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ong15相机怎么调节电脑清晰度清晰度

&主题:介绍一种定量测试镜头与相机系统清晰度的土方法,几种典型镜头、相机测试数据及分析。
&[ 主题管理员: bigeyes ]
泡网分: 26.162
注册: 2003年11月
先说说测试的目的:
我们不是测试爱好者,测试是为了更深入了解手里的器材特性,更好地实现以下两个目的:
1.为追求画质,尽可能合理利用手里的器材等各方面条件,合理设置拍摄参数,达到现有条件最高画质。
2.为追求便利,在满足画质要求下限的前提下,合理降低器材、参数等苛刻要求,达到提高拍摄便利性增加可玩度。
再说说题目:
土方法:就是我们业余条件可以搭建可以实现的方法,而非严格实验室环境条件下的方法。方法虽然土,但是简单方便,与实验室结果也较接近,具有实用价值。
定量测试:就意味着是用数据说话,可重复验证的,非主观比对实拍图片的比较方式。因此比拍报纸拍图片更精细,可排除人为主观感觉的误差。
几种典型镜头、相机测试数据及分析:这个不光是指我做的测试,影友都可自行测试手里的器材发上来验证和比对,大家可以共同分析,总结出典型相机、镜头的最佳使用条件和方法等有用的结论意见,供影友们参考。
好了,废话不说了,进入正题吧!
测试系统的几大要素:
1.标准测试板;2.标志尺板;3.照明灯具;4.相机;5;镜头;6;快门线(可用升反光板自拍代替);7.支撑系统。
说说我的标准测试板,是采用市售的硬板纸材料印刷图板,有效图面高度是34.3mm。内部有好多图案线条等,我对这个图板没有太多研究,好多都不明白代表什么意义和做什么测试项目。我需要的主要是其中的收敛型分辨率测试线,分垂直和水平两个线束,用于测试5-20。这个数字代表的意义还不太清楚,有了解的老师请做指教。
常见的数码系统在满幅拍摄的前提下,这个收敛线最密的20都是清晰可见的,无法达到测试数据精细比较的目的。因此,在旁边设置一根标志尺板,上面标示出2倍高度的标志线尺,这样把2倍高度拍摄成满幅时的收敛型分辨率测试线就变成了2倍标示数值,即,原来的5-20变成了10-40的分辨率收敛线。
好了,先说到这里,都来试试吧,看看手里的器材能拍到什么程度!
拍的时候要注意,最好边拍边记,分别尝试直接手拍、快门线拍、升反光板拍、慢门拍、快门拍、大光圈拍、最佳光圈拍、小光圈拍、手持拍、防抖拍、上架子拍等等。你会发现,结果会令你很兴奋、很惊讶,很多结果是大大出乎自己的想象的。
先上一张测试图板和标尺的组合图。后面还有更多精彩,敬请指教及参与。 本帖最后由 bigeyes 于
14:27 编辑
以下内容由 bigeyes 于
15:54 补充
第16帖开始进入一段小专题:如何测试镜头的最佳分辨率?
介绍一种方法,测试的镜头分辨率范围可不受测试图精细度和相机CMOS像素影响,最高可达40。
以下内容由 bigeyes 于
13:47 补充
第27帖,进入第二个小专题:关于增距镜对镜头分辨率劣化的定量测试研究
按照我过去对这个问题的理解,镜头分辨率会随增距镜的放大倍率做线性的劣化。即,原镜头等效全画幅分辨率(以下同)是40的,加1.4X镜,分辨率降为40/1.4=28.5;加2X镜,分辨率降为40/2=20.
事实是否如此?经过如第16贴我这个测试镜头分辨率的土办法测试,结果令我目瞪口呆!
对220L+增倍镜这两套组合来说,就分辨率这一项指标,加1.4倍镜基本没有影响到分辨率。在此前提下,我们获得了增加40%的焦距长度。加2倍增距镜,镜头分辨率下降较多,但是也达到32以上(折算到全幅)。也就是说,仍然得到原镜头80%以上的分辨率,而镜头焦距取得整1倍的延长。如果使用全幅1800W像素的1DX拍摄,因相机CMOS的限制(分辨率最高29),加2倍增距镜组合使用对整个系统的分辨率影响不大。(*这个结论待验证)
这个结论是否还可以引伸到300、400、500、600、800呢?
如果是这样的话,拍鸟的摄友的摄影器材的最佳组合也许应该是7D+大炮+1.4倍镜。这将比全幅+大炮+1.4倍镜整整延长了60% 的镜头焦距长度。
我的测试方法虽然土气,许多人人不以为然,可是真的能发现藏在我们摄影包里的秘密。
以下内容由 bigeyes 于
14:07 补充
再一次采用稍稍的拉远方式较精确地测试了550D+220+2X的分辨率,这次得到的结果更加令人高兴。
实测值为23,折算成全幅分辨率为:23X1.6=36.8
能得到这样的分辨率指标真是太令人满意了!也就是说,加2倍镜之后对原镜头分辨率下降比率只有10%左右。这样的分辨率指标对于最大只能到29的1DX来说,几乎对无分辨率无影响的。
对这段关于增距镜的小专题做一个小结:
以220L为例所做的实际测试的结果,全画幅分辨率:
原镜头分辨率为40稍过(无法测知);加1.4倍镜后对分辨率的影响无法测知,仍为40;加2倍镜后的分辨率下降10%左右,实测为36以上。以上结果均大幅超过1800W像素的1DX的理论最大分辨率29,在使用1DX拍片时不会产生降低分辨率的影响。
朋友们在实拍中如果遇到加增倍镜严重影响画质的问题,就要在其它方面找原因了。
而对于采用APS-C画幅相机拍摄时,折算成APS-C画幅分辨率:
原镜头为25;加1,4倍增距镜后影响无法测知,仍为25;加2倍镜后下降到23左右。以上均处在与550D的最大理论分辨率同等甚至稍低的水平了。可见,这时所拍图片的分辨率已经不是由相机CMOS像素决定了,而是由镜头物理分辨率极限值决定的了。
以下内容由 bigeyes 于
14:32 补充
到这里,我们很自然的会思考另一个问题:对于APS-C画幅来说,我们真的需要比1800W像素更高的CMOS吗?超过1800W像素以后,镜头已经不再提供有用信息了,那么增加的那部分像素干什么用呢?
以下内容由 bigeyes 于
01:00 补充
第48帖,进入第三个小专题:关于我们平时手持拍摄人像能获得什么样的照片质量的定量测试研究
这个小专题,我使用拍摄人像时最常用的镜头,设置最常用的快门速度,采用手持拍摄标板。可以模拟出相对接近真实的拍摄条件,从拍摄结果中看一看我们所拍的人像照片能达到多少分辨率,相当于多少像素的CMOS。
快门速度降到1/100终于挺不住了,全线溃败。我再也拍不出清楚的了。横线的分辨率勉强到16X1.4=22.4;竖线分辨率这里已看不到了,查大图只到14X14=19.6,也就是说,相当于950W像素的CMOS所拍的图片。哇!还不到1000W呀!这就是我们经常用到的室内人像速度,这就是我们拍到的大量人像的照片质量。
总结一下这段测试:
1.安全快门基本符合胶片时代对图片质量的要求水平,在安全快门之下,基本保证了等效像素600W以上CMOS所拍的图片;
2.从1/200开始到1/60的快门速度下所拍的图片都基本可用,但是都不同程度的低于了1DX的1800W像素所能达到的分辨率指标,最高只相当于1400W像素的CMOS;
3.当快门在这个区段逐级变慢时,对分辨率的影响逐级有些无规律,但总的趋势是相符的,即:越慢越差;
4.从这个例子中感觉到,或许一部1800W的全幅机拍人像足够了。
以下内容由 bigeyes 于
09:23 补充
第64帖,进入第四个小专题:佳能哪些EOS镜头应用在1800W APS-C画幅的相机上分辨率受到机身限制?
这个小专题也许会引起一些争论,因此另开辟一个主题进行讨论。也欢迎有兴趣的朋友参与!
主题题目:佳能哪些EOS镜头能喂饱1800W像素的550D?
作者相关热贴:
&浏览:11320&&回帖:95 &&
泡网分: 27.557
注册: 2003年04月
bigeyes 发表于
先说说测试的目的:
我们不是测试爱好者,测试是为了更深入了解手里的器材特性,更好地实现以下两个目的:
1.为追求画质,尽可能合理利用手里的器材等各方面条件,合理设置拍摄参数,达到现有条件最高画质。
2.为追求便利,在满足画质要求下限的前提下,合理降低器材、参数等苛刻要求,达到提高拍摄便利性增加可玩度。
再说说题目:
土方法:就是我们业余条件可以搭建可以实现的方法,而非严格实验室环境条件下的方法。方法虽然土,但是简单方便,与实验室结果也较接近,具有实用价值。
定量测试:就意味着是用数据说话,可重复验证的,非主观比对实拍图片的比较方式。因此比拍报纸拍图片更精细,可排除人为主观感觉的误差。
几种典型镜头、相机测试数据及分析:这个不光是指我做的测试,影友都可自行测试手里的器材发上来验证和比对,大家可以共同分析,总结出典型相机、镜头的最佳使用条件和方法等有用的结论意见,供影友们参考。
好了,废话不说了,进入正题吧!
测试系统的几大要素:
1.标准测试板;2.标志尺板;3.照明灯具;4.相机;5;镜头;6;快门线(可用升反光板自拍代替);7.支撑系统。
说说我的标准测试板,是采用市售的硬板纸材料印刷图板,有效图面高度是34.3mm。内部有好多 ...
lz的测试我基本赞成,我也是这样判断增距镜的影响,测过望远镜,结论如下:
加1.4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3-4%
加2的影响也不大,8%左右
两个叠加起来,比较大了,15%
这个百分数是相对于理论加长焦端不损失一点分辨率而设的。
测试用的是2400w的全副,a7,如果用2400w的半幅,结论会有所不同。
泡网分: 11.895
帖子: 1026
注册: 2008年07月
spot 发表于
DP的测试图上能看出G15到29?你是不是看错了,DP的结论是JPG达到22.5,RAW是24,我看水平方向连24也还差点。
用SFR测一下MTF50,只有2150LW/PH。看错了,不好意思。你说的是正确的。从G15的读数,的确符合分辨率系数大约0.83~0.84左右。
泡网分: 33.648
帖子: 4460
注册: 2002年08月
louisschumacher 发表于
Canon G15也轻松拍到了29。&&注意,这可是的JPEG。也就是说,分辨率因数是29/30 = 0.967。DP的测试图上能看出G15到29?你是不是看错了,DP的结论是JPG达到22.5,RAW是24,我看水平方向连24也还差点。
用SFR测一下MTF50,只有2150LW/PH。
泡网分: 11.895
帖子: 1026
注册: 2008年07月
bigeyes 发表于
那个链接是怎么拍的我不清楚,但是两点疑问:
1.是否拆掉低通滤镜(能不能拆我也不懂)
2.质疑一下他的方法。他的图肯定是PS处理过的,因为我测试到临界点都是线条很模糊的,他的那张图太清晰了,太干净了。他的图原始是什么样子就不知道了。
我发过一个三星S3手机测试的帖子,分辨率也是可以达到像素极限的。见:
这种现象我也不太清楚为什么。
但是我的测试精度应该没有再提升的空间了,觉得1DX就这德行了,我把所有可能影响到的因素(预升反光板、快门速度、快门线、手动对焦、多次采样、机内预处理置零、多光圈采样等)全都考虑到了。所有我手里的L头最高就是2800,觉得那就是它的判断极限。
感觉你是搞专业的,多多指教!专业不敢当,只是我的工作和CMOS传感器和成像有关系,所以有一些实验数据。对楼主的钻研精神我也感到敬佩。
/reviews/canon-powershot-g15/8
Canon G15也轻松拍到了29。&&注意,这可是的JPEG。也就是说,分辨率因数是29/30 = 0.967。
实际上,ISO12233这类的分辨率表属线数也不是非常准。因为眼睛“几乎可辨识”是一个含糊的概念。一般网站读数都用Olympus的一个XYres 软件来读,也不是怎么可靠。基本上,只要是勉强可辨识就算通过,也就是黑线只要比旁边的白线要深。
但如果我们就用这种测线发来看,实际上,的相机,拍出来达到28~29也OK。
至于为什么Samsung S3也这么强,原因我觉得有二:
1. 现在计算机技术设计光学镜头的水平已经比较高。比如很多手机镜头已经是6片中间含两片以上的非球面了。因为CMOS的面积比较小,所以研磨的成本低,可以用机器来研磨。手机有的镜头分辨率超级高(如果按LP/mm的算法来看,比Leica R50这种高两倍都不止)
2. 现在手机上的图像处理ISP,并不比普通相机的差多少,至少在分辨率方面,不见得会影响差。
3. 说到底,如果不怎么追求图像质量,而是追求像素的话,传感器才是第一位的。比如把Zeiss D28装在22M的全副相机上,它能解析的像素不会超过22M;但是如果装在50M的全副相机上(如果有的话),在最佳条件下,D28可解析出接近50M的像素。
所以 Galaxy S3的后摄像头也是, 拍出2500 应该是很有可能的。
泡网分: 26.162
注册: 2003年11月
louisschumacher 发表于
0.83这个数字只是经验而已。从电视技术发展到现在,科学技术(特别是数字处理)已经有很大发展了,所以不再是像以前那样分辨率有那么大的损失。高校不少书只是没有与时俱进罢了。
以楼主这样的测试方法,如果用的CMOS去拍,你觉得垂直分辨率测试结果会是= 896.4吗? 其实不是,我们测了非常多遍数(工作关系),实际测试最高可以较稳定的达到左右。&&也就是说, 折算系数大约在 0.93左右。 如果楼主看一下目前的Bayer pattern 做demosaic的分辨率理论数,大约就是这么多。
所以1DX理论上用极品镜头,大约是x = 3200&&左右。 所以我的那个link拍出来&看上去“接近34,不是没可能的。那个链接是怎么拍的我不清楚,但是两点疑问:
1.是否拆掉低通滤镜(能不能拆我也不懂)
2.质疑一下他的方法。他的图肯定是PS处理过的,因为我测试到临界点都是线条很模糊的,他的那张图太清晰了,太干净了。他的图原始是什么样子就不知道了。
我发过一个三星S3手机测试的帖子,分辨率也是可以达到像素极限的。见:
这种现象我也不太清楚为什么。
但是我的测试精度应该没有再提升的空间了,觉得1DX就这德行了,我把所有可能影响到的因素(预升反光板、快门速度、快门线、手动对焦、多次采样、机内预处理置零、多光圈采样等)全都考虑到了。所有我手里的L头最高就是2800,觉得那就是它的判断极限。
感觉你是搞专业的,多多指教!
泡网分: 11.895
帖子: 1026
注册: 2008年07月
bigeyes 发表于
参见老玩童的“模拟“帖子,需再乘0.83,就是最大29。参见第80帖。这是不考虑镜头的结果,也就是假设镜头光学分辨率是无穷大。欢迎讨论!
再多说几句,老玩童只是做了模拟,更加形象,便于理解,并不是第一个提出来的。事实上,早在电视技术发展之初就已经论证好了,高校的教材都有。0.83这个数字只是经验而已。从电视技术发展到现在,科学技术(特别是数字处理)已经有很大发展了,所以不再是像以前那样分辨率有那么大的损失。高校不少书只是没有与时俱进罢了。
以楼主这样的测试方法,如果用的CMOS去拍,你觉得垂直分辨率测试结果会是= 896.4吗? 其实不是,我们测了非常多遍数(工作关系),实际测试最高可以较稳定的达到左右。&&也就是说, 折算系数大约在 0.93左右。 如果楼主看一下目前的Bayer pattern 做demosaic的分辨率理论数,大约就是这么多。
所以1DX理论上用极品镜头,大约是x = 3200&&左右。 所以我的那个link拍出来&看上去“接近34,不是没可能的。
泡网分: 26.162
注册: 2003年11月
louisschumacher 发表于
不会啊,1DX垂直方向分辨率3456 pixel, 所以理论值可以接近34的。参见老玩童的“模拟“帖子,需再乘0.83,就是最大29。参见第80帖。这是不考虑镜头的结果,也就是假设镜头光学分辨率是无穷大。欢迎讨论!
再多说几句,老玩童只是做了模拟,更加形象,便于理解,并不是第一个提出来的。事实上,早在电视技术发展之初就已经论证好了,高校的教材都有。 本帖最后由 bigeyes 于
22:21 编辑
泡网分: 11.895
帖子: 1026
注册: 2008年07月
bigeyes 发表于
谢谢你的参与和建议!
可是1DX的理论极限只有29,那个测试可能方法不对。不会啊,1DX垂直方向分辨率3456 pixel, 所以理论值可以接近34的。
泡网分: 26.162
注册: 2003年11月
louisschumacher 发表于
楼主的测试想法很好,但这种测试方法存在测量精度问题。谢谢你的参与和建议!
可是1DX的理论极限只有29,那个测试可能方法不对。
泡网分: 26.162
注册: 2003年11月
晕网、spot两位老师:
2次方的公式已经得到高吻合度的验证。
泡网分: 0.278
注册: 2013年03月
泡网分: 11.895
帖子: 1026
注册: 2008年07月
楼主的测试想法很好,但这种测试方法存在测量精度问题。
最大问题就是标版太小,所以导致对焦精度很成问题。而且标版小了以后必须镜头放的很近,这样镜头其实很多时候都不是工作在最佳物距。而且,物距小了,场曲还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使得边缘很难对焦。
所以解决方法直截了当,就是用大一点的标版(宽度大于2米) 然后远一点拍摄。为了达到精确对焦,需要:
1.手动模式对焦
2. 反光板预升
3. 10X 数字变焦对焦
而且为了使噪声降低影响,需要开均匀光照,用64只灯以上均匀射向分辨率标版。
你来看看别人拍的,用1DX, 200 F2.0L 在 F2.0 拍的可以到34 附近。 你的1DX+ 220L F2.5才拍到28& &,差好多了。
http://www.the-/Reviews/ISO-12233-Sample-Crops.aspx?Lens=458&Camera=779&Sample=0&FLI=0&API=0&LensComp=0&CameraComp=0&SampleComp=0&FLIComp=0&APIComp=0
泡网分: 26.162
注册: 2003年11月
请教各位老师:
为什么photozone 上公布的镜头测试分辨率结果跟我测的差那么多?
比如这个85L,说是LW/PH的指标,最多只有3800左右,而我测的L定焦基本都有几个常用光圈达到甚至超过4000了(清晰到顶格了见前面48-54帖的测试图)。
而对于24-70L、70-200LIS两只变焦比我测的系统分辨率略低,数值差的不多,属于基本相当。
请问这个photozone测试结果是什么单位呀,是怎么测出来的,是光学测试吗?光学测试为什么要用LW/PH的指标而不是lp/mm?
如果说我测的不准,那也不能比专业测试还高啊。我总不能把线条自己画出来吧。
请指教,谢谢! 本帖最后由 bigeyes 于
16:40 编辑
泡网分: 26.162
注册: 2003年11月
晕网 发表于
这个问题其实SPOT已经说明了。1/(R^2)=1/(R1^2)+1/(R2^2),并有分母取1.5次方、1次方的变型。
我在一开始就说过,这是一个经验型公式,用来大致估算镜头分辨率,实际使用中还有低通等因素影响,会有误差。我取1次方是为了说明极端情况下镜头分辨率可能是多少。
另外,我对标版使用的单位不清楚,看到你直接用28带入公式,就主观地认为28也是线对,计算出的数据不对,而且采取2倍采样没有考虑这实际上改变了计量单位。这个错误要认可。
但是,用这个公式可以大致估算出220L的分辨率在120-300线对之间,应该是差不多的。同时我也认为,“这不是说一味提高像素就可以提高系统分辨力,还要考虑边际效率问题”,对550D尤其如此。晕网:
问题越辩越明了,看法也基本趋于一致。深入探讨问题的确是好事,讨论过程中自己的知识学到了很多,认识也提高了很多,谢谢你的问题!
对于那个公式,我完全同意依据你和spot老师提出采用:1/(R^n)=1/(R1^n)+1/(R2^n) 的表述方式。至于n的取值这里不想主观臆断了。其实现在所得到的实测数据已经有了,只是镜头的光学分辨率无处寻找,自己的业余条件下又没有办法测出来。如果能得到厂家提供的我手里任意一只镜头的最大光圈(实测要在低于截止分辨率处在线性区间)典型值就可以推导出n的大致取值范围了。
你提出的220L的分辨率在120-300线对之间的估算值,我觉得超过120lp/mm是没有问题的,达到300lp/mm只能是我的梦想了。
泡网分: 18.595
帖子: 4724
注册: 2008年02月
bigeyes 发表于
下面验证那个公式的“正确性”:
假设分别用1DX、550D用某一只全幅镜头拍摄得到的分辨率值处在最大分辨率临界点。即:1DX 28;550D 25
根据1820W像素计算,垂直方向上的像素为3483.
统一按LW/PH单位计算,设镜头分辨率为X,分别计算两个相机的分辨率方程:
1DX:1/3+1/X
& && & X=14360;&&镜头分辨率=14360lw/24mm/2=299lp/mm
550D:&&1/3+1/X
& && &X=8850;& &镜头分辨率=8850lw/24mm/2=295lp/mm
还可以把550D当成4600W像素的全幅来验算,垂直方向上的像素为5573,相应得到最大分辨率为25x1.6x100=4000
& && &1/3+1/X
& && &X=14100;& &镜头分辨率=14100lw/24mm/2=293lp/mm
这三个结果可以说惊人的近似,似乎完全验证了这个经验公式的正确甚至于相当准确!
果真如此吗?我们会接受吗?这个问题其实SPOT已经说明了。1/(R^2)=1/(R1^2)+1/(R2^2),并有分母取1.5次方、1次方的变型。
我在一开始就说过,这是一个经验型公式,用来大致估算镜头分辨率,实际使用中还有低通等因素影响,会有误差。我取1次方是为了说明极端情况下镜头分辨率可能是多少。
另外,我对标版使用的单位不清楚,看到你直接用28带入公式,就主观地认为28也是线对,计算出的数据不对,而且采取2倍采样没有考虑这实际上改变了计量单位。这个错误要认可。
但是,用这个公式可以大致估算出220L的分辨率在120-300线对之间,应该是差不多的。同时我也认为,“这不是说一味提高像素就可以提高系统分辨力,还要考虑边际效率问题”,对550D尤其如此。
本帖最后由 晕网 于
09:55 编辑
泡网分: 26.162
注册: 2003年11月
谢谢spot老师!
你的这个带平方的公式比较靠谱一些,特别是低通截止频率这个限定条件是十分必要的。这个截止频率之上是无法遵循线性规律的,确切说就是这个截止频率之上就乱点鸳鸯谱了。
老顽童曾经做的一个计算机模拟图很能说明问题。我这里借用一下贴在这里。
这张是用24像素/单位的感光器对10线对/单位的正弦光栅采样将将能表现出正确的线条。这个采样率就是20/24=0.83
用这个数值来乘CMOS像素的垂直数量:
1DX垂直像素为3483,& &=2890&&对应的就是你说的29,与我实测的28数值很接近。
泡网分: 26.162
注册: 2003年11月
下面验证那个公式的“正确性”:
假设分别用1DX、550D用某一只全幅镜头拍摄得到的分辨率值处在最大分辨率临界点。即:1DX 28;550D 25
根据1820W像素计算,垂直方向上的像素为3483.
统一按LW/PH单位计算,设镜头分辨率为X,分别计算两个相机的分辨率方程:
1DX:1/3+1/X
& && & X=14360;&&镜头分辨率=14360lw/24mm/2=299lp/mm
550D:&&1/3+1/X
& && &X=8850;& &镜头分辨率=8850lw/24mm/2=295lp/mm
还可以把550D当成4600W像素的全幅来验算,垂直方向上的像素为5573,相应得到最大分辨率为25x1.6x100=4000
& && &1/3+1/X
& && &X=14100;& &镜头分辨率=14100lw/24mm/2=293lp/mm
这三个结果可以说惊人的近似,似乎完全验证了这个经验公式的正确甚至于相当准确!
果真如此吗?我们会接受吗?
泡网分: 33.648
帖子: 4460
注册: 2002年08月
楼下说的那个1/R=1/R1+1/R2的公式,应该是属于经验推测的,没查到理论依据。
与此相关的一个系统分辨率和镜头、感光器分辨率关系的公式是1/(R^2)=1/(R1^2)+1/(R2^2),区别是分母用的是平方。
这个公式最早是柯达在80年代提出的,其成立的前提是,假设镜头和感光器MTF都是随目标空间频率提高而线性下降。这个是可以通过对MTF的简化运算推导出来。其他还有比如分母取1.5次方,取1次方(就变成了楼下说的公式)等各种变形,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考虑实际镜头各种缺陷导致的全像场分辨率恶化,做出的各种经验简化。
胶片的MTF曲线可以认为是线性的。数码传感器比较复杂,假设忽略锐化、降噪等数字图像处理,那么在低通截止频率之前,也可以认为MTF曲线基本上是线性的。
对于镜头来说,如果只考虑衍射效应,其MTF与目标空间频率的关系基本就是线性的。比如楼主这个测试,只看中央部分,那么镜头的其它光学缺陷基本都没有影响,就可以认为衍射是主要限制因素,MTF和目标空间频率就是线性关系,因此可以按上面这个公式做个大致的估算。
在使用这个公式时,都是要指定一个固定的输出反差识别条件,比如MTF50(0.5),或者MTF20(0.2),通常认为人眼判读大致在这两个数字之间。不过这里就不严格分析了。
假设某个镜头的分辨率是120lp/mm(135顶级镜头大致的极限分辨能力),1DX的像素密度是70lp/mm(准确值是73),按上述公式计算,可得系统分辨率是60lp/mm。
转换成ISO12233的LW/PH单位,就是60*2*24=2880LW/PH,也就是在理想拍摄条件下,这个镜头在1DX上,应能分辨测试标板上标记为29的区域。
泡网分: 26.162
注册: 2003年11月
关于你提到的这个公式:1/R = 1/r1 + 1/r2。我也知道应该有一个类似的公式来体现镜头、CMOS、最终图片三者分辨率的对应关系,可是这个公式我认为是不适用的。但是,按照你给出的几个数值的定义,还真的可以证明这个公式似乎是“正确的”。
先来说说标板中分辨率(LW/PH)的含义:LW/PH,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是line width/picture high的缩写,意思是图像高度里的线宽。就是说,在满画幅的垂直方向可以分辨出多少横道儿的意思。这个横道儿不是线对,而是线对的一黑一白作为2个线道。形象的说,如果把黑色的线道排在一起就是个黑面儿。反正是英文,我用词也许不当,但意思不能走样。有人说成是“每个像素的高度对应的线条线对”等等,都是没有理解意思,这里不去多说了。
现在说说标板中分辨率(LW/PH)对应的具体数值读取方法:当所拍摄的收敛线达到清晰分辨线对的正确数量和刚刚变成错误数量的那个临界点位置下方的数字(可能不是整数),这个数字就是得到的数值。这个数值乘以100,就是当前相机+镜头所能得到的实际分辨率。如果得到最大的顶端20,那么LW/PH就是20X100=2000。
注意,这个2000不是线对,而是线道(算是我发明的词吧)。线对儿的值是:2000线道/2 =1000线对。
当我采用拉远1倍距离的方式进行拍摄时,这个标板就变成了最大LW/PH=4000,最大线对儿=2000了。
泡网分: 26.162
注册: 2003年11月
真诚的向你深入参与讨论表示感谢,也为你求真求实的精神而感动!
你把我的这副帖子定性为我的“一项工作”也真的不敢当。其实最初的发这副帖子的原因源于我失败的拍摄经历。对于长距离超长焦距镜头拍摄得到的像质很失败,于是萌生探查究竟的想法。买了标板,想看看失败的原因是镜头分辨率不够?还是快门设置、支架云台、跑焦、空气通透度等外部因素的问题?
测试的过程是愉快的,我也找到了问题的所在。顺手也做了一些其它镜头的验证,于是出现了“220L喂不饱1DX”的那个笑话故事。后来复测才发现自己搞错了,呵呵。
既然测了很多,也有了一些心得,我想把它整理、记录下来以便以后查阅,如果有谁能从中得到些有用的东西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就是我发这副帖子的原因。就最初的目标只是为了帮助记录,谈不上为大家“工作”这样的高度,所以,许多严谨的定义都没有涉足,只为自己得到很实用的结论。你对待问题锲而不舍的精神打动了我,感到对一些问题还是应该搞清楚。如果能使一些影友得到启示,我的“工作”也算没有白做。
对于那个公式,我也有兴趣做一些工作来验证它的不适用性。我说话罗嗦,篇幅可能较长,慢慢来吧!
泡网分: 18.595
帖子: 4724
注册: 2008年02月
bigeyes 发表于
强调公式的权威性是没有意义的。任何公式都有它的适用范围。也许这个公式是存在的,但不代表在这里适用。
我现在已经证明公式是错误的,因此,今后的测试中这个公式不再考虑。
我从事的行业中曾发现过部颁规范里用了许多年的经典计算公式用错的事情,拒绝套用,为此与权威领导还发生过争执。后来与参编专家沟通,承认公式是国外来的,当时没有注意到那个是海平面的公式,后来他们也发现没加修正情况下不适用于一般陆地。对不起,我没看见你在哪里证明了公式是错的。这个公式就是关于系统分辨力与镜头分辨力、底片分辨力之间的关系的,数码时代传感器代替了胶卷,但应该不影响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数学公式,你的疑问与证明是两回事。其实你用两台机身测试了好几支镜头,取得的数据量已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验证公式是否正确,做这样的验证可以使你的工作更完善,可惜你不愿意做这项工作,遗憾!其实你测试的结果应该就是线对,而传感器像素与线对为单位的分辨率之间的对应关系也是有定义的。你说,“按毫米线对来算,不应该是除以4,应该是除以2(两个像素分辨一条线加一个间隙)再乘以一个不大于1的效率系数(考虑偏移情况大概0.60-0.8那样忘了)”,可是这样一来你在68贴的反推就更不成立了。我采取除以4是考虑到双倍采样而已。
本帖最后由 晕网 于
14:53 编辑
泡网分: 26.162
注册: 2003年11月
晕网 发表于
呵呵,我没怀疑什么。厂家这么做不是发善心,而是红圈头比狗头利润大得多,1分钱1分货,1角钱2分货,1元钱3分货。至于公式嘛,据说是很权威的,早已被大量测试证明过的。晕网:
强调公式的权威性是没有意义的。任何公式都有它的适用范围。也许这个公式是存在的,但不代表在这里适用。
我现在已经证明公式是错误的,因此,今后的测试中这个公式不再考虑。
我从事的行业中曾发现过部颁规范里用了许多年的经典计算公式用错的事情,拒绝套用,为此与权威领导还发生过争执。后来与参编专家沟通,承认公式是国外来的,当时没有注意到那个是海平面的公式,后来他们也发现没加修正情况下不适用于一般陆地。
泡网分: 18.595
帖子: 4724
注册: 2008年02月
bigeyes 发表于
我明白你的意思。的确,对这种计算可以忽视单位的属性只计算数值。按你的算法是可以合理对应这两种机型测试结果的。
但是厂家不会做那么没有效率的事(指超高镜头),这个是JS的本性,你不要怀疑了。
对于你求实的精神的确值得敬佩。现在坛子里求实专研的少,交流些体会和见解很难得。这个问题我也很有兴趣,咱们带着问题寻找答案吧!呵呵,我没怀疑什么。厂家这么做不是发善心,而是红圈头比狗头利润大得多,1分钱1分货,1角钱2分货,1元钱3分货。至于公式嘛,据说是很权威的,早已被大量测试证明过的。
泡网分: 26.162
注册: 2003年11月
我明白你的意思。的确,对这种计算可以忽视单位的属性只计算数值。按你的算法是可以合理对应这两种机型测试结果的。
但是厂家不会做那么没有效率的事(指超高镜头),这个是JS的本性,你不要怀疑了。
对于你求实的精神的确值得敬佩。现在坛子里求实专研的少,交流些体会和见解很难得。这个问题我也很有兴趣,咱们带着问题寻找答案吧!
泡网分: 18.595
帖子: 4724
注册: 2008年02月
bigeyes 发表于
此处的1DX测出的28不是单位线对/mm,550D测出的25也不是。究竟是什么我不知道,是所有画幅都通用的单位,应该叫占画幅边长多少分之一的分辨能力。仔细想一下,此处测得的是不是线对对于验证公式有关系吗?换成线对只是算出来的数据有些不同,但验证550D的系统分辨力结果应该不会差太多。同理将镜头分辨率123.6和550D的机身分辨力/4=58.12带入公式,计算出550D系统分辨力为39.53,与你测得的40非常接近! 本帖最后由 晕网 于
14:53 编辑
泡网分: 26.162
注册: 2003年11月
晕网 发表于
呵呵,SPOT说的29大概是指1DX在专业测试中能达到的分辨率,因此他认为你能测到28已经很好了。而公式用的是理论上的分辨力,单位线对/mm,1DX的像素是,传感器面积是35.8X23.8mm,按4个像素表示一个线对计算,1dx的理论分辨力是/4=36.2,代入公式可算出镜头分辨力为123.6,大差不差吧。我也不太懂,也许我是错的,探讨吧。此处的1DX测出的28不是单位线对/mm,550D测出的25也不是。究竟是什么我不知道,是所有画幅都通用的单位,应该叫占画幅边长多少分之一的分辨能力。
另外,按毫米线对来算,不应该是除以4,应该是除以2(两个像素分辨一条线加一个间隙)再乘以一个不大于1的效率系数(考虑偏移情况大概0.60-0.8那样忘了)。我以前学过这方面的专业课程,混学分抄作业,白学了。这类公式课本上都有,可惜书都卖废纸了。
但是镜头和感光器的分辨率值是相当的,好的镜头超过感光器分辨率,差的不如感光器都是很正常的。指望镜头分辨率远远高出感光器是不可能的,那不是资源浪费吗! 本帖最后由 bigeyes 于
15:07 编辑
泡网分: 18.595
帖子: 4724
注册: 2008年02月
bigeyes 发表于
晕网你好!
那个公式一定是错的。
可以反推来说明:
设1DX物理分辨率为30(spot提供的是29),220+1DX为28,可依公式算出镜头为420。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呵呵,SPOT说的29大概是指1DX在专业测试中能达到的分辨率,因此他认为你能测到28已经很好了。而公式用的是理论上的分辨力,单位线对/mm,1DX的像素是,传感器面积是35.8X23.8mm,按4个像素表示一个线对计算,1dx的理论分辨力是/4=36.2,代入公式可算出镜头分辨力为123.6,大差不差吧。同理将镜头分辨率123.6和550D的机身分辨力/4=58.12带入公式,计算出550D系统分辨力为39.53,是不是与你测到的40很接近呢?我也不太懂,也许我是错的,探讨吧。
本帖最后由 晕网 于
14:47 编辑
泡网分: 26.162
注册: 2003年11月
晕网 发表于
公式是前人推导出来的,我觉得是对的,除非有确凿的证据否定它就没必要再推导。但你要怀疑它就需要验证,验证不难。不错,1DX的28、550D的40是CMOS分辨力到顶的特征,但不是镜头分辨力到顶的特征。在你的另一个帖子里你认为“1500W像素的APS-C画幅相机对这支镜头(24-70L)足够用了。”恕我直言,那时的系统分辨力很可能比现在低,这就是那个公式的意义。厂家当然不笨,因为他们早就知道这个公式的存在,这是胶片时代就有的公式。如果降低镜头分辨力,系统分辨力会随之降低,至于降低多少是可以依公式的曲线大致(大致是因为还有诸如低通等因素的影响)推算出来的。你也知道,“系统分辨率肯定低于机身分辨率、镜头分辨率中较低的一个这个结论是绝对正确的”,这意味着28既低于1DX的分辨力,也低于镜头的分辨力,而且如果28已经接近1DX的物理极限,那就意味着镜头分辨力远远高于1DX机身分辨力才能达到这样的系统分辨力。但这不是说一味提高像素就可以提高系统分辨力,还要考虑边际效率问题。晕网你好!
那个公式一定是错的。
可以反推来说明:
设1DX物理分辨率为30(spot提供的是29),220+1DX为28,可依公式算出镜头为420。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泡网分: 18.595
帖子: 4724
注册: 2008年02月
bigeyes 发表于
晕网泡菜你好!
这个公式推导真的很难!还是从一些专业院校的教科书上找答案吧,相信一定会有的。
首先550D虽然是1820W,但是效率怎样不得而知。根据我的测试,最大就是雷打不动的25,26-27会出现颗粒状断续线。
而1DX也同为1820W,但是最大分辨率是雷打不动的28,29-30会出现颗粒状断续线。而按照spot资深的说法,1DX的物理极限也就是29,已经很接近了。
再有,镜头的真正最大分辨率是多少也不知道,只知道用550D测试的系统分辨率是全幅的40以上,上多少也不知道,550D最高只能测到40了(25X1.6)。
我相信出现颗粒状断续线是CMOS到顶的特征,这个用笨理儿也能想通,与镜头分辨率高低关系不大。相机厂家不会笨到把镜头设计到100的分辨率换来只有1-2条线的提升吧?公式是前人推导出来的,我觉得是对的,除非有确凿的证据否定它就没必要再推导。但你要怀疑它就需要验证,验证不难。不错,1DX的28、550D的40是CMOS分辨力到顶的特征,但不是镜头分辨力到顶的特征。在你的另一个帖子里你认为“1500W像素的APS-C画幅相机对这支镜头(24-70L)足够用了。”恕我直言,那时的系统分辨力很可能比现在低,这就是那个公式的意义。厂家当然不笨,因为他们早就知道这个公式的存在,这是胶片时代就有的公式。如果降低镜头分辨力,系统分辨力会随之降低,至于降低多少是可以依公式的曲线大致(大致是因为还有诸如低通等因素的影响)推算出来的。你也知道,“系统分辨率肯定低于机身分辨率、镜头分辨率中较低的一个这个结论是绝对正确的”,这意味着28既低于1DX的分辨力,也低于镜头的分辨力,而且如果28已经接近1DX的物理极限,那就意味着镜头分辨力远远高于1DX机身分辨力才能达到这样的系统分辨力。但这不是说一味提高像素就可以提高系统分辨力,还要考虑边际效率问题。
本帖最后由 晕网 于
13:09 编辑
泡网分: 26.162
注册: 2003年11月
晕网 发表于
1、关于公式问题,你提出了疑问但没有验证。我觉得应该验证一下,你需要将APSC的550D与全幅的1DX归一到全幅的分辨率,此时大约是4600万像素和1800万像素,再分别换算成分辨率。取同一只镜头最佳光圈在1DX上测的系统分辨率和1DX的机身分辨率带入公式计算出理论上的镜头分辨率,再将镜头分辨率和550D的机身分辨率代入公式计算理论上的系统分辨率,与实测的550D系统分辨率比较,看看结果是否接近(不会完全一致,因为囿于测试条件肯定有测试误差)。当然更严格的方法是取不同像素的多台相机进行验证。记得有专业公司曾经测得过超过200线对/mm的镜头,当然是用了特殊的方法。
2、我觉得是否充分发挥镜头分辨率,应该放在最佳光圈来考虑,因为此时系统分辨率最高,虽然在其他光圈(比如较小光圈)下分辨率会有下降,但可能仍高于你现在测试的相同光圈的分辨率。比如某镜头现在测试最高25,光圈11时为23,改用更高像素的机身后最佳光圈28,光圈8时下降到25,可能光圈11时还有24。
3、其实你的测试已经说明一些问题,除了我说过的测试“说明1800W像素喂不饱220L,最多大概只能喂饱220L+1.4倍增距镜”之外,加增倍镜后分辨率不是线性下降也从一个角度说明公式有可能成立。
4、你的测试还是很有意义的,即 ...晕网泡菜你好!
这个公式推导真的很难!还是从一些专业院校的教科书上找答案吧,相信一定会有的。
首先550D虽然是1820W,但是效率怎样不得而知。根据我的测试,最大就是雷打不动的25,26-27会出现颗粒状断续线。
而1DX也同为1820W,但是最大分辨率是雷打不动的28,29-30会出现颗粒状断续线。而按照spot资深的说法,1DX的物理极限也就是29,已经很接近了。
再有,镜头的真正最大分辨率是多少也不知道,只知道用550D测试的系统分辨率是全幅的40以上,上多少也不知道,550D最高只能测到40了(25X1.6)。
我相信出现颗粒状断续线是CMOS到顶的特征,这个用笨理儿也能想通,与镜头分辨率高低关系不大。相机厂家不会笨到把镜头设计到100的分辨率换来只有1-2条线的提升吧? 本帖最后由 bigeyes 于
16:48 编辑
&版权所有:&&桂ICP备号&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爱奇艺怎么调节清晰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