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完秧虫害大秧歌什么时候上映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水稻栽培百事问.doc30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00 &&
水稻栽培百事问.doc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一、引 言――宝坻的水稻生产
1、我地水稻发展的历史及现状怎样?
水稻作为一种高产、高效、优质的粮食作物,一直是宝坻大洼地区传统的种植作物。宝坻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据天津地区最早的农业专著《劝农书》1卷记载,宝坻水稻种植可追溯到明朝万历十六年(1588年),距今已有400余年种稻历史。目前,水稻生产在我区东南部大洼地区农业生产中占有很大比重,种植面积在20万亩左右。水稻平均亩产555公斤,高产地块亩产达600公斤以上。由于宝坻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水稻生产面积已占全市生产面积60%以上,现已成为天津市最大的优质稻生产基地。
2、我地水稻产业有什么优势及特点?
2.1、独特的生产条件
我区现有耕地面积114万亩。历史上由于河流冲击及分割作用,境内东南部形成了四个洼淀,总面积833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55.3%。我区水稻主产地在四个大洼地区。综合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大洼地区人少地多,土地资源丰富,且地下水位浅,土质粘重,宜耕期短,种植其它作物时多为低产易涝田,发展水稻生产则可以克服上述缺点,充分发挥该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强的优势;二是在大洼地区发展水稻生产是治理土地盐碱的有效措施;三是保持一定的水稻生产面积,有效消灭草荒,保护耕地,减少当地雨季排涝任务,保护地上和地下水资源,维护农业生态平衡。
2.2、资源丰富,水利设施完备
宝坻区气候类型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1.2°C,年降雨量平均为612.5毫米,70%以上雨量集中在六至九月份,只要能有一定自备水源解决水稻春季用水,其它气候条件对发展水稻生产都是十分有利的。通过多年的农业综合开发,依靠国家投资、农业贷款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每年的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期间,“霜降”节气前后,常有冷空气入侵广东,致使日平均气温≤18°C并持续三天或以上,常影响晚稻正常的灌浆结实,造成晚稻产量下降。在农业气象上,人们习惯称之为“霜降风”过程,有时又称其为霜降风害过程。霜降风出现时间的早、晚直接影响到晚稻的灌浆结实,出现时间越早,影响越大,这主要由于晚稻灌浆初期是灌浆期对温度比较敏感的时期。因此,确保晚稻安全灌浆结实是夺取晚稻高产稳产的关键因素之一。
晚稻灌浆的前期、中期、后期受温度的影响程度有差别,加上天气型和水稻品种不同,其反应也不一样,为统一比较和叙述,在目前试验资料尚不足的情况下,采用粗线条的霜降风害指标,即在每年10月21日至11月20日期间,由于北方冷空气的入侵,出现连续3天或以上日平均气温≤18°C,并伴有较大北风的天气过程,视为一次霜降风害天气过程,并根据霜降风的持续天数来划分霜降风强度,即持续3~4天的为轻,5~6天的为中,7天以上的为重。
二、时空分布特征
(1)出现的初始时期
北部最早于10月21日出现,最南部的徐闻最早于10月30日出现,其它地区最早出现日期介于10月21日至10月31日之间。北部的连州最迟出现初期是11月9日,湛江、汕头等南部地区最迟出现初期是11月18日,其它地区最迟出现初期介于11月9日~11月18日之间。全省各地平均出现初期是10月30日~11月12日之间。
(2)出现次数和天数
霜降风出现的次数和天数,一般粤北多,粤中、南少。
A、出现次数
年平均出现次数,粤北1.2~2.4次,粤中0.6~1.2次,粤南0.2~0.6次;年最多出现次数,粤中、北2~4次,雷州半岛1~2次。
粤北的韶关52年中有3年霜降风年出现4次,占霜降风出现年数的0.6成;有14年的年出现次数为3次,占有霜降风年数的2.8成;年出现2次的有18年,占有霜降风年数的3.6成;年出现1次的有15年,占有霜降风年数的3成。粤中的广州仅有1年出现3次霜降风过程,占有霜降风年数的0.3成;年出现2次的有5年,占有霜降风年数的1.7成;出现1次的有24年,占 有霜降风年数的8成。粤西南的湛江年出现2次的有2年,占有霜降风年数的1.4成;出现1次的有12年,占有霜降风年数的8.6成。
B、出现天数
年平均霜降风天数,粤北大部分7~16天,粤中、南1~7天。过程最多天数粤北20天左右,粤中、南7~12天。1973年和1994年在连山出现持续26天的霜降风过程是全省持续最长时间的霜降风过程。一般过程天数粤北5~8天,粤中、南3~5天。
(3)霜降风出现的概率
根据年的资料统计,除粤北偏北地区每年都出现霜降风外,其余大部不是每年都出现霜降风。粤北偏北地区霜降风出现的概率达100%,粤北的其余地区大部85%~98%,粤中大部50%~70%,粤南40%左右,雷州半岛21%~24%左右。
(4)霜降风出现的类型和强度
10月下旬开始,登陆本省的热带气旋活动基本结束,本省以变性冷高压控制为主,降水减少,气候干燥,日照充足,冷空气活动增多。因此,虽然不同年份、不同时期的霜降风害过程的天气类型不同,但总体上,以干冷天气较多,即使有一定的降水,雨量一般也不会太大。
为便于统计,将霜降风过程的雨日作为划分霜降风类型的依据,若过程的雨日数与总过程天数相比≥0.6,则为湿型霜降风;若过程无雨日数与总过程天数相比≥0.6,则为干型霜降风,其余为混合型霜降风。
一般情况下,广东省10月下旬已进入干季,因此各地霜降风类型大部分以干型居多,混合型霜降风与湿型的霜降风害出现概率较小。干型霜降风出现概率,粤北占其出现总数的50%~80%,粤中、南的大部分地区占其出现总数的70%~90%;湿型霜降风的出现概率,大部分站点占其出现总数的10%~25%;混合型霜降风的出现概率,大部分站点占其出现总数的10%以下。
霜降风害的强度,轻级霜降风占所出现霜降风的百分率,粤北大部分为30%~40%,粤中为50%~60%,粤南部为70%~80%;中级霜降风,粤北大部分为15%~25%,粤中为15%~35%,粤南部大部分为10%~25%;重级霜降风,粤北大部分为40%~55%,粤中为10%~15%,粤南部为5%~20%。可见粤中、南出现重的霜降风的百分率低于粤北,且粤南部由于出现霜降风的年份明显少于粤北,特别是粤南部沿海和雷州半岛有60%~80%的年份不出现霜降风害,其出现的总次数明显少于粤北地区。如粤北的韶关从年共出现20次重的霜降风害过程,占出现霜降风总次数的19%;粤中的广州仅出现3次重的霜降风害过程,占总次数的8%;粤西南的湛江仅出现1次重霜降风害过程,占6%。因此,无论是重霜降风害出现的次数和所占的百分率,粤南部均明显低于粤北。
三、阶段性变化
(1)逐年月平均气温的阶段性变化
对广州年的10月、11月的平均气温作5点平滑处理后,绘制相应的10月、11月逐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从中可以看出这两月逐年的冷暖变化趋势。
10月的第一个冷期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第二个大冷期出现于50年代前期至70年代后期,是20世纪的最冷阶段,大约持续了30年之久,40年代中期也曾出现一个小谷。相对暖期分别出现于20世纪10年代的中期、30年代中期至40年代前期、80年代前期至90年代中期(其中1992年前后出现小谷),40年代后期至50年代前期也曾出现一个小峰期。20世纪末和21世纪头两年的平均气温有上升的趋势。
对11月的逐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进行分析可见,温暖期分别出现在如下几个阶段:20世纪的10年代后期至20年代前期;30年代前期至40年代后期(1947年前后有一小谷);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8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低温期分别出现如下几个阶段;10年代中期前后;50年代前中期;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后期。其中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后期是20世纪最冷期,且持续时间最长;50年代前中期是20世纪次冷期。
(2)出现次数的阶段性变化?
若以韶关为例进行年代统计,从年共出现105次,其中20世纪50年代出现19次,60年代出现20次,70年代出现18次,80年代出现20次,90年代出现20次,2000年至2002年出现了8次,年代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别,而且由于年最多出现4次的年数只有2年,不出现霜降风的年数也只有2年,因此没有明显的霜降风集中期。粤中的广州出现霜降风的次数则明显减少,年仅出现37次,其中未出现霜降风害的年份有22年,占总年数的42%,年出现1次的有24年,年出现2次的有5年,仅有1年出现3次。广州20世纪50年代出现9次,60年代出现3次,70年代出现10次,80年代出现8次,90年代出现3次,2000年至2002年出现4次。出现年代之间的起伏明显大于粤北地区,且变化趋势也不同于粤北地区,70年代仅1年未出现霜降风,出现时期相对集中,而80年代以后有下降趋势,但在21世纪初又有上升的趋势。粤西南的湛江出现霜降风害次数则更少,年仅出现16次,不及粤中广州的一半,不及粤北韶关的1/6,年的52年中,未出现霜降风害的年份达38年,占73%,可见霜降风害的影响主要影响粤北地区,粤中地区基本是1.4年一遇,南部则是3.3年一遇。
(3)霜降风害总天数的阶段性变化?
各年各地霜降风的总天数变化很大,粤北的韶关年共出现霜降风害602天,年均11.6天,过程最多天数是26天。从各年代看:20世纪50年代出现105天,年均11.7天;60年代94天,年均9.4天;70年代124天,年均12.4天,80年代109天,年平均10.9天,年123天,年均12.3天,2000年至2002年共47天。年代之间除60年代平均天数略偏少外,其余各年代之间差异不明显。粤中的广州年共出现150天,其中20世纪50年代出现29天,年均3.2天;60年代13天,年均1.3天;70年代51天,年均5.1天,80年代32天,年均3.2天,90年代10天,年均1.0天,2000年至2002年共15天。
(4)霜降风害强度的阶段性变化?
由表1可见,粤北的韶关各年代强度平均值差异不大,在3.0~3.8之间,粤中的广州在0.3~1.4之间,粤南部的湛江在0.1~0.8之间,各站点均以70年代强度平均值最大。
表1、各年代霜降风出现的次数、天数和强度
无霜降风年数
、、、、1959
、、、1959
、、、、1999
970、、、、
注:霜降风强度~3代表强,2代表中等,1代表轻,0代表无。将各年代的霜降风强度的和除以年代中的年数即得各年代的年平均强度。
四、典型年份
(1)1955年
粤北偏北地区10月下旬初出现了霜降风害天气过程,此时正值该地区晚稻灌浆结实期,但由于霜降风害持续时间短,故对晚稻生产危害较小;11月上旬前中期,受较强霜降风害影响,粤北偏北地区从11月3~20日,持续18天日平均气温≤18°C,其中有11天左右日平均气温≤15°C,最低日平均气温为10°C左右;粤北大部分地区从11月4~13日,持续≤18°C,其中有3天左右日平均气温≤13°C,最低日平均气温12°C左右;11月上旬后期至11月中旬前期,粤中、南部地区均出现3天左右≤18°C的低温过程。此时,全省大面积晚稻正处灌浆结实期,故对晚稻生产影响较大,加上前期又受寒露风害影响,造成全省晚稻比上年减产0.6亿多公斤。
(2)1959年
11月上旬后期受强冷空气影响,全省自北到南均出现一次较强的霜降风害过程,其中粤北地区持续6天左右,日平均气温≤15°C,最低日平均气温8°C~10°C;粤中、南地区持续5天左右日平均气温≤18°C。此时晚稻正处灌浆充实期,全省总产比上年减4125万公斤,其中原梅县地区减产最多达1021万公斤,其次是原湛江地区。
(3)1964年
1964年11月上旬中后期,至11月20日,粤北地区持续8~12天日平均气温≤18°C,其中11月13~15日日平均气温在12°C或以下,粤中地区和南部沿海也出现了6天左右的霜降风害过程,加上当年春季出现严重低温阴雨天气,晚稻季节有所推迟,使大面积灌浆充实的晚稻受到较严重的危害,因而出现了全省性的晚稻减产,全省比上年平均每公顷减195公斤(13公斤/亩),总产减4.3亿公斤,其中原汕头地区减产最多,每公顷减1005公斤(67公斤/亩),总产减2.1亿公斤,其次是原惠阳地区,每公顷减315公斤(21公斤/亩),总产减0.78亿公斤。
(4)1970年
粤北地区于10月26日出现霜降风害,直至11月上旬中后期结束;11月15日第二次霜降风害波及全省范围,南部沿海均受其害,加上9月底和10月中旬受寒露风危害,全省比上年平均每公顷减540公斤(36公斤/亩),总产减9.4亿公斤。其中原佛山地区减产最多,每公顷减675公斤(45公斤/亩),总产减2.37亿公斤;其次是原肇庆地区,每公顷减615公斤(41公斤/亩),总产减1.36亿公斤。
(5)1976年
粤北地区在10月24日和11月初先后两次遭受霜降风危害后,11月中旬前中期又第三次受霜降风害侵袭,这次霜降风害强度大,过程波及全省范围,粤北持续10~11天,三连地区达16天;粤中、南地区持续7~9天。由于当年春季倒春寒害严重,使早、晚稻生产季节推迟,许多地区在“立秋”至“处暑”后才插秧;加上当时不少地区推广三季水稻连作,并普遍采用迟熟品种,整个生产季节明显推迟,故当受第三次霜降风害袭击时,大面积正处灌浆中后期的晚稻,受害极其严重。因此,在1975年晚稻减产的基础上,全省平均每公顷又减产390公斤(26公斤/亩),总产减7.05亿公斤。
(6)1978年
10月下旬中后期一股强冷空气,即霜降风害席卷全省范围,粤北达寒潮标准,24小时日平均气温降温幅度:粤北达10°C~12°C,粤中达7°C~9°C,粤南达4°C~6°C,过程极端最低气温:粤北达3°C~5°C,粤中6°C~8°C,沿海部分地区11°C~12°C,是建国以来同期最低值,粤北局部地区出现初霜,也是建国后最早的初霜。11月上旬末出现第二次霜降风害过程,粤北山区持续6~7天,其余地区持续3~5天,加上10月中旬受强寒露风危害,致使全省晚稻平均每公顷比上年减510公斤(35公斤/亩),总产减10.65亿公斤。其中原佛山地区危害最重,每公顷比上年减892.5公斤(59.5公斤/亩),总产减3.04亿公斤;其次是肇庆地区,每公顷比上年减780公斤(52公斤/亩),总产减1.74亿公斤。
(7)1981年
10月下旬前中期,第一次霜降风害袭击粤北和粤中地区,粤北持续5~6天(连山8天),粤中持续3~4天;过程日平均气温:粤北13°C~15°C,粤中16°C~18°C;过程极端最低气温:粤北和粤中偏北地区10°C以下(连山5.8°C),粤中偏南10°C~12°C。11月上旬前期,又出现全省范围的第二次霜降风害过程,粤北持续10~12天(连山18天),南部沿海(含雷州半岛)3~5天,本省其余地区6~9天。由于两次霜降风害过程气温低,持续阴雨寡照时间长,严重影响晚稻灌浆结实。据南海调查,当年晚稻平均结实率仅72.6%,比1980年减15.2%,千粒重降低1~3.2克,减少10%左右,秕粒明显增加。加上10月上旬末曾受寒露风危害,致使全省晚稻平均每公顷比上年减585公斤(39公斤/亩),总产减12.31亿公斤。其中原佛山地区减产最多,每公顷减1305公斤(87公斤/亩),总产减4.2亿公斤;其次是原汕头地区,每公顷减1050公斤(70公斤/亩),总产减2.14亿公斤。
(8)1988年
10月下旬后期受强冷空气入侵影响,全省大部分地区出现了日平均气温降幅达10°C以上,并持续3天以上霜降风害天气过程,极端最低气温:粤北10°C~11°C,粤中12°C~13°C,并持续阴雨寡照,使正处灌浆乳熟的晚稻茎叶早衰枯萎、灌浆充实受阻,晚稻结实率和千粒重明显降低,全省平均每公顷比上年减390公斤(26公斤/亩),总产减7.08亿公斤。
(9)1992年
年内出现2次霜降风过程,第一次影响北部局部地方,第二次影响全省范围,每个台站都出现霜降风。对晚稻迟熟品种危害较大,造成减产,属于重年景。
10月21~28日,北部有8个台站出现第一次霜降风过程。过程天数为3~5天。过程平均气温为16.5°C~17.6°C,极端最低气温为8.0°C~10.6°C。过程平均日照时数每天在8小时以上,无降雨,以晴朗天气为主。
11月7~18日,全省所有台站都出现第二次霜降风过程。过程天数北部地区为9~11天,中部地区为6~8天,南部及沿海地区为3~5天。过程平均气温,北部地区为12°C~13°C,中部地区为14°C~15°C,南部及沿海地区为16°C~17°C;极端最低气温,北部地区为2°C~5°C,许多地方出现初霜,中部地区为6°C~8°C,南部及沿海地区为9°C~10°C。过程平均日照时数,北部和中部偏北地区多为3~5小时,中、南部地区为6~9小时,北部和中部偏北地区部分地方有1~3天降雨,北部和中部偏北地区以多云天气为主,中南部地区以晴天间少云天气为主。
由于全省范围内出现霜降风天气,自北至南气温明显下降,气温低并吹干燥的北风。致使晚稻禾苗茎叶迅速枯黄早衰,不利灌浆充实,谷粒不饱满,千粒重减轻,部分迟熟种甚至不能灌浆结实,出现“早收尸”的现象,尤其中南部受危害较严重,造成较大减产。中山市本年晚稻亩产比1991年每亩减产28公斤,其次潮州市每亩也比1991年减产21公斤。本年全省晚稻总产量比1991年减产3.56亿公斤。
五、防御对策
(1)根据气候规律科学搭配品种和适时播植
根据当地气候规律,选择适宜当地气候栽培的晚稻品种,并做到适时播植,争取在霜降风害出现前灌浆、成熟,这是防御霜降风害的战略措施。
(2)提高晚稻本身的抗灾能力
根据晚稻后期霜降风害多的特点,应着重提高晚稻本身的抗灾能力,重视研究培育壮秧和中后期水肥管理技术以及防治病虫害等,这是防御霜降风害的战术措施。健壮的植株为高产和防灾减灾奠定了生理基础,植株健壮营养物质积累多,抗御灾害的能力大为增强,对穗粒数和粒重都有足够的保障。
(3)改善稻田的生态环境
采取某些理化措施,暂时改善稻田的生态环境,也可以减轻霜降风危害。防御霜降风害的应急措施有:
A、灌水保温增湿:灌水可以用来防御霜降风害。因为水的热容量和导热性分别比空气大3000多倍和25倍,传热比较均匀,出现霜降风害时水温下降较慢,晴天转暖也不会急剧升高温度,能缓和降温和转晴回暖时温度的剧烈变化。在低温干风期灌水不但可以保持稻田比冷空气高的温度,还能提高田间空气湿度,减少植株水分蒸腾耗热损失,减少因霜降风害而破坏植株的生理机能,避免茎叶失水枯萎。如广东省农业气象试验站不同排灌试验,在冷期灌水表土最低气温比不灌的高1°C~1.5°C。该年晚稻开花结实期先后出现了四次寒露风和霜降风危害,黄熟期时调查:长期保持浅水者,出现“早收尸”(未熟先死)约15%;冷期灌水,回暖排干者,出现“早收尸”约30%;长期不灌水者,出现“早收尸”约50%;可见晚稻后期如遇上低温干风型的霜降风害天气,注意灌水保温增湿,对防止“早收尸”和提高结实率是十分重要的。
B、进行根外追肥、喷药,提高植株抗寒能力:试验资料显示,在霜降风害较强的情况下,根据喷氮、喷维生素C和喷阿斯匹林可延长顶三叶的功能期,绿叶枯黄速度比对照慢,穗干物质增长速度快,空秕率降低,结实率提高增产较显著,因此,可以减轻霜降风害的程度。
C、在霜降风害来临前,施热性肥、壮尾肥,提高稻田温度和植株抗寒能力,可以起到减轻霜降风害的作用。
B、年最多天数
北部偏北地区40~70天,北部其余地区35~50天,中部15~30天,南部9~30天。
冷空气入侵时,若当地的天气气候环境不同,所形成的寒露风类型也不一样。通常分为干型、湿型和混合型等三种类型。
湿型寒露风,由于阴雨连绵,日照少,光合作用微弱甚至停顿,对晚稻抽穗开花影响较大。 干型寒露风对晚稻抽穗开花也有影响或危害,但由于天气晴朗,光照充足,白天气温较高 ,其白天的气温大多不会对晚稻抽穗开花造成太大的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充足的日照对热量不足有补偿作用。
干湿相间的寒露风过程,由于时晴时雨,其危害程度一般稍重于干型寒露风,而轻于湿型寒 露风。为了方便统计,我们按寒露风害过程的雨日为依据,统计指数如下:
湿型寒露风统计指数=降雨日数/过程日数(降雨日数指日雨量≥0.1mm), 凡指数≥0.6时即为湿型寒露风。
干型寒露风统计指数=无雨日数/过程日数,凡指数≥0.6时即为干型寒露风。
混合型寒露风统计指数:即上述两种指数均<0.6时为混合型寒露风。
据资料显示,全省各地均以干型寒露风最多,约占寒露风害总次数的70%~80%;湿型 寒露风约占寒露风害总次数的15%~25%之间;混合型寒露风占寒露风总次数的10% 以下。
广东各地寒露风害的轻重程度差异较大,总的趋势是粤北以重级寒露风害为主,粤中、南以 轻级寒露风为主;无寒露风出现的机率,以雷州半岛最高、粤中次之、粤北最低。
三、阶段性变化特征
(1)逐年月平均气温的变化
对广州年的9月、10月的平均气温作5点平滑处理后,绘制相应的9月、10月逐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从中可以看出秋季冷暖的变化趋势。
9月的主要冷期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中期,长约40年之久;相对暖期分别出现在10~20年代后期、30年代中期至4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前期。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的前两年平均气温较历史平均气温大幅度偏低。
10月的第一个冷期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第二个大冷期出现于50年代前期至70年代后期,是20世纪的最冷阶段,大约持续了30年之久,40年代中期也曾出现一个小谷。相对暖期分别出现于20世纪10年代的中期、30年代中期至40年代前期、80年代前期至90年代中期(其 中1992年前后出现小谷),40年代后期至50年代前期也曾出现一个小峰期。20世纪末和21世纪头两年的平均气温有上升的趋势。
(2)代表站点的年均发生次数的阶段性变化
A、韶关(北部)
从年逐年变化趋势看,在52年中,有5年未曾出现,占总年数的9.6%,但年际间变化较大,平均每年出现1.7次寒露风害过程。从趋势模拟变化看,50年代和70年代较多,年平均2次左右,其次是60年代和90年代稍多,80年代较少。21世纪的前三年平均1.3次,少于历史平均数。
B、梅县(东北部)
从年逐年变化趋势看,在51年中有11年未曾出现,占总年数的21.6%;年际间变化较大,平均每年出现1.3次寒露风害过程。从趋势模拟变化看,50年代至70年代略有增加, 80年代中最少,年平均约0.8次,但90年代又增加至年均1.3次。21世纪的前三年平均1次,少于历史平均数。
C、广州(中部)
从年逐年变化趋势看,在52年中有25年未曾出现,占总年数的48.1%;年际变化较大,平均每年出现0.7次寒露风害过程。从趋势模拟变化看,70年代最多,年均出现1次左右,80年代为寒露风害次数最少期,年均仅0.4次左右。21世纪的前三年平均1次,多于历史平均数。
(3)代表站点的年均发生天数的阶段性变化
A、韶关(北部)
年平均寒露风害过程天数为9.2天,年际变化较大。从趋势模拟变化看,从5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有三峰:即50年代中期,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前期,90年代前中期;二谷:即60年前中期和整个80年代。21世纪前三年的平均天数为5天,少于历史平均天数。
B、梅县(东北部)
寒露风害过程年平均天数为6.2天,年际变化较大。从5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的趋势模拟变化看,有3峰:即50年代中后期,60年代中后期,90年代前期;二谷:即60年代前中期和80年代。21世纪前三年的平均天数为4.3天,少于历史平均天数。
C、广州(中部)
年平均天数为2.6天,年际变化大。从5 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的趋势模拟变化看,有三峰:即50年代中期,60年代中后期,90年代前中期,二谷:即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前中期和80年代。21世纪前三年的平均天数4.3天,多于历史平均天数。
(4)代表站点的各年代的阶段性变化
本省各年代寒露风的阶段性变化有所差异,总的趋势是:从年均出现次数看,以50年代、 60年代和70年代较多,80年代和90年代较少;从年均出现天数看,以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较多、90年代次之、80年代最少;从寒露风强度看,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寒露风出现的强度较强,80年代和90年代相对较轻。21世纪前三年的年均次数和年均天数显示,代表北部的韶关和梅县的寒露风次数和天数在减少,而代表中部的广州的寒露风次数和天数在增加。
无寒露风年数
、、、1959
、、、、1999
、、、、1969
、、、、1979
注:寒露风强度—3代表强,2代表中等,1代表轻,0代表无。将各年代的寒露风强度的和除以年代中的年数即得各年代的年平均强度。
四、典型年份
以下总结了年出现寒露风的典型年份,即寒露风持续时间较长、气温较低、影响范围较广、对晚稻的产量影响较大的年份。主要有14年,即、、、、、、年。
9月26~29日东北部连平一带出现寒露风过程。10月7日强冷空气入侵本省,致使全省自北向 南直至雷州半岛均出现一次强寒露风过程,其中粤北和粤中至10月底均出现日平均气温持续 ≤23°C,粤北≤20°C的低温达10天以上。这时正值大面积晚稻抽穗开花,在寒露风较长过 程影响下,晚稻普遍出现包颈现象,开花、授粉、受精不良,结实率低而影响产量。
寒露风出现早,新会、清远、广州、东莞等中部地区尤为明显,均在9月25日出现低温天气,信宜于9月24日,这些均为当地建国以后最早出现≤23℃的时期。
低温持续时间长,如粤北20~30天,粤中、粤东14~19天,粤西约20天。
气温低,空气湿度小,如10月上旬西部沿海最低气温15℃,相对湿度小于30%,全省自南向北均受影响。
寒露风出现早,粤北9月25日开始;持续时间长,粤北20~30天,粤中、粤东14~19天,粤西约20天;气温低,冷空气带来平流降温后又即转为辐射型降温,其辐射冷却作用加强了低温程度。全省大部分地区在10月5日和6日先后出现极端最低气温,其中粤北的连州低达11.2℃,粤中的广州为14.1℃;而且相对湿度普遍降到30%~40%以下,吹北到东北风。
由于这次低温天气过程正是本省晚稻大面积抽穗扬花期,所以低温出现的地区,水稻受害比较严重。
10月中旬初,强冷空气入侵本省后,除雷州半岛外,全省大部分地区均出现一次强寒露风天气过程,日平均气温≤20°C,这时正是大面积晚稻抽穗开花期,严重影响晚稻开花结实,导致结实率和千粒重普遍降低。
寒露风出现早,如粤东北部的蕉岭、平远等地9月14日便有寒露风的影响;珠江口及其以东地区,都在9月23日以前出现,出现时间之早为建国后罕见。寒露风及低温过程次数多,自9 月中旬至10月底,共有4次低温影响过程,分别出现在9月12~18日、21~25日、10月1~1 2日和15~31日。低温影响过程的总天数,粤北为30~40天,其余地区10多天,粤中、南最低气温低于15°C~17°C。影响波及全省大陆地区,全省晚稻产量受到较大影响。
寒露风影响明显,9月底至10月初,有一次影响遍及全省的强寒露风过程。除粤东南沿海地 区外,全省几乎都受寒露风影响。据花都、珠海、湛江、徐闻等地的资料反映,本次过程集中出现于9月29~30日,属建国后出现较早的一次。珠江三角洲较常年提早一周左右、粤西南约提早2~3周。10月中旬后期,台风与冷空气共同作用,形成湿型的强寒露风,风大、气温低,部分山区晚稻失收,全省晚稻减产。
寒露风来得早,粤北于9月20日开始出现。10月上旬寒露风影响遍及全省大陆地区,比常年偏早10~15天。该年寒露风虽较明显、气温较低、持续时间长,但由于日照充足、光能补偿了热量的不足,故晚稻仍取得了较好收成。
10月13~20日台风(7514号台风,未登陆)与冷空气遭遇而产生一次典型的湿冷型寒露风天气过程。其特点一是冷空气南下速度快。10月13日冷空气进入本省北部偏北地区,14日到达中部地区,15日扫过南部沿海地区。二是影响范围广。据统计,全省只有饶平、惠来、潮阳、南澳4个县、市未达到寒露风标准,全省受寒露风影响的县市共有 81个。三是持续时间长。本次过程持续7天以上的有36个县,5~6天的有23个县,其余县持续3~4天。四是出现大风、暴雨的范围大。全省出现8级以上大风的有25个县,出现暴雨的有16个县。
本次冷空气过程日平均气温本省北部和西部地区大致是18℃~20℃,东部地区大部20 ~22℃。最低气温北部偏北地区13℃~14℃,全省大部地区都在16℃~18℃之间,平均日照时数只有2小时左右,过程雨日普遍有3~4天。
由于伴随出现大风和暴雨天气,所以导致广东中、南部地区有201万亩稻田受浸,倒伏205万亩。水稻剑叶被风雨打烂、撕裂,小枝梗和颖花被刷伤,禾胎严重受伤,诱发白叶枯病。由于低温、阴雨、大风共同危害,晚稻出现了全省性减产。
据原佛山地区调查,该年晚稻中迟熟品种结实率多在65%~75%之间,比常年降低10%~15%,千粒重比常年减少1.5~3克。
从9月21日开始至10月7日是一次较为典型的湿冷型寒露风过程。9月20日冷空气开始入侵粤北的连州、连山、连南三市、县,随后波及到全省,又接连受到新的冷空气补充,使这次过程持续到9月底至10月上旬,持续时间北部部分地区长达17天之久,东部地区也有3~5天。最低气温北部为14℃~16℃,中部地区17℃~20℃。月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0.5°C~3°C,其中9月下旬平均气温偏低3°C左右;10月中下旬中南部出现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或以上低于20°C。雨日多,日照少,如连平、和平、新丰、连山在持续的17天寒露风过程中,平均日照时数才3小时左右,连续阴雨多日。致使全省晚稻产量损失较为严重。梅州市部分市、县的中迟熟品种不抽穗,全市实收亩产比上年同期少收湿谷40公斤。河源市的连平、和平、龙川、东源四县、市共减产4550万公斤。
(10)1978年
寒露风重,10月中旬北方冷空气与7820号热带气旋遭遇,自15日起气温急剧下降,出现5~7天的湿型寒露风天气,雷州半岛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降至23°C以下。全省大面积晚稻抽穗开花受到严重危害,颖壳普遍变黑褐色,植株长势迅速衰老,抽穗扬花的1300多万亩晚稻结实率下降10%~15%,造成大幅度减产。
(11)1979年
9月14日冷空气开始入侵我省,其后仍不断有冷空气补充,北部的乐昌、仁化、连南、连 山、广宁、始兴、和平、新丰、翁源、连平等地从9月24日、25日开始一直持续到10月20日以后,出现一次长达26~27天≤23°C的低温过程,实为历史所罕见。开始出现低温的日期,粤东地区多数在9月28日,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部分在10月上旬初。影响范围广,除了珠海、吴川、遂溪、湛江、茂名、雷州等市、县没有出现低温天气外,全 省共有79个市县均出现了低温过程。
这次过程日平均气温不低,但最低气温较低,北部山区最低气温在12℃以下,其中连山低 达9.7℃,省内其他地方在13℃~14℃之间;但雨日少,光照条件较好,光能补偿了热量的不足,全省中、南部地区晚稻仍取得了丰收。但对粤北晚稻影响比较大,晚稻早衰比较严重,叶片提早干枯,普遍出现包颈穗,成穗率低、穗小,个别山区晚稻不能抽穗。据报导,原韶关地区损失稻谷约2500万公斤,原惠阳地区有110万亩晚稻每亩损失约75 公斤,原梅县地区有20多万亩晚稻亩产只有100多公斤。
(12)1981年
10月8日强冷空气开始入侵本省,导致10月8日和9日全省各地出现一次湿型寒露风过 程,粤北偏北山区至10月16日才结束。
此次过程的特点是强度大,影响范围广,但持续时间不长。北部的连州、连山、连南、始兴 、仁化、乐昌、乳源、韶关、南雄、翁源、连平、和平等地持续7~9天,省内其余各地持续3~4天。过程日平均气温南部沿海地区大多数在20℃以上,其余地区在17℃~20 ℃之间。过程的最低气温比较低,北部10℃~11℃,中部14℃~15℃,南部16℃ ~19℃。雨日普遍是1~2天。但以阴天为主,所以平均日照时数多数在3小时左右,沿海地区4~6小时。
灾情方面,由于本次寒露风过程低温强度大,影响范围广,所以本省晚稻受到较严重的危害,减产严重,其中原佛山、汕头地区亩产比上年分别减产87公斤和70公斤。据推算,全 省因寒露风而引起稻谷损失将近1.5亿公斤,加上当年遭遇两次严重的灌浆结实期冷害, 全省比上年总减产12多亿公斤。
(13)1997年
1997年9月下旬粤北地区接连出现两次严重的湿冷型寒露风,其主要特点是:出现早、 气温低、持续时间长,与粤北晚稻大面积抽穗开花的时间相遇。据韶关市所属县、市统计, 第一次寒露风出现在9月20~23日,比历年平均开始日提早了12~13天,过程平均 气温在20.0℃~21.1℃,极端最低气温降至13.7℃(乐昌,9月22日),为 历史最低值;第二次寒露风出现在9月25~30日,过程平均气温在19.3℃~20.0℃,极端最低气温14.9℃(始兴,9月27日)。由于9月下旬出现了连续两次的湿 冷型寒露风过程,旬平均气温仅20.2℃~21.2℃,比历史同期平均值偏低3.6℃~4.4℃,粤北最北部(大瑶山以北)从9月14~30日,日平均气温在23°C以下。韶关市所属各市、县的旬日照时数只有19.1~23.4小时,比历年同期偏少31.7~36.2小时。此时正处粤北晚稻大面积抽穗开花期,低温寡照对晚稻抽穗开花造成严重危害。主要表现在抽穗 期延长,包颈率增加、结实率明显降低;迟播迟插的晚稻,颖花退化也很明显。
据韶关市气象局等单位调研,韶关市所属县、市在9月20日前齐穗的平均结实率为84.2%,随着齐穗期推迟、结实率有规律地下降,10月10日后齐穗的平均结实率只有60.2%;包颈率随着抽穗期推迟而上升,至10月11日后齐穗的包颈率最为严重;同一时期抽穗的晚稻,海拨500米的田块比海拨200米的稻穗包颈明显增加,结实率明显下降,表明高海拨山区较之低海拨的垌田,受寒露风影响程度明显加重。
由于受到9月下旬两次较重的寒露风影响,1997年粤北地区的晚稻,在10月上中旬抽穗的田块,稻穗的颖花退化非常严重,抽出的穗子普遍只见枝梗不见谷粒的“白尾穗”。
(14)2002年
—30日北部和中部部分地区出现3—4天的湿冷型“寒露风”天气,10月6—10日全省大部分地区出现3—5天的干冷型“寒露风”。由于9月中、下旬受热带气旋“黑格比”和“米克拉”影响,我省在11—18日和25—30日出现了两次较长时间的降水过程,部分地区还连续几天降了暴雨、大暴雨,造成局部洪涝灾害。因此,9月中、下旬,我省气温偏低1—2℃,平均每天日照时数仅3小时左右,阴雨寡照天气不利晚稻幼穗发育,晚稻生长速度减慢。据农情资料反映,2002年晚稻孕穗至抽穗期比常年多几天,阴雨时间长导致部分稻田细菌性条斑病流行。故两次“寒露风”天气的出现对晚稻抽穗开花影响较大,不利正常开花授粉受精,空壳率上升,对产量造成不利影响。
五、寒露风害的防御对策
(1)根据安全齐穗期合理搭配品种和安排播、插期
生产实践证明,夺取晚稻高产稳产,在气候上的主要矛盾是季节问题,因此要加强季节观念,做好品种、茬口和季节安排。在品种方面,应从优质高产稳产角度考虑。在现有良种中,选用品质优,在一般年份增产,严重寒露风害年份也能成熟,而且对冬种作物生产安排有利的品种作当家种,适当搭配其它品种,争取在寒露风害出现前抽穗开花。
晚稻生产布局的原则是:既要合理利用当地的光温资源,又能使晚稻抽穗开花期基本避过寒露风危害。根据品种的生育期长短和当地的安全齐穗期,确定晚稻的播、插期。各地的适宜播种期:常规晚稻中迟熟品种为6月中、下旬;迟熟杂优稻为6月下旬至7月初,其它翻秋品种为7月上旬。粤北山区应根据当地气候特点适当提早播种。适宜移栽期:粤北山区为7月下旬至8月初,粤中、南地区为8月上旬,务必在“立秋”前后插完秧。
(2)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增强水稻自身的抗灾能力
在水稻生产的全过程中,要大力普及规范化的栽培技术,科学施肥和合理排灌;选育耐寒、优质高产的优良品种,努力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植株的抗灾能力。
(3)改善稻田的生态环境,适应水稻生理要求
A、以水调温,以水调湿,改善田间小气候
水的热容量比空气大。灌水可以提高田间温度和湿度,减少叶面蒸腾。因此,在寒露风害到来时立即深灌水,尽量避免田土散失热量,减缓降温过程,待寒露风害过后逐渐排浅。如果白天气温高,夜间气温低,则采用日排夜灌保护田间温度。实践证明,灌水可提高土温1℃ ~3℃,结实率提高5%以上。
采用人工喷雾、人工喷灌,能有效提高田间温、湿度,具体做法是在每天上午9时水稻开花前和下午3时水稻收花后向田间人工喷灌,坚持每天喷灌,至温度回升时才停止,可减少叶片干枯,防止花粉、柱头干枯而促进授粉。
B、风前增施壮尾肥和风后追施根外肥
在寒露风害入侵前,禾苗表现足肥长相的,一般比较耐寒。因此,对于长势较弱,转赤过度,回色不好的禾苗,在寒露风害入侵前几天,宜适施氮肥,这样可调整植株体内碳氮比率,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增强抗性,减少包颈现象,防止早“收尸”。但氮肥施用量必须恰当,如果用量过多,会造成叶色贪青,不仅容易遭受病虫害,而且由于碳素养分耗费多,反而降 低耐寒能力。寒露风害影响时或过后,及时喷施根外肥,每亩喷尿素或硫铵0.5~0.75公斤(加水30公斤) ,一般可提高结实率5%~8%。
C、喷施生长激素
水稻抽穗时,如果预计寒露风害将入侵时,可提前喷施“九二?”或“增产灵”,促进水稻提前抽穗,可降低空粒率,提高结实率。
(4)加强气象基础设施建设
为实现“气象科技兴农”,要加强气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测、预报服务和防灾减灾系统建设,加强寒露风的机理研究,提高服务能力。
中山市气象局&&地址:中山市西区升华路6号&&电话:7&&传真: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秧歌什么时候上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