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人物春节看花市 林伯渠渠的身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由国务院办公厅、新闻出版署批准并发证,新华通讯社主办,以中、英文两种版本在北京和香港同时向国内各省市及海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开发行。国务院办公厅曾发文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创刊以来,在国内外的影响日益扩大,已成为反映社会主义中国的改革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综合性年鉴&是了解中国、研究中国、投资中国的权威工具书和重要决策参考。
青松伴忠骨 红枫映丹心――追忆红色女特工朱枫烈士--中国年鉴网
  左图:7月14日,“朱枫烈士骨灰安放仪式”在浙江宁波镇海烈士陵园举行。孙培坚摄 /右图:朱枫和子女在一起。(资料图片)制图:梁昌杰
  7月14日清晨,浙江宁波,镇海烈士陵园。翠柏苍松,庄严肃穆;挽歌低回,动人心魄。聚集在陵园中的官兵、干警、学生、群众代表等数百人,怀着激动的心情等待着这一刻――流落在外60年的朱枫烈士,今天将魂归故里!
  7时30分,朱枫烈士的女儿朱晓枫手捧母亲遗像,儿子朱明手捧母亲骨灰,缓缓从灵堂走出,一步一步,拾阶而上,走向高高的革命烈士纪念塔广场。
  从仅存的那些老照片上看,朱枫娴静端庄。或短发,或盘着髻,或素面朝天、或身着华丽的旗袍,这位出身于宁波镇海名门的朱四小姐,举手投足沉静、优雅。即使在1950年6月被押赴台北马场町刑场时,面色憔悴的朱枫,目光也是坚毅的。
  朱枫,一个为中华民族独立自由献出热血和生命的巾帼英雄,因为工作在隐蔽战线,牺牲60年后,她的名字、她的事迹才广为流传。她曲折而传奇的生命轨迹,不但没有因为岁月的尘封而褪色,反而如饱经风霜的枫叶,红于二月花。
  朱枫1905年出生于富商之家;1921年进入宁波女子师范学校读书。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她是游行示威带头学生之一,那是她参加民族革命的起点。1927年,她远嫁奉天;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因为不愿当亡国奴,举家返回镇海。不料,一路奔波,次年其夫病逝。
  1937年7月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经历了国恨家仇的朱枫全身心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姨母买了一套大房子,办工艺传习所,专门教授从上海、南京返回的青年学生学习各种技能。她组织了三个货郎担,卖货募集经费;还拿出自己的收藏品拍卖,所得同样作为抗日经费。因为多才多艺,姨母亲自上街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等。”朱枫的外甥女顾倬云回忆。这期间,朱枫结识同为抗日救亡奔走的朱晓光,两人结为伴侣。
  “从民族革命到抗日救亡,姨母逐步形成了一个崇高的理想、一个坚定的信念,就是让国家富强、统一。同时,她有坚定的战斗意志、无私的奉献精神。”顾倬云评价。
  为革命,朱枫一次又一次捐出个人资产,被誉为“红色钱柜”。朱枫的女儿朱晓枫介绍,1938年初,党领导的武汉新知书店经费严重不足,朱枫听说后,慷慨捐款500元。1939年初,为帮助台湾爱国志士李友邦筹建“台湾抗日义勇队”,朱枫又捐资800元,“那时我们每个队员每个月生活费才2元。”朱晓枫说。隔年,新知书店又遇物资不足,朱枫把祖传的3克拉钻戒变卖为3200块大洋,捐给书店买纸张。
  对同志,朱枫关心备至。在朱枫故居“憩园”收藏着一件蓝灰色的旧毛衣,记录了一段感人故事。1937年,朱枫送一位刚出院的同志从上海转移到香港。上船后,看到这位同志在海风中瑟瑟发抖,朱枫立刻跑到女厕所,脱下身上的毛衣,让那位同志穿上。从此,这位同志一直保存着这件毛衣,1990年,转赠给朱家后人。“她对朋友也一样,听说你到寒冷的地方工作,她会连夜织一双厚毛袜给你。”顾倬云感叹。
  “我母亲始终无私地奉献,奉献的不仅是财产,还有生命。”朱晓枫说。朱枫先后经历过两次入狱。1944年10月,在“同丰商行”工作的朱枫,被捕后关押在日本沪西宪兵的牢房中。在残酷刑审下,朱枫坚贞不屈,最后被组织营救出狱。次年春,朱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也是从那时起,朱枫被调到华中局,从事党的情报工作。
  此后数年,从上海到香港,朱枫机警应变、严谨细致,出色地完成了组织交办的各项工作。1949年11月,新中国已经成立,在香港的朱枫怀着激动的心情,等待回家欢庆胜利,这时,她又接到党的指示,到台湾执行秘密任务。一边是与家人团聚,享受胜利的喜悦;一边是冒险犯难,深入虎穴,朱枫毅然选择了后者。她在家信里写道:“这个时候,个人的事情暂勿放在心上,更重要的事应该先去做。”
  到台湾后,朱枫很快与中共台湾工委书记蔡孝乾接上了头,随即又与吴石将军取得联系。几天后,朱枫按照预定方案,在基隆码头将手中一批重要情报交给中共华东局情报部特别交通员手中。不料,1950年2月,由于蔡孝乾叛变,朱枫在当时尚未解放的舟山定海被捕――此地距离她的家乡镇海,仅一水之隔。这是朱枫第二次被捕,她吞金自尽,没有成功。严刑与利诱,朱枫都不为所动。6月10日,朱枫与吴石将军等4人,高呼革命口号,英勇就义,年仅45岁。
  一直翘首以盼的家人,没想到等来的是噩耗。“母亲没能和我们团聚,也没有看到解放后的新中国,也没有过上一天自由幸福的太平生活。”朱晓枫说。
  朱晓光没有等到朱枫英灵返乡的这一天。在他心中,朱枫是一个怎样的女子呢?朱枫的儿子朱明说:“父亲最常讲的是母亲救他的经历。”1940年,“皖南事变”后,朱晓光被关进“上饶集中营”。当时,他身染重病,只能躺在地上等死。不料,有一天,朱枫化名周爱梅,扮成一位富家小姐前来探监。为什么化名“爱梅”,因为朱晓光也称“梅郎”。身入险境,朱枫谈笑晏晏,从容淡定,“中队长搞不清我母亲的身份,又收了母亲的礼,就对父亲特别照顾。”此后,朱枫又相继两次探望慰问,并设法营救。1942年春,朱晓光等人成功越狱,逃至浙南深山密林,与前去接应的朱枫会合。
  朱枫给朱晓光留下的最后一张照片摄于1949年10月――朱枫准备启程去台湾前夕。今天,这张照片背后的字迹依然清晰:“她已深深体验着:‘真实的爱’与‘伟大的感情’,从此,将永远快乐而健康!”
  60年后,朱枫终于魂归故里。“我一直想到会有这一天,因为国家和人民不会忘记她。”朱晓枫说着,轻轻举头,碧空如洗:“妈妈在天之灵,今天应该很满足。”
  愿这位怀着“真实的爱”与“伟大感情”的奇女子安息!(孙立极)
:链接中国年鉴,载入国家史册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由国务院办公厅、新闻出版署批准并发证,新华通讯社主办,以中、英文两种版本在北京和香港同时向国内各省市及海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开发行。国务院办公厅曾发文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创刊以来,在国内外的影响日益扩大,已成为反映社会主义中国的改革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综合性年鉴&是了解中国、研究中国、投资中国的权威工具书和重要决策参考。
刘少奇的坐功--国家年鉴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在2009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上正式提出的。但是,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而努力的相关探索与实践,实际上,在党成立后就逐步地开始了。而进入土地革命战争中后期,特别是进入抗日战争时期后,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水平也日益提高,在这方面的实践也日益自觉和成熟。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做出了多方面的宝贵贡献。不仅如此,他还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成为全党的楷模。
  刘少奇的“坐功”在党内是有名的
  有人说,在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中,刘少奇是一个性格色彩最为平淡的人物。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刘少奇也有鲜明的个性,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酷爱学习,异常勤奋。在数十年不平凡的革命生涯中,他从不懈怠,始终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手不释卷,阅读思考。
  萧劲光曾在上海外国语学社和莫斯科东方大学与刘少奇两度同窗。刘少奇的好学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在回忆录中写道:
  我们到上海后,认识了少奇同志。他比我们先到上海,也和我们一起学俄文。我和弼时同志到俄文班不久,就加入了工读辅助团。少奇同志是我们这个组织的负责人之一。他为人正直、富有革命理想,办起事来很认真,学习也很刻苦。到了莫斯科东方大学后,少奇同志当时一心扑在学习和工作上。上午他和我们一起学俄文,下午又一起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有时在一起刻钢板,印传单;有时到工厂联络,做些宣传工作;有时做工。遇有纪念日,就参加游行,在前面举旗竿的多是我们这些人。我们除学习俄文外,每个星期天还学习马列主义,主要请人来讲演。少奇同志几乎没有个人爱好,从不闲聊天,也不随便上街。我们不住在一起,但看到他的时候,多是在学习俄文、阅读《共产党宣言》、思考着中国革命问题。
  从苏联回国后,刘少奇便投身于革命的洪流,并一直担任重要的领导职务,工作繁忙,但他从来没有放松过看书学习。据在他身边工作的武新宇回忆:刘少奇多年来养成了每天读书、写作到深夜的习惯,对重要的问题常常到院子里踱来踱去,反复思索。晚上我们睡了,他还在院子里散步,然后再去写东西。常常我们一觉醒来,他的屋里还亮着灯。
  刘少奇的卫士长李太和回忆道:
  少奇同志担任国家主席之后,国事活动非常繁忙,正常情况下一天要工作十七八个小时,遇上开会或其他特殊任务,每天只能睡眠两三个小时,有时还要连轴转。他的时间观念是分秒必争,但他的工作也很有规律。每天起床后,先让秘书报告有什么急件和活动安排,然后浏览当天的报纸,早饭后如果没有别的活动,就开始批阅文件或写东西,一直到第二天清晨两点钟左右才离开办公室,回到寝室也不马上睡觉,常常是盘腿坐在床上看当天的国内外参考资料。有时一看就是两三个小时,不说别的,就是盘腿坐在床上看资料这一点,大家都十分钦佩。有些年轻警卫说:“少奇同志那么大年纪,还能盘腿坐几个小时,我们这么年轻也比不上啊。”他们不知道,这是少奇同志在战争年代长期练就的本领。少奇同志在办公室工作时,思想高度集中,有时我们进去,他都不知道。所以,除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来电话或中央有其他重要通知须马上向他报告外,一般不太急的事,都是利用他吃饭和散步时报告的。
  刘少奇的“坐功”在党内是有名的,有时他坐着读书,可以一连几个小时动也不动,进入一种陶醉、忘我的境界。在刘少奇看来,学习是一种信仰,一种责任,一种享受,是生活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始终不断的学习,使他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成了知识渊博的人。熟悉刘少奇的当年印度驻华大使向别人这样介绍刘少奇:“刘少奇首先给人一个平凡的表面印象。5分钟的谈话展示了这个人具有极严格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很快地看出问题的核心并能作出有力和周密的简练回答。”
:链接中国年鉴,载入国家史册您当前的位置正文
日,毛泽东、朱德及党中央、西北局、边区政府负责人亲临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在这里向一位&自辛亥以来&&总是站在革命的最前线&的&革命老战士&的六十寿辰表达了最真诚的祝贺。这位老战士,就是正逢虚龄六十,时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的林伯渠。
林伯渠,原名林祖涵,湖南临澧人,日生。早年加入同盟会、中华革命党,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革命活动,在革命实践中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1921年1月经李大钊、陈独秀介绍加入上海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我党最早的一批党员之一。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林伯渠参加了南昌起义。1933年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财政部部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7年冬至1948年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对陕甘宁边区的巩固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1937年起,多次担任国共谈判的中共代表,后又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积极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新中国建立后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1954年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日病逝于北京。
林伯渠是中国共产党德高望重的领导人之一,也是严以律己、廉洁奉公的楷模。他曾在自己的日记中醒目地写道:一、遵守党章党纪。二、戒骄傲自满。三、必须有系统地进行监督。四、加强马列思想教育。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林伯渠总是跟着进步的方向走,在危难的关头,总是和广大人民站在一起。林伯渠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质得到了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由衷的敬仰和爱戴。
频道·精选新闻生活综艺
评价: -->
新闻24小时点击排行榜
党史人物本月点击排行
黑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黑ICP备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805077本网法律顾问:黑龙江孟繁旭律师事务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由国务院办公厅、新闻出版署批准并发证,新华通讯社主办,以中、英文两种版本在北京和香港同时向国内各省市及海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开发行。国务院办公厅曾发文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创刊以来,在国内外的影响日益扩大,已成为反映社会主义中国的改革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综合性年鉴&是了解中国、研究中国、投资中国的权威工具书和重要决策参考。
粟裕参加革命父亲受牵连:被迫装成叫花子亡命--中国年鉴
  核心提示:这弄得他原本还算殷实的家道凋零,也备受牵连,被迫装成要饭的叫花子,四处亡命,风餐露宿,最后在躲躲藏藏间忧病而死,年仅四十三岁。
本文摘自《名将粟裕珍闻录》,作者:张雄文,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
  粟家人早先似乎并没有把这个传说当回事。
  粟裕日哭着喊着落地的时候,他的父亲,一个落片树叶怕打头,老实巴交的不第秀才,没见过那些“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月不变”的神秘异象,做梦也不敢想儿子有出将入相、飞黄腾达的一天。
  他大概只想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景:家里有一间瓦房,几亩良田,柴米不缺,衣食无忧。
  这其实也算是很有雄心有抱负的:敢于脚踏实地奔小康,提前一百年完成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宏伟目标。
  有了这一念头,他自然也就不想儿子有朝一日做什么“土匪”,讨那碗血淋淋的刀口下的饭吃。尽管山上到处是匪,一家人看起来活得还挺滋润自在,左邻右舍还挺羡慕的。
  因此,他只规规矩矩给儿子起了个名儿:继业。
  然而,令这个秀才始料不及的是,儿子成人后,非但没有承继家业,经营小康之家,反而真做了政府大张旗鼓全国通缉、死活不论、务必捉拿归案的“土匪”。
  这弄得他原本还算殷实的家道凋零,自己也备受牵连,被迫装成要饭的叫花子,四处亡命,风餐露宿,最后在躲躲藏藏间忧病而死,年仅四十三岁。
  粟裕生长于“匪窝”,难免喜欢“匪事”。
  家里有个长工阿陀,虽然憨厚,却崇尚绿林之道;虽然口吃,却偏偏能说会道,一肚子离经叛道、曲折离奇的故事。
  工余饭后,阿陀就给小自己十来岁的少爷,绘声绘色地说剑侠也就是“土匪”的故事。
  他说,有个“草上飞”功夫了得,能日行千里,夜行八百。轻功尤其厉害,飞檐走壁,身轻如燕,能在轻柔的草尖上借力飞奔,比梁山好汉神行太保戴宗还厉害。
  粟裕就睁大双眼,津津有味地听着,眼前彷佛出现了一个穿黑色紧身衣的“飞毛腿”,一闪就过去了,只留下一道模糊的矫健黑影。
  一个故事当然不过瘾。不几天,被粟裕“纠缠”不过,阿陀又开始滔滔不绝说起另外一个“土匪”:这好汉叫“一枝梅”,武功高强,剑术精妙,行无定踪。他最有好汉的气魄,坐不改姓,行不更名,除霸惩恶之后,一定要在墙上画一枝梅花,然后才不慌不忙远走高飞。
  死个把人倒无所谓,反正不是自己。官府要员们震怒的是这种明目张胆的挑衅,简直是欺人太甚。是可忍,孰不可忍?因此,他们不惜代价,派出高手四处捉拿,但就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看不到“一枝梅”的影儿。
  老百姓可就高兴极了,无不奔走相告,拍手称快,也额手相庆。
  粟裕听着,不免就有些幽幽神往。
  他暗地里想,长大以后,也要做这样神奇的侠客,飞檐走壁,神出鬼没,“路见不平一声吼”,专门帮扶那些有冤无处伸,有苦无处诉的老百姓。
  这个早在明代《二刻拍案惊奇》就有记载的传奇人物“一枝梅”,主要活动在苏州一带。
  似乎是冥冥中的某种缘分,多年后,粟裕带领他的队伍来到了江苏,做起了大日本皇军通缉令里的“土匪”,并在苏中建立了“汉高祖的关中”,成为了他“一生中最愉快的时期”。
  要做侠客,当然得有真本事。粟裕因此又成天缠着阿陀,嚷求拜师学艺。
  阿陀不是剑侠,也没做过土匪,但既然生活在“尚武”的“匪窝”,功夫上也就略知一二。别人面前不敢说,更不敢轻易卖弄,少爷这里却还是可以指点指点,当一回师父的。因此他就瞒着老爷粟裕的秀才父亲,偷偷答应了。
  侠客的“基本功”首先是不在于如何打赢别人,而是跑赢别人。这与井冈山的山大王朱聋子“不要会打仗,只要会打圈”的主张是一致的。阿陀无师自通,也很懂这一秘诀。
  他就先教粟裕练“飞毛腿”:用布袋子装满沙子,捆在小腿上,每天按时跑跳,苦练“逃跑”功夫。
  粟裕一丝不苟地遵照师训,起早贪黑,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常常是汗流浃背,腰酸腿疼,却劲头十足,不知疲倦,以致“寒尽不知年”。
:链接中国年鉴,载入国家史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春节看花市 林伯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