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穹顶之下第三季后该从几方面入手

写看了穹顶之下后自己的观点_百度知道
写看了穹顶之下后自己的观点
您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
系统奖励20(财富值+经验值)+难题奖励30(财富值+经验值)
我有更好的答案
在完整观看这个时长103分钟的专题片《穹顶之下》之后,我深为该片表现的诚意、理性、担当所感动,应当说,它的确向我这个缺少专业知识的普通观众,普及性地解答了这三个问题: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毫无疑问,《穹顶之下》在今年两会之前推出,也势必成为两会焦点话题,它对于我国治理雾霾决心和决策的推动意义,也是不容置疑的。
但是,作为《穹顶之下》的一位观众,我认为,“柴静的意义”是远不限于促进雾霾治理的。“柴静的意义”,应当从公民精神建设的层面来理解。
【中国社会的良知】柴静在片子自述,她制作这部专题片的初始动机是为了给自己出生即患肿瘤的女儿追求一个健康安全的生存环境。但是,她以个人身份,自费约100万元,并动用自己资深媒体人的社会资源,耗时一年多制作这部专...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你现在的位置: >
观《穹顶之下》有感时间:
来源:未知 文章作者:秩名
观《穹顶之下》有感
  观《穹顶之下》有感
  最近,网上爆火的就是原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柴静,而柴静自费百万拍的纪录片《穹顶之下》更是在几天内迅速蹿红网络。那么,柴静为什么会无缘无故调查雾霾呢?用柴静的话说,因为她是在解决她与雾霾的&私人恩怨&。纪录片一发布 ,网上观点就很多,有的人说柴静这么做只是想提高名气,来赚钱,拍纪录片只不过是走个形式,也没花这么多钱。有的人则说柴静这么做是为了我们全中国人民,我们现在正生活在雾霾之下,我们要了解我们的&敌人&。有些人反对柴静,有些人则力挺柴静。我也想了解,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为此,我也特地从电视上看了这部纪录片,在看的过程中,我不禁发出了惊叹&&
  通过看这部纪录片我了解到,前面说的柴静与雾霾的&私人恩怨&是柴静的孩子因为呼吸了雾霾而得了肿瘤,会有生命危险。她的女儿只能在病房里呆着,因为出去就会呼吸到脏空气,导致病情更加严重,她只能透过窗户,用自己小小的想象力去想象这个世界。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我们的城市,天空是蓝的。空气质量一流,走在大街上,一抬头,就能看到明媚的太阳和蔚蓝的天空,上面的白云冲着我们,蓝天是多么的蓝啊,感觉进入了仙境一般。我们甚至都为我们中国有这样的碧水蓝天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可是现在,我们行走在路上,像往常一样抬头,却感到失望,再也没有以前那样一如既往的蓝天。现在抬起头,看见的只是灰蒙蒙的一片,全都是雾霾,没有白云,就连太阳也被这巨大的屏障给遮住了光。,仿佛有一层灰蒙蒙的纱,把我们和天空隔离起来了。这就是雾霾。我们的敌人。在柴静的纪录片里,柴静通过走访各地,了解了关于雾霾的很多,其中她找了很多科学家,包括国外的,计算和发现出了一串又一串概率,或许平常我们毫不在乎,但是,这些数字和排名足以让我们吃惊。在我们中国的首都北京,几乎每人都有一辆车,光这些车每天行在路上,就要排放多少有毒气体?这些有毒气体在空中聚集,就好像细菌们开了个大会,再形成一层灰黑的东西,遮住天空原本的色彩,让人们丧命。在中国,每年因雾霾污染而丧命的人就有接近一百万人。这个数字可能大家都不相信,但这就是事实,惊人的事实,我们已无法改变过去我们犯下的错误。柴静实地勘察,在纪录片中说:在燃煤消耗和钢材生产大省河北,她经历了无人机因雾霾过重而无法记录污染情况的尴尬;她亲自携带采样仪,在雾霾中生活一天,一个白色的采样仪变为黑色,从中检测出15种致癌物质,最危险的一种物质的含量超过国家标准14倍;在北京,每天高峰时段,有34%的车在路上堵着,六环以内每小时PM2.5的排放量是1吨。这是些多么令我们吃惊的数字。造成雾霾除了汽车尾气之外,还有一点重要的就是燃煤。中国自从发展之后,有些省份都成了燃煤大省。我们不禁发出了疑问,英国和其他国家的市区也烧煤,还比我们的多,为什么他们的污染买有那么严重?是因为咱们的煤烧完之后没有洗干净,煤是可以洗干净的,咱们的煤烧完后直接放进炉子里,成了废气,所以导致了污染。
  看完这部片子,我感受颇多。我觉得雾霾是我们人类自己造成的,已经犯下的错误,我们就不要再去犯第二次了。但是现在还有人在干破坏环境的行为。我们要制止这种恶意的行为,保护环境,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让本该属于我们的蓝天继续出现在我们眼前!
  上一篇文章:日志5&2除夕夜的欢乐
观《穹顶之下》有感
  昨天,在刷微博的时候,看到@柴静看见发了一条新的微博,背景介绍在公众视野里消失了一年的柴静去了哪里做了什么事,我本着一颗好奇的心,打开了视频。
  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没有丝毫过渡,很平缓,从容,淡定,这是柴静给予我的感觉,就好像一阵微风轻轻地吹过脸上,让人很舒服,我喜欢她讲故事的味道。
  随着观看的深入,才知道柴静这一年辞职去揭露关于大气污染的事情,而事件的起因是因为她身份的转变――她成为一个小生命的母亲了。孩子的身体状况是驱使她花费一年时间寻找各路人物去探索大气污染背后的原因,就在昨天,把她这段时间内的发现公布于世,一个多钟的视频,没有一点掌声,却吸引着你一步一步看下去。因为柴静的叙述是轻缓又不失力量的,她跟老罗一样擅长演讲,但风格不同,她的力量是暗涌的。
  柴静叙述的逻辑很严密,在逻辑布局下开始展示她所采访到的人与物,还有数据。我第一次发现柴静在陈述上运用如此之多精彩的工具,无论短视频(包括剪辑)、录音、文字及图片的排版,还有动画,丝毫挑不出一点毛病,她用她一惯的细腻把所有片段都串连起来,自然,轻松,运筹帷幄。我相信,连她感谢名单的第一位――老罗也会深深折服。
  有疑点,然后去采访,去提问,去请教,了解基础知识,探索数据真实,去反思,去对比,去学习,把自己投身到每一项调查的事物当中,去揭露事实的真相,提出自己的看法,引荐国外的案例,客观地去陈述,我看到的是作为新闻人的严谨。
  似乎在一日之间,整个互联网都是关于柴静和大气污染的消息,这是她作为一名独立的社会人还有作为一名母亲所取得的成果。我们看到了,看到了迄今在24小时之内播放数量最大的一部纪录片,它所掀起的浪潮还是蔓延当中,这是柴静的力量。
  也因为她,我又开始憧憬着某一天,我又有机会踏上某个讲台,去讲述某一个主题的内容,从容自在,逻辑严密,展示丰富且幽默,去引起更多的共鸣,这是我所希望的。
  谢谢你,柴静!
观《穹顶之下》有感
  日,中国的社交网络,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一部纪录片引发的刷屏。
  这部纪录片,是前央视记者柴静的《穹顶之下》,一部关于霾的调查纪录片。
  她用一贯平缓的语速,向你道来这么多年存在在我们周围,却一度被忽视的霾天。一时转发者众。
  柴静介绍,公布女儿的病情,自己此前顾虑很多,因为“必须要考虑说出来之后,女儿将来会承受什么。”后来丈夫劝她“我最深刻地感觉到你在有孩子,尤其她生病后,才会对空气污染这件事有了完全不同的态度。”他说,“这是你回避不了的一个基本动机。”这句话对柴静产生了作用。“一个人没有当妈妈之前,这个世界只跟你有几十年的关系,我对我的一生负责任就可以了。但确实有了她之后,你跟未来世界有了关联,有了责任。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情感的驱动,我确实很难去用这么长时间做完这件事。”
  我们首先来明确雾霾这个概念。
  从本质上讲,雾霾是一种气象现象,是以能见度为主要判断指标的气象现象。雾霾是雾与霾这两种天气现象的合称。但两者也存在明显的区别。
  目前,对霾天的观测和预报,主要依据的是2010年中国气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今年,中国气象局将有新的标准发布。
  “霾使远处光亮物体微带红黄色,使暗物体微带蓝色。在2012年前,杭州采用人工观测方式,凭肉眼观测颜色的变化、能见度等来判断,2013年年初,杭州把人工观测改为24小时自动观测系统,执行的行业标准为中国气象局所出台的标准。”杭州市气象局副局长宋健曾在采访中这样告诉记者,这一行业标准将相对湿度从60%提高到80%,原来被考虑为轻雾的天气现在都被归为霾天气,实际可能是雾霾混合。“简单地说,现在雾多的时候也被列为雾霾,但此时空气中的PM2.5可能并不高。”
  因此,雾霾天不一定就是大气污染天。当雾出现时,环境空气中颗粒物浓度有可能是很低的,达到优级水平;根据气象观测规范,只要当日观测到霾,就记作霾日,但当日的空气污染物浓度并不一定高。
  那怎么样的天才是污染天?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环保人士说,污染天是根据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来评价的,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一氧化碳、臭氧、PM2.5。因此雾霾天和环境空气的好坏是不能完全等同起来。双方有一定的联系,但也存在较大差异。
  在柴静的纪录片中提到,市民有环保投诉,可以拨打12369环保热线。
  据钱报记者了解,目前,环保热线的处理机制是,将投诉建议意见归类,属于环保部门管辖范围内的,如果属于市本级的,则有市本级处理,如果属于某区的,则转交给该区环保部门处理。
  不过和柴静视频中提到的“100%现场处理”不同,并不是说,所有的投诉12369都会受理。
  记者试着拨打了一下12369的电话,得到的回复是这样的:一些并不属于环保部门管辖范围的,例如城市垃圾处置,12369并不会派专人到现场,而会转给有关部门来处理。
  如果遇到环保投诉,也得根据实际情况,先做了解,如果有必要,环保部门就会到现场进行处置。
  柴静试图在纪录片中回答三个问题,“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雾霾是什么?纪录片中柴静携带仪器,做雾霾健康测试,并作为志愿者参与人体实验,分析呼吸成分,拍摄肺部深处碳素沉淀的后果,想向大家解释“雾霾是什么”,性质、危害、构成。
  柴静介绍,一年中她以个人身份拜访能源、环保领域内的专家以及职能部门,包括前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副组长韩俊等国内高官以及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大臣等―没人拒绝提问,在回答时都毫无保留,直面问题。“我觉得他们都希望能公开地讨论问题,因为问题呈现就是解决的希望。”让她印象最深的是北京市环保局机动车处的处长李昆生,“他让我很惭愧,有时候我都觉得某件事做不下去,不太可能,他还在继续发表文章,不断往前推进。深夜有时会收到他的两三篇文章,文中的急切之情和为公之心对我是一种感染。”采访对象的积极态度让柴静感觉,中国有很多人希望环境能够改善,并在为此努力。
  除了已经上线的纪录片,柴静还把一年的采访所得发给了全国人大法工委,希望对正在修订的《大气防治法》有所参照。“他们逐字看完,附上建议,返还给我,并打电话表示感谢,说会在修订时考虑相关问题。”同时,她还把资料发给了正在制订国家油气体制改革方案的小组成员,“得到的反馈也让我很意外。他们提出的唯一意见是,如果篇幅不限,可以谈得更多……”
  “我想立法者和政策制定者的态度是,改革在中国适逢其时,需要让大众更多地知情参与,更多地讨论,达成共识。公众是空气污染治理的核心力量之一,没人比普通人更清楚自己身边的污染源,也没人比我们更爱护自己的家园。
  观察家
  雾霾可以倒逼政府调整发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个公民反思自己的行为,而种种诉求最终都会归结到改革这一层面。
  与其他雾霾报道相比,《穹顶之下》延续了柴静作品一以贯之的审视、追问和投入: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而在冰冷、赤裸的事实之外,不再有无谓的指责与旁逸斜出的缠绕,令人印象深刻。
  比如在“源解析”的问题上,纪录片以翔实的数据与权威的演示,不回避,不演绎,直指问题的症结所在,即我国空气污染60%以上来自煤和油的燃烧,雾霾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能源问题。而能源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一个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路径的问题。这不仅关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关乎国家的治理体系、能源战略及产业结构。
  从历史、他国的治理经验来看,英美等国“在治污前20年污染物下降了80%”的现实,不仅带给人们希望的曙色,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治理雾霾的紧迫性。不能再等、再拖、再吵了,特别是面对管理与执法的困境,应该有所突破。
  蔚蓝的天空不能只是在语文课本中,生命的意义正在于一代代的血脉关联。治理雾霾不仅是科技问题,也不仅是政府行为,还应该成为这个社会波澜壮阔而又委婉细致的公民行动。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每一个组织,都有责任将紧迫感化为切实的行动力。
  走过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几十年,中国社会尽管目前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利益诉求,但在穹顶之下,每一个人、每一个地方都无可逃避。因此,雾霾最严重的时期,固然意见有分化、表达亦多元,但恰恰也是最容易达成共识的时期。雾霾可以倒逼政府调整发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个公民反思自己的行为,而种种诉求最终都会归结到改革这一层面。
  公众是空气污染治理的核心力量,以公民的名义行动起来。从完善立法到调整公共政策再到调适公民个人作为,充分发挥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每一个组织“心底有爱惜”的力量,改变我们的大气环境,进而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让孩子不再一出生就罹患疾病,让全球每年35万至50万人早死这样惨烈的数字消失,让雾霾成为历史,这是宿命,也是责任。
  今天被“柴静与雾霾的个人恩怨”刷屏,自费百万耗时一年调查,值得手动点赞。跟举报刘铁男类似,这是个人品牌、独立意志、主题遴选、专业素养、调查耐力、时机把握和渠道资源的集合,更重要的是,本人为此承担的风险与代价只有自己清楚并消化。这是自媒体的魅力之一,无关商业,言极穹顶,瓦解文宣。
  柴静的节目对中国的意义,觉得有点像戈尔当年拍的全球变暖纪录片对世界的意义(戈尔为此拿了诺贝尔和平奖)。她把大气污染这个问题做得很生动,多角度和深入。别的不说,她没有选择逃避或者沉默,而是选择了面对。这也是中国今天非常缺乏的公共精神。非常了不起!
  非凡之人,出手不凡。
观《穹顶之下》有感
  大晚上熬夜看完了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五味杂陈,甚是想抒陈一下内心所想。或许应了那句话:当一个人懂得越多,也代表着越多的无奈。
  刚开始看这部纪录片只是因为看到标题,柴静自费百万拍摄雾霾报告,能让一个人不惜花费巨资也要说出来的东西,想必真诚至极。刚开始看觉得无聊,这么多数据,看起来也费劲,那么多化学名称根本不理解。可是越来越看到,越有心痛之感,有一种黑色幽默在弥漫。那些为了利益不停追逐的人们啊,那些利益链上的权力者。柴静有一句话说的真好:人性啊!
  越看越让人觉得沉重。这已经不仅仅是一篇雾霾报告。我已经理解了柴静为什么会觉得随时都想是在过一种临时的生活。中国用三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别人近一个世纪的路。其中还有一句话说得好:不是会影响到发展,我们取得了利益,我们之前做错了,现在就要来付出代价,不关乎发展。是啊,我们本就做错了,为什么还要环境替我们承担过错?我们该去认错,承担代价,一错再错,只会让原本的环境负荷量提前缩小。
  柴静说,每次我望着这个在宇宙中孤独旋转的星球,就像是在望着我的亲爱的人。我要保护她们,所以我要保护地球,我要保护地球,才能保护我爱的人。是啊!这星球上生活着我们,我们每一个细微渺小的存在,人性就是这样欺软怕硬,法律的尊严在于执行。当我们的执法者不再执法,也就给了人性罪恶的沃土。法律能管得了90%的人,那就够了,不是每个人都有良心的。但是如果连执法都没有,那大气法真的就只是摆设,再次修订也只是0次执行。
  要让空气维持APEC蓝很难吗?难。对一个大国来说,尤其难。治大国如烹小饪,但是如果我们能每个人都出一份力,都用自己人性善良的一面去善待我们的环境……我们常说善待他人,为何偏偏不能善待环境?现在是用生命在换取金钱,每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后果如何,那将来呢?子孙后代呢?鼠目寸光。可即使我们有的人知识学得再多,不愿意放下手中那一点点利益,现在怎么不去说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你只记得奋斗,忘了退路。
  幸好,我们还有那么一些人,还在保留着那么一点认知。或许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有这个认知的,只不过,我们选择的是戴上口罩,而他们选择的是带上责任。
  一个国家,假若到了民众都麻木的状态,真的是可悲。有些人一辈子都不明白自己到底干了什么,无知真的太可怕。可是当你拥有知识,却改变不了现状的时候,无奈呵。幸好,幸好终于有人觉醒。
  希望,我们不再重复伦敦和洛杉矶的悲剧。希望,我们记住12369.
观《穹顶之下》有感
  这几天,不管是微博还是朋友圈应该都被柴静的《穹顶之下》刷屏了吧~之前看过柴静写的《看见》,非常敬佩她,所以,在没看《穹顶之下》之前,我就觉得它应该是能引起人重视和深思的好片子。
  要说对于中国环境保护的现行机制进行怎样的改革或者有怎样的建议,我是说不上几句话的,而我觉得,环境问题只是整个中国社会问题的冰山一角,应当以小见大,从环境问题折射到其他社会问题上,所以在这里,我只简单谈谈自己感触比较深的:片子中提到环保部门的尴尬境地,对此,我感同身受。我是来自另一个“有义务没权力”的部门。每当安全事故发生后,被问责的是我们,而在事发前,不管我们怎样履行我们的义务,怎样督促当事人进行整改,对方依旧我行我素,有的可能在我们面前对我们做出郑重的承诺,诸如:哎呀,实在是不好意思啊,我们马上改,马上停等等,嘴皮子功夫好得不得了,但前脚我们一走,后脚他们又开工了。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我认为有两个:一是体制的不完善。比方片子里说的有的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执法主体。另外,我感觉现在的政府部门冗杂庞大,名义上是说分工明确,但实际上各部门互相推诿,“踢皮球”现象时有发生;二是人民群众对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不信任。“法律至高无上”这一理念在中国并不是随处都可以实现的。很多当事人都会觉得,会出来执法的都是小喽嬲陌宓牡亩荚谀缓螅裕坏┮鍪裁词拢灰约旱boss和政府的boss吃个饭、喝个茶,就可以什么手续都不用办,畅行无阻。这样一来,官员越来越慵懒、惰政,社会问题也就越来越多。
  柴静是个很有影响力的女记者,相信这部片子播放以后,会引起很多人的关注,也可能会立马出台政策措施,但能够真正贯彻执行吗?我持怀疑态度。观片有感:“穹顶之下”的船舶排放
13:09:11|来源:海通交运平台|
前言: 28日柴静的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引发公众热议,引人深思。片中谈到船舶排放对于大气以及港口城市的污染,因工作经历和研究方向的关系,特意整理了这篇关于船舶排放的微信文章与诸位分享。 一、船舶的污染 1、船舶依旧是最具性价比的运输方式:交通运输离不开水、陆、空这三个维度的运输工具,而水域运输的载体自然是船舶,虽然《穹顶之下》中谈到了船舶排放对于空气的污染,但排除油品角度来看,仅从水面运输的物理特性以及船舶的规模效应角度出发,水运依然是最具经济和环境效益的运输方式,从下表中各类运输方式的载重吨以及单位货物的碳排放数据中可窥一斑,船舶数以万吨的运输能力是别的工具无法比拟的。 图1:运输工具载重能力和每吨货物每公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克) 来源:互联网 2、油品造成的污染:船舶对于大气的污染主要源于其燃油,目前远洋运输的主要燃油为IFO380重柴油(内贸更多是IFO180),重柴油又称重油,是指密度相对较大的柴油,常用于低转速大马力的大型柴油机组,相对于我们日常使用的轻质柴油而言,重油经济但对机械设备及环境污染比较大。 3、总量造成的污染:因资源禀赋、地理位置、产业分工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当今全球国际贸易量(重量)中的70%是由海运完成,CLARKSON数据显示全球注册船舶总运力接近17亿载重吨(实际船舶保有量要高于这个数字,因为很多船舶没有IMO证书,无法估量),片中谈到柴静赴京读书是在1998年,那么现在的运力是彼时的2.2倍,而船队以散货、油轮和集装箱运力为主,由于数量的激增,船舶造成的污染自然不可小觑,同其他运输方式一样,船舶在离靠岸(加减速)带来的排放量远高于在公海匀速航行,这也造成了船舶在港域范围内的污染更为严重,这个观点片中已有提及。 图2:全球商船保有量和2013年船队结构数据源:CLARKSON 4、船舶污染的量级:船舶排放主要为硫化物、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前两者是石化燃料的主要污染源、后者则带来温室效应。根据海事单位的统计,船舶排放的硫化物占全球比重的4%;氮氧化物的排放占比约为7%;二氧化碳的排放则为3-3.5%; 图3:船舶有害气体的排放占比数据源:互联网 二、船舶带给中国的环境负担远高于其它国家 受2002年中国加入WTO并逐步成为全球工厂、基建地产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等因素影响,就运输量而言,我国在海运市场中的地位可以说是举足轻重,我们分别通过三大船型—散货、集装箱、油运的数据来展示给大家,客观上可以看出我国受船舶排放的环境问题更为严重。 1、散货:2013年国际干散货海运量约为44亿吨,其中铁矿石和煤炭的运量都接近12亿吨,合计占总运量的55%,而同年中国的钢铁和煤炭的海运进口量分别约为8亿吨和2亿吨,相当于全球矿石、煤炭海运量的67%和17%(中国产煤,可外煤便宜)。 图4:干散货物结构(百万吨)、中国矿石、煤炭海运量占全球市场比重数据源:CLARKSON 2、集装箱:中国成为全球工厂后货柜运量、吞吐量早已跃居全球第一,法国咨询机构ALPHALIENR统计2013年全球港口货柜吞吐量约为6.64亿标箱,中国(含香港)港口吞吐量占32%,约为2.13亿标箱,全球前20大集装箱码头里中国占得9席,依次为上海、深圳、香港、宁波、青岛、广州、天津、大连和厦门,上海以3360万标箱雄踞全球第一。 图5:全球货柜吞吐量的结构以及TOP20港口吞吐量(百万标箱) 数据源:ALPHALINER 3、油运:2012年全球原油海运量约为18.8亿吨,中国海运进口量约为2.68亿吨,约占14%。但随着中国乘用车数量的不断增长,预计不久的将来,中国也将成为全球第一大原油进口国。 图6:中国原油进口海运量占比和中国汽车保有量 数据源:CLARKSON 上述数字仅仅是从干线海运量角度考虑,若从沿海内河支线、矿石上下游(矿石和产钢正相关,1吨钢带动5吨物流,物流也要耗用能源)、中国造拆船(重污染、高耗能)等方面考量,海运带给环境的负担绝不仅仅于此,虽然我们并没有具体数据来证明。 三、海运业对环保方面的努力 海运业对环保方面的努力可从主动和被动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1、主动方面-控制排放区:日,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MARPOL)附则VI和氮氧化物(NOx)技术规则修正案正式生效,标志着航运界和国际海事组织(IMO)在解决环境诉求问题上的努力向前推进了一步,目前已获约占世界商船总吨位81.88 %的53个国家批准和执行,而且根据该条例的精神,发达经济体已率先在本国沿海水域附件建立起排放标准更高的船舶排放控制区(ECA:Emission Contral Areas),目前有:北美排放控制区、波罗的海和北海海域排放控制区。 图7:年MARPOL和发达国家控制排放区的标准(ECA和SECA的标准明显要高) 数据源:互联网 图8:年排放区内和区外的最高船用燃料含硫量 注:北美排放控制区于日启用,标志着针对航行于加拿大、美国以及法属圣皮埃尔和密克隆岛岸线水域国际贸易船舶之更为严格的硫氧化物(SOx)、氮氧化物(NOx)和特殊物质排放控制。 各航运公司进入上述排放区都应满足相应标准,实际操作中远洋船舶在排放区外海域航线使用传统的FO380(360美金/吨)等重油为动力,进入排放区内改用轻柴油(MGO,约580美金/吨)和低硫燃油(LSF,价格略高于传统重柴油)燃料仓为动力,靠岸后则接驳岸电维持船舶日常运营。 综上,我们会发现欧美发达国家对于环保法令的执行是非常严格的,这点同纪录片中的信息反馈相一致,这里我可以举2个切身工作体验。 1)2007年在中海集运工作期间,当时美国港口强调逐步降低船舶废气排放、减少港口油烟污染,2008年3月美国长滩港务局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市长特意为中海集运等15家船公司(符合标准)进行了环保表彰并授予证书。 2)2011年在另一家公司海丰国际工作期间,曾接待一个丹麦来的大爷,对方来访的目的是希望能在公司船舶上安装排放检测器,借此收集远东区域的船舶排放数据,构建全球船舶排放的模型,而且他们可以无偿为公司提供环境极企业社会责任的培训(我们不恶意的猜测他的目的)。 2、海运业被动的努力(主要基于燃油成本考虑) LNG动力船:这种构思其实是源于2010年之后日益高企的油价,行业曾考虑LNG应用于商船的设想,但实际实施存在如下困难:1)LNG舱体积大于燃油舱,占用船体容积后导致船舶载运率下降,性价比打折。2)需要沿途配备LNG添注设备,条件不成熟;3)动力指标 船舶大型化:船公司基于货量和燃油费的考虑不断大型化船舶,理论上说大型化船舶的单吨货物燃油损耗和有害气体排放会高于小型船,而且成本优势会导致排放效率较低的中小型船舶退出市场或拆解,继而形成正向循环,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小型船舶不断以更低价格倒手到下一个船东手上,后者借助更低的固定成本和大船竞争,所以说大船对于环保的贡献还难以估量。 船舶新技术和设计、改造:船东基于燃油因素的技术革新,采用新的引擎和船体设计,目前新船的能耗比要好于老船,即使船价更高,另外也有部分公司采用改造螺旋桨、船头设计去降低燃油消耗。 三、总结 目前我国尚未实行船舶排放控制区,远洋船舶排放指标的技术升级其实还是在根据MARPOL公约和欧美排放控制区在执行,个人判断污染更为严重的其实是我们的沿海、内河区域的船舶,究其因无外乎是行业标准低以及监管不到位,再进一步无非是柴静说的“钱”字。至于对未来的展望,我相信技术肯定不是问题,船舶排放的标准肯定是越来越高,国家的法令制度也一定会更为严苛,但出台速度如何、执行力度如何,到头来还是看政府。
大家来点评(0条评论)
Copyright (C) 宁波船货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浙ICP备号-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穹顶之下 观 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