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宋代学者洪迈在简介及出生年月日

&&&&容斋随笔(繁体竖排,宣纸线装)
&580.00当当价
请选择配送地址
钻石会员自营订单满49元(含)免运费
其他会员自营订单满59元(含)免运费
不足金额订单收取运费5元起
商品问答(%s条)
当当价:&27.80
版 次:1页 数:全6册字 数:印刷时间:开 本:16开纸 张:宣纸印 次:2包 装:线装丛书名:国际标准书号ISBN:7所属分类:&&&
  本书是宋人洪迈撰写的一部著名笔记,是宋代也是中国古代笔记中的精髓。《容斋随笔》是个总名,其收录的内容包括《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五个部分,又名《容斋五笔》。
  该书为笔记,有轶文辑录,也有史料考证;有掌故荟萃,也有经验总结;有治国行政的宏论,也有养生健身妙道介绍,将资料性、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
  本书从中选出二百余篇,选取的标准侧重于知识性、借鉴性与可读性。注释力求简明准确。译文以直译为主,个别文字过简与艰涩之处,采用意译,避免由于文字过简直译出现失之衔接的现象,同时防止过多的附加叙述造成脱离原文的倾向,力求通顺流畅。
容斋随笔卷一 二十九则
六十四种恶口
五臣注文选
容斋随笔卷一 二十九则
六十四种恶口
五臣注文选
文烦简有当
十年为一秩
裴晋公禊事
司字作入声
乐天新居诗
唐人重服章
容斋随笔卷二 二十四则
漏泄禁中语
秦用他国人
田千秋郅恽
容斋随笔卷三 二十一则
儒人论佛书
冉有问卫君
俗语有所本
汉昭顺二帝
三女后之贤
贤父兄子弟
亲王与从官往还
张九龄作牛公碑
容斋随笔卷四 二十三则
温公客位膀
诗中用茱萸字
州县失故名
严州当为庄
容斋随笔卷七 十八则
孟子书百里奚
韩柳为文之旨
李习之论文
魏郑公谏语
洛中盱江八贤
容斋随笔卷八 十五则
店铺收藏成功成败萧何_百度百科
释 义 : 指西汉初期政治家,的丞相;比喻事情的成败都出于同一个人。出 处 : 宋·洪迈《容斋续笔·给韩信》:“信之为,实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之语。”
成败萧何语文释义
发 音 : chéng bài xiāo hé
为人告反,吕后预召,恐其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称陈?已破,给信曰:“虽病强入贺。”信入,即被诛。信之为,实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 之语。1、(1)被(2)就范,从命(3)的 、萧何的2、就与萧何计谋,让群臣皆去拜贺骗韩信入朝,他一来就马上被斩首。3、。意思:成功,是靠举荐的;失败,也是萧何谋算的现用来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4、对诛杀功臣,出卖朋友的不满,略有讽刺意味。
成败萧何历史京剧
成败萧何剧情简介
公元前206 年,建立汉朝,结束了华夏两百多年征战纷乱的局面,开创了一个历史新纪元。
与韩信,一代贤相名将,一双生死知己,依旧感悟着对方的生命脉动,踏入庄严肃穆的长乐宫。而此刻,一把象征君王尊严的“斩蛇剑”,已然高悬于他们的头颅之上。
钟离昧,项羽的旧部,来找韩信生死决战;陈,韩信的密友,贸然起兵造反,将韩信一次次推入绝境。用自己的才干、智慧甚至女儿的爱情及家族三百余口的生命,一次次地作着艰难的维护,直至被吕雉深夜召入宫中……
我们无法篡改历史,韩信死了,是把韩信召去的。是韩信去死吗?是让韩信去死吗?无论如何,韩信一定是卸去了世间的所有沉负,臻达于自在生命的最后境界。而呢?在他为汉室江山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里,是否还有如同一般的生命“自在天”呢?[1]
成败萧何获奖要目
2006年 首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榜首)
2007年 第十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
2008年 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新编历史类一等奖(榜首)
2008年 2008年度上海文艺创作优品
2009年 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2010年 2009年度上海文艺创作精品
2010年 第十三届“文华大奖”
2011年 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榜首)
2011年 2010年度上海文艺创作精品
2011年 中国戏曲学会奖
2011年 《成败》剧组获“工人先锋号”称号
成败萧何演职员表
出品人:孙重亮
策划人:单跃进 李海涛
制作人:单跃进 曾祖德
编剧:李 莉
导演:石玉昆
作曲:金国贤 续正泰 金乐华
舞美设计:薛殿杰 郑加杰
灯光设计:伊天夫 陈晓东
服装造型设计:秦文宝
副导演:王国建
文学编辑:冯 钢
打击乐设计:李朝贵 童青青
编舞:王玺龙 刘 涛 李笑阳 吴 媛
旦角容妆设计:康 恺
导演助理:张 磊
萧 何——陈少云
韩 信——安 平
吕 雉——郭睿玥
刘 邦——何 澍
萧静云——杨 扬
钟离昧——傅希如
内 侍——殷玉忠
樊 哙——陈 宇
陈 豨——李笑阳
老院公——刘长江
小太监——朱何吉 曹 晋
指挥:金乐华
司鼓:童青青
京胡:陈正伟
排练统筹:王国建
舞台监督:朱忠勇
剧务:周春光 李笑阳
场记:张丽华 李欣霖 [1]
.中国戏剧网[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题库系统分析,
试题“下面是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的《魏郑公谏语》,请与课文作比较...”,相似的试题还有: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13分)南公①某文所书皆建昌②南城人。曰陈策,尝买骡,得不可被鞍者,不忍移之他人,命养于野庐,俟其自毙。其子与猾驵③计,因经过官人丧马,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既售矣,策闻,自追及,告以不堪。官人疑策爱也,秘之。策请试以鞍,亢亢④终日不得被,始谢还焉。有人从策买银器若罗绮者,策不与罗绮。其人曰:“向见君帑⑤有之,今何靳?”策曰:“然,有质钱而没者,岁月已久,丝力糜脆不任用,闻公欲以嫁女,安可以此物病公哉!” 取所当与银器投炽炭中,曰:“吾恐受质人或得银之非真者,故为公验之。”曰危整者,买鲍鱼。其驵舞秤权阴厚整。鱼人去,身留整傍,请曰:“公买止五斤,已为公密倍入之,愿畀我酒。”整大惊,追鱼人数里返之,酬以直。又饮驵醇酒,曰:“汝所欲酒而已,何欺寒人为?”曰曾叔卿者,买陶器欲转易于北方,而不果行。有人从之并售者,叔卿与之,已纳价,犹问曰:“今以是何之?”其人对:“欲效公前谋耳。”叔卿曰:“不可,吾缘北方新有灾荒,是故不以行,今岂宜不告以误君乎?”遂不复售。而叔卿家苦贫,妻子饥寒不恤也。(选自洪迈《容斋随笔》)[注释]:①南公:即吕南公,北宋学者。 ②建昌:郡名,今江西南昌一带。   ③驵:音zǎng
,市场经纪人。 ④亢亢:指骡子的脊骨高。   ⑤帑:音
tǎng,库房。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4分)向
缘2.下列“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2分)A.自追及,告以不堪B.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C.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D.闻公欲以嫁女3.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其驵舞秤权阴厚整”中“其”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其子与猾驵计B.则或咎其欲出者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其孰能讥之乎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策请试以鞍,亢亢终日不得被,始谢还焉。5.危整对驵的态度是();事例中三人的共同品质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阅读下文,完成1-5题。曹马能收人心①曹操自击乌桓,诸将皆谏,既破敌而还,科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操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②魏伐吴,三征①各献计,诏问尚书傅嘏②,嘏曰:“希赏徼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司马师不从,击吴,军大败。朝议欲贬出诸将,师曰:“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悉宥之。弟昭时为监军,唯削昭爵。③讨诸葛诞于寿春,王基始至,围城未合,司马昭敕基敛军坚壁。基累求进讨,诏引诸军转据北山。基守便宜,上疏言:“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于势大损。”书奏报听。及寿春平,昭遗基书曰:“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将军深算利害,独秉固心,上违诏命,下拒众议,终于制敌禽贼,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④然东关之败,昭问于众曰:“谁任其咎?”司马王仪曰:“责在元帅。”昭怒曰:“司马欲委罪于孤耶?”引出斩之。此为谬矣!⑤操及师、昭之奸逆,固不待言。然用兵之际,以善推人,以恶自与,并谋兼智,其谁不欢然尽心悉力以为之用?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乃曰:“吾不用丰言,卒为所笑。”竟杀之。其失国丧师,非不幸也。 (选自《容斋随笔》,有删改) 【注】①三征:即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大将军胡遵、镇南大将军毋丘俭。②傅嘏:字兰石,魏雍州人。1.第②段“悉宥之”中的“之”具体指的是&&&&&&&& 。(用文中词语回答)2. 第①段中,曹操“破敌而还”后为什么奖赏“前谏者”?3.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文中的两个反面事例。(1)&&&&&&&&&&&&&&&&&&&&&&&&&&&&&&&&&&& &&&&&&&&&&&。(2)&&&&&&&&&&&&&&&&&&&&&&&&&&&&&&&&&&&&&&&&&&&&&&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魏讨伐吴失败之后,司马师认为过在自己,故拒听朝议,只责罚了其弟。B.讨伐诸葛诞时,王基要求进攻,但司马昭不同意,反让他引军转据北山。C.王基不听诏令,没有“迁移依险”,最终平定寿春,司马昭给予高度评价。D.作者认为袁绍杀死田丰直接导致了他失国丧师,突出了得人心的重要性。5. 题目中的“收”字耐人寻味,请结合文意,简要说明。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13分)南公①某文所书皆建昌②南城人。曰陈策,尝买骡,得不可被鞍者,不忍移之他人,命养于野庐,俟其自毙。其子与猾驵③计,因经过官人丧马,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既售矣,策闻,自追及,告以不堪。官人疑策爱也,秘之。策请试以鞍,亢亢④终日不得被,始谢还焉。有人从策买银器若罗绮者,策不与罗绮。其人曰:“向见君帑⑤有之,今何靳?”策曰:“然,有质钱而没者,岁月已久,丝力糜脆不任用,闻公欲以嫁女,安可以此物病公哉!” 取所当与银器投炽炭中,曰:“吾恐受质人或得银之非真者,故为公验之。”曰危整者,买鲍鱼。其驵舞秤权阴厚整。鱼人去,身留整傍,请曰:“公买止五斤,已为公密倍入之,愿畀我酒。”整大惊,追鱼人数里返之,酬以直。又饮驵醇酒,曰:“汝所欲酒而已,何欺寒人为?”曰曾叔卿者,买陶器欲转易于北方,而不果行。有人从之并售者,叔卿与之,已纳价,犹问曰:“今以是何之?”其人对:“欲效公前谋耳。”叔卿曰:“不可,吾缘北方新有灾荒,是故不以行,今岂宜不告以误君乎?”遂不复售。而叔卿家苦贫,妻子饥寒不恤也。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注释]:①南公:即吕南公,北宋学者。 ②建昌:郡名,今江西南昌一带。   ③驵:音zǎng ,市场经纪人。 ④亢亢:指骡子的脊骨高。   ⑤帑:音 tǎng,库房。【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4分)向&&&&质&&&&果&&&缘【小题2】下列“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2分)A.自追及,告以不堪B.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C.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D.闻公欲以嫁女【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其驵舞秤权阴厚整”中“其”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其子与猾驵计B.则或咎其欲出者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其孰能讥之乎【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策请试以鞍,亢亢终日不得被,始谢还焉。【小题5】危整对驵的态度是&&&&&&&&&&&&&&&&&&&&&&&&&&&&&&&&&&&&;事例中三人的共同品质是 &&&&&&&&&&&&&&&&&&&&&&&&&&&&&&&&。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宋人洪迈使金事迹考论--《史学月刊》2006年07期
宋人洪迈使金事迹考论
【摘要】:南宋著名文学家、学者洪迈曾于绍兴三十二年奉命出使金朝,因未能完成使命,归国后遭到御史弹劾并被罢职。后来一些笔记小说据此发挥,把洪迈描述成一名贪生怕死、丧权辱国的外交官员,并利用诗词创作进一步加以丑化。而根据当时的可靠史料记载,洪迈在对金外交活动中,有着杰出的表现,大节不亏。他归国后遭到弹劾的根本原因是南宋在孝宗继位后对金政策发生了根本转变。罢斥洪迈,其实质在于否定宋高宗制定的妥协投降式的外交路线,在整个事件中,洪迈实际上是高宗的替罪羊。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K245【正文快照】:
~~宋人洪迈使金事迹考论@沈如泉$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南宋著名文学家、学者洪迈曾于绍兴三十二年奉命出使金朝,因未能完成使命,归国后遭到御史弹劾并被罢职。后来一些笔记小说据此发挥,把洪迈描述成一名贪生怕死、丧权辱国的外交官员,并利用诗词创作进一步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包伟民;魏峰;;[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黄纯艳;[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邱鸣皋;[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张邦炜;[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程妮娜;[J];史学集刊;2000年02期
庄华峰,王建明;[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吴晓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赵永春;厉永平;;[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周玲;[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喻学忠;[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巩本栋;;[A];2003中国上饶辛弃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蒋晓城;;[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胡燕;[D];四川大学;2007年
金生杨;[D];四川大学;2007年
唐瑛;[D];四川大学;2006年
沈如泉;[D];四川大学;2006年
甘玲;[D];四川大学;2007年
张金梅;[D];四川大学;2007年
王永波;[D];四川大学;2006年
张秋娟;[D];暨南大学;2007年
王小珍;[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卢向国;[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苏爱梅;[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吴宇;[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黄蓉;[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唐丽丽;[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吕永;[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周源;[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邓晓琼;[D];湘潭大学;2007年
袁轩;[D];南昌大学;2007年
徐燕;[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李永丽;[D];四川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白山;;[J];读书;1983年05期
孙菊园;;[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1期
程宇;[J];广东社会科学;1984年02期
成善楷;[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4期
张白山;;[J];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04期
朱友华;[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漆侠;[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薛亚康;[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4期
李剑国;;[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3期
刘振娅;[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常晓雁;;[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程国赋;;[A];唐代文学研究(第七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八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张祝平;;[A];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徐晓望;;[A];朱熹与武夷山学术研讨会专辑论文集[C];2004年
邝健行;;[A];中国李白研究(2005年集)——中国李白研究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徐兴无;;[A];第二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经富;[N];中国文物报;2002年
原所贤;[N];上海中医药报;2002年
;[N];中国商报;2002年
程建平;[N];华东旅游报;2003年
谢文彦;[N];江西日报;2003年
;[N];中国邮政报;2004年
张克;[N];黑龙江日报;2004年
惠建斌;[N];科学时报;2004年
张梦阳;[N];中华读书报;2004年
原所贤;[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菁;[D];武汉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关冰;[D];宁夏大学;2004年
王才新;[D];南昌大学;2005年
于国华;[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姚海英;[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韩怡华;[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丁雅;[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晒书节_百度百科
晒书节,汉族之一。康熙年间学者满腹经论,他在六月初六这天袒肚露胸晒太阳,谓之晒书。却被微服出巡的康熙看见,后经交谈和面试,封为翰林院检讨,负责撰修明史。此后,读书人都要在这一天晒诗书,晒字画,系成“晒书节”。
晒书节晒书的历史
“历代之书籍,莫厄于秦,莫富于隋唐”(《宋史艺文志》,中华书局,l977)。隋唐藏书虽在宋代以前称富,但官方的晒书之举却少见于史料。国家图书的掌管历来由秘书省负责,唐代至武则天“光宅元年九月五日改(秘书省)为麟台”(《唐会要秘书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从现有史料可知,晒书被官方重视的时代始于宋代,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曝书会”。而曝书会“依麟台故事”而举行(宋陈骏《南宋馆阁录》卷6,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那么由此上推,唐代应该有曝书之事。
有关宋代曝书会的情况,宋人的笔记中已有记载,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1云:“秘书省岁曝书则有会,号曰曝书会,侍从皆集,以爵为位叙。元丰中,鲁公为中书舍人,叔父文正公为给事中,时青琐班在紫微上,文正公谓馆阁曝书会,非朝廷燕设也,愿以兄弟为次,遂坐鲁公下。是后成故事,世以为荣。”(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另据南宋洪迈《容斋四笔》、南宋陈骥《南宋馆阁录》和南宋逸名《南宋馆阁续录》等书记载,宋高宗绍兴、宋孝宗淳熙以及宋宁宗庆元年间都有“曝书会”这样的文化活动。综合起来看,宋代曝书会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其一,由掌管图书的秘书省主持,由临安府具体承办。其二,曝书会的时间多在七月五、六、七三日。但真正的晒书时间有时拖得很长,如绍兴十四年五月七日,用秘书郎张阐的建议:“本省年例人夏曝晒书籍,自五月一日为始,至七月一日止。”时间之长达两月之久。其三,每年拨给专款,金额从三百贯到一千贯不等。其四,参与者有身份限制,但一般都不会完全相同。如绍兴十三年(1143)要求侍从、台谏、正言以上及前馆职、贴职皆赴;而淳熙五年(1178)N要求侍从、给舍、台谏、正言以上及馆职、前馆职、帖职、寄职,赴坐者四十八人;淳熙十一年则有侍从、台谏、两省官、前馆职官并合预坐。其五,与会者的名单要刻石留念。由“两渐转运司计置碑石,刊予会者名衔”,秘书省所设房舍之“拜阁待班之所”,“内设金漆椅、桌四,外设青布缘荻帘。后有便道通史院,内藏绍兴十六年、十七年、二十九年、三十年曝书会,乾道九年丞相齐国公群玉题名石刻在焉”(《南宋馆阁录省舍》)都是明证。其六,会期安排酒食宴会并有赏赐。如“国朝儒馆,仍唐制,有四:曰昭文馆,曰史馆,曰集贤院,曰秘阁。……地望清切,非名流不得处……至崇宁、政、宣以处大臣子弟姻戚,其滥及于钱谷文俗吏,士大夫不复贵重。然除此职者必诣馆下拜阁,乃具盛筵,邀见在三馆者宴集,秋日暴(曝)书宴皆得预席”(宋洪迈《容斋四笔卷第一三馆秘阁》,上海古籍出版社.—619页)。绍兴二十九年闰六月的曝书会“早食五品,午会茶果,晚食七品。分送书籍《太平广记》、《春秋左氏传》各一部,《秘阁》、《石渠》碑二本,不至者亦送”。其七,需要曝晒的内容很多,涉及图画、古器、琴砚等物,大致情况如下:“是日,秘阁下设方桌,列御书图画。东壁第一行古器,第二、第三行图画,第四行名贤墨迹,西壁亦如之;东南壁设祖宗御书,西南壁亦如之。御屏后设古器琴砚。道山尚堂并后轩、着庭皆设图画。开经史子集库、续搜访库,分吏人守视。”从相关史料南宋多于北宋的事实来看,似乎南宋比北宋更重视晒书。何以如此?其中原因主要是南宋都城杭州地处东南,潮气很重,晒书在当地历来是一种习惯性的活动,官方亦然。
宋代如此,元代也同样有晒书之事。如元王士点撰《秘书监志》有相关的记载:“至元十五年(1278)五月十一日,秘书监照得:本监应有书画图籍等物,须要依时正官监视,子(仔)细点检曝晒,不致虫伤渑变损坏外,据回回文书就便北台内,令鄂都玛勒一同检觑曝晒。”(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代时官方藏书的管理至呈松弛之势。弘治、正德时,皇室的藏书已到了“阁臣词臣,俱无人问及,渐以散佚”的境地,对此清代学者朱彝尊曾指出:“考唐宋元藏书咸极其慎重,献书有赉,储书有库,勘书有员,曝书有会。至明以百万卷秘书,顾责之典籍一官守视,其人皆赀生,不知爱重……百年之后无完书矣。迄万历乙巳……校理遗籍,惟地志仅存,经典散失,寥寥无几……有识者惟有抚卷浩叹而已。”(《经义考》卷294,《万历重编内阁书目》按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其实明代不少有识之士注意到这一严重现象,提出了搜集图书和整理藏书的建议,如弘治年间大学士邱溶一再呼吁恢复宋代仲夏曝书之例,以便保存好图书。邱溶的上疏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建议,明孝宗也表示赞同,可惜最后并未付诸实施。这恐怕也是导致明代图书散佚的因素之一。
清代入关以前建都盛京(今沈阳),入关迁都北京后,盛京作为陪都仍然藏有许多典籍,晾晒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沿用:“盛京内务府尊藏典训、宗器,二百馀年,宝守维谨,屡有增加。……敬典阁上层供奉九代圣容,凡九箱;《行乐图》四箱,每岁春秋二分由陪京大臣恭晾。”(清钟琦《皇朝琐屑录》卷4,《中国野史集成续编》第27册,巴蜀书社,页)文渊阁是明清时期官府重要的藏书之所,其中藏书的管理相对来说比较完善。清代特设文渊阁职,大致相当于前代的秘书省,其中有文渊阁直阁事,共有满汉六人,是具体事务的负责人:“掌典守厘辑之事,以时与校理轮番入直。凡春秋曝书则董率而经理之。”(《历代职官表》卷25,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代前期官府藏书制度健全、管理到位,为当时蓬勃兴旺的图书编纂事业带来了极为良好的先决条件。
文渊阁的藏书管理到清代中期及以后则大不如前,尽管晒书制度犹存,但晒书之日往往就是图书被盗之时,“清初武英殿版书籍,精妙迈前代。版片皆存贮殿旁空屋中,积年既欠,不常印刷,遂为人盗卖无数。……文渊阁每年伏日例日晒书一次,十馀日而毕。直阁学士并不亲自监视,委之供事下役等,故每晒一次,必盗一次。亦有学士自盗者,惟所盗皆零本,若大部数十本者,不能盗也。究其弊,皆以国为私之病。不公诸民而私诸官,不知官流转无定者也,民则土著占籍累世不迁者也。观东西洋各国博物院藏书楼等,皆地方绅士管理之,不经官吏之手,故保存永久焉”(坐观老人《武英殿版之遭劫》,《清代野记》卷中,巴蜀书社,页)。原本通过晒书来进行维护的善本书籍,却被某些“以国为私”的官吏、学士趁机盗取,从而会导致图书的散佚。由此看来.晒书存在利和弊,其根源不在于晒书制度,而是在于晒书之人。[1]
晒书节晒书的方法
关于晒书,《西游记》第一百回里有这样一段有趣的故事:唐僧师徒被通天河的老鼋幌落入水,上岸又避过风、雾、雷、电的劫扰后,发现经包已湿,于是“太阳高照,却移经于高崖上,开包晒晾”,然而“不期石上把佛本行经沾住了几卷,遂将经尾沾破了。所以至今本行经不全,晒经石上犹有字迹”。向阳的高崖成了“晒经石”,民间类似这样的传说和地方还有不少。只是,在大石上晒书,若石面粗糙不平,也往往会损伤图书。所以,晒书不能将图书胡乱堆放,应讲究一定的方法。
唐代陆龟蒙晒书有“晒书床”,他在《袭美以公斋小宴见招因代书寄之》诗中写道:“早云才破漏春阳,野客晨兴喜又忙。自与酌量煎药水,别教安置晒书床。”(《全唐诗》卷624,中华书局,1960)这个“晒书床”到底形制如何,已不得而知,但结合图书的特殊性来看,应该是颇为讲究的,它大致就是一种木制支架或木台,晒书时将图书等置放于上。
宋司马光也颇谙晒书之法。司马光于熙宁四年(1071)居洛,六年买田二十亩于尊贤坊北,辟以为园。其中为堂,聚书出五千卷,命之日读书堂(司马光《传家集》卷71、卷3,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宋费衮在《司马温公读书法》一文写道:“司马温公独乐园之读书堂,文史万馀卷,而公晨夕所常阅者,虽累数十年,皆新若手未触者。常谓其子公休曰:‘吾每岁以上伏及重阳间,视天气晴明日,即设案几于当日所侧群书于上,以曝其脑。”’由此司马温公的书保存得很好,“年月虽深,终不损动”(《梁溪漫志》卷3,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而清代江苏藏书家孙庆增在《上善堂藏书记要曝书》中的晒书之法尤为详实:“曝书须在伏天,照柜数目挨柜晒,一柜一日。晒书用板四块,二尺阔,一丈五六尺长,高凳搁起,放日中,将书脑放上,两面翻晒。不用收起,连板台风口凉透,方可上楼。遇雨,台板连书入屋内,阁起最便。摊书板上,须要早凉。恐汗手拿书,沾有痕迹。收放人柜亦然。人柜亦须早,照柜门书单点进,不致错混。倘有该装订之书,即记出书名,以便检点收拾。曝书秋初亦可。汉唐时有曝书会,后有继其事者。余每慕之,而更望同志者效法前人也。”(见《中国历史藏书论著读本》,526页)晒书之法如此谨细,惜书之情如此真诚,着实令人钦佩。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藏书条件不断改善,藏书技术不断提高,晒书(曝书)这一古老传统在现代社会渐趋消失。不过古人的晒书之举足以给我们深刻的启示,现今看到一些人无意或有意地损毁图书之举,不禁让人想起宋代大哲学家邵雍所言:“虫蠢书害少,人蠧书害多。虫蠹曝已去,人蠹当如何?”(《曝书吟》,《击壤集》卷1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在邵雍看来,虫蠹对于图书的损害比人为造成的毁损要小。但愿我们能从历史上的晒书之举中激发出更多的爱书之情,不再成为损毁图书的“人蠹”。
晒书节晒书与晒书节
1、康熙年间,著名学者朱彝尊满腹经,他在六月初六这天袒肚露胸晒太阳,谓之晒书。被微服出巡的康熙看见,后经交谈和面试,封为翰林院检讨,负责撰修明史。此后,读书人都要在这一天晒诗书,晒字画,就叫作“晒书节”。这是晒书节的一种说法。
2、在电视剧《李卫当官》中,人四月四日晒书的事儿,就是把四月四日当作晒书节。
3、清人潘平隽在《六月六日晒书诗》中写道:“三伏乘朝爽,闲庭散旧编。如游千载上,与结半生缘。读喜年非耋,题惊岁又迁。呼儿勤检点,家世只青毡。”我们看到了读书世家(“青毡”),长辈领着子女晒书的情景,历历如在眼前。
4、据史料记载在汉时农历七月七,如果阳光明媚,人们便会拿出自己的藏书进行翻晒,防止虫蛀,七月七这一天也约定俗成地成为了“晒书节”。且据“七月七日出谷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世说新语·排调》)可见古人是七月七日才晒书的。也有人把这个故事转嫁到、身上。如说李时珍一生喜爱读书,注重实践,医术高超,救死扶伤尊为“医中之圣”。他的家乡有一名庸医,虽不学无术,却常常假装斯文,购买了许多医书,以此来炫耀自己。有一年梅雨季节刚过,庸医命家人将藏书统统搬到院子里晒。他在院子里踱着方步,看着摊开满满一院子的各种古典医书,洋洋得意,趾高气扬此情此景正巧被路过的李时珍碰见,一向待人宽厚、不露锋芒的李时珍,一时兴起,便解开衣襟,靠在庸医院子里的靠椅上,袒胸露腹,晒起了太阳。庸医一见,莫名其妙,惊奇地问道:“您这是做什么?”李时珍说:“我也是在晒书呵。”庸医问:“先生的书在哪里呀?”李时珍拍拍自己的肚皮,一本正经地说:“我的书都装在肚子里了。庸医听后,知道李时珍是在告诚自己不能因为有钱藏书面目空一切,惭愧地满脸通红且有所悔悟地说:“对!对!对!腹有诗书气自华!腹有诗书气自华!”
5、晒书节源于晒龙袍。也叫名曰“晒伏”。谚语云:“六月六,家家晒红绿”;“六月六,家家晒龙袍”。为什么将晒衣物称之为晒龙袍呢?在有这样一个传说:清朝的乾隆皇帝在扬州的巡行路上遭逢大雨,淋湿了外衣,又不便借百姓的衣服替换,只好等天晴后将外衣晒干,这一天正好是六月六日,故而有晒龙袍之说,扬州也就有了“龙衣庵”这个地名。
6、六月六日,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传说:唐玄奘西天取经归来,不慎将经书掉落海中,捞起来晒干方得保存,因此佛寺便在这一天翻检曝晒寺中所藏的经书。在古代的,一些信佛的妇女,每年此日便到寺庙中去翻经念佛,说是翻经十次,来生可转作男身。有《西游记》为证,但传说应该早于《西游记》成书时代。
7、有学者考证,最早的六月六日,名叫(读“况”)节,贶,是赐赠的意思。此节起源于宋代。宋真宗赵恒是一个非常迷信神仙的皇帝,有一年的六月六日,他声称上天赐予他一部天书,并要天下的百姓相信他的胡言,乃钦定这天为。他还在脚下的建造了一座恢宏的殿堂,名之为。但此节毕竟行之不远,逐渐泯灭了,代之而起的是“晒伏”。讲究实用的老百姓,利用这一天的好太阳,晒衣服被褥,晒书籍字画;甚至有些地方还给家养的猫狗洗澡,戏之为“六月六,猫儿狗儿同洗浴”。
.新华日报.[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宋八大家简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