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泞中的老虎 宫崎骏骏的有关星座代表作

宫崎骏的新作《起风了》的观影感受是怎样的?
如何解读这部电影?《起风了》(風立ちぬ)是日本吉卜力工作室动画导演宫崎骏以在月刊《Model Graphix》上连载的漫画所改编的同名电影动画。2013 年 7 月 20 日在日本公映。剧情为混合改编了零式舰上战斗机设计者堀越二郎的故事、以及小说家堀辰雄作品《风吹了》的内容。
按票数排序
本文无致命性剧透。已在包括豆瓣的其他SNS发布过。第一次真正注意到这个片子的确是上映前,不过那应该也是这个名字在宫崎骏的粉丝圈里响了好几个月之后的事情了。   我并不是宫崎骏的粉,或者干脆说,宫崎骏那么多作品我之前一部也没有完整地看过。曾有朋友给我不断推荐他的作品,然后我尝试去看了《龙猫》,唯一的感想就是里面的猫巴士很有意思。   然后因为那部作品宫崎骏给了我一个儿童片的刻板印象,直到 風立ちぬ 这个电影引起了我的注意。   ——知道这部作品,也并不是什么特殊的有曲折剧情的故事。6月偶然的机会在早稻田遇上久石让先生亲自上选修科目《电影音乐》的一节课,等待他老人家来之前,投影的屏幕上就一直是这部宫崎骏动画的封面。   所以当时比起“宫崎骏又出新作了”,我更关心的是“久石让又给新作配乐了”。   而对于这部片子,在早大的那堂课上久石先生只是单单吐槽了一句,“片名里少了‘の’啊” (日语的正确语法应该是「風の(が)立ちぬ」)。   于是当时就在脑海里有了印象。   而决定我真的跑去电影院看这部片子的,还是发生在看片当天。   查论文的东西时偶然看到一篇博客写宫崎骏在吉卜力工作室的小杂志上发布宪法改正的特集。前一阵日本参议院选举就宪法修改(主要就是第九条的存留与否)问题闹得声音比较大。宫崎骏作为一个公认的大师突然大动干戈联合好几个人阐明了自己不赞成修宪的观点,我觉得有点意思,就找到吉卜力的网站把他们的7月号特集看了一遍,看完后自然而然又看了看最新作的消息,才发现这片子已经上映了。   勾起我好奇的是封面上扶着帽子戴着很久以前日本人戴的圆框眼镜的主人公。这个装扮加上他身后的飞机,让人一看就想到了战争年代。宫崎骏不是刚刚还发文声讨战争吗?这让我感觉到了强烈的违和感,而正是这种违和感驱使我抛开第二天期末考试的复习任务而跑去了电影院。   片子的剧情其实很简单,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所以不剧透也罢。但是首先必须搞清楚的是,这还真不是一部与我之前刻板印象吻合的儿童片,相反儿童根本别想看懂,也不会觉得哪里有意思。   这是一部关于梦想的片子,却扯到了大量的现实问题。或者说由于它本来就是描绘一个之前存在过的人的真实故事,所以整部片子里利用不同场景和台词产生的意味深长的感觉的细节特别多。这直接导致之前的20分钟我就感慨万千,同时也庆幸之前日本那么多地方还真没白去,不然很多细节真的发现不了(当然,即使这样也肯定有我还没有发现的细节)。   故事的年代设定为2战前后。当时(1920-40年代)的日本的处境其实和几十年后中国的遭遇十分相似。甚至可以看到今天的中国的影子。   最突出的莫过于“没有技术之苦”。德国人对主人公们大喝“これはドイツの知的財産だ、日本人に見せるとすぐ真似される!(这是德国的知识财产,给你们日本人看到了你们就会马上开始山寨!” 中国在这几十年,这样的白眼一定也遭遇了不少。   另外,也许正因为日本也遭受过这样的打击,他们才会在80年代和中国关系交好的时候那么慷慨地派人员和付出财力给中国技术支援。   因为到处遭白眼,日本在当时显得非常努力。主人公就职的三菱在那个年代就是日本最大的企业之一。通过动画片我们可以非常直接地目睹到曾经的日本大手企业的人的工作风貌。这些人废寝忘食,在一间大屋子里工作,上司十分严厉但自己也十分拼命——这是曾经日本人在别的国家的人(包括中国人)眼里的刻板印象,一直持续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然而如今已经渐渐淡去了。 日本人工作不再那么拼命,很多人也开始更加顾及家庭和自己的空间。加班不再是为了完成自己想完成的额外的工作,而是单纯地跟风加班,坐等加班费。企业也相应作出了各种对策,很多地方加班并不能轻易得到加班费,一个月四五十个小时的加班变成了包括在月工资里的预支项目,超过后的部分才给额外的津贴,这使得加班不再有任何魅力。当然,毕竟这早已不是那个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年代。   动画片里的日本,上世纪前半期的日本,活脱脱就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当然比起资本主义刚刚萌芽的中国等国以及完全未开化的欧美以外的国家它还是太强大了)。   而与之对比的发达国家即是德国。他们有技术(能造出巨大的全金属的飞机),生活水平高(从动画中两国的火车就能看出不同),有这优越感(以开恩的姿态邀请日本人参观工厂)。而日本,资源匮乏,之前造的飞机恨不得能少用几块铁就少用几块铁,还只能造出动不动就漏油引擎(主人公的上司黑川在漏油的那一刻大声悲叹「これが国産エンジンだ!(这就是国产引擎!)」时,我们几个中国看客不禁哑然失笑,周围的日本人一脸严肃。当然笑过之后,更加陷入沉思的是我们。   今天日本人老是在技术上揶揄中国产的劣等,也许他们已经逐渐忘记那个自己也造不出引擎的年代,就像他们已经逐渐忘记宪法第九条以及和平的重要性。   宪法九条和和平,这可是除了美爹的照顾之外日本战后一路发展成世界第二强国的法宝(笑)。   回到动画中的战前日本。作为普通民众,主人公即使是一名与军方密切合作的企业里的重要设计人员,但他却并不太清楚战争意味着什么,甚至开始都不知道日本要和哪些国家打仗。   关于这个问题,他曾经询问过自己的好基友两次。一次是在还没打的时候,得知自己要设计的是战斗机,就问道这是要和哪个国家打仗?同僚答得很快,以一种想当然的语气说是美国;第二次是在已经开始战争后,他再次问基友现在在和哪个国家打,同僚这回说,中国,英国,荷兰,美国... 也就是二战法西斯的对手国家们。当然中国作为直接被日本侵略的国家,放在了第一位。   然而这仍然不过是轻描淡写的回答,而主人公也仅仅是感叹了一声“还真多啊“罢了。   比起日本和谁打仗,他更关心的是自己设计出优良的飞机的梦想的实现。   这就是他没日没夜比别人工作得更晚更努力的原因。动画片并没有直接提及,但是可以看出来主人公之外的人并不全是为了自己的梦想。他们中有的也的确是为了国家,有的是为了自己的企业,比如他的上司黑川。不过动画片说明了至少当时的日本人,每个人都为了自己心中的目标而努力着,这客观上造成了发展的结果。反观今日,年轻人被称作没有追求的一代,中年人更是庸庸碌碌只涂安定,经济停滞不前的责任统统推给日本政府,我想如果日本人看了这部动画能体会到这个对比,一定是会捶胸顿足的。   ”我们国家很贫穷。“主人公无论是在梦里对意大利的著名设计师,还是在现实中对庄园里遇到的德国人,都说过这句话。   在那个年代,大概每个日本人都有着这样的自知吧。所以他们努力吸收德国的先进技术,所以他们没日没夜地工作。这说到底是教育所造成的印象。当时的日本也并不穷,比起大多数其他国家来富得流油,甚至由于一定的财富基础,可以看见他们的精神文明也得到了发展(见片中关东大地震发生后民众完全自发地互相帮助后向作为避难场所神社移动的场景),但他们都觉得自己穷。而某个年代的中国,穷得一塌糊涂,却能所有人一齐骗自己我们是个富饶的国家,其他国家的人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换来的,是几十年的贫穷和不发展。等中国已经醒过来要开放的时候,作为战败国的日本已经以老师的姿态过来教我们了。   这是写给日本人的故事,同样,也可以作为写给中国人的故事。对于前者,可以唤起发展的欲望,而后者,显然,今天仍然在发展的途中。   即使两个国家近乎宿敌,但是由于同样是人类,发展的故事总是相似的。   关于中国日本的瓜葛,除了刚才说到的基友回答主人公的答案以及后半段德国人和主人公的对话中有所影射,整部动画片并没有再提及它。毕竟正如宫崎骏在这部片子的官网上写道:   「この映画は戦争を糾弾しようというものではない。ゼロ戦の優秀さで日本の若者を鼓舞しようというものでもない。本当は民間機を作りたかったなどとかばう心算もない。」   (这部电影并不是纠结于战争话题的东西,也不是通过零战的优秀设计来鼓舞日本年轻人的作品,也不是用”零战设计者本来是想做民用飞机“以掩饰作为设计者对于战争的责任的心计)   「自分の夢に忠実にまっすぐ進んだ人物を描きたいのである。夢は狂気をはらむ、その毒もかくしてはならない。美しすぎるものへの憬れは、人生の罠でもある。美に傾く代償は少くない。二郎はズタズタにひきさかれ、挫折し、設計者人生をたちきられる。それにもかかわらず、二郎は独創性と才能においてもっとも抜きんでていた人間である。それを描こうというのである。」   (我们只是想描绘一个对自己梦想忠诚并未自己梦想进步的人物罢了。梦想是可以使人疯狂的,这一点我们也不能掩饰。梦想是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也可以说是人一生的陷阱。追求美的代价是重大的。主人公二郎的梦想最后被地对空炮弹撕碎、折断,黯然地给设计师的生涯画上了句号。尽管如此,二郎有着最接触的创造力和才能。我们只是想描绘这样一个人物和他的故事罢了。) (翻译得不好请见谅)  这就是一部纪念零式战斗机设计者的动画。在上映之前,官网上就已经写得很清楚了。这也是为什么这篇影评用不着去揣摩整部动画的寓意,而更在意那些一闪而过的细节。   还有哪些细节呢?   比如片中的风声、飞机的引擎声、坠毁声、炮弹爆炸声,都是由人声出演。   比如真的是一晃而过但是又一眼能看出来的碓冰山的眼镜桥。(这也是日本技术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眼镜桥上的铁路有着千分之40以上的坡度,为此日本在当时采用了欧洲引进的齿轨技术。之后,日本人自己制造出了功率强大的电力机车,专门用于在该路段加挂在电车之前牵引上山。再后来,日本人在山里也修了新干线,眼镜桥和之前的信越本线铁路一齐被废弃。)   比如那些众多随着片中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风景。   每一个细节都以为深重,值得每一个日本人去仔细吟味(因为很多地方说实在的只有日本人和熟悉日本的人才能看得出来是个桥段)   这真的,不是一部儿童动画片,也不是一部夏天周末的消遣。   宫崎骏们在7月的吉卜力刊物上发表的文章(/docs/0718kenpo.pdf)语气坚定,但又带着几分哀求,虽然无法和这部仅仅讲述追求梦想的人的故事相联系,但, 和平才是梦想最好的温床啊。
谢喵。我相信无论你何时观影,都会像我一样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感受。之前手机答题,比较零碎,在此重新整理一下。--------以下有部分剧透-------堀越二郎。零式战斗机设计者。去看期盼已久的起风了,正是在大选刚刚结束之时。宫崎骏也一反以往的明确反战态度选取这样一个人物作为主人公,讲述了一个战争年代的梦想故事。作为一个中国人,对飞机与战争的千丝万缕的联想让我有些如坐针毡,但过后深思熟虑,又仿佛明白了开场那句话的意思。【風立ちぬ、いざ生きめやも】"起风了,我们只有努力活下去"先客观评价一下这部影片的各个方面。画面一如既往的美丽,满眼都是宫崎骏式的颜色。人物的动作惟妙惟肖。影片中充满了很多细节,包括@killua 提到的和服上飞机的纹样。还有在梦境中飞机零件的扭曲。故事情节除了最后结局如金鱼姬一样有些略感仓促之外,起伏节奏还是很好的。开场就很震撼,后半泪点频繁。没有感到无聊或拖沓的空隙,两个多小时过得很快。音乐在本次观影之前特意去听了久石让大师的课。在提到现在的创作之时,他说自己目前追求的境界是电影音乐引导观众感受情节,而非喧宾夺主。为此我特意注意了一下,整体比较自然,不象他从前的作品如菊次郎的夏天那样,让人有明确的旋律印象。除了预告片中那一小段偶尔有印象之外,一般注意不到音乐的存在。另外有一些地方其实是非常能影响观众对影片节奏的把握的(包括男主角几次进出梦境)。我觉得久石让一定程度上的做到了他追求的方向。人物略有不同的是这次的女主角并不像前作那样出彩,可能毕竟还是因为是男主角传记。人物塑造方面,妹妹和主角上司两个配角可以说是相当成功。另外不知道历史上的二郎是否真是那个性格,但影片中塑造的二郎是一个非常认真严肃的青年,也就是日本人常说的"まじめ真面目"。从他礼仪正确,服装整齐,思想正派(救被欺负的学弟),鞠躬标准,不轻浮不苟言笑,沉默多于兴奋,这简直就是东京大学学生的典型代表。(与其他大学相比东大的学生往往有这种倾向)影片里并没明写二郎的大学但是有强烈暗示。当女主角说自己住上野附近的时候,二郎说"我的学校在本乡。" 本乡的大学也就是指东京大学的本乡校区,也就是当年的东京帝国大学。后来查询了一下,历史上的二郎也是毕业于东京帝国大。下面想讨论一下个人感受和理解。观影时因为不能全部听懂台词的每一字一句,所以我始终对影片所传达的中心思想感到疑惑。甚至我期盼着宫崎骏能给个反战的结尾。但是还是没有等到。这说明什么?说明日本人贼心不死?说明宫老爷子屈服于政治潮流开始鼓吹法西斯主义?我想显然不是。宫崎骏向来是个明确的反战,反修宪,呼吁正视慰安妇问题的斗士,这一点当然不会轻易改变。在影片中他也有过多次对于战争态度的暗示。"这飞机要飞去中国""我们在和许多国家打仗。中国,苏联,英国,美国。。。"甚至还出现一位德国佬,对主角说,这度假会馆,真是个好地方吧?呆在这里,你就可以忘记在和中国打仗,忘记满洲政权,忘记我们在和很多国家打仗,忘记我们是在和全世界做对。。。"主角的梦境里,他崇拜的飞机设计师也一遍遍的和他说,飞机不是用来战争的道具,是一种美的东西。等战争结束,我要做这样的(公交车一样的)飞机,云云。但历史上的二郎没有因为自己制造的是杀人武器而放弃。现实中的二郎到底是出于何种想法,我们无法了解,而宫老想要塑造的这个二郎是一个只一心爱着飞机的人。可谓是飞机狂魔。为了造出他追求的美的飞机,甚至无所谓战争,无所谓它是不是杀人机器。虽然他也开玩笑般地说,"这飞机质量有点重,若是不带机关枪那就正好能飞!"但事实上,他对战斗机的改造,直接帮助了日本后来对重庆等地的侵略。这是他生命中一个巨大的矛盾点。第二个矛盾点,则是爱情与事业的矛盾。让真爱的女孩放弃重病的治疗陪自己度过,为了事业,放弃了心爱的人。在我们看来甚至可以称为自私。宫老塑造的,就是这么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对于飞机的追求实现的同时,也是杀人武器造成之时。影片结尾,一瞬出现熊熊大火惨不忍睹的战争场面,主人公的真爱也随风飘逝。结尾并不完美,甚至不是个好下场。我认为要理解电影的主题,就必须把触动我们神经的那一部分搁置。这是一个狂热为了追求事业的男人追梦的故事。为了这个梦他在爱情上留下了遗憾。这个梦是否正确,他是否真的实现了,有何意义,都不在影片的讨论范围,每个人自有自己的答案。“起风了,我们只有努力活下去。”那个贫穷破败的日本,颇是和八十年代尚未崛起的中国类似。主角们抚摸着德国制造的飞机,感叹着“我们差的不是设计,根本就是技术上比人家落后了20年。”,这情景似乎也存于我们中国人的心中。要兴国,唯有钻研技术,拼死追赶,通过他们的手造出日本自己的飞机。别说这是美化战争侵略,这只是意图表现普通人在时代潮流中的无奈。主人公固然可以像德国同行一样,因为厌恶战争而拒绝设计飞机。但是主人公却没有选择这条路。无论它是正是邪,他在矛盾中走了下来,贯彻了属于自己的做法。这可能就是影片想要表现的最主要的一点。活下去并不是那么阳光单纯,并不是有单纯的善与恶的道路让你选择。但是即使如此,你还是要以自己的方式,努力活下去。那,我们呢?我们会做的梦,也很复杂很纠葛,或许看不到希望,或者无法忤逆历史的潮流。但我们究竟有没有把它贯彻的决心?既然主人公选择了投身战争也要造出他美丽的飞机,那我就可以牺牲一切不被理解也要追寻我期望的和平。这就是我在这部影片中得到的鼓励。因此我给这部电影打高分。
(少许剧透)
我把《起风了》视为一曲理想主义的悲歌,如果考虑这也许是宫崎骏生涯最后一部长片,更让人唏嘘感叹。 有不少人把《起风了》当作《那年那兔那些事》的日本版,亦或者冠以「为战犯昭雪」和「讴歌日本右派」的名头。殊不知,这片在日本票房不及宫崎骏前作,日本右派的反对和抵制作用不轻。宫崎骏一生的作品里都充满了反战思潮,而自身更是左的不能再左,又怎会鼓捣「战争至上」的东西呢。 片中的主人公二郎,固然不是讨人喜欢的男主角,但是他对于理想近乎偏执的追寻,让人生出敬重之心。尽管在追逐理想的过程中,他失去了爱人,他的作品成为战争机器,他不断处于内心的矛盾和外人的质疑中。甚至到最后,他发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成为历史的残骸。他所追求的一切荒谬无比。而这些荒谬,又都是战争带来的。认真看完电影的,应该不会对战争生出好感。
《起风了》展现了在一个特殊时代努力生存的人们的群像谱。有人为了实现理想而活,有人为了企业的存续而活,有人为了国家的富强而活,有人可能只是为了温饱,还有像女主角菜穗子那样,只是想要活着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爱人。我记得宫崎骏在某采访中曾经说过,在很长一段时间,他都认定战前是一个灰蒙蒙的世界,但年长后他发现并非如此。而《起风了》这其中最打动人心的便是「并非如此」这四个字。在战前那「灰蒙蒙」的世界,还有许多闪闪发光的人物,他们目的未必纯粹,但却一直在勇往直前。 日本人一直对所谓「昭和30年代」(即上个世纪五十到六十年代)十分怀念。在很多文艺作品中,经济腾飞的初期,日本人所表现出的进取精神和积极状态,以及同事邻里之间的信任,都是真挚而浓烈的。前几年流行的「三丁目的夕阳」系列,更是集中体现了日本人对那个年代的特殊情怀。但《起风了》则体现了日本战前和战后时代的连续性,那些战后人们所珍视的事物和情感,在战前一样生动。从我个人角度,看到这些,更多的是遗憾,因为上个世纪前半叶和后半叶的中国,客观上是割裂的;全国人民大踏步的抛弃旧时代,走向新世界,在对比之下,多了些许幽默感。 电影中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情与离合,充满了宫崎骏对于爱情和人生的思考。这其中有着日本战前战后「刹那主义」思潮的影响,也有来自堀辰雄不囿于生死的超然。他们的相遇和相恋,既带有宿命感;又因着其短暂和美好,绽放了更绚丽的色彩。女主的温婉与牺牲,其中的坚韧,又与那些倾毕生于一役,只为在历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人们,有太多的相似。《起风了》在影片最后致敬了两人:一位是零式战机的制造者堀越二郎,另一个正是堀辰雄。这位先生身怀重病,对战争有深切的不安和怀疑,却仍然坚持着很纯粹的文学创造。与影片中的二郎有不少重合。 影片中最打动我的是梦境与现实的结合。在梦中,二郎与卡普罗尼先生相遇,他们一起畅聊理想,一同品味失败。梦境中蓝天白云的轻快色调,与现实中略带深沉灰暗的色调处理交错对比,一些在现实中无法描述的抱负和梦想,唯有在梦中交予知己。卡普罗尼作为二郎梦想的启发者,对二郎的影响至深。他的公司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都曾为军方提供过战斗机型;但在战后,卡普罗尼又不断在探索和钻研更精深的飞机制造技术,还大力提倡将飞行技术用于民航。电影中的巨型水上飞机曾是卡普罗尼的公司专门开发的民用机型,可惜最后以失败告终。虽然明知自己助纣为虐,却仍然不切的为自己的目标,甚至世界的美好而努力;卡普罗尼不正是这样么?影片行将结束时,卡普罗尼在梦中带着二郎坐上他投入毕生的民航飞机,二人站在机翼的顶端畅聊彼此的梦想与让人失望的现实,更让人感怀不已。
在细节处理方面,印象最深的是二郎的几次吸烟。在德国参观飞机工厂后,面对本昆对于本国孱弱的义愤,两人一同在宿舍里开始抽烟,这里有不甘与发奋。在魔山的咖啡厅外,他给卡斯特朗普递上了来自日本的香烟,却遭到了一连串的质问,此时又是逃避与矛盾。在战机试飞前最关键的时刻,他在菜穗子的卧榻旁再次点燃了香烟。两人且行且珍惜的爱情,和他为了工作不顾一切的努力,构成了最直接的冲突;而缭绕在房间的烟雾,显得虚无,更让人莫名的心痛。
此外,影片中暗示时间线发展的,是隐藏在细处的各类线索。关东大地震、报纸上的新闻标题、日本发动对异端分子的追捕等等。宫崎骏个人对于军事和兵器的深厚底蕴,也在影片中战机的各处细节中充分。我相信观众都会对影片中二郎与菜穗子的婚礼仪式记忆深刻,其中的念白据说是宫崎骏自行填词,而从女生和服到发型上的设计,都透着细腻与考究。 回到开头,我说《起风了》是一曲理想主义者的悲歌,是因为他用了一整部影片,甚至说一个时代的缩影,反衬了理想主义者的艰辛。他更是用一个看似释然的结尾,把终于达到的目标变得不堪和荒谬。看着心爱的妻子飘逝空中,看着满地自己设计的飞机的残骸,纵使周围是蓝天白云绿草地,心情又会是怎样的复杂。
再回溯宫崎骏老头的一生经历,在电脑技术不断发展的今日,他仍然坚持着传统2D手绘动画的创作;这最美的动画,与影片中「最美的飞机」又有何两样?这一部《起风了》终于超越了他以往所有作品的格局,以真实的人物为蓝本,将宫崎骏自己对于人生、爱情、政治、战争、科技和环境的态度阐述出来。但限于日本的政治环境,限于周边友邻对于战争的态度,他又如何能够表达的淋漓尽致?设计飞机也好,艺术创作也好,既然投入其中,想要制造出最佳作品,不疯魔又如何成活?可是这一路上得到和失去的,又哪里计算的清楚。好比影片中的二郎,最后只有在梦里,才能毫无保留和不曾逃避的面对自己的过往,但这一恍然,早已万千云烟。 并不是我要把注意力从国家和战争的「大处」,转移到人生和理想的「小处」。但相比那些民族情绪,那带有一丝悲壮地对理想的追求,更真切地触动了我的神经。至于我们每个人,在面对追求理想的过程中被无数次挑战的原则时,又应该如何抉择?看过影片后仍然无从解答。
但正如影片的题眼中的那句诗:「风起了,我们必须努力活下去!」;因为真实的生活中,没有人能够幸免。
同有部分剧透,慎入=====================================================================来说一说我的感受,这部电影确实不太好说,所以这么多大牛中也没看见几个写答案的。抛开各种立场不谈,单单以一个“人”的角度来看,我觉得大师就想讲一个关于“爱”的故事,而这个“爱”的故事包含两方面——爱的“人”&爱的“事”。宫崎骏这部影片里的二郎,可以说既是掘越二郎又不是掘越二郎。为什么这么说?虽然掘越二郎是历史中确实存在的人,这部影片里制造零式战斗机的故事也是真实故事,但片中的爱情故事却崛辰雄的小说中的情节(根据自己的故事创作的小说),可以说这个二郎是宫崎骏将这两个不同的人物揉在一起构造的一个新人物。他有着掘越二郎所有的优点,他执着于自己的梦想,热爱自己的国家,同时追求自由和美好的爱情。和电影名字相符,这部影片中最最重要的一个符号无疑是一阵阵的风,风让主人公邂逅爱情,也让主人公一直追逐梦想,一个小细节就是梦境中的卡博洛尼也多次问二郎:“日本的少年,你那里起风了吗?”
爱的“事”
故事的开始是一个日本少年的梦境,这个少年喜欢飞机,崇拜着意大利飞机设计师卡博洛尼,向往着有朝一日能够造出美丽的飞机,这个梦想伴随着他长大,所幸最后美梦终于成功。这期间的日本经历了关东大地震,经历了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经历了战争。但无论周围环境怎么变,二郎的梦永远只有
一个——制造出世界上最美的飞机。他吃饭想着飞机,走路想着飞机,“造美丽的飞机”这件事仿佛已经成为了他生命的意义,渗透在他全部的生活里,影片里二郎和菜穗子穿的浴衣花纹是飞机的图案,结婚的时候用的小碟子也是飞机的图案等等。这种对自己喜爱的事情的热情和执着,我觉得是很多日本人的一大特征,看电影的时候我就在想,所以啊日本人才出现那么多技术宅,才“制造”出了那么多诺贝尔奖。
爱的“人”
崛辰雄写《風立ちぬ》的初衷,就是纪念自己患肺结核死去的未婚妻。片中的两个人因为风结缘,通过风增进感情,最够也在风中分开了,“风”贯穿了整个爱情线,其实最后的结局我觉得安排的挺好的,和主题相呼应,起风了“逝者已逝,生者坚强”什么的,“呼”!的一下跟风停了一样收住,留下观众自己去回过神来。有人说二郎和菜穗子的爱情是典型的“昭和时代”的爱情,我不明白所谓的昭和爱情是什么样一种感觉,我只看到菜穗子因为爱情独自一人去了富士高原治病,也因为爱情放弃治疗,决定在二郎最艰难的时候以最美的姿态陪在他身边,给他精神上的支持。二郎圆梦后,也许是不愿他为她继续伤心,也许是不想让他看到自己病死的那一刻,她选择默默离开了。我不知道菜穗子能不能算“大和抚子”的典型,但这个人物既温柔又勇敢,感动了很多人(旁边的日本女孩都快要哭脱水了)。同样的,二郎因为爱情,勇敢地做出了和时代不相符的各种举动,当众和菜穗子接吻,在国家公司最需要他的时候,决定放弃自己喜欢的事业陪着最爱的人去治疗(记得有一个片段是二郎跟上司说想和菜穗子一起去富士高原,虽然最后被公司同事采取“半绑架式”的措施给制止了)。
另外,这几天又看了很多遍预告片,预告片的最后,是菜穗子的一句台词是「震災の時、ほんとに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大地震的时候,真的非常感谢你)。我觉得这句话概括了这部影片的一个主题,就是風立ちぬ、いざ生きめやも,告诉观众或者是现在的日本人,即使不能改变现状大家也要努力生活啊。这部影片的背景从大正时代跨越到昭和,讲了20世纪2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不景气,遭受了多少天灾人祸,但即使在这么艰难的时候,当时的年轻人依然有梦想,有爱情。现在的日本和当时有那么多相似点,刚刚经受了东北大地震不久,经济也不稳定,难道现在日本的年轻人不如以前的年轻人有热情有梦想吗?我猜想大师可能会有想通过这部片子给东北的灾民打气的想法吧。关于战争(其实不想写战争,但因为很多人在意这个问题,所以稍微谈一下我的感觉)
对于反战不反战,结合影片中的场景片段,我觉得宫崎骏老爷子这次没有明确的打出要反对人类战争的话题,可是想要通过二郎这个人物,让大家来自己思考战争。虽然片中出现了几次日本战斗机成群结队的在空中飞行的镜头,但背景中整个天空都是血红色的,用这种压抑的颜色,和出现更多次的飞机残骸以及黯淡的下着雨夜晚的深蓝色做对比(和表现地震时候的场景是一致的,地震后整个天空是灰蓝的,但是起火的房子在灰蓝的天和灰色的地中间形成一道血红的火光),我在想是不是宫崎骏的想法体现在这些细节上面了。另外影片中出现的逃逸中的德国设计师,我觉得是宫崎骏特意设定的角色,来和二郎形成一个对比,德国设计师是不想为战争服务,放弃了自己所爱事业的那部分人的代表,而二郎是不管多么艰难,不管周围环境是怎么样,都要坚持梦想的那部分人的代表,我们很难讲谁对谁错,根据我对影片的理解,二郎也在战争爆发的时候是否还要继续这项事业的时候曾经犹豫过,后来一方面是公司的半强制举动,一方面是菜穗子精神上的支持,才让二郎走到了最后。关于这个问题,我记得朝日新闻对宫崎骏的采访里有这样一句话,大概意思是--“我不希望堀越二郎超越技术和思考力的才华制造的成果,我不想让它陷入爱国心与战争情结中去。通过这部电影,我要让人们回到堀越二郎本身。”
起风了,我们要努力生存下去宫崎骏的漫画电影,是不能错过的。 而且也是不能随意看的,我总要选择一个从容的时间去看,不让其他的东西干扰我。 需要把心静下来,认认真真看他画的麦田,天空,飞机,云彩和女性。 我理解二郎这天才对飞机需要自己的事实,我又为菜穗子感到万分难过。 喜欢上天才的女人,一定要有度量。因为天才,不是他需要那份事业,是那份事业需要他,那企业需要他,那无数的人需要他的脑子。 你爱他,真正的爱他,一定是顺从他,因为他无法顺从你,他即使想要顺着你,但……他将辜负更多的人,甚至于辜负整个国家。 辜负国家是不行的,一个内心强大而善良的人,会选择把自己贡献给更多的人。二郎,就是如此的一个人,其实并不是他自私。 他没有选择,他身上的期待太多了,你看黑川先生多么喜爱和珍惜这个天才后辈?他能辜负黑川先生吗? 不能的。 很多人说女主傻,傻傻付出,傻傻贡献自己,但却觉得她聪明。也许这里还带有日本女性特有的隐忍精神。 我想作为女性,每个人都能理解她,她其实是想着快点治好自己的疾病的,但心忍不了,不能忍受离别之苦。 所以是她自己选择了和他共度生命最后的岁月。他不愿意放她走,当然有自私的成分,还有更多。有害怕,怕她回去,就再也见不到了。怕梦里出现她的咳嗽声。怕牵肠挂肚。 睡觉的时候握着手,多么温柔的举动,你会放手吗?我不会。 只有生死相依的人,才能在这样的小事上特别用心,因为每一件小事可能都是最后一件事。 其实一开始,电影一开始出现大片的田野,绿油油的麦穗在风中起浪,火车在中间穿行,看到这里我就哭了。 因为太美了,我知道宫崎骏想表达什么,虽然那只是一片自然景色,但那样的存在对于很多人来说非常宝贵。 看一眼,有时候就能忘掉仇恨。这个世界有太多美好的东西值得我们去追求和探索,人一定要好好活下去。 当一个人意识到,他的存在必须是利于世界,利于宇宙的,那么他将不遗余力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 人有义务去改变这个世界,让这个世界更好。能够同意这句话并身体力行的人,在各行各业一定会成为精英。 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很糟糕,就好像二郎有飞机的梦想,那是多么华丽而又神秘的飞行。但飞机却是用来打仗,生灵涂炭,他不愿意看见飞机作为那种用途。 但如果一开始就没有那种用途,那么飞机最后也不能用来载人。残忍有时候也是人类进化的一种状态。 要用自己的力量改变这个世界,首先自己需要是个智慧的人,只有智慧才能让很多不可能成为可能。 改变,不是硬碰硬,而是迂回前进。 感激这个世界上有宫崎骏这样的艺术家,他的作品用净化心灵启迪人生的力量。我也在这样的作品中,沉静下来,审视自己的灵魂,你有没有尽全力让自己成为改变世界 的利器呢? 努力让自己更美好,让世界因你不同。起风了,我们要努力生存下去,我觉得是不是可以翻译成,世界永远在变化,永远像风一样没有一刻是静止的,它本身有好有坏,有时候还会摧毁你的人生,但你不能因为风而责怪它,你需要好好活下去,让风更轻柔,更适用于全人类,全宇宙。
乘风而行 (有剧透,豆瓣发过。)
我们去了西雅图最文艺的电影院观看了这部电影。CINERAMA是个独立剧院,是这里的一个富豪私人所有,他因为太热爱电影(家里还有相当庞大的电影道具珍藏),买下了这个剧院用来放自己选的电影。虽然是cinema,还保有着旧式theater的年代感。每周二放原版的《起风了》,日文原声(英文是囧瑟夫配的)是庵野秀明野村万斋,我知道这个消息后立刻就去买了原版票。
   bgm:  我们那位还说不用太早去占位子谁会下这么大雨去啊,我那时候默默喝着汤心里想,大概会坐满吧。结果真的坐满了,二楼和包厢都满了。没有什么广告预告,准点就开始放了。西雅图这个地理位置很微妙,我预留了相当中间的座位,周围分布了大量日本人,美国人,加拿大人,欧罗巴人,大概也有很多中国人吧。所以这个二战背景的片子,说到法语和德语的时候没配字幕,说到哪里的笑话都能听得到会心一笑的吐气声。观影氛围非常惬意,音响效果不是那种扎耳震撼型的,大家都很安静,最安静的时候真的是针掉地都听得见。最文艺的应该是结束了大家起身鼓掌,开始放ED的时候大多人还坐着讨论,彻底结束了,大群人还在大厅里交流观感!考证的都没你们这么敬业,我真是太感动了, 无视了他们可能在等厕所的情况。
  观众年龄层偏大的,是的,这不是一部小孩子能看懂的片子,说不定也很难喜欢。奥斯卡也不可能给他,这主题不讨巧——在当下这种时政局面问世的这部作品本身就是一种矛盾。吉卜力“热风”13年7月号特刊上宫崎骏发表文章反对日本右翼企图修改和平宪法——看到豆瓣上朋友有写拍摄本片并不意味着宫崎骏的政治转向——我同意并想说本片的存在本身就说明了宫崎骏的政治立场。这部片子虽然说的是设计了零式战机的设计师的故事,但主题却是反战的。没有矛盾的人是无聊的,没有矛盾的故事是无味的,就是因为在这看似平凡的长叙中无数个简短微小的细节把主人公打磨地非常立体。全篇反复出现各种交通工具赶路的镜头和主人公在动荡车厢里的第一视角,梦境里设定和对话充满反差,硝烟空袭坠毁所有音效都用的是人声——非常明显导演想要突出的是:战争的洪流中,梦想被压弯了。也许同时也被更加激烈地鞭策着,但这不是一己之力可以改变的。苦恼有什么用,路还要继续。
  这也就是点题的那句法文诗:Le vent se lève, il faut tenter de vivre,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
  主人公最后的选择是乘风而行,小则可以理解为折纸飞机的那浪漫灵感,大则可以理解为顺应时代潮流生存下去。只不过这大的背景放在这,经历过那段战争的人是无法谅解的。事物本身并没有错,就像刀给凶手可以杀人,刀给母亲可以削梨。可是战争的业障太大,他作为间接因素,责任逃不了的。宫崎骏说如果不得不拍战争场面,那就拍,他不想模糊历史,但他也不想对那战争道具做英勇的描写。可是最后没有拍,因为这不是故事的主题。在电影中的主人公两次问基友造了飞机去打哪,他似乎不是很关心的样子,基友第一次想当然地回答美国,第二次回答了列数了如今的战胜国,主人公低头低声说了一句,真多啊。他是不认同的,但他并没有在电影里深究这个问题。他没有办法置身事外,只是执着于自己的梦想。这就是电影的界限了,一次就一个主题。所以这里导演想说的是,时代发展不是一个人的责任,但做好承担责任的觉悟也是顺应时代所必需的。至于承担责任的那一段,这里没有讨论。宫崎骏发表的文章讨论了这件事。
  虽然小孩子看不懂,但也不失为一种经历。我记得小时候我看了很多我不懂的东西,但那些东西对我的潜移默化是巨大的。宫崎骏一向的子供向奇幻风,在这一部里得到了彻底地升华。我说升华而不是反转,是因为人的梦想并不是只有p和非p。虽然这是一部历史题材现实风格传记,宫崎骏融入了太多自己的色彩。
  他已经七十二了,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他仍然为了这个很可能做出来就被误解争议谩骂的作品的一个4秒的场景花上一年3个月。他做的时候想到很可能没有观众,不被承认,但是他还是坚持做下去这个奇怪的主题,只因为,他想做。这是他的一个梦想。
  按照他的话来说,这是一部描写追逐梦想的人的故事。这个人原本只是个对蓝天着迷的孩子,却成为了战争道具的设计者。问问他的工作会被人痛恨的觉悟他有么,他的回答也会充满矛盾吧。
  ——在这里他们是高度重合的,因此才会有如此多的主人公在抽烟的镜头吧——无论多么为剧情服务,历史上的那个人烟酒不沾,而宫崎骏是个老烟枪。
  还有一点我想说的是,大概看完了这个电影,所有中国人,日本人,还有朝鲜半岛的人都会陷入思考。我们的近代化过程是相互纠缠的血泪史。日本人里有这样的存在,中国人里这样的故事更多啊。这是美国人和欧罗巴人不太能体会得到的。虽然他们有爱因斯坦,但中国的詹天佑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落后挨打奋起自强这一条路上的困难真是不足为外人道。片中充满了那个时代人们的艰苦与辛酸的回忆,可是我们感受到的更多是亲切朴实,因为那时挣扎着的人们是如此竭尽全力去生存—这是现在这个浮躁偏见的社会里缺少的东西。片子里主人公每次都说着,我们的国家很穷。是的,那个时候日本很穷,还是发展中国家,三菱的研究所还是那样几百人在巨大厂房里没日没夜地工作的状态。那个时候的中国也很穷,也在努力发展。而接下来的这场战争让1930年代前几年南京政府的经济现代化努力成为泡沫,所有建设成果几乎完全消失。再后来再后来……讲到这些除了沉默,就只有吸取教训展望未来了。中国的这些伟人事迹小学课本里就有,但是他们的故事似乎不如最近哪个偶像去哪里唱歌那样为人乐道。这些英雄就像一颗一颗流星,来过,灿亮过,然后就被钉在天顶上,告诉你这是个伟大的星座。殊不知对于地球人来说流星最精彩的部分是划破苍穹的那个刹那。什么时候中国也可以多创作一些作品,把这些人物拉下神坛揭开脸谱,给人们想象的空间,引领我们去近距离观察他们的青春,陪着他们作为一个人活生生踏在这片土地上,做过梦,犯过错,吃过饭,走过路。
  片子中主人公常常显得木讷,对工作以外的事情不太关心,主人公的妹妹一直骂哥哥从来不回家,主人公同意和快病死的未婚妻同居而不让她回疗养院,明知道妻子肺结核还在房间里抽烟,狭窄的房间里两个人相互依偎,主人公牵着手躺在一旁的妻子的手赶夜工——其实他不是迟钝,他只是太聪明了所以不会说废话,从种种细节可以看出,他内心非常文艺——但只限于他关心的事情。那种时代,在拥挤的火车上坐得好好的却要特意找个小清新的危险角落翻法文诗集,研究弹射纸飞机让心仪的姑娘振作起来,为了让妻子对生命的最后一段回忆是幸福平常日子而做出有悖常理的决定等等,哪是普通青年会干的事情。但他对没有优先权的事情上,灭绝人性。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绝不是个完人。人能做的,只是取舍。这里日本的职人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鞠躬尽瘁的对象是个人的理想而不是大而空的国家论调,更容易抓住观众的心。无论在落后还是进步的社会,对自己梦想忠实不已,一根筋走到底的人总是等价交换的。儿时理想有多美多轻狂,就有多大毒性多大代价。为美买单,这是宫崎骏对自己的说的话。
  这不是一个在技术上实现量化超越前作的电影,基本上就是老人平静叙述流水账的方式,画面音乐也秉承吉卜力一贯的风格,但是是一部在创作立意上实现本质突破的收山之作。看那么多遍宫崎骏的动画,也会看金敏大友克洋押井守细田守的动画,我从没有想要为宫崎骏的长篇写观后感,但是这次很不同。没有给奖项的各大电影节就罢了,毕竟得奖是一个需要考虑很多因素的结果,但是写出令人失望之类的话的人,就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了。我觉得他们大概仅仅把这部电影作为一个独立的成果来看,而不是一个前后相融的因果。
  1000日创作记录里,宫老爷子一边画一边说,到我这个年纪了,不想重复自己做过的事情了。不被接受没关系,我想做。我觉得这次能够拍这个奇怪的主题,是天赐的幸运。就算要死,也一定要先画完剧本,不然太羞愧了。人生重要的事情,大多都是很麻烦的。我每天都在和觉得很麻烦的自己作斗争……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沉默了很久,并没有哭。
  我看1000日创作记录的时候哭了。一边笑一边哭,这种体验上一次已经是在很多年前了。
你如果还有不想放弃的东西,还有不得不放弃的东西,很推荐去看看。
谢谢邀请。原文post在豆瓣:这是宫崎骏最好的一部电影。很多很多年以后,人们再来看宫崎骏,看到的应该不是魔法少女和龙猫,而是这一部《风起了》。那时,所有高喊战争、梦想、爱情的声音早已纷纷安静下来,人们会反复观看、揣摩这部电影,并在里面看到希望。   这也正如大多好的东西,都是先于时代,不为人接受,或被误解,但时间总会洗去这些喧嚣,真正的价值,被珍藏下来。   其实影片的开始,引用作家堀臣雄、间接引用Paul Valery在《海边的墓地》里的诗句:“风起了,我们必须努力活下去!”就已经再清楚不过,这个故事无关乎梦想、爱情,更别说战争,这些只是构成“活下去”的环境和条件,但无一能构成“活着”这件事情的全部,宫崎骏也绝不想把“活着”这件事的复杂性reduce成这些元素中间的任何一个。Life is complicated all around!人生必须是复杂的。   在某种意义上,宫崎骏的《风起了》和余华的《活着》想讲的是同一件事,虽然讲出來之后的故事是如此的不同,因为作者本身的人生经验和对世界的认知不同。然而他们追问的,都是在一个特定的世代,人要怎样努力的活下去。余华的”活着“是不断的是失去。家财、地位、名誉、亲人、甚至人的尊严一点点被剥夺净尽,剩下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最终是空和无意义,所以在巨大的历史变革里,人是可以无作为,一退再退,终无可退,最后以“宿命”来了解一切的不甘和不愿。   而宫崎骏在《风起了》里所看到的“活着”,是“必须活下去”所迸发出的力量和光芒,就像堀越二郎在目睹飞机试飞失败时所说的:“我的眼前开启了一条无尽的道路。“这样的一种逆流而上的气魄,也是中国现代化运动早期那批知识分子身上所特有的。那样的人,是写不出余华那样的“活着”的。这种气魄,就是在无论怎样艰难的条件下,总能看到希望。   从明治到昭和,日本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走的并不一帆风顺,这在堀越二郎和他的同事的对话中常常谈到,他们眼中的日本是何等的落后,虽然有越来越多的西洋咖啡厅,大地震后还是建起传统狭窄的街道;虽然努力制作飞机,却还是用牛车运输飞机,虽能去德国进修,却被拦在其他西方人之外,被说日本人都是剽窃技术的;虽然能够站在德国的战机前,却感觉无论如何不可能超越……这就是现状,也是堀越二郎遇到的第一层困境,也是比较容易克服的一层困境。因为靠着内在的勤奋努力和外界良好的科研环境,要提高技术只是时间的问题。更难的问题其实是在伦理的层面上。   如何在所处的世代活着?归根到底是个ethical的问题。堀越二郎的梦想是设计最美丽的飞机,但在他的年代,要研究飞机就只能是战机,也就是杀人的道具。几乎每一次,在堀越二郎的梦里,那在蓝天中自由翱翔的白色大鸟总是最终滑向傍晚的天空,俯瞰阴影里渺小的房屋和人群,战火在眼前蔓延……梦想被扭曲的时候,我们要怎样决定?画着这样主人公的宫崎骏面临同样的质问。为什么要以制造杀人工具的人为主人公呢?周遭不断有人这样问。宫崎骏自己也需要面对自己心里的质询。于是在电影里,宫崎骏借着主人公的梦画出了世界上最美的飞机,纯白色的机身,海鸥翅膀一样的双翼,没有炮弹,没有枪筒,她像鸟儿一样逆着风飞行,地面上不再有战火,没有一去不返的战士,也没有被烧焦的尸体。   在这最美的飞机场景里,宫崎骏给出了他的答案。在记录宫崎骏创作过程的纪录片里,他也尝试使用诸如“因为自己喜欢”,“因为想做就去做了”,“或者只能问神灵了吧”这样的回答,但实在自己都无法说服自己……然后,他就画出了那个想像中的白色飞机的场景。我想他已经有了答案,但这答案与其说是堀越二郎的,不如说更是《风起》的作者堀臣雄的。人的一生是如此的短暂,在这短暂的一生当中,我们还可能生于乱世,或生而贫穷,或自小就体弱多病,这些都是我们没有办法改变的事,我们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生存的环境,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在最贫瘠、最有限的境况里,尽可能的活的有意义,而这个意义并不是后人所赋予我们的,我们的任何决定都只能是基于我们对这个世界有限而残缺的认识所做出来的,而这些决定的意义就在做决定的那一刻产生。   在堀臣雄的《风起》里,两个相恋的主人公只有短暂的在一起的时间,可是在他们一起住到富士见疗养院的日子里,他们比其他人更能感受到生命到甘甜,感受到山野、树林、雨水、微风的奇妙。对于他们来说,爱情和死亡是如此的接近,活着的时候能做的是如此的有限和微不足道,但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事赋予他们的此刻的意义。对于活着的人来说,意义不产生在过去,也不产生在未来,它只能产生于当下。   这样看来,做飞机的意义在做飞机的当下产生,画漫画的意义在画漫画的当下产生。堀越二郎想做出最美的飞机,恰好重合了那样一个战争的年代,飞机会飞上蓝天,也会坠毁,战机可以保卫一个国家,也可以摧毁一个国家,他要做出怎样的决定呢?我想他在有限的资源里,竭尽全力要做出最好飞机的时侯,大概是不太想我为什么要做飞机这件事的。而宫崎骏自己,在企划这个电影的第一天,就知道必然要面对的质问,但这也不可能拦阻他要完成这个电影的决心。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吧,不计后果的做出一个决定,很多人不能理解,而你也很难解释,就像逆着风起飞一样,在飞上蓝天之前,你都不清楚为什么有这样的决心。但事实上,你并非不计后果,而是你非常清楚这个决定在当下,没有比它更有意义的事了。其实人的一生就是被无数看不清后果的决定一点点推着往前,之后当然有失败、跌倒、悲伤和遗憾,也可能会带给其他人伤害或者痛苦,但我们也深知,如果再来一次,我们不会做出第二个选择。人类的历史也是被这样的人和事推动向前,不总是会带给人类幸运和福祉,但是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那些坚持、忍耐、那些灵光闪现、那数不清的不眠不休呕心沥血的夜晚、那些成功的喜悦和泪水,就好像黑色天空中点点繁星,照亮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   在Paul Valery的长诗《海边的墓地》里,他被墓地的永恒般的平静深深的震撼,透过一座座墓碑,诗人越过死亡看到永生和不朽,那是比生命更加美好的存在,但是起风了,平静被打破了,把诗人带回活着的这个世界,虽知此刻所有的一切都会在死亡那里停下,但仍然要努力的、尽心竭力的活着。Le vent se lève! . . . il faut tenter de vivre!
整部剧里的堀越二郎看似是个富有正义感、面面俱到的老好人,但其实内心极其自私冷漠。他一生只追求“美的东西”,目不转睛,但对除此之外的人或物毫不关心。造飞机也好,执着地研究青花鱼的鱼骨曲线也好,亦或是深爱的美穗子也好(具体可以从堀越通篇对美穗子的赞美之词仅仅限于“你好美”“好漂亮”之类的可以看出)比如他地震后,救了列车上的美穗子和侍女。后来在学校时别人跟他说有个包裹,他首先是幻想是那个侍女寄给他的。所以后来发现是美穗子后,才露出了一瞬间的惊讶。他起初喜欢“美丽的侍女”,后来喜欢“美丽的美穗子”。他自始至终寻找的不过是“美丽”而已。比如美穗子在疗养院治病的时候,他一次也没有来探望过。写来的信也只是草草略过你要保重之类的,洋洋洒洒尽写自己在做多么多么开心的事情。美穗子在被窝里读完这些,终于明白堀越二郎是多么薄情后,她仍然喜欢堀越二郎,决心下山,和他度过她最好最后的一段时间。她为了把自己最美丽的一面展现给掘越,每天往脸上抹胭脂,放弃治疗,只是每天躺在那里,连二郎的妹妹都觉得“好可怜”。其实主人公在这之后完全可以让美穗子回山上的疗养院治病,自己周末去探望什么的但是却只字未提。他不想失去“美丽的飞机”和“美丽的美穗子”。一天,造了一天飞机的二郎疲惫地睡在身边,美穗子知道自己的病情撑不下去了,她那时已经决意离开,摘下二郎的眼镜放在一边,暗示“这是你最后一次看见美丽的我了”。而堀越二郎这个人,一边将蛋糕分给路边饥肠辘辘的孩子们,一边回答道“我还是想要有金字塔的世界。”即使在动荡的年代,堀越二郎也是比较幸运的。他接受西方教育,西装革履,带着礼帽,坐在汽车里,淡定地看着外面的人慌忙地往银行赶却不知原因。他不知人间疾苦,和贫困、困境之类的字眼似乎从来就不沾边。有金字塔的世界,意味着雄伟壮丽的建筑底下,埋着无数底层劳动人民的汗水和鲜血。他的同僚说,飞机的一个零件,就可以让全日本的孩子不再受饿。但他们说,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幸运的,不应该放弃。之前他造出来的飞机总是试飞的时候不是坠落就是在天上掉了翅膀解体,但是最后一次,试飞成功了。虽然尾烟掉落到山里意味着女主角的死去。另一个方面,可以说试飞的成功是菜穗子换来的。他也不关心这些飞机是用来干什么的,就像他一拿起图纸就忘我无他一样,他只想要欣赏美丽的事物。最后他和他的零站战机被美军轰炸机击毁。我非常喜欢堀越二郎和美穗子这两个人物。他们拼上一生追逐所爱的姿态显得那么动人。我感觉堀越二郎的凉薄,是宫崎骏对日本经济大跃进的时候所有人忙忙碌碌追求梦想,善良得脸谱化,实则变得冷漠自私的警醒。最后一幕,菜穗子出现在堀越二郎的梦里,她还是一如既往的美丽,笑着对堀越说:“你要活下去。”我觉得这是菜穗子对堀越二郎的最终的原谅和释怀。也许也是宫崎骏对一生追逐动画事业的自己的宽宥。
感受是:此片并不轻松美好,它是最冷静的疯狂,和最无意的残酷。
并不跌宕起伏,大起大落的情节,才能讲述出最深刻的残酷。 《特洛伊》里的阿基里斯,纵身一跃,长刀直入敌人心脏,《饥饿游戏》里永无止境的杀戮,都不及二郎这般温柔的人,在平静的抉择中,带给世界的创伤更加残忍。 他温柔极了,背着女仆逃走却不留名离开,微笑着和新同事打招呼,坚持吃着自己喜欢的富有美感的鱼,永远不停下手中计算的笔……这一切都因为他有一个伟大的,值得追求的,值得他为此活下去的梦想。他的梦想宏大而美好,值得付出他人生的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一生,他想要制造出“美丽的飞机”。 而正是他的美丽的梦想,使他独自住在自己的乌托邦中,礼貌地与现实保持着疏离。虽然他温柔的脾气看上去对周围的人尽了应尽的职责,与妹妹交谈、帮助素不相识的女子,但他与周围人的互动,更多出于基本的道德或是本能,而非带有人类感情的举动。他“知道”自己“应该”与人产生某种互动,但并未思考这些互动的实际意义和后果。他忘记妹妹的探望,于是赔罪,送她去车站。菜穗子咳血,于是他在赶去东京后,说了一句“你真美”,也仅仅停留了一会儿。不是他不动情,只是他的情并不在此。 菜穗子住院期间,他一次也没有去看望过,于是菜穗子拖着病躯,强忍着病痛来看他,他在当时的感动是真切而悲伤的,但他让她留在他身边,不要离开。即使她为了他放弃了更好的治疗条件,日日苦守,他也夜夜晚归,每日对她说的仅有的几句话,也并没有对她的问候,说的也仅仅是他的工作和梦想,他人生中“最美”的那架飞机。那晚他牵着她的手入睡,她不愿他松开,他说:“我在这里抽烟对你不好”后,还是在房间里抽了烟,只为了能更清醒地继续工作。 而成婚的那晚,历尽千辛万苦,用了十年来等待他,即将走到生命最后一刻的菜穗子,得到了他最常用,也最终极的赞赏:“你好美。” 他的一句“好美”,于是成了菜穗子人生最后的追求。因为“好美”成了他对她的定义,成了她对于他的价值。他对于她的肯定,并不在于灵魂,并不在于她的付出和等待,也并不在于她的坚强与隐忍,而在于她的美。 他的伪善并无恶意,甚至他并不自知,但是出于自然的漠视比恶意更伤人。他温柔极了,从不高声说话,他在“魔山”般的西洋小镇为她折了飞机,戴着她的帽子。可他知道过了此刻,离开这里,他将不再留恋着片刻的温暖,他将不再思考惨烈的战争,他将躲进他的梦想,所有的行为无关对错。 “起风了,唯有努力生存。”起风了,一切无关紧要的,不能在历史驻留的事,均可随风而逝,譬如爱情、譬如生命。起风了,飞机必须逆风飞翔,而逆风起飞必须全力以赴。 二郎必须是这样一个淡漠冷酷的人。他的梦想没有错,他近乎天真的,一心追求着飞翔的信念。只是,真正“一心”追求梦想的人,不能不残忍。他不能追究自己的飞机到底作为了什么用途,他不能悲悯飞机里的人再也不会回来,也不能理会自己对未婚妻冷酷的漠然。他不能被良心牵绊。 从始至终,画面里没有展现二郎的思想斗争,和战争惨烈的场景。最多只是出现了一个德国学者、一个本庄、一个妹妹和普罗尼设计师,来替他说出自己的真实处境、他人的想法和令他不管不顾其他的梦想,点到为止的克制,不能评判的隐痛,构成这部并非给孩子看的作品。 “孩子们也需要接触理解不了的事物”,这没有错。只不过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孩子想必还不能理解。在多年以后,长大的孩子们也许会发现,这部有着温柔男子、美丽女子和绚烂梦想的动画,背负着最深刻的无奈、最无意的冷血,和整个地球共同的伤痛记忆。
以下评论不涉及历史上的、真实的堀越二郎。————————————————————————————————简单地说,感受就俩字:矛盾。一名设计师,明明知道祖国将因战争而走向毁灭,明明知道自己设计的飞机就是马上要用来杀人的凶器,却还废寝忘食地投入到为这场战争增砖添瓦的工作中,甚至不惜为此危及爱人的治疗。似乎,他眼中就只有飞机的「美」。这样的人,如果放到今天的中国,妥妥的就是「工业党」——当然是「工业党」中没有掌握历史唯物论的那一部分人。这种宁可人头落地、也要飞机上天的「工业党」,哪怕他并没有明确表态说支持对外扩张战争,我觉得也完全可以称之为「军国主义者」。方相说得好啊:「他们明知道这样做会把日本带向毁灭,仍然要坚定去做,尽管一边做一边也会找点借口。这样的人不是军国主义者的帮凶,而是军国主义者本身。试问,拥有如此明确而坚定的意志,追求如此明确而坚定的结果,他们不是军国主义者,谁是军国主义者呢? 」(详见方相的影评。)一名动画导演,明明知道自己拍的是什么,却还要让它以这样的面目呈现出来,也难怪宫老爷子之前一再澄清这部影片「不是要宣扬军国主义」。我无意指斥谁虚伪,我只是想强调这种矛盾性。或许有人马上会想到《菊与刀》,然后扯一通什么民族性,说什么「日本民族性格就是矛盾的」。——鬼扯。在我看来,这完全是小资们不愿、也不能正视现实的表现。(此文中所说的「小资」是指「具有小资意识的人」,可以是真正的小资,也可以是工人贵族,或者是各阶级的预备队——学生。)小资们总是幻想着某个强权(形式上可以是民主的,也可以是非民主的)统治下的「和平」与「秩序」,幻想着「没有战争,但是军队大量采购我所在的那家公司制造的飞机」。在他们眼里,一切错误都得算在那「一小撮人」头上。是「一小撮人」的「野心」「阴谋」和「疯狂」带来了战争。战争是偶然的、反常的、荒谬的、不可理喻的。而现实则是——在帝国主义的世界里,战争是必然的。残酷的现实终将迫使小资们站队——是站在大资本一边坚决支持帝国主义战争呢,还是站在无产阶级一边彻底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呢?RAmen!——————————————————————————————————下面转载方相的影评《是我青山独往时——评&起风了&兼寄友人》全文。原载=============================【声明】本人欣赏的是网络未授权版本,因此而产生的责任由我一人承担。“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这是曾经接近民众的唐代诗人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做寓公时所写的《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其日独游香山寺)》。这里的“君”指的是在甘露之变中谋诛宦官不成而殉难的故人舒元舆等诸大臣。在唐末政坛的烈风中,白居易选择了“大道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而另一些人则选择了完全不同的道路。于是他们也就此诀别,白居易在洛阳优哉游哉,坐看这些昔日的友人“麒麟作脯龙为醢”,想象着他们“顾索素琴应不暇,忆牵黄犬定难追”的仓皇狼狈样貌,讥笑他们“何似泥中曳尾龟”了。古往今来便是如此。在疾风劲吹之时,人们总是会有不同的选择——有人迎风挺立而不免摧折,也有人从此倒伏而不再起,当然或许还有其他的情况。《起风了》的主人公是堀越二郎。历史上的堀越二郎是到死也为侵略战争辩护的铁杆军国主义者,固无足论,但影片中的“堀越二郎”毕竟与现实不同,因此也就产生了“影片里的堀越二郎是监督宫崎骏自己”一说(参本坛某买票进入影院先睹为快的坛友所言)。那么,在这部影片中的“堀越二郎”在从大正到昭和的风暴中又作出了怎样的表现呢?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少年时代的堀越二郎迷上了航空器,在梦中结识了意大利的飞行设计师卡普罗尼伯爵。那是大正民主的黄金时代,也是大逆事件后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期。除了遥远的欧战以外,似乎并没有什么能阻挡堀越二郎的航空梦。与此同时,那些与堀越二郎(1903年生)差不多年岁的少年,却面临着饥饿。1918年8月,日本宣布出兵西伯利亚,从而引发了米骚动,机械工人山本悬藏(1895年生)冲在了日比谷游行队伍的最前头,参与游行的群众队伍里有从边疆冲绳县上京的穷学生德田球一(1894年生)。出兵到西伯利亚的日军,在没有遭遇到红军主力的情况下,就被由工人、农民甚至无政府主义市民组成的游击队消灭了好几个大队。在西伯利亚的暴风雪中,社会主义思想像烈火一样蔓延,卫生兵黑岛传治(1898年生)从此走上了无产阶级作家的道路。战争终于结束了,在一派祥和的气氛中,坐在三等车与二等车链接处苦读的青年堀越二郎邂逅了二等车上可爱的小姐菜穗子。然而和平却并没有给他的同龄人带来类似的红利。战争景气的消失带来了失业。18岁的川合义虎(1902年生)从日立矿山来到东京,参与了晓民会失败的组党尝试,并在1922年加入了正式成立的日本共产党,同年10月25日与渡边政之辅(1899年生)等同龄人组织了南葛饰劳动协会,日成为日本共产青年同盟的委员长。在卡普罗尼的祖国意大利,无产阶级掀起了被称“红色两年”的斗争,但旋即被曾经的“罗马涅工人领袖”墨索里尼带着法西斯党的黑衫军镇压了下去。日,发生了关东大震灾。堀越二郎救助了骨折的阿娟,带着她和蔡穗子到了上野。在上野公园的几十万难民人流中,他或许也曾与川合义虎母子擦肩而过——他们在回家途中救助了3个儿童、分给他们吃的并把他们带到了安全的上野。这之后,打算回本乡校区(东大?)的堀越二郎与回家的菜穗子结伴同行,暗结情愫。而川合呢?他在第二天就回到了龟户的劳动协会本部,组织人手实施自救。9月3日晚10时,他和一起组织并参与救灾的无政府派工人运动家平泽计七及其他一些工人一道,被警察绑架到了龟户警察署。9月4日,他们被军人用刺刀活活捅死了。当政府告知家人来领取尸体时,这些“志愿者”的尸体已经腐败发臭而无法辨认了。川合死的时候只有21岁出头,他笃信“未来是青年们的”,但却不能像同时发出类似声音的毛泽东那样看到这一天的到来了。在这场大震灾中遭遇到这种不幸的,除了社会主义者以外,还有朝鲜人和中国人。第一次共产党也在混乱之中宣布解散了。1925年,堀越二郎到名古屋的三菱公司就职了。此时日本经济极度不安定,挤兑变成了家常便饭。在这种萧条的世道中,维持劳资协调;路线的劳动总同盟开除了左派支部,后者在1925年5月成立了赤色工会日本劳动组合评议会。在共产党再建机关的领导下,评议会的势力进展很快,到1926年初已达到会员号称20万、在册3万多、定期缴纳会费7000人的规模。1926年1月终于爆发了以共同印刷斗争为标志的大战役,在三个月的持久战之后工人方面败北,3000名工会会员被开除,评议会最精锐的部队之一被资方击溃了。这是1926年3月的事情,后来被斗争领导人之一的德永直写成了不朽的名作《没有太阳的街》。与此同时还发生了长达150天的日本乐器争议斗争,最后以350名工人被解雇、企业陷入彻底瘫痪的惨烈结局告终。在这样一进一退的斗争中,日本共产党于1926年12月在五色温泉完成了再建。1920年代后期,堀越二郎先是到德国工作,之后又在欧洲进行了游历。“正因为贫穷的国家需要飞机,我们才有了工作。”他和本庄对日本的现状都是清楚的,但无意去改变(除了施舍西伯利亚蛋糕以外),因为“只想设计美丽的战斗机”。卡普罗尼也是同感“飞行是被诅咒的梦想。飞机会被用来作战……但是我还是喜欢有金字塔(=能够设计飞机)的世界。”明明是杀人机器,也就这样去设计了。也有人为了梦想走上了另一条道路。山本宣治医师(1889年生),出身于会有华族寄宿的大旅馆主之家,不惜牺牲同志社大学的教职,毅然投身到了劳动农民党运动中间来。先是为争取工人群众的堕胎权(如果他愿意用自己的优生学知识为法西斯服务,那无疑可以像二郎那样平步青云)而努力,继而指导工农运动。1928年第一次普选中在京都当选为劳农党左翼的唯一议员,在全体一致的国会中顽强地反对追认天皇在日以紧急敕令形式颁布的《治安维持法修正案》,终于因此在日国会强行采决此法修正案之前被暴力团的刺客所暗杀。牺牲者当然远远不止山本宣治一人。1928年三一五事件全国共有1600名共产党员被捕,484人被起诉。4月共产党伞下合法团体劳农党、评议会、无产青年同盟全数被解散。10月渡边政之辅在基隆被警察枪杀,主要理论家福本和夫被捕。1928年12月共产党人组织了新的赤色工会日本劳动组合全国协议会,并且积极动员在日朝鲜劳动者,在册会员一度达到了12000人的规模,但在1929年的四一六事件中再度遭到打击,党中央部陷入了坏灭。1930年代初,堀越二郎当上了给海军某型舰载机的总设计师,开始直接组织为日本发动对华战争增加作战力量的工作。1934年夏天他在某山庄度假期间再会了菜穗子,并约好在后者结核病(当时没有特效药)病愈后结婚。有一个奇怪的外国人(疑似德国人)警告他说“与全世界为敌,日本和德国将会灭亡”,然而堀越二郎不以为意,他的心中只有“魔山”快乐的生活。在那个时代,结核病最流行的地方无疑是在人满为患的监狱。1932年3月,因为于拘留期间在墙壁上写下“打倒这让工农受苦的天皇制!”而被判刑四年的共产党员高岛日郎(1908年生)因为结核病而死。他同样是一个油画爱好者,死的时候只有24岁。他的妹妹高岛满兎(1910年生)继承了他的事业,组织共青支部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宣传,到1931年也因为结核而住进了医院。从病院中逃跑后满兎作为共青中央的农民对策部长而奔走,1933年为躲避特高的袭击而跳楼,结果半身不遂并在1934年去世。和哥哥一样,死的时候也是24岁。从15岁开始在纱厂工作,17岁开始组织工人运动的纺织女工饭岛喜美(1911年生),从1931年10月开始进行反对战争扩大的运动,1933年5月被捕后在监狱里患上结核病,日在监狱中病逝。这个时候她刚刚过完24岁生日。在特高的积极活动下,岩田义道、野吕荣太郎、小林多喜二等人相继被拷问致死。到1935年春,日本共产党终于彻底瓦解了。PS:说件有意思的事,我看的字幕组(诸神字幕组)居然把特高翻译成了“特工”。因为与神秘的外国人接触,堀越二郎被特高盯上了(事实上这里有问题,战前外事警察是由内务省警保局外事课主管,与保安课主管的特高警察是平行的存在。当然特高里也有外事警察——不过这些外事警察应该只负责调查与社会运动有关的外国人,一般的情报人员未必是他们的管辖范围)。不过,由于他正在为海军研制最高效的杀人机器——零式,是公司的摇钱树,因此被公司上层特别保护了起来,逃过一劫。当时有一些社会主义者为了安全起见,不得不为政府工作,比如京滨劳动者集团事件中工人社会主义研究会的讲师芝宽就是为战时经济服务的企划院所属。但是堀越二郎的态度倒是很明确的——“日本会灭亡的。但我们不是军火贩子,我们只是想设计飞机。”他并不是为了个人安全而与政府合作,而仅仅只是为了设计飞机。因为“我不能放下设计工作陪她到山上去”就把菜穗子留在东京等死的堀越二郎,当然是不会在乎他设计的飞机会杀死多少人的。“被特高盯上”也好,装作相信“日本是近代国家”也好,“不是军火贩子”也罢,都不过是自欺欺人、聊以自慰罢了。事实就是——他们明知道这样做会把日本带向毁灭,仍然要坚定去做,尽管一边做一边也会找点借口。这样的人不是军国主义者的帮凶,而是军国主义者本身。试问,拥有如此明确而坚定的意志,追求如此明确而坚定的结果,他们不是军国主义者,谁是军国主义者呢?就在零式雄飞天空的时候,反战川柳(日本独有的一种诙谐短诗)作家鹤彬(原名喜多一二,1909年生)的生涯走到了尽头。作家在1928年因为创作“普罗川柳”而被捕,1930年入伍因为“质问陆军纪念日”而被关禁闭,1931年由于在部队中进行兵运工作而被关进大阪卫戍监狱1年零8个月(“第七联队赤化事件”)。1937年12月因为创作反军作品再度被拘留。和他关在一起的普罗女作家平林泰子在战后说,鹤彬在被警察拷问的时候也不忘创作川柳,常常引得正在担惊受怕的平林泰子哈哈大笑。考虑到平林泰子在战后转向了反共的民社党(标榜所谓“欧洲型社会民主主义”,实质是反共的工人贵族组织),她完全没有必要抬高在政治上到死对共产主义保持忠贞的鹤彬。仅从这一点上来看,鹤彬也是一个不懈追求所挚爱事业的人,并且在艺术上达到了相当完美的地步。然而,他却将他全部的天才、技能和事业心倾注到了反对不义之战上,并在1938年8月因为赤痢而在中野区野方署失去了自己年仅29岁的性命。在鹤彬面前,一切“不顺世就无法OO”的说法,都显得苍白无力。战争结束了,堀越二郎轻飘飘地来了一句“破碎了”,卡普罗尼安慰他说一切都是由于“你的国家战败了”。其实即便是忝列战胜国之名又如何呢?无数的生命不过化作了战胜国大财阀口袋中的金币罢了。为发动战争制造杀人机器、提供物质准备的人就在为“没有一架回来”找了个劳什子“飞行是被诅咒的梦想”的荒谬理由之后,心安理得地去享受了。那些被风所摧折的人们呢?他们化作了风雪之碑,然后被遗忘了。他们曾经作为其中一员而奋斗过的党(或者说,已经只是盗窃那个党名义的政客集团了),竟然把为这样一个堀越二郎(即便不是历史上的堀越二郎)树碑立传的作品作为“反战”作品,在自己的机关报上大肆宣传。尽管他们并没有指望自己被人记住,但这不啻是对他们最大的嘲讽。当“青山独往”者成为英雄的时候,“白首同归”岂不就是笑话吗?前些日子,《献给某飞行员的恋歌》结束了。就为了王子要迎回自己昔日的仇敌、如今的心上人,无数人民的血和汗在风中化为了乌有。而隐藏在王子幕后的那些大人物,则在弹冠相庆人民是多么容易遭受愚弄。有人造风,有人鼓风,有人操风,有人顺风,青萍之末终于化作为疾风狂飙。我的朋友啊,你在这风中,将往何处去?
以下含有强烈剧透。宫崎骏拍的是一个无解的故事。尽管片里的意大利人说“飞机就是飞机。飞机是人类的梦想,不是其他任何东西”,尽管德国人会说“在这里什么都能忘掉……忘掉你脱退国联,和世界开战”,尽管男主自己也说“这个飞机如果把机枪拆掉就完美了”。这么多政治正确堆在一起,我也没法不把男主梦里零战飞舞的天空下熊熊燃烧的大地投射成中国。宫崎骏希望拍的是一部可以激励地震后的日本社会,可以激励现在的年轻人的动画。所以他拍了一个关东大地震后积贫积弱的日本里追逐自己的梦想的男人的故事。但不管怎么说,零战和日本侵略是脱不开关系的。在追梦奋斗和侵略不义的两者之间他只能踩着线走,过于注重前者会让人觉得“你的什么梦想都是建立在牺牲别国的前提上的”,感到虚伪。注重后者则会失去他的本意。所以他只能小心翼翼地踩着线走。宫崎骏的做法是在丑陋的现实外加了一个极其美丽又脆弱的纱窗,让你甚至不忍心戳破它。可以说,这部片在这点上已经做到了极限。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看完以后也只能说宫老头你实在是太狡猾了。在动画制作的技法上本片也属于宫崎骏的集大成之作。一开始的梦境,极美,结婚的那段,极美。让人真心感叹不愧是吉卜力啊。本片一反宫崎骏未成年人主角的传统,而且有数次大胆的吻戏。结婚之后那段还能看到明显的性暗示(对是我太不纯洁了)。剧情也不像其他吉卜力作品那么热闹,据说有小朋友在影院睡得一塌糊涂。男女主的爱情也很感人。典型的樱花飘落般短暂凄美的爱情故事。女主很棒。庵野的棒读太糟糕了,而且他都一把年纪了那嗓子去配年轻人着实违和。我在影院情不自禁笑出来了。由上一点,我推测这大概是宫崎骏的最后一部作品了。因为除了他希望和庵野在片子上一笑泯恩仇以外,我想不到他请庵野来当男主的其他理由了。结尾曲真的好听,而且很催泪。
内含深浅不一的剧透,慎入。整体来说,这部电影不再是老少咸宜的吉卜力电影了,以至于有的影院贴出告示说,起风了不是给小孩子看的。这是宫崎骏第一部根据真人故事创作的电影。更像是传记而不是fantasy。人物堀越二郎是个非常勇敢、执着、努力的天才般的绅士。菜惠子好美。他们都是很纯粹的人。爱情故事感觉男主人公热爱工作有些不可理喻,身患重病的菜惠子偷偷从疗养院跑出来见他,放弃治疗,和他度过生命最后的甜蜜时光最后又无声的走掉。而男主人公竟然几乎什么都没有做。或许他们都知道当时那是绝症而服从了命运的安排吧,但总是让我觉得对菜惠子有点太残忍。关于战争相对来说宫崎骏在他的影片中不会直接了当的表露自己的政治见解,这部电影中宫老的立场也很含蓄。在堀越二郎访德时的某个夜晚外出散步时的遭遇,和他后来回国之后在度假山庄遇到的一位德国人嘴里,还是可以感受到宫老的立场的。在日本生活了3年多,对日本人那股认真的劲头也是越来越佩服。如果单从那个弱肉强食的世界观来看当时的战争的话,我们被欺负的很惨简直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日本人实在是太认真了。从这部片子里也能看出昭和年代早期日本人那股埋头苦干的精神。这么多年过去了,国人认真劲头没什么长进,还像夜郎国人一样称呼人家小日本。起风了上映以后,电视台找到制作人铃木,铃木说,这部电影和《虞美人的山坡》与波妞,可以算是宫崎骏的《昭和三部曲》了。看来宫老对昭和年代是情有独钟啊。音乐片尾曲用的是荒井由实的《ひこうき雲》。宫崎骏是荒井的粉丝,而这首歌又是荒井写给自己高中时代英年早逝的同学的一首歌。于是顺理成章的被用来做片尾的催泪曲了。ps:三菱组织他们去德国考察的时候,堀越二郎与同事讨论日本和德国的飞机工业差距,其中有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技术什么的无所谓,只要品位(sense)有了,技术自然就跟着来了』。工业设计或许本质上是个品位问题。
作为航空圈的人,真的让我有感触的是,当德国人不允许二郎他们看飞机、说日本人只会剽窃的时候,在航母降落时发动机故障、对国产发动机恨铁不成钢的时候,设计师在努力为了飞行的理想放弃休息、遭受挫折却不放弃的时候,这不就是我们走过,正在走,将要走的路吗?落后不可怕,只要我们心里怀着蓝天,脚踏实地地努力,天空中总会有我们飞过的尾迹中国航空人 加油
有不错的片段,但整体而言是无趣的片子。看到结尾的「向堀越二郎致敬」,说不出的浑身不自在。做为老牌的左翼份子,你当然不用怀疑宫崎骏的政治立场,但是也应当意识到同样是反战(其实我觉得这电影核心不在反战上),日本人的反思可能是和我们的期待是有出入的。对主人公精神的塑造明显带着宫崎骏本人(或日本人)的工匠情节,对器物之技迷恋入极以至无视除此之外的事物(或选择性的对事实视而不见)。「造刀的人无罪」并不总是正确的,尤其是当你明确知道自己造的刀要拿来杀人的时候,你还配合去造更好的刀。全片在这一点上的暧昧是让我感到别扭的来源。从题材的选择上看是步入职业生涯末期(没用最后一次是考虑到此人在这方面劣迹斑斑)的一次有野心的尝试,但结果在我看来没达到预期,这大概不是他能驾驭的题材。我预感国内更多人能看到后会引发口水战。P.S. 片中的妹子根本不是现实中堀越二郎的老婆,整部作品可以说是堀辰雄的「風立ちぬ」与堀越二郎传记的组合,从这点可以说,是宫崎骏的堀越二郎,而不是历史的堀越二郎。
这部动画里没有女主,只有男主和他的梦想,其它一切都是陪衬。经常在文字或者影视中看到这样的手法:反派武功如何高强,名号令所有江湖人胆寒。然后主角出现,一拳将其打飞,以突显主角异乎常人的实力。少年品德超然,才华横溢;少女貌美绝伦,为了爱情接受又放弃治疗。宫老爷子在这里塑造了一段完美的爱情,然后将其砸碎,就是要告诉观众,如此璀璨的爱情仍不能胜过男主的梦想。有一段情节是说卡普罗尼的巨型水上飞机设计失败,并告诉堀越你的设计生涯只有十年。男主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时间是十分紧迫的。治疗肺结核的链霉素是1945年发明的,菜惠子得的是绝症。那时的人们相信结核病由「夜气」而生,常见的疗法包括晒太阳、泡温泉和去高山疗养。那位神秘的德国人多次提到的小说「魔山」描绘的就是瑞士达沃斯的肺结核高山疗养院的故事。所以,男主能享受爱情的时间也短的令人叹息。如果男主不是只有十年,那么结局将会是,人到中年的飞机设计师,怀着对亡妻的悲痛,重拾年轻时的梦想。反之,如果菜惠子得的并非不治之症,结局就会变成堀越完成零式战机的设计后功成身退,二战后日本生活虽十分艰难,但与痊愈后的菜惠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整部作品的深意集中体现在堀越一手牵着菜惠子,一手坚持设计的那幕戏中。堀越单手操作十分娴熟,说明他与菜惠子经常这么牵着手。但他为了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知吸烟会伤害菜惠子的健康,却还是这么做了——我爱你爱到可以放弃一切,除了我的梦想。片尾,堀越倾尽心血完成的设计被葬送在了战争中。卡普罗尼说菜惠子是「像风一样美丽的人」。对于堀越,时局是一阵狂风,菜惠子的病则是另一阵美丽但凄凉的「风」。「起风了,要努力活下去」,这句话是对堀越一个人说的。
让我有一种虚度人生的负罪感。
没有了童话的动画,就像没放孜然的烤肉。--这种动画很多人都可以拍,但作为老爷子的收官之作来讲太浪费了。
认真拜读了LS各位的文字,鄙人愚钝,看电影的时候脑子里没那么多触发的联想,看后也只有一种朦胧的感受,只是感叹宫老不愧被称为一代巨匠,感叹男主角对梦想的执著、女主角的勇敢、聪慧、贤良。而日本的那一代人都是不幸的。人人生而平等虽然是现今大众最求的状态,然而在我的认知里、在可见的时间内,人类社会是无法消除金字塔结构的。而社会的中、下层,仅仅是承载着整个社会的运转,对社会价值和认知取向的影响远远不如上层人士。所以,军国主义也好、我朝的愚民政策也罢,在本质上来说都是一样的——洗脑。这样便可以把这个问题分离开来看,影片中出现的几乎所有人,都只是芸芸百姓中的一员,他们努力生存、追逐梦想,却无法对国家的走向作出影响。卡普罗尼也问过男主角关于金字塔的问题,我想卡先生也是有同感的,像他们那样的人,纵使在造物上有惊人的成就,然而对于国家的走向也是无能为力的,所以不论男主角如何回答那个问题,现实就是现实。唯独努力生存。这样看来,主角虽然是掘越二郎,但却和政治、军事毫无关系,它只是借掘越这个人反映出那个年代,显然,片中掘越过得并不好,工作繁多、爱人病重,最后完成了梦想,却失去了爱人。因为在我看来,二郎与莱穗子一起生活的那段日子几乎不能称之为一起生活,二郎妹妹来拜访哥哥,而二郎回来时黑川已经睡着了,他妹妹也说:“你怎么能让她孤独一人睡在别院里” 说明男主一天能陪莱穗子的时间是几乎没有的,回来了还在加班。。。。即便二郎拼命如此,影片的结局到头来还是一场空。 1L的回复里有句话:“和平是梦想的温床。”这正和宫老给我们的结局是一个对比:战争是毁灭一切的梦魇。看最后那烟火笼罩的大地,是不是比大地震之后还惨?宫老就是宫老,一代巨匠的收官之作,看过3遍之后仍回味无穷。另,荒井由实的歌曲《ひこうき雲》,虽然我之前没有听过,但是我想在没有起风了这部电影之前,肯定算不上催泪的歌曲。但从现在开始,《ひこうき雲》这首歌有了灵魂,听时感慨万千、思绪飘飞。
起风了,折一架纸飞机, 飞到七彩霓虹的那边去,被风鼓足了双翼,我知道,它将飞到一位姑娘身边去,带着思恋,带着痴迷,带着此生不变的,永不忘记~火车上邂逅,地震中相遇,匆匆的问候,匆匆的分离,迷失在人群中,消逝在时光里,从此日日在清泉前不断地祈求,雨后的彩虹,你我重逢的天气~起风了,飞机飞翔,起风了,容颜盛开;起风了,飞机远逝,起风了,你随风而去~美丽的梦注定美丽的忧伤,偶然的遇见注定偶然的别离,仰望天空,起风了,唯有努力,活下去~
疾风起,不言弃,一定要活下去。二郎的人生轨迹和詹天佑,袁隆平又有何本质上的区别?可对生命最真诚,最纯粹地尊重,多数时候也带着诅咒一同降临在这个可悲又可爱的世上。“追求美的代价是巨大的” --宫崎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宫崎骏的所有作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