言、评论早就看出你的修养之深,现在又拜读了你的诗文,更觉学识渊博,见解深刻,绝非一般可比。我为能够得到你的指点感到高兴、幸运。&&&&你的关于三部曲的建议极好,我会认真考虑的。谢谢你!&&&&还有一些事情要处理,此不赘言。顺问晚安!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0:02:35 &&
君子贫不能济物者收藏到手机&&&&转发&& 评论(2)01月12日 17:17 近日我在“凯迪猫眼看人”的一个栏目“百姓家史”里读到不少好文章。这里面写的最好的有方子奋的《狱中十年》等,在下毕明的《我的父亲》七篇等,管中村的《沧桑纪念》,山妹的《苦涩的回忆》等。我转帖的《两个人的遭遇》作者就是方子奋。一个人民大众书写历史的时代已经到来!每一个人写自己家庭的历史故事,一个个小小的贴片,组合起来,构成了民族的人民的巨大历史画面。我把它称作“人民史记”。古代的历史往往是帝王史,如同“水上之油”,当然也有它的重要意义,但是我们缺少关于人民大众真实生活的历史记述。而现在,大家拿起笔来书写百姓的历史,这就真实地展示了“大海深处”。比如“山妹”,是一个只有初中文化“文凭”的女性,可她写自己家族的故事,写自己亲身经历的苦难和心灵感触,丝毫也不比专业作家差,甚至更强。而她刚刚学写,在互联网上写,半年时间就写了20多万字。她的书写深深地打动了读者!后面跟帖评论的读者很多,大家都希望她出书,我看也是完全达到了出版水平的,并且是优秀的。比如她写家里在最苦难的时候,一贫如洗。爸爸和哥哥姐姐都在挨批斗,爸爸的一个老乡贺叔叔被批斗,情绪低落。而前些天一个姓刘的人因为放风筝,上面安了个小灯泡,有飞机经过,认为是危险信号,这个姓刘的因为怕被抓就自杀了。爸爸担心贺叔叔也可能一时想不开,就冒着危险和山妹借卖麦杆的机会去找贺叔叔――我问:我们一定要去吗?爸爸说:士君子贫不能济物者,遇人痴迷处,出一言提醒之,遇人急难处,出一言解救之,亦是无量功德。这段话我记得很清楚。它的意思是,一个高尚的人,如果贫穷得无法用物质去接济别人,当别人遇到某种执迷不悟时,你能去指点提醒别人,当别人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能为他说几句公道话和安慰话,能让他解脱困苦也算是无量的功德。……很多年后,贺叔叔还说,如果不是你那时候来安慰我,我很可能就做了傻事。 ――――我是第一次读到上面的那段话,或者是第一次注意到这段话。我查了一下,这段话最早出自宋代林逋的《省心录》,其后明代陈继儒的《小窗幽记》、《菜根谭》等书都有记述。山妹记述这段话,还做了自己的解释,我觉得解释的很好,既合原意,又有自己的切身理解,确实很好!这段话,在故事中挽救了一个人。这段话在现实中更是意义无穷。 摘录山妹写的一个片段《黑汉》: 黑汉&&&&黑汉是老家堂叔家养的一条黑狗,全身上下没一根杂毛,是个高大英俊的“男子汉”。我刚到农村的第一天,婶子就领着黑汉上我家里来认人了,婶子对黑汉一一介绍着我家的每一个人,并对黑汉说“这一家都是好人,谁也不准咬”,还问黑汉记住没。黑汉抬着头看看婶子又看看婶子介绍的人,象真的听得懂似的。爸爸对婶子取笑道:“你把他当人了?”婶子却对爸爸说:“你以为它听不懂啊?它句句能懂,全村十来条狗都听它的呢!”我从小就喜欢动物,便拿了点吃的给黑汉,黑汉看着婶子不敢接,婶子对黑汉吼道:“吃吧,但是不准黄眼。”黑汉对我摆着尾巴高兴地把东西吃了。就这样我和黑汉认识了,走到哪里都要叫上黑汉,黑汉也很喜欢跟着我,热天时常常蜷着身子躺在我脚下,伸着长长的舌头喘着气。黑汉的舌头上有很多的黑色花纹,人们都说舌头上有黑色花纹的狗是狩猎的好狗。这也真的不错,黑汉就很会狩猎,常常一个“人”上山把猎物咬死拉回家来。最出色的是有一次它在山上咬到一只五斤重的野兔,(&&狗在发现猎物时都会发出短而急的尖叫声,和平日里叫声不一样。&&)正好碰上邻近生产队的人们在山下做农活,人们看到黑汉得手了都一哄而上,黑汉看事不对,又把猎物拖进了树林里,过了一会再看到黑汉时,它却在另一个山头出现了,很安然地坐在山头上望着为找野兔而忙碌的人们。人们忙了很久什么也没找到,各自回去干活了,黑汉一直等到大家都离去后才回家,很快地跑到家里咬着堂哥的裤脚往外拉,堂哥跟着黑汉来到了山上,黑汉从剌丛中把野兔叼了出来,后来听堂哥说黑汉还用树叶把野兔埋了起来。吃野兔肉时,叔家也把黑汉当家中的一员,分上一份子。&&&&黑汉的知名度越来越大了,一天来了一个有钱人要买黑汉,出价很高,堂叔家虽舍不得黑汉,可是又经不住金钱的诱惑,再说婶婶说黑汉也太老了,希望它能到有钱人家去过上几天好日子。买狗的人为了能把黑汉带走,特地到堂叔家住了三天,比我大两岁的堂哥天天哭,可是第四天黑汉还是被带走了。&&&&十多天过去了,黑汉拖着一条受伤的腿回来了,毛也掉了很多,瘦的走路都打蹒跚,猛一眼看去都认不出来了。后来才知道,黑汉到了新主人家就开始绝食,饿了很多天了,主人决定解开它脖子上的铁链,给它一些自由来感化它,没想到它就这样跑了回来,从它的新家到老家可是有一百多里路啊!黑汉腿上的伤一定是沿路想吃狗肉的人们所为,堂兄抱着可怜的黑汉哭了起来。叔叔上山去找来草药用嘴嚼烂给黑汉治伤。&&&&我都不记得是哪一年了,正是文革高潮时,年满十八岁的地富子女都得接受贫下中农的批斗。一天爸妈和哥姐都被抓走了,晚上我得去给他们送饭。&&&&我还是个孩子,一人要走三里路的山路,没人敢陪我,因为造反派头头就在我们院子(村落),人人都怕连累。我只好叫上黑汉,堂婶流着泪对黑汉说:“你别进村啊!不然那些馋狗肉的人要打你(我们那里把杀和毙都叫打),你在回家的路上等着,不准先回来哦。”说完了,婶婶又对我说;“它万一回来了,我就让它再去找你,你别怕啊,在山那边等着,别一人进山,蛇多,怕咬着。”天全黑了,回家的路上我好怕黑汉不在,可我走到山边正要叫它时,它却从树林里钻了出来。我心里很难受,没见到爸妈和哥姐,饭是造反派送进去的,便抱着黑汉轻声的哭了起来。黑汉见我哭了站着不动只是不停地用它的头在我的脸上蹭蹭,我感觉它是在安慰我呢。进山后它在前面慢慢地走,走走停停总是离我很近。突然黑汉不走了,还呜呜的叫了起来,我知道它一定看到什么了,我吓的不停地叫着它的名字。就着一点月色我看到路上躺着一条很大的蛇,黑汉边叫边敏捷的用前掌拍打着蛇尾,拍一下跳开,拍一下再跳开,这样把蛇赶跑。&&&&黑汉老了,三天没进食了,婶婶还为它做了白米饭,那样的年月人也难的吃上不掺杂粮的饭呢。可是它只用鼻子嗅了一下。第四天一大早黑汉歪歪倒倒的上我家来了,我以为它好些了。爸爸从来都骂我玩物丧志,不让我摸它,可这天爸爸却破例的找了点东西给它吃,黑汉也只是嗅嗅就走了,爸妈都说它是来‘辞路’了。从那以后我知道了人们说的‘辞路’就是在要死之前再去自己常去的地方走一趟。&&&&黑汉死了,叔婶一家在深夜偷偷地把它埋到了山上,怕饥饿的人们把它给吃了,我为黑汉的死哭了好些天,所以我一生都不吃狗肉。&&&&就是现在我在生活中看到一些势利小人的变脸时,也会常常想起黑汉这条不嫌贫爱富,不见风驶舵,不捧红踩绿,不卖主求荣的忠实的狗。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9:26:24 &&
谢谢深海鱼油的推荐。《黑汉》的确写得很好,寓意很深,语无锋芒但爱憎分明。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9:28:48 &&
&&&&5、闾小波――我所敬佩的学者兼编辑&&
题记:眼光是才,公正是德。&&&&闾小波是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兼任《江苏社会科学》历史学栏目编辑。以我的投稿经验论,他是一位优秀的学者型编辑。如果说我在学术研究中对于民主集中制的探讨用力较多,取得的成果也比较集中的话,那么我的一些研究成果能够在《江苏社会科学》得以顺利发表,则主要得益于他的慧眼与公正。&&&&我与他的学术联系始于1999年,之前我们素昧平生。那年,我在研究民主集中制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中共一大并没有采用民主集中制。这个发现非常重要,也成为我进一步追根溯源的动力,于是当年就形成了万字长篇论文。&&&&文章完成了,发到何处却成为一个难题:更高的刊物有时轻淡无名;交给较低层次的刊物又于心不甘,于是想到《江苏社会科学》。首先它的影响较大较好;另外就是我们同城,联系方便,有些问题能够与刊物编辑当面交流。当然,即使这样我也还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稿子发过去了,大约两个月吧,他的电话来了,约我去拿小样。可能是要进一步考察文章的真实性,他首先问我知不知道南大的一位著名的中共党史专家。我当然知道。他进一步说,他就我文章中提出的问题专门请教了那位专家,对方却说不知道。我说那也很自然,因为这是一个微观的历史问题,更是一个理论问题,必须对两个方面都有了解才能准确把握,而对方则可能只是历史学者。&&&&面谈结束了,他把小样交给我带回校阅。我的文章本来是由“几种看法”、“我的意见”和“基本原因”三个问题构成,他把一、二两个问题合并起来,变成了两个问题,文章结构是简单了,但我的观点却因为与其他观点并列而不够鲜明,于是我又恢复了原稿样。当我把校阅后的小样送回去的时候,心里是做好了刊物不用的精神准备。但他听我一番阐述后,既没有提出任何异议,更没有丝毫不悦之色。那种雍容、谦逊和对作者的尊重的确是我所见不多的。&&&&该文见刊后,产生了积极而持续的影响,《新华文摘》1999年第10期转摘观点;《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发表张艳华《近二十年来中共“一大”研究情况综述》引录观点;《社科与经济信息》2001年第2期发表麻建科、潘泽庆《近十年来中共“一大”研究综述》引述观点;《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发表齐霁《中共一大二十年研究回顾与思考》引述观点;《跨世纪的实践与探索――南京中共党史学会优秀文选》一书收入该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所编的《1999年中国近代史论著目录》收入目录。预计后续的影响还将持续。这当然是我与刊物共同的成功,但是如果没有他这座桥梁的连接,也许结果就另当别论了。&&&&&&2004年,我又给《江苏社会科学》投去《列宁并未首创“民主集中制”》一文,明确主张是孟什维克首先提出了“民主集中制”。这是个一改陈说,带有拨乱反正性质的学术观点,在中外盛行的三种主要学术观点之外增添一说。但是这回运气不好,折腾了很久也不能通过;于是我把稿子转投他的名下。他审阅后很快与我协商,提出增加一个颇具编辑含量的“考”字,把题目变成《列宁并未首创“民主集中制”考》。文章本来就是一个长篇考证之作,加上“考”字名副其实,同时也接近他所主编的历史学栏目的发文要求。我当然没有异议。 &&&&该文发表后,社会反响更加强烈: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2005年第1期全文转载,并列入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研究生考试推荐阅读书目;《新华文摘》2005年第3期摘录观点;《文摘报》第2235期转摘观点;《前沿》2006年第7期发表秦位强《民主集中制溯源新论》一文引用观点;光明网、中国学术论坛网、马克思主义研究网、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等,或登录全文,或摘登观点。当我致电反馈上述信息的时候,他却反过来感谢我给刊物提供了如此高质量的稿件。他的态度只能让我更加感慨。&&&&2005年,我把在六年之中断断续续考证而成的《试论列宁集中制的理论体系和制度结构――对于布尔什维克版本的民主集中制原生形态的理论考察》一文再次投给《江苏社会科学》相关栏目后,仍然不被看好,于是我又想到他。大概因为这是一篇纯粹的理论文章,发在他的栏目有些困难,所以较长时间内我都没有得到他的意见,于是就转而投给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没有想到该刊在极短的时间内就给我用稿通知;可就在这时,他也通知我赶快去校阅小样。这是我投稿经历中第一次遇到撞车现象,很是尴尬,于是给他做了解释,同时寄去了《论两个“版本”的民主集中制》一文作为替代,好在两篇文章都是万字以上,对排版可能影响不是太大。但是,如果换成他人,我的这个做法很可能会产生消极的后果。这篇文章其实是最有独创性,遗憾却没有前面两篇文章反映热烈,但还是被人大复印资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2006年第4期全文转载,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办、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实践与文本》网站全文登录。我也松了一口气。直到2008年该文才被中共中央党校评为全国党校系统优秀论文一等奖,算是获得高端认可,总算没有辜负他的慧眼。&&&&就是在这样的学术交往过程中,我不仅从他那里得到许多重要学术信息,而且还获得他非常中肯的评价与鼓励。两年前的一次面谈,他对我说:“党校像你这样的学者不多。”我当然明了这句话的含义。其实,这样的看法我在许多地方都听到过;现在从他口中道出,只能进一步说明他的眼光是出色的,立场是公正的,态度是客观的。而这才是一个真正学者和刊物编辑者最起码的职业水准与品格。&&&&&&&&&&&&&&&&&&&&&&&&&&&&&&&&&&&&&&(日)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2:02:43 &&
咱们都是同窗。一辈同学三辈亲,三辈同学辈辈亲。(*^__^*)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0:41:16 &&
书斋同窗:你好!见到你很高兴。&&&&今天回校听了七个小时的课,明天还得再去听七个小时。这是自选动作,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9:17:45 &&
6、刘 喜 发――对我发生重要影响的学者官僚&&题记:影响并不总是刻意的。&&&&刘喜发教授,中共党史专家,学养丰厚,成名较早,来校之前已是吉林大学硕士生导师,也是该省拔尖人才,1998年被公选进入中共南京市委党校担任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也许是命运的安排,他的到来使我获得一次政治解放,即使在其他方面也多受其益。&& &&&&在1991年9月一次市管班结业典礼上,原栖霞区委副书记苏学林当着市委书记的面,武断地指责我在课上批评中央领导人,虽然我侥幸没有成为阶级敌人,从此后却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当然这又进一步成为一些人压制我的理由。只是我早已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除了心中暗潮这些蠢货之外,向来不大理会这类无聊把戏,一如既往地走自己的路,建设有管氏特色的社会主义。他主管教学后,固然由于我们接触较多,但到底还是品格较高,立场公正,所以能够客观地看待人事,以至多次公开地讲:“老管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坦率地说,这样看似轻描淡写的话,在当时也还就是他才能说得出来。当然,我也因此获得了政治上深呼吸的机会。&&&& &&&&由于专业关系,他经常参加我们党史党建教研部活动,也总能带来一串一串的信息,交流起来非常热闹。那天谈起学术文章,他在表达对于千夫所指的八股文风不满的同时,自然地流露一句:“学术文章最好能够写得自由活泼,有可读性,那样人们才爱读。”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由于很合我的口味,无异于给我一个重要提示。从此,我就开始有意识地用自由文风表达沉重的学术思想,并且小有斩获。2011年9月,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笔下风流》一书,就是我以自由文风表达多种思想观点的散文杂论集成。每每端详该书,眼前往往漂浮着那个明媚的下午时光:那是一次多么美好的交流啊!&&&& &&&&我的很多学术作品往往发表后影响较大,但是寻求发表时却多不顺利,《试论列宁集中制的理论体系与制度结构――对布尔什维克版本的民主集中制原生形态的理论考察》一文也是这样。虽然该文只有一万多字,却是我用力最勤,断续考证六年之久,遍翻《列宁全集》60卷本所得,而且也是研究民主集中制的基础性理论成果。成文后自我感觉不错,但是屡投不中。那天午饭后,我们一起走出食堂,不免有些牢骚。他听后随即建议:“投给《马克思主义研究》看看。”我说去年《列宁并未首创“民主集中制”》就被打了回票的。他说:“你再试试,这篇文章比较适合他们。” && &&&&我对他的眼光从不怀疑,于是再试,结果一周不到刊物打来电话,表示肯定发表,要求我不要再投其他刊物,并且说去年那篇文章的社会反映他们也都看到了,似有歉意。2005年该文被该刊及时刊出后,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2005年第12期全文转载;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办、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实践与文本》网站全文登录;2007年虽然只获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但是获得业内学者的评价却很高。如果说荐才需要眼光与品质,那么荐文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我的麻烦事的确比较多,这不又来了。2005年后,我在网上接触许多关于三年饥荒的历史信息,让我意想不到的是,竟然有人认为根本没有发生过这类事情。见此信息,一种从未有过的历史责任感从我内心勃然而生。2007年初,我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两次深入故乡,以我当年生活过的生产大队为基本单位,展开进村入户的社会历史调查。调查结果出来了,研究文章也出来了,但是投寄几家杂志又是杳如黄鹤。我把牢骚再次发表到他那里,他就再次建议我投给《炎黄春秋》看看,认为只有这个杂志可能适合刊用这类文章。&& &&&&对于《炎黄春秋》我是想过,但是信心不足,我相信他的眼光,经他一说,我也就决意一试。出我意料,该刊几天后即发出用稿通知。2011年元月,虽然万字研究论文“因为版面限制”不便发表,一万多字的调查资料终于部分见刊,反响强烈,我不仅收到多封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来信,该文还被有的大学博士生导师当作博士生社会调查样本予以推荐。他在校内更是多次嘉言勉励,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社会调查。而且公开评论“老管是真正在做学问的人”。 && &&&&2005年中央开展“保先教育”,我们一个支部,在评议他时,我直率地送他两句由衷之论:“人品可靠。你可不能变质啊!”据我观察,迄今为止他好像还没有完全脱离书生本质,我为之欣慰。&&&&&&&&&&&&&&&&&&&&&&&&&&&&&&&& (日)&& &&
此贴已经被作者于
9:48:05 编辑过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8:49:17 &&
&&&&7、孙 景 坛――“领导”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学者&&
题记:交流需要倾听,虚心有益于人。 &&&&孙景坛于1955年出生在吉林农安县的一个农家,1977年进入中山大学哲学系并获学士学位,1983年被聘入南京市委党校工作至今。本职工作主要从事历史唯物主义的教学与研究,后来主攻社会学;但无论学术重点作何调整,始终没有放弃对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研究,取得不错的成绩,并因此而获得教授头衔。虽然我在与他交往中获益良多,但他对我最有意义的影响则是“领导”我从事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学术研究活动,并且小有收获。&&&&我大学时读的是历史专业,1978年毕业后,长时间处在特别艰苦而动荡的工作、生活环境中,从来没有得到过起码的研究条件;直到1984年元月,我被正式聘入中共南京市委党校,虽然有了较好的学术环境,走的却是理论教学与研究道路,一切从零起步,所以,过去获得的史学训练就只能作为知识背景与方法。&&&&1993年,他在《南京社会科学》第6期发表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子虚乌有》一文,认为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近现代儒学反思的基点,中国乃至世界理论界都把他当作一个千真万确的学术信条。事实上,汉武帝从未采纳过董仲舒的这一建议,更未真的有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际行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个学术谎言,是个历史笑话。但是他的总命题与主要论点论证形成巨大悖论。比如在董仲舒上没上书汉武帝,汉武帝接没接受董氏上书等问题尚无定论的情况下,就斩钉截铁地宣布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子虚乌有,确有武断之嫌。进一步,即使按照他文中所说汉武帝在建元元年没有采用董氏建议,也不能就此断定“子虚乌有”,因为首先是汉武帝而不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次,正因如此,这个国家思想的重大转型先后至少经历了十多年才最终完成。以点代面显然不妥。&&&&过去,我对于这个问题并没有真正研究过,但在常识上却很难确信“子虚乌有”,因为长期以来,儒学是国家思想,儒学的历史地位总有个历史起源吧。追本溯源,非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没有别的事件可以标志。同时,我在情感认知上,对于班固与司马光的史德人品还是信任的,谅他们不至于在这个事情上像孙景坛所说制造“学术谎言”云云。我在认真地研读了他的学术弘论后,更加觉得难以尽信,于是,当面向他请教。但是我没能说服他,这很正常。不过,他却当面抢白了我一句:“别看你是学历史的,这样的文章你是写不出来的!”我的确在从事理论工作,但是就此断定我“写不出来”,的确很够“激励”的,我要维护自己的学术尊严自然就要尽量表现得好一点了。 &&&&终于等到了1994年的寒假,我获得了一个完整的时间段,倒也谈不上上穷碧落下黄泉,但是总得翻翻《史记》、《汉书》,并把相关材料钩沉汇解、甄别选择、细细品味吧。当我最后一稿誊清时,正是学校开学日。我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有其事――与孙景坛同志商榷》一文交给《南京社会科学》历史编辑顾肇禄先生,并于1994年第6期发表后,才感到松了一口气。 &&&&我在经过比较深入研究后获得的总体结论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适应西汉政治、思想和社会转轨变型需要的重大举措,先后以十一年之久,历经罢黜刑法、议立明堂、增置博士、绌抑黄老、制策贤良和任用儒吏六个阶段,由政治开路到理论完成继而组织实现,构成一个险象环生、波澜迭出的历史过程。此举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一方面,使汉代儒家经学得到重大发展,并从此成为后世历代的正统思想;另一方面,它又桎梏民族思维,使学术自由从此成为后代士子的奢望,中华民族为此付出极其高昂的代价。”&&&&经此考辨后,我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以及当代中国政治的理解能力也前进了一大步,感觉他客观助我,所以我非常感谢他。但是由于拙文在学术上是在维护一个传统的史学观点,自然不能像他的大作那样惊世骇俗,获得重大的新闻效应。不过,它在学术界的持续影响已经足以慰藉我的辛劳。仅从现在的社会信息来看,不计评论,该文的基本观点至少已经被王志轩的《中国知识分子思想被阉割的历史探索》和庄春波的《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考辨》一引再引,北大著名教授李零所著《丧家狗:我读〈论语〉》一书,更是完整地引入拙文最后整个《结论》部分。&&&&虽然我门两文分歧的根本之点在于“有”“无”两端,他以一万多字,我用八千余言,无非进行“有”“无”之辩,结果应该是明确的。但他在2005年却因为我应《金陵晚报》之约而写的一篇小文又提出“过程说”问题,认为我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为一个过程来看待,只是炒了司马光的“冷饭”。这个论断自然引起我的重视,我也应该重视。&&&&事实究竟怎样呢?史册昭昭,文字历历,从司马迁、班固到司马光,再到当代的孙景坛,但说此事,都是把它分解为不同的阶段,我只是经过独立研究后再发现它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而已,当然谈不上“发明”。如果我真要“炒冷饭”,根本不用远涉时间隧道去找司马光,手头孙先生的大作就已经明确说出了“这一斗争的全过程”,至少由“建元元年冬十月”、(建元元年)“七月”、“武帝二年冬十月”、“武帝五年”、“武帝六年”、再加上“武帝七年”董仲舒出场,已经给出了六个阶段。事实上我就是在他“领导”下,根据这些原始材料,再对《史记》《汉书》进行延伸阅读,增加一些新的材料,重新归纳总结出罢黜刑法――剪枝弱干、议立明堂――公开较量、增置博士――表彰儒学、绌抑黄老――政治实现、制策贤良――理论完成、任用儒吏――组织更新等六个阶段,只是我独特地运用了共产党建设的基本原理(方法),对每一个阶段给出层层递进的理论分析,并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我之所以公开承认他“领导”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是对他客观贡献的充分肯定,但他不领情。私下的文字交流已经难以改变他关于我“偷吃”司马光冷饭的立场,2007年春节,我又重返大汉王朝,再度翻阅《史记》《汉书》,集中精力与笔墨,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经历的客观过程,辨析梳理,深入考证,进一步得出八个阶段的新结论,并且特别关注贯彻其中的政治较量,最终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过程考论》,于《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正式发表。我的本意当然不是为了证实我的“发明”,因为既是事实就无须“发明”,充其量只是去再发现而已。 &&&&现在我要说,如果没有他对我的特殊激励,加上他的大作索引,我大概不会轻易地放下手中主业回到大汉王朝研究什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每每想起研究这个问题的艰辛过程和成功喜悦,不仅真切地感受到学术批评对于学术发展的重大意义,也更加真诚感谢这位学术诤友――正是在他的“领导”下,才使我进入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领域,并且获得一席之地,建立一家之言。明代学者苏浚在《鸡鸣偶记》中把“道义相砥,过失相规”者称为“畏友也”。但愿我们永远都是彼此的“畏友”。&&&&&&&&&&&&&&&&&&&&&&&&&&&&&&&&&&&&&&&& (日)
共 191793 次点击,1062 个回复&
本版块主题总数:87430 / 帖子总数:1360005
今日论坛共发帖:31938 / 昨日发帖:36576 / 最高日发帖:75754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律师之窗&&├股市泛舟&&├会员阅读&&├史海钩沉&&├舆情观察╋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旅游时尚&&├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网络剧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猫兄鼠妹&&├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原创小说&&├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凯迪海南&&├凯迪广州&&├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苏州会馆&&├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重庆会馆&&├猫眼观渝&&├山城拍客&&├重庆教育&&├巴渝情缘&&├猫人游记&&├健康养生&&├重庆车友&&├两江房产&&├渝民新婚&&├麻辣吃货&&├渝财有道&&├时尚渝女&&├公益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原创]沧桑留念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十二生肖财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