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柴龙树属为什么可以长时间不浇水

帝霸_ 第950章浇灌龙树_零零看书
第950章浇灌龙树
第950章浇灌龙树
&&&&这片天地,有着太多的秘密了,否则,当年古冥也不会看中这片地方,龙冥古朝也不会在这里建立祖地。△小說,&&&&灭了古冥,踏碎龙冥古朝,作为阴鸦的李七夜也曾勘探了这片天地,只是这里面的一些东西是一直时机未成熟。&&&&李七夜看着这拇指大道:“那个丫头当年为什么要摘下一颗龙果呢,她都尘封了无数岁月了,为什么突然出世呢。难道说,伏龙山有变?”&&&&最后,李七夜看着龙果,缓缓地说道:“既是如此,这该龙果也该摘的时候了。”&&&&李七夜在龙居中住了下来,从这一天开始,李七夜每天吸纳月华,以月华来浇灌龙果,以方便让龙果成熟蒂落。&&&&在晚上,如果外人能看得到龙居,一定能看到十分惊人的一幕,只见天穹之上的月华像被抽离了一样,似乎所有照落于人间的月华都被吸到了龙居之中。&&&&李七夜手执宝葫,吸纳着从天而降的月华,月华积于葫中,化作了如银色一般的宝液,光彩动人。&&&&李七夜吸纳了月华之后,把月华一滴一滴浇在了龙果之上。而李七夜浇灌月华,不是普通浇水那样浇灌,他每滴下一滴月华都是十分讲究,可以说,每一个动作,每一滴月华的滴落,都是配合着天地节奏!&&&&当每一滴月华滴落在龙果之上的时候,会听到“咚”的一声,这样的一滴月华滴落了。就像是巨力神重重地擂了大地一下。&&&&月华滴落于龙果上之后。这样的一滴月华沿着龙果表皮上的纹路慢慢浸透。然后湮没于龙果的体内。&&&&当龙果每吸收一滴月华,就能听到“砰”的一声动静,这样“砰”的一声动静,仔细听起来,就好像是一颗强壮有力的心脏在跳动一样。似乎,在这天地间有一颗早就停止了跳动的心脏。当它吸收了月华之后,它就复活了一般,每吸一滴月华。就跳动一下。&&&&当然,龙居是被封印起来的,就算是再大的动静,外人也发现不了,只有李七夜能听得到这样的声音。&&&&李七夜听到那“砰”的一声宛如是心脏跳动的声音,不由眯了眯眼,喃喃地说道:“就是这样,难怪那老头会说伏龙山有胎动,果然是如此。千百万年过去了,终于要来了吗?”&&&&完全可以确定天玄老人所说不假之后。李七夜终于可以确定下来,他每天都在浇灌着龙果。等待着龙果的瓜熟蒂落。&&&&李七夜在徐府住了下来的时候,圣城之内是热闹非凡,特别是年轻一辈,很多是聚集在圣城之中。&&&&一开始,无数年轻俊杰来到圣城,欲一瞻仙子梅素瑶的绝世容颜。可以说,当梅素瑶出现在圣城的时候,不要说是年轻俊杰,就算是赫赫有名的绝世天才都欲一瞻她的容颜,连五圣这样的天才都是为之流恋忘返。&&&&不过,梅素瑶在圣城停留的时间并不久,而且,梅素瑶离开之时,没有任何人知道她离开,也没有人知道她去了哪里。&&&&本来,梅素瑶风波过去,圣城应该平静一段时间,接着,叶初云却来到了圣城,这也掀起了不小的风波!&&&&论名气,叶初云不如梅素瑶,但是,在南赤地,叶初云可是声名赫赫,堪称是年轻一代的神女。&&&&南赤地最先登临大贤的年轻一代,这就已经足够让叶初云名震天下了,更何况,叶初云也是一个绝世美女,就算比不上梅素瑶,也是当世少有。&&&&在南赤地,不知道多少年轻一辈对叶初云有爱慕之心,不知道有多少年轻男子把叶初云当作心中的神女。&&&&此时叶初云来圣城乃是拜见与清莲宗世交传承的长辈,她是很少见外客,但是,却难于阻挡年轻一辈修士对于她的热情,特别是那些强大的爱慕者,更是想见叶初云。&&&&一时之间,圣城是月热万分,连号称一帝五圣的五圣都来了三个。&&&&一帝五圣,这是南赤地的一个称法,更准确地说,五圣是南赤地血族的称法。&&&&五圣,指的是血族年轻一辈天才,赤夜国的赤紫仙、大手印古院的白剑、半月血族的半月公主、纯血宗的赤天宇、还有就是血魔族的承天王。&&&&在南赤地,血族可以说是抱成一团,特别是有血祖台地这样的起源地,血族在南赤地是十分的团结。&&&&正是因为如此,南赤地年轻一辈排行五圣的时候,只排血族的天才,把其他各族的年轻一辈天才排斥在外。&&&&以出道时间而言,血族的五圣比叶初云出道还要晚一点,甚至可以说矮叶初云半个辈份。&&&&而在南赤地年轻一辈天才中可以称得上与叶初云同辈的就是一帝五圣中的一帝了。&&&&林天帝!这是一个充满了魅力的名字,一个充满了魔力的名字!林天帝,这个名字远远排在了五圣之前!&&&&当五圣中的白剑、半月公主、赤天宇来到圣城的时候,圣城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这里面,更是有着各种的小道消息。&&&&比如说,赤天宇对于叶初云的追求,已经成了圣城茶余饭后的热点了。&&&&事实上,赤天宇对于叶初云的追求在好几年前就已经为人所知了,纯血宗一直想与清莲宗联姻,但是,却被已任大宗主的叶初云拒绝了。&&&&尽管是如此,赤天宇却一直不死心,只要有机会,就向叶初云大献殷勤,每年都去清莲宗拜见叶初云。&&&&“五圣之一的赤天宇每天都向叶宗主大献殷勤呀。”在圣城,不少年轻修士茶余饮后都会八卦起这些事情了。&&&&“其实嘛,赤天宇名列五圣,我们血族又是大族,他与叶宗主是蛮配的嘛。”有血族的年轻人为赤天宇说话。&&&&“哼,叶宗主还是了不起的大贤呢。”有人族年轻一辈就不服气了,在南赤地来说,叶初云甚至被人称为人族骄傲,不知道是多少人族年轻一辈强者心目中的神女!&&&&所以,当叶初云来到之后,也有很多人族年轻一辈向叶初云大献殷勤,把赤天宇视为情敌,当然,很多人族强者没有赤天宇如此优秀。&&&&“叶宗主是了不起的大贤,这是没错。哼,但是,在南赤年,你们人族年轻一辈,有谁比赤天宇更配叶宗主的?如果我们血族的赤天宇都配不上叶宗主,你们人族这些所谓的强者更没资格。”对于人族这样的话,血族年轻人立即反击。&&&&人族年轻人也不服气,冷笑地说道:“血族五圣就了不起呀,在南赤地,还有一帝呢,林天帝可是我们人族的天才。”&&&&“哟,是吗?谁说林天帝是人族的?他自己亲口承认过?哼,他从来没说过自己是人族的,说不定他是我们血族的人。”血族年轻人冷笑地说道。&&&&“男女之间,不一定是谁强大就一定配得上谁。”另有其他人族的年轻人有点不示弱地说道:“赤天宇优秀是不错,哼,我们叶宗主是看不上他。你们没听说过嘛,最近我们叶宗主已经有意中人了,她跟一个叫李七夜的人双飞双宿。哼,你们血族想娶我们人族神女,门都没有。叶宗主只嫁我们人族……”&&&&在南赤地,人族很强大,特别像圣城这样的归隐之地,人族拥有着足够强大的影响力,更何况,还有像护天教这样的存在。&&&&不过,同样在这南赤地,血族的势力也一样不容,血族与人族之间没有爆发过大战争,但是,小磨擦从来没有间断过。人族瞧不起血族,血族也一样瞧不起人族,相互别苗头,这样的事情一直都有发生。&&&&“李七夜,哼,哪方神圣,从来没听说过。”血族年轻人不屑地说道:“双飞双宿就是要嫁给他呀?说不定这个叫李七夜的人只不过是叶宗主身边的一个小厮而己,只是给叶宗主跑跑腿而己。”&&&&“对,没错,我听说,这个李七夜是清莲宗的一个小弟子,他只不过是叶宗主身边的小厮,给叶宗主跑腿的。”有另外一个血族年轻人立即编起这样的故事来。&&&&一时之间,李七夜这样的一个人成了叶初云身边的小厮,在不少人口中传了起来。&&&&在很多人看来,特别是血族的年轻人看来,李七夜这样的一个无名小辈跟叶初云走在一起,那只不过是因为这个叫李七夜的人是清莲宗跑腿的,是叶初云身边的一个小厮,像叶初云这样的身份,身边带着一个小厮跑跑腿、传传消息什么的,那实在是太正常了。&&&&事实上,南赤地没有知道李七夜也是正常之事。李七夜名扬于中大域、东百城之时,他的声名还不如当时在南赤地修道的叶天帝响高。&&&&后来叶天帝声威高涨,就算李七夜的名字传入南赤地,那是淹没于叶天帝的声威之中。&&&&更何况,后来李七消失了很久,连中大域、东百城的修士都快把他名字忘记了,更别说是南赤地的人了。(未完待续。。)u佛教中的龙树是谁?&龙猛和龙树是一个人么
佛教中的龙树是谁? 龙猛和龙树是一个人么
龙树( 约2/3世纪)
古印度佛教哲学家。大乘佛教中观派的奠基者。关于他的生存,有各种不同的传说。据传他出生在南印度毗达婆国,属婆罗让种姓。幼年曾学“五明”,其后皈依佛教。初习小乘经典,系统地阐述并确立了大乘佛教中观派的理论,深受南印度安达罗王朝的引正王的推崇,晚年住在黑峰山(今哥斯坦河上游)。一说晚年住在阿摩罗缚底大塔西北50公里的吉祥山,并传其为王子所杀。
龙树进一步发挥了大乘佛教般若经的空性思想。所谓“空”即不是“零”也不是“空无”,而是指“不可描述的”实在。他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以及人们的认识,包括惑觉、概念、意识和地、水、火、风等元素都是一种相对的、依存的关系,是假借的概念(假名),是不真实的,它们本身没有独立的实体性或自性(无自性)。宇宙万物的真实相是“空”,亦是“中道”。所谓“中道”就是不能用言语分别,不能用概念亲证的一种最高存在,也就是“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又认为,有为法空,无为法亦空。我空,无我亦空。生死空,涅盘亦空。既然一切皆空,那么,森林罗布的世间万物又作何解释?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龙树提出了二谛(真谛和俗谛)说。他说,佛陀为那些被无明覆盖的凡夫说法时,采用俗谛,承认世界和众生的真实存在;为那些已经消除无明、洞察真理的人说法时,采用真谛,否认世界和众生的真实性。他认为只有众俗谛入手,才能达到真谛,“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
龙树在论述世界的非真实性中,为了破除名相,排队因缘关系,还提出了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的“八不”概念。认为这四对对立的范畴是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依据,在每一个范畴的前面加上否定的“不”字,说明了事物存在和认识的相对性,不真实性。可见龙树的范畴论是为他的本体论服务的。他的“八不”说,不生不灭是指实体而言,不常不断是从时间方面考察,不一不异是从空间方面说,不来不出是从运动方面来说明的,这四对范畴包含了某些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因素。
从“空”的根本立场出发,龙树不但认为世界是不真实的,而且认为涅盘也是假象,他说:“涅盘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盘,亦无少分别。”又“涅盘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只要消除无明,就可以达到涅盘。“涅盘”在他看来是无得亦无至,不断亦不常,不生亦不灭,排除了生死干扰的寂灭境地。龙树为大乘佛教的宗教和社会实践开辟了新的道路。它的宗教哲学思想对中国佛教很多宗派都有很大影响。
著作甚多,据西藏所传为122种,汉译为22种。有“千部论主”之称。其主要著作有:《中论颂》、《十二门论》、《七十空性论》(藏译)、《迥净论》、《六十颂如理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大乘二十颂论》、《因缘心论颂》、《菩提资粮论颂》、《宝行王正论》、《龙树菩萨劝诫王颂》等。
龙树是梵语“那伽阿周陀那”的意译,又译作“龙猛”、“龙胜”。因其为印度大乘佛教创始人,所以又称“龙树菩萨”。
龙树被密宗奉为祖师,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密宗的教理思想中采用了不少大乘中观的学说思想。其二,密宗经典宣称,龙树曾在南天竺的黑峰山铁塔中由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亲授密宗教义,并受灌顶。
龙树形象十分特殊,较易识别。他头顶有肉髻,是智慧的象征,头部周围有龙头,7个或9个不定,身披袈裟,两手结说法印,游戏坐姿,身旁有滤水壶,有时置有经书。在西藏寺庙,龙树常和圣天、无著、世亲、陈那、法称、功德光、释迦光一起供奉。这一组神像称为“六严二圣”。
龙猛菩萨略史
& 龙猛菩萨亦称龙树菩萨,是释迦如来以后的一位大宗师,现把他的略史说明。佛法可分十宗之多,但龙树菩萨,几各宗均奉之为祖师。彼生禀资聪颖,在年幼时,把印度所有俗学完全学过。同时有友数人,亦皆博学聪慧。因学隐身法,以求快乐。彼时有人能制此药。菩萨烧此药,闻其香气,即能知其为何药。因隐入皇宫,任所欲为。因之全宫宫女多人怀子。国王大怒切究,然亦无法子。惟令武士多人持剑向虚空斩杀。二人均死。龙树菩萨隐于国王身后七步之内,幸得免死。因之念乐极苦生,遂尊佛法出家。但所有佛经,无久便已读尽。惟心仍不满足,以为佛理只是如此,彼可创教高出其上。因之拟特创新教,凡衣服仪式,均经筹备,欲与诸弟子举行开幕礼。大龙菩萨悯之,因摄其入海读经,始得读大乘华严等经。读竟,得无生法忍。大龙菩萨送之上岸。遂大行化度。现佛教中之华严经,即由龙树菩萨出海外所记者也。菩萨又尝持诵毗卢遮那真言,得毗卢遮那佛现身,及现多身。于虚空中说法,及文字章句,令写讫即灭。即今大藏中之毗卢遮那念诵法要一卷。菩萨持诵成就,因知南天有铁塔,中藏密藏,无人能开。因之发愿,开是铁塔。遂七日围绕是塔念诵。用芥子七粒,打开铁塔门。门开肘,群神踊怒,不令得入。龙树菩萨至心忏悔,发大誓愿。然后得入铁塔,赞大经王,经于多日,恰如食顷。复受诸佛菩萨灌顶,指授所堪,便令出塔。遂得记持两部大经,各十万颂。据楞伽经言,龙树菩萨是佛曾悬记,谓能弘彼大法者也。后人追其源始,谓是妙云如来乘愿应世,为大乘各宗祖师。如三论宗则本菩萨所著中论十二门论以建立。华严,密教,则皆为其所传。天台则三观大法,亦本中论。于禅宗则第十四祖也。
故为各宗祖师也。龙树寿命,亦殊奇特长远。今案,唯识述记则谓佛去世后一百年出,圆测惟识疏则谓二百年,淄州了义灯则云二百年外,其补注则谓三百年,嘉祥大乘玄论及马鸣传则谓五百年,鸠罗摩什则谓三百五十年,慧影则谓六百年,圆测仁王疏则谓七百年,传教末法灯明记安然教时诤论则谓七百年,香象十二门论义疏则云八百年,嘉祥中论疏则谓九百年。以上异说纷纭。会释之者,如从了义灯补注曰,三百年出,七百岁。增明记云,二百年者,出世时分,六百年者,弘法教时也。香象十二门论义疏曰,第七造论时代者,有说,龙树,佛灭后八百年出。依摩呵摩耶经,佛灭后七百年出。近问三藏也日照云,西国有传,龙树从佛灭后三百年出南天竺。其有国王名引生以药自持,拟待弥勒。至八百年,彼王诸子,并皆老死,无嗣位者。彼一太子恨无得位,母氏教云,汝父不死,是龙树所持,汝乞彼首,父即丧。子便依言往乞,刎颈与之,于是而卒。即五百年在世。是故诸说皆会。
准上诸说,可以会通矣。弘法大师略付法传云,出现八百年,住寿三百岁。又云,释迦奄化之后,八百年中,灌顶龙猛,传授秘法。其后印度支那及与日本,三密之教师师传授,拔济群生。广付法经云:上游四王自在处,下入海中龙宫,受持所有一切法门。终入南天铁塔,亲随金刚萨灌顶等。菩萨以三密大法传龙智菩萨。龙智菩萨亦住世数百年。唐三藏至印度时犹及见之。不空三藏亦从传大法也。
龍猛菩薩文集
&龙树(龙猛)、提婆(圣天)、马鸣、佛护、清辩、月称、寂天、无著、世亲(天亲)、诸菩萨事迹
诸位大德都曾用“彻见甚深义之圣者龙树菩萨”之美称向尊者表示过由衷的赞叹,圣者龙树菩萨,是于过去无边无量劫中发心,并于众多无量大劫中精勤不断地积累二资,又于不可言说的世间界中利益无量众生,为了此间刹土佛法的兴盛而应世化现的。  
佛陀也曾亲口授记过有关圣者龙树菩萨降临于此娑婆世界,并广弘佛法的内容。有关佛陀授记龙树菩萨为此间刹土佛法之兴旺而出世,并依照发心在佛陀示现涅盘,佛法趋于衰落的生死存亡之际,及时应化出世,并广弘佛法的经过,(在众多经续中都有所记载。)关于龙树菩萨发心的具体情形,在《大云经》中描述道:“于无量无边大劫之前,转身为一号称‘大精进龙’之圣主大国王,并面谒龙灯如来。尔时,于龙灯如来座前以无量供品广作供养,且抛洒一撮无价之宝并厉立宏愿:于未来世释迦如来教法没落之时,吾将出家,三次发大法音,为正法而舍己之身寿。”经中的文字,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圣者当初)发心立誓于此刹振兴佛法的经过。  
遵照当初的发心,在本师大能仁释迦佛住世期间,一位被誉为“举世见而生喜之离车子(又译离遮毗族,古代印度一氏族名)童子”(即一切世间乐见离车童子)也诞生于世,释迦佛在如海般众多的眷属当中,极力称叹这位童子的广大功德,并预言道:在我涅盘后四百年之时,(他)将转世为圣者龙树且广弘佛法。 
 《楞伽经》中云:“南方碑达国,有吉祥比丘,其名呼曰龙,能破有无边,于世宏我教,善说无上乘,证得欢喜地,往生极乐国。”
《文殊根本续》云:“于吾灭度后,四百年之时,比丘龙出世,于教信且利,证得欢喜地,住世六百年。彼圣者修成,孔雀佛母(五部陀罗尼之一)咒,且通诸经论,无实甚深义。弃身离世后,往生极乐刹。最终决定得,正等觉果位。”&
  《金光明经》中也对“举世见而生喜之离车子童子”予以了高度赞叹,并进一步指出,该童子也即后来的大圣者龙树菩萨。
&  《入中论注疏》中引用《圣大云经一万二千颂》中的内容说道:“阿难,吾灭度后,满四百年,此‘举世见而生喜之离车子童子’转身为比丘,其名曰龙,广弘我教法。后于极净光世界成佛,号智源光。”
&  《大法鼓经》云:“举世见而生喜之离车子童子,于大师灭度后,人寿八十岁,教法衰微时,转生为名含大师德号之比丘,广弘圣教,满百岁后往生极乐世界。”
&  《时轮金刚后续》中,也对该大圣者利益正法及众生的丰功伟绩作过授记。以上所列举的,只是众多授记中的代表而已。圣地印度的智者们一致公认:有关授记大圣者龙树的经续多达百种。
 至于大圣者龙树的出生年月,从佛陀描述如来灭度后,受持佛教者们出世情形的正量语中便可一见分晓。《悲华经》中云:“有问:如来灭度后,何人当受持正法?阿难,迦叶比丘与汝二人,当于四十余年中受持吾之正教。”正如此等授记所言,在佛陀示现涅盘之后,上座大迦叶、阿难尊者与上座优婆离(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初次结集口诵律藏的上座,故说为持律第一)三者,将佛陀言说的所有三藏教义进行了结集。第一次结集不但抑制了正法在世间界的衰落,并且令佛法更加兴旺昌盛。
&  其后,大迦叶尊者趋入涅盘,阿难尊者一如既往地护持正法长达四十年之久,并令正法越发兴盛。自此依次直至大善见尊者之间的七代付法藏师(传承释迦牟尼教法的最初七代祖师:饮光
[迦叶尊者]、庆喜 [阿难尊者]、麻衣 [奢搦迦尊者]、小护
[近护]、有愧、黑色和大善见),都为正法的经久不衰、繁荣光大作出了不朽的功勋。
&  之后,正值佛陀灭度百年之际,以暴行比丘[又名毗舍离比丘]为首的众多人等,肆无忌惮地鼓吹宣扬“如法(持有)金银”等违背戒律的十非事。使白法方的天尊们不由得哀叹道:“佛法遭遇了重创啊!”并在极度的忧伤中哀号不已。悲号声响彻了整个瞻部洲、四大王天以及三十三天等上天界。
&  正当白法方的天尊们深陷忧愁哀伤境地而不能自拔之际,魑魅魍魉中却此起彼伏地回荡着一片片欢声笑语。(于此危急关头,)依照往昔的发心与愿力,阿育王横空出世。以其为施主,聚集上座耶舍等七百阿罗汉,厉力灭除邪说,以大悲善逝所宣之律藏为准则而进行了第二次结集。
&  此时,白法方的天尊们才心满意足地发出了欢畅的笑声。
&  随着五浊恶世的来临,众生福报日渐衰退,与佛法戒律相抵触的各种邪说大行其道,尤其是声闻十八部的分裂,导致教内各派固持己见,纷争不合现象比比皆是。大家都师心自用地认为:“只有自宗才是真理的持有者,其他宗派的见解都是愚痴荒谬之说。”无休止的激烈争斗,蹉跎了宝贵的光阴,也使如理如法闻思戒律、专心致志修持禅定的修行者数量骤然陡减。在声闻乘的众多学说言论中都公然宣称:“大乘佛法并非佛所宣说!”随着异端邪说的广为流传,佛法陷入了低迷的谷地。
&  以大悲世尊的发心与愿力,终于使莫衷一是的人们得到并睹见《哲哲国王梦兆授记经》:“迦叶佛告曰:哲哲王,汝之梦兆乃释迦佛教法历程之先兆。”关于哲哲国王的梦境,在《佛说给孤长者女得度因缘经》中描述道:“于迦叶佛时,施主哲哲王偶感十梦:一者梦见有一象王从窗牖出,身虽得出,然尾为窗碍;二者梦见有一渴人井随其后;三者梦见以一升珍珠贸易于等量沙尘;四者梦见栴檀香木与常木等值;五者梦见悦意园中华果茂盛,忽为他人不予而掠;六者梦见大香象为诸小象刁难;七者梦见有一猕猴身有粪秽,将其所染污于他众;八者梦见猴王灌顶加冕大典;九者梦见整块布匹,为十八人各各执夺,各人手中所获均完整不破;十者梦见有多人众聚集一处,互相斗争论竞是非。
&  此等十梦令大王颇感忧患,生大怖畏。遂问于迦叶佛,佛言:‘如所得梦非汝王有损。乃未来世中人寿百岁时,真实圆满正等觉释迦牟尼遗法中,不净比丘弟子虽出家已,心犹贪著殿堂名利不能解脱,则为如王所梦有一象王从窗牖出,身虽得出,然尾为窗碍者所兆;如王所梦有一渴人井随其后者,(是彼遗法中有诸比丘,)虽身居庙堂,然未听受他人说法之兆;如王所梦以珍珠贸易沙尘者,是乃彼时声闻诸众为得饮食而与他人说法之兆;如王所梦栴檀香木与常木等值者,是乃彼时有诸声闻诸众,以佛经典,视同世间外道典籍之兆;如王所梦悦意园中华果茂盛,忽为盗匪所掠者,是乃彼时不习听闻诸众,以僧伽受用,施与谄媚诸在家众之兆;如王所梦大香象为诸小象刁难者,(是彼遗法中)有诸恶性比丘,压服彼等持戒有德比丘诸众之兆;如王所梦有一猕猴身有粪秽,将其所染污于他众者,是彼遗法中有诸破戒者,毁谤持戒有德比丘之兆;如王所梦见猴王灌顶加冕大典者,是彼遗法中愚痴无德比丘,反为僧中上首之兆;如王所梦整块布匹,为十八人各各执夺,各人手中所获均完整不破者,是乃释迦佛教法分十八部,虽复如是而佛教法亦未破坏之兆;如王所梦有多人众聚集一处。互相斗争论竞是非者,是释迦遗法以互相争斗竞辩而趋至隐没之兆。”
  得见此经之后,声闻十八部前嫌尽弃,进入了同心合力、携手并肩的阶段。他们终于明白:各教派之间,只是各自上座的方言有所不同,服饰打扮有细微差异而已。除此之外,在遵从佛陀训导,精勤修持三学,成就解脱果位方面,是完全一致的。闻思修行之风又开始恢复,佛法也因此而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这就是世人所称的第三次结集。
&  其后,佛教又逐渐趋向于衰落,特别是大乘佛教,更是呈徒有虚名、日薄西山之势。在佛陀涅盘四百年之际,大圣主龙树菩萨终于诞生于世。龙树菩萨的降生地,为印度南方的碑达巴。当时,一位当地的大婆罗门[龙树菩萨之父]正苦于膝下无子。一天,他在梦中得到授记:如果向一百位婆罗门作法宴斋食,就会得到一个儿子。心急如焚的婆罗门赶紧照办,不久,一个男童[龙树菩萨]终于在期待的目光中出生了。相士却预言道:虽然婴儿的面相很贤善,但他的寿命却只有七天。听到这一消息,原本欣喜若狂的父母一下子被打入了冰窖。不知所措之际,他们连忙向相士讨教,希望能找到一个化解之方。(相士回答说:)“如果能向一百位婆罗门作法宴斋食,就会将寿命延至七个月;如果能向一百名比丘作法宴斋食,寿命就能增至七年。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其他办法了。”(听完相士的回答,)无计可施的父母也只好遵循此策。
&  随着七年期限的逼近,作父母的实在不能忍受眼睁睁地看见亲生儿子的尸体出现在自己跟前,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遭遇。不得已,只好将年幼的龙树和仆人逐出家门。主仆二人从此浪迹天涯,四海为家,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漂泊历程,他们先朝拜了羯沙流波坭(梵文译音,意为空行,观音菩萨一古化身立像),随后又流落到那烂陀寺的罗睺罗门前。历经沧桑的龙树心事重重,百感交集地以婉转悠扬、令人心碎的腔调唱起了吠陀经。哀怨的诵经声打动了大婆罗门,他将菩萨童子请进了家中,并关切地询问事情原委。
&  龙树菩萨只得将自己的身世原原本本地娓娓道出。大婆罗门听完后,出乎意料地回答说:如果能够出家,就能免遭此难。龙树连忙答应了将来出家的安排。大婆罗门罗睺罗在坛城中授予龙树无量寿佛摧伏死主灌顶,并嘱咐他务必精进持诵密咒,特别是在第七年的最后一个晚上,更是要通宵达旦彻夜念颂。依此良策,终于使他摆脱了死主的围困。八岁那年,他削发出家,不久便对一切世间学科,以及大小乘的所有经典通达无碍。
&  之后,他拜见了早已心灰意冷的父母,意外的重逢,使父母喜出望外、信心倍增。他又向大婆罗门请求,希望能将其余的吉祥密集等众多密法予以传授。一直对他青眼有加的大婆罗门于是欣然将续部、耳传窍诀及教诫倾囊相赐。随后,龙树又在亲教师前得受近圆戒,法号具德比丘。尊者以这种勇于进取的方式,在那烂陀寺圆满地听受了三藏四续的所有传承。最主要的是,由于历世以来一直受到至尊文殊菩萨的摄受,尊者此生也在文殊菩萨化现成天子形象的智宝菩萨前恭聆了所有显密胜法,并将本师释迦牟尼佛于此世间宣说的一切显密秘密奥义彻底了达于心。
&  此时,一场严重的饥荒正在四处蔓延,很多地方都呈现出一片赤地千里、饿殍遍野的悲凉景象。那烂陀寺僧众们的生存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厄。于此危急关头,长老罗睺罗贤任命龙树菩萨担当那烂陀寺安居执事的重任,令其负责僧众们的饮食起居。龙树菩萨慷慨应命。他在寺庙中以点金剂将大量红铜变为黄金,并以此黄金从无有饥荒的地区换回了稻谷、青稞等所有生活资具,使该寺僧众在十二年的饥馑中没有受到丝毫困扰。
&  随着时间的推移,失毁戒律的行为日益猖獗,并开始遍布各地,佛教内部的律藏受到了极其沉重的打击。嫉恶如仇的龙树菩萨不忍心看到衰落场面的出现,于是将失坏戒律的数千僧人毫不容情地予以摈除,又为具缘诸众广为阐演三藏妙法,尤其是将律藏胜法作为彰扬重点。
&  有如当年世尊在鹿野苑,敷演四谛妙法一般。当时的智者们,将龙树菩萨三次出大妙法音中的第一次——兴利除弊、激浊扬清,整治戒律衰败之行,共称为“戒律大法音”。
&  此时,魔王波旬出世,并化现成名为“行乐比丘”的僧人。他撰写了大量污蔑诋毁大乘佛法的论典,使大乘佛教的见解与行为都面临着极大的威胁。龙树菩萨力挽狂澜,将各种讨伐邪说、遏恶扬善的理证广为传播,使荒谬邪见遭到了致命的迎头痛击,终致奄奄一息,甚而一蹶不振。
&  尊者乘胜追击,又向各道各阶层的具缘者广宣三藏妙法。一次,有两位少年也加入了闻法者的行列。令人惊奇的是,在他们周围,弥漫着一股浓郁而沁人心脾的芬芳,及至尊者身前,香味忽然消失。尊者问其原委,两位童子回答道:“我们是安止龙王的儿子,来到人间就需用果协喀檀香(马拉雅山所产的一种白旃檀)护身。”龙树菩萨又问道:“能给我一些这种檀香吗?”龙子回答道:“待我们请示父王之后,才能答复于您。”
&  随后,二位龙子返回龙宫向龙王禀报。龙王回答说:“如果龙树阿阇黎能光临龙宫,我们将予以供奉。”得知龙王的条件之后,具有远见卓识的龙树菩萨瞻瞩到令龙界无量所化诸众能培植善根,以及迎请《般若十万颂》等经典的诸多必要,于是应邀前往龙宫。以安止龙王等大力龙王为首的无数行善龙众,在向尊者供养了数不胜数的供品之后,便抓住时机祈求传法。龙树菩萨因势利导,向龙王及其眷属细致入微地解说了善妙佛法。深感受益匪浅的众位龙王舍不得尊者就此离去,便极力挽留尊者能常驻龙宫。
龙树菩萨婉言相拒道:“我此行的目的,是为了筹集修建千万佛塔的檀香,以及迎请各类经函,实在没有空闲久住龙宫。不过我可以答应你们,将来我一定会重返龙宫的。”众龙王见劝说无效,遗憾之余,只好将大量檀香、《般若十万颂》以及众多陀罗尼经恭送于尊者,令其携至人间。为了确保龙树阿阇黎能再次光临龙宫,诸龙王心生一计,提出:“我们必须扣留经函后面的一小部分以作为质押。”
&  因为从龙宫迎请的《般若十万颂》的《常啼菩萨品》及《胜法品》缺漏,所以后人便将《般若八千颂》的最后两品,替换到《般若十万颂》中,因此,广略《般若经》最后两品的内容是完全相同的。
&  回到人间之后,龙树菩萨便利用从龙宫收集的珍贵檀香,建造了千万佛塔。因为这一切都得宜于龙王的大力协助,所以,尊者从此便被世人尊称为“龙树菩萨[龙猛菩萨]”。随后,龙树尊者又前往里喀惹(印度一地名,盛产甘蔗),并利用点金术之所得广作布施。一对婆罗门老夫妇因得到大量(尊者)恩赐的黄金,而生起了无与伦比的信心,老婆罗门自愿担当起侍从的职责,并在尊者前闻听了佛法,死后转生为后来赫赫有名的大阿阇黎——龙菩提。在龙树菩萨的带领下,星星点点的佛塔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  一次,正当他准备将一块酷似铃铛的岩石变为黄金,一位度母化现的老妇人语重心长地提醒道:“只有修持佛法,才是事关重大的要举。你应当到吉祥山去修行。”为了表达感激之情,他在当地恭造了《度母修法仪轨》。
&  之后,龙树阿阇黎在印度中土六大城市的所有主要方位,又兴建了不胜枚举的佛殿、佛塔。并为演说佛法的各大上师修建了众多供养处。他还为感召而至的瞻部洲大多数希求趋入佛法,并寻求法义者广赐深妙法义,特别是佛陀亲口所宣的那段教言:“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犹如甘露法性吾已得,为谁宣说亦不可证悟,故当无言安住寂林中。”因为世人极难彻底领会《般若经》之珍宝法义——实相空性,真实无谬的通达者绝无仅有。大多数人在听到此理后都惊恐不已,继而弃置不理。有的人虽然生起了信解,却将无有自性之义执着为单空,从而堕入了断边。
&  但是,如果不能晓悟空性之义,就无法行进于解脱与证达一切智智之道。龙树菩萨意识到这点后,为大悲心所驱使,情不自禁地发出了令世人通晓诸法实相均为缘起,在胜义中丝毫自性也不可成立,在名言中黑白业果无爽不欺,但二者之间却并不相违的中观贤妙道之大法音。以“不生亦不灭……能说是因缘”等偈颂为内容,龙树尊者撰写了《中观根本智慧论颂》及其支分——其他理集诸论[中观六论]。如实地将往昔世尊在灵鹫山赐演的《般若经》珍宝法义,在瞻部洲大力彰显,昭然示众,再一次发出了大乘妙法之音。智者们一致公认这次壮举,为大圣者龙树菩萨于瞻部洲所发三次大法音中的“第二次出大法音”。
&  考虑到更多所化诸众的利益,尊者决定起身前往北俱卢洲。途中偶遇一名孩童,尊者因孩童的“则达嘎”手纹,而授记此孩童将成为国王,随后又继续上路赶往北俱卢洲。到达目的地后,龙树尊者将衣服挂在衣杆上,然后开始沐浴。当他人准备将衣服取走时,尊者一反常态地高声疾呼:“那是我的!”不明就里的当地人便因此而将尊者称为“我所者”。当北俱卢洲调化众生的事业圆满,尊者重返故土之时,曾被尊者授记将掌管王位的孩童已经成为了一名国王[乐行王]龙树。尊者于是在乐行国王的供养殿中居住了三年,并尽心竭力地广弘精妙佛法。
&  遵循至尊度母的指点,尊者去往南方的吉祥山。在当地,他主修精髓妙法,并为以大弟子圣天、佛护等众多受持佛法大德为主的无边无量之人与非人众生,精勤不倦地惠赐了深广妙法。一如佛陀再次亲临人间一般,使正法更加欣欣向荣、蒸蒸日上。为了令佛法永不衰落、恒常住世,龙树尊者在金刚座建造了石网栏(依照印度的风俗,建造石网栏可以起防止大象的侵扰,起护卫的作用。至今,在金刚座仍可看到许多石网栏废墟。据《印度佛教史》记载:“金刚座的菩提树遭受大象损害时,在菩提树背后立两块石碑,因而多年无事。以后又被损害,在石碑上各立一手执棍棒的摩诃迦罗骑狮像,多年出生饶益。又被损害,于是周围用石格子围绕起来,外面建立一百零八座有神像的塔”)与多达几百座的佛塔,还对吉祥米积塔(《红史》注释中说道:“吉祥米积塔,为印度东方靠近缅甸的林参城中心的一座佛塔。建造了围墙。”此废墟至今尚在。据《印度佛教史》记载:“……给吉祥米积的塔建立围墙,围墙内建立一百零八座佛殿。”由此可见,龙树菩萨当年所作的装饰,主要是修建围墙和佛殿)进行了装饰,又为诸位僧众修建了为数可观的经堂。并嘱托马哈嘎拉等护法承担起(守护正法的)事业,督促赞扎嘎、增禄天母等诸位财神,务必恭敬承侍供养护持正法的诸位大德及其眷属,以各种方式促进了正法的进一步繁荣兴旺。
&  龙树尊者后半生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在南方吉祥山如同世尊重返人间一般广转显密之轮上面。特别因撰著《赞法界论》等论著,而被人们共称为“第三次出大法音”。犹如佛陀当年一样,将无以数计的所化之众引入了大乘之道。使佛陀演说的了义经典之义稳如泰山、坚如磐石,不为他人所摧。  为了后世所调诸众的利益,尊者在一生中撰写了数目惊人的阐释三藏四续密意之论典,包括以理证之道宣说趋入佛法圆满精华大乘道之圆满菩提道次第的《中观宝鬘论》、以教证而建立此道的《经集论》、结合道次第精要与佛陀教言的《稻杆经释》、包括《赞至尊了义文殊》等在内的《赞颂集》、《密集略修》、《经部修法集锦》、《菩提心释》、《圆满次第之五次第论》、《中观根本慧论颂》、《六十正理论》、《细研磨论》、《七十空性论》、《回诤论》、《亲友书》、《百智论》《令众生愉悦之十一颂》、《八粗堕》、《普贤行愿品合并本释》、《梦境如意宝语》、《布施语》、《出世语》、《八加行》、《智树论》、《规范论》、《养生篇》等阐释经续密意的论典,另外还有《显密道次第》、《四续本尊修法》等异彩纷呈、不拘一格的论著。
&  龙树菩萨的此等壮举,使佛法越发兴盛,也使魔王波旬及其眷属火冒三丈、嫉妒万分,甚至到了不堪忍受的境地。他想不出其他高招,只好钻入乐行王后的胎腹中伺机作恶。不久王后临产,生下一名为“具力”的太子。  时光飞逝,斗转星移,具力太子在优越的环境中一天天长大了。一天,母后将一件世间珍稀难得的无缝衣赠与太子,太子告诉母后:“我现在先把它收藏起来,等到有朝一日我继位登基、治理江山之时再穿它。”母后无奈地告诉儿子:“你的父王与龙树阿阇黎已经成就了等寿金丹术,在阿阇黎没有圆寂之前,你父王是不会死去的。你这辈子恐怕没有希望继位执政了。”母后的一席话,使具力太子生起了极大的忧伤,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失望,禁不住悲从中来、号啕大哭。母后连忙安慰道:“你用不着哭泣,我倒有一个主意。因为阿阇黎是一位安住于广大菩萨行境界的菩萨,如果你向他索要头颅,他必定会慨然施与的。如果他圆寂,你的父王也会因此而命终。这样一来,你就可以稳坐王位了”。
  听完母后的话,具力太子踌躇满志、跃跃欲试,他迫不及待地赶到龙树菩萨身前,提出了索要头颅的要求。大圣者龙树菩萨思索道:大悲世尊在因地时,也曾行持过布施头颅等菩萨难行。我也应当如此追循佛陀的足迹,继承佛陀的事业。为了慑服魔王波旬,为了利益后代众生,为了诸大佛子能生起勇气,我应当行此布施。想到这里,尊者爽快地答应了索要头颅的要求。具力王子喜不自禁,立刻挥起宝剑,向尊者的头颅砍去,然而头颅却并没有被砍掉。龙树尊者和蔼地向目瞪口呆的王子解释道:“往昔我在刈割茅草时,曾割断过一只小虫的脖颈,因为这个罪过,所以用吉祥草便可以砍断我的头颅。”王子遵言而行,果然如愿割断了尊者的头颅。
&  此时,只见殷红的鲜血化为了白色的乳汁,龙树菩萨的头颅吟出了振聋发聩的一段自白:“我今往生极乐刹,将来亦入此身体。”王子担心头颅会重新复原,便将其扔到了一由旬以外的地方。因为龙树菩萨已成就了金丹术,所以其法体与头颅都化为了顽石。令人惊讶的是,法体与头颅不但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风化,而且因岁月的递增,二者之间的距离也在一步步缩短。等到将来重新复合之时,复合后的新法体就会像龙树菩萨住于尘世一般,对众生具有不可估量的利益。
&  因为大尊者龙树菩萨长久以来获得了登地菩萨的自在成就,才能在布施头颅时,作到临危不惧、欢天喜地。这一切,也是在向世人宣告尊者的得地之相。《入中论》云:“且如佛子闻求施,思惟彼声所生乐,圣者入灭无彼乐,何况菩萨施一切。”正如在得地之后,布施头颅不但不会有痛苦,而且会生起超胜于比丘一禅等持的欢喜与大乐的说法一样,龙树菩萨已经获得登地果位的成就,是在佛经中已经明示,世人也是有口皆碑的。其共同部分的示现,是在吉祥山修持长达两百年,地道功德辗转增上,最终获得了共称的七地果位。
&  在得到一地果位之后,即能获得于一百个世间界中化身为一百位祖师,并同时于一百位佛陀前化为一百尊身体聆听佛法等十二种一百功德。因为此等功德在获得二地果位之后,更会往上递增。由此可想而知,尊者所拥有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关于龙树尊者的不共同示现,在《明炬论》中描述道:“大阿阇黎龙树菩萨在获证真如法义后,于世间界畅演各别自证金刚持之大等持。既拥有超离于人天之安乐,拥有超离于外道、声闻以及缘觉的禅定与等持之安乐,也获得了远离生灭的具有一切殊胜的如来之身。其身见而无厌,并具有十力以及十无畏等佛之功德严饰,前往极乐刹土,以拥有八种功德自在而住于世。”以上内容说明,龙树菩萨此生依靠密集之道,已经现证了双运金刚持的果位。
&  大圣者龙树菩萨还培养了举不胜举、出类拔萃,对佛陀所宣说的了义不了义之八万四千法门,在以无垢理证善加辨析之后,能够受持与弘扬准确判别佛陀密意旨要的持法意子。其中公认的有四名意子与三名近意子,一共为七名主要弟子。龙树菩萨的四位意子分别为:亲觐文殊菩萨的释迦莫扎、谒见度母的那嘎博得、获证八地果位的圣天(提婆)论师、目睹过观音菩萨金颜的玛当嘎巴。三位近意子分别为:佛护论师、清辩论师与马鸣论师。诸大弟子中不可抗衡、无与伦比的,当数圣天论师。圣天论师在一生中撰写了大量无有稍许错谬之垢,如理抉择龙树菩萨密意的显密论典。他依照龙树菩萨的意趣,撰著了阐述引导世人趋入甚深广大道次第之圆满无垢理证之道的《中观四百论》、宣说以密集金刚为主的两种无上道次第之究竟密要的《摄行灯论》以及指不胜屈的其他论典。
&  圣地印度的智者们,都心悦诚服地将被誉为“龙树阿阇黎父子”的龙树菩萨与圣天论师,共称为一切智智的量士夫。往昔的中观论师们,都将这两位阿阇黎的论著,恭称为“母中观”,以作为(一切中观见解的)究竟源泉。关于释迦莫扎阿阇黎,有这样一种传说:《圆满次第之五次第论》中的前两部分,是龙树菩萨恩准该尊者写成的。虽然尊者的其他论著已经流失,但这位阿阇黎为众多有缘者广弘龙树菩萨善妙主张的事迹,必将传送千古、流芳百世。所谓“那嘎博得”,也就是指龙菩提阿阇黎。他依靠龙树菩萨的窍诀,成就了金刚虹身。龙菩提尊者居于吉祥山等修行处,摄受了无以数计的空行勇士、空行母及有缘人。据尊者的传记记载:在嘎当派前期,这位阿阇黎化为幻化身,亲自为嘎当派的众多大善知识,传授了大量窍诀与教诫。大成就者秋多吉[法金刚]曾三番五次与龙菩提尊者会晤,共同商议有关金刚乘的教言。在四世班禅洛桑却吉坚赞((),译言善慧法幢。为四世达赖和五世达赖喇嘛近圆戒师,扎什伦布、色拉、哲蚌三寺寺主。曾与五世达赖商同在固始汗未入西藏、清军未入北京之前,分别遣使沟通关系,为后来格鲁派干预西藏政治创造条件。1645年,受固始汗封为“班禅博克多”称号;1647年,又受清顺治帝封为“金刚上师”名号。后被追认为第四世班禅额尔德尼)为扎什伦布寺和合塔竣工开光之时,龙菩提阿阇黎与大成就者秋多吉双双降临,并肩居于塔顶为佛塔开光,还向班禅洛桑却吉坚赞赐传了窍诀与教诫。该位阿阇黎还撰写了《密集坛城仪轨》、包含《直指三身道用》在内、超凡绝伦的《安立次第》,以及浩如烟海的其他著作。  玛当嘎巴是将龙树菩萨的耳传窍诀,圆满授予大成就者帝洛巴的接力者。此外,尊者还为五湖四海的有缘者鞠躬尽瘁地阐显了甚深妙法。
&  佛护阿阇黎出生于(印度)南方丹巴拉境内的昂巴则瓦[意即天鹅嬉戏]。趋入佛门后,尊者毅然出家并受持近圆戒。通过废寝忘食地修学三藏四续,终于使他圆满地通达了自他宗派如海般浩瀚宽广的见解。在依止龙树菩萨足下后,他又如饥似渴地聆听了深广无垠的各种显密要诀。经过黾勉精勤地修习,真实修成了至尊文殊菩萨本尊。以道次第的行持,最终抵达了至高无上的巅峰之位。为了使佛教能够蓬勃发展,他将龙树菩萨的甚深密意——究竟深奥的缘起之理,以千变万化、不拘形式的生动道理进行揭示,为世人写出了惊世骇俗的《中观根本慧论释》,也即为众人所称道的《佛护中论释》。在所有解释《中论》的论典中,此论如同宝幢之顶般显得极为不同凡响。包括月称菩萨与至尊宗喀巴大师,都异口同声地对其赞不绝口。此外,该阿阇黎还撰写了种类繁多的阐释显密奥义的论典。
&  清辩论师则是为了昭示甚深中观之道,而特意化现为龙树菩萨之首要弟子形象的。至于这位大圣者是须菩提(也即善现。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为解空第一)化身的说法,已经是举世公认、无可非议的事实。该阿阇黎为了彰显龙树菩萨之善妙主张,撰写了阐释《中论》含义的《般若灯论》,另外还撰著了五花八门的其他论著。《般若灯论》的诞生,首创了中观自续派的见解。(提出这种被认为是不究竟见解的原因,)完全是因为龙树菩萨诠释佛陀密意的中观究竟之见极难证达,为了逐步引导所调诸众,给后学者提供一种领悟的手段而采用的善巧方便。该传记中有关马鸣论师的内容遗缺,此处作一补充。
马鸣论师,为古印度四大士之一。佛灭度后约六百年,生于西印度。父亲狮子密是大名医,母亲名为宝成。自幼学习婆罗门四吠陀经、四吠陀支、四吠陀节及六业等,又随父学医。信奉异教,精通有常之论,曾驳倒西印度佛教学者,使之该信异教以毁佛法。之后游历至南印度,与龙树菩萨弟子圣天论师辩论内外之宗,终因败负而改信佛教,为龙树师弟弟子,精通内学及诸异教诗韵之学,更名三宝仆从。著《佛本生行传一百八赞》,以忏破佛之业;因马解其语,故号马鸣。另著有《医学八支大论》、《入八之论》、《八支集要自注》等众多著作。
&  龙树菩萨住于人间长达六百年之久,在世期间为佛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他一生的前、中、后三个阶段,层出不穷地栽培出了遍布四海的弟子。其中晚年的所有主要持法弟子中,堪称顶饰的当数月称阿阇黎。据往昔的佛教历史记载:在龙树菩萨前往极乐刹土之际,曾感慨万分地说道:“关门弟子乃月称,终结之法说无生。”
龙树菩萨在六百年中,忠心耿耿地护持正法。据说,一旦将来其法身与头颅重新拼合以后,尊者还将为瞻部洲众生的利益进一步作出贡献。最终于极净光世界圆证佛果,号智源光如来。
龙树菩萨的前身----宣扬《大法鼓经》的一切世间乐见离车童子
【一切世间乐见离车童子】   
指一位名叫‘一切世间乐见’的离车族童子。此童子以宣扬大乘教法著称。在经典中,此人又译作︰一切众生乐见梨车童子、一切世间乐见童子、众生乐见比丘、乐见离车菩萨。一切世间乐见,藏文为H!jig-rten-thams-cad-kyis
mthonna-dgah!-ba,若还原为梵文则为Sarvaloka-priyadars/a-na。
&  据《大法鼓经》卷下所载,一切世间乐见童子生于南方文荼罗国大波利村善方便河边、迦耶梨姓家中,后离俗出家,得《大法鼓经》,读诵通利;常为众生宣说《大法鼓经》、《大乘空经》、《众生界如来常住大法鼓经》;尽百年之寿时,现大神力,示般涅盘。
&  《大方等无想经》卷五〈增长犍度〉谓,一切众生乐见梨车童子生于南天竺须赖吒国善方便河华鬘村一婆罗门家,年二十出家修道,徒众颇多,修持净戒,称颂诸佛大乘经典,不惜身命护持正法,自造《大云经》,制定禁戒。
&  此中,《大法鼓经》所载‘文荼罗国’之地点究在何处,无法考证得知。然《无想经》所载之‘须赖吒国’,则相当于《大唐西域记》卷十一之苏剌佗国(Sura^s!t!ra),即今印度西南卡提亚瓦尔(Ka^thia^war)半岛南部。此外,《大法鼓经》卷上又载,此童子于过去阿僧祇大劫鸡罗婆佛时,为转轮圣王,以正法治化;其后,于灯光如来时,生为地自王的王子,从灯光如来至释迦牟尼佛灭后,宣扬《大法鼓经》,后得大神通,住第八地,一身住兜率天,一身住安乐国。
圣天(提婆)菩萨
龙树的弟子很多,提婆是龙树门下最杰出的一位,继龙树之后,在南印度传播大乘空宗。佛教史上,提婆与龙树两人的思想一同被称做“龙树提婆之学”,就是印度初期大乘佛教的中观学说。
提婆因此扬名兴教,着有《百论》、《四百论》、《广百论》、《百字论》等论书,阐扬空义。当他的声名达于顶峰之际,却不幸遭到一位邪教弟子刺杀身亡。原来,这位外道虽然皈依在提婆门下,但因看到自己的老师败于提婆,心中早已暗藏杀机,发誓:“你以口才胜了我们,我必以刀剑胜你;你以无形空刀杀我们,我必以真刀实剑杀你。”于是,趁着提婆在丛林静坐禅定时,一剑刺中提婆腹部。提婆无怨无恨,反而为这位邪教弟子及大众开示,并留下一首醒世的偈颂:“诸法本空,无我我所,无有能害,亦无受者。”
提婆是师子国人,早在提婆拜师龙树之前,便热衷印度文化,博学多闻,才辩超绝,备受当世人推崇。传说他曾挖凿大自在天神金像的一只左眼,后又自挖左眼,真心供养大自在天,感动天神。由于他只剩下一只右眼,因此世人称他为“迦那提婆”,意译是“只眼提婆”。
一次,迦腻色迦王带兵入侵中印度摩竭陀国,要求三亿金作为撤兵条件,并扬言如果没有钱,可以改用佛钵及马鸣相抵。果然,迦腻色迦王获得这两项稀世宝物,欢喜不已,但群臣却都表示不满,而议论纷纷。迦腻色迦王为了使大众能了解马鸣的辩才与智慧,更为引导大众体悟佛理,就召集所有沙门外道,礼请马鸣升座说法,会中同时有七匹已经饿了六天的马随众闻法。马鸣说法后,大众皆闻法悟道,连这些马都感动地嘶鸣,于是臣民心生感佩,景仰马鸣的高德懿行。由于群马受到感化的奇迹异象,因此世人就尊称他为“马鸣菩萨”。
提婆与马鸣
在印度及西藏,逻辑思维与辩论常被当作澄清心绪与锻炼精神思维的工具。依惯例只要对方提出了更高明的哲学理论及更清晰的论点,辩论落败的一方会转化自己的观点朝向辩论胜利者的一方。龙树的中道思想称作“中观”,就是佛教哲学派系里出类拔萃的一支。
  今天在西藏佛教的寺庙与大学里,“辩经”仍一直是培养格西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
  提婆是一位伟大的佛学班智达和因明学者,他是旷世无比的证悟圣哲龙树的大弟子。当时,马鸣是同样有名的印度教大师和辩论家。
有一次,马鸣向龙树挑战辩论,龙树派提婆代表他出战。为了帮提婆准备,龙树亲自做他的陪练,提出印度教的观点来进攻,而提婆则为佛教的见解辩护。老师对印度教有神论的哲学非常精通,以至于有时候他的弟子在训练的时候怀疑他的老师实际上是个印度教徒!
  辩论的日子到了,提婆也准备好了,他已经掌握双方的论点,龙树派他前去接受挑战。辩论前,依印度教的风俗,马鸣在恒河利用日修的沐浴仪式来清净他的罪。这时提婆走下河岸,把一个装满粪尿的金壶给马鸣看,然后开始很恭敬地刷洗壶的外表。那位印度教班智达不知道他就是提婆,惊讶地问:“壶里装满秽物,光是洗涤壶的表面有什么用呢?”提婆回答:“先生,你的罪是你心内,你在这条河里清洗身体,又如何能清净你的罪障呢?”面对一针见血的进攻,马鸣哑口无言。这时提婆已经消失在河岸无数的寺庙楼房中。
  不久,马鸣正祭祀着他往生的父母,神秘的格西提婆又出现了,他搜集来一大把干草,并煞有介事地用水来浇,仿佛等待着某些事情发生。马鸣好奇极了,忍不住问道:“你在做什么?”提婆说:“在帕哇达山上有棵枯萎了的树,我正在浇水让它能活过来。”马鸣嗤之以鼻地说笑道:“你明明是在这儿浇水,却硬说是在浇那山上的枯树,真是个江湖骗子!”提婆安静地回答:“同样道理,你的祖先过世很久了,早已投生他方,你现在祭祀他们有什么用?”马鸣开始怀疑这个人的真正身份,很快他知道自己已经遇见辩论的对手——有名的提婆。
一场大规模的辩论在王室的赞助下正悄悄准备着。不久以后,正式的辩论在国王和官员们面前隆重举行。空前的辩论持续一连数周,经过多次反复的交锋问难,国王和他的贤者们宣布佛教徒提婆胜利。马鸣知道传统上败者必须要改信对方的宗教,在宣布完结果的一刹那,他飞上了天空,企图逃之夭夭。提婆紧迫着他飞了上去,以超自然的精神力量把他抓回地下,关在一间放满佛教经论的庙里。起初马鸣顽固地坚持不投降。几个月后,因为没事可做,马鸣开始随手翻看佛教书籍。谁知他很快就被佛教深邃的教义折服,加之上次辩论中提婆极具逻辑美感的议论是那样打动人,他终于深信佛教是到达圆满最理想的道路。于是他就被释放了。
  马鸣后来成为博学证悟的佛教大师,是印度最好的佛教诗人。他受启示而写的长诗《敬师五十颂》,是他现存最有名的作品
佛护在中观思想史上的地位非常关键,对其生平我们却知之甚少,仅有《多罗那他佛教史》中的一段记载:佛护生于南印度的耽婆罗国(Tambala)的雁戏(Haṃsakrīḍa),在该国出家,从龙友(Nāgamitra)的弟子僧护(Saṃgharakṣita)学法,主要活跃于南印度,驻锡于弹荼补梨(Dantapurī)寺,宣讲教法,曾为龙树与提婆的论著撰写多部注疏。有一弟子名作莲花慧。
清辩论师,是印度佛教晚期非常有名的大德高僧之一。
  清辩论师,是南印度的王族之后,生卒年不详。他出家后研究佛教教理,主要学的是龙树菩萨所创的“中观派”学说。他针对龙树菩萨的主要思想著作——《中论》进行了诠释,写出了他最为有名的一部论典,即《般若灯论》,开创了“中观自立论证派”;并写了《中观宝灯》《中观心颂》《思择言》《中观摄义》等著作。听说,他还写过一本名为《秘密集会教义》的经典。
  据说他的一生致力于“中观派”的弘扬,大力宣讲“中观派”的理论与教义,并到南方各地去布教,破除许多外道的谬论邪说,引导人们进入到佛门中来。清辩论师也是印度佛教晚期非常有名的大德高僧之一。
  这幅唐卡描绘的是:中观派学说的初祖龙树菩萨(左上方),右上方和右下方是清辩论师的护法神——战神“格萨尔王”,中央部分描绘的是清辩论师现无畏金刚相,表示不惧怕一切外道邪说;前下方是说清辩论师与外道论战的情形,左下方是讲外道的谬论被破后,一些外道信徒改信佛教并剃度出家的情况。
月称,藏文:达哇扎巴,梵文:萨那哈巴Candrakīrti
。约7世纪中叶,古印度佛教僧人,印度佛教大乘中观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生平不详。传说他出身于南印度萨曼多婆罗门种姓。少年出家,聪颖善辩,师承佛护的弟子莲花觉。精通佛护一系的中观学说。曾任那烂陀寺住持,并曾与月官进行过辩论。后又在南方,弘扬佛法,兴建寺庙。最后逝于摩藩伽山。他发挥了中观无自性学说,反对瑜伽行派的阿赖耶识,不同意立自证分。承认有离心的名言外境,但认为无论是世俗谛、胜义谛外境都无自性,反对清辨的世俗谛有自性。他把龙树的缘起性空的理论发展成性空缘起,并发展了如何安立烦恼障和所知障的二障差别,以及佛果位的尽有智如何观照世俗谛的理论。在方法论上,他发扬了佛护的传统,对论敌的观点采用归谬论证法,严格地只破不立,以破显宗。因此被称为“随应破派”或“应成派”。
月称菩萨生于印度一婆罗门家,幼年学习外道,长大后,经父母同意而入了内道出家为僧,赴那烂陀寺礼月护阿阇黎受沙弥十戒而得月称之名,岁足圆受具足戒。他广闻多学显密教法,修证生圆次第,获证希有神变等,但却显现凡劣之相,好吃懒做,由此引起了寺中的很多凡夫僧人不满,导致对月称迁单。唯有阿阇黎月护知其乃大成就菩萨的示现,非凡僧所能揣度、接受。由于无知而诽谤大菩萨罪业极大,是故月护阿阇黎为除众惑、免众造罪,则派遣弟子日称伴随月称在寺院的附近山林中放牛。待牦牛都放到山那边林中吃草去了,月称就在他们自己住的帐篷里显示希有神变,在石板上画一牦牛挤奶,并将牛奶提炼成酥油,熬制为奶渣,经常将奶制品送回寺院供养僧众。一天寺院的管家和几位僧人又给月称和日称送来食物,同时又给牦牛送来饲料,但他们看见先前送过来的食物和饲料都没有动用过,又见牦牛虽然都到山那边吃草去了,但帐篷中却摆放著很多新鲜牛奶、酥油、奶渣等食物,甚觉奇怪而问言,这都是怎么回事?日称就将月称菩萨显示希有神变的一系列事实告诉了他们。管家等人回到寺院后就将此事告诉了月护阿阇黎和全体僧众,阿阇黎月护说,月称已经获得希有证悟等自在功德,理当如是显现。大家闻言心里无不折服,并都对月称菩萨生起了敬信之心。
  复次,月称菩萨调伏外道果玛日呷入内道的事迹。曾经有一外道果玛日呷根本不相信月称菩萨具有如是的希有神通等功德,因而故意问言:"真正的帝释天在何处?他在干什么?若汝回答正确,我当舍弃外道而趣入内道修学佛法。"月称知其时机成熟,有使外道趣入内道的必要,故作如是回答:"真正的帝释天在三十三天,其化身在弥勒菩萨的兜率内院听闻佛法。"外道听后疑言:"何以见得?"尔时月称菩萨就以手指示虚空道:"帝释天就在那里。"外道尚未能见,月称菩萨又再次指示,才得以见到。外道见而问曰:"您是谁?从何处来?"彼者答曰:"我从天上下来,乃帝释天也。但我非真帝释天,乃帝释天之化身,今从弥勒菩萨的兜率天下来。"外道又问:"何故您非真帝释天呢?那真帝释天又在何处?"答曰:"因为真帝释天身上具有一千眼,我乃彼之化身,故只具有一千眼迹,实际真帝释天是安住在三十三天。"这时外道完全被这一系列的事实所折服,于内心深处发起了坚定不移的诚敬信心,从此皈投了佛教。
  复次,月称菩萨降伏敌军的事迹。印度多日嘎的很多军队企图摧毁那烂陀寺,赶走寺院僧众以及附近的在家人。在敌军距离那烂陀寺还有半月路程时,大家闻讯此事,立即招集诸班智达和在家众共同商议,希望能得到一个完美的对策,双方既不互相交战,亦无烦恼、痛苦等,而令对方自然退兵回朝。但众人对此,只是一筹莫展,想不出一个很好的办法。这时寺中护法神的心间现出一鸟,鸟以人语说:"月称有办法,应该去问他。"众人依此找来月称菩萨,并将要发生的事情告知了他。月称菩萨听后说道:"方法固然是有,但需用石头造一石狮子。"又说:"内道众应该祈祷三宝,外道众都祈祷大自在天。"大家立即照办,待石狮刚造完时,石狮自然裂成两块,中间露出一人,并说:"待我将此石狮重新修好即可。"言毕即作。石狮子造好后,由僧众开光,月称菩萨说需要在距离那烂陀寺北边的十五由旬处安置石狮,大家就抬著石狮子一起走到所指定的地方,这时遥见敌军步步逼近,但石狮仍如石头般寂然不动,没有任何反应。这时众人心里疑惧,并七嘴八舌地责怪月称,月称菩萨就开始从一边站起来,手持四尺长的檀香木棒对准石狮头部敲了三下,这时石狮子起身,抖身三次,狮面红色,始往敌军冲去。敌军见势不妙,生大恐惧,皆往回跑,各自逃命,一直退回到自己的国土。当地国王赞叹月称说:月称菩萨以大神通力用石狮退回敌军,双方互不交战,众人皆无死伤,以如此方便自然就平息了这场战争,真实希有!真实希有!事后大家回到那烂陀寺,其中有少数人说,此非月称一人之力,而是僧众对石狮开光的力量所致,话音刚落,石狮遁入大地不见了。月护阿阇黎为除众疑说道:这的确是月称的希有成就和功德所感,因为他已经通达了胜义谛的甚深空性,故于什么都不是中、什么都可以显现,也就是他证得殊胜成就的加持和果相。
  复次:得文殊菩萨摄受的月称论师与得观音菩萨摄受的大圣者旃扎古昧(旃陀罗阁弥)辩论七年的事迹。一次月称论师正在为众弟子讲经说法,见一位如孩童般的人缓步来到法堂,却站立不坐(当时印度的规矩,若人来到法堂,不愿落座而站立者,表明有辩意),月称论师见后,暗自疑言,是否来了一位善辩者,故停止讲经,问道:"您从何处来?学过什么法?"来者答曰:"我从印度的南方来,学过《声明巴乐论》、《般若一百五十颂》、《真实名经》。"月称菩萨想,从直接的意义上,他已经承认自己通达了深广教理,但字句上却很谦虚,仅此三论而已。月称论师怀疑来者是否是南方的旃扎古昧,又问道:"您是不是旃扎古昧?"答曰:"世间人都如是称呼。"月称菩萨闻言说道:"大班智达不应突然到来,您应该退后一段距离,我们要击犍椎隆重地迎接您的到来。"月称停止讲法,告知僧众们备二辆马车,准备迎接大班智达。前一辆马车中安放著文殊菩萨木雕像,后一辆马车中坐的是旃扎古昧。这时旃扎古昧以偈颂赞叹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像喜而回头,从此这尊木雕像再没有转过头来,据说这尊具大加持的侧面文殊菩萨像在那烂陀寺至今犹存,众所周知。两大论师为使众生理解甚深内容,于自空与他空的观点上互相辩论达七年之久(按自宗全知麦彭仁波切的观点,其实二宗本是无别一致的)。月称菩萨直接主讲了二转般若法轮,间接也承认三转法轮的如来藏光明,旃扎古昧在直接主讲光明如来藏时,间接亦讲述了二转法轮的大空性,因此,实际的本意却等无差别。如是要义将在下文叙述。
  复次,一天月称菩萨在寺院附近的森林中安住,一时森林突然著火,火势很猛,似要吞没大片森林,目击者很难过的说:月称定被火烧,必死无疑。那烂陀寺中对月称有信心者冲去救护,无信心者冲去看热闹。他们到了月称菩萨住处的附近林中,见一帝释天女现出半身,天女说道:"大家切莫惊慌,具甚深智慧的大成就者,慈悲的怙主月称菩萨已经超离了四大的损害(火不能烧、水不能溺等)。"但他们不听,继续往前冲,欲看个究竟。当他们走到跟前时,见四周林木全被猛火烧光,唯独月称坐处完好无损,未受到一点火势的威胁,众人见后生大信心,月称菩萨慈言道:"我的上师龙树以无生的般若智火已经烧毁了执著之薪,阿阇黎月护亦复如是,我也用无生的般若智火烧毁了执著之薪,如是证得了无生无灭、无来无去、如同虚空般的大空性,安住如是大空性的本体中,不论是火、还是水等皆无能损。"众人听后对大乘的般若空性亦生起了很大的信心,并随月称菩萨修学无生的般若法要。类似如此种种的希有神变和功德等多不胜数,可详见其传记中。
  此后月护阿阇黎请月称回那烂陀寺作主要传法的大堪布,并以弘扬甚深了义的中观应成派为主。
  月称菩萨开显了龙树菩萨的究竟密意,抉择了第二转无相法轮中最为甚深了义的大中观,故造有很多显密论著:如以百万正理抉择诸法本体空性的论著《中观论注释·显句论》,从共同前行引入无上密法,获得灌顶,受持三昧耶戒,入密后所修的生圆次第以及所得果等圆满抉择和讲述的论著是《密集金刚注释·灯显论》。印度大智者们形容这二论时说:"天上有日月,地上有二显论。"意即这两部论著在整个世间是胜无伦比的。另外,讲述正行究竟见解的论著《中观四百颂注释》、《六十正理论注释》、《中观五蕴论》、《中观七十空性论注释》、《入般若波罗蜜多颂》、《皈依七十论》、《祈祷观音菩萨仪轨》、《密集金刚六字加行注释》、《密集金刚现证庄严论注释》、《金刚萨埵修法仪轨》、《忿怒甘露旋修法仪轨》、《赞叹度母文》等,其中对调伏分别心、打破一切实执、涵盖深广法义,最具权威的论著就是《入中论》及《入中论自释》。《入中论》是直接趣入了龙树菩萨的中观六论,间接趣入般若经,亦入密宗的大清净等。是故本论是汇集了甚深中观的无数正理和无上窍诀的一部殊胜论著。
  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注疏》和《定解宝灯论》中也再三赞叹过,以月称论师为主的中观应成派是无上系派。宗喀巴大师在现量见到文殊菩萨时提问说:"圣者龙树的密意,根本无误最了义抉择的是否唯有月称论师?"文殊菩萨答曰:"如是!如是!因为月称曾于上方世界刹土中的一位如来面前发过菩提心,所以他具有甚深的智慧和猛厉的发心,勇于来到娑婆世界,专门光显龙树菩萨的密意,理当深信不疑,欢喜信受。"尚有大菩萨上师金刚丹毕在赞叹印度八十大成就者时说道:"月称论师是文殊菩萨的身化身,龙树菩萨的殊胜意子,所以我恭敬地顶礼圣者月称论师。"
  尤其在藏地雪域讲自空、他空,以无上的中观正理来抉择自空时,主要依月称论师。是故欲入菩提正道者应该诚心祈祷月称菩萨,多闻思他的殊胜论典,若能诚心诚意地祈祷,他的意传加持决定会融入心间,因为他已经证得了究竟的金刚身,如今正在南赡部洲度化无量的众生。比如,曾经大译师尼玛扎巴,对月称菩萨生起强烈的恭敬信心,并祈祷说:"将来若能在藏地雪域真正弘扬起中观法要,该多么地好啊!"因而他往赴印度求受中观的甚深教理。当他抵达印度后,经再三地祈祷月称菩萨,得以现量见到月称菩萨为他传授很多殊胜教言,由此他翻译了月称菩萨有关中观等方面的很多论著。从那时起,藏地开始了中观甚深法要的弘扬,并流传至今,此等来源主要都是依靠月称菩萨的意传加持所致。
寂天菩萨(Santideva 约7世纪)
  古印度佛教思想家。关于寂天菩萨的史实,有七种稀有传记,如颂云:“本尊生喜住烂陀,示迹圆满破诤辩,奇异事迹与乞行,为王降伏诸外道。”寂天出身西印度古吉拉特国的皇族,其父亲被称为铠甲王(Kusalavarman),母亲被认为是金刚瑜伽母的化身,出生时,被称为寂铠甲(Ś&ntivarman)。后至那烂陀寺依胜天〈Jayadeva〉大师出家,改名为寂天〈Ś&ntideva〉。据说他整日吃饭睡觉冥想,无所事事,为同修所不耻,认为他败坏了那烂陀寺的学风,他们故意邀请他参加辩经大会,希望借此让他丢脸而自动离开那烂陀寺。但在寂天论师升座之后,开始诵念出他的著作,却震惊了那烂陀寺,大家都认为他是菩萨的化身。这部著作就是他著名的《入菩萨行论》(Bodhisattvacaryāvatāra),相传他诵念到:“若实无实法
悉不住心前
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时,身体慢慢升到半空中,最后没入虚空,大众只听到他不断的诵念声。后来他离开了那烂陀寺,至南印度修行传法,有许多神奇事迹传世。
  寂天菩萨是古印度南方贤疆国的王太子,原名寂铠,父王名善铠。他从小信仰佛法,恭敬三宝,对自己的眷属和其他众生非常慈善,常给他们财施等。太子幼年即学识出众,谙达世间的各种学问、技艺。在瑜伽师“古苏噜”座前求得《文殊锐利智成就法》,通过精进修持,亲见本尊(印度的大德如智作慧论师、阿底峡尊者等,都认许寂天论师是文殊化身。阿底峡尊者在《菩提道灯论》的讲义中写过:“寂天论师亲见了文殊菩萨,得到加持而现见真谛。”另一名叫布扎ra的论师也有这样的说法)。后来,善铠国王去世,大臣准备拥戴寂铠太子登位,在即将举行授权灌顶仪式的前一夜,太子梦见了文殊菩萨,梦中,文殊菩萨坐在寂铠太子将登基的王座上,对他说:“唯一的爱子啊,这是我的宝座,我是你的上师,你和我同坐一座,是不应理的。”另说太子梦见大悲度母尊,以开水为他灌顶,太子问度母为什么用开水为自己灌顶,度母回答:“授王权灌顶之水与地狱铁水无有差别,我用开水为你灌顶的含义即在此。”寂铠太子醒后,晓悟到这是圣尊对他的授记与加持,以此而对世俗八法生起了猛厉的出离心,于是舍弃了一切离开王宫。寂铠太子独自一人在荒野中步行,一路上得不到任何饮食,只有不断祈祷圣尊,到了第二十一天,进入了一处森林,饥渴疲惫的太子找到了一洼浊水,正准备饮水,出现了一位容饰庄严的女子,告诉他不要饮用浊水,而应该享用净水,便把他引到了一汪清澈甘美的泉源边,泉水旁有一位瑜伽师,瑜伽师其实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女子是度母化现。太子饱饮了甘泉,又在瑜伽师处求得了殊胜法要,修持后生起了甚深智慧境界(第一种稀有传记毕)。
  继后,寂铠去游历东印度,来到五狮国王之国土,当时,得知他武艺高强的大臣将他荐举给五狮王,他因此成了五狮王的大臣,将武艺等明处弘传世间。有段时间,寂铠给国王当护卫,一些嫉妒贤能的大臣,见他持着修文殊本尊的那柄木剑,便到国王那里进谗言:“新任大臣是个狡诈者,大王要是不信,请看看他手中的武器,根本护卫不了国王。”五狮王疑信参半,便要求寂凯出示宝剑,寂铠对国王说:“国君啊,这样做会伤害你的!”可是国王成见已深,强令取出宝剑,他只好要求国王闭上右眼,然后从剑鞘中抽出木剑,闪耀的剑光伤害了国王注视着木剑的左眼,眼珠当时弹出落地,疼痛、悔恨交加的国王至此方知道寂铠是位大成就者,与大臣们一起在寂铠大师前忏悔、皈依,大师便加持五狮王,使其左眼复原。有了这次事件,五狮王心意转变,完全遵大师之教言,在所辖地高竖佛教法幢,弘扬正法。寂铠大师在五狮王的国家所住年数,有多种说法,但无论如何,大师调化了五狮王后,便转到了中印度那烂陀寺(第二种稀有传记毕)。
  寂铠来到那烂陀寺后,依当时寺内五百班智达之首的胜天为亲教师出家,法名寂天。当时大师深隐内证功德,暗暗地在文殊本尊前听授教法,精修禅观,同时紧扣大乘佛子的修学次第,集一百多部经律论之精义编著了《一切学处集要》、《一切经集要》(略称《学集论》、《经集论》)。但在外观上,除了饮食、睡眠、步行外,其它事情一概不闻不问,因此被以外表衡量他的人贬称为“三想者”。当时那烂陀寺僧值们认为寂天不具备任何一种修行正法的功德,不应该再住在本寺,但又找不到很好的理由来驱逐他。后来该寺举行诵经大会,要求比丘在会上背诵所学的经典,一些人想借此机会羞弄寂天,让他自行离开寺庙,便要求胜天论师去安排寂天诵经之事,寂天论师便应允了。轮到他诵经的那一天,那些人在诵经会场上故意搭起了高座,而没有安设上座的阶梯,会场中挤满了想看他出丑及对他有些怀疑的人,寂天论师并不在意这些,很自在地登上高座,问道:“请问要背诵已经听过的论典,还是没听过的?”想看笑话的人便故意回答要背大家没有听过的,这时瑞相纷呈,众多人看见文殊圣尊显现在天空中,寂天论师随即诵读其智慧境中流出的《入菩萨行论》,至第九品三十四颂:“若实无实法,皆不住心前,彼时无他相,无缘最寂灭”时,身体腾空,渐渐升高,终至不见身影,只有从虚空中传来的朗朗诵经声,一直到全论诵完为止。当时得不忘陀罗尼的班智达各自记下了颂文,克什米尔的班智达记下了一千多颂,东印度的班智达记下的有七百颂,中印度的班智达记下了一千颂,因此大家产生了争执怀疑。后来打听到寂天论师在南印度的吉祥功德塔(尼泊尔史料记载:吉祥塔为香根佛塔……另有其它历史的记载此处不一一列举),便派两名班智达去迎请他回寺,但遭到了婉拒,两位班智达只好请他出示《入行论》的正确颂文。寂天论师告诉了他们一千颂的《入行论》为正确,并且在他曾经住过的房间里藏有《学集论》、《经集论》、《入行论》三部论的经函,并授与这些论的讲说修习传承,自此《入行论》在印度得到了广泛弘传(第三种稀有传记毕)。
吉祥功德塔
  寂天论师在吉祥功德塔时,那里郁郁葱葱的森林中住有五百位比丘,他也在林中搭了一个茅棚,作为住处。当时森林中有许多野兽,与林中的修行人和睦相处。比丘们经常见到野兽成群进入寂天论师的茅棚,在习以为常中也有人感到异常,终于有些细心的人观察到了:进入寂天论师所住茅棚的野兽都没出来。他们在棚外窥视,发现寂天在棚内啃着大块的兽肉。比丘们于是推断寂天有杀生罪行,敲椎集合了林中的修行者,准备当众宣布寂天的“破戒恶行”,再将他驱逐。正在大众集合商议时,失踪的野兽一个个从寂天的茅棚里走了出来,当然,彼此相处日久的比丘对它们非常熟悉,发现这些野兽一个个神气活现,比以前更为健壮。惊异之余,僧众对寂天论师生起了很大的信心。
&  寂天论师不愿意让人了解他的身份,谢绝了僧众的挽留而离开森林,游化到吉祥功德塔的南方。他身着乞丐装束,以他人抛弃的残食为食物,修行“邬粗玛”密行。当地的迦底毗舍梨王有一女仆,一次倒浴身水时,泼在寂天论师身上,那些水顿时如遇热铁般沸腾起来,女仆正惊讶之际,他已不见踪迹。
&  那时有一名叫香迦得瓦的外道向国王启请说:“两天后,我将在虚空中绘制大自在天坛城,如果佛教徒不能毁坏此坛城,我将焚毁佛教经籍、佛像等,佛教徒也必须转入我的教门。”信奉佛教的国王招集了僧众,告知了外道的挑战,可僧众中谁也不敢答应能摧毁外道的坛城,国王正在焦急万分之际,女仆将自己遇到的异事禀告了国王,国王急令女仆去寻找那位异人。女仆到处寻找,终于在一株树下见到了寂天论师,便将来意说明,请求他降伏外道,寂天论师爽直应允,并吩咐女仆到时准备一大瓶水,两块布和火种。第三天清晨,外道师开始用彩土在虚空中绘画大自在天坛城,刚刚绘出坛城东门,寂天论师即入风瑜伽定,显示神变,顿时起了一场暴烈的风雨。刹那之间,外道所绘坛城被摧毁无迹,那些吓得簌簌发抖的外道们也被暴风卷起,如同落叶一般飘落到四处。此时天地间一片昏暗,寂天论师从眉间放出光明,照亮着国王、王妃等人,风刮雨淋之下,国王他们亦是衣装零乱,满身尘土。女仆用事先备好的那瓶水为他们洗净,那两块布给国王、王妃披上,又用那火种点燃了一大堆火,国王等众人顿觉温暖舒适,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后来国王将当地外道的庙堂拆毁,所有外道门徒也皈依了佛门。寂天论师降伏外道那块地方,一直到现在都被称为“外道失败地”(第四种稀有传记毕)。
  寂天论师后来到了印度东方曼迦达地方,与那里的许多外道徒进行了一场大辩论,寂天论师显示神变,挫败了外道们,使争端得到了平息(第五种稀有传记毕)。在曼迦达西部不远的地方,有五百名持邪见的外道门徒,当时那里闹饥荒,他们得不到食物,遭受到饥饿痛苦折磨,无可奈何中他们商议:“谁要能解决众人的食物问题就推他为首领。”寂天论师得知后,便到城市中化得一钵米饭,并作了加持,使外道徒众取食不尽,解脱了饥饿痛苦。成了他们的首领后,寂天论师给他们传法,使他们抛弃了邪见,皈依佛门,后来变成了很好的修行人(第六种稀有传记毕)。
&  有一段时期印度某地遭到极大的自然灾害,粮食颗粒无收。当地一千多乞丐无法得到食物,一个个只有束手待毙。奄奄一息的乞丐们正在躺着等死之时,寂天论师运用神变使他们得到丰富的饮食,且为他们广说因果、轮回、五戒十善等佛法,将他们引导于佛法中(第七种稀有传记毕).
寂天论师的传记,在《布顿佛教史》、《印度佛教史》以及一些《入菩萨行论》讲义中都有,详简不一。从史料上看,这位菩萨居无定所,四处游化,一生充满了神奇的故事。这次所讲的,只不过是这位菩萨应化此世事迹的万分之一而已。
思想及影响
寂天继承了月称中观应成派的传统,但是他在某种程度上也采纳了清辨论师的观点,融合了中观自续派与应成派两者,使他成为后期中观派重要的代表人物。他思想的最大特点,就是以简摄繁,以及见行相应二点。
在西藏,寂天的思想经由阿底峡大师介绍深刻地影响了藏传佛教,他本人也因此被尊称为寂天菩萨。不仅阿底峡将《入菩萨行论》编入噶当六论当中,在藏地也被藏传佛教四大派大量的讲解、著疏和引用,包括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巴楚仁波切的《普贤上师言教》。
在华人世界中,寂天的思想传播一开始并没有得到汉传佛教广大的回响。
无著菩萨、世亲菩萨
无著(梵语天城文:असङ्ग,梵文转写:Asanga),音译为阿僧伽,阿僧佉,北印度犍陀罗人,约生活于公元4世纪,古代印度佛教高僧。他和弟弟世亲(梵语天城文:वसुबन्दु梵文转写:Vasubandhu)是印度瑜伽行唯识学派(即印度唯识宗)创始人。在整个佛教历史中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无著为婆罗门种姓,出身健驮逻国,自小受完整婆罗门经典教育,但受到佛教影响,于小乘化地部出家为僧,修行空观,但一直无法领悟。后得到中印阿逾阇国弥勒的教导,悟入大乘空观,成为龙树菩萨之后印度佛教史上重要的论师之一。传统上认为,无著经由禅定,上升至兜率天亲自从学于弥勒菩萨,从弥勒处得到《瑜伽师地论》并传述后世。
无著、世亲是北印犍陀罗人,兄弟二人都在有部出家。无著先是修习小乘空观,感到不满足,后经弥勒的指点而改信大乘,所以他所传习的是弥勒学说。世亲对有部的阿毗达磨很有研究,着《俱舍论》,表示对小乘很有自信,所以那时他的立场是反对大乘的,后来得到无著的帮助改宗大乘,兄弟两人就共同弘扬弥勒的学说。
无著早是在小乘佛教的教派中出家修行的,后来因为不满意该派的教义,决定要广泛地学习大、小乘诸派的教理;有一段时间,他因想亲自聆听弥勒菩萨的教导,曾把他自己关在鸡足山(佛经中说鸡足山是大迦叶尊者的道场,世尊入灭后,迦叶尊者并没有入灭,在鸡足山入定等待下一尊佛——弥勒佛出世,将释迦牟尼佛的衣钵袈裟传给他)里苦修,但并没有见到弥勒菩萨出现,因此心中生起很大的挫折感;不过,经历了千辛万苦之后,弥勒菩萨终于在他的眼前现身,并带他到兜率天宫的弥勒内院受教——这是一段广为流传的传说。
弥勒的学说是以《瑜伽师地论》为根本。此论内容丰富,全体有五部分,主要部分是〈本地分〉,〈本地分〉的中心是〈菩萨地〉。〈菩萨地〉很早即单独流行,性质属于经的一类,并不是在无著、世亲弘扬瑜伽大乘说时才有的。那么,在此之前是谁在宣扬这种经的呢?应该说,恐怕是在他们之前的一批瑜伽师。瑜伽师的存在,从《大毗婆沙论》就可以看得出来,像有部的世友、僧伽罗刹(众护)就是属于这一系统的。不过后来逐步倾向大乘的是其中哪些人,现在还不能详细知道,但可以肯定,无著、世亲是确实继承了这一系统的。
  继阿育王之后(约公元2世纪),印度迦腻色迦王兴起,佛教又昌盛了起来。迦腻色迦王本属“月氏”的后裔,后来渐次吞并西、北印度及中印度的一部分。自信奉佛教后,发愿请世友、马鸣、胁尊者等诸有学菩萨,聚会于迦湿弥罗城,结集经典,历12年方成。唐代玄奘大师留学印度,回国时所带回的“经”、“律”、“论”三藏,大多就是那次结集的经典。此后2世纪到3世纪间,龙树菩萨崛起于南印度,大弘佛教。公元4世纪中叶,无著、世亲弘扬“弥勒”学派,阐述“唯识、法相”之学,名噪当时。东晋时期,中国留学僧法显大师,在公元411年间(早于玄奘两个世纪),到达印度求学。6世纪时,有陈那、护法、清辨等论师弘扬“唯识”、“中观”佛学;唐初我国玄奘大师在这些大师之后到达印度,求学于戒贤、智光两位法师及胜军居士处,但所学的都是渊源于“唯识”、“中观”这两派的学说。同时印度有菩提流支、菩提达摩、真谛、那崛多、达磨笈多等高僧,到中国来传法、翻译经典。7世纪末,中国义净法师留学印度,曾留在南海诸岛国家,回国后著述亦不少。8世纪时,印度本土的佛教逐渐衰落;这时,印度高僧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藏等到中国来弘传“密宗”教法,开唐密之端绪。到了12世纪时,回教进入印度后,佛教徒多躲避至南印度及中国西藏等地,从此印度本土佛教日益衰颓,不久即告消亡——这也是佛教在印度本土流传的脉络。
  印度后期的大乘佛学主要有两大流派,龙树、提婆将“中观”理论发扬光大,此后的无著、世亲兄弟让“唯识”思想大放异彩。
无著与弥勒
无著极端艰苦地做了六年的禅修,可是连一次吉兆的梦也没有。他很灰心,以为他不可能达成看见弥勒菩萨的愿望,于是放弃闭关,离开了闭关房。他在下山的路上,看到一个人,拿着一块丝绸,在磨大铁棒。无著问他在做什么?那个人回答:“我没有针,所以我想把这根大铁棒磨成针。”无著惊奇地盯着他看,他想,即使在一百年内把大铁棒磨成针,又有什么用?他自言自语:看他竟如此认真对待这种荒谬透顶的事,而自己正在做真正有价值的修行,还如此不专心。于是他回转头,又回到闭关房了。
三年又过去了,无著还是没有见到弥勒菩萨的丝毫迹象。他灰心地想:“我将永远不会成功。”他又离开了闭关房。走到路上转弯的地方,看到一块几乎要碰触到天的巨石。岩石下,一个人正拿着一根羽毛,忙着刷石头。无著问:“你在做什么?”那个人回答:“这块大石头挡住我家的阳光,我要把它磨掉。”无著对这个人不屈不挠的精神甚感讶异,对自己缺乏决心感到羞耻。于是,他又回到闭关房。
三年又过去了,他仍然连一个好梦都没有。这下子他完全死心了,决定永远离开闭关房。当天下午,他遇到一只狗躺在路旁。它只有两只前脚,整个下半身都已经腐烂掉,布满密密麻麻的蛆。虽然这么可怜,这只狗还是紧咬着过路人,以它的两只前脚趴在那个人身上,在路上拖了一段路。
无著心中生起了无比的慈悲心。他从自己身上割下一块肉给狗吃。然后,他蹲下来,要把狗身上的蛆抓掉。但他突然想到,如果用手去抓蛆的话,可能会伤害到它们,唯一的方法就是用舌头去吮。无著双膝跪在地上,看着那堆恐怖的、蠕动的蛆,闭起他的眼睛。他倾身靠近狗,伸出舌头……结果,他的舌头碰到地面。他睁开眼睛看,那只狗已经不见了,在同样的地方,出现了弥勒菩萨,四周是闪闪发光的光轮。
无著问弥勒菩萨:“为什么从前你都不示现给我看?”弥勒菩萨温柔地说:“你说我从未示现给你看,那不是真的。我一直都跟你在一起,但你的业障却让你看不到我。你十二年的修行,慢慢溶化你的业障,因此你终于能看到那只狗。由于你真诚感人的慈悲心,一切业障都完全祛除了,你也就能够以自己的双眼看到我在你面前。如果你不相信这件事,可以把我放在你的肩膀上,看别人能不能看到我。”
无著就把弥勒菩萨放在他的右肩上,走到市场去,问每一个人:“我的肩膀上放了什么?”多数人说“没有”,又忙着干活。只有一位业障稍稍净化的老妇人回答:“你把一只腐烂的老狗放在你的肩膀上。”无著终于明白慈悲的力量广大无边,清净转化了他的业障,让他适合接受弥勒的示现,变成能够接受弥勒教法的器皿。弥勒菩萨把无著带到天界,传授给他许多崇高的教法。
世亲(天亲)菩萨
世亲(梵语天城文:वसुबन्दु,范文撰写:Vasubandhu),亦译天亲,音译婆薮盘豆、伐苏畔度等。北印度犍陀罗人,约生活于公元4世纪。与其兄无著(梵语天城文:असङ्ग,梵文转写:Asanga)为印度瑜伽行唯识学派(即印度唯识宗)创始人。世亲在说一切有部出家,著有《俱舍论》,基本囊括有部佛学思想,对该部思想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后受到其兄无著的影响,转入大乘,力弘唯识,著述甚丰,一生著作颇丰,其中小乘论五百部、大乘论五百部,人称千部论主。其《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论》,是唯识宗的奠基之作。
 据《大唐西域记》(玄奘著)卷五记载:当世亲自北印度来到中印度阿陀国时,无著曾命弟子迎候,并止于户牖之外。夜分之后,无著诵《十地经》,世亲听后感到其法深妙,于是追随无著改信大乘,弘扬唯识论。他在《唯识二十论》和《唯识三十颂》中,充分阐明了他“识生似外境现”的思想,意即外境本来并不存在,由于识生起的作用,转变成为心的对象,如同病目见空华。他的这两部著作,集唯识思想的精华,也是唯识学说发展的高峰。
  在《大乘百法明门论》中,他把宇宙万有分为五大类,即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心法是说以心(精神现象)为主体,包括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八种“识”,心所有法是指心的作用,包括五根、五境和意识的对境十一种现象;不相应行法是一种非精神、非物质的现象,它区别于前三种法,是假立的有为法,包括二十四种现象,它区别于前三种法,是假立的有为法,包括二十四种现象;无为法是不生不来的现象,湛然常住的理法,其中包括六种无为:虚空无为(认识真理犹如虚空的境界)、择灭无为(得到至善智慧的精神境界)、非择灭无为(通过神秘的直观得到真理的境界)、不动灭无为(通过深思静虑,不为苦乐所动的境界)、想受灭无为(灭断一切观念、感觉、以直观显现真理的境界),真如无为(得到真理的精神境界)。以上五位百法总括来说,就是心是识自体,心与识相应,色是心识所变现,不相应行法是区别于心、色的假立,无为法则是前四位断染成净的最终结果,无为法也以识为根本,但它是最真实、最圆满的最高真理。  在《佛性论》中,他提出五性各别说,把一切众生分为:声闻、独觉、如来、不定种性、无性有情等五类。此五者是潜藏在阿赖耶识中的种子,由于每个人所具有的善、恶种子不同,因而修持所得的结果也不相同:声闻可修证阿罗汉;独觉修证辟支佛;如来种性可修证为佛;不定种性的证果不确定,可修证以上三种之一;无性有情只具有有漏种子,因此要受业报轮回的限制,虽然苦心修持,也不能下得上面三果。这种五性各别说和古代印度的种姓观是密切相关的。
  世亲著作甚多,主要著作除上面提到的以外,尚有:《大乘成业论》、《大乘五蕴论》、《止观门论颂》等。还有对《中边分别论》、《摄大乘论》、《大乘庄严经论》、《六门教授习定论》、《金刚般若经论》《妙法莲华经》、《无量寿经》、《十地经》、《宝髻经》、《胜思惟梵天所问经》等的注释。据传,还有《论轨》、《论式》、《论心》等因明著作三部,梵本已佚,也无汉文译本,仅从其他经典中略知片断。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血龙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