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袭和演绎权属于的区别

微信扫一扫
关注【遇事找法】随时随地获取法律帮助与生活法律热点常识
您当前位置:
什么是演绎权
  演绎权:指作者或其他享有的以其作品为蓝本进行再创作的权利。包括:  (1)改编权:指在不改变作品的基本思想内容的前提下,变换作品表现形式的权利。改变作品的表现形式、不改变作品类型的情况下进行的改写。  (2)翻译权:指将原作品的语言文字变换成其他语言文字并用以表述作品的权利。《伯尔尼公约》、《世界版权公约》规定:在一定条件下,对外国人的作品,可由政府强制许可翻译,无需征得外国著作权人的同意。  (3)汇编权:对作品或作品的片段通过选择或编排,汇集成新作品的权利。包括注释权、整理权和编辑权。汇编者对汇编所形成的作品,应享有著作权。
法律咨询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律师。
相关服务:
相关文章:
百科知识推荐律师
热门词条榜
看该词条的用户还看了
Copyright@ 版权所有 找法网()- 中国最大的法律服务平台&演绎创作方式与演绎权归属_论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
演绎创作方式与演绎权归属
||暂无简介
中国最大最早的专业内容网站|
总评分0.0|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你可能喜欢论演绎权--《中国政法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演绎权是基本的著作财产权之一,本文试图对演绎权的含义、起源、内容、包含的具体权利进行探讨,综合运用理论、案例和比较法分析的方法,提炼演绎权规定适用的正确思路,并且提出对演绎权体系立法改善的建议。本文的结构是:
第一章是对演绎权的概述。先开门见山地阐述演绎和演绎权的含义,区分演绎的两种基本类型。分析演绎权的起源在于原作者与演绎者的主体分离和原作品与演绎作品的市场分离。并根据著作权法原理和比较法分析演绎权的内容应当包括对演绎行为的控制和对演绎作品的利用行为的控制。
第二章是论述演绎权与其他著作权的关系。笔者会从内容、区分标准、相互关系上将演绎权与相近的复制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进行比较分析,并据此阐述演绎权的内容和特征。在本部分,笔者还将从对象、作品利用过程和经济价值实现这三个层面探讨演绎权与演绎作品著作权的关系。
第三章分别对演绎权包含的具体权利进行讨论。即改编权、摄制权和翻译权。本部分将以现行立法为起点,综合运用比较法和理论分析的方法,结合我国法院的司法实践,来界定这些具体权利的准确内涵和司法适用。本部分还会特别讨论汇编权这一权利,以案例和比较法来阐述汇编权与一般演绎权在内容和特征上的差异。
第四章讨论演绎权的完善。首先,立法者可以考虑规定一般演绎权的定义,其次,改编权、摄制权、汇编权等具体权利的规定也需要修改完善。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2【分类号】:D923.41【目录】:
摘要4-5ABSTRACT5-9前言9-11第一章 演绎权概述11-18 第一节 演绎权的涵义11-13
一、 演绎的含义11-12
二、 演绎权的含义12-13 第二节 演绎权的起源13-15
一、 演绎权起源之学说13-14
二、 演绎权产生之分析14-15 第三节 演绎权的内容15-18
一、 控制演绎行为还是控制演绎作品的利用15-16
二、 各国对演绎权内容之规定16-18第二章 演绎权与其他著作权18-28 第一节 演绎权与复制权18-20
一、 独创性的区分标准18-19
二、 司法实践对异形复制之认定19-20 第二节 演绎权与修改权20-21 第三节 演绎权与保护作品完整权21-23
一、 保护作品完整权的必要性21-22
二、 保护作品完整权与演绎权的互相制约关系22-23 第四节 演绎权与演绎作品的著作权23-28
一、 演绎权与演绎作品著作权都旨在控制演绎作品23-24
二、 作品流转利用中的演绎权和演绎作品著作权24-25
三、 演绎权与演绎作品著作权经济利益的实现25-28第三章 演绎权分论28-40 第一节 改编权28-31
一、 我国司法对“改变作品”之理解28-30
二、 各国改编权立法之评介30-31 第二节 翻译权31-35
一、 最早的演绎权32-33
二、 翻译权规制的翻译行为33-35 第三节 摄制权35-37
一、 分立出去的“改编权”35
二、 摄制权与电影作品的演绎作品性质35-37 第四节 汇编权37-40
一、 司法实践对汇编权侵权的认定37-38
二、 汇编权和汇编作品保护的比较立法38-40第四章 演绎权的完善40-47 第一节 演绎权一般规定的设计40-42
一、 建立上位的演绎权概念40-41
二、 明确规定演绎权包括利用演绎作品的权利41-42 第二节 演绎权具体权利的完善42-47
一、 继续保留摄制权、翻译权、改编权42-43
二、 修改缩限改编权的定义43-44
三、 明确电影作品的演绎作品性质、修改摄制权定义44-45
四、 删除汇编权、保留汇编作品的规定45-47结论47-48参考文献48-50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卢海君;;[J];电子知识产权;2007年01期
骆电;;[J];法律适用;2011年12期
王迁;;[J];法学;2008年04期
张心全;;[J];时代法学;2008年04期
陈锦川;;[J];人民司法;2009年19期
王迁;;[J];法学论坛;2008年06期
冯晓青;;[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张友亮;司莉;;[J];政法学报;1994年03期
汉斯·伯克曼,金海良;[J];中国出版;1999年09期
郑晓红;;[J];中国出版;2009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重远;;[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李玉文,方秀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熊静;;[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崔立红;;[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叶甲生;;[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阳平;;[J];中华商标;2006年03期
彭学龙;张奕峰;;[J];中华商标;2006年11期
宋慧献;;[J];中华商标;2007年03期
姜海洋;;[J];中华商标;2007年08期
祝建军;;[J];中华商标;2008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郭建强;;[A];专利法研究(2010)[C];2011年
李菊丹;;[A];专利法研究(2010)[C];2011年
于洋;吴锦宇;;[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册)[C];2010年
胡嘉倩;;[A];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2012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第三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选编(第一部分)[C];2011年
符正平;常路;;[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广东卷)(第六集)[C];2008年
赵正洋;赵红;;[A];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向芬;;[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寿步;;[A];专利法研究(1997)[C];1997年
闫文军;;[A];专利法研究(2004)[C];2005年
付明星;;[A];专利法研究(2005)[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鸿;[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阮思宇;[D];吉林大学;2011年
徐鹏;[D];吉林大学;2011年
郭湫君;[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冯粤;[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鲁春晓;[D];山东大学;2011年
蒋虹;[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邵小平;[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蒋阳飞;[D];中南大学;2010年
徐俊;[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初钊;[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王镭;[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张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戴彬;[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何笃丰;[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周如庆;[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阚宏军;[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郑先彬;[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高玉萍;[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林立峰;[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迁;;[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9期
杨利华,冯晓青;[J];电子知识产权;2003年10期
王迁;;[J];法律适用;2008年12期
董炳和;[J];法商研究;2004年03期
王迁;;[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肖志刚;;[J];科技与法律;2007年01期
陈诚;黄晓辉;;[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李琛;;[J];中国专利与商标;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姚兵兵;[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冯洁;;[J];东南传播;2008年09期
王婷;;[J];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04期
陈惠珍;;[J];人民司法;2009年12期
赵林青;;[J];法学杂志;2008年05期
吴高臣;;[J];法学杂志;2010年10期
卢海君;申耘宇;;[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牛慧兰;[J];科技与出版;1999年06期
刘军;凌潇;;[J];社会科学家;2005年S1期
韩茜;;[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6年02期
郭碧娥;;[J];法制与经济(下半月);2007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任全明;;[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王桂珍;;[A];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第14次年会论文集[C];2010年
曹燕飞;;[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张乃根;;[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八)[C];2009年
胡芳;;[A];华北地区高校图协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文章)汇编[C];2010年
王利民;顾权;;[A];WTO法与中国论丛(2009年卷)——《WTO法与中国论坛》暨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韩轶;姜洁;;[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张鲸惊;韩健;田菁;黄河清;;[A];第七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陈华;;[A];第11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暨科技期刊立体化出版模式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宗江(安徽);[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冯宏声 国家版权局;[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9年
季洪光;[N];科技日报;2004年
中国政法大学
康雯星;[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1年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冯晓青;[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0年
孙宝华 陈柏安;[N];江苏法制报;2005年
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副主任
索来军;[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李雪;[N];北京商报;2010年
深圳商报记者
包力;[N];深圳商报;2011年
张辉;[N];中国艺术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郭斯伦;[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来小鹏;[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陈绍玲;[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陈丹;[D];浙江大学;2012年
刘有东;[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卢亮;[D];中国政法大学;2012年
陈柏安;[D];吉林大学;2004年
李明江;[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徐晓娟;[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戴彬;[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杨露;[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杜欧凌;[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陈一痕;[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钟显庭;[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刘永攀;[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也谈复制与演绎_演绎权-牛bb文章网
也谈复制与演绎 演绎权
所属栏目:
感谢王迁教授的给了我思考和学习这个问题的机会。感谢王迁教授、许超司长在关于德国《著作权法》第23条理解上给予的热情指点!本文仓促而就,错漏之处,请大家予以批评指正。――――――――――――――――――――――本文主要观点:1、复制权中的复制(reproduction),是指制作作品的复制件的行为;而Copying(也可以翻译为“复制”)则是指两个作品之间存在抄袭或实质相似,由于演绎或改编所产生的作品与原作品存在实质相似,因此演绎也属于这个意义上的复制(Copying)。2、由于两个“复制”是不同性质的两个问题,因此,不能说:因为被告复制的是擅自演绎的作品,所以就不是侵犯复制权而是侵犯演绎权;也不能说:因为是侵犯复制权,所以被告和原告的作品之间就一定是机械复制而不是演绎关系。3、演绎或改编不应该成为著作权人享有的排他权;复制发行或者表演、传播擅自演绎的作品,侵犯的应是原作品的复制发行权、表演权或传播权。侵权损害赔偿的计算是依据复制、发行、表演、传播等行为造成的损失或获利来衡量的,而不是按照改编行为本身来衡量的。因此,在一些擅自改编他人作品并发行、表演、传播该作品的案件中,有的当事人虽然仅仅主张侵犯其改编权,但在主张损害赔偿时,却不得不按照擅自发行、表演或传播而导致的损失或获利来衡量,这其实是难以自圆其说的。参见:(2014)沪高民三(知)终字第12号;(2014)沪二中民五(知)初字第83号,/case/c.html[注:红字部分是.11.20所加]当然,如果擅自演绎者授权他人利用演绎作品,演绎者也应承担共同侵权责任;但是,如果演绎者未授权他人利用其演绎作品,就不应对后续的利用行为承担侵权责任;如果后续利用行为本身属于合理使用或属于权利限制或例外,演绎者也无需承担侵权责任。因此,在侵权救济中,演绎权或改编权并没有实际价值。但在摄制电影时使用已有作品,一旦这样的行为实施完成后,为了避免因禁止对电影进一步利用(放映、传播)会造成重大的损失,可以规定这种行为需要得到事先的授权。【注:红字部分,是日在与刘家瑞教授在微信中讨论后所加,感谢刘教授提出的疑问】4、在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中,原告应证明被告所复制或传播的作品是对原告作品的Copy,不管这种Copy是机械的复制,还是一种演绎和改编,只要与原告的作品存在实质相似,就可以判定侵权。因此,在侵权判定中,区分复制和演绎其实是没有意义的。5、在存在著作权法定许可(如录音的法定许可、广播的法定许可,报刊转载的法定许可、教科书汇编的法定许可等)或者合理使用等他限制和例外的情形,对那些已经出版或发表的作品加以改动、改编或演绎后进行录制、广播、转载等,在表明原作者身份并不对作品进行歪曲篡改,且支付报酬的前提下,仍然可以适用上述法定许可的规则,但改编或演绎后的作品不得擅自进行其他使用(这会很大程度上抑制这种改编或演绎行为)。当然,摄制影视作品等应仍然是例外,需要经过原作者授权。因此,笔者并不认同(2015)京知民终字第122号的判决http://www.bj148.org/zt/2015zt/2015sjzscqr/cpws/584.html#1221370-tsina-1-a8f2a7ed776aa8987849ccb80f23结论。【补充】――――――――――――――――――――――――一、从王迁老师的文章说起在《论建筑作品的表现形式》一文中,/ArticleFullText.aspx?ArticleId=88943王迁老师认为:要解决建筑设计图、建筑模型和建筑物是三种不同的作品类型【图形作品、模型作品、建筑作品】还是同一作品【建筑作品】的三种表现形式问题,应首先判断它们之间的转换是复制还是演绎。他的观点是:一般认为,复制只是在新的物质载体上再现作品【即reproduction】,不产生新的作品。如果把从建筑设计图或者建筑模型到建筑物的转换认定为演绎,会遇到难以克服的理论障碍。演绎是一种创作行为,其结果是在保留了原作品基本表达的情况下产生了新作品。而在施工方严格按照设计图描绘的外观造型建造建筑物的情况下,其只投入了机器设备和体力劳动,并没有对建筑物外观造型作独创性的设计,该行为应属于复制而非演绎。因此,其结论是:建筑设计图、建筑模型和建筑物是同一作品【建筑作品】的三种表现形式。笔者完全认同建筑作品“三位一体”的观点。但是,这个结论的得出,是否必然意味着“从建筑图到建筑物”的转化一定不是属于“演绎”?复制(reproduction)与演绎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本文试进行一点分析。二、德国法第23条的有关规定根据德国《著作权法》第23条关于演绎和改编(Bearbeitungenund Umgestaltungen,英译Adaptationsand transformations)的规定,明文将“对建筑作品的仿造(umden Nachbau ei&nes Werkes der Baukunst)列入这里的“演绎和改编”。Nachbau有“仿造” 和“复制”的意思,在德国法的诸多英文文本中,有的翻译为COPY(仿制)【WIPO1998年文本】,有的翻译为theconstruction after a model(依样建造)【IPLaw in Germany, Verlag C.H. Beck andLexis/Nexis,2008】),有的甚至翻译为Reproduction(重制)【http://www.gesetze-im-internet.de/englisch_urhg/index.html】”。不管怎样,这里的Nachbau显然不是指创作出新作品的行为。欢迎您转载分享:
更多精彩:,技术贴!判定于正抄袭琼瑶 怎么做到的?|次要情节|演绎权_凤凰娱乐
技术贴!判定于正抄袭琼瑶 怎么做到的?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新京报即时新闻1月21日报道 赔偿500万,于正公开道歉,并停止传播《宫锁连城》。历时19个月,&琼瑶起诉于正侵权案&迎来琼瑶胜诉的结果,引起重大反响。在此之前,有139名编剧
于正被判侵权琼瑶(资料图) 新京报即时新闻1月21日报道 赔偿500万,公开道歉,并停止传播《宫锁连城》。历时19个月,&琼瑶起诉于正侵权案&迎来琼瑶胜诉的结果,引起重大反响。在此之前,有139名编剧联名声援琼瑶,他们认为这是一个标杆性的案例,也因此有了上周末编剧与法官座谈&琼于案&。剧本比对是一个专业技术问题,它涉及通行的行业规则以及对规则的认识,法律对思想和表达的划分以及著作权保护要素的认定。 我是编剧 剧本比对要同等对待大小元素 &琼瑶诉于正案&启动司法程序后,几乎人人都认定的全盘抄袭,被告却一直号称&巧合与误伤&。 一审判决之后,法院对原告主张的21个桥段抄袭认定了9个,这个比例还不到原告主张的一半。被告发动舆论攻势说&原告全剧只有200个桥段,而被告全剧有900多个桥段,在900多个桥段里只有9个桥段相似,占比只有1%&,并因此认定法院判决显失公平。 作为非影视或法律行业的旁观者,完全有可能因以上数据认同被告说法。 抄袭认定非常复杂,如果急于取得全面胜利,往往可能功亏一篑。因此,我们理解琼瑶女士和律师团队的战略方案:只列举出比较重要的21个桥段进行主张。这是一种需要定性而不是定量的方案。但作为从业者,我们不能认为重要元素雷同要起诉,次要元素就不算数了。这种比对方式不能真实描述侵权行为全部,并且会引发旁观者误以为只有1%侵权的现象。 所以,抄袭认定时有两个重要关键字值得讨论:轻与重。 轻,是次要元素或小元素;重,是重要元素或大元素。轻与重问题,其实是讨论剧本比对过程中对重要元素与次要元素的相似、大元素与小元素的相似是否需要同等对待。 &琼于案&中,像&偷龙转凤&是重要元素,但&女婴被弃于溪边&是次要元素。前者受重视被列出来,后者被忽视了。本案中,于正方面认定&偷龙转凤&共分为5个层级,两者相似仅仅发生在第2个层级上,而第2个层级的内容属于公知素材和通用场景。 好在法庭最终判定:琼瑶老师对于此情节的设计已经足够具体,可以认定为著作权法保护的表达。这足够具体的设计,其实包括王爷无子、纳侧福晋、谋划偷龙转凤、计划实施、留下证据等多个环节,这些设计已经体现了某种独创性,所以在被告方辩解只是公知素材的情况之下,法庭仍判雷同。 由此可知,重要元素离不开前后语境支持;而前后语境离不开&女婴被弃于溪边&之类的次要情节。这足以说明&轻&、&小&元素对于&重&、&大&元素的意义。没有它们,重、大元素就有可能作为公知素材被判为同质化而非抄袭。 由此推论,在次要元素相似时,即使它们没有围绕核心元素、没有参与构建重要情节,也应算作抄袭。 另外,为表现剧中男主人公文才武略,琼瑶让主人公在皇上面前对对联、巧答问题并击败刺客;在于正剧本中,同身份主人公用斗智擒获江洋大盗,以表现文才;用斗勇击败匪首,以表现勇武。 琼瑶剧为此用了一场戏(第2集第12场)共计2351字,于正剧中为此用了20场戏(第一集11-30场)共计11386字。琼瑶剧中一场戏是小元素,于正剧中20场戏是大元素,但两者戏剧目的和功能完全一致。结合前后语境,琼瑶剧本相当于是于正剧本的作文命题,于正只是按琼瑶的设置进行了扩写。两者实质相似。但原告的21个上诉桥段中,&表现男主人公的文才武略&并未列入,主要是因为这个设计只是&皇上考考你&而已,算不上核心元素。 二审判决书上说&原审法院对于人物设置和人物关系的相关认定,均系结合人物与情节的互动及情节的推进来进行比对的,并进而在构成表达的层面对两部作品进行比对。虽然不可否认,剧本《宫锁连城》中的人物设置更为丰富,故事线索更为复杂,但由于其包含了剧本《梅花烙》的主要人物设置和人物关系,故原审法院认定剧本《宫锁连城》的人物设置和人物关系是在涉案作品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及再创作,并无不当&。 由此&人物设置和人物关系&的判断逻辑可以推论,上述&皇上考考你&桥段,完全可以算作相似。判断大、小元素是否相似不在乎字数和场次多少,标准是大元素里是否包含了小元素里已经成形的独创逻辑链条。 再看琼、于双方剧本第一集,会发现都有如下情节线:老爷纳新欢将生子对夫人有威胁/夫人与心腹商量计策保住地位/偷龙转凤并记下特殊记号后遗弃/女儿被卑微之人捡走养大/大少爷长成优秀青年,二少爷成次品/夫人在心腹警告之下准备完全忘掉女儿。 以上&一种归纳,两种适用&总结的情节线其实是概括了多个情节以及其特定组合方式。如果情节相同,组合方式也相同,那就可以认定为抄袭。 再看两者小元素的雷同部分,可用&相似与微调&方式来判定: 1,福晋生下女儿被换男孩,女孩肩上烙梅花。 1,映月生女换成男孩,看到女儿肩上胎记。 2,秦嬷嬷将孩子放在河边,姐姐将孩子放水上漂走。 2,郭嬷嬷悄悄把女孩放在河边。 3,艺人白胜龄发现并收留女孩。 3,女孩被妓女丽娘捡走。 4,姐姐让福晋完全忘掉孩子才是活路,福晋接受现实。12年后,皓祯打猎显示好和好人品,弟弟皓祥不受待见。 4,20年后,大少爷恒泰骑射表演。映月想起弃女难过,郭嬷嬷让她要狠下心忘却。 以上四处小元素比对能看出:1中的烙印与胎记性质一样,属微调;2中的&河&是相同的元素,孩子放在河里与河边属相似;3中艺人与妓女都属下等人,属微调;4中骑射表演一样,想女儿的状态及被劝阻后下决心忘掉女儿的戏一样,属相似。 其实,重要戏份雷同能证明抄袭,次要戏份雷同更能证明抄袭。连过场戏都懒得改,比如&把孩子放在河边&,这说明抄袭者要么是&过场戏都没能力改动&,要么是狂妄到&老子就是原封不动地抄了,你能咋样?& 综合以上大、小元素的分析,在短短第一集剧本里,至少有六大四小十处相同或相似。依此类推全剧雷同的部分,绝不会只是九个桥段。法槌虽已敲下,警钟仍在长鸣。作为相关从业者,应该对此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以便为行业立规,将有可能产生的任何不劳而获的念头扼杀在摇篮里。□余飞(知名编剧) 我是法官 特定案件学会区分思想和表达 作为法官,我们不太了解影视行业情况,需要通过当事人委托代理人,以及另外一个重要的途径&&诉讼辅助人,就是&琼瑶诉于正案&中编剧汪海林在这个诉讼中扮演的角色,来向我们说明这些情况,由我们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进行判断。 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主办了《影视创作从依法保护原创开始》的座谈,使我更清晰认识到编剧行业对于著作权保护的迫切需求。大家对&琼于案&判决书的研究非常深入,采取了一种条分缕析、层层递进的方式进行剖析研读。我特别赞赏余飞老师的思路,就是非常严谨的技术分析。我个人觉得从法院审判来说的话,我们更多是要站在这么一种立场上,用这种模式来审理;而不是预先设定立场,而忽视对于案件事实和法律在技术方面的研断;还要避免情绪化的,或呼应社会舆论的处理。 从著作权保护角度来说: 保护著作权不仅仅是为了要保护著作权人的利益,更重要的目的要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繁荣发展。因此,包括著作权保护在内的整个知识产权保护都要遵循利益平衡原则,实现著作权人、作品传播者和利用者以及社会公众的利益平衡。 就&琼于案&而言,我觉得有以下几个特点或者说亮点: 1、首先是思想与表达的区分。著作权法保护的是表达,不保护思想,这不仅是我国的法律规定,也是国际上通行的一种规则,背后的原因就是宪法上的创作自由。因此,著作权保护表达不延及思想这个原则的基础不在于著作权法,而在于宪法。 2、如何针对一个特定案件正确地区分思想和表达。这是我们法官要做的工作,而大家对判决书解读时提到&金字塔结构&,那不是我们合议庭的发明,这是著名的汉德法官的表达方式,或者叫同心圆结构、塔状结构等等,都是说明这么一个问题&&最核心的是主题思想,一层一层的具体化,到一个什么程度,就属于表达了,属于著作权能够保护的要素了。法院在案件中,针对具体情况要做出的一个判断,就是进行一个分界,界限划在哪里。不同的案件中情况不一样,结论也不能简单地对比得出。 在这个问题上,法律层面有原则性规定。但是由于原则性规定具有抽象性,在技术层面不可能对所有问题进行详细的规定,这就需要一些法学理论和法学的经典判例来支撑,便于行业和法官理解。包括改编权在内的演绎权所控制的行为,是以不同的表达形式表现同一内容的行为。 对于改编而言,虽然新创作的遣词造句,或所使用的语言文字与原作截然不同,但却表达了相同的内容,例如使用他人小说绘制漫画和拍摄电影,尽管完全没有使用原作表达形式(书面文字),而是借助了美术与电影漫画,但仍然表现了与小说相同的故事,这些行为都是对原作中表达的使用。因此对于小说和戏剧而言,与思想相对的表达不仅仅包括形式,也包括内容。 就本案而言,法院对于本案的具体情况也做出了一个认定,在判决书里都有记载。哪些是思想的范畴,哪些是表达的范畴。 3、另外一个特点,是对于剧本情节串联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整体,被认定为是著作权保护的要素。以往的司法实践中更多认定是一种简单的直接的抄袭文字,通常称为&低级抄袭&。而以往的司法实践对于高级抄袭的认定是非常慎重的,一旦认定的范围过宽,就会损害一个更高位阶的价值,就是宪法所保护的创作自由。在这个问题上,本案依据法律原则、理论学说及判例做出了开创性的认定,就是说,原告作品中21个情节形成一个有逻辑关系的完整的故事内容,被告基本上是按照这个内容进行了再创作,形成了新作品。 实际上大家也注意到,被告在法庭中也举证证明说这21个情节分别来自很多原告作品之前的作品,但被告无法举证证明这21个情节或者是类似的情况在其他一部作品中完整体现。如果我们在侵权认定的时候,无限地拆分著作权保护的要素的话,肯定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不侵权&。拆分整体之后,单独一个一个去判断,这种方法是否认了著作权保护一种重要因素,就是剧本情节的串联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整体。这种观点有失偏颇。 4、本案在专业技术问题的事实查明方面有所突破。知识产权案件中有一类是技术类案件,是指自然科学技术类的,往往通过勘验、鉴定、技术辅助人这些方式来进行查明,因为法官并不是技术专家。 在本案中技术问题实际上不是一种自然科学的技术问题,而是一种社会科学的技术问题,就是编剧这个行业中通行的规则以及对通行规则的认识。这个问题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就是最高法院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称之为具有专门知识的人,要出庭就案件专门性问题进行说明。为了查明这些编剧行业的专门性问题,我们要求双方当事人都委托专家辅助人出庭,但是最后只有原告委托了汪海林出庭进行了说明。 在庭审中,汪海林老师在思想和表达的划分以及著作权保护要素的认定方面都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这一尝试,也为未来整个知识产权审判领域广泛地利用好专家、辅助人提供一个很好的案例。大家相互学习,最后达到著作权法保护实现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最终目的。□冯刚(琼于案承办法官)
[责任编辑:张琳 PK020]
责任编辑:张琳 PK020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娱乐官方微信
播放数:265177
播放数:416237
播放数:257360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演绎权属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