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数日怎么罗马数字表示日期

民国时期怎么看待同性恋(下)南通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平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
民国时期怎么看待同性恋(下)
  □李路  当时的媒体报道:同性恋爱而杀刘梦莹之陶思瑾  《玲珑》杂志登载同性相恋的照片  “同性爱”:舆论中变态的“性倒置”  许是出于猎奇,彼时报章关于同性恋的报道多好写些感情纠葛。1932年的陶思瑾情杀一案便曾引舆论轰动。  杭州艺专学生陶思瑾,为已故画家陶元庆之妹。其兄长亡故后,陶思瑾便受兄长生前好友、文学家许钦文的照顾。陶思瑾在艺专读书时,与同学刘梦莹相恋,有“同性爱”之称。刘也因陶的关系,与许相识,二人常留宿于许家。刘陶二人为永保其情爱,秘密缔结盟约,决不与男性结婚。然其情爱之深,猜忌之心亦愈深。  最开始,许钦文向陶思瑾求婚,陶以盟约拒绝。后许转向刘梦莹,颇得刘欢心。为此陶思瑾愤而与艺专女教师刘文如发生感情。刘梦莹要求陶思瑾与刘文如绝交,陶没答应,彼此感情益趋破裂。一日,许钦文全家外出,仅剩刘陶二人。刘重提刘文如之事,遂产生口角。陶思瑾一怒之下将刘梦莹杀死。最终杭县地方法院宣判陶思瑾无期徒刑。  此事一出,舆论哗然,案件审理的每一个细节都被报纸公之于众。除了猎奇之外,事件中的主人公为同性恋人的身份,也颇引人关注。  《玲珑》曾对此案有过详细介绍。评论称:“一女子和另一女子发生爱的关系,在摩登的女学生中间,原是普遍的现象,然以同性恋故,而惨杀自己所爱的女子,确实意外的结果。我们不必论其原因是出于情妒或别种动机,但同性爱在法律上道德上和生理上的地位,是种犯罪的行为。这丑恶的行为,一般叫做‘性的倒错’,是一种变态的色情,往往带有危险性的。刘陶案就是这危险的产物。所以正热于同性恋的姊妹们,看了上述的可怖的惨剧,应该立刻觉悟,赶紧解决了同性的关系,而树立起两性的爱,那不仅能免去无限烦恼而且是促进人生的光明的幸福的生活。”(《同性爱的血案》,《玲珑》,1932年第2卷第53期)  这段评论代表了《玲珑》杂志对同性恋的反对态度。《玲珑》上的文章,视同性恋为“变态的性欲”,是“毫无结果的‘消极的爱’是一种神经病倾向的症候”。在他们看来,“同性爱的弊害,不但在精神上造成衰弱的病态,即在生理上更蒙极大的影响,对于正常的结婚生活,且有阻碍。”  《玲珑》的态度实际上是当时报刊舆论对于同性恋的普遍态度。同性恋在彼时言说中多以“同性爱”或“同性恋爱”的名目出现。当时,同性恋往往视为“性的倒置”,是一种变态的性欲,一种精神上的疾病。有论者将同性恋与色情狂并举,共同视为病态性欲的表现:“在医学上,以性欲为病态而显现于外者,区分为颠倒症与色情狂两种类。所谓颠倒症,就是同性间——男性与男性,女性与女性——所发生的一种变态的性欲,一般地所谓同性恋爱,就是指此而言”。(行仁:《同性恋爱与色情狂》,《健康生活》1936年第7卷第1期)  还有论者将同性恋看做是变态性欲中最主要的表现:“变态性欲中,在社会上最占重要性的,便是同性色欲,精神上的同性爱,以少女们为最多,但肉体上的同性爱则以男性为最多,男色恶习,至今犹未绝迹,仍有男娼在社会上出现。”(《返老还童术》《健康生活》,1938年第12卷第3期)  这种对同性恋的敌意,甚至催生出对同性恋失真的想象。《玲珑》上一篇名为《同性爱之不良结果》的文章,作者称询问了做医生的朋友,说同性恋爱会带来一系列生理上的危害:“神经衰落,窒道麻脾,指肠出血,子宫破裂,头痛,头晕,双目失明,四肢寒冷,萎黄病,肝火,黄疸病,脑充血等病症。不上三年便要香消玉殒。”  相比于大众的夸张想象,彼时知识分子对于同性恋的认识相对较为理性些。有人称其为一种“不自然的性爱”,认为“虽然不能说他怎样的坏,但不自然是确实的”。当时女学生流行同性爱,是因为“大概女子到中学校以上的年龄,性的本能正在盛旺的发育,这时候他们虽然并不意识地有性的要求,耽于无意中要求同情的慰藉,和感到一种空泛的己身无所的悲哀。同性爱的起头也往往在这时。”这样一种少女的普通的短期的同性爱,“到有异性爱的时候,照样会得转移的,那时候性的倒置便顺行了。”(慨士《同性爱和婚姻问题》,《妇女杂志》1925年第11卷第5期)  虽然不被视为“变态”,但同性恋还是被当时的知识分子当做社会问题或心理问题被提出来。周作人在《关于捉同性爱》一文中虽然反对德国国社党捉拿同性恋的暴行,但其着眼点是表示同性恋是“属于医生的范围,而非军警之事”。说到底,还是认为同性恋是一种心理疾病。  不少论者纷纷译介西方心理学家的学说,对同性恋进行分析,但其旨归不外乎通过分析其成因,找到防止改正的办法。如晏始便援引茄里堪氏的观点,认为“同性爱的发生大都由于两性的隔离过严”。青年男女情窦初开,有男女交际的必要。对他们而言,“如果同性者一同群居,一定会发生同性爱的弊害”,解决的办法,便是混合教育,男女同校。(晏始:《男女的隔离与同性爱》,《妇女杂志》,1923年9卷第5期)  沈泽民则翻译卡宾塔的学说,认为“中国是一个卡翁所说的‘阴沟方法’最流行的地方。”这种封闭助长了同性恋爱。希望透过改革学校教育,满足学生对性欲的好奇以及感情结合的需求来矫正同性恋。(卡宾塔原著,沈泽民译:《同性爱与教育》,《教育杂志》,1923年第15卷第8期)  “同性恋”:寻求正当地位的声音  在近代中国一众讨伐之声中,也不乏正视同性恋者,胡秋原便是其中代表。1929年胡秋原翻译的心理学家卡本特的《同性恋爱论》在《新女性》连载两期。胡氏自陈希望这篇文章“使许多人对于这个问题引起研究的兴趣,不将它看作离奇变态,甚是看作‘男色’‘磨镜’那一类的东西,就是译者区区的微意了”。  该文将同性恋与性爱、母爱、异性爱等放在了一个平等的位置,认为同性恋“也同样的有其深邃的意义与社会的功用与机能”。该文引述大量研究证明同性恋爱并非病态,并阐述同性恋爱在社会中的价值功用。文章表示:“同性的恋爱,或朋友的恋爱在一些地方,在国民生活上,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在此刻,现代公民应当在社会生活特质中认识其真价值,至少应当在公众意见与教育系统中企图去了解这种因子而给以一个正当的地位。”  同年,胡秋原还写了另一篇为同性恋辩护的文章《同性爱的研究》。此文源1929年《北新》杂志第3卷第2期杨忧天的《同性爱的问题》一文而发。事后,两文汇编成《同性爱问题讨论集》一书,由北新书局于1930年出版。  杨忧天的《同性爱的问题》立意与彼时大多数知识分子相类,通过分析同性恋产生的原因来寻求防止同性恋的办法。文章罗列了众多先天、后天因素,男性、女性同性恋的表现,最终指出,防止同性恋的方法便是开放的性教育,让性不再神秘:“性的秘密一日不解放,性的教育便谈不到,性的教育谈不到,同性爱便只有流行,便只有蔓延。”  胡秋原对杨忧天的文章非常不满,认为不能因为一些畸形的性欲就将同性恋爱一笔抹杀。胡从近代恋爱观的变化入手,指出恋爱由性的事物变为情感的精神的恋爱,而“同性间的爱情实在是爱情最真实最完全形式”。进而罗列历史上同性的恋爱与朋友的恋爱对于文艺、教育、社会所产生的重要作用。最终称赞同性恋“这种情爱的光辉,几乎是与人类社会历史同始”。  姑且不论胡秋原对同性恋的称赞是否过誉,但他在文章中对同性恋所遭受的处境颇具洞见:  “所谓‘变态’,所谓‘病态’,一向是这种爱恋的铁案如山的罪状,而成为一般人的口头禅了。因为这种意见流行着,于是除了少数有胆有识的思想家外,不是为这种意见所同化,就是在这种学说之下,随声首肯。没有人去正视一下问题之究竟的。人类的不洁的眼光以及不能宽容的褊狭,更把这伟大真实的人间的情爱,硬视作为一种无可宽赦的邪恶。”  时至今日,胡秋原这段文字依旧适用。大多数人往往囿于固有观念,对同性恋无法正视。或许只有克服内心的褊狭,对同性恋予以宽容,人类才能在文明的历程中更进一步。SIGN IN 登入會員
記住帳號|
JOIN 加入會員
如果您是第一次來,請加入會員正确教育旗下网站
题号:1567797试题类型:单选题 知识点: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变法通议》,维新变法思想&&更新日期:
下表示民国初期北京地区创办报刊的数字&下列关于该图表的解读正确的是&&&&&&&&&&&&&&&&&&A.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故1912——1913年出现了办报高潮B.袁世凯复辟帝制之后,破坏民主,故1914——1915年办报较少C.袁世凯死后,政治氛围日趋民主,故1916——1924年再现办报高潮D.为进一步探索强国御侮之道,1916年起先进的中国人再掀办报高潮
难易度:容易
必须在注册登录后,才可以查看解析!
橡皮网学生APP下载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名校试题,天天更新,免费查看!
康有为思想的特点: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体现了康有为思想的特点.在理论指导上有局限性。康有为借发挥孔子政治思想,利用传统的儒学权威来宣传变法的道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前一部书把封建主义者历来认为神圣不可侵犯某些经典宣布为伪造文献,后一部书,把本来偏于保守的孔子打扮满怀进取精神提倡尽可能平等思想观念,康有为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中寻找理论依据来反对封建制度,没有完全抛弃儒家的传统理论。充分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1、《新学伪经考》:是康有为第一部关于变法维新的理论著作。刊行于1891年。在书中,康有为对“祖宗之法,莫敢言变”的传统守旧思想提出挑战。他认为东汉以来的经学多出自刘歆伪造的“伪经”,是为王莽“新朝”服务的“新学”,绝非孔子的“真传”。《新学伪经考》不仅在学术上推翻了古文经学的绝对权威形象,而且在政治上沉重打击了“恪守祖训”的顽固派,为维新变法扫清了思想障碍。梁启超赞此书为“此实思想界一飓风也”。《新学伪经考》阐发了今文经学的某些观点。历来儒经有所谓“今文”“古文”之分。“今文经”是经秦代焚书之后,由西汉学者口头传授、记录的儒经,均以西汉通行的文字“隶书”撰写,故称“今文经”。汉武帝以后,民间以及孔子住宅壁中又发现了以先秦文字“籀书”撰写的儒经,称之为“古文经”。西汉官方“经学博士”传授的都是今文经。至西汉末年,刘歆认为今文经是秦火剩下的残篇,请求将古文经《逸礼》《毛诗》《左传》等书立为官学。王莽当政时期,适应复古的政治需要,刘歆的主张得以逐步实现。今文经、古文经最初只是文本来源、篇目文字上的不同。随着此后经学趋于畸形繁荣,两者学术重心泾渭分明,思想分歧也很明显。于是,今、古文两派经学之争绵延不绝、高潮迭起,并且往往与文化格局乃至政治背景密切相关。   清嘉庆道光年间,今文经学渐趋复兴。刘逢禄、魏源等今文家曾对某些古文经提出怀疑。《新学伪经考》则进而全面否定、攻击古文经。该书认为:西汉经学并没有什么古文经,凡古文经均由刘歆伪作。西汉十四博士所传授的儒经均为孔门足本,并无残缺。刘歆之所以制作“伪经”,是为了帮助王莽篡汉,建立“新朝”。所以,古文经学并不是真正的经学,而是“新学”。总之,如康有为在全书叙言中所说,历代流传的古文经是“伪经”,后世主要研究古文经的所谓“汉学”“乃新学,非汉学也,即人所尊述之经,乃多伪经,非孔子之经也”。   于是,居于清代正统学术殿堂的“汉学”“宋学”都不是孔学真传,当然也不能发现孔孟的“微言大义”。   就学术上看,康有为把古文经学都指为“伪经”“新学”是缺少根据的。梁启超也认为乃师“往往不惜抹杀证据或曲解证据”。可见,《新学伪经考》并不是精审的“考”“辨”之作。但是,此书石破天惊的论断不仅否定了清代正统派汉学的立足点,而且打开了人们重新认识、估价一切传统典籍的闸门,从而冲击了正统学术文化,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解放思想之功不言而喻。梁启超称之为晚清思想界的“大飓风”,并非过誉之辞。事实上,此书与其后的《孔子改制考》成为康有为拆散清代正统学术,重塑孔子和儒学的重要著作,也是戊戌维新的理论工具。《新学伪经考》可谓寓思想于学术之中,因而对清末民国年间的学术发展产生了影响。此书事实上示范了一种存疑求证的学术精神,彰显了传统学术蕴含的创新因素。 2、《孔子改制考》 在1898年刊行。该书指出孔子以前的历史都无据可考,孔子遂假托尧舜等古圣先贤的言论行事而作“六经”,其目的是为“托古改制”。康有为虚构出一个首创“改制”的孔子,实际上是用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思想,把孔子打扮成变法改制的祖师,以减轻维新变法的阻力。他还宣称人类社会必然是按照“据乱”、“升平”、“太平”三世的顺序演变发展的,则君主专制肯定要被君主立宪制所取代,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历史理论依据。   康有为这两部著作借用孔子的权威,打击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和恪守祖训的封建教条,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进化论和改革思想,为变法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康有为简介:
康有为(年),广东南海县银塘乡人。他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祖父康赞修,是道光年间的举人,父亲康达初,做过江西补用知县,康有为自幼受过严格的封建教育,攻读孔孟之道的论著。19世纪70年代,中国面临严重的边疆危机,正在形成中的民族资产阶级开始酝酿着资产阶级维新思潮。康有为开始朦胧地意识到应该探求新兴的学问了。1879年康有为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文化,阅读了《西国近事汇编》、《环游地球新录》等书,乃始知西方治国有法度。在西学的影响下他如饥似渴地向西方寻找真理。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没有考取。南归时,途经上海,购买了大量西书,回来研究。他吸取了西方传来的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政治观点,初步形成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 1888年,他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1891年后,他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弟子有梁启超、陈千秋等人。1895年,他到北京参加会试,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联合一千三百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又未上达。当年5月底,他第三次上书,得到了光绪皇帝的赞许。7月,他和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不久,在北京组织强学会。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请求变法。第二年1月,光绪皇帝下令康有为条陈变法意见,他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又进呈所著《日本明治变政考》《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二书。4月,他和梁启超组织保国会,号召救国图强。6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勤政殿召见康有为,任命他为总理衙门章京,准其专折奏事,筹备变法事宜。百日维新的措施,大抵都是康有为、梁启超所筹划。变法失败后,康有为逃往日本,设立保皇会,鼓吹“开明专制”,反对革命。1913年,回国后主编“不忍”杂志,宣扬尊孔复辟。1917年,伙同张勋复辟失败。1927年,病死于青岛。
《变法通议》主要内容:
论证中国社会变则存,不变则亡;只有改良现行的腐朽官官僚体制和科举取士制度,兴办新式学校培养变法人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制度的弊端,维护清朝的政治统治。本书是近代中国最为系统全面的向国民宣扬维新变法主张的著作,从理论上深入阐述了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及其保种、保国、保教的作用,成为晚清政坛上名声最大的宣传著作,是维新变法时期宣传改良思想的最高旗帜。
梁启超简介:
梁启超(年),广东新会县茶坑村人,祖父和父亲都是封建文人,出身于和资产阶级有联系的地主家庭,15岁时,受业于阮元在广州创办的学海堂,17岁考中举人。1890年,他到北京参加会试开始看到《瀛环志略》和江南制造总局翻译的书籍,初步接触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1891年,他就学于康有为,接受维新思想的影响。1895年,他在北京协助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组织强学会。1896年,他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第二年,他到湖南,担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在他和谭嗣同的努力下,湖南的变法运动迅速开展。1898年入京,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变法失败后,他逃往日本,主编《清议报》,后又创办《新民丛报》,鼓吹君主立宪,反对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但是他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对当时知识界有较大的影响。1907年,他在东京成立政闻社。辛亥革命以后,他回国,纠集立宪派、保皇党徒组成进步党,拥护袁世凯,并出任袁政府司法总长。1916年,他与蔡锷联合反袁。8月,他组织宪法研究会,依附于段祺瑞,出任段政府财政总长。1920年,他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鼓吹孔孟之道。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他的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维新变法思想:&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出现的原因:
(1)特点:①把西学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来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②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制造历史依据,向封建正统思想提出挑战。(2)原因:①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不敢也不能够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表现在文化上,康有为借助古代文化形式来表达他的思想。 ②维新派对自己的理论认识肤浅。他们的思想是从西方引进来的,然后把外国的东西加以民族化,并非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西学在我国的传播水平低,特别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④康有为本人是一位今文经学大师,对儒学有很深的研究和深厚的感情,他更知儒学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采用儒家外衣的方式更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 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所致。
早期维新思想:1、产生: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是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2、代表人物:正在转化中的资产阶级的新型知识分子。3、主张:①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传入,是早期维新思想的来源。②早在洋务运动实施过程中,一批积极参与洋务或与洋务有密切联系的有识之士已经觉察到洋务运动有不少弊病,认识到如果向西方学习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是远远不够的。这是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为维新变法思想做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4、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 5、影响因素:洋务运动破产、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19世纪90年代的维新思想:1、开展: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首的维新派开始用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来评判中国,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纲领,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2、阐释:维新,是指提倡新事物,反对旧事物,特指政治上的改革运动。维新变法就是政治上、经济上反对旧事物,实行新法。3、维新思想传播的方式:开办学堂、著书立说,建议引导学生归纳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各自的观点和对封建思想的冲击、近代思想解放的贡献。 4、论战: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是由于维新运动的高涨,引起封建顽固势力的仇恨和攻击而展开的。洋务派也站在顽固派一边,形成了维新派与顽固派、洋务派的尖锐对立。变与不变的矛盾空前激化,面对时代推来的问题,做出了两种相反的回答。5、意义:维新派用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为武器,提出了系统的维新变法的理论和主张。通过这场论战,使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知识分子中不少人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形成向西方寻找真理,学习新学的热潮。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进步的,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意义,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
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1、维新变法思想推动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由器物到制度层次的推进,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2、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3、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还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4、维新变法思想将救亡与政治变革结合在一起,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展,虽然没有取得实践上的成功,但是作为一场爱国运动,对于开阔眼界、振奋民族精神、提高人们的参政热情,仍然有深远的影响。
近代前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激进民主主义者对待孔子和儒学的态度及原因:1、态度:(1)康有为等维新派认为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以儒学的形式进行宣传,使二者统一。(2)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对孔子进行绝对否定,加以批判,对儒家的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2、原因:(1)维新变法时期,顽固派仍有很强大的力量,康有为等借用孔子的名义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与资产阶级上层的两面性及康有为等人的家世、教育和经历有关。(2)新文化运动时期,北洋军阀利用孔子企图达到复古复辟的政治目的,使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与辛亥革命后的思想潮流及陈独秀等人的学说、经历有关。
维新变法: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深感“亡国无日”。上书光绪帝,痛陈国难深重,应赶紧变法图强。光绪帝“不甘作亡国之君”,与慈禧太后意见不合,而企图借变法,巩固与强化自己的地位与权力。1898年1月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表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革的全部要求,也是戊戌变法的施政纲领。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这是一篇以皇帝名义宣布实行变法的宣言,标志戊戌变法的开始。 光绪帝主持的戊戌变法,触犯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这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所不能容忍的。变与不变的矛盾发展为一场带血的斗争,变法运动遭到了失败。&&维新派提倡西学,兴民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打下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他们提倡资产阶级新学,批判封建主义旧学,引导人们重新认识世界,他们痛感民族危机的严重,号召人们奋起救国,谋求国家的独立富强;给古老的中国社会所注入的活力是不可低估的,站在历史长河的高度看,由传统农耕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是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尽管它在19世纪末的中国遭到了暂时挫折,但对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却是一次巨大的冲击,它留下的痕迹永不磨灭,永远鼓舞与启迪后人。
相关试题推荐
1、 (09年全国卷二)在20世纪,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大英帝国、大日本帝国等帝国渐次消失,这反映出A.资本主义扩张的方式发生变化B.第三世界的兴起C.经济实力的提高受到普遍重视D.民主政体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2、 (09年广东卷B)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教皇仲裁下,划定了一条分界线。 这意味着A.两国当时的航海成果得到承认 B.大西洋是两国争夺的焦点C.其他国家被永远排除在殖民争夺之外D.开辟新航路的主要目的是传播基督教
3、 (09年广东文基卷)从交通运输的角度看,代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是A.蒸汽机车B.内燃机车C.电力机车D.汽车
4、 (2009年全国Ⅰ卷文综)1787年费城会议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这反映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 A.民主主义B.平等主义C.自由主义D.共和主义
5、 (2009海南历史)《独立宣言》曾被马克思称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与法国《人权宣言》不同,《独立宣言》还提出 A.生命权B.自由权C.财产权D.反抗压迫权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12年“清室优待条件”节选   1924年“修正清室优待条件”节选 皇帝尊号仍存不废,以待各外 国 君主之礼相待;皇帝岁用400万两,由中华民国拨用;皇帝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皇帝辞位后,原有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原禁卫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额数俸饷特别保护。  即日起永远废除帝号,与国民在法律上同等;每年补助清室家用50万元,另特支200万元,开办平民工厂,收容旗籍贫民;即日移出宫禁,以后得自由选择居住;清室私产归清室完全享有,其一切公产应归政府。 (1)南京临时政府内部对是否接受“清室优待条件”有不同意见。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2)概括说明“修正清室优待条件”比“清室优待条件”有哪些进步。
7、 一部影片中有这样一组镜头:夜色中, 成群的武装起义者冲向首都的一座宫邸,从停在不远处河面上的战舰传来隆隆炮声;人流很快冲垮了守卫部队设立的防线,宫邸沉重的大门在起义者的呼喊中缓缓打开。这组镜头所取材时历史事件发生在
( ) A.1640年英国的伦敦B.1871年法国的巴黎C.1917年俄国的彼得堡D.1949年中国的南京
8、 1919年12月,重庆《川东学生周刊》创刊。对其创刊宗旨:“排斥强权”和“改良社会”理解全面的是A.反对北洋政府B.追求自由民主C.反帝反封建D.抨击专制皇权
9、 (2008年全国卷I)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1943年11月相关外交文件的签署“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列国之间关系的新纪元”,这一评论指的是A.中国与英、美等国签署宣言,保证团结一致打败法西斯B.中国与英、美两国签署宣言,要求日本无条件归还侵占的中国领土C.中国与英、美两国发表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D.中国与英、美两国签约,宣布废除英美在华治外法权等特权
10、 年份占工厂总数比例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占工人总数比例.4%7.3%%49%表中所示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抗日战争的影响B.抗日根据地扩大C.国际援助的增多D.民营工业的发展
11、 下列地图中表示草原文明的是A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A.20世纪70年代B.20世纪80年代C.20世纪90年代D.21世纪初
13、 图8中数字标明的地点,都是抗日战争期间著名战役的发生地,其中能为八路军战史提供实地的资料的是A.①B.②      C.③D.④
14、 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 ) A
15、 (08重庆卷,3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隋炀帝)大业八年,天下旱,百姓流亡。时发四海兵,帝亲征高丽,六军冻馁,死者十八九。十三年,天下大旱。时郡县乡邑,悉遣筑城,发南女,无少长,皆就役。                              ——《隋书》贞观十一年七月一日,……洛水暴涨,漂六百家余家。……十三日,诏曰:“暴雨为灾,大水泛滥,……诸司供进(进奉的财物),悉令减省。凡所力役,量事停废。遭水之家,赐帛有差。”……九月,黄河泛滥,……太宗辛白马坂以观之。——《旧唐书》材料二 凡有水旱,(清朝统治者)略不可怜恤,坐视其饿莩流离,暴露如莽,……有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膏。                      ——杨秀清《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十年间,民边迭起,个族人民的起义和暴动达100余次,以广西、广东、湖南三省声势最盛。                       ——摘编自王文泉《中国近代史》材料四 1933年5月,国会通过了《联邦救济法》,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1935年8月通过的《社会保险法》,改变了过去有民间团体自助自救或由慈善团体提供救助的传统,开始了美国的“福利主义”实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经济与社会矛盾都演变到极其严重的地步。为了摆脱困境,寻求发展,工党政府采用“福利国家”政策,实施社会改革,可谓顺乎历史潮流的明智选择。(1)根据材料一,说明灾害发生后隋炀帝,唐太宗对待百姓的态度, 概括唐太宗应对灾害的举措。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采取上述态度和举措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与材料三所反映的史实有何内在联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在哪些方案中提出了改善百姓生活的办法,各举一条相关内容。 (3)根据材料四,说明美英两国社会福利改革各处于什么发展阶段, 归纳美国社会福利改革的主要措施。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措施对当时美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16、 (08北京卷,16)以下对明清时期白银使用与流通历史的认识,正确的是A.“一条鞭法”实行赋税征银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B.“地丁银”加强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鸦片战争前,外贸出超造成中国白银外流D.截至清朝结束,铜钱与银两兑换的比值没有改变
扫描二维码马上下载橡皮网APP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名校试题,天天更新,免费查看!
接收老师发送的作业,在线答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活动日历如何表示数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