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柴静的雾霾之柴静雾霾穹顶之下下你记住了那些话语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544|回复: 6
【转】看了柴静的雾霾调查 我们能做什么?
&成长值: 14085群组:&
日,从央视辞职的记者柴静推出了她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不到一天时间,传遍全网,成为数亿人手机朋友圈中热谈的话题。
看完柴静的雾霾调查,不经想起我的家乡。那里曾因发现一种矿物质而建市,整个城市也因它而养活。很多人感激它,它让几万人有了工作。
那里没有高楼,最高的就是耸立在远处的几个大烟囱,隔三差五冒着浓浓的黄烟堂而皇之的吐向天空,风一吹刺鼻的酸味弥漫整个小城,后来才知那是二氧化硫,一氧化硫…
想来长辈们也担忧,只是有一种说不明的习惯罢了。
近年频频从父亲那里得知,一些家里的长辈或朋友已过逝,五六十岁的年龄,原因多是肝癌或肺癌!人们都说那几个高耸的大烟囱,也许就是罪魁祸首!
这是发生在我家乡的事儿,你呢?
苍穹之下,同呼吸共命运,咱们来说说你那儿的环境吧。
空气还好吗?有雾霾吗?有浓烟吗?还是青山绿水吗?
畅所欲言,让我们一同呼吁加快环境治理步伐,也许改变不了世界,那就改变我们吧!
该贴已经同步到
识途老马, 积分 544, 距离下一级还需 456 积分
识途老马, 积分 544, 距离下一级还需 456 积分
多老百姓来说,又能怎么样呢?不能不喝水,也不能不呼吸。
&成长值: 3745
少开车,少造固废
这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大家都要加油
识途老马, 积分 528, 距离下一级还需 472 积分
识途老马, 积分 528, 距离下一级还需 472 积分
少开私家车,多坐公交车
汗血宝马, 积分 4163, 距离下一级还需 837 积分
汗血宝马, 积分 4163, 距离下一级还需 837 积分
发展宁可慢一点
加鞭快马, 积分 14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0 积分
加鞭快马, 积分 14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0 积分
过年回家经过化工厂,各种排放,各种焚烧,整个天都是灰蒙蒙的
&下次自动登录
用其他账号登录:
马后炮化工mahoupao.net·免责声明
马后炮化工提供网上进行化工学习和交流平台,谢绝讨论政治敏感话题,所有个人言论并不代表本站立场,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不对其內容负任何责任。马后炮化工是非营利性化工交流网站,旨在进行个人化工学习和交流。论坛部分文章和资料均从网上搜集整理,由热心网友自由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只做为交流学习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法律后果自负。目的是发扬自由与共享的互联网精神,条件许可请支持正版。如您(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更改或删除。谢谢合作!站长联系QQ:,客服联系QQ: Email:admin#mahoupao.net
Powered by内容字号:
段落设置:
字体设置:
精准搜索请尝试:
柴静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的恐怖传播力
来源:作者:魏武挥责编:刀马
一我微信通讯录有3000个link,不算很多,但也不能说很少。柴静的《穹顶之下》,的的确确把我的朋友圈给刷了屏,真的,周六一上午,十条里有八条在发这个。如果说刷朋友圈还只是我的社交圈,那么在整个舆论场上,电视媒体人武卿在周六晚九点半的时候给出了这样一则数字:柴静纪录片《穹顶之下》21点13分播放量统计腾讯:3596万,34935条评论优酷:481万,10835条评论乐视:325万,46条评论搜狐:95万,261条评论土豆:36万,2380条评论凤凰:24万,9条评论爱奇艺:1.8万,21条评论很惊人。这个片子有点像纪录片,印象里如此惊人传播量的纪录片,这两年大概也就是央视的《舌尖上的中国》了吧――但后者是有央视加持的,而且,是一个庞大的摄制机构。二这个片子有点像纪录片。写下这句话的时候,我的确犹豫了一下,因为很难给这个片子以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归类。个人演讲?100分钟的个人演讲还能吸引很多人从头到尾(包括我)把它看完,而且演讲人的语调除了最后略路提高一点声音外,一直是如此平静。这种个人演讲,几乎没怎么见过。深度调查?嗯,其实最像深度调查,但电视台很少做这样长时间的深度调查节目,纸媒上上万字的深调并不少见,但用这样一种多媒体的方式呈现,纸媒嘛,没干过。纪录片?这个其实很牵强,这个片子可以说7-8成都是镜头对着一个演讲人,哪有这么拍纪录片的。这个片子,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前媒体人现在在创业的风端(吴蔚)这样说:几乎用上了所有最新的新媒体呈现手段,TED式演讲、信息可视化、Flash动画、移轴摄影、无人机拍摄……哦,他是在江湖中最神秘的微信群之一:四番群里说这句话的。这个群的神秘之处在于只有40个人,名额满了除非踢走一个绝不加新人。三柴静用一种深度调查的方法,配合多年央视工作经历练就的底线能力,以视频语言+个人演讲,将之表达出来,她的主题内容又是事关每个人生存,也就是马斯洛需求中的最底层。上述这段话,涵盖了穹顶之下传播之道的方方面面。四很多人说柴静的这个片子很震撼。我倒没这种感觉。我的一个朋友在朋友圈里这样说:没看过,也不明白雾霾这件事又什么可调查的?这么多年了,之前的其它调查也许都不完整,多有缺失。但,就那么一点不完整的有认真治理过吗?雾霾这种事儿不缺调查,缺的是决心!某种角度讲,他其实没怎么说错。柴静没有披露什么关于雾霾你所不知道的危害,而且,关于雾霾的成因,柴静也没有拿出什么鲜为人见的事实――真的,很多东西很多人都知道。所以,没什么可震撼的。柴静不是以一个挑战者的身份出现的。这话的意思是,她这个视频,我个人以为,是政治正确的。柴静是以一个建设者的身份出现的。100分钟的视频,她所触及的根本性东西是两条:其一,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有,但执行不严,因为环保部门没有“牙齿”。其二,能源行业应该放开,这样我们才能得到更清洁更环保同时并不耽误发展的新能源。这就是多年央视历练的底线能力――吴蔚甚至还发现了柴静频频使用“三年以来”这样的前缀。这样的细节都被他发现了,佩服。所以,我的那位朋友还是说错了。决心有,怎么下?这是操作性的问题。也许有人是知道的,但柴静的贡献在于,她让更多人知道了。媒体人,本来就是干这个的。五柴静的个人演讲能力,在这个视频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她没有呐喊过,唯一一次提高嗓门,也是在视频的最后那几分钟她作为一个文艺青年(或中年)的本性暴露。大部分时间,她一直很平静。这种娓娓道来的演说,更容易吸引理性的人――呐喊则比较容易吸引感性的人。而环保这个议题,需要的是理性。因为环保说到底是一个平衡问题:人类的发展,都是以破坏自然为代价的,只是,如何少破坏一点,如何在发展和不破坏中取得平衡。环保的本质,不需要极端主义,也不是少数极端分子能够完成的。柴静的这种本色出演,和视频内容,是密切相关的。柴静用她的女儿的故事开始,平静地讲完了一个半小时,叙事的建构能力极佳。有人像我推荐了一本书,名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kindle版有售,不过10块钱,值得学习一下。六说到她女儿,这个片子可能会有争议的地方是:个人代入感太重。这和传统的媒体伦理不符。传统的媒体伦理要求:记者首先是做新闻的记者,而不是做人的记者。所以,硬新闻(像这种环保话题一般都是硬新闻)的传统标准手法是:记者需要做的事是,旁观者、记录者,而不是亲历者。事实上,柴静在这个议题上,一向争议很大。柴静过往的很多作品,是走亲历者路线的。她会在最后成型的作品中,嵌入自己的东西--一种不好听的说法是,夹带私货。柴静在自己的作品中显露太多,13年甚至还引发过一场批评。批评者中的一位是凤凰卫视的一位著名主持人,或者说,著名记者。但问题在于,硬新闻在这个时代,的确大众不爱看。有一些好的硬新闻作品,读来晦涩难懂――说难听点,叫“不说人话”,最终,大众的注意力还是被吸引到那些不那么硬的但绝非主要的细节上。这种事,屡见不鲜。而且,柴静的这场演讲,明显是练过的。这话的意思就是,她是一种“表演”。这让正统的媒体伦理又受不了了,记者怎么可以表演?七柴静这个作品,真的很难叫“新闻作品”,虽然它的内核其实是深度调查。这次柴静更“过分”,这个作品是以她个人演讲完成的。片中大部分的镜头都是她个人。在举到一些数字的时候,她还反复强调,我和你们一样,看不懂。这样的叙事手法,在标准的传统硬新闻里,你什么时候见过?报道者自己都搞不懂的事,还好意思拿出来说?但这样的手法,有效。一下子缩短了传受双方的距离感。你很难去要求受众都是专业的。更何况,在雾霾这个议题上,每个人都是亲历者。柴静在演讲中有句很煽情的话,叫“同呼吸共命运”。煽情归煽情,但百分百是事实,一点不夸张。柴静这个片子所引发的巨大的传播量,以及,也许可能有的治理措施上的改变,说明作品有效,起到了该起到的作用。不过,这个时候,捍卫者们可能又要说了:程序必须正义。八所以,柴静的作品,最好的归类方式是:演讲。这是一场时长超过100分钟的个人演讲,当然,后面有很多人的贡献。正如片尾拉出来的密密麻麻的鸣谢名单。个人演讲?这算不算自媒体了?柴静还说过,这是她和雾霾的私人恩怨,“自”的味道十足。人民网在和柴静的专访中,最后提了一个问题:你是成立了个人公司制作节目吗?柴静回答说:没有。这次只是个人调研,播出也是公益的。有理由相信,柴静还会就这个话题继续努力下去。但自媒体不自媒体的这种标签,已经不重要了。讨论柴静算不算自媒体,我个人都会觉得有些无聊。九最后一个话题。柴静这个视频,对媒体运作有什么可借鉴的?很难讲。必须注意到,这是一个百万级别的投入,历时至少有一年――根据柴静的自述。这样的成本,若是抱着公益的心态,还算好。柴静那本书大卖,也是她能自筹经费得以投入的重要前提。但如果抱着商业的心态,真的要掂量掂量。但柴静的方式方法,是值得学习的。有些议题――尤其是事关最广泛的公众利益,可能需要很长时间的采访,本身也投入不菲。如果换一种形式表达出来,是不是能够起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十再多说一个细节前央视人王凯注意到的,在整部片子里,你可能听到过笑声,但你从来没听到过掌声。这是一个前媒体人,或者说,骨子里依然是个媒体人的柴静的克制。观看地址:
相关文章|||||
软媒旗下软件:|||||||
IT之家,软媒旗下,国内顶级IT科技门户网站。
Copyright (C)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鲁ICP备号&专访柴静:“人去做什么,是因为心底有爱惜”人民网记者:你告别央视之后,为什么选了雾霾这么一个题材?柴静:这不是一个计划中的作品,当时因为孩子生病,我辞职后打算用相当的一段时间陪伴她,照顾她,所以谢绝了一切工作邀请。照顾她过程中,对雾霾的感受变得越来越强烈,整个生活都被它影响了,加上全社会对空气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关心,职业训练和母亲本能都让我觉得应该回答这些问题: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所以就做了这个调查。人民网记者:你怎么想到公之于众的?柴静:一开始没有想要公开,只是自己找资料,找专家问,想解开一些迷惑。我调取了十年来华北上空的卫星图片,可以看到空气污染早已存在。我就在北京生活,怎么没意识到?我找了奥运空气质量保障小组组长唐孝炎院士,她提供给我2004某个月的PM2.5数据曲线,相当于今天的严重污染,首都机场也关闭了,只是当天新闻报道是雾。可见当时整个社会对空气污染缺乏认识。我深感作为传媒人的一员,也有责任,因为当时我在北京,但我浑然不觉。我做过不少污染报道,总觉得好象看到烟筒,看到厂矿才会有污染,所以生活在一个大城市里就无知无觉。人都是从无知到有知,但既然认识到了,又是一个传媒人,就有责任向大家说清楚。不耸动,也不回避,就是尽量说明白。因为如果大家低估了治理的艰巨和复杂,容易急,产生无望的情绪。如果太轻慢,不当回事,听之任之,更不行。所以尽可能公开地去说明白,也许可以有很多人象我一样有改变,为治理大气污染做一点事。人民网记者:你以前也做过很多污染报道,并且被评为环保部2007年度“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这次与你以往报道有何不同?柴静:这些年我做过的一些污染报道,但都是就事论事,停留在监督某些排污企业和地方政府GDP冲动上,我自己也停留在一种“要发展还是要环保?”的简单思维方式上。这次拉开时空,对过去的问题再回访,再思考这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产业现状,看到它们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我感觉环保与经济发展并无冲突。大气污染并不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恰恰需要更充分的市场化改革才能解决这一问题。环保不是负担,而是创新的来源,可以促进竞争,产生就业,拉动经济。国际治理污染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第一,政府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让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主要力量。第二,政府不可或缺,必须通过制订政策,严格执法,来保证市场竞争的公正公平,优胜劣汰。这两点都与我国当前改革的方向一致。&崔永元:《穹顶之下》唯一作用是启蒙《穹顶之下》唯一的作用就是启蒙。柴静的纪录片可能是她职业生涯中很重要的一步,但对于国家雾霾治理可以忽略不计。——央视前知名主持人崔永元接受澎湃新闻时采访对柴静纪录片《穹顶之下》对治霾的具体功效感到悲观。他也提问,如果柴静作为媒体人通过一部纪录片让所有人都明白了雾霾的原因是什么,那你说我们要那些(政府)部门干嘛用啊?”&柴静“穹顶下”的话语冲击波(联合早报网专稿——孙伟伦整理)前天,中国中央电视台前知名记者柴静《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纪录片前天在网络平台上线,通过讲述自己刚出生的女儿可能因雾霾而患肿瘤,被迫接受手术的故事入手,围绕“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进行了一系列实地调查拍摄。纪录片一出,激起社会对大气污染现状的空前关注和不满,也将使治理污染成为明天开始的中国两会(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年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显示在自媒体时代,体制外舆论对中国政治与社会的影响将越来越大。根据中国媒体《新闻晨报》的报道,约100分钟的视频上线不到1天,各网络平台累计播放超过3500万次,与之比较,热门美剧《纸牌屋》第二季开播时,一周点击只有2000万上下。《中国日报》报道,新浪微博上,”#柴静雾霾调查#“是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纪录片在中国引起的关注,成了外媒所关注的焦点。中国国内外媒体纷纷对纪录片为何能引起关注进行分析。■ 纪录片对政策与金融市场的效应有些报道指出,纪录片已经获得政府官员的关注,而且在两会开会之际,环保课题将成为关注焦点。《纽约时报》报道,截至目前,视频似乎躲开了政府的监管,甚至更有政府官员表示这将是改变环保政策的契机。报道指出,官媒《人民日报》是首个刊登有关《穹顶之下》有关报道的媒体之一。《联合早报》也指出,昨天下午,两天前刚被正式任命为环保部部长的陈吉宁举行媒体座谈会,对柴静表示感谢及敬佩。陈吉宁坦承,中国今天面对的恐怕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环境挑战,这部纪录片所引起的热议反映了在新媒体时代政府、社会、媒体之间怎样互动,怎样共同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一起解决中国面临的重大环境挑战问题。这或许也是环保股在纪录片上线后的首个交易日上,集体大涨的背后原因。中国网财经报道,柴静主导拍摄的《穹顶之下》引起全社会对于环保激烈讨论,A股市场上,由此产生的“柴静概念股”也不出意外的引发市场极大关注。股市今早(2日)开盘,环保股尤其是空气治理相关个股强势高开,菲达环保、先河环保、聚光科技等十余只个股涨停。华尔街见闻网也报道,环保股今早集体爆发,整个板块大涨逾6%,而对降息较为敏感的金融股、地产股涨幅有限。板块上, 环保工程大涨6.7%,燃气水务、仪器仪表紧随其后,证券板块仅涨2%,房地产涨幅也只有1%。巨丰投顾网报道指出,借助于互联网传播工具,柴静可谓是一炮走红,在此背景下,以环保为主题的概念股有望横空出世。因全国两会下周召开,两会概念将成为下一个风口。多家机构预计,环保将成为全国两会的热门话题,节能减排无疑将促进节能环保上市公司的发展,环保股有望在羊年迎来投资的好时机,也或许是股票大涨的原因。■ 对纪录片所提出的质疑其中,曾是中央电视台记者的柴静所拍摄制作的《穹顶之下》不在电视上播放,而是在网络媒体平台上引起关注,凸显出两种媒体形式的矛盾。美国《纽约时报》报道,中国对互联网上的内容有诸多限制,而《穹顶之下》的内容对政府政策提出质疑。虽然网友仍可以观看纪录片,但到了星期天傍晚,许多网站已经开始把网站首页有关《穹顶之下》的标题取下来。《德国之声》报道,曾在微博中引起诸多争议的方舟子也参与了这一讨论,他在推特Twitter上发文写道:”……既然官媒都支持,为何不在央视任职时做这样的节目,不是更有资源可用吗?还不用自费。“美国《大西洋月刊》指出,在正常情况下,这类视频很快就会从网络上小时,但是纪录片至今已有1亿多次的点击率,更获政府官员的赞扬。评论表示,《穹顶之下》之所以没有被封,是因为题材被包装成针对烟霾进行深入调查与分析的影片,而不是一种呼吁观众采取行动,进行改变的视频。另外,视频所设计的题材是个公认的问题,因此如果要从网上取下这则视频来避开这方面的讨论,难以执行。一些网民认为柴静是因为背后有官员撑腰,《穹顶之下》才得以在网络上获得广泛关注。《德国之声》报道,点赞叫好之外,片子也引起了一些质疑之声。&@yiyansheng&说到&这个片子很抓人,人人关心雾霾。……但看完总觉有点不对劲。喜欢拿人罚款替人闭眼的环保部门扬眉吐气,成为最无奈的救世主;失去保护伞面临重新洗牌的中石油罪大恶极,成为最大反派。雾深沉&。方舟子也表示:&片子里采访了环保部前部长,新任部长也力挺该片,这也许是利益所在。环保部那些官老爷没什么权力时就爱瞎折腾,掌大权了还了得。中国缺的是像美国环保署那样的专业、权威、不受地方管辖的机构。&树大招风,这则纪录片引起广泛关注,也从而引来多方面的质疑。《联合早报》报道,除了引来公众关注雾霾外,柴静的纪录片也挑起中国民间不同意见人士间的争论甚至骂战。一些网络意见领袖、学者和网民在赞扬柴静的公民精神、公民责任的同时,指斥政府无能、官员腐败和官媒无用;也有人认为柴静纪录片以煽情为手段,意在妖魔化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还有人爆料柴静是个“老烟民”加“高龄产妇”,自己辞职到美国生孩子,却将孩子的病因推给中国雾霾,难以令人信服。香港《南华早报》也报道,一些学者对纪录片的新闻价值提出质疑。他们表示,柴静是在女儿患有良性肿瘤后,决定对雾霾展开调查,但在纪录片中没有将两者之间的前因后果确凿地联系起来。她也没有很好地把纪录片中所提到的心脏问题病例上升,与空气污染联系起来。报道引述北京大学新闻学教授吴靖的说法表示,柴静是用了女儿的病情,来掩盖她”不科学“的调查。不论如何,纪录片所代表的是一种舆论契机。它激发了社会、政府官员的舆论与反省。现在下一步要走的就是,如何使用这舆论来迫使企业也献出一份力,用这舆论来推动国家地方政策,和企业运作模式的一些改变。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这纪录片访问了多名政府官员,让它具有说服力。比如,一名官员表示,中国燃油标准落后,是因为企业代表在制定燃油标准与政策的政府委员会上有很大的说话权。而柴静在纪录片就尝试以一个每个人都能理解的情感——爱——来呼吁大家不能旁观眼前的污染,必须开始做出改变。柴静说道:“……将来有一天,我将离开这世界,但是我的孩子还在其中生活,这个世界就与我有关,所以我才凝视它,就像我凝视你;所以我才守护它;就像我守护你。”
我来说两句
loading...柴静“穹顶下”的话语冲击波_尹小小空间_天涯博客
小小世界,谁与说话?
今日访问:[$DayVisitCount$]
总访问量:871998
开博时间:
博客排名:1446
(11546)(1340)(159)(352)(962)(249)(762)(367)(2361)(536)(1472)(567)(293)(627)(1051)(509)
(730)(1201)(664)(619)(645)(650)(481)(796)(855)(506)(606)(524)(473)(158)(399)(669)(739)(322)(105)(10)(25)(103)(44)(48)(46)(14)(3)(6)(3)(1)(2)(2)(1)(13)(14)(7)(1)(1)
  柴静&穹顶下&的话语冲击波
联合早报/special/zbo/story206
&(视频截屏)
(视频截屏)
(视频取自YouTube。优酷视频请点击这里。)
(联合早报网专稿&&孙伟伦整理)前天,中国中央电视台前知名记者柴静《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纪录片前天在网络平台上线,通过讲述自己刚出生的女儿可能因雾霾而患肿瘤,被迫接受手术的故事入手,围绕&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进行了一系列实地调查拍摄。
纪录片一出,激起社会对大气污染现状的空前关注和不满,也将使治理污染成为明天开始的中国两会(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年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显示在自媒体时代,体制外舆论对中国政治与社会的影响将越来越大。
根据中国媒体《新闻晨报》的报道,约100分钟的视频上线不到1天,各网络平台累计播放超过3500万次,与之比较,热门美剧《纸牌屋》第二季开播时,一周点击只有2000万上下。《中国日报》报道,新浪微博上,&#柴静雾霾调查#&是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纪录片在中国引起的关注,成了外媒所关注的焦点。中国国内外媒体纷纷对纪录片为何能引起关注进行分析。
■&纪录片对政策与金融市场的效应
有些报道指出,纪录片已经获得政府官员的关注,而且在两会开会之际,环保课题将成为关注焦点。
《纽约时报》报道,截至目前,视频似乎躲开了政府的监管,甚至更有政府官员表示这将是改变环保政策的契机。报道指出,官媒《人民日报》是首个刊登有关《穹顶之下》有关报道的媒体之一。
《联合早报》也指出,昨天下午,两天前刚被正式任命为环保部部长的陈吉宁举行媒体座谈会,对柴静表示感谢及敬佩。陈吉宁坦承,中国今天面对的恐怕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环境挑战,这部纪录片所引起的热议反映了在新媒体时代政府、社会、媒体之间怎样互动,怎样共同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一起解决中国面临的重大环境挑战问题。
这或许也是环保股在纪录片上线后的首个交易日上,集体大涨的背后原因。
中国网财经报道,柴静主导拍摄的《穹顶之下》引起全社会对于环保激烈讨论,A股市场上,由此产生的&柴静概念股&也不出意外的引发市场极大关注。股市今早(2日)开盘,环保股尤其是空气治理相关个股强势高开,菲达环保、先河环保、聚光科技等十余只个股涨停。
华尔街见闻网也报道,环保股今早集体爆发,整个板块大涨逾6%,而对降息较为敏感的金融股、地产股涨幅有限。板块上,&环保工程大涨6.7%,燃气水务、仪器仪表紧随其后,证券板块仅涨2%,房地产涨幅也只有1%。
巨丰投顾网报道指出,借助于互联网传播工具,柴静可谓是一炮走红,在此背景下,以环保为主题的概念股有望横空出世。因全国两会下周召开,两会概念将成为下一个风口。多家机构预计,环保将成为全国两会的热门话题,节能减排无疑将促进节能环保上市公司的发展,环保股有望在羊年迎来投资的好时机,也或许是股票大涨的原因。
■&对纪录片所提出的质疑
其中,曾是中央电视台记者的柴静所拍摄制作的《穹顶之下》不在电视上播放,而是在网络媒体平台上引起关注,凸显出两种媒体形式的矛盾。
美国《纽约时报》报道,中国对互联网上的内容有诸多限制,而《穹顶之下》的内容对政府政策提出质疑。虽然网友仍可以观看纪录片,但到了星期天傍晚,许多网站已经开始把网站首页有关《穹顶之下》的标题取下来。
《德国之声》报道,曾在微博中引起诸多争议的方舟子也参与了这一讨论,他在推特Twitter上发文写道:&&&既然官媒都支持,为何不在央视任职时做这样的节目,不是更有资源可用吗?还不用自费。&
美国《大西洋月刊》指出,在正常情况下,这类视频很快就会从网络上小时,但是纪录片至今已有1亿多次的点击率,更获政府官员的赞扬。
评论表示,《穹顶之下》之所以没有被封,是因为题材被包装成针对烟霾进行深入调查与分析的影片,而不是一种呼吁观众采取行动,进行改变的视频。另外,视频所设计的题材是个公认的问题,因此如果要从网上取下这则视频来避开这方面的讨论,难以执行。
一些网民认为柴静是因为背后有官员撑腰,《穹顶之下》才得以在网络上获得广泛关注。
《德国之声》报道,点赞叫好之外,片子也引起了一些质疑之声。"@yiyansheng"说到"这个片子很抓人,人人关心雾霾。&&但看完总觉有点不对劲。喜欢拿人罚款替人闭眼的环保部门扬眉吐气,成为最无奈的救世主;失去保护伞面临重新洗牌的中石油罪大恶极,成为最大反派。雾深沉"。方舟子也表示:"片子里采访了环保部前部长,新任部长也力挺该片,这也许是利益所在。环保部那些官老爷没什么权力时就爱瞎折腾,掌大权了还了得。中国缺的是像美国环保署那样的专业、权威、不受地方管辖的机构。"
树大招风,这则纪录片引起广泛关注,也从而引来多方面的质疑。《联合早报》报道,除了引来公众关注雾霾外,柴静的纪录片也挑起中国民间不同意见人士间的争论甚至骂战。一些网络意见领袖、学者和网民在赞扬柴静的公民精神、公民责任的同时,指斥政府无能、官员腐败和官媒无用;也有人认为柴静纪录片以煽情为手段,意在妖魔化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还有人爆料柴静是个&老烟民&加&高龄产妇&,自己辞职到美国生孩子,却将孩子的病因推给中国雾霾,难以令人信服。
香港《南华早报》也报道,一些学者对纪录片的新闻价值提出质疑。他们表示,柴静是在女儿患有良性肿瘤后,决定对雾霾展开调查,但在纪录片中没有将两者之间的前因后果确凿地联系起来。她也没有很好地把纪录片中所提到的心脏问题病例上升,与空气污染联系起来。报道引述北京大学新闻学教授吴靖的说法表示,柴静是用了女儿的病情,来掩盖她&不科学&的调查。
不论如何,纪录片所代表的是一种舆论契机。它激发了社会、政府官员的舆论与反省。现在下一步要走的就是,如何使用这舆论来迫使企业也献出一份力,用这舆论来推动国家地方政策,和企业运作模式的一些改变。
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这纪录片访问了多名政府官员,让它具有说服力。比如,一名官员表示,中国燃油标准落后,是因为企业代表在制定燃油标准与政策的政府委员会上有很大的说话权。
而柴静在纪录片就尝试以一个每个人都能理解的情感&&爱&&来呼吁大家不能旁观眼前的污染,必须开始做出改变。
柴静说道:&&&将来有一天,我将离开这世界,但是我的孩子还在其中生活,这个世界就与我有关,所以我才凝视它,就像我凝视你;所以我才守护它;就像我守护你。&
雾霾纪录片热播&北京环保局12369举报热线暴增240%
发表时间:&20:39:32
关键字:&12369环保热线12369举报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
随着柴静的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热播,12369环保热线接听量也出现骤增。北京市环保局就表示,从前天晚上8时到昨天下午6时,热线接听量比近日同时段骤增240%,大部分以咨询为主,包括12369热线的职责、受理流程、雾霾形成原因及环保部门所做的工作等。
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北京市环保局获悉,自2月28日20时起,12369热线电话量骤增。2月28日20时至3月2日9时,北京市12369环保投诉举报咨询中心共接到公众来电1456件,比近日同时段增加240%。
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公众来电主要内容为:核实12369热线真伪及职责范围;了解北京雾霾污染原因和环保部门所做工作等;反映环境污染问题,要求现场处理并回复结果。对于公众咨询的事项,均已当场解答;对于受理的投诉举报事项,已按照属地管理和分级负责原则,当天即转交市环保局和区县环保局环境执法部门办理,环境执法部门根据公众提供的线索,将依法依规处理。
近两天,柴静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热播,与之相关的话题在微信朋友圈、微博、网站论坛里持续刷屏,再一次引起了人们对环保问题的思考与热议。纪录片中&在路上看到冒黑烟的柴油车,试试拨打12369电话举报&给观众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北京青年报记者昨天从市环保局获悉,从前天晚上8时到昨天下午6时,12369环保热线接听量比近日同时段骤增240%,大部分市民群众以咨询为主,问题包括12369热线的职责、受理流程、雾霾形成原因及环保部门所做的工作等。除此以外,纪录片中一段动画短片的制作方&自然之友&的官网昨天也被&刷瘫痪&,不少网友在微博上留言询问如何加入环保组织成为志愿者、怎样给蓝天实验室捐款。
纪录片播出当晚迎首个接听高峰
&听说12369热线挺管用,以前不知道,我想核实一下,这个电话是干吗的?&随着柴静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的热播,不少市民群众拨通了12369环保热线,咨询或反映环境问题。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昨天告诉北青报记者,纪录片是2月28日正式播出的,当天晚上8点开始,12369热线便迎来了接听高峰,一直持续到半夜。昨天早上8点左右,又有大量市民群众拨打电话,短时出现了占线的情况,直到中午前后接听量才有所减少。据统计,从前天晚上8时到昨天下午6时,12369环保热线共接听来电973个,比近日同时段增加240%。市环保局还专门增加了接线人员数量,应对接听高峰。
据介绍,市民拨打电话主要集中咨询三类问题,包括12369环保热线的职责、环境污染问题的处理流程、雾霾形成原因及环保部门所做工作。
去年大气污染投诉量占比超七成
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市12369环保投诉举报咨询中心成立于2006年5月。环保部门通过12369热线,传递环保政策法规和导向信息,了解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公众也可以通过12369热线反映环境诉求、意见和建议,参与环境治理,并进行监督。环保部门将分析处理投诉举报信息,转办、跟踪投诉举报案件并反馈处理结果。
从12369热线的举报情况,可以看出近年来市民群众越来越关心空气污染问题。据统计,去年全市环保系统受理环境污染投诉举报与信访事项达到4.2万件。其中占比最大的是大气污染问题,达3.3万件,占受理总量的70.7%,与2013年同期相比增长了76%。
在收到公众投诉举报后,环保部门会按照属地管理和分级负责原则,当天转交市局和区县局环境执法部门。环境执法部门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在最短时间内到现场调查,并依法依规处理。对于一般的投诉举报案件,环境执法部门在调查过程中与群众保持沟通。在依法调查处理结束后,在规定期限内及时答复群众。
那12369的电话该如何拨打?攻略如下:
什么是12369?
全国统一的环保举报热线电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发现环境污染或者生态破坏事项时,可以通过拨打12369环保举报热线电话向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举报和请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法处理。
官网:http://www./
如何拨打12369?
&直接拨打(如跨地区需要加区号),接通的将是拨打电话时所在地的环保部门局,属于24小时接通电话。
&如果打不通可以向上一级进行投诉,或者上本地环保局查询其他投诉热线(文章后方附其他举报路径)
举报的程序是?&看到污染拍照留下证据(避免口说无凭)&拨打12369&向接线员说清楚所举报的污染事件的时间、地点(参考物或地理坐标)、排污情况描述(切忌夸张描述或描述不清晰,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描述周边有哪些生产企业,告知企业名称)&跟接线员确认你举报污染信息
&向接线员提出希望在15个工作日内回复处理结果的要求
举例:你好,是我XX地市民,我在今天上午10:00发现XX县(市)XX工业园的XX企业(全称)的烟囱在排放黑色浓烟,且有刺激性的气味,我已经拍照,请你们来处理一下,现在还在排放。
如果要提供照片怎么办?
&向接线员索要接收照片的电子邮箱或告诉接线员可以登录指定网络地址查看
如何确定环保部门是否处理了我的投诉?&方法1:在投诉之后第二天继续拨打12369询问投诉的处理进展。
&方法2::可以在15个工作日后向所举报的环保局提交依申请公开投诉问题处理情况回复。(如何依申请公开可以百度查询)
什么样的投诉处理情况怎样才算合格?
根据《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环保部门应当公开经调查核实的公众对环境问题或者对企业污染环境的信访、投诉案件及其处理结果;
可以要求公开内容包括核实情况,处理的时间,处理的结果,如涉及排污还需要公布污染物与排放数据。部分要求整改的处罚还应该公布整改后验收情况。
各地情况可不同,请参考:http://219.143.244.187:8888/Hotline/show/vCBB3RZ5m9aMotf50wr5tArnpvZqyxjB1DrjrfZoutQZxM__.html
我投诉了是否会被报复?
不会。环保部门不得泄露举报人信息,并且建议举报人不要与污染企业直接进行接触。
还有哪些常见的环境污染投诉渠道?
&环保局的官方微博。有部分地区环保局已经开通官方微博回应市民的投诉,如在四川已经开通并在运行的有@四川环保&@成都环保&@青羊环保等等
&本地环保厅(局)的官方网站、政府门户网站的书记信箱、市长信箱均可以进行投诉
&本地市政热线,如成都的12388市政热线。
&如遇举报内容不属于12369职责范围内,可以询问应该属于哪个部门管理
&如当地12369不能确定属于哪些部门管理则可以咨询本地环保厅
&认真对待环境污染投诉,不恶意投诉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学习环保法等相关的法律,不是受害者才需要学习
&经常性的登陆当地环保局的官网查询了解本地环境动态,履行监督的权利与义务
标签&&&&雾霾柴静北京环保局
本文链接:/society/_310763_s.shtml
来源:北青报等&|&责任编辑:梁福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柴静雾霾穹顶之下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