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建筑工业化工业化道路

思想者网站中学政治精品
思想者网站本月文章排行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内容
专题: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关键提示】
调整结构、深化改革、转变增长方式是当前我国经济工作的着重点,是“十一五”期间的关键,而从根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要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的增长方式,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认识尤其要把握它必须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采取多方面的有效途径。
3.【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经济工作的着重点】
日,在中央政治局第21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切实把经济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调整结构、深化改革、转变增长方式上来,切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4.【《建议》强调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十一五”期间,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要切实抓好的关键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多地依靠扩大投资规模和增加物质投入,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已经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此要有强烈的紧迫感。要从推动科技进步、深化体制改革、加强科学管理等方面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物质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5.【温家宝总理强调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日,温家宝总理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向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所作的说明中指出,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十一五”期间,要突出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发展规模经济,实现规模效益;三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6.【胡锦涛在福建考察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2006年1月,胡锦涛在福建考察工作时强调,要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A从经济角度分析——“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B “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政治学依据和政治意义
C 从哲学角度分析——“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正确性:
1.【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含义】
所谓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指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的转变。一般说来,粗放型经济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即“三高一低”),主要着眼于扩大规模、增加物质投入来求得经济的增长。集约型经济是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即“三低一高”),主要着眼于依靠科技进步、加强企业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经济增长。
2.【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必要性】
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往基本上采取的是粗放型模式,我们必须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集约型经济发展道路。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适应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改善和提高的需要;是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是增加国际竞争力,统筹国内发展和国际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①“” ② ③“” ④ ⑤ 3 ① ② ③ ④ ⑤
3.【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重要性】
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降低消耗、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有利于形成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提高科技贡献率;有利于形成公平竞争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有利于形成实现集约化增长的宏观调控机制。
4.【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经济学思考】
(1)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只有提高商品质量,才能较好地实现商品的价值。
(2)经济效益是指生产经营活动中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之间的比例关系。经济效益是企业的生命。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必须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道路,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只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生产出质优价廉、适销对路的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5.【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哲学思考】
(1)物质决定意识,它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的需要;
(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和变化发展的,我们要坚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就必须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走出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道路。(3)在复杂的事物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性作用,我们要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当前,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就在于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6.【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政治学思考】
(1)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主要症结在于体制障碍,而关键在于转变政府职能。因此,我们要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2)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只有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7.【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及其意义】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它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紧张的矛盾,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转变增长方式的全新内涵
  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老命题,在新的五年规划中这一问题仍将成为主攻方向之一。每次编制五年计划时都会涉及到经济增长的速度,而如何确定发展速度就必须考虑到经济发展的效率、质量,必须考虑到资源的持续性和环境的承受力。
  “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质是:经济增长是主要靠生产要素的投入和规模的扩大,还是靠技术创新、资源配置优化来推动的问题。”经济学家常修泽告诉《瞭望新闻周刊》,经济增长方式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根本性问题之一。早在10年前制定“九五”计划的时候,就提出了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变。但是10年来,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取得根本性转变,重速度,重数量;轻质量,轻效益的情况依然严重。
  长期关注宏观经济走势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分析说,“十五”期间,中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增长周期,但是经济增长中也开始出现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些行业发展过快,投资规模偏大,粗放型增长的特点重新抬头,资源环境的浪费和破坏也有所增加。
  进入“十一五”后,能源、淡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将日益突出。“如果经济增长方式不发生转变的话,经济增长面临的约束将越来越强,重化工业化发展所受到的限制也越来越多,因为当前的经济发展更多是建立在资源、劳动力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之上。”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王小广感到主要依赖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将难以为继。
  从推动新型工业与经济现代化的需要着眼,常修泽认为,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下一步就不能按照老的工业化思路走,必须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比较少、环境污染比较少、各种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也要求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提高对外竞争力的要求,也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压力。随着我国深入参与全球化与国际竞争,如何提高经济竞争力的问题迫在眉睫。再加上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崛起,给中国经济带来极大的压力,提高本国的核心竞争力,必须转变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在整个经济增长过程中,用什么样的方式组合、使用生产要素,是由一定的体制的特征和发展的模式来决定的。”张立群认为,在“十一五”规划中再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因为转变的条件在逐步完善。
  当前已经形成了比较高水平增长和比较激烈的市场竞争相伴随的格局。市场的需求空间、增量空间是很大的,但是要进入这个空间的企业非常多,这样一个竞争的格局要求企业的素质不断提高,要通过竞争能力的提高来获取市场利润。这一变化必然会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不断向着集约型转变。
  当前的体制和机制已经有了很大改进,各种约束机制正在不断地建立起来。这些制度、规则的变化,也是支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条件。
  常修泽认为,“十一五”与“九五”期间提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根本性的不同,“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必须放在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自身的全面发展这一新的“四位一体”的发展体系中把握。“‘十一五’期间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一定要突破传统狭隘的发展思维方式,给经济增长转换赋予新的含义,不是狭义的经济增长方式,而是广义的经济增长方式。”
  如何在实际工作中,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接受采访的研究者都认为难度是比较大的。
  常修泽认为,首先必须切实推进技术创新,提高经济增长的技术含量。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弱,创新技术含量不高。下一步应把自主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推进技术资本化,要有激励机制,要对创新技术评估、作价、折股,这样就给技术人员加上一个“马达”。
  其次,张立群认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还要正确认识生产结构升级的特点,充分认识市场规律,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尽减少行政措施对市场主体行为的干预。王小广告诉记者,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与结构高速结合在一起。发展是一个结构不断升级变化的过程。结构升级、优化就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第三方面,推进体制改革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一环。
  第四,常修泽还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他建议,要创造现代资源产权制度、现代环境的产权制度、现代技术产权和品牌产权制度、各种物权的产权制度,从而可以从制度层面保证节约型社会的创建。
  最后,坚持“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利用国际与国内资源,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路径之一。
  (二)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这个主攻方向上,“十一五”规划的制定,面对的一个深刻背景是,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和“十五”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了重大的变化和偏差。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产业结构偏离了原来的目标,第二产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增长缓慢,产业结构失衡问题更加突出;其二,就业结构高速没有达到预期,第二产业资本深化排斥劳动力的同时,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减弱,“高增长、低就业”的总是更加突出。
  “这表明因为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规划设想没有能够实现,增长模式粗放的问题不仅没有明显改观,还出现了增长质量下滑的问题。”胡鞍钢指出,“九五”期间通过大规模结构高速我国出现了经济增长的同时能耗和污染总量下降的趋势。但进入“十五”,特别是2003年以来,投资驱动和投资效益递减成为主要特征,经济增长吸纳就业能力进一步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增速远高于经济增长工速度,主要污染物排放幅度上升,经济增长模式发生了逆转。因此,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十一五”规划制定实现科学发展观和中国经济可持续性增长的重点所在。
  如何优化产业结构,协调产业发展?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告诉《瞭望新闻周刊》,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国家的强大和富裕需要工业和服务业,而国家的稳定需要农业。因此,未来中国产业发展的国家战略应当是:在稳定农业增长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工业和服务业,加快推进工业化和服务化进程。他把这个国家产业振兴战略总结为“农业稳定、工业强国、服务富国”。
  那么,又如何完成这种结构的优化调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部长冯飞认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和城市化水平低是造成三次产业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他指出,造成三次产业结构非均衡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而不应归罪于工业过快增长。而导致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有如下两个原因:一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生活性服务业长期占据首位,而金融、保险、房地产、物流产业、科技开发、信息咨询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严重落后,制约了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二是城市化发展滞后,限制了传统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再加上现代服务业欠发展,更加深了服务业的发展滞后。
  而且,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品附加价值明显偏低,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差。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我国工业处在低端位置,对国外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高度依赖,附加价值难以较大幅度提高,利润多被外资企业获取。而长期依靠低成本优势不仅会带来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低成本优势也不具有长期的可持续性,还大大抑止了我国的产业创新能力。
  因此,改变当前产业结构的失衡首先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服务业的结构升级作为“十一五”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的突破口。同时,改变第三产业过于依赖“生活性”服务业的低质结构,“十一五”时期将加快发展金融、保险、咨询、物流等知识型服务业或“生产性”服务业。
  其次,建立新型的政府管理方式,引导重化工业健康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新一论结构高速中更加重要和紧迫。对于重化工业的发展不应简单地限制,而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标准和环境保护标准,加速淘汰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同时,政府的管制职能由经济性管制转变到社会性管制上来,将政府的管制职能主要集中在社会领域的外部性问题上,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经济职能的合理定位。
  第三,提高制造业的国际分工中价值链,增强产业的创新能力。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由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向原创型技术创新升级,进一步采取鼓励性措施,吸引外资公司将研发中心转移到我国,提升我国技术创新能力。
  第四,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实施装备制造业振兴战略。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发展滞后,不仅仅是“谁来装备中国”的问题,更严重的是装备制造业落后是造成多年来产业结构升级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两者存在着因果的逻辑关系,可以说发展装备制造业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牛鼻子”。
  最后,注重产业的地区布局规划,引导发展产业集群。以产业集群的理念考虑产业的地区布局和引导地区经济的发展,制定和实施产业集群倡导计划。
一、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的综合指标。在企业的生产总值不变的情况下,经济效益与企业的
A.利润成正比
B.资金投入成正比
C.生产成本成反比
D.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经济发展必须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结构,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其实质是
A.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B.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C.效益是企业的生命,必须着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D.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3.马特莱法则把80:20作为确定值,说明企业经营不应该面面俱到,而应该侧重抓关键的人、关键的环节、关键的项目,即20%;再以少数的20%带动多数的80%,以促进l企业的全面发展。从经济生活的角度看,在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马特莱法则强调
A.企业科学管理的重要性
B.企业经济效益对企业的重要作用
C.产品适应市场需要的重要性
D.重视科技投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4.现在,人们不再看重单纯的GDP排名,而是更加看重发展的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效益指标。这体现的哲理是
A.整体的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B.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
C.分析与综合是不可分的
D.发展就是变化,变化就是发展
近几年来,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的投资增长迅速,相关产品出现过剩,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03立方,美国是8立方,日本只有6立方;我国单位GDP用水量比发达国家多1 5倍以上。据此回答5—6题。
5.上述材料主要表明
A.我国工业经济增长速度过快
B.我国的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C.发展经济必须注重经济效益、资源消耗
D.只要减少资源消耗,就能提高经济效益
6.由此看来,我国必须
①正确引导和调控社会投资
②以现代化带动工业化
③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C.①②③④
7.漫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中国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应有较快发展,但增长速度也要适当。一这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①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②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⑧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按规律办事结合起来
④要坚持适度原则
8.近年来,广东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竖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逐步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是因为
A.广东要率先实行现代化
B.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具有基础性作用
C.只有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D.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决定一切
9.2005年,深圳市委和市政府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过去的“速度深圳”转到“效益深圳”。这体现的哲理是
①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具体问题_具体分析
③经济增长方式要以速度和效益为中心
④事物的变化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
1O.有专家指出,市场不是等来的,而是开发创造出来的。企业要寻找空白点,占领制高点,开发增长点。这表明
A.商品生产者要遵循价值规律,以市场为导向
B.卖方市场决定一切
C.商品供求关系变化会引起商品价格变化
D.市场是人为的,是主观的
1l.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而实现这一转变的主要途径是
①增加资金投入
②扩大生产规模
③采用先进科学技术
④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12.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既要重视高新技术的发展,又要注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这是坚持
A.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点
B.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从整体着手,寻求最优目标
13. 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国务院第437号令,任命新当选的香港特别行政至长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长官。
14.香港特别行政区长官由国务院总理任命,说明了香港特别行政区
A.是我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B.具有高度的自治权
C.由中央政府决定其行政长官
D.没有自治权
二、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5.为缩小我国同工业发达国家的差距,早日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下列做法中符合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要求的有
A.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大科技投入
B.优化资源配置,提病资金投人产出率
C.减少资源占用与消耗,发展绿色产业
D.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在高起点上迅速发展经济
16.有学者指出,真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主要症结在于体制障碍,而关键的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这说明
A.要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B.只有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
C.任何事物都是互为因果的
D.主要矛盾决定一切,次要矛盾无关紧要
17.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
化。这是因为
A.事物的因果联系是客观的
B.整体的功能决定着部分的功能
C.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D.部分的合理、有序组合,有利于整体目标的实现
18.“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中的质量,主要是指商品的
A.使用价值
C.交换价值
1 9.“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中的效益,包括
A.企业经济效益
B.社会经济效益
C.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D.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
20.“牧童经济”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是指象牧童放牧时只管放牧而不考虑对草原的破坏那样,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破坏式的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表明市场经济
A.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
B.存在恶性竞争,不是万能的
C.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特点
D.会导致企业优胜劣汰
21.从哲学上而言,“牧童经济”模式违背了以下哲学道理
A.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B.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C.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
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2.没有质量的发展是浪费,没有效益的速度是后退。这一论断告诉我们
A.发展是质量、速度与效益的有机统一
B.发展不能急功近利,不能追求速度
C.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
D.只要是实实在在的发展都是积极的
23.新型工业化是我国实现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新型工业化的主要特征是
A.环境污染少
B.以盈利为目的
C.科技含量高
D.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
三.简答题
2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十一五一期间,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要切实抓好的关键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多地依靠扩大投资规模和增加物质投入,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已经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此要有强烈的紧迫感。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哲学道理的?
25.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请你说一说企业应如何提高经济效益。
四、辨析题(仅判断不说明理由者不得分)
26.利润是企业的追求目标,企业利润增长,就意味着经济效益提高。
27.俗语说:“好酒不怕巷子深。”商品的质量决定一切。
五.论述题(要求紧扣题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展开分析)
28.我国汽车生产企业同发达国家汽车生产企业情况比较表:
发达国家企业
汽车生产企业125家年产超10万辆的3家;钢铁生产企业1700多家,年产400—1000万吨的4家,100 万吨以上的20家。
汽车最小经济规模年产40 —60
辆;钢铁企业最小规模400 万吨,合理经济规模800 万吨
投入与产出
煤炭职工年产煤炭11亿吨。
在消耗方面,发达国家是我国的1/6,而产出是我国的4倍。
技术贡献率
60%--80%
(1)上述表格中的材料反映出我国汽车企业发展中存在什么问题?
(2)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如何解决材料反映出的汽车企业发展中的问题?
29.据报载,2004年全国每万元GDP能耗为2.6吨标准煤,与2000年的2.77吨相比,5年来下降了7%。而另一组数据又告诉我们:去年我国综合能源消耗相当于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近6倍。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十一五”期间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要切实抓好的关键问题。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2)根据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应如何运用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待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我们应如何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本文关键词:|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
在 谷歌 中搜索:
在 百度 中搜索:
在 搜狗 中搜索:
在 搜搜 中搜索: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关于优化工业结构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施意见(试行)_百度法律
&&&&&&&&&&&&&&&&&&法律
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关于优化工业结构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施意见(试行)(黔东南府发〔2008〕29号)各县市人民政府,凯里经济开发区和黔东循环经济工业区管委会,州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探索建设与黔东南生态文明试验区相适应的现代工业体系,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大工业总量、优化工业结构、提升质量和效益,形成发展工业经济与节约资源能源、促进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相协调的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子,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提出以下实施意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生态文明崛起之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步伐  近年来,我州围绕特色优势和资源优势,坚持市场导向,不断壮大优势产业,调整、提升现有工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是,由于我州工业基础差、起点低、总量小,目前工业发展存在问题较多,发展矛盾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业主导能力弱,工业占生产总值比重低,一、二、三产业未形成协同带动;二是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结构调整任务艰巨;三是企业名牌少,知名度不高,创新意识不强,发展后劲不足;四是优势资源未有充分利用,产业发展与资源开发不相适应;五是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六是区域发展不协调,县域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是改变“欠发达、欠开发”州情现状、实现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当前和今后我州工业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  各级各部门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工业强州”战略的重要性,明确发展新型工业在建设生态文明试验区中的主导作用,增强发展工业的自信心、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切实把发展工业摆到重要的位置上来。要深化对州情的再认识,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措施,加快工业发展步伐。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发展意识,创新发展思路,在建设生态文明试验区中努力探索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实现全州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优化工业结构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基本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为主题,以优化结构为主线,以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按照“工业强州”发展战略和“四圈一区”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框架,走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相适应的生态工业发展道路,以特色农产品、电力、电冶、森工、重晶石、建材、中药材、旅游“八大产业”为重点,加快调整和优化升级全州工业产业结构,加快建设经济产业带和工业聚集区,努力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和优势产业集群,逐步形成具有地方鲜明特色的新型工业化格局。  (二)工作目标。  通过努力,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全州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70亿元,工业调整结构、提升高耗能等传统产业发展水平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十一五”期间工业经济发展速度保持在年均20%左右。  --“十一五”期末工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以上。  --“十一五”期末工业年提供的税收达到20亿元左右。  --“十一五”期末人均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670元提高到2010年的1600元。  “十一五”期末工业发展新增就业岗位超过1万个。  --“十一五”期末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特色产业进一步突显。  --“十一五”期末万元GDP能耗由2005年的2.08吨标煤下降到1.66吨标煤以下,降低20%;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22%,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各项控制指标任务。  “十一五”期末建设30个销售收入亿元企业,其中实现年销售10亿元以上的企业或企业集群4-5个。工业经济的整体质量、行业发展、产业结构、总体实力实现较大跨越。  (三)基本要求。  优化工业结构,推进新型工业化,一要坚持科学规划,正确处理好城市经济圈与工业聚集区的关系,按照“四圈一区”发展战略框架和“两高”通道规划布局工业聚集区,围绕城市和经济产业带办工业;二要坚持生态环境优先,正确处理好保护青山绿水与发展工业经济的关系,严格执行工业项目准入政策,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围绕生态资源办工业;三要坚持大资源办大产业,正确处理好优化资源配置与调动各方积极性的关系,摸清资源家底,集中创办工业聚集区和循环经济工业区,围绕优势资源办工业;四要坚持发展特色经济,正确处理好一、二、三产协同带动的关系,围绕农、林、牧业和旅游办工业;五要坚持扶优扶强企业政策,正确处理好改造提升现有工业和淘汰落后产能的关系,重点发展带动力强的优势项目,引导、鼓励和扶持企业技改扩能、节能减排降耗和开发下游产品,延长产业链,围绕现有企业发展壮大工业经济。  加快发展工业,要坚持“好”字当头,能快则快,大力推进工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围绕建设生态文明试验区来发展工业,把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摆在首位,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节能环保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立足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工业经济聚集区建设,构建工业发展平台  建设工业经济聚集区,形成布局合理、特色明显的通道经济带、经济开发区、循环经济工业区,是构建工业发展平台,发展新型工业化的需要,是建设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必然选择。按照“四圈一区”经济发展战略框架、资源分布、经济通道建设和工业发展基础,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全州工业布局,加快推进以凯里经济开发区、黔东循环经济工业区和黎从榕产业带“两区一带”为重点的工业聚集区建设。  (一)以凯里经济开发区为中心,带动凯里炉山、丹寨金钟、台江革一、麻江谷硐工业聚集区发展。  凯里经济开发区产业定位为机械电子、制药、特色食品、民族旅游产品等环保型产业,努力打造电子元器件孵化科技园。开发区分生活居住区、教育科研区、风景游览区、仓储物流区、高新产业区、综合工业区六个功能,其中高新产业区主要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类项目,重点以科技含量高,前景好的生物医药、电子、食品、农业产业化及农产品加工为方向,发展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工业。  凯里炉山工业聚集区重点发展机械制造、黑色、有色产业,承接中东部及凯里城区部分产业转移。  丹寨金钟工业聚集区重点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畜牧食品加工、新型制药、旅游商品等,承接东部无重大污染产业转移。  台江革一工业聚集区重点发展旅游商品、新型制药、生态食品、民族家纺织造等产业。  麻江谷硐工业聚集区重点发展化工、冶金、制造等产业。  (二)把黔东循环经济工业区逐步培育成为区域性次中心级新兴工业城市。  黔东循环经济工业区定位以资源为依托,走工业集群式发展、集约化经营、集中性服务之路,努力构建工业发展平台,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电力能源、冶炼、铝制品、化工、建材、制造、林产加工等为特色的重工业和以酿造及土特产品加工业为特色的轻、重工业相应发展、门类不断增多、基础不断增强的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建设。黔东循环经济工业区分为核心区和功能区,核心区包括青溪、羊坪镇以及岑巩县新兴城区和大榕;功能区包括天柱邦洞、三穗县城西南面、剑河屯州。核心区要突出发展,积极推进核心区、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布局分工。  (三)依托“两高”通道,着力打造黎从榕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经济带。  加快黎平、从江、榕江、丹寨为重点的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聚集区域的规划与建设步伐,以林产工业、绿色食品、药品制造、电冶等产业为重点,加快承接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形成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加工聚集区,带动农副产品、绿色特色食品、旅游产品上规模、上档次,带动特色产业集群化,增强黎平、榕江、从江、丹寨城镇化进程的拉动力。重点发展:轻型材料、高密度板材、高档次办公用品、高档家具、玻璃制品、铝制品等新型材料加工业;电子、电器、小五金等制造业;服装、鞋帽、皮革制品、民族旅游商品等轻工业;水果、蔬菜、牛羊肉制品等特色食品基地和加工贮运业;医药、保健用品制造业。建设一批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标准厂房、仓储和加工业品、地方名特产品、旅游商品、中药材产品交易市场,构建“两高”通道经济和特色工业经济带。  对引进的资源型、环保节约型、科技型的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将重点布局在工业功能区建设。鼓励各县市引进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含量高的产业项目落户各类工业功能区。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重点和布局  (一)特色食品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1.发展方向。  突出“名、特、优”品种,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和农户为主体,以原料基地为依托,培育新兴实体与扶持现有骨干企业相结合,调整优化特色食品、特色农产品产业布局,扩大基地规模,提升加工能力,整合和发挥“品牌”优势,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2.发展重点和产业布局。  ⑴围绕100万亩茶叶基地建设,努力发展茶叶名优品牌。以雷公山品牌茶叶产品为龙头,整合打造“雷公山”牌银球茶、脚尧茶、野生茶、雀舌茶等系列产品。同时,推动雷山、黎平、丹寨重点产区,岑巩主产区和台江、黄平等县茶叶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加工能力的重组整合,引导和扶持茶叶产业生产及深加工走集团化经营的路子,形成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开拓市场的集团经营模式。“十一五”期末,中高档茶叶加工能力达到4800吨,年实现销售收入4.8亿元以上,实现税收5000万元以上,解决2000个以上就业岗位。  ⑵以贵州青酒集团“青酒”系列新增万吨白酒技改扩建项目为主线,推动中高档酒产品扩能和做大做强。重点发展洞藏青酒、普通青酒、中低档青酒和特许青酒,将洞藏青酒作为品牌战略核心,加大高中档酒的开发力度,努力将青酒发展为全国知名品牌。适度发展榕江侗乡蜜、天柱五蛇酒、从江从酒、黎平老酒等高中低档普通白酒。“十一五”期末,力争全州白酒产销量达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6亿元以上,上缴税金7000万元以上,解决1300个就业岗位。  ⑶以凯里酱菜厂食品醋、凯里三辣明洋食品公司食品红酸汤项目改造为契机,大力开发饮料醋和酸系列食品。在榕江、麻江、雷山等县建设特色蔬菜基地50万亩,并积极发展面向大中城市的特色生态蔬菜、山野菜食品工业,发展城郊农业工业化产业。加快名优米、名优果品、果汁、冬笋、秋笋、干笋、山核桃、山野菜、天然饮用水、红蒜、方便休闲等生态食品发展步伐。“十一五”期末,形成年加工干鲜蔬菜、山野菜3万吨能力,干鲜果蔬食品工业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左右,实现税收2000万元以上,解决2000个以上就业岗位。  ⑷在建设100万头香猪、50万头香羊基地的基础上,加快我州特色畜牧禽水产肉食品加工。按食品企业规范要求,建立健全食品企业质量、卫生安全体系,努力开拓“珠三角”产品市场,积极发展草地畜牧加工业,切实加快黄平兴华食品“牛老大”品牌食品、丹寨年屠宰分装1200吨牛肉、剑河县白香猪、从江香猪品牌和从江小香鸡、三穗麻鸭、天柱螺鸭饲养加工步伐。积极发展卦治电站等非景区湖面网箱养鱼及其加工业,努力推动腌鱼、腌肉、酱菜等特色食品加工产业提升改造,重点解决生产规模,加工能力和产品包装等问题。并根据从江、榕江、黎平等县小黄牛大量繁殖,以及饲养已形成一定规模实际,着力解决小黄牛的屠宰、分类、包装、储藏、加工等问题,积极发展生畜分割肉、冷却肉、包装肉,开发方便、安全的肉类食品。“十一五”期末,我州特色畜牧、禽、水产、肉食品年销售收入达4亿元左右,实现税收2000万元,解决1000个以上就业岗位。  ⑸在50万亩油茶林基地建设的基础上,整合黎平、锦屏、天柱、从江茶油粗放加工模式走集团化经营路子。大力推进高产油茶基地建设,扶持2户以上精制茶油企业提高加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十一五”期末,力争形成年产1.5万吨精制茶油的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实现税收3000万元,解决600个以上就业岗位。  ⑹开发马铃薯、预糊化淀粉生产工艺,发展全粉、精粉和适应工业化生产的变性淀粉及衍生物产品。开发精米加工新产品,发展免淘米、强化米及各种配制米的生产。支持企业发展果蔬汁、茶饮料,开发天然、营养、有益健康的饮料新品种。  (二)竹木产品深加工业。  1.发展方向。  按照“大资源、大产业”和分类经营、调整结构、生态提质、产业提速的思路,推动森工企业的重组与集团化经营。以精深加工为带动,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正确引导林业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确保州内重点骨干加工企业用材指标。在建设500万亩工业用林、100万亩竹林基地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林浆、林纸、林板木竹产品加工业和林化工业,组建林浆集团、林板集团,积极开拓高档家具、竹木制品和利用现有森工企业产品为原料的高附加值精深加工。  2.发展重点和产业布局。  ⑴依托黔东循环经济工业区2008年投资75.40亿元开工建设年产30万吨漂白硫酸盐针叶木商品浆和30万吨高档涂布白卡纸为基础,2008年冬启动建设纸林基地350万亩,力争2010年完成林浆纸一体化项目,辐射、拉动全州原料林基地培育和发展,推动再生纸的再利用,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实现税收3.4亿元,解决1200个就业岗位。  ⑵在黎平侗族原生态文化及三板溪湖苗族原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黔东循环经济工业区内选址建设年产20万立方米高密度纤维板、年产10万立方米刨花板、年产500万平方米复合实木地板生产线,近期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实现税收1亿元以上,解决2000个就业岗位。  ⑶以黎平森泰公司年产3000吨岐化松香为主,推动剑河、麻江、岑巩等县松脂油加工企业产品升级换代,支持岑巩和凯里等县市香精、香料企业做大做强,实现销售收入亿元以上,实现税收1000万元以上,解决800个以上就业岗位。  ⑷对现有244户森工企业,由州林业局、州经贸委组织实施新一轮整合,2008年前完成松散型或半紧密型企业集团,林区县整合为2-3户,非林区县整合为1户企业集团。锦屏县作为省级林改试点县,要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木材要素交易市场,强化市场配置资源利用,加强市场调节,在资源精深加工综合利用等方面充分发挥税收等杠杆作用,在精深加工项目上可适当放宽。全州林产加工企业(集团)不超过30户,每户加工生产能力不低于3万立方米,木材综合利用率不低于90%,新引进加工项目必须是消化延伸现有企业产品终端产品或直接生产终端精深产品的生产企业,切实推进森工企业延伸产业链,实现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发展的转变。  ⑸围绕林竹基地建设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竹编、竹木雕、竹木工艺家居制品、藤编、草编制品加工业,走短、平、快生态工业发展路子,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三)新型建材业。  1.发展方向。  以节能、节水、节土、保护环境、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改造提升水泥等传统建材产品,加快开发绿色化、智能化新型建材、无机非金属材料、特种水泥、页岩烧结空心砖、高掺量粉煤灰烧结空心砖、玻璃纤维、特种玻璃等新型产品。加速淘汰落后的水泥生产能力,按照等量淘汰的原则,加快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项目建设,加快建筑、工艺装饰用石材、陶瓷产品、新型建材业健康、快速发展。  2.发展重点和产业布局。  ⑴在原凯里第二水泥厂厂址投资4亿元建设一条日产2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淘汰凯里瑞安水泥有限公司3.5×145米湿法回转窑和3.0×11米机立窑生产线。项目投产后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  ⑵利用黔东火电厂粉煤灰在黔东循环经济工业区新建一条日产2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建设年产2.4亿块标准墙体砖、新型墙体材料项目,实现粉煤灰的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投产后可实现销售4亿元。  ⑶在黔东循环经济工业区建设年产231万箱高档釉面装饰瓷砖、年产40万件高科技工业陶瓷项目。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  ⑷利用锦屏、凯里、从江、剑河、岑巩、天柱等县市丰富的石材资源,集中建设6户左右的青石、花岗石、大理石年产20万立方米建材产品企业和石刻、石雕、石砚项目,推动我州城市建设用、装饰用、工艺用石材产品项目的开发,力争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左右,创税1000万元以上,提供400个就业岗位。  ⑸在从江、黎平选址建设“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工业聚集区”的同时,在工业聚集区内选址建设一条日产2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满足工业聚集区建设和次中心城市的建设需求,占领黔、桂、粤等省份边界市场。  ⑹加快湖北当阳市新型建材公司在原凯里玻璃厂内投资1.2亿元建设凯里浮法玻璃有限公司及生产线,形成220万重箱浮法玻璃生产能力,解决凯里玻璃厂原职工的再就业。  (四)重晶石化工业。  1.发展方向。  利用丰富的重晶石资源做大钡化工、重晶石微粉等产品,鼓励开发系列化、规格化、专用化和精细化碳酸钡产品。加强矿石管理,优化配置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切实把我州打造成国内乃至亚洲最重要的重晶石化工生产和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基地。  2.发展重点和产业布局。  ⑴加快天柱辛集钡盐公司三期碳酸钡、硫脲及钡系列下游产品氢氧化钡、氯化钡、聚合硫、硝酸钡、钡锶的建设。启动天柱祥坤瑞重晶石超细微粉、硫酸钡及其下游重晶石深加工系列产品项目建设。力争天柱辛集钡盐公司投资5000万元建设年产1万吨硫脲项目年内完工,形成年新增销售收入9000万元,总销售收入突破2亿元,达到2.5亿元,实现税收2500万元。  ⑵支持镇远金钡化工有限公司在黔东循环经济工业区新建年产20万吨硫化钡项目,在一期年产5万吨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力争与贵州核工业新原实业公司达成投资意向,尽快实现20万吨生产能力,实现年销售收入2亿元,实现税收2000万元,解决800个就业岗位。  ⑶支持黄平天泉化工有限公司规划年产5万吨氯化钡等钡盐系列产品,使一期工程完成后形成年产8000吨氯化钡、3000吨氢氧化钡、5000吨硫氢化钠生产能力。年实现销售收入3600万元,项目全部建成年销售收入突破1亿元,实现税收1000万元,解决300个就业岗位。  (五)冶金工业。  1.发展方向。  以“做大、拉长、加宽、增厚”为目标,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严格市场准入标准,控制新增产能,淘汰落后技术设备,逐步推进小、劣、低高能耗企业有序退出,支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积极推进和引导铁合铁企业走集团化经营模式,推进施秉恒盛硅业电冶联合体、黔东循环经济工业区镇远西秀冶金集团、贵州亿祥矿业集团、黎平洪州工业园区洪州硅业总公司、黔东南州广盛冶金集团、岑巩金源冶金有限集团公司等6户大型集团的组建,并作为重点产业、重点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切实做强做大电冶产业,使设计生产能力由2006年的114万吨调整为60万吨,销售收入由2005年的21亿元,增加到40亿元左右。  利用丰富的铝钒土和钒矿资源,加快形成铝及铝工业从铝土矿到铝加工为一体的产业延伸链,支持和鼓励开发预拉伸板、结构型材、精密锻件、超硬铝合金等高性能结构的铝合金材料生产技术和铝工业产品。加快五氧化二钒试点工作。  2.发展重点和产业布局。  ⑴以提高企业的行业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为目标,加快推进施秉恒盛冶金有限公司投资29亿元建设年产40万吨多晶硅、有机硅生产线步伐,实现年销售收入100亿元,实现税收10亿元,解决3000个就业岗位。  ⑵以现有钛铁、镍铁、低碳锰铁为铁合金产业结构调整试范性项目为基础,加快已获行业准入企业开发生产特种铁合金、多晶硅、单晶硅、硅微粉等高附加值、深加工的产品。推进投资1.2亿元、年产1万吨高钛铁合金项目建设。  ⑶重点支持镍铁、铬铁、钼铁、低碳锰铁合金等特种铁合金、钛合金、多晶硅、单晶硅等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重点支持推广铁合金精炼技术,生产低碳、低磷、低硫、微碳等多种精炼铁合金产品企业;重点支持开发高纯硅铁等市场短缺品种品级,开发氮化系列铁合金、各类复合金、各类合格粒度的铁合金和包芯线用合金等产品企业;重点支持加快对品位低、有害杂质含量高的铁合金原料处理技术的开发应用,完成对粉尘、烟气、废水的治理及综合利用企业。  ⑷加快年产80万吨氢氧化铝项目建设,一期建设年产40万吨氢氧化铝。配套建设氧化铝、电解铝、铝加工,形成从原料到铝型材的项目延伸链。在促进铝土矿产资源最大化利用的同时,切实引导和推进凯晟铝业、阳光铝业的资产重组,实现与新建年产80万吨氢氧化铝项目的联合,适时促使异地搬迁,推进铝工业的产业集聚,形成具有竞争力的铝加工、铝制品企业集团。一期项目建成投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实现税收2亿元以上,解决2000个左右就业岗位。  ⑸利用从石煤中回收五氧化二钒企业试点方案,加快三穗、镇远、黄平、台江试点县年产1000吨五氧化二钒的建设。在试点基础上,再引进5-6户企业,力争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实现税收1.2亿元,解决2000个以上就业岗位。  (六)能源工业。  1.发展方向。  稳步发展能源工业,力争到2010年,全州发电装机容量达到400万千瓦以上,发电量达到128亿千瓦时以上,实现销售收入38亿元以上,实现税收3.8亿元以上,解决2000个左右就业岗位。  2.发展重点和产业布局。  坚持“水”、“火”并举,优先发展电力支柱工业。坚持科学规划,加快三板溪水电站100万千瓦实现全部并网发电和卦治15万千瓦、白市42万千瓦等骨干水电站建成发电,全面推进清水江流域革东以上、都柳江干流及其他流域水电梯级开发;加快黔东火电厂一期机组建成发电;做好施秉恒盛公司自备电热4×16万千瓦电厂项目前期筹备工作;启动凯里发电厂异地迁建2×100万千瓦清江电厂项目选址、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  (七)电子、纺织、制造业。  1.发展方向。  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步伐,加大对具有广阔市场需求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优化产品和技术结构,提高劳动生产力,发挥规模经济优势,提高工艺和技术装备水平,增强企业快速反应能力。  2.发展重点和产业布局。  ⑴引进具有投资实力的电子、电器生产企业,建设凯里经济开发区集韩国特色建筑、绿色生态于一体的高新电子工业及技术产业研发城,努力打造电子元器件孵化科技园。  ⑵加快推进贵州丰球磁材有限公司整体异地迁建技术改造项目,实现软磁4500吨/年、永磁7000吨/年的规模,并加快磁性材料下游产品开发,达到年销售收入1.8亿元,创税1000万元以上,解决300个就业岗位。  ⑶在切实抓好桑茧基地建设的同时,加快黄平县飞利丝绸有限责任公司自动缫丝技术改造,在目前1万亩基地的基础上增加至2万亩,产能从自动缫800绪增加到3200绪,产量由70吨增加到280吨,实现销售收入7000万元。  ⑷全力加快原凯里纺织有限公司资产重组步伐,引进资金1.9亿元将现有4.2万锭生产能力,异地扩建至10万锭生产能力,并配套投资3600万元建设年产2万吨再生聚酯终结生产线。投资完成后销售收入达5亿元,创税4000万元,解决1600个就业岗位。  ⑸创造条件积极引资建设烟包为主的彩印生产项目。  (八)民族文化旅游商品加工业。  1.发展方向。  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步伐,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优化产品和技术结构,提高劳动生产力,发挥规模经济优势,提高工艺和技术装备水平,增强企业快速反应能力。围绕建设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大州目标,发挥民族文化和生态特色旅游优势,整合民族民间研发加工资源,着力打造民族旅游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大力拓展民族刺绣、民族饰品、民族服装、民族工艺品、民族编绘、民族竹木藤工艺品等民族旅游特色商品产业化经营路子,不断壮大发展规模,形成新的富州富县富民支柱产业,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  2.发展重点和产业布局。  ⑴以凯里城市经济圈为重点,加快“贵州凯里民族风情园”规划建设步伐,集中重点打造“仰阿莎”民族旅游银饰商品品牌、“太阳鼓”民族刺绣商品品牌和“阿朵”民族布艺工艺商品品牌;积极推进台江革一“民族民间艺术家纺工业园”建设,开发具有我州民族特色的鼓绣、揪绣、堆叠绣、贴布绣、拼绣、挑花绣、双面绣、破线绣、镂空绣及蜡染、扎染等家居床上用品和服饰。以民族银饰、服饰、苗侗刺绣、民族布艺工艺品集中度、规模化为主线,建设集民族文化工艺产品生产加工、旅游商品交易、民族文化博览、民族传统竞技、体验民族风情的现代聚集园区,推动、挖掘和开发原生态民族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和原生态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建设。“十一五”期末,民族银饰、服饰、刺绣、布艺旅游商品销售将达到3亿元以上。  ⑵以黎平侗族原生态文化及三板溪湖苗族原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镇远历史文化及舞阳河山水风光旅游经济圈为重点,加快建设以民族银饰、服饰、苗侗刺绣、民族布艺工艺品、蜡染、根雕、木制工艺品等产品为主的旅游商品加工业,重点支持产品系列化、包装精美化、生产规模化发展,同时,加快旅游商品市场建设,形成集聚规模效应。  ⑶积极抓好“思州”牌石砚,黄平的泥哨,丹寨和三穗的竹编,台江和雷山的芦笙、脸谱等传统工艺品上规模、上档次工作,切实推动旅游工艺品生产企业做大做强,不断提高市场营销水平。  (九)现代药业和民族生态医药制造业。  1.发展方向。  发挥生态良好和生物资源丰富的优势,充分利用2743种中药材资源优势,不断发展壮大太子参、何首乌、茯苓、勾藤、金银花、头花蓼等优势中药材GAP基地种植规模,积极扶持通过GMP验收的制药企业做大做强。引进国内外知名医药企业和科研机构,发掘、做大特色苗药、侗药、瑶药等民族民间特效药,大力发展现代中药和生物制药。2010年前,研究开发苗药、侗药、瑶药等民族药新药5个以上,培植年销售收入超1亿元的现代中药企业2户以上,并着力打造年销售收入超2亿元的制售药品企业。  2.发展重点和产业布局。  ⑴以凯里城市经济圈为重点,加快发展凯里经济开发区中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期500吨人血蛋白、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及其它血液制品150万瓶、黔东南信邦中药饮片公司年产380万瓶苗药达宁软膏、舒宁搽剂、康宁洗剂、康洁洗剂生产线、皓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柱层析分离及精烘包生产线、头花蓼项目,重点打造黔东南州中华(民族)医药博览园。  ⑵重点支持贵州康尔佳药业投资5000万元异地迁建扩大生产规模,支持苗仁堂生物医药科技公司、施秉威门、凯里奥特药业、三穗县荣华制药等一批中、医药生产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努力实现销售收入上亿元。  ⑶积极推动凯里经济开发区、台江革一、丹寨金钟、黄平旧州建设新型医药工业聚集区,初步形成以支柱产业为支撑、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的医药工业体系。  ⑷在榕江或从江选址建设中药材交易市场,提供和促进中药饮片、中成药、制药企业的发展,形成原料集中、生产集中的中医药产业集散地。  ⑸在凯里或施秉选址建设省级中药材交易市场,提供和促进中药饮片、中成药、制药企业的发展。保障措施  (一)牢固树立“工业强州”发展战略思想,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实现工业经济历史性跨越。  各级各部门要高度认识实现跨越式发展、走生态文明和生态现代化工业道路的重要性,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发展意识。要深化对“工业强州”战略的再认识,坚持把“工业强州”战略作为第一要务和“一把手工程”来抓,明确发展目标和发展责任,完善考评机制和体系,建立、完善领导班子联系企业制度,加大协调服务力度,切实加强对工业经济发展、国企改革、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等各项工作的领导。要建立健全各级领导、部门联系企业和行业的工作制度,努力形成“领导挂帅、州县合力、部门联动、齐抓共推”的工作格局。要按照建设现代服务型高效政府的要求,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务分开、政资分开和管办分离步伐。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紧紧围绕优化工业经济结构、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开展社会各项管理和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建设适应工业化发展需要的现代服务型法治政府。要建立工业化发展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对重点工业项目审批,发改、经贸、国土、环保、工商等部门要特事特办,在项目用地、环境评价、能耗评价、消防审查、资金安排、工商税务登记等方面推行绿色审批制。要加强工业调查统计分析工作,完善调查统计报告制度,科学、全面、准确、及时反映工业经济形势和发展方向。  各县市区和州发改、经贸、科技、民委、财政、劳动保障、国土、建设、交通、水利、农业、林业、商务、文化、统计、环保、粮食、乡企、安监、农办、旅游、供销、城镇集体联社、药监、供电、金融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形成合力,认真研究国家产业发展的路子和按照本实施意见,分别制定可操作的配套扶持方案和办法,切实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州经贸委要加强对全州工业经济发展综合协调和管理工作,切实承担全州经济运行与调度调节工作,综合协调政府各经济部门,统筹工业发展。认真贯彻实施国家产业政策,提出制定全州重点行业、重点产品调整方案,抓好工业行业规划及布局、管理工作,严把项目审批、布局审批和节能评估关。要建立和完善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和节能降耗统计监测督查制度,认真抓好全州企业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二)加大交通、水利等建设力度,夯实基础设施保障体系。  发改、交通、农业、林业、水利、建设、商务、电力等部门要紧紧围绕“工业强州”战略和实现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目标,加快公路、水运、能源、供水、供气、电讯、城镇基础设施、商品流通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区域交通运输,能源、原材料运输通道和旅游交通网络建设,实现全州交通网络由通达向快捷转变。加大水利设施建设投入,做好水资源保护、开发规划,努力加快清水江、都柳江流域水电建设步伐,实现水能资源有效合理开发。加快工业用原料基地建设规划和实施工作,实现“大资源”向“大产业”发展转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地方名特优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格局;加快电源和电网结构建设,实现结构合理、优质、环保、节能的发供电体系;加快中心城市、区域次中心城市、县城、重点乡镇及工业聚集区规划的编制工作,增强城镇基础设施功能,实现城镇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通过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各项生产要素高效、便捷地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服务和保障,为实现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三)抓好经济聚集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以资源配置推动全州产业结构有序、健康发展。  切实加大对凯里经济开发区、黔东循环经济工业区、黎从榕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聚集区、各县市自办功能区的领导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从引进项目、人才激励、土地政策、财税政策、项目审批、建立联办企业机制等方面加大对凯里经济开发区、黔东循环经济工业区、黎从榕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聚集区的政策扶持。各县(市)要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修编中,充分留足工业聚集区土地使用量,确保工业发展用地需要。  强化州人民政府对重晶石、铝土矿、钒矿、原煤等重点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水利资源开发、开采权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审批、统一分配机制,切实限制原矿、原煤、原木等基础原料出境。州发改、经贸、国土、林业、水利等部门要抓紧制定推动水利资源、矿产资源、林业资源的整合、控制、合理配置政策方案。建立重要资源补偿机制,努力以提高资源利用、提高附加值为核心,确保工业项目对资源依存的同时,积极建设一批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生态环境工业项目,大力发展一批提升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循环经济工业项目,努力实现工业经济总量更大更快扩张。  (四)加快工业项目储备,着力推进项目库建设工作日常化、规范化。  州发改委、州经贸委、州招商引资局等部门要立足资源优势、人力资源优势、环境资源优势,精心筛选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州县级重大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适时调整具有后发优势的工业项目储备库。各县市区及州直有关部门要建立项目储备制度,每年9月底前将下年度申报项目和招商项目分别报送州发改委、州经贸委和州招商引资局汇总编制州级项目库。对我州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有拉动性的工业项目,要配合相关部门争取国家和省的审批与扶持,突破项目审批难、投融资瓶颈制约、招商引资项目质量不高、项目不多的难题,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  (五)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及产业政策,加快淘汰电力、建材、铁合金、煤炭、造纸等行业落后生产能力,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使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转化。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严把节能、环保等市场准入门槛。严格执行国家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差别电价标准,加大差别电价实施力度。  (六)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制,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各级政府要创造条件建立中小企业担保体系,不断壮大中小企业担保实力。担保机构应允许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以知识产权、房屋、土地、厂房设备等使用权和流动性资产作为质押贷款,着力解决企业在做大做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周转困难等问题。  (七)切实做好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州经贸委要切实履行州人民政府出资人职责,州直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配合州经贸委抓好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和国企改革改制工作,认真制定并落实州属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法,依法对企业国有资产进行监督管理、处置、重组、划转等方面的工作。建立企业国有资产收益分配使用制度,统筹管理使用州属企业国有资产处置收益,坚决遏制企业国有资产流失,确保资产保值增值和责任到位。坚持“三改一加强”的工作方针,以市场为导向,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合理流动的机制和制度。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继续引导和推进国有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促进国有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八)认真改善投资软环境,扎实抓好招商引资工作。  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重点优化政策环境、服务环境、法制环境和诚信环境。要把扩大开放和大力招商引资作为实现工业历史性跨越的首要战略,大力倡导优质服务理念,建立改善投资软环境的长效机制,完善投资软环境监督评价制度,用硬措施治理软环境,重点加强政务环境、信用环境、法治环境、城市环境建设。出台更加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不断增强投资吸引力,营造全民招商氛围。  (九)努力营造宽松环境,积极发展非公有制企业。  以简化办事程序为突破口,进一步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体系。大力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力优化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环境、政务环境、市场环境和舆论环境。加大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切实提高服务水平。按照特色产业优先发展,有资源优势的产业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和科技型产业优先发展的原则,重点扶持食品、药品、民族旅游商品、竹木制品等轻工产业,发展壮大一批非公有骨干企业和特色产业,加快构建非公制经济发展和中小企业创业基地。  (十)加大人力资源培养开发,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  努力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创新工业经济干部的培养、选拔、任用和激励机制,真正选好、用好懂经济、会管理、能开拓的工业领导人才。根据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建立健全分配激励机制和奖励机制。加强工商管理人才的教育、培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和财政投资力度,造就熟悉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勇于开拓创新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企业家人才队伍。大力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制订和落实吸引高技术人才的政策措施,引导高技术人才投身新型工业化建设。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和下岗再就业人才的培训,为工业化提供高素质的产业技术人才。加强市场经济中介人才队伍建设,为工业化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  (十一)建立工业聚集区联办和利益分享机制,激发工业聚集区建设和招商引资的积极性。  鼓励县市之间、县县之间联办工业聚集区;鼓励跨越本地引进项目到县(市)工业聚集区、经济开发区落户。探索工业用地指标有偿使用制度。建立进入开发区、工业聚集区和不进入开发区、工业聚集区内新建企业创造的财政税收实行分成制度,具体分成办法由州财政局制定。  (十二)实施财政扶持及奖励政策,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  1.从2008年起,以300万元(不含50万元企业奖)为基数,逐年递增10%,由州级财政预算安排工业挖潜改造扶持资金,专项用于战略研究、扶助资源优势明显、技术创新能力强的支柱产业,重大工业项目的编制和前期工作费用、产品市场的拓展、技术创新项目的培育以及战略企业和重点工业项目的策划和产业链延伸、项目洽谈、企业和产品市场营销展销、宣传推介、工业发展奖励等,充分发挥资金的导向、带动、集聚作用,努力培植和壮大财源。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要从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局出发,相应建立工业挖潜改造扶持资金。  2.对新建项目进入凯里经济开发区、黔东循环经济工业区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加工聚集区内的企业,按州人民政府批准的优惠政策执行,具体项目也可一事一议,特事特办;技改项目从项目投产起三年内按新增增值税州县财政所得部分的60%、50%、40%,以项目方式安排项目专项资金扶持。凡不进入以上工业区域的企业,优惠比例相应降低十个百分点。  3.对高能耗企业(集团)获得行业准入,且集团公司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以上,能耗达到年度目标,年创税2000万元以上的,以2007年度实缴税收州县市地方所得部分为基数,三年内分别按新增部分的50%,安排专项资金以项目方式扶持企业进行技术更新、设备更新、产品开发,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2008年后,凡上环保并获得准入的企业,根据企业环保设施实际投资额和效果,将从收取的排污费中安排专项资金补助。  4.对节能降耗成绩突出的企业,州人民政府给予奖励和表彰。  5.为鼓励积极参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作,州人民政府建立以效益为中心的考核机制,按照年度工业增加值、发展规模、培育企业、效益等方面所做的贡献情况,对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和有功人员给予表彰与奖励,具体办法另行制定。黔东南州人民政府二○○八年六月十三日发布部门: 发布日期:日 实施日期:日 (地方法规)
&2014 Baidu 此内容系百度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的结果,不代表百度赞成被搜索网站的内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