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少数派报告 电影》的结尾有没有可能是主角想象的?

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为科幻正名--探寻科幻电影的血统与硬核
随着异形前传《普罗米修斯》上映后引发的各式讨论,我们恍然间发现,已经许久没有一部纯正的科幻片引发我们这样多的讨论与思考了。从形式到内核,雷德利.斯科特都让这部影片散发出久违的纯正的科幻味。而随即将在国内上映的《环形使者》亦是一部回归科幻经典命题&时间悖论&的作品,更有年末《黑客帝国》导演改编科幻小说的史诗大作《云图》问世,莫非在最近几年科幻电影表面华丽内核疲软之后,纯正的科幻风潮终于要回归了?  科幻,这个伴随近代科技和文明而诞生的伟大文学类型,在进入影像时代后,便以其想象力和未来图景直接催生和促进着影像魔术(电影特效)的诞生和进步(今年已经110岁的《月球旅行记》被认为是影史第一部科幻电影也是第一部特效电影)。然而,随着电影特效的日新月异,再加上剧本创意上的枯竭,我们焦虑的看到,科幻片正逐渐陷入形式大于内容的泥潭。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带有科幻元素的类型杂糅电影,也打着科幻的旗号混淆视听。  正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纵观近年来的科幻电影,已鲜有让人眼前一亮的精品,要不就是华丽火爆的科幻动作大片(《洛杉矶之战》、《超级战舰》,尤以超级英雄电影居多),要不就是借个科幻噱头的惊悚悬疑故事(比如《预见未来》、《永无止境》等),再不就是披着科幻外衣的文艺片(《忧郁症》、《另一个地球》等)&&像《终结者》那样硬朗的科幻片,像《银翼杀手》那样风格独特的科幻片,像《人猿星球》那样意味悠长的科幻片,像《2001太空漫游》那样宏大的科幻片都哪儿去了?  科幻的血统:何谓纯正的科幻?  上文言罢,那么,什么是纯正的科幻味道呢?这味道是甜的咸的?这个,一句话可真说不清。你知道,关于科幻小说的定义就已经有成千上万种了。著名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说:&科幻小说是文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描绘虚构的社会,这个社会与现实社会的不同之处在于科技的发展性质和程度。科幻可以界定为处理人类回应科技发展的一个文学流派。&另一位黄金时代的科幻巨头海茵莱茵则认为科幻小说是&对可能发生的事情的认真推测。它以现实世界、过去和现在,以及对科学方法的性质和意义的完全了解为坚实基础。&还有一位著名作家本。波瓦表示:&科幻是思考者的文学。科幻中具有一种力量,那就是提供机会使人去思考,一种通过幻想世界反映出我们世界的多种侧面的能力。&科幻研究家达科。苏文则这样表述:&科幻是一种文学类型,其必要和充分条件是疏离和认知的相互作用。而其主要的形式方法是用一种想象的框架代替作者的经验环境。&  我们都知道,科幻小说发源于雪莱、拜伦以及他们的妻子、女友一夜间的怪谈恐怖故事,玛丽.雪莱由此创作了现在公认的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1818年出版)。也就是说,科幻小说自诞生起,就和恐怖小说(或哥特小说)有着血缘关系。那时正值维多利亚时期,科学以奇观和杂耍式的景象进入了普通人的视野,电的发现和应用让人们忽然意识到,自己变成了手持天火的普罗米修斯。然而机械与电的威力也让人们很快从对科学的惊奇转为了对科学的恐惧。科幻,就是人类进入现代科技时代之后,整个时代欲望与恐惧的一种反映。  科幻小说提供了一种替代性的情境,其意义在于以某种安全的方式来探索未知,并表达它们可能的意义。它提供一个明显与我们已知的世界根本不同的世界,然而又以某种认识的方式返回来面对那个已知的世界。这其实也就是探究未知的各种&思想实验&。好的科幻电影与好的科幻小说一样,应该都能够激起观众/读者对宇宙、人自身、科技或者现实的某种思考,满足你的求知和冒险欲望,让你不再满足于看到现实是这样的,而去想些看似不着边际的事情:如果现实变成另一种状况,如果文明换一条道路发展,如果地球不是这样的形态,如果过去可以改变&&  著名科学家同时也是科幻电影《超时空接触》的编剧卡尔.萨根曾说过:&回顾世界的全部历史,从未有过一个时期像现在这样发生了如此之多而且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适应这种变化,深思熟虑地探索未来的各种可能,是文明的保存,也许是人类自身生存的关键。&&我想绝非夸张地说,如果我们能够生存下去,那么,科幻小说对于我们文明的延续和进化,必将做出至关重要的贡献。&  我们也可以绝不夸张地说:科幻电影、科幻小说讲述的,绝非是一些虚幻妄想的故事,反而是一种更加真实的变形式描述。它需要你暂时抛开现实逻辑,进入一个理念构成的假设世界,让你能看透世界的本质。  说回来,科幻电影的纯正味道,就是这种反思、理性、严谨、创造、假设的味道。是涉及科技、未来、变化、认知的味道,是一种拥有科学之美、思辨之美、真理之美的味道。  恰如美国电影学者约翰.巴克斯特所著的《电影中的科幻小说》中的一段话,非常好的概括了科幻电影的特质:  &&&无论它的社会学重要性如何,科幻电影仍是一种激起美感的基本手段。它是原子能时代的诗,是使我们意识到自己现在是何物和将会成为何物的警句。它还是对奇丽的美感及高雅幽默感的传统的承继者,而这种传统已被某种想象出的技术从我们身上剥夺殆尽。正如40年代的流行音乐使人更多地联想到那个时代的躁动和时尚而不是它自以为附丽的文学,科幻电影这样的现象或许终会有一天被人们视为比其他艺术门类更完整地代表着产生它的这个年代的历史性烦忧。&
  科幻的变味:从纯粹到泛滥的科幻电影  科幻电影可以以1977年的《星球大战》为分水岭。在它之前,尽管出现过《2001太空漫游》这样的经典巨作,但总体上,科幻电影只是接近恐怖片的亚类型电影、B级片,没有形成一致的独特风格样式。我们所熟悉和喜爱的科幻电影,大部分都来自上世纪八十到九十年代,那些启迪了我们,带我们踏上梦幻般神奇之旅的科幻片,感觉是那样纯粹、精彩,百看不厌。而现在,一年中却很难有一部科幻电影让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从什么时候起,科幻电影变味儿了?它们怎样失去了旧日的风采,仅仅留下一具华丽、热闹、喧嚣、空洞的躯壳?  80年代科幻电影:硬核时代  七十年代是个变革的时代,整个时代的风潮是追求自由、个性解放、叛逆、质疑和反主流。在电影圈里,新好莱坞小子们(包括科波拉、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马丁.斯科塞斯等)也掀起了一场革命,创造出新的题材、新的拍摄手法、新的态度和视角。那个时代的电影是喷发式的,出现了无数令人惊异的作品。在科幻片中,1977年的《星球大战》和1979年雷德利.斯科特的《异形》都是具有里程碑式的开创意义的,它们的价值再如何肯定都不为过。  《星球大战》之后,大家意识到科幻片不再是小成本的拙劣的恐怖电影,而且能够大赚其钱的时候,一批制作精良的科幻电影诞生了。这些科幻片对后来影响极大,几乎全部成为了经典。  《银翼杀手》是80年代最为优秀也是最有代表性的科幻电影:它的节奏较为缓慢,但风格性十足;带着强烈的反思气质和人文精神;影片的内核(故事、影像、构思)具有相当纯正、坚硬的科幻味道;特效的目的在于让观众完全融入到影片的氛围中去而不是眩耀技巧,刺激感官&&大部分优秀的80年代科幻片,都具有这些特点。在它之前,科幻电影中的未来世界多半一尘不染,秩序井然,充满了机械崇拜的味道。本片中的未来社会却潮湿阴暗,西方文明已经崩溃,东方文明(影片中的大量细节暗示是日本)成为当时文化的主导,先进的高技术(尤其是生物技术)与混乱的人类生活交织在一起。颓废的美感,伤感忧郁的情绪,迷幻的音乐,反乌托邦精神,质疑世界本质的虚无主义&&这种赛博朋克(cyber-punk)风格影响了很多的科幻影片。  80年代的很多科幻片都像《银翼杀手》一样,仍然带着早期B级科幻电影的某些特征,例如黑色电影一样阴暗的场景、狭小封闭的空间,影片中往往充满了颓废低沉的情绪,甚至带着些反主流反社会的倾向&&比如著名恐怖片导演约翰.卡朋特拍的《怪形》(1982)和《极度空间》(1988)、特瑞。吉列姆导演的《巴西》(1985)、大卫.柯南伯格导演的《变蝇人》(1986)等等。  80年代的另一大特点是出现一批温馨、可爱、纯真,以情感表达为主的科幻片。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像《外星人E.T.》(1982)、《魔茧》(1985)、《回到未来》(1985),以及《深渊》(1989)等等与众不同的科幻片。这些科幻电影看起来并没有很坚硬的科学幻想内核,没有对外星人或机器人的详细描述,仅仅把科幻作为一种特殊的故事背景来安排:《外星人E.T.》中我们看到的实际上是人们童心的失落与复归(那盆死而复生的花就是最好的象征);《魔茧》表现的是老龄化的社会问题;《回到未来》是对六七十年代的致敬与回顾;而《深渊》看起来故事很曲折紧张,整体风格却十分抒情。它在题材上涉及了苏美对抗,以及人际之间的矛盾(夫妻的隔膜),然后巧妙地以外星人的行为来反衬人类的愚蠢和不理智。那种神秘、温馨、宏大,充满美感的氛围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概括起来说,整个80年代是科幻片开始走向兴旺发达的时期,各种特效手段日益成熟,科幻电影的风格越来越多样化。在走向大众化的过程中(80年代之前的科幻电影实际是相当小众的),还是有很多带着浓厚风格性或个人色彩的科幻片存在。这个时期的科幻电影,其构思、画面都带着一种相当纯正的科幻味道,这种硬核(hardcore)味道不仅仅是靠机器人、外星世界、时间旅行这些外在元素就能堆砌出来的,它包含着对现实世界的某种深刻质疑,对未来、宇宙、科技、人类发展的探索性假想;包含着对银幕上奇妙影像的追求,对超现实美学的表达。可以说,这是科幻电影最为纯粹和富于活力的十年!
  90年代科幻电影:大片时代  如果说,80年代的科幻片基本上都是&神&大于&形&,而90年代的科幻片则多半是&形&大于&神&。  1990年,根据菲利普.K.迪克科幻小说改编的《全面回忆》带动起了90年代科幻片的全面疯狂。《时代》周刊曾对这部快节奏,充满悬念、动作,还有新奇的布景和特技的科幻电影评论说:&导演保罗.范霍文似乎认为观众有着数以兆计的领悟力,而他还再疯狂地使这领悟力超负荷。&暴力、情色、疯狂的机器、未来奇异的火星风景以及变异人&&在这部6500万大投资的科幻片中,各种元素都明确无疑地在向观众展开一场全面感官刺激!  一点,对比下两部《终结者》也能明显感觉到。80年代的第一部《终结者》基本就是科幻恐怖片的路子,影片的大部分时间中并没有出现华丽的特效,仅仅有一些追车和枪战的动作场面,终结者机器人在结尾才出场。整个故事笼罩在黑暗惊悚的气氛中。因为有了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卡梅隆拍摄的续集《终结者2》则变成了科幻动作片,其动作、枪战、爆炸成分远远超过第一部,场景也从第一部的几乎全在黑夜中拍摄变成了以白天的戏为主,充分展示了一个成熟的特效时代的来临。  我们说《终结者2》的特效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不仅仅指的是电脑特效制作的T-1000液态机器人。它堪称是继《2001太空漫游》和《星球大战》之后又一部集特效之大成的科幻电影,无论CG制作、化妆、道具(可以操控的机械)、烟火、追车等方面水准都非常之高,极富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比如说,片中的核爆炸场面就是用纸和木头做的缩微城市模型拍摄的)。其特效完全是为影片服务,很少有后来科幻大片中炫技的成分。  紧接着,《侏罗纪公园》(及其续集)、《异形》第三第四部、《第五元素》、《星河舰队》、《天地大冲撞》、《世界末日》、《独立日》等一大批科幻大片纷纷涌上银幕。一个我们熟悉的科幻大片时代来到了。这些科幻电影的共同特点就是一个&大&字:投资大制作大回报大。90年代一般科幻大片的投资都在七八千万美元以上,不少影片预算都超过一亿美元,而《世界末日》更高达1.4亿美元。全球票房也动不动就是三亿五亿的。  另外,这类科幻片的故事也倾向做得越来越大,都是大灾难、大战争、大冒险式的内容,与80年代《外星人E.T.》或者《银翼杀手》那种个人化的,场景和情绪都非常凝聚的故事截然不同。因此,《第五元素》把两个人的爱情都拿来作为拯救世界(应该叫拯救宇宙)的灵丹妙药,这种爱情与《回到未来》中充满微妙情趣和温馨幽默的爱情已经差别太远了。当然,为了保证票房,科幻电影中的明星也越来越大牌&&《异形》、《外星人E.T.》、《巴西》、《回到未来》等影片都没有找大牌演员来当主角,但我们在90年代的科幻片里,经常能看到布鲁斯.威利斯、威尔.史密斯、丽芙.泰勒、罗伯特.杜瓦尔这样的著名演员。  当然,在科幻电影日趋变得商业化和巨大化的时候,还是会有一些追求艺术风格的导演尝试去拍小众风味的科幻片。《12猴子》、《戛塔卡》、《黑暗都市》以及《楚门的世界》都是这种作品。这些外来导演拍摄的独立科幻电影,给整个90年代带来了清新的空气,也催生出了世纪之交的最后一部科幻经典:《黑客帝国》。  在1999年前后,已经出现了很多风格独特、选材新颖的科幻电影,例如1995年的《时空悍将》;1997年的《心慌方》;1998年的《黑暗城市》、《圆周率》、《楚门的世界》;1999年的《第十三层》、《感官游戏》,还有2001年的《死亡幻觉》以及2002年的《撕裂的末日》等等。《黑客帝国》虽然不是其中最早的一部,却无疑是最成功最具代表性的。1999年也因此可以看作是新派科幻电影兴起的标志&&无论对科幻片熟悉与否,观众都会感觉到《黑客帝国》与卢卡斯、斯皮尔伯格等人的科幻电影完全不同。  这些导演拍出的科幻电影,不再是老套的机器人、外星人、变种人的故事,甚至不再是从头到尾正经的一个故事。他们的科幻片更个性化(多样的叙事手法、灵活创新的镜头语言等等),涉及的科学幻想更加前沿和边缘(虚拟现实、平行宇宙、生物工程、心理控制&&),探讨的问题也比以前的科幻片更加复杂深入,话题更具争议性。如果说卢卡斯的《星球大战》让科幻片成为了票房的宠儿,那么《黑客帝国》就让科幻片变成了一种艺术、实验、时尚杂合的前卫文化。于是,达伦.阿罗诺夫斯基、史蒂文.索德伯格、阿方索.卡隆、丹尼.鲍尔 等一大批新锐艺术导演投身到拍摄科幻电影中来。从这个意义上说,《黑客帝国》不是最典型的90年代科幻片,它恰恰是上世纪90年代向本世纪过渡的一部承前启后的科幻电影。影片中表现出的技术、思想,都成为了这个数字时代最好的注脚。  技术发展带来的魔力让90年代的科幻片可以肆无忌惮地去构造一个个奇观世界,靠巨大、壮阔、华丽、刺激、惊险的美学体验来吸引观众。然而无形中,它也慢慢丢失掉了很多科幻作品中那种优美、幽深、细腻甚至玄妙的美学风格。虽然还是有特立独行的小制作科幻片,但整个科幻电影的发展趋势越发单调、雷同,缺乏创意。危机随着新世纪而来了。  新世纪科幻电影:泛科幻时代  进入到一个新的世纪,科幻片越来越成为暑期电影市场的宠儿,但却也失去了当年的硬核风味&&你几乎无法找到一部能完整地体现出时代特征的科幻片,它们要不就太小众太另类,要不就太过快餐化缺乏沉淀的价值;这提醒我们,最近的十来年,其实是一个科幻电影变得泛化的时代,是一个越来越混杂而失去了科幻片清晰的原生特质的时代。也就是说,一个没有经典的时代。  我们可以拿出几部近年来的精品做一说明:目前在世界最大的电影网站IMDB上得分最高的本世纪科幻片是《盗梦空间》。本片被很多人视为神作,但它真的足以和《终结者2》、《异形》、《2001太空漫游》、《银翼杀手》、《黑客帝国》等媲美么?以主人公的爱情作为情节发展动力,以及过于刻意安排的嵌套叙事形式,都是《盗梦空间》的减分项&&著名的metacritic网站汇集了各家重量级媒体和影评人的评价,而在诺兰的电影中,《盗梦空间》的得分排在倒数第二,只比《白夜追凶》高。  我们绝非在否定《盗梦空间》,只是以之说明,近十多年来即使优秀如此的影片,也难以达到经典科幻片的水准。而像《星际迷航》、《钢铁侠》、《蜘蛛侠2》、《神奇绿巨人》、《X战警》、《变形金刚》、《复仇者联盟》等等影片,都只能算较为优秀的商业科幻片而已。纵然是票房无敌的《阿凡达》,也难以让科幻电影迷像对《终结者2》那样五体投地地赞美欣赏。它更多的意义在于开创了3D电影新时代。  本世纪科幻电影的另一个特点已经从上面举的例子中透露出来了:为什么说这是一个泛科幻的时代?因为撑起科幻电影这片天地的,大部分都是以超级英雄为主角的影片。像《超人》、《蜘蛛侠》、《绿巨人》、《神奇四侠》这类题材,基本都是由漫画改编而来,其科幻内容往往只是一层皮相&&漫画改编电影和超级英雄电影都有自己的特点,虽然与科幻片有交叉,但更像是一个独特的子类型。众多超级英雄电影以科幻大片的身份占据银幕,这本身就是科幻电影停滞和变得孱弱的结果。  此外,近年来的科幻电影原创性越来越弱,改编规模越来越大&&整个好莱坞都是如此,但对倚重创造性的科幻电影而言,这种影响似乎更大。我们有多久没见到《终结者》这样独特、精彩的原创科幻电影了呢?《我是传奇》、《V字仇杀队》、《机械公敌》、《少数派报告》、《记忆裂痕》、《惊魂下一秒》、《时空跳跃者》、《全面回忆》等等都是改编(还有重拍版的)的作品。  电影来自小说,这本身并不是问题,《银翼杀手》还不是来自小说?不过近年来的改编作品也鲜有特别出色之作。就说《机械公敌》吧,虽然是部不错的科幻片,但它显然远离了阿西莫夫的原著风格和精神。与以往的改编科幻片相比(例如《银翼杀手》、《巴西来的孩子》、《2001太空漫游》),新时代的改编往往都难以把握住原著的神髓,甚至连斯皮尔伯格的《少数派报告》和《人工智能》也是如此。而像《一声惊雷》、《惊魂下一秒》这样的改编作品简直可以用&灾难&来形容。  当大多数科幻电影仍然纠结于老套的题材和华丽的特效时,奇幻电影的轻灵随意对创意枯竭的科幻片无意是一种沉重打击。说白了,就是当年《星球大战》、《2001太空漫游》带给观众的那种&哇!&的感觉,已经从科幻电影中转到了奇幻电影中来&&随着《指环王》、《哈利.波特》、《纳尼亚传奇》、《加勒比海盗》、《星尘》、《黑夜传说》等一大批奇幻电影(包括《冰与火之歌》这样的奇幻电视剧)火爆起来,科幻电影以前独领风骚的视觉奇观已经同样成为了他人的制胜法宝。而这种大幻想时代的氛围(也就是科幻、奇幻等慢慢混杂交融)也分流了原来的科幻电影观众。《哈利.波特》中的魔法系统看上去都非常有&科学&的味道。  基于上面的分析,《变形金刚》或许倒真可以作为新时代科幻电影的代表了:喧闹、华丽,一点点怀旧色彩,颠覆性的新形象,在支持与反对声中取得巨大的影响和收益,这不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么?  科幻的硬核:科幻电影的六大永恒命题  就像西部片离不开牛仔、骏马、左轮手枪和荒漠小镇一样,科幻电影也有很多独特的元素,比如太空飞船、激光枪、机器人等等。在更高的层面上,这些元素形成了一种命题,不同的科幻作家、电影导演通过对一个命题的不同处理,来呈现自己的想象。这些科幻独有的命题犹如大树的枝干,不断生长变化,构成了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的壮美图景。
  1. 形而上  在电影中,很少有像科幻片这样先天就有哲学基因的类型电影了。从弗里茨.朗的《大都会》到《科学怪人》再到《2001太空漫游》以及《人猿星球》、《异形》、《终结者》,科幻电影,哪怕往往披着科幻恐怖、科幻动作的外衣,很多骨子里却都透着一种形而上的思考和追问: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往何处去?  借助科幻的形式,这种思考和追问往往比那些现实题材的电影更具有宏大的视角和深远的意义。换句话说,除了在伯格曼、安哲罗普洛斯、塔尔科夫斯基等大师的电影之外,恐怕只有科幻电影才会经常触及到那么多的终极问题!而塔尔科夫斯基恰恰也拍过科幻片&&尽管《索拉里斯》不是那种正统科幻电影。纵然是《教父》、《公民凯恩》、《东京物语》、《第七封印》这样伟大的电影,也很难具有科幻电影那种从全人类甚至宇宙的视角(可以说都高过了小说电影中那种宗教性的神的视角)来看待问题的眼光。  此类影片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当属《2001太空漫游》,影片从片头就一直贯穿其中的 矩 形石碑,其实是真理的一个具体符号表达。因为真理在宇宙诞生前就一直存在,就是西方形而上学所说的理念世界。片子最后那名宇航员在另一个时空的房间了又看 到了矩形石碑,他已经很老了,但是还是没法触摸和了解矩形石碑有一种既此生有崖,而学无崖,以有崖搏无崖,殆已的悲观主义。片尾一个星孩的诞生更是超越了人类种族的一般视野,直接把眼光投向了未来的进化。影片无处不在的隐喻与符号将影片提升到了哲学思辨中形而上的极致。
  2. 机器人  人工智能技术是科幻类作品中一个备受青睐的题材。科幻电影里机器人的出镜率几乎是最高的,主角、龙套、最大幕后黑手,样样都能胜任。如果说要把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归纳出一部正史,那描述机器人的科幻电影简直就可以撰成一篇列传。  早在德国1927年推出的《大都会》中,机器人就在其中充当了劳资矛盾的催生物。本片亦诞生了第一个人类与机器人共同生活的构想&&对于人工智能的恐惧与反思从这时候起就成了机器人命题的主要倾向。  在科幻电影中,机器人,这些人的造物往往被设定为机器与人特征的结合。它们和人的关系不外乎模仿:1、主人与仆人的关系;2、人与机器的关系;3、人与神的关系。  机器人常常被塑造成人类的仆人,甚至狗一样的宠物和伴侣。《终结者2》里面的机器人T800就是小男孩的守护者,同时,它也是缺席的父亲的替代。由杀人机器变成孩童的&父亲&,这大概是&终结者&系列最大胆也是最出色的变化。比较典型的机器人仆人还有《星球大战》中的R2-D2和C-3PO,一个忠实能干的哑仆和唠唠叨叨的管家。《2001太空漫游》中的超级计算机HAL(暗指IBM)本来是宇航员的助手,但却想蜕变成神,最终被人还原成了机器,并加以毁灭。还有《人工智能》中那可爱的大卫,实际上则可以看作某些弱势阶层的象征。  3. 时空悖论  返老还童、回到过去、体验未来,这都是古老的梦想,但在科幻电影中,却得到了最认真的表现。平行时空常被用在一些魔幻片用于解释鬼怪灵魂的出现,在魔幻里这只是一个幌子,是电影里最经不起推敲也没必要进行推敲的东西,因为这个幌子没有关注过平行时空的起源问题。而时空分支理论恰恰是平行理论问题的重要起源之一。科幻与魔幻主要区别就是科幻是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像,魔幻是不依靠科学理论而进行天马行空般的想像。  时间悖论这个概念,被大量的电影人所钟爱,包括小制作电影。没有了特效这一法宝,小制作电影,自然要在故事情节上下足功夫。比如《蝴蝶效应》。由于特效的粗陋,原本的时间穿梭,简化成了以笔记本为通道。这样有点东方韵味的处理,反而让观众感觉少了很多科学,机械的冰冷,更多的是宿命式的不解之缘。但仔细想想,本质上其实还是个时间悖论的故事。只不过没有《终结者》式的单一目的。《蝴蝶效应》 虽以自我心理治疗入手,但并不止步于单一目标的达成,而更津津乐道于一方面的改变,同时牵扯到其他方面的不同。影片的主角,只是不知疲倦,周而复始的在时间的狂风暴雨中,做着裱糊匠的差使。其实,不论是星际旅行还是时间旅行,都只是一种手段而非最终目的,旅行的意义实际则可能是探险、寻宝或寻找自我。  相对论式的时间旅行是在把时间当做一个维度的前提下才得以在理论上有所可能。平行时空常被用在一些魔幻片用于解释鬼怪灵魂的出现,在魔幻里这只是一个幌子,是电影里最经不起推敲也没必要进行推敲的东西,因为这个幌子没有关注过平行时空的起源问题。而时空分支理论恰恰是平行理论问题的重要起源之一。科幻与魔幻主要区别就是科幻是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像,魔幻是不依靠科学理论而进行天马行空般的想像。  时间悖论这个概念,被大量的电影人所钟爱,包括小制作电影。没有了特效这一法宝,小制作电影,自然要在故事情节上下足功夫。比如《蝴蝶效应》。由于特效的粗陋,原本的时间穿梭,简化成了以笔记本为通道。而这样有点东方韵味的处理,反而让观众感觉少了很多科学,机械的冰冷,更多的是宿命式的不解之缘。但仔细想想,本质上其实还是个时间悖论的故事。只不过没有《终结者》式的单一目的。《蝴蝶效应》虽以自我心理治疗入手,但并不止步于单一目标的达成,而更津津乐道于一方面的改变,同时牵扯到其他方面的不同。影片的主角,只是不知疲倦,周而复始的在时间的狂风暴雨中,做着裱糊匠的差使。  4. 外星人  外星人代表了一种他者形象。作为独立于人类世界的存在,它们象征、隐喻、反衬着人类的种种欲望、梦想与梦魇。  最初,外星人常常被描绘成怪异、邪恶、智力低下而且奇形怪状的巨大生物,它们挥舞着触手,用死光枪扫射人们。飞碟状的外星飞船、章鱼似的外星怪物、死光武器等等,都是当时科幻电影中的新奇元素。人类战胜外星人时所表现出的勇气、团结和智慧是电影弘扬的主题。  70年代,斯皮尔伯格的《第三类接触》里,外星人显得温和友善,以至于让被妻子抛弃的洛伊宁愿随它们而去。《E.T.》中小外星人丑陋又可爱,怪趣又天真,映衬出地球上成人世界的冷酷无情。这些影片将&外星人&(Alien)还原为了外星&人&。之后,外星人的形象趋于多元化,它们变得更加复杂和立体,不只是简单的一个符号。  它们表面上像是地球上的嗜人猛兽,却象征着人类内心的恐惧。在黑暗中半隐半现,窥伺你,吞噬你,你永远也看不清它的形象(《异形》);有时,千奇百怪的外星人会变成喜剧演员(《黑衣人》),他们似乎不是想占领地球,而是要把它变成它们的游乐场(《火星人入侵地球》)。  还有一类外星人,它们的文明远远超越了人类。《深渊》中空灵缥缈的形象,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圣者神灵;它们偶尔神龙一现(在《2001太空漫游》中甚至根本就没有出场),启示引导人们迈向未来。《第三类接触》里,外星人则以女科学家父亲的形象出现。高度发达的外星文明与尚且幼稚的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就像父与子,前者似乎是后者的最好象征。而有时,它们也会成为人类命运的一种见证(《人工智能》)。  5. 计算机  赛博朋克(Cyber-Punk),又称数字朋克、赛伯朋克、电脑叛客、网络叛客,是科幻小说的一个分支,以计算机或信息技术为主题,小说中通常有社会秩序受破坏的情节。现在赛博朋克的情节通常围绕黑客、人工智能及大型企业之间的矛盾而展开,背景设在不远的将来的一个反 乌托邦地球,而不是早期科幻背景多在外太空。  自《银翼杀手》和《机械战警》开始的一波赛博朋克电影浪潮历经20余年不衰。哈里森.福特担纲的《银翼杀手》是关于人和复制人之间斗争、机器人的情感的经典电影,什么是生命?人类能扮演上帝吗?狂热追求技术的人类实际在刀锋行走。《黑客帝国》把存在与虚无的哲学命题演绎成中国功夫和神游网络。  这里着重讲一下《黑客帝国》,这部电影是赛博朋克电影中的经典。它将威廉.吉布森描绘的网络空间用视觉体验完美地呈现出来。吸收了之前很多类型电影的优秀之处,将众多的经典集成一体,一举攀上了巅峰。该片吸收了无神论和西方哲学,神学的思想精华,巧妙地将之融合入虚拟空间的视觉场景中。片中到处可见这样的思索与考问。关于人类未来命运和如何对待它的问题,真正沉醉于片中的人们,将会体会到来自灵魂的震撼,对自身真实的怀疑和思考,甚至,在午夜梦回时愕然惊醒。  6. 宇宙  自人类文明开始之际,人类对浩瀚宇宙的浮想联翩就未曾停止过。可以说,关于宇宙的探索史,也正是人类想象力的发展史。于是乎,对于无尽宇宙的想象自然也就成为了科幻宿命般的命题,科幻电影的开山之作也正是表达这样想象的《月球旅行记》。  只有在科幻电影或科幻小说中,星球甚至宇宙这种巨大的无生命的存在才能成为故事中的角色。尽管它们不是主角,但却往往是故事发展的核心所在:宇宙的瑰丽、壮阔、神奇,以及由此激发出的人类探索无尽未知的好奇心。  《星际迷航》和《星际之门》两个长盛不衰的科幻剧集就是最好的例子,在这两个美剧中,人们到处在太空中探险,遭遇到各种奇异的外星种族,面临各种危险,得到各种神奇的力量,在银幕上,对应的则有《星球大战》这样的系列作品。而在塔尔科夫斯基以及后来索德伯格翻拍的《索拉里斯》中,这个星球就是有生命有意识,能感知人类心灵的一个存在。很难说卡梅隆的《阿凡达》中,潘多拉星有没有索拉里斯星的影子。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2001太空漫游》中那神秘的黑色方碑。它似乎就是伟大宇宙本身的象征,你始终无法理解,无法弄清这些方碑是什么人所造,他们从何而来?为何而在?你不停地找到一座又一座方碑,但制造者的种族早已消失在更深的宇宙中。
站长在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想象作文开头结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