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什么时代,只要站在风口上的猪,猪都能飞上天

《雷军传:站在风口上》书评:看雷军的传记有感
看雷军的传记有感
署名“戴1234567”的朋友在读完《雷军传》之后,写下这篇读后感。
&1、顺势而为-----只要站在顺风口,猪都能够飞上天
&2、占坑(抢占山头)-----有时错过了这个坑,也许就在也没有机会了。因为别人占领的东西,要想在抢回来很难。
&3、免费模式的开启-----互联网时代,免费是个大趋势,百度搜索免费、腾讯QQ免费,阿里巴巴免费开店、360杀毒免费。
4、颠覆创新----用互联网的方式来做手机。有多少手机放在那都没人买,可是小米和红米却还需要抢购,而且还不一定抢的到,有人说这是饥饿营销的结果,其实这不仅仅是饥饿营销。
5、人才是最重要的东西,投资投的就是人。只要把人聚集在一起,什么事情都好办。老毛当年也就是聚集了几百万人,结果打下了天下。
07年,金山上市。金山前后闯关八年,五次被拒门外,终于上市了,雷军虽然身为一个成功者,却有着外人无法理解的挫败感。金山的市值6亿多港币,这个寒酸的数据就像嘲笑他16的无尽付出微不足道,两个月后,雷军离开了金山。
&从22岁到38岁,16个春秋,经历了苦不堪言的失败。多少年来,雷军没有周六周日,每天工作超过16个小时。一直在金山死硬扛着,可金山依然苦难深重。马化腾当年就连当初恳求金山收购的腾讯,雷军却拒绝了他,如今,QQ却都已经家大业大,没有你想不到,只有腾讯做不到。这就好比很多年以前,一个乞丐很穷,要你救济一下,你却说,没钱,快滚。如今,却是你当时拒绝的那个人来救济你。任何一个有尊严的人都不愿意接受的事情。
人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有时自己付出的比别人多的多,可是得到的却是如此的少,挫败感由此而生。但是,雷军并没有去抱怨命运对他的不公。而是凭着自己仅有的财力去帮助朋友,其实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他帮煮的这批人为他以后在互联网上横冲直闯,杀出了一条血路。四十岁那年,他又重新开始。
其实,每个人,在每个阶段,都有迷茫的时候,尤其是目标实现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树立更高的目标。未来就如同远处的路灯,不走过去,永远不知道前面是一片光明还是黯淡无光。企业家刚开始的心理都是赌徒心理,因为刚开始,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赢了就赢了,输了大不了从头再来。
在雷军做手机前,他的一个合伙人曾经问他,你已经功成名就了,现在又做手机,你究竟图的是什么?雷军的回答很简单:就四个字-----证明自己。虽然雷军在金山挫败了,但是,他并没有去埋怨什么,而是直接华丽的转身,开创一个伟大的公司和品牌来证明自己。相信自己并不比别人差。就好像一个拒绝自己的人,没必要再去沉迷,而是不断地去提高自己,用实力来证明自己并不比别人差。
&2、还有雷军卖掉卓越的时候那种,我的眼睛湿润了。他经历了不舍、痛苦、犹豫、决绝、和果断。这就自己的儿子一样,好不容易把它生下来,慢慢的把它养活了,可是却由于家庭贫困,没有经济条件再养育,只能含着眼泪把它卖给富裕的人家。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啊,可是,有时又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与亚马逊签约后,雷军连醉四天。
3、这就像草蜢乐队的一首歌。宝贝对不起,不是不爱你。
4.有时说服也是一门艺术,雷军想要说服他的一个做电子商务,直接说,这是一个重新洗牌的机会,你可以循规蹈矩的过下去,但你也可以选择另外一种生活方式。一周后,小伙伴欣然同意。忽然想起了乔布斯在创立苹果的初期,说服可口可乐的一个CEO加入苹果的一句话:你是想买一辈子的汽水,还是想改变世界。聪明的人不需要太多的摆事实、举例子。
&60年代阿拉法特来到中国问毛泽东,你觉得我要不要起义,老毛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反问他,你觉得不起义,有成功的可能吗?阿拉法特回国后第二天就发动了起义。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LOFTER精选
夏勇峰|文 尚文|摄影
小米是一家奇怪的公司。
作为创业公司,它竟然有7个联合创始人,来自微软、谷歌、摩托罗拉等5个不同的地方。这些公司所做的事、做事的风格、流程,甚至气质都大为不同。表面看来,光是“多文化”的融合,就够这家新生公司头疼了。更何况,大家还都是“主事人”。
这还不算。作为一家成立才1年多的创业公司,小米并不算知名企业,但它招聘的标准比微软都高。它不仅要求应聘者是好工程师、业内精英,还要求他们必须要有创业激情和人生理想,“不仅要工程师的身体,还要他们的灵魂”。
如果拿现在一般互联网创业公司的标准来比较,小米是个绝对的异类。这家创业公司从最初“开班”的14人到如今超过200人,几乎没有一个应届毕业生,平均年龄30岁,大都拖家带口,是个不折不扣的“中老年团队”。主要创始人雷军,知名职业经理人,知名天使投资人,如果排除20年前在大学时的创业经验,小米公司是他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创业”,时年41岁。
更奇怪的是,这样一个团队还确实富有激情,有着很强的极客精神。洪锋,前谷歌中国高级产品经理,每天高强度工作之后不去睡觉,利用休息时间窝在会议室里鼓捣机器人玩;黎万强之前是金山词霸总经理,进入小米之后,加班重新成了家常便饭,甚至还创造过43小时不睡觉的纪录;黄江吉曾任微软中国工程院开发总监,加盟到小米后,不仅负责搭建工程团队,带头研发,还要负责工程师的招聘工作,甚至还作为“米聊小秘书”,充当了米聊这一产品刚发布时整整一周唯一的全勤客服。
但最奇怪的还不是人,而是事。在外人看来,小米最初始的基因、能调配的资源、最擅长做的事,都应该是在软件和互联网这个圈子里。但雷军从金山、卓越、UC、多玩和凡客一路走来,最终告诉大家,小米公司其实只有一个最大的目标,那就是做智能手机,做出世界级的好手机。
做手机!这个最令人奇怪的地方,才是最终穿起之前一系列“奇怪”现象的主线。一群抱着极客精神追求极致、同时也享受折腾的人、一个想做点事情的“中老年创业团队”,难怪做派会与众不同。
那么,他们理想的实现与商业的成功,能否同时达成?
虽然小米的目标是做手机,但是脚下行走的路线却是一场软件与互联网的大迂回。
目前的小米公司有3项最主要的业务:
MIUI,基于Android的ROM,即在Android基础上优化开发的主程序操作系统,由联合创始人兼副总裁黎万强和黄江吉负责;
米聊,一款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跨平台即时通信应用,由联合创始人洪锋和黄江吉负责;
最后就是即将发布的小米手机,一款定位在“发烧”专业人群的顶级智能手机,由联合创始人兼副总裁周光平、刘德和黎万强负责。
其中,周光平长于硬件、刘德长于工业设计、黎万强长于用户界面和人机交互、黄江吉长于软件工程、洪锋长于移动互联网应用研发和产品设计。在这5人之外,董事长兼CEO雷军与总裁林斌,构成了小米公司管理运营的“双核心”。
如果只是简单为了做手机,这绝不是传统上应有的核心人员配比。但是,如果先不去考虑小米做手机的逻辑,而是从小米最初是如何建立与运转出发,就会发现对这家公司而言,这或许是它走向做手机这个目标唯一的路线选择。
2010年,对小米这家公司,业内的传闻大多是这个样子:“雷军从谷歌、微软挖了好多厉害的工程师,所有人玩命干,陆续做出了好多软件。”了解小米的人非常少,而几乎所有人的印象都是雷军这家公司,在移动互联网应用和软件上有大抱负。
根据公开说法,小米公司成立于2010年4月。而更准确的时间点是在日,小米正式搬进了暂时属于它的第一个办公室——位于北京中关村的银谷大厦,此时包含一个前台在内,公司总共14人。
小米公司最初的一班人马,绝大多数是做软件出身。这也能理解为什么它首先以软件项目的“豪华阵容”夺人耳目,给了大家现在看来错误的第一印象。
这样的一批人要做手机,注定了必然要走一条很长的路。在成立之初,小米的行动规划也确实如此:先从最擅长的软件(应用)开始做,试试水,做完移动应用看情况,再开始做操作系统,然后从操作系统再到做手机硬件。
尽管这样的路线由浅入深,从逻辑上也说得通,但移动应用和智能手机根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事先,就连雷军对它是否能成功也不太拿得准。他后来对《商业价值》开玩笑说:“我们为什么一直很低调?因为我们当时想好了,事情如果做成了就成了。万一做不成,我们就说自己从来没做过!”
无论如何,小米已经启动,开弓没有回头箭。从第一步开始,就这么十来个人七八杆枪。短短两个月,小米一边招人,一边相继开发出了“小米司机”、“小米分享”等应用。
这时候,规划中第一个变数出现了,只不过它看起来似乎是好消息——到6月份,小米的移动应用产品得到了超过预期的用户认可,成长很快;而他们也发现,第一步似乎走得比想象中顺利。
在这样的情况下,最初的创始团队商议决定加速前进:提前启动操作系统项目,并开始组建手机硬件团队。
操作系统要怎么做呢?小米的思路从一开始就没想着自己开发一个全新的操作系统。在他们看来,首先,操作系统难度较大,以公司的规模和能力来看还不可行;其次,对小米来说,全新操作系统意味着必须找到手机硬件厂商合作,没有硬件就没有用户,这条通往用户的道路过于曲折。更重要的是,小米必须花最小的气力来得到最大的用户数,并从用户反馈中不断汲取经验与力量,为达到“小米手机”这一目标打下尽量坚实的基础。而在此之后,小米手机在应用和功能上必须足够丰富,不能只做小众。
小米想得到手机操作系统经验、尽可能多的用户、手机专业用户的认同度;小米拥有一群产品设计和执行能力强、能把东西做到极致的工程师——在这样的前提之下,Android操作系统成为小米几乎唯一的选择。而从用户界面、人机交互开始,针对用户量足够多的Android机型开发ROM(主程序内核),小米一方面不断深化程序与手机硬件交互,一方面不断优化服务与用户交互。在软件应用创新、软件开发模式创新的同时,摸索硬件的大门。
小米公司3项主要业务之一——MIUI就此诞生。
如果说MIUI的诞生还属顺理成章,则小米的硬件团队组建就需要一些运气了。这是当时的小米最拿不准的地方,也是最为生疏的领域。2010年6月,雷军通过洪锋找到曾一手组建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的刘德,不久之后,在见了100多名有丰富硬件经验的人后,辗转联系到了时任摩托罗拉北京研发中心高级总监的周光平博士,并一拍即合。当二人接受雷军的邀请,告别当时的工作成为小米公司联合创始人兼副总裁时,雷军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在7月12日的小米公开亮相中,雷军以近乎隆重的方式向媒体介绍,“如果没有刘德和周博士的加盟,我们小米是绝对不敢做手机的”。
随着2010年下半年硬件团队的逐步组建和工程师到位,小米从移动应用、MIUI到手机的链条终于开始了它的完整运转。
小米所走的这条路线看起来实在有点绕。如果就是想做手机,哪怕是顶级智能手机,为什么不能一开始就找设计师、硬件工程师、供应商、生产商,然后外观、主板、CPU、屏幕、通信模块、感应器,直接磨合做出来呢?简单来看,那才是做手机的路径,与小米做的大相径庭。
但小米想以手机为目标并有所作为,那多半是条死路。不看创业者的经验问题,光看在手机硬件这一长链条上的行业积累,如果直接上马小米手机,怎么和浸淫其中那么多年的摩托罗拉、三星、HTC等公司拼?
虽然雷军和小米团队有着做手机的梦想,但梦想不等于妄想,小米必须有自己真正能够支撑梦想的实现路径,和小米如何成功的产品逻辑。
因此,在这条迂回路线中,小米虽然走得很快,却在短短一年中利用自己的擅长点,积累出了属于自己的优势。如果说,金字塔的顶端是手机,传统手机硬件厂商用自己的经验和在产业链中的资源积累搭起了金字塔的底座,那么,小米也有一个完全不同于他们的底座。
这个底座,首先是在应用和操作系统不同领域中一定的用户积累;其次是对硬件逐渐的感觉与了解;之后则是一套软件应该如何与硬件交互,才能发挥出更大效能、节省手机资源、优化用户体验等的综合方法论。总之,迂回路线使得小米拥有了一个手机产业中没有过先例的“软底座”。
它使得小米获得了一些真正能与手机硬件大厂进行市场博弈的、独特的资本。
用“CSP”重新发明手机
米聊对于小米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是解释小米这家公司战略的核心问题。
小米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一直研究是否能做一个类似叫“小米通”的东西,在人际沟通中实现创新。可在2010年10月之前,工程师们一直未能探索出有别于SMS、飞信和手机QQ等目前市场中产品的研发方向。就在这时候,Kik出现,它利用与手机通讯录的匹配,建立了一种基于联系人真实身份、轻盈但超高即时性的通信方式,同时还打通现有SNS,具有极强病毒式传播的基因。这无疑为小米团队捅破了一层窗户纸。
2010年12月,“米聊”上线。先是Android版,继而是iPhone版,在苹果App Store中排名迅速蹿升至前10位。之后,米聊借鉴Talkbox增加了语音对讲功能,这成为了此产品的“二级助推”。到2011年6月末,米聊用户数在半年时间内达到300万。
如果说,小米之前各项工作的逐渐落实还可以用按部就班来形容,那对小米的米聊团队而言,这无疑于一场竞争激烈的闪电战——时间紧、任务重、变数多。因为米聊这一产品,并不是一个误打误撞的试验品,其实是小米在手机制造的战略大局中,至关重要的点。
回到一开始,当MIUI开始进入研发时,雷军就已经向所有人反复强调:“我们要做一部能打电话的手机。”这句话的意思是,手机最基础的打电话、发短信的功能将是从MIUI开始,整个小米团队需要考虑的首要重点。
但这远远不是将基础功能做好那么简单。雷军看到,手机正在重演PC时代的那一幕:硬件从计算到存储正在飞速发展,操作系统不断更新换代,手机的迭代越来越快,各种人机互动方式也在快速演进。整个产业的发展还在推动屏幕、外壳、电池等基础研究的持续深入。
可是在手机的日新月异中,某些基础的东西却似乎一直一成不变:通讯录还是之前的模样,很难让人满意;发短信的体验也从未变化;打电话更是延续着从“大哥大”时代过来的习惯,通信的方式难脱身传统。
一成不变的地方,是否就是创新的突破点?
小米公司内部,有一个“生造词”被提起的频率极高,那就是“CSP”——“‘C’指Contacts,联系人;‘S’是SMS,泛指短信和彩信;‘P’是Phone,打电话,语音通话。”黄江吉说。
这3点是手机作为通信工具的核心拆解功能。雷军举例说:“手机通讯录中都有大头贴和照片头像的设置,但是有几个人的通讯录是有头像的呢?因为你不可能成百上千人都去自己拍个照片嘛。但是米聊这样的应用,人人都自己上传头像,如果整合到通讯录,这头像问题不就解决了?”
在雷军看来,手机高速智能化和移动互联网化的过程中,CSP这样的基础功能反而被忽视了。如果小米能够抓住变化的契机,成为变革CSP的主要力量之一,就一定有机会。
而米聊的出现,让这个机会有了现实的可依附之物。Kik从诞生起就将自己的使命定位于“干掉短信”;而米聊将语音、Talkbox式的互动方式串联在一起,进行功能组合,是一个顺理成章的演进。
300万且仍在快速增长中的用户群,意味着有为数众多的人已经在小米的系统中进行通信。这是一个实名关系社区,每个人在里面的好友列表,就是新的联系人通讯录。
当米聊正式升级成为小米公司3项主要业务之一时,意味着它在小米的蓝图中有了可以匹配MIUI和小米手机的新角色。当使用者越来越多,每个人通过米聊就能联系到越来越多的好友,进而不断稳固自己基于米聊的人际关系,甚至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之前在手机上与朋友的关系层,同时还能细分出不同层级的关系和沟通手段。虽然雷军没有说明,但在他头脑中,米聊与MIUI、小米手机的分进合击,似乎已经有点要在移动互联网上构建基础社交网络的意思。这当然也意味着,米聊将是小米在成为“CSP变革者”过程中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与之对应,MIUI则在操作系统层面,包含着覆盖更广、更加全面的CSP变革任务。比如可以更方便沟通和互动的“超级手机通讯录”,或者能将好友名称作为Tags进行植入的短信群发。在每个细节上,MIUI都正在以改良的方式逐步优化手机的CSP。
如果要画出小米的受众图,最外圈的无疑是米聊,横跨Android、iOS和Symbian用户群,截止到7月底,用户超过350万。
一年之后,MIUI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论坛上主要帖子动辄成千上万人浏览、评论,拥有超过30万人的社区开发者,甚至有许多来自海外各个国家的MIUI“粉丝”形成组织。每当有新版本的MIUI ROM发布,就自行将其翻译为当地的语言版本——这也使得MIUI至今拥有了超过20个国家和地区的语言版本。MIUI是小米公司另一个面积较小、但用户忠诚度更高的圈。
除此之外,迷人浏览器、小米便签、小米分享、小米司机等应用,则在Android用户为主的区域内,拥有各自的用户圈。
在这些圈的中间交集位置,则是目前还留有悬念的小米手机。
米聊在最外圈不断“捕捉”着用户关系和用户信息,各种应用也在不同层面上充实着这一点。当米聊的ID、小米各种应用的ID、MIUI的用户ID最终合并在一起成为唯一的“MIID”时,每一个小米用户或许就能发现,小米上有了他的实名身份信息、朋友圈,甚至位置和车辆信息——当他从米聊到MIUI,越深入成为小米的用户,就能在小米产品的打通之下,获得超越过往的使用体验。
最终,当承载MIUI的小米手机出现后,每个用户的ID最终与手机号、乃至手机硬件合为一体。像HTC某些社交手机所具有的社交物理按键一样,小米手机说不定会有一个特定的“米键”,直接打通用户的CSP和包括米聊在内的各种应用,并通向整个基于移动互联网所构建的新生活方式。
从米聊到MIUI再到小米手机,全链条的覆盖方式将会让CSP的变革来得更加彻底,并让用户过上“米生活”。这或许就是小米所图之局。
雷军的5个判断
为什么雷军会选择自己来做手机?为什么“做手机”这件事,大到能承载小米团队共同的梦想?
在雷军的脑海中,从趋势到突破点,再到小米想要成功可以依赖的关键要素,有一整套完整的逻辑——CSP无疑是雷军所看到的机会中,最重要的可突破点之一,而这套逻辑,也是小米公司之所以会诞生的原因。
雷军有5个产业判断。第1个,是他认为从大趋势上来说,手机将会取代电脑,成为每个人主要的计算中心。起码在现阶段,手机的计算能力正在以超越PC时代的速度提升,而像摩托罗拉Atrix和联想乐Pad这样的移动设备,确实也正向着“取代笔记本”的方向演化——它们只需要插入一个底座,就能变成一台真正意义上的低配笔记本。
在此之后的第2个判断,是整个手机工业,通信产品的演变轨迹将越来越趋向于电脑产品。当没有“Wintel”(微软+英特尔)这样的联合巨头垄断之后,全球手机产业在竞争中非常开放。没有强大的力量可以压制创新,每一家手机链条中的公司都被激发出了强大的潜力。雷军认为,在这样的大势之下,中国手机厂商凭借生产和成本的优势,会有真正意义上迈向世界的机会。
这代表着雷军与小米公司对手机未来演进的判断——小米手机要做成什么样子?抓住什么样的机会?成为什么样的存在?
短短几年间,手机从简单的通信工具开始,正在拥有越来越强大的计算内核。它的CPU运算能力每年都在成倍增长,从200MHz到1GHz,到双核1.4GHz,不久的将来可能达到2GHz四核——这已经赶上和超过了电脑计算能力的提升速度。这意味着手机不仅将作为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连接互联网,成为获取信息和用户与网络交互的主要通路;还将取代电脑,为人们未来的科技生活提供主要的计算能力。
在雷军这两个判断之下,整个互联网、乃至未来人们生活的价值链将无可避免地越来越向手机迁移。当小米定位于“手机综合能力提供商”,抓住移动互联网到手机硬件,它就将无限接近于这一美妙的未来图景。
也正因为如此,小米所要做的手机,不能是一般的手机,而必须是真正高性能、发烧级、全球领先的手机。
在明确了目标之后,雷军的后3个判断,构成了小米想要达成这一目标的基础方法论。
第3个判断,雷军认为当移动互联网崛起,手机的规则将被重新定义。在他看来,目前所有手机主战场的玩家都还使用着沿袭自“硬件为王”时代的传统规则。但应用驱动的时代已经到来,新的互联网玩法儿将会证明自己将比传统玩法儿更加先进,更能满足用户需求。
这是小米作为新兴公司的好处,它能以全新的互联网方式为法则,对公司架构和产品路线进行搭建与要求。比如,雷军眼中的MIUI应该是一个“活系统”,它能像互联网产品那样,随时接收用户反馈并快速迭代更新。“包括苹果在内,我们现在使用的手机,如果有Bug或者用得不爽的地方,根本没有地方去提意见。”雷军说。传统手机离用户的距离太远,操作系统和软件的更新太慢,从互联网的视角来看过于呆板。
而MIUI这一系统的更新周期是每星期一个版本。据黎万强介绍,即便是未来在小米手机上需要追求稳定,小米也将不少于两个月发布一个操作系统版本。
用户有任何反馈,都能直接在论坛中进行递交,MIUI团队则会对每个递交的改进点进行初级判断,并按照优先级列入系统改进的排序列表中。在论坛上,每一个Bug,用户都能看到是由哪个工程师在负责解决,进展如何,需要多少时间,并能随时与工程师在过程中互动。这些Bug的修复和功能改进,将整合进每周整体的版本当中去。
在这样的节奏之下,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当产品拆散到小目标实现之后,发布和改进的过程将试错的成本降到了最低。在完成用户互动的同时,实际上,所有用户也分层次帮助小米完成了部分研发工作。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些互联网公司的例子。比如Facebook,其多国语言版本实际上是将产品结构拆散之后,组织用户来自发完成的。小米的“活系统”也是如此,这是典型的互联网产品思路。
雷军的第4个判断是“回归本源”。让智能手机首先是好用的手机,其次再是智能的手机,也就是将能方便地打电话、发短信定为底线,成为衡量手机的关键标准。这是小米的底线,也决定了当小米在进行软硬件研发时,该如何判断工作的主次,安排工作重心。
在应用、操作系统包括手机硬件的全新设计中,不管是在移动互联网端,还是在手机硬件这一端,对小米而言,都有着极其广阔的可创新空间。但创新不可能无休无止,也有其应该的限度。而回归本源的意思,就是在充分想象了手机的智能化和网络化可以让它成为什么之后,最终还是落地到最根本的需求上来。
对小米这样一家新公司而言,回归本源尤为重要。一切都可以被全新想象,从手机的形状,到使用手机的方式,再到需要什么样的软件应用去满足新的方式。这将很有可能让小米在对手机的反思中陷入无休无止的思维漩涡。比如“手机就必须是这样一个方块吗?”雷军这一判断让所有人回到清醒状态——先别管那些没用的,把打电话、发短信的功能做好了再说。
而最后,雷军认为有了这些积累,不管是为了向着价值链的中心前进,还是开放竞争所带来的中国力量的机会,或者用更加互联网的方法全面改变手机之于用户的体验,还是将基础底线定在别人忽略的地方,它们都指向最终的目标——重新发明手机。这是小米做手机想要达到的高度,也是“做手机”能够让所有小米团队的人兴奋和激动的根本原因。
这种重新发明并不是外观上的,而是互联网和软件的“智能”层面。小米在这一图景下的实践路线已经日渐清晰——将CSP作为主要创新点,在不断的应用软件和操作系统升级中,积蓄可以改变手机通信方式的力量。当应用、操作系统与自己完全可控的手机硬件结合,即可将软件和操作系统的创新和优化催生至极致时,CSP创新成为小米手机最大的亮点。在手机硬件上,追求顶级性能(及性价比),一方面用不追求赚钱的优秀手机积蓄用户,另一方面也为软件和操作系统创新在硬件上留下足够的空间。最终,在应用、操作系统和手机3个层面上,都获得足够的跃升力量。
雷军相信,最终很少有人比小米的应用开发团队更懂硬件,也很少有手机硬件厂商能够比小米的硬件团队更懂得与软件结合。
成功的条件
知易行难。小米所做的事从未有人完成过,没有任何可供参考借鉴的完整模板。而即便到了今天,小米手机即将发布的关口,已经解决了许多困难,但仍然还有许多风险等待着他们。
首先就是硬件隐忧。
与软件不同,手机硬件是另一个链条更长、更加传统并难于变化的行当,这本就是小米的陌生领域。更何况小米将手机产品的目标定得很高,这更是成倍增加了难度。“我们手机的所有供应商,都是全球最顶级的,苹果公司的供应商。”雷军说。但他没有说的是,“顶级”背后意味着他们啃下了多少硬骨头。
最顶级的供应商,不管是摄像头还是触摸屏,它们的共同点是从来不缺买家。在一个完全的卖方市场,靠钱已经解决不了问题,更要有诚意、努力以及技术实力,还有卖方提供的产品能否与自己时间表契合的控制力。谈到这一点时,同时在负责MIUI和小米手机的黎万强并没有说太多。他只是半开玩笑地说道,“如果早知道做手机有这么多困难,当时我们肯定不会选择来做这件事。也就是不知道,无知者无畏”。
因为小米要求所有的配件都是最新的产品,事实是当有一些产品拿到时,甚至连驱动程序都没有。供应商提供驱动程序需要3个月之后,小米等不起这个时间,于是手机硬件生产中少有的一幕出现了——小米将产品拿回来,自己不断测试,研究驱动。“这就像是在一个黑暗的房子里找开关。你不知道开关在哪面墙上,你甚至不知道开关的大概方向在哪边。你会陷入完全的无知状态,所能做的,只有不断尝试。”黎万强说。
手机质量控制上的考验也不小。通信测试、屏幕测试、按键测试,各种各样的实验需要各种各样的实验室与环境。虽然周博士和摩托罗拉来的工程师们都有着丰富的经验,降低了走弯路的状况,但对小米这个由软件应用、操作系统和手机硬件所围绕的“木桶”来说,手机硬件的短板就是短板。
在前期工作中,小米还能用自己的力量去将一个个硬件难题克服。但是,一旦小米手机上市,裹挟供应商、渠道商、用户和小米团队的庞大系统就开始运转。万一发生什么问题,将迅速对整个系统产生连带效应。小米如果还是200人的团队,在已经运转的系统中绝不够用。手机硬件领域的短板,有可能是小米潜伏的一颗“定时炸弹”,只有在实战中解决这颗“炸弹”,小米才能真正走上大道。
其次是小米手机的销量。
在小米的迂回路线中,小米手机是它的最后目标,也是小米做的所有事情的最终依附物。当目标水落石出,它能产生的效果——比如手机销量和市场接受度,将很大程度上决定小米公司的成败。就像知名评论人Keso所说,“小米手机卖得好不好是有硬指标的。万一卖不好,小米公司的价值就将大大缩水”。
由非官方渠道获得的信息,小米手机将在2011年8月中旬正式对外公布,随后是面市销售。有消息称,这一产品可能将采用高通最新的双核1.4GHz SnapDragon芯片;前后双摄像头,后端摄像头为800万像素;4英寸分辨率为480X854的夏普液晶屏;手机整体为黑色,比传统Android智能机要长一些;在外框上有3个物理按键,分别是电源键、音量键和“米键”;而屏幕上则有可能在最下方分布着3个触摸按键,分别是Home、返回、电话键;搭载基于Android 2.3的最新MIUI系统;预计售价2600元左右。
卖手机,软件可能作为服务和维系用户的方法,但硬指标在销售环节至关重要。目前来看,仅硬件和价格,小米手机在市场上已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可是在具体定位上,从7月12日小米披露的信息来看,将小米手机定位为“高性能发烧手机”,这一定位恐怕有过于狭窄的隐忧。小米手机不可能只为了给发烧者和专业用户使用,这一小众定位是否会影响小米手机的表现,还需考量。
在接受《商业价值》采访时,雷军和黎万强都解释了小米手机如此定位的原因:当前Android的深度用户基本都是发烧人群和极客,MIUI的受众构成也是如此。在新的手机消费潮流中,技术正在充当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技术往往意味着高端。借助新浪微博、人人网等各种渠道,信息传播的速度很快,专业人群和发烧友的选择和使用将起到一个比之前更强的示范作用。
但其风险在于,对广大不懂技术但追求数码时尚的人群而言,说小米手机是“发烧手机”,是否等于在对他们说,“这不是适合你们的手机”?某种程度上讲,小米手机的这一定位越成功,以后想要改变定位时就越困难,这会否锁死小米手机在消费者心中的品牌定位?
现在看来,小米很有可能为市场上带来一款好产品,但好产品不一定等于成功的产品。摩托罗拉V3、苹果iPhone、HTC Desire,乃至三星Nexus S之前的成功,是从定位到硬件、软件再到整个运营系统和补给线综合实力的结果。而小米手机的起点即便有了“软底座”,与他们相比还是个孩子。
在雷军眼中,小米手机可以使用的“弹药”有3个——第一,小米手机将会是硬件不错、软件更好的好手机,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第二,米聊和MIUI打下的用户资源基础将会部分顺移到小米手机上,甚至通过已经有超过20个国家语言版本、在国外发烧人群有一定影响力的MIUI,小米手机或许一开始就在国际上能有一些斩获;第三,小米的互联网思维方式,将会带到手机销售和服务这一环节之中。雷军投资的凡客、乐淘等B2C网站很有可能将会在重要位置进行小米手机的网上发售,而互联网上的广告投入、运营、营销、服务,这都是雷军和目前的小米团队最擅长之处。
对小米公司来说,在埋头苦干一年之后,这才是真正的开始。当小米手机开卖,整件事的成败在未来3个月到半年时间里。这是小米的“生死关”。因为小米公司从软件到手机的路线,目前仍然只是逻辑完美,还需要时间实践来进一步证实。
看似布局合理的背后,也隐藏着战线是否过长的疑问。即便小米手机可能成功,但这并不能解决米聊(及其他应用)、MIUI和小米手机“三箭齐发”的潜在问题。作为CSP的“炮手”,米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将与腾讯微信等同类产品呈胶着状战斗下去,这个关键战场将牵扯小米许多精力。MIUI作为独立业务,要想向着更大目标前进,必然不能局限于只做网上发布、用户传播的ROM,势必要在越来越强的过程中,与其他手机硬件厂商乃至运营商、应用开发者发生关系。而这种关系对小米手机本身又会形成什么样的影响,是互相促进还是相互冲突?
小米精巧的战略和恢宏的格局已经逐渐清晰,面对的挑战和风险也将此起彼伏的涌现。其最忙碌而幸福的创业第一年已经过去,而最艰难和痛苦的创业第二年已经开始。
虽然在很多人看来,雷军等人理想的实现与商业的成功要想同步达成,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从小米身上,依旧可以看到一些令人兴奋的东西。从雷军开始,一群正在步入中年或已届中年的人,没有被社会磨平棱角,可以继续去追求梦想并为此冒险。更重要的是,他们敢于相信产品的力量和互联网精神的力量,去尝试改变原有的格局。
这就是一家理想主义的、让你有些担心的公司。不过,对一个变革者来说,有时候理想主义也是最有力量的武器。
雷军的方法论
雷军做小米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将他从金山和做天使投资人时所积累的方法论,付诸实践的过程。
1992年,雷军加入金山软件,任北京开发部总经理;1998年,雷军担任金山软件CEO;1999年,金山软件筹备上市;2007年,金山软件上市; 2个月后,雷军宣布离职。
这是雷军从23岁到38岁最重要的人生一页。在离职的时候,他对所有人说:原来以为只是因为上市而累,休假4周之后,依然身心疲惫。
表面上看,他的累是为了筹备金山上市,忙碌了8年。从深圳、纳斯达克到香港,上市可说经历了千难万苦——不说是一场灾难,也差不了太远。
但如果回过头再仔细看,这种累,或许更是因为一种无力感。
2011年7月,在雷军重回金山软件担任董事长的时候,正好与金山网络CEO傅盛聊到这一点。金山软件扛着民族品牌的大旗,有中国最优秀的一批工程师,大家都很团结,也有非常强的执行力。但是,它却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崛起过,最后上市依靠的反而是网络游戏业务。这家公司为什么什么都不缺,但就是没法火起来?为什么网游业务开始做之后,很多事情反而变得更容易?傅盛说:“雷军曾经跟我讲,之前在金山16年间,他深深领悟到一个道理:顺势而为。”
雷军本人在采访中也证实了这一点。在他看来,“势”并不是一个很虚的概念,而是在有了经验之后,用敏锐的洞察力去做的分析与判断。“如果一个行业已经在快速崛起,有很多人都在做,都做成了,你为什么不做?”雷军说,“台风来的时候,猪都会飞。”
之前一段时间,雷军在微博上发表的关于“信命,信运气”的说法曾经引起轩然大波。其实,雷军只是说了半句话。对于这些不确定的因素的“信仰”背后,恰恰是雷军专注于对大势的准确判断和及时跟进。
从1999年投资卓越网开始,UC、凡客、乐淘,雷军在带领金山“筹备上市”的同时,反而是他“天使投资人”的身份获得了更大的成功。而这,与他对“顺势而为”的理解不无关系。
在雷军看来,投资的秘诀并不神秘。比如对移动互联网这个大势的判断,就决定了其后来的一系列收获。“我很早就发现,移动互联网一定会起来。现在看来,的确是因为看到了这个行业的大势,才带动了天使投资的一系列成功”。
做天使投资给雷军带来的收获,除了钱与名,更有一套不断更新的方法论。在“顺势而为”之外,雷军更加透彻理解了互联网的精髓。他认为在这样一个更加自由、但竞争也非常残酷的市场,做成一件事情,必然有4个关键基因:专注、极致、口碑和速度。
所谓专注,就是将所有的精力和热情投注在一个行业,甚至是一个着力点;而极致,则是在模式和产品创新上反复拷问自己,这是用户需要的吗?怎样才能更好?哪些地方是连用户都没有想到,能给他们带来惊喜的?至于口碑,则是互联网时代被充分释放能量的一个竞争力。永远照顾好你的用户,想方设法维持他们对你的忠诚度,让他们想要将你的产品分享给其他人;关于速度,有时候“Second=Zero”,领先一步带来的不仅是先机,而是决定性的成败。
值得一提的是,在用户与口碑的建立上,雷军特别着重于“人不如旧”的概念。“在做天使投资时,我总会给老朋友便宜一点的价格,第一次跟着投的人永远最贵。这样,朋友得了实惠,而想要进入这个圈子,贵的价格就是新人的入场券。”雷军说,“对用户也是一样。别人都是老用户不停收费,新用户免费;为什么我们就不能给老用户免费,对新用户收费呢?”这样可能会放慢产品扩张的速度,但照顾好老用户之后,带来的是更加持久的品牌生命力。
而这些道理,正在雷军自己做小米公司的创业过程中,不断应用到实践中。正像雷军看别的企业那样,小米“顺势而为”,选择了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崛起的时代,做移动“应用-操作系统-手机”的全套业务;在做产品的过程中,专注CSP,专注用户体验,专注移动互联网的“风吹草动”;不断寻求产品研发和公司结构的创新;对小米公司自己、对米聊、MIUI和小米手机,从软到硬都力求做到极致;在MIUI中,对老用户优先提供最新版本ROM,而米聊等产品也强调服务和持续运营优化,照顾好使用者;最后,“用一年的时间干完了3年的规划”,成立16个月就到了即将推出手机的程度。
“做企业,其实就是要把4点照顾到: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用什么人,以及你准备把事情干到什么程度。”雷军说,“永远不要对外人、对朋友、对员工过度承诺。在天黑的时候无所谓,但万一天亮的时候,你怎么收场?”(本文来源:商业价值 )
周鸿祎与雷军:从好友到“仇人”
&&日&14:45&&
周鸿祎与雷军这两位互联网名人,在17年间从好朋友到彻底交恶
  抄来抄去,吵来吵去,是中国互联网的两大“特色”。周鸿祎与雷军这两位互联网名人,在17年间从好朋友到彻底交恶的轨迹,正是这个怪圈的写照。
  “唉!其实他是个演员。剧情、套路、表情每次都差不多。雷总(雷军)看透了就陪他练到底吧。”日凌晨1点46分,针对小米手机董事长雷军发微博暗指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通过“骂人吵架做市场推广”,腾讯创始人马化腾转发雷军微博并如此表示。
  在中国互联网界,周鸿祎以善打口水战著称。如今,周鸿祎将“枪口”瞄准了一个跟他认识17年的同乡兼熟人雷军。
  “我承认,我把小米的问题抛出来,这是竞争的手段,但我没有造谣和无中生有。我这是阳谋,不是阴谋。”周鸿祎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周鸿袆和雷军,两个互联网名人,一个被称为“战争之王”,一个被称为“IT劳模”,他们从好朋友到江湖仇人的过程,微妙地映射了一个没有围墙的互联网江湖。
  轨迹相呼应,性格大不同
  雷军生于1969年,比周鸿祎大一岁。两人同是湖北人。两人的妻子同在方正集团工作。
  1995年,周鸿祎从西安交大研究生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的方正公司。当时的周鸿祎只是个小工程师,对已经在金山公司当了一年总经理的雷军很是仰慕。这一年,周鸿祎托一个朋友请雷军吃饭,两人相谈甚欢。
  此后,雷军没事就开着金山创始人求伯君送给他的捷达车,去找周鸿祎以及别的一些朋友,一起到北京大学看电影和滑冰。
  周鸿祎说,他慢慢发现雷军性格中“骄傲和难以接近的一面”。好几次,他兴冲冲找雷军谈自己的想法,都被泼了冷水。雷有次对周的一款软件的评价是“马桶上绣花,没啥意思”。
  “我们的关系开始变淡,但依然是朋友关系。”周鸿祎说。南方周末记者就此向雷军求证,雷军未予理会。
  1998年,周鸿祎离开方正创办了3721公司,涉足互联网搜索领域。同一年,联想注资金山,雷军出任金山软件总裁。
  3721因为跟百度竞争,将百度的客户端在用户的PC上强行卸载掉。尽管周鸿祎后来就此向用户道歉,但他身上自此被贴上“流氓软件之父”的标签。
  周鸿祎带领3721跟百度打仗的时候,雷军带领着金山在跟微软战斗。
  2003年底,周鸿祎将3721作价1.2亿美元卖给雅虎,并出任雅虎中国总经理。巧合的是,2004年,雷军参与创办的卓越网以75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亚马逊。
  互联网实验室创始人方兴东与周鸿祎和雷军都是朋友。他对南方周末记者回忆称,2004年前后,两人还常有来往。他们分别卖掉自个儿创办的公司的时候,都曾请过包括对方在内的几个朋友一起喝酒庆祝,“只不过雷军酒量一般,喝一点话就开始多起来,而周鸿祎酒量很大,但喝多之后话更多。”
  2005年,3721的老对手百度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周鸿祎对于卖掉3721开始从得意变成后悔。再加上周鸿祎跟雅虎方面不对脾气,他很快离开了雅虎中国。
  为了规避竞业协议,周鸿祎先是去做了一年左右的投资。2006年,他创办奇虎公司,主打搜索和社区业务,立志打败雅虎中国,追赶百度。但这两项业务一直进展不顺。相反,一直不太受周鸿祎重视的360杀毒项目却增长迅速。2008年初,奇虎改名为奇虎360,向免费杀毒业务转型。2011年,奇虎360成功在美国上市。
  就在周鸿祎转型做杀毒的时候,雷军带领金山软件,以游戏的概念,在2007年成功将金山在香港上市。上市之后72天,即2007年12月,雷军辞去金山总裁职位,淡出金山。跟周鸿祎一样,做起了天使投资人。他还跟周鸿祎共同投资过一家游戏语音公司。
  2008年之后,周鸿祎和雷军的关系开始有些小摩擦,主要是因为金山和360的业务竞争。进入到2010年,两人关系开始恶化——2010年,雷军创办小米手机;几个月后,周鸿祎和马化腾爆发3Q大战,周鸿祎认定雷军扮演了向马化腾煽风点火的角色。2011年,腾讯战略入股金山软件,雷军接替退休的求伯君重新担任金山软件董事长。周雷二人彻底交恶。
  必有一战?
  此次口水战的起因是,周鸿祎跟雷军一样要做智能手机。2012年5月初,周鸿祎宣布360公司要做智能手机。具体做法是“轻资产”模式:由华为等手机厂商按照360提出的方案做出智能手机,手机的配置堪比小米手机,但价格比小米手机标准版的1999元要低至少500元。
  周鸿祎的手机只面对360的用户销售,被称作“特供机”。跟小米手机一样,360特供机将采取电商模式进行销售:由华为自己负责,或交由京东等第三方电商公司销售。
  360的目的是,将更多的360软件安装到智能手机上。华为等手机厂商看重的则是360的用户数。360最新的财报显示,其活跃用户数超过4亿。
  这款手机最早要到2012年8月才能上市。但公关战已经打响,周鸿祎率先在微博上转发和评论外界对于小米手机返修率高等质疑。
  自从雷军开创性地以互联网的方式来做智能手机之后,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盛大和网易等都要涉足智能手机的消息,并没有让雷军做出什么反应,但周鸿祎一开腔,雷军坐不住了。
  周鸿祎将雷军比喻成是“慕容复”。雷军则将周鸿祎比喻成“东方不败”,指责周鸿祎是炒作,并且用抄袭的办法做智能手机。360方面则反驳说,小米手机的项目,也是雷军从魅族“偷”来的思路。
  一位要求匿名的互联网业内消息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以口水战的形式宣传360特供机,其实是手机厂商的意图。手机厂商没有互联网营销和推广的经验,而周鸿祎在这方面“经验丰富”。跟马云、马化腾和李彦宏等互联网大佬都打过口水战。
  科技博客雷锋网发起人林军自称与周鸿祎和雷军皆熟识。林军提出过一个概念——Tables(桌子)。T代表腾讯,A代表阿里巴巴,B代表百度,L代表雷军,E代表周鸿祎,S代表新浪。这六股力量决定了中国互联网的未来。“周鸿祎占据了流量入口,雷军占据着庞大且具备社区文化的用户入口。两人之间必有一战。”他说。
  “IT劳模”雷军
  雷军是湖北仙桃人,青少年时期是“三好学生”。他喜欢下围棋,中学时曾拿过学校的围棋冠军。1994年,25岁的雷军当上金山公司的总经理。当时的马化腾和丁磊都去拜过雷军的“山头”。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被称为“IT界劳模”。
  截至2007年带着遗憾辞任金山总裁及CEO等职务,雷军在金山呆了16年。多年的“二把手”身份,让雷军变得谨小慎微。2010年,他通过创办小米公司,重启互联网梦想。他有一句名言,叫做“站在风口,猪都会飞”,意思是说“在对的时间做正确的事”。
  雷军曾送给南方周末记者《梦想金山》一书并说,自己不是一个善于在逆境中生存的人。他会先把事情想得非常透彻,目的是避免自己将来陷入逆境。而据林军透露,雷军喜欢滑雪,崇尚这项运动的蓄势而发和谋定而后动的感觉。
  跟周鸿祎出生于工人家庭不同,雷军的父亲是政府官员。周鸿祎喜欢看兵书,比如为了研究孟良崮战役,他找来粟裕和张灵甫的传记研读。但雷军喜欢诗词,尤其是喜欢词人李煜。
  方兴东说,雷军是个“比较记仇”的人。每次喝酒,雷军总要提过去两人之间的一些误解,并对误会记忆犹新。
  但雷军也有宽厚的一面。蓝港在线CEO王峰曾在金山工作过多年,每年都是雷军给他过生日。离开金山的时候,王峰签订了竞业禁止协议,理论上是不能创业的,但雷军放了王峰一马。"
  “战争之王”周鸿祎
  周鸿祎的父母是湖北人,但他从小在河南长大。读幼儿园的时候,周鸿祎就开始跟同学打架,回到家里被父亲打。第二天回到学校,继续跟同学打;刚到西安上大学 时,周鸿祎班上有个同学被大二学生欺负,他出面阻止。结果被对方找来的“小混混”在他腰上捅了一刀,并在其脑袋上砸碎了两个酒瓶子。这导致了周鸿祎脑震 荡,腰上缝了好几针,最后还被学校通报批评。
  周鸿祎回忆称,自己被打的时候,全宿舍的人都只是围观,这让他当时很后悔替同学出头,同时也“看到了人性冷漠的一面”。从那之后,周鸿祎特别懂得保护自己。他有句名言:“凡是你担心的事儿,一定会发生。”
  周鸿祎出生的1970年是“文革”最火热的一年。打小他就幻想着拿枪上战场。他尤爱AK47。前段时间,俄罗斯AK47系列步枪制造商破产的消息,一度让 周鸿祎起了收购这个公司的念头。他经常去打靶,没事就去玩真人CS,喜欢看《拯救大兵瑞恩》、《亮剑》和《兄弟连》等战争题材的影视剧。他办公室的一面墙 壁,贴满了打靶的靶纸。
  他每周只有一天时间陪家人,连儿子什么性格都不知道,小女儿更是不让他抱。一向以好勇斗狠著称于互联网业的周鸿祎谈到子女时,镜片后的眼眶里甚至有几滴泪珠在打转。他的克制力极强,始终没让眼泪掉下来。
  “我猜雷军也很少陪他的两个女儿。他跟我一样,有公司没家。”周鸿祎对南方
雷军:泡沫市场 一头猪站在门口都能被吹起来
日09:05  来源:
  今天是泡沫的市场,一头猪站在门口都能被吹起来。今天这个市场,你不需要努力,大风就可以把你吹起来。
  著名天使投资人雷军在首届真格基金留学生创业创新论坛上如是说。
阅读(2039)|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历史上的今天
loftPermalink:'',
id:'fks_',
blogTitle:'湖北老乡雷军谈创业:只要站在风口 猪都能飞上天',
blogAbstract:'\r\n\r\n每个人心中的成功都有不同的定义,而在雷军眼中,“成功不是别人觉得你成功就是成功,成功是一种内心深处的自我感受。”而他坦承自己并不是成功者,也不认为自己是失败者,而“只是在追求内心的一些东西,在路上!”\r\n从2007年离任金山CEO后,他投资过UCweb、凡客、多玩、乐淘等十多家新锐创业公司,但熟悉雷军的人知道,他的野心应该远远不止做天使投资人。\r\n每个人心中的成功都有不同的定义,而在雷军眼中,“成功不是别人觉得你成功就是成功,成功是一种内心深处的自我感受。”而他坦承自己并不是成功者,也不认为自己是失败者,而“只是在追求内心的一些东西,在路上!”\r\n以下为雷军的经典语录部分整理:\r\n1、创新为什么这么少,因为我们社会缺少包容失败的氛围。很多大的创新,也是一两个小的点子开始的。',
blogTag:'',
blogUrl:'blog/static/',
isPublished:1,
istop:false,
modifyTime:3,
publishTime:4,
permalink:'blog/static/',
commentCount:0,
mainCommentCount:0,
recommendCount:0,
bsrk:-100,
publisherId:0,
recomBlogHome:false,
currentRecomBlog:false,
attachmentsFileIds:[],
groupInfo:{},
friendstatus:'none',
followstatus:'unFollow',
pubSucc:'',
visitorProvince:'',
visitorCity:'',
visitorNewUser:false,
postAddInfo:{},
mset:'000',
remindgoodnightblog:false,
isBlackVisitor:false,
isShowYodaoAd:false,
hostIntro:'',
hmcon:'1',
selfRecomBlogCount:'0',
lofter_single:''
{list a as x}
{if x.moveFrom=='wap'}
{elseif x.moveFrom=='iphone'}
{elseif x.moveFrom=='android'}
{elseif x.moveFrom=='mobile'}
${a.selfIntro|escape}{if great260}${suplement}{/if}
{list a as x}
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
{list a as x}
{if !!b&&b.length>0}
他们还推荐了:
{list b as y}
转载记录:
{list d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if x_index>4}{break}{/if}
${fn2(x.publishTime,'yyyy-MM-dd HH:mm:ss')}
{list a as x}
{if !!(blogDetail.preBlogPermalink)}
{if !!(blogDetail.nextBlogPermalink)}
{list a as x}
{if defined('newslist')&&newslist.length>0}
{list newslist as x}
{if x_index>7}{break}{/if}
{list a as x}
{var first_option =}
{list x.voteDetailList as voteToOption}
{if voteToOption==1}
{if first_option==false},{/if}&&“${b[voteToOption_index]}”&&
{if (x.role!="-1") },“我是${c[x.role]}”&&{/if}
&&&&&&&&${fn1(x.voteTime)}
{if x.userName==''}{/if}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回风口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