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鞍华导演动画分镜头头图X4请问发放到哪里了?我没看到

北京邮政报刊订阅网
中国邮政|北京报刊发行局主办&&
赵薇:一个导演的自我生长 - 北京邮政|订报刊网
&& >> 文章正文
浏览&1119&次&&【
赵薇:一个导演的自我生长
【赵薇倒是对自己所演的角色都有很认真的回顾。作为多年的行业内的中坚人物,她能够用非常专业的眼光来看自己当时扮演的角色的问题。不推诿,也不矫饰,坦率得近乎真诚。谈到《玉观音》,她觉得是自己没有演好,导演的才能是不容置疑的。“非常棒的女导演,非常棒的一部电影。”她觉得当时自己还很幼小,没有能力帮到这部电影。“演员需要时间、经历和沉淀。”】
走出偶像时代
许鞍华一直很喜欢赵薇,她开始找赵薇拍的第一部电影,是2001年的《幽灵人间》,一部很细腻的发生在香港城市里的鬼片。可是赵薇拒绝了――她有点不好意思地回忆:“我害怕鬼。”她怕鬼,那年她25岁,红得如日中天。演出了一系列的香港电影,当年都是卖座大片,包括不俗的《少林足球》和糟糕的《炮制女朋友》,她又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找我拍就是因为电影好卖。”她不觉得那个时代自己演技已经很高明了。
许鞍华说,她一开始就觉得赵薇演技很好,戏剧风格也多变,可是在内地观众心目中,她就是个偶像。或者是“好像还珠格格那种喜剧明星,他们甚至根深蒂固地觉得,她并不适合演戏”。这大概是全世界电影工业的共性,演员被定型后很难摆脱。不过许鞍华不觉得自己错,她还是真心觉得赵薇懂得演戏,且还是适合银幕的那种经典的角色,包括演出悲剧。赵薇同样能演出幽怨和质感――事实证明许鞍华是对的,若干年后,赵薇不少角色都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也都非常精彩,包括《花木兰》、《画皮》中的角色。不过,早年的观众和市场都并不这么认为。而《致青春》更是如此,完全摆脱了她早年的风格和影响。
在2002年导演《玉观音》的时候,许鞍华找到了赵薇,让她演出性格上充满矛盾的安心。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女性,既性感,又贞烈;女性化但是又很独立。赵薇是从头到尾都有戏,她很朴素,有楚楚可怜的情感,只是不太像受过训练的刑警,这实际上也有导演许鞍华的问题,整个电影的弱项都是动作方面,许鞍华说这是一出有缺陷的戏,她当时并不熟悉变化中的内地电影状况,所以有此失误也很正常;同时上演的张元导演的另一部电影《绿茶》也遭遇了票房不好的命运,正好主演也是赵薇,结果赵薇被戴上了“票房毒药”的帽子,没人去认真分析电影的得失,而是很简单地把帽子加在一个女演员的头上。
赵薇倒是对自己所演的角色都有很认真的回顾。作为多年的行业内的中坚人物,她能够用非常专业的眼光来看自己当时扮演的角色的问题。不推诿,也不矫饰,坦率得近乎真诚。谈到《玉观音》,她觉得是自己没有演好,导演的才能是不容置疑的。“非常棒的女导演,非常棒的一部电影。”她觉得当时自己还很幼小,没有能力帮到这部电影。“演员需要时间、经历和沉淀。”
“现在自己拍电影,特别会注意每一场场景的设计,我不是那种随意的导演,我拍一场戏,所有的场景、情绪都精心设计,哪怕是表面特别随意的情绪,背后可能都酝酿了几个小时。”她觉得这个过程异常枯燥、刻板,可是完全正确,拍电影容不得投机取巧。
也有人说赵薇是因为要转型所以接文艺片种,这种话,从她年轻时听到了现在。“转到哪里去啊?我只是每部片子都按照角色设计演出而已。”她不是一个明确规划自己的演员。
在电影道路上她是不明确的,没有包装和营销,就是模糊着往前走。那时候有个念头,再不好的文艺片也接,再好的商业大片也不接。成龙的《新警察故事》找到她,结果她去接了小成本的《绿茶》。尽管张元的导演方式不合她的演出习惯,不过,赵薇把一个性格分裂的生活在悲剧中的女孩子演得很自然。
她的好朋友,也是《致青春》的编剧李樯说,赵薇演戏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放松。一般演员在很多场面中都会采取紧绷的处理方式,可是她却很放松,这样有好处,就是整体自然舒展;可是也有坏处,许多有激烈情感冲突的戏,包括很多有爆发力的戏,大家都觉得她演不出来。“其实她能演,甚至演得很出色。”比如赵薇在《绿茶》中的表演,开始一直在简单的平面徘徊,她只是在展示自己内心的压抑,可是最后扇方力钧耳光那场,却有力量。“她很适合有爆发力的戏,在那里只是小试验,后来许多戏里面更明显。现在她和陈冲演出《放浪记》,里面的角色也是大开大阖的。”
李樯编剧的《孔雀》、《立春》、《姨妈的后现代生活》都是有浓重悲剧感的电影。他和许鞍华一样,都觉得赵薇是个好演员,能演出戏剧冲突,所以他本能地觉得赵薇适合他的悲剧基调的电影。“她不是那种温吞水的演员,从自然而然,到全面爆发,她可能只需要一瞬间。”李樯觉得是机会没有降临到赵薇身上,因此,在拍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的时候,有个小角色,戏份不多,可是需要特别的表演才能,他想叫赵薇来演出,可许鞍华说:我不敢。她是“人气明星”,这种事情我都不好意思出口。李樯并不认识赵薇,可是他是个异常简单的人,也完全不管电影圈的人情世故,自告奋勇,说他去找赵薇谈谈角色。没想到,这一谈,两人当场定下了演出的事情。都觉得对方是对电影真正有追求的人。
做美术指导的李杨现在还记得在《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的片场,第一次看到赵薇的情景。“只看过她的小燕子,知道她演戏放得开,但是没有想到她演这么一个小角色这么出彩。”他给赵薇扮演的东北女厨师刘大凡设计服装,要突出她的东北式的审美,艳丽、朴实,结果是一件红色的皮外套加一条绣牡丹花的弹力裤。“开始担心她拒绝,很多女明星只关心自己好看不好看,剧情和审美不在她们的规则内。可是赵薇二话没说就穿上了。”
当时他们看剧本,刘大凡的戏不多,角色描写也不详细,可是赵薇发挥得很好。“许多人都觉得她大大咧咧,和那个角色有类似的地方。其实完全不一样,那个人物是东北人,虽然戏不多,但是层次却很多,从开始的粗枝大叶,到后面的细腻的哀伤,包括她内心固有的伤感,都需要很强的表演能力。”李樯在设计电影的时候,没有强调实体的城市,他强调的有压迫感的城市生活不是具象的,而是模糊的现代压迫。可是衣着粗俗,口音也很东北乡土的赵薇却把小城市鞍山和上海的对立演绎了出来,她初到上海的大医院那一场,冲进病房,问护士长穿的鞋子是哪里买的,展现的还是人物粗枝大叶的一面,可是越往后走,她的厚度越来越明显,她不再是那个肤浅的东北女孩,而是一个对母亲爱恨交加、对外面的世界又渴望又恐惧的小城市姑娘。不少人对她在其中的一场戏印象深刻:和男友分手后,刘大凡面色平淡地走在餐馆外的街道上抽一根烟,脸上没什么表情,可是种种痛苦、厌倦和绝望都在里面了。李樯说,她把一个剧本里并不复杂的人物演出层次来了:善良、简单、空虚。
两人的友谊如小树般生长。赵薇说,和李樯第一次见面,就抗拒不了他的要求,觉得他会是自己的人生知己。现在更是这样,赵薇几乎杜绝了和电影圈朋友的一切活动,唯一的活动对象,就是李樯。她经常说:我电影圈最重要的良师益友就是李樯;而李樯也觉得,像赵薇这种心性明澈的女演员,在电影圈几乎非常稀少,也是他最好的朋友。
可是要走出偶像身份,没有那么容易。2005年,霍建起找到赵薇和陆毅,拍摄一部情人节上演的电影,片名就叫《情人结》,因为选的是两位偶像明星,包括上演的档期关系,很多人就觉得这是一部商业定制式电影,完全不予以重视,加上票房不好,许多人又用老观念去指责赵薇,而她凭借这部电影当上了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女主角,当时人们也议论纷纷。导演霍建起说,大家对赵薇有偏见,太轻视她的演技了,实际上,她一直在进步之中,把电影市场的不景气怪在一个演员身上,不太公平。李樯也说,影评体系是没有标准的,大家不知道一个电影的成败背后错综复杂的原因,很多电影当时市场不好,往往被找到一个最简单的替罪羊。由于发行方面原因导致的失败也怪罪到当时最容易被找到的“替罪羊”赵薇身上。2005年,中国电影类型片单一化的典型一年,那一年的大片是《无极》和《天下无贼》,霍建起所拍摄的文艺片,实在是不能引起任何重视。
“你去看看《情人结》里她的表演就知道了。”李樯说,“尤其是最后一幕。”这是一个中国式的“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故事,不同的是结局,两人经历了多年的磨难后,终于结合了。霍建起选择了一个很简单平淡的场面表现两人多年后的相遇。第一个长镜头是婚纱店里,赵薇和陆毅相遇,她扮演的是一个30多岁、对爱情已经逐渐看淡的老姑娘,但是重见自己的爱人,脸上的表情由惊喜到疑惑,再到爱情自然而然地重新萌生,非常有层次感;第二个长镜头仍然是对准她的,一个几分钟的面部特写:她成为新娘后,在简陋的照相馆里面对着镜头,先是满足感,接着,是慢慢地眼睛里浮现出泪水,似落非落之间。和《甜蜜蜜》中张曼玉的那段经典表演很相似,一个经得起这种拍摄的女演员,演技上了一个台阶。
中国的大片时代带来的恶果是:演员必须参与到大片中,大家才觉得你仍然保持一线地位,可是大片多是资本方的游戏,许多演员是按照既定的套路去接受被动角色设计的。很少有发挥的空间,演员的定型化、符号化越来越严重。2008年,赵薇的《赤壁》就是典型的例子,她扮演的孙尚香其实还是还珠格格的延伸版,表现的男孩子气,活蹦乱跳和单纯,这种角色对于赵薇已经是驾轻就熟的套路,资本方也不希望她有所改变。真正能看出她的变化的,是《花木兰》。
赵薇在“中戏”导演班的同学柏邦妮是该片的编剧之一,这个电影虽然也是大片模式,但是至少她的角色充满了未知性,在拍摄此片之前,柏邦妮对赵薇的表演还不太了解。只知道她的表演风格是偏喜剧,偏疯癫的。“她是被周星驰认可的喜剧明星,电影圈的人知道,演好喜剧是多么不容易,尤其是女明星。国外不少喜剧女明星都是天价。”在平时的生活中,赵薇也大大咧咧,她们一起去吃麻辣小龙虾,赵薇沿街坐着,也不做任何掩饰,全没所谓;一起去唱歌,赵薇在包房里大唱自己的歌,服务员都说唱得好像啊,涌进来看,啊,原来是原唱,然后就跑进屋合影。“合过很多次,她也不在乎。”
只有一次,她对赵薇的细腻有所感知:她们一起看奥运会开幕式的时候,被某个镜头感动的赵薇默默走到窗户边,悄声哭泣起来。《花木兰》本来是几个男性编剧,找到柏邦妮,就是为了增加一些人物的细腻色彩,所谓“侠骨柔情”,以女性为主角的商业大片一直很少:“角色的吸引力很大,她肯定希望自己在其中发挥得更好。”赵薇完全放弃了以往的还珠格格式的表演方式,在其中展现了一个女人的成长,而且这成长是面对死亡、残酷的战争和爱人的离开为代价的。“她的表演方式是大开大阖的,释放出来的情感都很强烈。”
香港导演马楚成驾驭战争场面的能力并不强,所以很多战争场面中只能依靠演员的表演。“赵薇在很多场表演中,不哭却有让人肝肠寸断的感觉。”很多演员,在寻求角色突破的时候,是装丑、装深沉,或者表现出疯狂的行径,但是赵薇在这部影片中都没有,她的状态平静、自然,拍摄过程中也不太补妆,那些表演方式她十几年前就已经都用过了。李樯经常给赵薇推荐各种好电影看。“她是个心性聪慧的人,能够从很多地方学到东西。她现在的读物你知道是什么?《史记》。你周围还有谁是认真读《史记》的?”
柏邦妮觉得,赵薇在表演上还是有过迷惘的,但是她的方式是慢慢打开自己,将自己的人生阅历放在表演中。“整个表演越来越厚重了。”很多人觉得这电影不成功,影片内核与古诗的内核完全不一致,但是赵薇却用自己的表演把整个电影撑下来。尤其是最后一幕,她回到家乡,虽然换上了女子装束,却失去了爱人,身边的风景也一片凄凉,她只能靠自己强大的内心走下去。这大概就是赵薇把柔软和坚强混杂在一起的表演方式。赵薇告诉我,演《花木兰》她很注意修正自己。“那么伟大的一个人物,我注意演出的是她身上的责任感,其实很难想象花木兰的生活状态,不过找到这个人就不难演了。”
在大片占据主流的年代,赵薇只能做出这一选择,投身大片潮流:“纯粹的商业电影不是不能演,不要对被动创造出来的角色不屑一顾,但是最好是有好的配合,现在的那种速度很快的商业电影我尽量不接,但是有好的配合的电影,我还是会接,哪怕是个小角色,但是只要能有淋漓尽致的发挥就可以。”
所以有了“画皮”系列。她在第一集中的佩蓉是个与她以往角色不同的女性,非常端庄,有温暖的感觉。李樯说,其实生活中赵薇就有这种感觉。“我生病的时候、情绪不好的时候,她都会拿着咖啡和早餐上门来看我。”可是,电影中是一个古典模式的端庄。“我们看到银幕上她的表现,和生活中不一样,也和以往的表演模式完全不一样。”赵薇接片子基本不和人商量,哪怕和李樯关系这么好,她也不商量。
在市场不理想的时代,她说自己只接有好的表现的角色,“能在瞬间有强烈情感的那种”。准备出演的关锦鹏的《放浪记》里,她和陈冲演两个女艺术家,李樯编剧,是一个亦正亦邪的人物,赵薇非常期待,演起来很有戏剧感。有这种选择标准,她会接受一些商业片的邀请。“现在的电影市场上,好的文艺片比好的商业片还难找。不少文艺片邀请我,想打动我,就说,‘薇姐,你可以一个人演两个角色’。”可是好剧本不是靠这种花哨的小技术可以达到的。
她现在是个特别明白的人,对电影有了自己的判断,所以不会被商业片或者文艺片之类的说辞打动,但是商业片陷阱更多。前面所说的定型问题之外,演员的配合也由电影公司进行分类。赵薇在《画皮1》之后,立刻被设计成了和甄子丹配戏的女明星,接下来就是一部纯商业化的《锦衣卫》,那是一部毫无发挥的影片;之后,赵薇又和陈坤被搭配在了一起,不过赵薇有她自己的解决办法,就是在既定的模式里寻求变化,两人的关系始终是不固定的,表演模式也就自然而然变化了。在《画皮1》中,她突出的温柔、贤惠的一面,在《画皮2》里面,她的表演方式完全变了。“我演的是陈坤的老板。”她开玩笑。这部魔幻色彩很浓的影片中,她、陈坤和周迅等人一开始就觉得这是部卖座的大片,几个人共同选择了一种风格强烈的表演方式来形成影片的风格,但是并不漫画化。用熟悉她的朋友的话来说,她演什么,都把角色当成活生生的人,不愿被定型。
导演赵薇的新尝试
《致青春》的摄影李然和美术李杨说起片场上的赵薇,都有些印象深刻的画面,恰恰不是明星式的,而是相反:熬了几个通宵,“赵大腕”满面油光,瞪着两个眼珠子,看的都不是同一个地方;或者是披着军大衣,头发湿漉漉的,毫无明星样子,在片场,她是一个非常职业化的导演。
李然觉得,赵薇“发狠”了,她发狠把这部电影拍摄成一部不矫饰的“赵薇电影”。她比一般人找投资方便。可是,现在资本的控制很强大,一听说是网络青春小说改编的,开始有人要求赵薇拍摄成台湾小清新片类型,被她否定了;后来又有人想让她拍摄成为《失恋33天》那种风格小品,她也不愿意。虽然她找钱容易,但是她的不屈从的态度也使她失去了很多投资,什么植入式广告那些她基本不考虑。电影整个拍摄了120天,远远超过了投资商规定的50天,剩下的钱,都是赵薇的投入。
“我没那么虚荣,一定说要去做一个导演。”赵薇自己解释。她在潜意识里也没有觉得过导演是一个高于演员的职业。2006年,赵薇回母校读导演系的艺术硕士,最初也就是和她关系很好的本科班主任崔新琴老师的动员。她的考试成绩很好,比分数线高一大截,没有毁掉她“会读书”的好名声。尽管她进校考试都有大堆媒体人马跟随着,记者们也都把她考研究生当成了是转型的一步,可是赵薇自己清楚,她不是一个目标功利的人,回学校读书,按照同学柏邦妮的形容,是提供给赵薇一个“休养生息”的空间,神经也不再那么紧绷。“她热爱电影,也喜欢校园生活,所以很乐意和同学们分享书和碟。”站在校门口,路过的人盯着她看,她也就是稍微低头,不过多掩饰。
按照规定,毕业的时候需要作品。她不想随意拿一部作品混过去,她的选择和目前市场流行类型都不一样:不是古装片,不是搞笑电影,更不是半段子半小品式的青春电影。《致青春》是赵薇和李樯商量的结果,根据流行的一部网络小说改编。“选择此小说,最大原因还是因为青春是每个人的经历,主题不错。不过我们绝对不是翻拍那小说,那样的话就没有拍电影的必要了。我想把当下的自己对逝去的青春的感觉拍进去,李樯说得有意思,是去曾经的战场上凭吊。”赵薇觉得,所有人看到电影都会发现,和当下的流行电影样式完全不同。“不华丽,也不雕饰,更不是一般人们习惯描绘的那种摔个酒瓶子发泄的青春,我希望大家看后都觉得意外。”第一次坐在导演的椅子上,“很奇怪,很熟悉的感觉”。从前她在片场从来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坐在这椅子上,可是真坐上去,立刻就很职业化,忙着看演员们在每一场中的情绪。
建组几个月一直在忙于选角色和定分镜头,8个主要演员一个个地试戏,办公室里还搭造了宿舍的场景,包括明星在内也得试戏,演员赵又廷觉得这是自己演得最累的一部电影,主要是赵薇对演员的情绪有高度的要求。“要求情绪饱满,要他们演出最实在的东西。”演出过程中,当演员们演不到要求的时候,她自己也很难受。“我是演员出身,特别知道演不到位的时候演员内心的痛苦,特别理解他们。”这时候她就会去帮助他们。
李然说,拍那一场朱小北砸超市的戏,演员演了几个小时,到了最后都快崩溃了。那是一场极其需要演员爆发能力的戏,也不知道她悄悄上去和演员说了几句什么,演员都能立即恢复元气,状态就完全不一样了,能表演出需要的情绪来。而且她特别能和演员们打成一片,当她和小演员们一起坐在片场的宿舍场景里面喝酒的时候,她也就是个朴素的女大学生。
赵薇高兴地说:她这么多年的学费不是白交的。她是较劲的人,希望自己能帮助这批演员们使出全部的力气。李然记得她只有一次发脾气,也是因为演员们情绪不对。“那次在片场其实也就是试戏,一场大家在宿舍喝酒的戏,也就是郑微在失去恋人后回到房间,被同宿舍女生安慰的场景,表达的场面很轻松,演员们也就在布景中随便坐下来了,可她进门来一看就生气了。因为她自己内心很强大,她想把青春那种撕裂、痛苦的感觉都放进去,任何轻描淡写的情绪,她都觉得不对。”
李然和李杨之前都拍摄过不少大片。但是他俩都特别不愿意提这些电影,反倒觉得赵薇是在认真地拍电影。他们都是李樯的朋友,被介绍到这个剧组,开始也不了解赵薇,存在一些怀疑,可是刚开始工作就被她征服了。李然说,他刚开始和赵薇谈论就很投合,他们都对流行的青春片的用光表示反对,觉得虚假,像明信片,毫无质感。“她和那么多名导演合作过,判断力很强,准备工作做得异常充分,我们开始做分镜头就做了几个月。”最后定出来的是拍摄出上世纪90年代的大学的氛围,没有任何哗众取宠的东西。用光和构图方面,有质感。“没有模仿任何一部电影,我们参考了几百部电影,最后是我们要的90年代中国的质感。”
再比如一般电影会突出明星的帅,可是李杨为赵又廷设计了一件90年代稍微时髦点的服装,都被她换掉。“她要的是完全的电影,不能出现任何一点异常,那件服装微微有点光鲜,不是她要的朴实感,所以不行,演员完全是为电影服务的。”在之前,他们看了许多90年代的电影和照片。“我们要的那种年代感特别真实,没有一点装饰性。”
因为和赵薇熟悉,所以李樯的剧本很简略,不像《孔雀》那么清晰和复杂,但是赵薇把剧本里有的没有的感觉都拍了出来。“她拍了一堆活人。这也是她最感动我们的地方。”
赵薇自己也是个“活人”。柏邦妮觉得赵薇是个活得明白的人,能够自然而然地和很多东西保持距离。比如时尚,比如奢侈品。“是说她不太用名牌?”“不是那个意思,她拒绝了很多代言,也不太出席各种大牌的场合,而是把心思放在电影里。”
明星和时尚本来是相傍相生的产业,可是赵薇却明白其中的奥妙:“化个大花脸,露着胳膊和腿,参加个时尚活动,对我的吸引力越来越小。明星就是个职业,是个活,要时时刻刻展现美,帮人们实现对某种生活的向往,那个对自己内心太没有帮助了。”她近年越来越少地出席时尚活动,也越来越少和圈内人一起。
李樯不觉得赵薇是一点点变成如此的。“她从小就有良好的家庭教养,心胸开阔,特别能吸收好的东西。我们平时说到某本书中有句什么话好,她当时不提,过了一阵告诉我,说她看了那本书感受如何如何;另一方面,她胸怀开阔,谁得罪了她,若干年后再遇见这个人,她一点都不记得,是真的忘记了――她内心有个过滤系统,只接受好的东西。坏的不往心里去,一点仇都不记。”
这大概是他们都愿意和赵薇做朋友的缘故。柏邦妮觉得,赵薇有底气,从不刻意去做什么,太不像一线女明星了;李樯说得更具体:赵薇就是他身边一个最朴实的女孩,春节去他家吃饭,尽管和李樯的父母亲不太熟悉,可是她还是自己打开冰箱找零食吃;他的父亲生病,赵薇会陪他去河南找个庙宇烧香;他生病了,她就会上门照顾――“她的心性阔大,这些在她心目中,都是最自然而然的事情。”包括她的婚姻也是如此。“她不爱慕虚荣,赵薇一点也不在乎对象的经济实力,或者外在的东西,她有感情就有感情;现在嫁的人,外界传说他是富商,其实也不是,也很普通。她不像大家想象的女明星那样,一定要嫁入豪门,或者是像有的女明星因为自己事业下降,急切找个人嫁了。她没那个必要。就是因为相爱就结婚了,普通得一如周边的人。”
在李樯看来,这种健康的心性是成就赵薇的因素。可是赵薇还总是发现自己的很多小缺点。她说自己是双鱼座,没长性,所以当最亲近的人告诉她,从来没有一个不自制的人可以得到成功――“这话好,快点记下来。”不过晚上吃烤串的时候,她还是情不自禁地多吃了几串。
【版权声明】 以上《赵薇:一个导演的自我生长》之图文信息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未经《三联生活周刊》书面许可,不得为任何目的、以任何形式或手段发布、复制、编辑、改编、转载、播放、展示、翻印。版权所有,《三联生活周刊》保留所有权利。
&【更多文章】
?(共2163次点击)<font color='#13-8-9&?(共1072次点击)<font color='#13-8-9&?(共1938次点击)<font color='#12-3-1 14:08:50&?(共2511次点击)<font color='#12-3-1 14:01:58&?(共1976次点击)<font color='#12-3-1 13:17:27&?(共2000次点击)<font color='#12-3-1 13:14:56&?(共2348次点击)<font color='#12-2-16 15:21:53&?(共1819次点击)<font color='#12-2-16 15:11:40&?(共2138次点击)<font color='#12-2-16 15:07:57&?(共2372次点击)<font color='#12-2-6 15:04:26&
?名称:&三联生活周刊
?单价:&8元
?刊期:&周刊
?年价:&416元
?邮发:&82-20
?刊号:&CN11-3221/C
&&- 热点杂志分类 -
同类期刊热点
&&&&&&&&&&&&&&&
最新期刊热点
&&&&&&&&&&&&&&&电影摄影:大师笔记 黄岳泰:我没有风格
- 11研生代的日志,人人网,11研生代的公共主页
中国女演员把法国的红地毯走成了中国的菜市场,,,,过不了多久戛纳就变成了金鸡百花,,,
已经没有下一篇日志
电影摄影:大师笔记 黄岳泰:我没有风格
大师笔记 黄岳泰:我没有风格
时间:12月20日
地点:标放
人物:黄岳泰
主题:柯达胶片技术说明会:我没有风格
记录:刘大鹏&
黄岳泰生长于一个电影世家,自小与电影结下不解之缘。其父亲黄捷是五、六十年代香港著名的电影摄影师,曾拍过《如来神掌》、《黄飞鸿》等电影。黄岳泰作为HKSC会长,是香港摄影师&头把交椅&。他自1976年初登影坛以来,荣获摄影奖项共16次之多,更凭电影《宋家王朝》、《不夜城》及《紫雨风暴》,先后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摄影指导奖,而《紫雨风暴》更于1999年获得台湾金马奖最佳摄影奖。他曾与包括吴宇森、林岭东、洪金宝、成龙、袁和平、许鞍华、罗卓瑶及徐克等等导演合作。国际电影制作上,有《刮痧》、《Knock Off》、《Double Vision》及《Highbinders》、《不夜城》等。
黄岳泰亦曾自编自导两部电影,分别是1979年的《发围》及1987年的《皇家师姐之雌雄大盗》。2003年,他为黎妙雪执导的《恋之风景》负责摄影师部份并首次担当监制一职,该片为2003年威尼斯影展参赛作品之一。&&
&&&& 今天黄岳泰来到电影学院为摄影系师生讲述他的创作生涯和经验,包括了他对创作、观察生活的看法。
我谈一下这次优秀的作品,看得出作者在构图上有过自己的思考,控制光比玩得也较为大胆,技术控制上基本稳定。观众去电影院不是买票去看摄影,而是看电影,就是拍人。摄影要给剧情加分才是合格的。
&&&&说说不足,夜景里汽车上面的人脸不够自然,太亮了。要用动态光的话就会好得多。
其实用光的这些灵感在生活中都找得到的,你要能看得到并且运用到技术中才是好。不被人发觉摄影机的存在,你的摄影才是好的。我觉得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成功的电影技术是要超越剧本文本的,你拍出来会给观众更多的联想,让他们对角色的处境、心境有更多的理解,那你就成功了。值得注意的是,用光是要戏剧化的,要超越现有的光源,用光的依据是配合剧情来塑造的,希望同学们在这里要多下苦功。
我拍了大概150部电影,我年轻也是个很傻的人。20岁就做摄影师了,头十几年都不懂什么是好的摄影。
记住,导演是这部戏的主宰,拍戏时导演对整体包括画面更应负责:你只是帮他完成、然后让他验收的的人。导演才是第一个进组的人,你是在拍导演的作品,而不是你自己的作品。过度干预创作是摄影师最易犯的错误。
我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过,我是没有风格的。我拍过什么风格都有,因为我是摄影师,是在导摄美录演员共同协作下完成的。
70年代没有录像机,我成长过程中。很长时间整天都是在电影院只看一部电影,一天,买个面包、汽水,连续看第一场看完就躲进洗手间,等下场再出来。
我看电影是这样的,先是坐在影院靠银幕近点的地方,投入地看电影,看&戏路&,画面充满整个视野,记住那几场拍的很好的让人很感动的戏;然后坐到后几排,银幕就变成了小框框,这样跳出来一眼就能很容易地看到画面构图、运动;第三就是坐到影院的中间,看&灯路&。理解灯光,就得从影子来判断光,因为光只会走直线,所以就得看影子在哪里:从影子的长短可知灯位的高低;影子的柔和硬可知光源光质,看看灯光的布置。感受一下戏里的Color Language,灯光颜色、美术上的物色。来形成构图。美术上摆东西,这个很关键,因为画面中每个小道具的出现都关系到你的构图。很多摄影师就是弄弄灯,道具什么的,哎,副导演你来搞吧。活到今天我至今最难的,最想突破的就是我一辈子就被这个画框所限制,一辈子都在想怎样用一个构图让观众联想到、&看到&画框外的东西。一个&联想&,这样摄影师才有功力可言啊。一个特写不仅仅是一个特写,还有弦外之音。
&&&&我高中毕业就来做这行了,电影没有学过,摄影,我连照相机都没玩过。就因为感兴趣,才慢慢研究出来的。那时我第一年做摄影,我学摄影时资料都没有中文的,当你面对一句话有十个八个生词的文档,要拼命翻字典记下来。我上学也都没有这么用功。这源于你对那个工作的兴趣。而我父亲是5~60年代著名的摄影师,我没有崇拜他。
&&&&70年代,Arri出了一个IIC手持摄影机,很轻,香港全部废除大台的机器,就废除了现场录音,全变成了后期配音。
&&&&按说我当不了摄影师的,因为我没有做一件事能超过3个礼拜,受不了每天去同一个地方。直到没钱后来要找工作了,父亲就介绍我去专门做装片员、一并打板的。那年李小龙死了,有很多外语片都在香港做。那时整东南亚都没有装片员这个职业的。在西方都是女生做的,我在国外用过不少很好的女摄影掌机啊,助理啊,但是东南亚这边还是不行,女生体力不好。
&&&&要说生活的话,我得感恩自己至今做事都没有为钱而忧虑过。我觉得那个够用就可以。
我最痛苦就是处理一场戏时没有灵感,那样我会躲开人群。我住得比较偏僻,喜欢晚上静静思考(可能因为晚上出生的缘故)。太静了没灵感时,又反而就要扎到人堆里,在香港最热闹的旺角,穿得跟乞丐差不多,我就坐到来来往往的人群中,不出三天,肯定会有ideal的。因为有很多有趣的人,你一看就会想到他所有的出身、背景和缘故,会很受启发。所谓太阳底下无心事,其实创作就是生活,拍什么电影,未来的、时装的、古代的,都是人文。你就去看人,看出个性格来,套到你的人物身上,这样就可以跟导演提议可以怎么怎么做啦,&这个人物很硬朗,光打得硬一点&是对人物心态的描写。我拍片会放开尽量选择不同导演的,因为关键是我读书少,是读剧本长大的,每个导演的人生观世界观爱情观都不一样,每人导戏都是特定的思路。
我不爱分镜头,很多导演会被我吓一跳,他们说,哎呀,我分好的镜头,不用么?后来他们特喜欢和我合作。我觉得事前的分镜头太个人,但有时又必须要给副导演做准备用。不是分镜本不用,而是我要在拍摄现场看到演员时就会有灵感该怎么拍了。
80年代中期以来,一批美国读电影海归的导演(香港新浪潮)开始拍戏,就给香港很大改变,最大就是摄影上的改变,他们要摄影上真实,还带来了美术指导这个概念,那时候徐克、许鞍华们给香港电影带来了新希望。我也很幸运,正好那个年代我离开邵氏公司出来做了就赶上。那时香港的所有电影还打硬光的,从意大利开始流行打柔光,我们就买或者去电影院找欧洲影片来看、来学习。你看斯特拉罗的《巴黎最后的探戈》,多柔和,但你知道胶片ASA才100度!看那电影你可以想象柔光布后面的灯得有多大,数量又多!末代皇帝,紫禁城那个城门一开,金黄色的柔光光线最少要100台24头的灯来做!技术上就得慢慢探讨,所以每一期ASC杂志我都看,学习他们的新思维。台湾每期都出中文版的,多幸福!
我就一直都在学习当中。你们要记住,没有东西是拍过的,每看一个剧本我都就不会想之前我是怎么拍的,《倩女幽魂》旧版是我拍,新版也是我拍,但我不会想我之前怎么拍,不会想现在怎么创新,千万不要想创新两个字,人不需要创新,只要自己投入,做自己最好的东西。只需要做,如果看回放的时候自己都会感动的话,那这条就算过了!要先得过了自己,你抓住这个心情来创作。
在国内,我跟很多制片主任说,尽管把你们的班底介绍过来一起做。我现在住在北京,都成了北京人,一年回不去10天。因为市场太小,香港现在几乎没有超过1千万的投资!必须都是拍合拍片。要发展就一定要移民过来,所以我的普通话你才听得懂嘛。
&&&&&我一直要不停地学习,一场戏先问导演,是请他客观地说个故事,或者请男主角、女主角的心情带出这场戏,或者是实际地把事情交代清楚的&记录式&,这几种方式对分镜的影响很大的也很不同。
50年代开始,比较有影响的香港电影都是跟日本学来的,跟国内不一样,国内则是从苏联学。我20岁当摄影师,幸运的是那时因为练过武,有时拍摄的那套拳我都会打的,所以我拍武术时跟戏跟得紧、跟得好。就被人抢着去拍功夫片、武侠片、功夫片,当然,这三种戏的拍法是不一样的,分镜上都不同的。
81、82年当我一接到文艺片拍时,我才发现我是完全不是一个合格的摄影师,比如当演员坐在...
阅读(606)|
人人移动客户端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分镜头脚本设计教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