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植物主干程三角形长约30cm多长_1m 是什么植物

30种外来入侵植物简介_苗联网-爱微帮
&& &&& 30种外来入侵植物简介
对于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与栖息环境来说,任何非本地的生物都叫外来生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已超过500种,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生物中,我国已有51种之多。今天来认识一些些外来入侵物种。1.物种名称:金合欢 Acacia farnesiana鉴别特征:高2~4m,多分枝,树皮粗糙,褐色,有明显的小皮孔。二回羽状复叶,长2~8cm;叶轴被灰色长柔毛,有腺体;托叶针刺状,刺长1~2cm;羽片4~8对,长1.5~3.5cm;小叶通常10~20对,线状长圆形,长2~7mm,宽1~1.5mm,无毛。头状花序1或2~4个簇生于叶腋,总花梗被毛,长1~3cm,苞片位于总花梗的顶端或近顶端;花黄色,有香味,花萼长约1.5mm,5齿裂;花瓣联合呈管状,长约2.5mm;雄蕊长约为花冠2倍;子房圆柱状,被短柔毛。荚果膨胀,近圆柱状,长3~7cm,宽8~15mm,褐色,无毛。种子多粒,褐色,卵形,长约6mm。生物学特性:灌木或小乔木,多生于光照好、温暖的地方。花期3~6月,果期7~11月。种子繁殖。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645年由荷兰人引入。通常作为观赏植物栽培。由于金合欢含有毒的丹宁酸,牲畜食后可导致死亡,具有极大的危害性。2.物种名称:龙珠果 Passiflora foetida鉴别特征:长数米,有臭味;茎具条纹并被平展柔毛。叶膜质,宽卵形至长圆状卵形,长4.5-13cm,宽4-12cm,先端3浅裂,基部心形,边缘呈不规则波状,通常具头状缘毛,上面被丝状伏毛,并混生少许腺毛,下面被毛并其上部有较多小腺体,叶脉羽状,侧脉4-5对,网脉横出;叶柄长2-6吃cm,密被平展柔毛和腺毛,不具腺体;托叶半抱茎,深裂,裂片顶端具腺毛。生物学特征:草质藤本,常见于海拔120-500m的草皮路边。花期7-8月,果期翌年4-5月。常攀附其他植物生长。种子繁殖。原产地:产地:西印度群岛;现广泛分布热带地区。中国分布于云南(南部)、广西、广东、海南、香港、台湾、福建(南部)。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861年在香港被报道。此种常攀附其他植物生长,形成大面积的单优群落,危害甘蔗等农作物,破坏当地动植物相,造成生物多样性丰富度的减少。所以栽培需要单独开辟土地,不能与其他农作物混合栽培。控制方法:在结果前清除。可利用秋耕和春耕,将其根茎置于地上干燥环境中致死。可用草甘膦、2,4-D等内吸性除草剂防治。3.物种名称:蛇婆子 Waltheria indica L.鉴别特征:高35~150cm,小枝密被短柔毛。叶互生,卵形或长椭圆状卵形,长2~4.5cm,宽1.5~3cm,先端钝,基部圆形或浅心形,边缘有不规则小齿,两面密被星状短柔毛;叶柄长0.5~1cm。聚伞花序腋生,头状,总花梗长0.3~1.6cm;小苞片狭披针形,长约4mm;花萼筒状,5裂,裂片三角形,远较萼筒长,外面被柔毛;花瓣5,淡黄色,矩圆状匙形,比萼略长;雄蕊5,花丝合生成筒状,包围着雌蕊,与花瓣对生;子房无柄,被短柔毛,花柱偏生,柱头流苏状。生物学特性:略直立或匍匐状亚灌木,多生于向阳草坡或旷地上,在地面匍匐生长。花期9月。一种子繁殖为主。耐旱和耐瘠薄的土壤,适应性强。原产地:可能为热带美洲;现光分布于全世界热带地区,多分布在北回归线以南的海边和丘陵地上。中国分布现状:广东、海南、香港、广西、福建、云南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861年在香港报道。该种耐旱和耐瘠薄的土壤,适应性强,排挤当地物种。控制方法:本种可做保土植物,但要求严格控制其生长范围,为防止其扩散到自然植物被恢复区和农田。可用于防治的除草剂有大多数二苯醚类品种、百草枯等。4.物种名称:紫茎泽兰 Eupatorium adenophora Spreng.鉴别特征:茎紫色,被腺状短柔毛,叶对生,卵状三角形,边缘具粗锯齿。头状花序,直径可达6mm,排成伞房状,总苞片3~4层,小花白色,高1~2.5m。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行有性和无性繁殖。每株可年产瘦果1万粒左右,藉冠毛随风传播。根状茎发达,可依靠强大的根状茎快速扩展蔓延。能分泌化感物,排挤邻近多种植物。原产地:中美洲、在世界热带地区广泛分布。中国分布现状:分布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西南部)、台湾、垂直分布上限为2500m。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35年在云南南部发现,可能经缅甸传入。在其发生区常形成单种优群落,排挤本地植物,影响天然林的恢复;侵入经济林地和农田,影响栽培植物生长;堵塞水渠,阻碍交通,全株有毒性,危害畜牧业。控制方法:(1)生物防治:泽兰实蝇对植株高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野外寄生率可达50%以上;(2)替代控制:用臂形草、红三叶草、狗牙根等植物进行替代控制有一定成效。(3)化学防治:2,4-D、草甘膦、敌草快、麦草畏等10多种除草剂对紫茎泽兰地上部分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对于根部效果较差。5.物种名称:紫茉莉 Mirabilis jalapa鉴别特征:高可达1m。根粗大,呈倒圆锥形,黑色或黑褐色。茎直立,圆柱形,多分枝,节稍膨大。叶片卵形或卵状三角形,先端渐尖,基部截形或心形,无毛。花常数朵簇生枝端;总苞钟形,果时宿存;花被紫红色、白色或杂色,高脚碟状,檐部5浅裂;雄蕊5,常伸出花外。瘦果球形,直径5~8mm,黑色,表面具皱纹;种子胚乳白粉质。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喜温暖湿润的环境,不择土壤。花期6~10月,果期8~11月。种子繁殖。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植物名实图考》(1848)记载。各地常逸生,其根和种子有毒。控制方法:在结果前挖除。6.物种名称:红花酢浆草 Oxalis corymbosa鉴别特征:无地上茎,地下有多数小鳞茎,外层鳞片膜质,褐色,被长缘毛,背面有3条纵脉,内层鳞片三角形,无毛。叶具三小叶,基生;叶柄长,被毛;小叶阔倒卵形,长1~4cm,顶端凹缺,两侧角钝圆形,基部宽楔形。二歧聚伞花序,有5~10朵花,花序梗基生,长10~40cm。花淡紫红色,花梗长5~25mm;萼片5,披针形,长约4~7mm,先端有2枚暗红色长圆形腺体;花瓣5,倒心形,长为萼片的2~4倍,无毛;花柱5,被锈色柔毛。蒴果圆柱形,被毛。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本,常生长于低海拔的山地、田野、庭院和路边,适生于潮湿、疏松的土壤。由于种子数量大,其鳞茎容易分离,繁殖迅速。花果期6~9月。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世纪中叶在香港被报道。该种在我国作为观赏植物引入广为栽培,逸生后成为园圃和田间杂草。茎易随带土苗木传播。控制方法:防止随带土苗木扩散,在发生地挖除小鳞茎,或用2,4-D钠盐或二甲四氯等除草剂防除。7.物种名称:麦仙翁 Agrostemma githago鉴别特征:高60~90cm,全株被白色长硬毛。茎单生,直立,不分枝或上部分枝。叶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4~13cm,宽(2~)5~10cm,基部合生或稍联合,抱茎,先端渐尖,背面中脉隆起。花单生,花梗极长;花萼筒长圆筒形,长1.2~1.5cm,后期微膨大,有10条隆起的脉,萼裂片5,线形,长2~3cm;花瓣5,紫红色,比花萼短,爪狭楔形,白色,无毛,瓣片倒卵形,微凹缺;雄蕊10,两轮,外轮雄蕊基部与花瓣合生,花丝无毛;花柱5,外露,被长硬毛,子房一室;蒴果卵形,长1.2~1.8cm,裂齿5,裂片向外卷;种子卵形或肾形,成熟时黑色,具棘突,胚环形。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花色鲜艳,常生于农田中、路边草地和半干旱草原地带。花期6~8月,果期7~9月。种子繁殖。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该种常生于麦田中,是早年随麦种传入的杂草。19世纪在我国东北采到标本。由于花颜色鲜艳,亦被引种栽培。在我国北方地区常危害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和草皮;由于该种的全株,特别是种子有毒,当混入粮食中后,会对人、畜和家禽的机体健康造成损害,逸生的麦仙翁可直接对马、猪、小牛和鸟类构成威胁。8.物种名称:皱果苋 Amaranthus viridis鉴别特征:高40~80cm,全体无毛;茎直立,有不显明棱角,稍有分枝,绿色或带紫色。叶卵形、卵状长圆形或卵状椭圆形,先端常凹缺,少数圆钝,有1短尖头。圆锥花序顶生,有分枝,顶生花穗比侧生者长;苞片及小苞片披针形,长不及1mm,顶端具凸尖;花被片背部有1绿色隆起中脉。胞果扁球形,直径约2mm,绿色,不裂,极皱缩,超出花被片。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喜生于疏松土壤中,常生于宅旁、旷野、荒地、河岸、山坡、路旁或为田园杂草。花期6~8月,果期8~10月。种子繁殖。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864年在台湾发现。为菜地和秋旱作物田间杂草,还可沿道路侵入自然生态系统。控制方法:在结果前拔除。9.物种名称:落葵薯 Anredera cordifolia鉴别特征:长可达数米。根状茎粗壮。叶卵形至近圆形,先端急尖,基部圆形或心形,稍肉质,腋生小块茎。总状花序具多花,花序轴纤细,下垂;苞片狭,宿存;上面1对小苞片宽椭圆形至近圆形,无龙骨状突起。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质缠绕藤本,喜潮湿光照充足的环境,通常生长在沟谷边、河岸上、荒地或灌丛中。花期6~10月。引入扩散原因及引入问题:20世纪70年代从东南亚引种,各地常作观赏植物或药用植物栽培。该种植物腋生小块茎滚落后可长成新的植株,断枝也可繁殖。该种植物生长快,而且缺乏病虫害的制约。在华南地区,该种的枝叶可覆盖小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造成灾害。控制方法:机械拔除时要注意仔细清理落下的小块茎,避免该种植物的再次传播。在幼苗期喷施常用除草剂,效果也很好。因为小块茎脱落后可保持长久活性,因此防除工作完成后,必须经常监视清除地区,防止其再次蔓延。10.物种名称:野老鹳草 Geranium caroliniamum鉴别特征:高20-60cm,根纤细,单一或分枝,茎直立或仰卧,单一或多数,具棱角,密被倒向短柔毛。基生叶早枯,茎生叶互生或最上部对生;托叶披针形或三角状披针形,长5-7mm,宽1.5-2.5mm,外被短柔毛;茎下部叶具长柄,柄长为叶片的2-3倍,被倒向短柔毛,上部叶柄渐短;叶片圆肾形,长2-3cm,宽4-6cm,基部心形,掌状5-7裂近基部,裂片楔状倒卵形或菱形,下部楔形、全缘,上部羽状深裂,小裂片条状矩圆形,先端急尖,表面被短伏毛,背面主要沿脉被短伏毛。花序腋生和顶生,长于叶,被倒生短柔毛和开展的长腺毛,每总花梗具2花,顶生总花梗常数个集生,花序呈伞形状;花梗与总花梗相似,等于或稍短于花;苞片钻状,长3-4mm,被短柔毛;萼片长卵形或近椭圆形,长5-7mm,宽3-4mm,先端急尖,具长约1毫米尖头,外被短柔毛或沿脉被开展的糙柔毛和腺毛;花瓣淡紫红色,倒卵形,稍长于萼,先端圆形,基部宽楔形,雄蕊稍短于萼片,中部以下被长糙柔毛;雌蕊稍长于雄蕊,密被糙柔毛。蒴果长约2厘米,被短糙毛,果瓣由喙上部先裂向下卷曲。生物学特性: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常见于荒地、田园、路边和沟边。花果期4~8月。种子繁殖。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20世纪40年代出现在华东地区。是一种常见多倍体(2n=54)杂草,为麦类、油菜等夏收作物田间和果园杂草,亦侵入山坡草地。控制方法:可在花期前拔除,或在田间和园圃中施用一些化学除草剂,如甲黄隆、丁草胺等。11.物种名称:飞杨草 Euphorbia hirta鉴别特征:茎高30~60(70)cm,被褐色或黄褐色的多细胞粗硬毛。叶对生,披针状长圆形、长椭圆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5cm,宽5~13mm,先端极尖或钝,基部略偏斜,两面均具柔毛;边缘于中部以上有细锯齿,中部以下较少或全缘;叶柄极短,长1~2mm。花序多数,于叶腋处密集成头状,基部无梗或仅具极短的柄,且具柔毛;总苞钟状,高与直径各约1mm,被柔毛,边缘5裂,裂片三角状卵形;腺体4,近于杯状,边缘具白色附属物;雄花数枚,微达总苞边缘;雌花1枚,具短梗,伸出总苞之外;子房三棱状,被少许柔毛;花柱3,分离;柱头2浅裂。蒴果三棱状,直径约1~1.5mm,被短柔毛,成熟时分裂为3个分果。种子近圆状四棱,每个棱面有数个纵糟,无种阜。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常生长农田、荒地、路旁等砂质土壤中。花果期6~12月。种子繁殖。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最早于1820年在澳门采到标本。常见旱田和草坪杂草。全株有毒,有致泻作用。控制方法:可用甲基砷酸钠以及2,4-D等阔叶除草剂防除。12.物种名称:斑地锦 Euphorbia maculata鉴别特征:茎柔细,长10~30cm,多分枝,匍匐,被白色疏柔毛。叶对生,椭圆形或到卵状椭圆形,长6~12mm,宽2~4mm,先端钝,基部偏斜,近圆形,边缘上部常有细小锯齿,下部全缘,两面无毛,上面绿色,中央有紫斑,下面淡绿色;叶柄短;托叶钻状,边缘有缘毛。花序腋生,具短柄;总苞狭杯状,高0.7~1mm,外部被疏柔毛,边缘5裂;腺体4,黄绿色,椭圆形。雄花4~5;雌花1,子房柄伸出总苞外,被柔毛;花柱短,柱头2裂。蒴果三角状球形,直径2mm,被白色柔毛;种子卵状有棱,长约0.6~1mm。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通常生长在平原或低山地的路旁湿地,它通常会侵入遭受破坏的土壤干燥结实的草地和农田中。花期3~5月,果期6~9月。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20世纪40年代出现在上海、江苏一带,1963年在武汉采到标本。在北美大陆被列为农田中最常见和最不易刈除的杂草之一。在我国为花生等旱作物田间杂草,还常见于苗圃和草坪中,若不及时拔除,容易蔓延。全株有毒。13.物种名称:美洲商陆 Phytolacca americana鉴别特征:高1~2m。根肥大,倒圆锥形。茎直立或披散,圆柱形,有时带紫红色。叶片椭圆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急尖。总状花序顶生或侧生;花序梗长4~12cm;花白色,微带红晕;雄蕊、心皮及花柱均为(8~)10(~12),心皮合生。果序下垂,轴不增粗;浆果扁球形,熟时紫黑色;种子平滑。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本,性喜温暖气候。常生于疏林下、路旁和荒地,对土壤要求不严。花期6~8月,果期8~10月。种子繁殖。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35年在杭州采到标本。各地常栽作观赏,易逸生。种子常被食果动物特别是鸟类散布。有时侵入天然生态系统中。根及浆果对人及家畜均有毒。控制方法:在结果前挖除。14.物种名称:草胡椒 Peperomia pellucida鉴别特征:茎直立或基部有时平卧,下部节上常生不定根;茎分枝、圆形,高20~40cm,淡绿色,粗1~2mm。叶互生,薄而易折,卵形,先端短尖或钝,基部阔,心形;长与宽近相等,淡绿色;叶柄长8~10mm。穗状花序顶生枝端,直立,淡绿色,长2~6cm。花小,两性,无花被,雄蕊2;子房椭圆形,柱头顶生。果极小,球形,先端尖,宽不过0.5mm。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肉质草本,喜潮湿,常生长于林下湿地、石缝中、宅舍墙脚下或为园圃杂草。通常在每年的春季1月和秋季8月开花。该种生命力强,其花靠风媒传粉,种子极小,易于散布,其下部节上生有不定根,营养繁殖旺盛。中国分布现状:福建、广东、海南、香港、广西、云南南部。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20世纪初在香港开始成为杂草。本种由于种子和营养繁殖能力都极强,常随带土苗木传播,在外界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容易蔓延成片,成为优势群落,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降低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度。目前,尽管草胡椒在我国只是一般性园圃杂草,没有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但侵入潮湿的山谷、森林后,有可能大规模蔓延,因此应该防患于未然,及时加以防治。15.物种名称:土荆芥 Chenopodium ambrosioides鉴别特征:高50~80cm,茎直立,多分枝,具棱;有毛或近无毛。叶长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边缘具稀疏不整齐的大锯齿,具短柄,下面有散生油点并沿脉稍有毛,下部的叶长达15cm,上部叶逐渐狭小而近全缘。花两性及雌性,生于上部叶腋;花被裂片5,较少为3,绿色;雄蕊5;花柱不明显,柱头通常3,较少为4,丝状,伸出花被外。胞果扁球形。生物学特性: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有强烈香味。通常生长在路边、河岸等处的荒地中以及农田中。花期和果期的时间较长。种子繁殖。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864年在台北淡水采到标本。本种数量大,对生长环境要求不严,极易扩散。在我国长江流域,该种经常和一年蓬、黄花蒿等植物混生在一起形成杂草群落,侵入并威胁种植在长江大堤的护堤美化的结缕草草坪。该种含有毒的挥发油,对其他植物产生化感作用。同时还是常见的花粉过敏源,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16.物种名称:小叶冷水花 Pilea microphylla鉴别特征:铺散或直立。茎肉质,多分枝,高3~17cm,粗1~1.5mm。叶小,同对叶不等大,倒卵形至匙形,长3~7mm,宽1.5~3mm,先端钝,基部楔形或渐狭,边缘全缘,上面绿色,下面浅绿色,钟乳体条形,上面明显,横向排列,整齐,叶脉羽状,中脉稍明显,在近先端消失,侧脉不明显;叶柄长1~4mm;托叶不明显,三角形,长约0.5mm。雌雄同株,有时同序,聚伞花序密集成近头状,长1.5~6mm。雄花具梗,花被片4,卵形,外面近先端有短角状突起;雄蕊4;退化雌蕊不明显。雌花较小;花被片3,稍不等长,在果期中间的一枚长圆形,与果近等长,侧生二枚卵形,先端急尖,薄膜质;退化雄蕊不明显。瘦果卵形,长约0.4mm,熟时变褐色,光滑。生物学特性:纤细小草本,耐阴湿,常生于路边、溪边和石缝等潮湿环境中。果实小而易于传播。花果期通常在夏秋两季。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28年在台北采到标本。该种常随带土苗木传播,成为一种常见的园圃杂草。逃逸后在一些低海拔山地、沟谷归化,排挤本土的石生和附生草本植物,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不良影响。17.物种名称:空心莲子草 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鉴别特征:管状,不明显4棱,长55~120cm,具分枝,幼茎及叶腋有白色或锈色柔毛,茎老时无毛,仅在两侧纵沟内保留。叶片矩圆形、矩圆状倒卵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长2.5~5cm,宽7~20mm,顶端急尖或圆钝,具短尖,基部渐狭,全缘,两面无毛或上面有贴生毛及缘毛,下面有颗粒状突起;叶柄长3~10mm,无毛或微有柔毛。花密生,成具总花梗的头状花序,单生在叶腋,球形,直径8~15mm;苞片及小苞片白色,顶端渐尖,具1脉;苞片卵形,长2~2.5mm,小苞片披针形,长2mm;花被片矩圆形,长5~6mm,白色,光亮,无毛,顶端急尖,背部侧扁;雄蕊花丝长2.5~3mm,基部连合成杯状;退化雄蕊矩圆状条形,和雄蕊约等长,顶端裂成窄条;子房倒卵形,具短柄,背面侧扁,顶端圆形。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本,以茎节行营养繁殖;旱地型肉质贮藏根受刺激时可产生不定芽。花期5~10月,常不结实。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892年在上海附近岛屿出现,50年代作猪饲料推广栽培,此后逸生导致草灾,表现在:(1)堵塞航道、影响水上交通;(2)排挤其他植物,使群落物种单一化;(3)覆盖水面,影响鱼类生长和捕捞;(4)在农田危害作物,使产量受损;(5)田间沟渠内大量繁殖,影响农田排灌;(6)入侵湿地、草坪,破坏景观;(7)滋生蚊蝇,危害人类健康。控制方法:(1)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自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原产南美的专食性天敌昆虫莲草直胸跳甲在我国云南、广西、福建等地释放,该方法对水生型植株效果较好,但对陆生型的效果不佳。(2)机械、人工防除适用于密度较小或新入侵的种群。(3)用草甘磷、农达、水花生净等除草剂作化学防除,短期内对地上部分有效。18.物种名称:杂配藜 Chenopodium hybridum L.鉴别特征:高40~120cm。茎直立,具淡紫色条棱。叶宽卵形至卵状三角形,两面均呈亮绿色,基部圆形、截形或略呈心形,边缘掌状浅裂,轮廓略呈五角形;上部叶较小,多呈三角状戟形。花两性兼有雌性,排成圆锥状花序;花被裂片5;雄蕊5。胞果双凸镜状。种子直径通常2~3mm,黑色,表面具明显的圆形深洼或呈凹凸不平。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对环境条件耐受范围广,但通常在阳光充足和灌溉良好的土壤上生长旺盛,常见于林缘、山坡灌丛间、沟沿、旷野、荒地等处。花果期7~9月。种子繁殖。干旱和阴蔽条件下,种子可保持休眠状态。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864年采自河北省承德。本种通过鸟和家畜携带散播,也可通过农业生产活动,以及运输过程中无意散播。为最常见的农业、园艺和蔬菜作物田地中的杂草之一。在农田中与作物竞争水源,降低产量;幼苗可做家畜饲料,但大量食用会引起猪羊等硝酸盐中毒。控制方法:开花前拔除。由于该种种子有休眠的特性,在整个生长季都可发芽生长,因此必须反复铲除。大多数除草剂对该种都有效,但有些群体对三嗪(triazine)类除草剂有抗性。19.物种名称:合被苋 Amaranthus polygonoides L.鉴别特征:茎直立或斜升,高10~40cm,绿白色,下部有时淡紫红色,通常多分枝,被短柔毛,基部变无毛。叶卵形、倒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0.6~3cm,宽0.3~1.5cm,先端微凹或圆形,具长0.5~1mm的芒尖,基部楔形,上面中央常横生一条白色斑带,干后不显,无毛;叶柄长0.3~2cm。花簇腋生,总梗极短,花单性,雌雄花混生;苞片及小苞片披钍形,长不及花被的1/2。花被(4~)5裂,膜质,白色,具3条纵脉,中肋绿色;雄花花被片长椭圆形,仅基部连合,雄蕊2(~3);雌花被裂片匙形,先端急尖,下部约1/3合生成筒状,果时筒长约0.8mm,宿存并呈海绵质,柱头2~3裂。胞果不裂,长圆形,略长于花被,上部微皱。种子双凸镜状,红褐色且有光泽,长0.8~1mm。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生于海拔500m以下路边、荒地、宅旁或田园。花果期9~10月。种子繁殖。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79年先后在山东济南和泰安(泰山)采到标本,80年代在安徽北部被采集,2002年在北京发现。有时成为旱作物地和草坪杂草。常随作物种子、带土苗木和草皮扩散,蔓延速度快。控制方法:在结果前拔除。20.物种名称:刺花莲子草 Pungens鉴别特征:茎披散,匍匐,有多数分枝,伏生白色硬毛。叶对生,同一对叶不等大,叶片卵形、倒卵形或椭圆状倒卵形,先端圆钝,有一短尖。头状花序无总花梗,1~3个腋生,白色,球形或长球形,长5~10mm;苞片披针形,长约4mm,先端有锐刺;花被片大小不等,2外花被片披针形,长约5mm,花期后变硬成锐刺,中部花被片长椭圆形,长3~3.5mm,扁平,近顶端牙齿状,凸尖,2内花被片小,凸形,环抱子房;雄蕊5;退化雄蕊远比花丝短,全缘、凹缺或不规则牙齿状。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生于海边旷地、耕地边、河漫滩、路边荒地或干热河谷。花期5月,果期7月。种子繁殖。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57年在四川芦山首次发现,蔓延很快。花被片顶端变成刺扎人,农民对这种植物极为厌恶。控制方法:在结果前铲除。21.物种名称:反枝苋 Amaranthus retroflexus鉴别特征:高20~80cm,有时达1.3m;茎直立,粗壮,淡绿色,有时具带紫色条纹,稍具钝棱,密生短柔毛。叶片菱状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5~12cm,宽2~5cm,先端锐尖或尖凹,有小凸尖,基部楔形,有柔毛。圆锥花序顶生及腋生,直立,直径2~4cm,由多数穗状花序形成,顶生花穗较侧生者长;苞片及小苞片钻形,长4~6mm,白色,先端具芒尖;花被片白色,有1淡绿色细中脉,先端急尖或尖凹,具小突尖。胞果扁卵形,环状横裂,包裹在宿存花被片内。种子近球形,直径1mm,棕色或黑色。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生于山坡、路旁、旷野、荒地、田边、沟旁、河岸等处。花期7~8月,果期8~9月。种子繁殖。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世纪中叶发现于河北和山东。为菜园、果园及棉花和玉米等旱作物地中的常见杂草。另外,该植物可富集硝酸盐,家畜过量食用后会引起中毒。控制方法:在结果前拔除。22.物种名称:刺苋 Amaranthus spinosus鉴别特征:高30~100cm;茎直立,多分枝,有纵条纹,绿色或带紫色,无毛或稍有柔毛。叶片菱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圆钝,具小凸尖,叶柄基侧有2刺。圆锥花序腋生及顶生;苞片在腋生花簇及顶生花穗的基部者变成尖锐直刺,长5~15mm,在顶生花穗的上部者狭披针形,长1.5mm;花被片绿色,顶端急尖,具凸尖,中脉绿色或带紫色。胞果长圆形,包裹在宿存花被片内,在中部以下不规则横裂。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生在旷地或园圃的杂草。花果期7~11月。种子繁殖。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世纪30年代在澳门发现,1857年在香港采到。现已成为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常见杂草,危害旱作物田、蔬菜地及果园,其刺可扎伤手脚。控制方法:在结果前清除。23.物种名称:野西瓜苗 Hibiscus trionum鉴别特征:高30~70cm,茎柔软,常横卧或斜生,具白色星状粗毛。叶互生,下部叶圆形,不分裂或5浅裂,上部叶掌状3~5全裂,直径3~6cm;裂片倒卵形,常羽状分裂,两面有星状粗刺毛;叶柄细长,2~4cm。花单生于叶腋;花梗果时延长达4cm;小苞片12,条形,具缘毛,长约8mm;萼钟形,淡绿色,长1.5~2cm,裂片5,膜质,三角形,有紫色条纹;花冠淡黄色,内面基部紫色,直径约2~3cm。蒴果长圆状球形,直径约1cm,有粗毛,果瓣5。种子肾形,长约2mm。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路旁、田埂、荒坡、旷野等处常见,适生于湿润肥沃的土壤中,但也较耐旱。4~5月出苗,花果期6~8月。种子繁殖。引入扩散原因和引起问题:明初《救荒本草》(1406年)首次记载。常见农田杂草,多生长在旱作物地和果园中,竞争水源和养分,导致农作物减产。控制方法:及时拔除其幼苗,防止其开花结实后种子进一步散播。也可用西玛津、高效盖草能等除草剂防除。24.物种名称:荆豆 Ulex europaeus鉴别特征:多刺,高50~200cm。茎圆柱形,具纵棱,多分枝,微被毛。叶通常退化,簇生的叶柄变为尖刺,长5~15mm,密集。花1~3朵腋生,在茎上部呈复总状花序,苞片小,卵圆形,长约2mm;花长13~15mm,花冠鲜黄色,旗瓣倒卵形,先端微凹,翼瓣椭圆形,均无毛,龙骨瓣长圆形,下侧边缘具绒毛,花梗长3~9mm,小苞片阔卵形,长约2mm,与苞片、花梗均密被褐色绒毛;萼膜质,黄褐色,长12~14mm,密被褐色细绒毛,二唇形,深裂几达基部;雄蕊单体,花药二型。荚果狭卵形,长11~20mm,密被褐色绒毛,包藏于宿存花萼中,有种子2~4粒。种子卵圆形,长约3mm,宽2mm,黑褐色,具光泽。生物学特性:灌木,茎枝及刺绿色。花期8~9月,果期9~10月。种子繁殖。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法国传教士于清同治年间引种于城口教堂附近,作为围篱栽培,现已大面积归化,侵入山坡灌丛、草地,对当地生态系统景观产生不良影响。该种已被列为&世界上最有害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25.物种名称:臭荠 Coronopus didymus鉴别特征:高50~80cm,茎直立,多分枝,具主茎短且不显明,基部多分枝,无毛或有长单毛。叶为一回或二回羽状全裂,裂片线形或狭长圆形,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无毛,幼苗及叶片揉烂后有臭味。花极小,直径约为1mm,萼片具有白色膜质边缘;具白色长圆形花瓣或无花瓣;短角果肾形,果瓣半球形,表面有粗糙皱纹,种子肾形,红棕色。生物学特性:一年或二年生匍匐草本,全体有臭味,常生于旱作物地、果园、荒地及路旁,为常见杂草,对贫瘠干旱的土壤有一定的耐受性。花期3月,果期4~5月。种子繁殖。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20世纪30年代出现在江苏南部。本种种子成熟后,由于鸟类、鼠类及风力等因素的影响而扩展到其他区域。臭荠是麦田、玉米、大豆多种作物的杂草之一,同时也生长于人工草地之中,通过生活力的竞争,消耗养分,影响作物与草坪的生长。控制方法:该种的种子细小,出土萌发,因而深翻播种是有效的防止其向农田扩散的方法之一。也可用化学方法去除臭荠,其敏感性除草剂,有2甲4氯、莠去津、伴地农、阔叶散等,可根据不同作物进行选择使用。26.物种名称:水盾草 Cabomba caroliniana鉴别特征:茎细长。叶两型:沉水叶对生,圆扇形,掌状分裂,裂片3~4次二叉分裂。由于其雅致美观的沉水叶,常被作为水族馆观赏植物。浮水叶少数,在花枝顶端互生,叶片狭椭圆形,盾状着生。花单生枝上部叶腋,三基数,花冠白色。生物学特性:多年生水生草本,生于平原水网地带的河流、湖泊、运河和渠道中。在我国通常开花却不结实,主要以带沉水叶的断枝进行繁殖和扩散。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93年在浙江省鄞县首次发现,1998年在江苏吴县太湖乡采到标本。很可能是作为水族箱观赏植物引进后而逸生。据报道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它的侵扰会引起水库和池塘水平面的上升导致渗漏的增加、灌溉渠中的堵塞和泛滥;大量水盾草死亡后腐烂耗氧,对渔业造成危害;茂密的水盾草妨碍了湖泊和水库的娱乐、农业和美学功能;在澳大利亚水盾草有取代本土水生植物的趋势,从而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因此,水盾草的入侵和扩散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生态系统的潜在威胁不可低估。控制方法:在美国和澳大利亚已尝试过使用除草剂、降低水位、机械割除、草食性鱼类摄食等多种防治方法。27.物种名称:北美独行菜 Lepidium virginicum鉴别特征:高20~50cm;茎单一,直立,上部分枝,具柱状腺毛。基生叶倒披针形,羽状分裂或大头羽裂,裂片大小不等,边缘有锯齿,两面有短伏毛;茎生叶有短柄,倒披针形或线形。总状花序顶生,萼片椭圆形,长1mm;花瓣白色,倒卵形,和萼片等长或稍长。短角果近圆形,有狭翅,顶端微缺。种子卵形,红棕色,无毛,边缘有窄翅。生物学特性: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通常生于路旁、荒地或农田中,十分耐旱,为常见杂草。花期4~5月,果期6~7月。种子繁殖。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33年在湖北武昌采到标本。北美独行菜是一种常见的、较耐旱的杂草,在小麦、玉米、大豆、花生、荞麦等农田中都有发生,特别在旱地上发生较为严重。其通过养分竞争、空间竞争和化感作用,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造成减产。另外,北美独行菜也是棉蚜、麦蚜及甘蓝霜霉病和白菜病病毒等的中间寄主,有利于这些病虫害的越冬。控制方法:深翻耕地是减少农田中该种数量的有效方法之一,也可通过短时积水,降低它的生活力与竞争力。用化学方法防治时,常用克阔乐、莠去津、赛克津、百草枯、伴地农等除草剂,幼苗时化学防治效果较好。28.物种名称:含羞草 Mimosa pudica鉴别特征:高可达1m,茎圆柱状,具散生钩刺及倒生刺毛。叶为二回羽状复叶,触之即闭合下垂;羽片通常2对,近指状排列,长3~8cm;每一羽片具10~20对小叶,小叶线状长圆形,长8~13mm,宽1.5~2.5mm。花小,多数,淡红色,组成直径约1cm的头状花序;雄蕊4枚,外伸。荚果长圆形,宽约5mm,扁平,边缘波状并有刚毛。每荚节含一粒种子。生物学特性:亚灌木状草本,常生长旷野荒地、果园、苗圃。花期3~10月,果期5~11月。种子繁殖。荚果由人或动物散布。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于明末作为观赏植物引入华南地区,1777年出版的《南越笔记》中即有该种的记载。为南方秋熟旱作物地和果园杂草。全株有毒,广东西部和广西南部曾有牛误食中毒死亡的报道。29.物种名称:蓖麻 Ricinus communis鉴别特征:高达1~5m,枝、叶和花序通常被有白霜,茎多液汁。叶盾状着生,轮廓近圆形,直径40cm,掌状5~11中裂,边缘有锯齿,网脉明显;叶柄粗而中空,基部具盘状腺体;托叶长三角形,早落。总状或圆锥花序,苞片宽三角形,花萼裂片卵状三角形。蒴果卵球形或近球形,具软刺,3室。种子椭圆形,平滑,斑纹淡褐色或灰白色,种阜大。生物学特性:一年生粗壮草本或草质灌木,常生于低海拔的村旁疏林、河岸和荒地。生长快,植株高大,具有很强的生态适应性与生存竞争力。花期几全年或6~9月。主要依靠种子繁殖。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根据659年《唐本草》记载,蓖麻早年作为药用植物引入。20世纪50年始作为油脂作物推广栽培。种子容易混入其他作物种子中引进并扩散到新的区域。蓖麻逸生后成为一种高大的杂草,排挤本土植物或危害栽培植物;在南方,多年生的蓖麻也是多种病虫害的寄主,并为一些虫害越冬创造了有利条件。另外,蓖麻种子含有蓖麻毒蛋白及蓖麻碱,若误食种子,可造成中毒、甚至死亡。控制方法:将逸生植株在结果前清除,必须带根拔出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而化学防治时,选用豆草隆、甲磺隆等叶吸收性的除草剂,并在苗期生长势差时使用效果较好。30.物种名称:齿裂大戟 Euphorbia dentata鉴别特征:茎单一,上部多分枝,高20~50cm,直径2~5mm,被柔毛或无毛。叶对生,线形至卵形,多变化,长2~7cm,宽5~20mm,先端尖或钝,基部渐狭;边缘全缘、浅裂至波状齿裂,多变化;两面被毛或无毛;叶柄长3~20mm,被柔毛或无毛。总苞叶2~3枚,与茎生叶相同;伞幅2~3;长2~4cm;苞叶数枚,与退化叶混生。花序数枚,聚伞状生于分枝顶部,基部具长1~4mm短柄;总苞钟状,高约3mm,直径约2mm,边缘5裂,裂片三角形,边缘撕裂状;腺体1枚,两唇形,生于总苞侧面,淡黄褐色。雄花数枚,伸出总苞之外;雌花1枚,子房柄与总苞边缘近等长;子房球状,无毛;花柱3,分离;柱头两裂。蒴果扁球状,长约2mm,褐色,表面粗糙,具不规则瘤状突起,腹面具一墨色沟纹。种阜盾状,无柄。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生于杂草丛、路旁及沟边。花果期7~10月。种子繁殖。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最早于1976年在北京市东北旺药用植物种植场采到标本。近年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园成为繁殖甚快的杂草,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控制方法:开花前拔除。本文转自网络
点击展开全文
苗联网 网联天下好苗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发送邮件到 bang@ 或联系QQ ,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30cm高跟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