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潮时被南辕北辙的寓意主持人

郑浩:民进党借学潮获取早期政治利益-时事直通车-凤凰视频-最具媒体价值的综合视频门户-凤凰网
将视频分享给站外好友,或嵌入到博客、论坛
选择成功,请使用ctrl+c进行复制历史的空白处:张鸣最个人化的历史读本-搜狐读书-挖掘更好看的阅读-搜狐
& 历史的空白处:张鸣最个人化的历史读本
出版社: 定价:26元 总点击数:81862
 本书是著名学者张鸣的历史文化随笔。他以另类的视角和举重若轻的笔触,将晚近历史中的大小人物和各色故事生动勾勒,鲜活展现。张鸣力图剖析历史空白处那些不为人知的深层真相,引领读者去反思中国封建文明给中国历史、给国人,乃至当下社会带来的影响。作者行文具有冷峻的幽默,读来让人莞尔之余,颇受启示。
阅读全部简介
关 键 字:
综合评分:7分
1185 人参与评分
《历史的空白处》第一部分
  我是个嗜书如命的人。毛病是文革给闹的,刚刚学会读书,就赶上禁书,所有的书,都给打上封资修印记,一股脑烧光,害得我日日饥渴,有时比真的饿肚皮,还要难受。
《历史的空白处》第二部分
  王莽的改革虽然没能立得住新朝,但在“信而好古”方面,却走的比汉朝的任何一位皇帝都远,因而儒术在独尊的方向上,推进了一大步。侥幸得了天下的刘秀,当然只能接过接力棒继续走。
《历史的空白处》第三部分
  花榜高第虽然一不能做官,二没有奖品,但所得到的好处也是明显的。发榜之时,报上在每个人的名字后面,都注明了住所,而且开列了些赞词,据说这些赞词都来自于荐书,名次越是靠前,赞词就越长。
《历史的空白处》第四部分
  官商勾结,是官主动还是商主动?谁是主犯,谁是从犯,这个问题,在有皇帝的年月,答案一向是清楚的,不管实际情况如何,大家都认定商家一方,是罪恶之源,就像亡国都怪那些倾城倾国的美女一样,板子不由分说,都打在老板的屁股上。
连载已结束,谢谢关注!!!
 乾隆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复杂的皇帝。他一生拥有多重角色——既是政治家,又是学者,
 近代,一个诡谲奇变、天崩地裂的时代;一个西风劲吹、摧枯拉朽的时代。
 北戴河在中国政治史上的地位之特殊。和它与许多重大决策、重大事件的紧密相连不无关
同类作品排行
最新图书榜
月点击排行
连载: sohubook@原创: yuanchuang@书友会: sohubook@听书: 010-::新华网山西频道::辙印(上)――记新华社战地记者马明的革命生涯
您的位置:
辙印(上)――记新华社战地记者马明的革命生涯
日 10:49:02 来源:新华网山西频道
&&&&【解说】“70年党龄信念坚定情如火,百万著作文采激扬笔似椽”。2006年,中共新华社山西分社党组赠给马明老人一块牌匾,匾上的这句话是对这位新华人的概括、总结和真实写照。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92岁高龄的马明从1936年17岁参加革命至今,已经75年。75年在人类长河中只是短暂瞬间,而对于一个个体的人来说却是漫长的经历。在这流逝的岁月中,马明同志经历了戎马生涯、铁窗生活、地下隐蔽和新华社随军记者的生死考验。在人生的道路上,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个革命者,一位新华社记者,发扬革命的乐观主义和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一直牢记入党时的庄严宣誓,理想信念始终坚定不移,对党的信任初衷不改,对新华社的事业忠贞不渝,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名新华人的不老传奇。
&&&&1919年1月18日,马明出生在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县东盘粮村一个在当地还算比较富裕的家庭。1934年,15岁的马明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家乡,到汾阳铭义中学读书。就在这里,他接受到学潮的洗礼,见证了红军东征,受先进思想的影响,1936年金秋的一个晚上,马明通顺利通过中共地下党的考察,成为了一名正式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为了方便公开活动,马明按照党组织的指示加入了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课堂上的马明再也坐不住了,于是他向党组织请示,要走出学校,投笔从戎,到抗日第一线去。
&&&&【同期】新华社记者 马明
&&&&我原来说是要往抗日前线去了,但是这个抗日救国委员会那边有些共产党员,比如说薄一波,好多些党员,我原来上前线去,后来说你不行,你回决死队去,叫我指定去,后来我就到了1937年的9月,就到了决死队,当时全国民族解放叫青年抗敌决死队,我到了第三中队。
&&&&【解说】山西新军决死队和国民党、阎锡山的旧军截然不同,在本质上是带有统一战线形制的人民抗战队伍,其中有少数的共产党员,但是身份对外隐蔽。
&&&&【同期】新华社记者 马明
&&&&到了第三中队以后,我的职务就是政治工作员,是在一个连里面,当工作人员。那就和战士一样的,一样地同甘共苦在一起,做政治工作,给战士读报,讲些抗日前线的情况。
&&&&【解说】马明在决死队多次参与战斗,在山西省曲沃县和日军的一次遭遇战中,马明第一次和死亡插肩而过。
&&&&【同期】新华社记者 马明
&&&&就是我在曲沃县,1938年7月1日至4日打了一战,打一战日本人来了2000多人,日伪军2000多人,我们那个时候只有1000多人,兵力悬殊,武器悬殊,武器我们都是手榴弹、步枪,人家有重机枪、机关枪,装备、武器优劣我们比较落后、很差。敌人打到第四天以后,结果敌人封锁了道路,我军利用炮弹的间隙时间,来往下退的,后面就是日本人骑兵、步兵追了我就撤,撤的时候,尽管我军利用炮弹之间的间隙时间撤得很顺利,但是最后我的左臂还是受伤了,这个一个炮弹扔下来以后,掀起那个车辙的土把我埋了半个身子,当时很紧张,我已经流血了,我都没有顾这些,那时候部队转移了,有的同志告诉我你看你左臂上的血已经流在裤子上了,后来我一看渗出血了。到了医院受伤了,治疗养伤的中间,医生给我讲如果这个炮弹再偏离一下,你是粉身碎骨。
&&&&【解说】1939年,对于马明和整个决死队来说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岁月。这一年,抗日战争在战略上由防御转为相持阶段。国民党、阎锡山认为共产党是他们的心腹大患,于是违背全国人民抗战到底的意愿,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在山西,阎锡山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十二月”事变,大量逮捕和杀害共产党人,虽然马明身份没有暴露,但也牵连被捕。
&&&&【同期】新华社记者 马明
&&&&“十二(月)”事变以后,就突然把我们给逮捕了,我们这个大概一个团,有60多个政工人员,里面还有少数的军官是红军派进来的,“十二(月)”事变就是阎锡山、国民党破坏国共合作关系,就把我们逮捕了,把这个逮捕以后,后来就把我们转移到晋城,关在监狱了,从被捕地,从清徐的庙沟到晋城这个路的中间,有一个一营的指导员,他的经验多,因为我们当时被捕以后,用细绳子五花大绑,把臂膀弄在后面,两个臂和身子合紧了以后,我的头都晕,这个血脉就不通了,就这样用一根小绳子把每一个人绑起来,用一根大绳子把60多个人串起来。前面打了个旗子,敌人污蔑我们是伪装分子,好像伪装在他的里面,共产党装在他的里面是假象,打了一个旗子是打倒伪装分子,这样到了晋城,到了晋城就关在监狱里面了。
&&&&【解说】在晋城的监狱里,马明遭受到的是非人的虐待,1940年的春节他就是在牢房里度过的。
&&&&【同期】新华社记者 马明
&&&&在监狱里面那就磨难太多了,就是一个大房子几十个人都在一起,那时候把我们行军的被褥被子都没收了,光是一个光棉袄,单层衣服,根本没有换的,衣服里面都长了很多虱子,也谈不上洗澡,一个大房子就是天特别冷。那年冬天“十二(月)”事变,就在那个地方,一个大房子住了六七十人,这个地下就放了个马桶,大便小便都在里面,有一个人大便我们全部人都能看见,那你说空气的污浊腐朽,那很脏的,就这样来迫害你。吃饭了就不能提了,就是来弄这一桶,好像喂牲畜一样,就那样虐待。吃饭的面食就不成形,就是一团团,所以饥饿、寒冷,饥寒交迫啊,就在那过了几个月。
&&&&【解说】在4个多月的铁窗生涯中,马明眼睁睁地看着昔日的战友一个个离去,再无音信,为党的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1940年3月,春回大地,马明在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从晋城监狱获释。4个多月的铁窗生活不仅没有消磨他的意志,反而更加激发了他的革命热情,急切地想尽快北上回到决死队,回到党的怀抱。
&&&&然而,当地时局混乱,北上的路已经被堵塞,迎接他的是另一场生死考验。
&&&&【同期】新华社记者 马明
&&&&要往北走找决死队,找八路军,当时国民党的两三个军,部队很多,每天就没办法通过,而且当时因为十二事变前后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紧张,所以抓住你就杀。我就绕豫北道找着中条山,路过中条山,又要躲过日本人的据点,又要躲过国民党的据点,就走到中条山的原始森林那段,这个原始森林的参天大树遮得根本看不到太阳,地下的陆地好多也垒得厚厚的,里边有狼、还有毒蛇,另外它这个是原始森林性质的,所以你走路的时候有许多灌木,把衣服都能给拉破了,里面有狼,有很多野兽,豹子之类。那没有办法,穿进去,因为你要避开日本人,避开国民党部队,穿过去经过了那么一段经历。
&&&&【解说】从1940年3月起,马明开始了一段“野人”般的经历,他从太行山南麓晋城起,经历了晋豫两省的太行山、王屋山、太行山等沿线16个县,历时16个月,爬山涉水、历尽艰难险阻,迂回曲折,徒步行走3000多公里,终于在1941年8月回到孝义县,找到了党组织。这次能够活着回来是相当幸运的,当他见到昔日的亲人、战友时,已是泪流满面。经过党组织对马明被捕后的表现考察,在1942年1月,恢复了马明的党组织关系,马明又重新回到党的怀抱。
&&&&【同期】新华社记者 马明
&&&&找回来地下党,找回来的话,隔开这么一段的发展情况我就得汇报,汇报我的情况,接受汇报的就是我原来的同学是,他们是党员,但是你经过这么一段人家对你也得考察了,我汇报人家考察,最后把党组织给恢复了。
&&&&【解说】恢复了党组织关系的马明本想真刀真枪地上前线干一场,但党组织认为,马明在监狱时并没有暴露自己的身份,有条件继续打入敌人内部做“卧底”,虽然马明千百个不乐意,但是为了党的事业,他又开始了“潜伏”生涯。
&&&&【同期】新华社记者 马明
&&&&继续潜伏来做地下隐蔽工作,我是觉得做隐蔽工作窝囊,觉得公开工作该说该讲,都可以讲,做隐蔽工作不该说的也说,你应付这个场面,不该说的也说,有些话,有些活动那可是对党不利的,可是为了你存在,为了潜伏,为了工作还得要说应付这个场合,有些场合你不应该去,但是也得去,就是这样,这样你才能潜伏,潜伏下来以后,我就又打进去了,还是那里面。
&&&&(记者:那就等于说调查以后恢复了你的关系以后,认为您有这个条件。)
&&&&对,派人都派不进去,这是地下党给我讲的,那我就待的吧,待的先到了战训班,这个战训班上面最高的,他是个下面组织上面最高的是阎锡山的五妹夫,第五个妹夫组织的,上面是他,他也是搞情报的,这个时候我就利用搞完情报以后有的我就给地下党提供了,给仝云,给萧逸,他也搞情报,日本人的情报,介休到太原,我搞有的我给他一点,有的我就给地下党了。
&&&&【解说】马明在做“卧底”期间,有好几次险些暴露,但凭着他的机智沉稳,躲过了一次次的险情。后来马明又被调到阎锡山部队的国民党的党政总队成为少校分队长,继续“潜伏”,为地下党组织提供更多的情报。
&&&&新华社记者武敌、柴强(实习)太原报道。(完)
【】 【】 【】
` 网络编辑:李新苗当前位置: &
一束遗书见真情 陈布雷为何至死都效忠蒋介石(2)
&&&&六十四、陈布雷&无力回天&,万念俱灭,遂给蒋留下一封遗书。
&&&&自从侍从室撤销后,蒋介石委任陈布雷为中央政治委员会秘书长,总统府的国策顾问、国府委员,这些都是虚职,实际工作并不多。有一天,蒋介石把陈布雷找来,说道:
&&&&&布雷先生,你近来身体怎样?&这是蒋介石见面时的客气话,惯常如此。&我很想借重你负责一项重要工作。&
&&&&陈布雷想:虚职不是已经够多了吗?还有什么重要工作呢?他讷讷地说:&布雷一介书生,从政本非夙愿,且以生性不近,时作摆脱之想,故先前历任政府职务,仅自赁旅舍以居,从不携眷,盖每以为不数日即可辞归也。及中日战起,感于国多艰难,正需群策群力。凡有所效命,固当万死不辞,此时告退,何异放弃责任。譬如舟行逆流,胡敢轻弃帆楫?乃摒除他想,一意行事,以报总统知遇之恩。至抗战胜利,大敌虽除,而国人醉生梦死者多,因循苟安,不知利用此千载一时之机会,以图国家民族前途之光明。布雷触目伤心,中心抑郁,不能自解。加以体力日衰,报国无从,乃时时引咎自责。尝谓人生虽不乐生,但如体力精神已不堪工作,徒耗国力,愧对民众。生不如死&&&
&&&&&布雷先生,这要不得。&蒋介石知道陈布雷对抗战胜利后一批人搞&五子登科&、大发&接收财&的腐败情形深恶痛绝,而且陈布雷自己也曾弄得一度无房可住。蒋介石慰勉几句:&你对党国的忠心,我是晓得的,有些人实在太不像话。&蒋介石马上把话转入正题:&抗战胜利,国府还都,共方叛乱日亟,鼓动学潮,制造事件,反对制宪,中央对共方反宣传方面的问题觉得日益严重。我准备召集重要人士会议,就称为'官邸会报'吧。会报前的准备很重要,只有你来主持这个会报准备工作最适当。各种决策需要宣传,对共方及其尾巴派系民主同盟的反宣传需要反击或揭穿。我意要成立一个'宣传小组',实际上是'官邸会报'的秘书室,同时也是传达宣传指示、拟订宣传政策的指导机构。&
&&&&&这,&陈布雷仰望着蒋介石讷讷地说,&蒋先生,布雷可能胜任不了此重任。&
&&&&&我知道你的秉性的,你办事认真,文化宣传方面人士熟悉,你一定不负众望。&蒋介石连连称赞,&至于你身体不好,可以休息么,到庐山去疗养一段时间。你不过是主持这个小组,下面可以搞一个班子,可以再设一个主任秘书。两个秘书负责处理日常工作。负责党的组织和宣传方面的干部,立夫(组织部长)、董显光(行政院新闻局长)、邓文仪(国防部政工局长)、李惟果(中宣部长)、张道藩(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主任委员),还有沈昌焕(蒋介石的英文秘书)都要参加。&
&&&&陈布雷只好答应。他挑选了徐佛观担任主任秘书。由谢然之和蒋君章任秘书,都列席会议,实际上只有蒋君章1人奉陈布雷之命办理日常事务。这个小组倒是名副其实的小,而参加会议的却都是大人物。陈立夫不来,有时就由副部长谷正鼎出席;董显光不出席时,由副局长曾虚白代表;后来李惟果调任行政院秘书长,就改由中宣部长黄少谷出席,副部长陶希圣是当然代表。
&&&&每周开一次会,总是在&官邸会报&前一日举行,地点就在湖南路508号陈布雷寓所。在那一天,大门外真有冠盖云集、车水马龙的气概。陈布雷可吓坏了,他对蒋君章说:&我们作事,要不拘名义。宁作无名英雄,不必抛头露面。尤其不可让社会上知道在我寓所开这么重大的会议。&陈布雷小心翼翼地吩咐道:&你告诉汽车司机们,把部长、局长送到后,把汽车向附近马路疏散,你把会议室对外窗子关闭好,窗帘拉上,一定要保密。&
&&&&这个小组的每周例会进行了一年多,除了有关系的人之外,外面始终无人知道。陈布雷的严格保密不仅是因为他生性不喜炫耀,而且也怕被人说闲话。他从女儿陈琏及一些亲属(都是青年一辈)的口中知道,全国民主运动高涨,他怕被人说成是反共专家。
&&&&在国共谈判全面破裂以前,蒋介石曾经好几次对陈布雷指示宣传机要,他说:&现在政府是允许共方及民主同盟存在及正当活动的。他们的一切阴谋诡计和宣传伎俩,均出自共方南京办事处梅园新村的策划。共方的宣传方式是:运用对政治并无深刻了解而社会地位又相当高、受人钦佩的人出面,对政府作批评,使对现实不满之人,对政府更感不满。如上海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就是。息影已久的人,最怕寂寞,有人奉承,说些风凉话,甚觉高兴,却不料中了计。&
&&&&陈布雷觉得蒋介石讲的话未始没有道理,但是又感到国民党的有些要人,所作所为确实不像话,造成了人家有可乘之机,而且每况愈下,如江河日下&&
&&&&蒋介石讲下去道:&譬如《大公报》,过去张季鸾主持,对抗战建国的基本国策,尽力支持,在中央执行技术上则作善意批评,在社会上有中立声望。张氏一死,王芸生继主笔政,作风一变,由善意批评转变为恶毒讽刺。《大公报》拿了国家津贴30万美金,却以中立姿态为共方张目。&
&&&&陈布雷知道,这种报纸最能取信于社会。中间偏左,为什么偏左了呢?他心中很茫然。
&&&&蒋介石这时提高了声音,很激愤的样子:&共党发动的耳语运动最恶毒,他们有计划制造谣言,往往恶意中伤政府及负责官员。什么'四大家族'、'五大家族',在茶余酒后散布出来。不知就里的报纸杂志也信以为真而加以转载,以讹传讹,一时有众口铄金之势。而中央文化宣传机关不识敌人宣传伎俩,若干年轻同志也有中毒的。宣传小组要制订原则,建立社会声誉,坚定同志信心,巩固党和国家政府的地位。&
&&&&陈布雷一边答应着,一边总是感到现在宣传工作很棘手,不像在北伐时代那样宣传,也不像抗日战争时代那样宣传,那时民众不但十分信服,而且很受鼓舞。他终于开口回答了,很委婉地说:&蒋先生,实际情形与宣传不应有很大距离,竭诚盼望许多实际问题应有改善,宣传自易取信于民。否则,徒责宣传之不能尽责,而委过于宣传,是不公平的&&&
&&&&蒋介石对陈布雷这段话不无吃惊,但是感到确实也有部分道理,也相信陈布雷是出于忠心。他点点头说:&那当然,实际问题当然要改善。布雷先生,你对党国很忠心,你说下去,说下去。&
&&&&陈布雷举了张道藩在&宣传小组&例会上的发言,说:&张道藩是党的文化运动委员会主任委员,和文化界接触面很广,也曾经提倡文艺人才的培养,如国立剧专,便是由他提倡而设立的。他很感慨地说:'我们训练了人才,没有好好去运用,反为敌人制造干部。'他向宣传小组提出:不可再蹈覆辙,要把现有文化界人士组织起来,动员起来,要适当地和积极地运用我们的文化斗士,在宣传方面发挥效果。&陈布雷发言的时候,蒋介石不时点头。陈布雷这时一泻千里,虽然声音很轻,但反正只有他和蒋两个人谈话。他继续说道:&张道藩还说,身陷共区又陆续逃出的文化斗士很多,他们亲身受到惨痛虐待,活生生的亲身经历,如果撰写成书,必可使社会加深对共方面目的认识,在宣传上有极高的价值&&&
&&&&&好呀!这好呀!&蒋介石很赞赏这一点。
&&&&&蒋先生,不过这些人生活困难达于极点,我们对于他们应于协助。&
&&&&&我拨给宣传小组100亿元经费,就是派这些用场的,可以发给他们著作稿费,也算对他们生活帮助吧!&
&&&&&张道藩和军方广泛接触,知道前线军队对物质和香烟、毛巾等固极需要,作战部队在战壕中生活单调,香烟的调节和刺激作用很大,获烟一支有如至宝。但是精神粮食也颇重要,应通过宣传途径,发动慰劳运动,以维系士气和民心。&
&&&&&可以嘛,叫张道藩到徐蚌前线去慰劳,当慰劳团团长。&
&&&&陈布雷最后发表了自己几点主张,他说:
&&&&&对于当前宣传,布雷认为要确定几个原则:一是尽量以真实代替夸大或虚伪,不仅要对敌人的夸大与虚伪揭露之,就是我们自己也要尽量避免过去的毛病;二是尽量避免片面宣传,设法运用侧面或中立的宣传机构代替我们发言;三是尽量避免口号宣传,废谩骂宣传代之以客观的心平气和的说明事实;四是要考虑人们易于接受宣传感染是在娱乐的机会中,应当运用文艺作品,以娱乐为主,渗入宣传。&
&&&&蒋介石连连称赞,全部同意。陈布雷乃召开一次宣传会议,凡党营的通讯社、报社、杂志社、书局、出版社、广播电台、电影厂等负责人,均由组织与宣传两部电邀到南京,参加会议。中央社社长萧同兹在会议上大声疾呼说:&今天的会议,由向来不肯轻易露面的'宣传作战参谋总长'亲自主持,十分难得,期望与会理解这一点,尽力执行会议决议。&
&&&&但是与会者心情沉重,大发牢骚:
&&&&&中央社追求企业化,出售密电码,无力付款的报社,遂抄收外国广播,甚至抄新华社电讯,改头换面,其中毒素,均散布于不知不觉之中。大局日非,情势恶化,岂宣传所能为力?&
&&&&&胡政之挟政府津贴30万美金而去,王芸生却为共方宣传。政府不配给白报纸,老板做生意,苦了员工,士不饱,马不肥,宣传部队忍饥挨饿,如何扭转民心?&
&&&&&想去年,《新华日报》将派赴各地接收人员的新闻,编为一条,冠以'飞来飞去人物'标题;继之以'五子登科'、'劫收大员'加诸他们头上,影响极大。郭沫若一篇《甲申三百年祭》,将明末亡国史,影射现时的时局,散布亡国毒素。王芸生力主联邦制,为共方张目。我看布雷先生统率宣传部队,苦心焦虑,何能见功?&
&&&&有的牢骚已经发得很大胆了:
&&&&&在抗战胜利之日,共党之企图夺取政权,已昭然若揭,又得苏共支持,军事力量发展之速,一日千里。当此大局未定之时,而竟高唱整军建军,结果使八年浴血抗战之将士,未得国家酬庸,反遭失业之厄,致演出集体哭陵(中山陵)之举,其对民心士气之影响,如何巨大?使得各地部队将领,人人自危,以致军心涣散,相继变节投共&&&
&&&&&胜利后不到两年,国库9亿美金,荡然无存,以致经济崩溃,危及国本。&
&&&&&盟军也实在太不顾及我们面子,强奸女大学生,打死三轮车夫,集体强奸公职人员妻女,这些都成为共方宣传的把柄,如何能掩人耳目?&
&&&&陈布雷知道大势已去,回天乏术,岂宣传所能为力!他心力交瘁,身心疲惫,深觉有负主人所托,彷徨无措,终于动了弃世之念。他在晚上匆匆地写了一封给蒋介石的信,痛责自己指导宣传之失败。这封信实际上也是遗书。一开始他写道:
&&&&介公再鉴:当此前方捷报频传,后方秩序渐稳之时(他知道这是假话,但不说假话会触怒主人的。下面立刻写明),而布雷乃忽传狂疾,以至不起,不能分公忧劳,反贻公以刺激,实万万无词以自解。然布雷此意,早动于数年之前,而最近亦起于七、八月之间,常诵&瓶之倾兮,惟垒之耻&之句,抑抑不可终日。党国艰危至此,贱体久久不能自振,年迫衰暮,无补危时。韩愈有&中朝大官老于事,讵知感激徒媕婀&之句,布雷自问良知,实觉此时不应无感激轻生之士,而此身己非有效危艰之身,长日回惶,惭愤无地。昔者,公闻言诋总理之言,而置箸不食;今我所闻所见于一般老百姓之中毒素宣传,以散播关于公之谣言诬蔑者,不知凡几。回忆在渝,当三十二年(1943年)时,公即命注意敌人之反宣传,而四五年来,布雷实毫无尽力,以挽回此恶毒之宣传。即此一端,又万万无可自恕自会之理。我心纯洁质直,除忠于我公之外,毫无其他私心,今乃以无地自容之悔疾。出于此无恕谅之结局,实出于心理狂郁之万不得已,敢再为公陈之。
&&&&陈布雷知道,他的主人--蒋介石已不像抗战胜利初期那样被人民目为&抗战功臣&了,社会上对他的主人不但冠以&独夫民贼&之类恶名,而且指责为&内战罪魁&。最可怕的是,美国人也把他的主人目为腐朽的代表,威望日下,已成过去的人物。何以二三年间,一落千丈?如冰山瓦解,江河决口,他的主人地位必将不保&&
&&&&他决心像在西安事变时那样,一死以报答主人。1936年12月,当西安事变消息传来,蒋介石安危不明的时候,陈布雷惶惶不可终日,曾动了自杀殉主的念头。当时侍从室许多人把他看守住了。今天,他又动了这个念头,绝望、惭愧,无法自拔,一死了事,以求解脱。
&&&&陈布雷写好了给蒋介石的信,放入信封,又锁入写字台抽屉内。这封信没有呈上去,是在1948年11月中旬他自杀之后才发现的。这是外人不得而知的陈布雷给蒋介石的另一封遗书。
&&&&陈布雷思想极想放松:&&&携皓儿及四侄,同游后湖,到音乐厅赏乐曲'维也纳森林之夜',散步公园,月光如水,啜茗闲眺,心神旷逸&&&(1948年7月18日日记)7月20日突然发生:&&&自襄樊弃守,康兆民行止未明,共匪大造谣言,余等之判断,康君性行忠烈,必自戕以殉职,匪方或掩尸没迹播谣惑众而已,怀念大局慨愤无已&&&其实康泽是被俘了,根本没有自尽,这是陈布雷没有想到的。解放战争中这种事例太多了,常常蒋介石在祭奠某某壮烈成仁,而其亲信将领却已被俘了。这一时期,陈布雷对儿孙、家庭常寄予很大的关心,7月23日日记:&八时起,今日决定夜车赴沪,小休两三天,以明乐两儿南归,乐儿已两年不见面,而次孙女瑜华、三孙女重华亦随母来沪,拟于周内入川,依资中母家而居。余尚未见孙女,颇念之且近月实太疲劳,必须将环境变换一下也&&&7月23日:&&&同车至惇信路寓,一进门则次媳邱永超携孙女瑜华候于客室,命瑜华呼'爷爷',此时心情喜悦,洵可谓'稚子候门'矣。施永超又抱三孙女重华来见,见瑜华伶俐而性情躁急且善哭泣,绝类乃父之幼时。重华甚安静有耐性,亦其环境与养护教育不同也&&九时后,与皑儿、永熙均集余室,谈笑久之,明、乐与去年相同,乐已将两年不见,面部略瘦,忽谓将改入数学系,余知其在学校为活动分子也,余今日决心休息一天,不出门亦不见客&&&这一天,陈布雷的四弟、六弟都来陈布雷处,后来这两兄弟去后,八时&与旦姨、允默,五、六、七三儿纳凉前室之阳台上,笑言无拘,颇得天伦之乐&&&7月24日又记儿孙,&瑜华来余室,逗弄而抚玩之。此女顽强不听话,然眉目间可断为天资聪颖,绝似乃父幼时,且为我初见之下一代,故不禁爱怜之也&&&&到沪以后,抚儿弄孙,暇则与亲友接谈,脑筋中更无政界情形缠绕,环境一变,心情便宽舒得多。四弟昔日劝我百事看得混饨一点,这话有一半道着我的病源,此次来沪,只是调节一下紧张的神经,使我假满回京,再有活力能随分尽力而已。二十四年入蒋公之幕后早已准备将此身献诸国家,今如此何改变初衷乎。九时,泽永甥、郁文、华娓二甥女,奉其老祖母来访,不相见者十五六年矣。老人八十二岁,犹聪强如昔,对余慰问备至&(7月25日日记)。7月26日日记:&&&十时卅分,细儿携外孙大超来,大超生满七个月,白晰丰硕而性情沉静,渐能人意。孙女瑜华二十个月,重华四个月,瑜华亦活泼可爱,惟性情倔强,有几分像元发①。重华则驯静异常,三小孙聚处一起,余周环抚抱,不觉大乐。中午聚餐,饮酒一杯。下午约启煦侄来为全家拍照,惜泉儿全眷在美,皋在津,皓在京,怜在慈溪,未得与也。五时严甥君默亦来,五儿积皑公毕因家,乃更摄影。晚餐后又欢谈一小时余&&&连日来陈布雷家庭儿孙团聚,心情欢快,但与明儿又发生了冲突,如7月29日日记记:&&&偶因闲谈,惹起不快,明儿发言激越,不讲理性,可见北方学风恶劣,真是魔窟也,余老矣,不复能拯救儿辈,明儿他日阅之,当知余心痛极矣&&&7日30日又记:&&&昨晚睡眠充足,然心中郁结未解,神思不快,畀与宾客酬酢,乃至不欲与明儿交一语。至中午惆怅更甚,念之至痛,孰有过于父子见解相背驰者。况明儿幼时为我所晨夕教导以成者乎&&&7月31日日记:&&&午餐毕与袁甥永熙长谈,对其今后就业处世进学及怜儿谋业事,以余之意见告之。小睡一小时起,作函二缄,今日对明儿仍不无怏怏,未肯加以词色,揆以父子不责善之义,殊不知何以自处。然时代如此,事势又如此,余亦何能免于心理痛苦耶&&&
&&&&陈布雷是8月1日回到南京的,&十一时到小江山官邸应总统夫妇之约,'基督凯歌堂'奉献典礼&&余与惟果非教徒而同被邀,盖蒋夫人以余等喜研究教理也&&&(8月1日日记)从&天伦之乐&又陷入了政治圈子,8月4日日记:&&&赴国民大会出席党务座谈会&&发言者十余人,抨击之词意多而具体改进之意见甚少。综观两月来,诸人发言之趋势,则党的解纽已无可讳言,盖自信心完全丧失&&&8月7日日记:&&&近日所接所闻皆是一派悲观散漫之论调,昔人所谓未可共患难者已显露其端倪,瞻望前途实属不堪设想。余本为消极保守一型之人物,数月以来,鉴于内外艰难,以为终须有少数忠贞不贰之人士,坚定信心,谒诚贡献,故他人规避牢骚,余均处以恬定。但自此次回去以后,则此信念渐渐动摇,虽复努力挣扎,而内心悲苦愈深矣!&
&&&&陈布雷为了&币制改革&,是8月12日上庐山的,可惜币制改革又失败了,经济上呈崩溃之势,他似乎已感到民国的行将结束。
更多 的相关消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年时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