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和韩子高是悲剧还是喜剧之间有什么联系?

悲剧是否比喜剧有更高的价值?
按投票排序
是。大多数悲剧理论,都给悲剧以极高的地位:“诗艺的冠冕”,“文艺的顶峰”,诸如此类。从亚理斯多德,到黑格尔、叔本华、尼采,都对此提出过自己的解释。尽管说法不一,有一点似乎是共同的:悲剧在诸艺术种类中之所以具有极高的地位,在于它做着其他艺术所不能做的事,在于它所达到的独一无二的效果。我们认为,悲剧之所以能如此,首先取决于它的形式特征,即审美手段。悲剧的形式特征主要在于情节结构,或者说“神谕形式”,它决定了悲剧独特的艺术视觉,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思维模式,即“悲剧思维”。这是悲剧形式所具有的最为深刻的审美内涵。亚里士多德强调悲剧情节安排的重要性,就此,他提出了关于悲剧“完整性”的概念:悲剧是一个“完整”的行动的摹仿。所谓“完整”。指事之”有头,有身,有尾“。我们认为,完整性是“神谕形式”的一个特征。“神谕形式”是一种“前定的未来”,所以悲剧行动总是暗含着并指向未来;但这种未来不是开放的,不是时间上的永无尽头,而是封的、没有出口的,因为它要求着行动的最终完成,即亚理斯多德所说“无他事继其后” 。也就是说,悲剧的基本结构是一个向未来展开的完整过程,在其终止处,悲剧行动得以终结。但是行动的终结并非目的,其目的是使悲剧人物的命运得以实现或完成。因而,悲剧展现是一个完整的人生幻象,而只有一个完整的、确定了的、终结了的人生,才有理由让人们在其中寻找生存的意义。在这一点上,悲剧的完整性和其他艺术所要求的完整性区别开来:其他艺术只要求形式结构方面的完整,而悲剧的完整性不仅要求形式结构方面的完整,同时也是一种艺术视觉,它决定了悲剧处理人生题材的独特“眼光”,即展示悲剧人物完整的命运幻象。悲剧要创造完整的命运幻象,这就是悲剧中充满毁灭或死亡的原因所在;也就是说,悲剧情节的完整性、悲剧行动的终极性,是通过人物的毁灭或死亡实现的。这样一来,由于和情节结构的关系,悲剧中的毁灭或死亡就具有了审美意义,而非纯然是现实意义的。在我们看来,悲剧人物在毁灭迅速降临的时候,他意识到,他的个人命运即将完成,在那个瞬间,生命的光芒倏忽闪现,试图照亮那其在整体命运中仍然晦暗的一部分,就此,生存的意义得以体现。
其次,悲剧常常唤起一种必然性的概念。必然性观念主要体现在悲剧情节的发展上,因而可以归结为”神谕形式“的一个特征。在古希腊,神谕命运被信仰,但它进入悲剧后则造成了悲剧的情节模式是一种审美的力量。从古至今,创造必然性的“事物”,不仅是悲剧诗人,而且是一切诗人和艺术家的渴望,因为“必然的事物”异常伟大。
悲剧是一个具有必然性的完整的命运幻象,这一幻象以直观想象的形式显明生存的意义。’那么,在悲剧独特的艺术视觉中,这,一“意义”显示出何种倾向性呢?我们用“神秘”一词来概括悲剧的这种“意义倾向”。布莱德雷说:“如果悲剧不是痛苦的神秘,那它就不成其为悲剧了。”在悲剧中,“神秘”不纯然是那些黑暗意象所构成的气氛,它和必然性的悲剧行动密切相关,但它主要指悲剧人物整体生存中所包含的意义。“神秘”,就是一个“谜”,而“谜”并不要求在别处得到解答,它本身就包含着意义,甚至就是这种意义。每部悲剧都有着一个不可解决的疑团。这个疑团把悲剧人物带进窘迫的境地,并激发他毫无节制地探寻下去。这种毁灭性的探寻,像划过夜空的彗星,标画出悲剧人物命运的轨迹。随后,黑暗依然如故。仿佛真如卡夫卡所说:“他们从黑暗中来,也将遁失于黑暗。”然而在悲剧的“黑暗”世界中,仍然包含着“光明”,这就是“悲剧之核”—“疑问”。真正的“疑问”,指向着值得一问的东西;’“疑问”是进入其中的道路;它只是进入其中而有所领悟,因而不需要回答。而且,所有值得一问再问的东西,都不能有某种确切的唯一的解答,所以“疑问”的意义被包含在“疑问”自身之中。悲剧的“疑问”是对生存意义的“疑问”,通过此一“疑问”,悲剧才能把生存之谜表现为一个“谜”的形象。朱光潜说,“悲剧满足于作为一个问题展示在人面前的那些痛苦的形象”;“换言之,悲剧不急于作出判断,却沉醉于审美观照中。”
对。但,优秀的喜剧都是悲剧伪装而成的,只是你当时还不懂。
西方文学作家喜欢攻击人性,善于打击大的。人性这东西,不管在人类文明的哪个时期都能贯穿前后,没有历史的局限性,所以西方文学在现在比我国厉害太多。而最有趣的是,一旦写人性,最后的结局总是悲剧,不管怎么包裹,都是糖衣,掩不住的悲。中国第一大悲剧《窦娥冤》,关汉卿先生写的,剧情大家应都知道个大概,我们且看最后一折剧,窦娥的父亲中举做官,于楚地查民情案卷,窦娥托梦伸冤,最后抓了赛卢医,张驴儿,定罪。关老先生借用了鬼神之说来园了一个结局,乍看之下,结局是一个大团圆的喜剧收尾,包的挺圆实的。其实不然,还是悲。悲从何来?人在世不能申张正义,却在死后,假借鬼神之说得以定罪,申张冤屈。有冤难申,宁信鬼神,荒诞。关老迎合的给了中国人一个喜团圆的结局,却还是裹着一层悲哀。默片时代的喜剧大师卓别林,摩登时代和城市之光,都是一水的喜剧壳悲剧心,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也如此。莎翁的四大喜剧,你可以从中找到悲剧的元素,然后你会说四大喜剧其实是在讲悲剧。但如果你从莎翁的四大悲剧里找到一点点的快乐元素,那你会说四大悲剧里的喜剧元素都是假的,都是反衬,让人更悲哀。这从某种程度证明了快乐的蔓延能力、感染能力是差于悲伤的,现世的人大多都在悲哀之中找共情,似乎快乐的方式却都一样。想想也是,我们在生活中,不都是倾向于记住悲伤的事吗?中国文学家,经常致敬西方,致敬莎翁,致敬卓别林,致敬司汤达,致敬巴尔扎克,把这群人放在书本里,笔尖里,画卷里,容不得他人侵犯。把唐诗宋词里那些写风月,男欢女爱,喝花酒,青楼娼妓,出入天上人间的故事都放在酒桌上,床上,窑子里,成为谈资。中国的浪漫主义享乐精神,被糟蹋了,西方的悲剧人性写实,被捧起来了。人们爱现实里深入骨髓的悲,太难得,深夜痛哭的人不过尔尔。轻视超然的潇潇洒洒的乐,太易得,一瓶花酒后自诩太白的人太多。总归是快乐来的太快太短暂,悲却像低烧持续好几年。这个世界总出悲剧大师,并不是说悲剧大师受欢迎,而是因为我们可以从一种人性当中写出无数种悲剧,但却无法从一种人性当中写出无数种快乐。立足于人性,从人性出发,那么悲剧相对于喜剧而言,是更好的文学载体。悲剧载体好,所以悲剧作品多,作品一多总不乏好的,厉害的。喜剧不一样,因为一旦从人性里面去找喜剧,那就是一出悲剧。真正的喜剧,难写。悲剧不比喜剧有更高的价值,不过目前阶段,悲剧作品比喜剧作品具有更高的价值,我们之所以这样认为,那是因为喜剧的作品还不够多,还不够好。真正的喜剧,原汁原味的喜剧,太TM难了。
看到这个问题,我就想到了《破产姐妹》和《憨豆先生》。
刚开始看《破产姐妹》的时候,我觉得它是喜剧外壳的悲剧。
确实,Max从小摊上个不负责任的父母,生活又贫苦。在一个破破烂烂的中餐馆工 作,连过生日都要领救济的粮食当生日餐吃。Caroline家道中落,找个男朋友特么还是已婚的,昔日有钱人落得如此田地,让人唏嘘。这肯定是用穷人的生活在讽刺万恶的资本主义!!
但是,看到第三季16集我放弃了这个想法。第十六集Max的男友Deke被发现是个有钱人,Max觉得有钱人跟自己不搭准备分手,然后Deke就给Max打了一百万让她尝尝变成“蓝精灵”的感觉。
于是Max 和Caroline有了下面的对话。
M:太棒了,老娘解脱了。终于不用再管什么餐厅和蛋糕店了。
C:慢着慢着。。。。。。蛋糕店也不要了?你在胡说什么,这笔钱可以扶植我们的生意。
M:噢噢噢,我什么都不要扶植,除了我床头的那株超级大麻。
C:但那是我们的梦想。
M:我才不需要梦想。梦想是穷人特供品。老娘有一百万,我不要再上烘培学校。我甚至厕所都不用上了哦。我要一辈子躺在床上享受生活。我以后啥事都不会做了。
( Caroline异常恐慌和错愕地看着Max。)
M:偶买糕,我啥都不干了。。。。。。我们绝对不能辞职。
后来Max把一百万还给了男友。
看完这集,我真的觉得我怎么可能这么轻易地断定穷人就是不幸福的呢?穷人的生活就一定是悲剧的呢?为什么没看到Max在生活面前勇于自嘲的心呢?为什么没看到Max实现自己梦想途中的努力和喜悦呢?我之所以刚开始会认为这是个悲剧,是因为我自己家庭条件也不好。所以代入角色之后,我认为Max的生活是悲剧化的,是笑容下的泪,实际上只是对我自己生活的映射。
小时候看《憨豆先生》只觉得好笑,多逗的一个逗比啊。
青春期看《憨豆先生》觉得可怜,一个底层人民,又笨拙又幼稚,整天抱着个泰迪熊安慰自己,估计在别人眼里就是个傻子吧。这样的人生活一定很不容易。
现在看《憨豆先生》很释然。他活在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快乐。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他自己喜欢这种生活方式。何乐而不为呢?他是开心的,我很欣慰。这世界上有绝对的悲剧和喜剧吗?抱歉我觉得没有。故事皆是流年,悲喜自留心间。一阵雨,在快乐的人心里只是自然界的轻盈鼓点。在悲伤的人心里却是粘稠的密集的过往怀缅。世间所有的悲喜,都是你生活的映射。 至于价值就更好说了。什么是价值?怎么衡量这个作品对人类产生多少价值?有计算公式吗?有对照组实验吗?
我一个加减乘除还要靠掰手指的小学生,你要去我看《量子力学》?这玩意对我有价值而言吗?
我一个上了多少年学的大学生了,你要我去看《小学生行为规范》?那玩意对我有价值而言吗?
我上了一天的班了,被上司训了一天心里烦躁的要死,打开电视看到个娱乐节目把自己笑成了傻逼。哪怕是《快乐大本营》,那我也可以说,它对当时的我是有价值的。
我当上了老总,觉得自己天下无敌了,忽然看到一本书叫《三体》,看完之后不再狂妄,变得谦虚了。那我就可以说,它对当时的我是有价值的。
维基百科上是这样说这两者的:
悲剧是最古老也是最常见的一种题材。悲剧是包括死、痛苦等内容,且主要以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传达哀伤和哀痛的戏曲或文学类型。 悲剧的经典题材是男女相恋却不能结合,英雄的悲壮人生,家庭破碎,社会问题和国家覆灭等。是整个西方的起源,所以悲剧是最古老的戏剧题材。
喜剧是的一种类型,大众一般解作笑剧或笑片,以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及对喜剧性格的刻画,从而引人对丑的、滑稽的予以嘲笑,对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予以肯定。基于描写对象和手法的不同,可分为讽刺喜剧、抒情喜剧、荒诞喜剧和闹剧等样式。内容可为带有讽刺及政治机智或才智的社会批判,或为纯粹的闹剧或滑稽剧。喜剧冲突的解决一般比较轻快,往往以代表进步力量的主人公获得胜利或如愿以偿为结局。最早的喜剧是喜剧,代表作家是;16、17世纪以、为代表;18世纪的及的是欧洲时期喜剧的代表;19世纪以的为代表。
鲁迅说过: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无论是文学艺术中的悲剧还是喜剧,都根源人的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和表现。然而它们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现实生活。只不过相对来说悲剧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更好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悲剧结尾会令喜欢他的读者,反复回味难以忘记,人们喜欢得不到的东西,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反而能给人更长久的印象。这也是很多作品都以悲剧结尾的原因。并且喜剧相对更难写好。所以文学好多都是悲剧流传下来,喜剧很少。不管是喜还是悲,他们都代表了一定程度的感情在里面,人世间很多东西是没法用高低对错好坏去形容和类比的。并且就这两者本身来说,就很难说悲剧好还是喜剧好,两者都存在必有它存在的理由,不能说哪者好或坏,悲剧有经典之作,喜剧肯定也有旷世奇作。并且悲剧并不是要体现这大悲大苦,生活再苦,历史再悲,我们都是要有希望的。我们看悲剧都在心中构造了一个自己想要的美的结局。这就是悲剧之外给我们的喜剧,并且永远在我们心中。
(ps:很多观点来自网上)
当然不是了。从任何角度都不能这么扣帽子吧!《诗学》里对悲剧的定义老生常谈,从三个核心点去理解就好了:一是严肃,二是主角道德优越但并不完善,三是激起“怜悯和恐惧”。而喜剧是以与之相对的戏剧行为、人物和思想的逾越常度为基础的。——在古希腊时期是两套不同的美学范畴。喜剧的发展确实比悲剧要晚,最初没有官方认可的时候,连歌队都不给分配;在起源上,悲剧来自“酒神赞美歌”的序曲,喜剧来自“下等表演”的序曲;名称上,喜剧在希腊文中的原意是“狂欢游行之歌”;至于题材选取和主人公,悲剧取材于神话,主人公多为神、王等英雄将士之流,喜剧源于现实生活,主人公也多为普通人。在喜剧达到鼎盛之后,它的结构、语言、登场人物和创作内容的限制确实也比悲剧要小很多。不过都涉及不到价值含量问题,何况文艺复兴之后,二者已经没有明确的界限,比如你可以分析《樱桃园》的悲剧性和喜剧性,但不能对它进行定义。从主题和思想性角度比对:滑稽戏确实只是娱乐性的调笑,没有深刻的思想性,但它只属喜剧的一小支。悲剧也不能一概而论,索福克勒斯笔下的人都很理想,是“人应该有的样子”,比如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得斯则喜欢塑造“人本来的样子”,就像美狄亚。以悲剧的巅峰之作《俄狄浦斯王》为例,它大致故事如下:
俄狄浦斯原是科林斯王的孩子,他听闻自己会弑父娶母的神示后,便逃离故土,在岔路上失手杀了一个老人。到达赴忒拜国后,他因破解了人面狮身女妖的谜语,拯救灾民于水火被奉为新的国王,并迎娶了先王遗孀伊奥卡斯特。
十几年后,瘟疫爆发。俄狄浦斯再次得到神示,唯有除掉杀死先王的凶手才能止住瘟疫。先知告诉俄狄浦斯,凶手正是他自己,而且还预言他将会从明眼人变成瞎子,从富翁变为乞丐。俄狄浦斯认为先知一派胡言,怒不可遏,王后伊奥卡斯特安慰他,说自己也曾得到神示,预言先王将会死在自己儿子手中,于是他们在儿子出生三天后就将其双脚钉起丢进了荒山,且多年前先王是在一个岔路被意外杀死的。
俄狄浦斯紧张起来,他找来当年幸存的奴隶,证实了预言的真实性。结果,王后伊奥卡斯特自缢身亡,俄狄浦斯刺瞎了自己的双眼,远走流亡。《俄狄浦斯》表达的是一个具有多重优良品质的人,尽了一切努力却仍旧无法逃脱命运的残酷性,是很典型的命运悲剧。到了莎士比亚时期,悲剧的涵盖因素多样,已经不能归结为单一类型,各方面都更为丰满。不过总体上,悲剧是把人性崇高化的。喜剧呢,是将其调侃。单就思想性去判定价值是粗暴的,这样的话,社会问题剧岂不是无戏能及了...上升到最形而上的高度,悲剧和喜剧无非是关于生死下行和上升的两条路线,“悲剧毁了我们对形体的执着,喜剧则是不朽生命的无尽欢乐”,哪有价值高低?再从社会和美学价值考虑,其中最易被误解为价值更高的部分就是悲剧冲突较之喜剧冲突更具伤害性,悲剧审美较之喜剧审美更有激情参与性了吧。先说伤害性。喜剧里的冲突不是没有毁灭性伤害,只是它在反映现实的残酷时,一般都会用自己的方式避免或化解那种悲惨结局,比如侧面描写、制造偶然事件或让反面人物中诡计等等。再说参与感 。因为悲剧人物一般都很有个性,不类型化,所以观众一旦移情,一定是因为某些崇高的情感被带动起来了,也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净化”过程。喜剧就很有距离感,这是作家和观众共同造就的,也是它固有的审美效果。效果就是笑嘛~观众的笑,补偿性的、奖励性的,都是一种理性旁观。作家为了达到效果,写作时的主体意识往往会很强。但笑也分撼动人心的笑和生理反射的笑啊,前者显然是具有深度的。至于祖师爷那段总令人语塞的“比较严肃的人摹仿高尚的行动,写颂神诗和赞美诗,比较轻浮的人则摹仿下劣的人的行动,写讽刺诗”...人家还有后半句啊:“自从悲剧和喜剧偶尔露头角...有的由讽刺诗人变成喜剧诗人,有的由史诗诗人变成悲剧诗人,因为这两种体裁比其他两种更高。”明明亚里士多德在同时强调二者的价值呀!就像他的“情节整一律”总被误解为“三一律”一样,人家真的不是那个意思呀 而且不能因为《诗学》有多半本儿都在探讨悲剧就认定悲剧更有价值吧,也不能因为悲观主义叔本华以他的意志学出发,推崇悲剧为“文艺的顶峰”就全面肯定悲剧吧,尼采的观点就更极端了呀!而且不能因为《诗学》有多半本儿都在探讨悲剧就认定悲剧更有价值吧,也不能因为悲观主义叔本华以他的意志学出发,推崇悲剧为“文艺的顶峰”就全面肯定悲剧吧,尼采的观点就更极端了呀!那么黑格尔还说过喜剧是艺术哲学发展的顶峰呢,马克思还说过喜剧高于悲剧,理性幽默高于理性激情呢,古代世界,童话和救赎喜剧长期都被认为比悲剧地位更高,是更深奥的真理和更难以达到的境界。鲁迅那句“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把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能体现前者高于后者就更荒诞了,后半句话明显是在说喜剧是对丑的贬斥啊,是“撕破”不是“拆礼物似的小心翼翼地剥开”。真谈论价值,情节剧几乎没有社会和美学价值是肯定的,而像《还珠格格》、《太子妃升职记》这种浪漫主义通俗剧,就算再好看也没啥价值。
还是要看具体作品吧,比如仅从剧本的角度看《锁麟囊》、《西厢记》肯定比《窦娥冤》、《红楼梦》艺术价值高不少。在票友中的受欢迎程度上,前两者肯定也比后者高。个人感觉在中国传统戏剧中,喜剧的成就是比悲剧高的。我说的是戏,不是小说啊,红学爱好者就不要喷了。。。
从狭义的两者定义上来说,是。悲剧是近距离看到的生活,喜剧是远距离看到的生活。喜剧的目的在于使观众从中收获喜悦。而喜剧给人的乐趣在于从他人的不幸里产生优越感,从而获得心理满足。
人们很少对喜剧人物真正感同身受。因为若不保持距离,就无法心安理得地嘲笑那些出丑角色的愚蠢。事实上只要我们凑近细瞧,就能看到许多喜剧人物在受苦。此时若真有了丰富的真实感,就难免会自我代入,喜剧中原本惹人发笑的灾难就会变成悲剧。举个大家熟悉的例子。大家应该都看过《人在囧途》,当我们保持距离去欣赏这部电影,可能觉得徐峥和王宝强都很好笑。但就是他们的这两个逗逼人物,如果较真往里深看,悲剧内核就会被挖出来:两个人都是从飞机到火车到中巴车一直辗转各种交通工具,期间各种笑料,剧本表面上的就在这一层。但他为什么会这样? 徐峥,员工订票不尽责,春运难回家。因为他对员工的管理方法不当,展现了他在领导才能上的失败。而飞机遇雪之后,火车买票难,黄牛票真假莫辨等等,展现了公共交通问题上长期难以解决的肿胀。王宝强,奶场老板拖欠工资,一年血汗要付流水。因为奶场老板透支对挤奶工的信誉,因为奶场老板的合作者也不靠谱。因为他也没有别的选择,等等。同样的钱,对徐峥来说解决问题高兴就好,对王宝强就是命根子。这一些,都反映了他民工生活的艰辛。所以《人在囧途》在表面上,就止步在了「遭受困境」后的窘态这一层,刻意绕过了上面说的严肃内核。如果把上面换一个角度严肃地深挖之后,拿同样都是民工来说,另一个人,可能生活艰辛想挣大钱挣快钱,也许铤而走险,这就成了《盲井》。人们乐于消费喜剧人物的不幸,看喜剧的时候更多只想知道这事「有没有」而不需要「为什么」。不幸的原因人们并不关心,因为一旦关心,就会发现这些细节苦难仿佛在契合自己。 一旦喜剧创作者把这一部分赤裸展现,让观众意识到「自己跟剧中角色一样蠢」,或者「自己跟剧中角色有一样惨的可能性」,观众就笑不出来了,喜剧即宣告失败。这种把控,就是创作者的分寸感。观众看不到,才可以「幸灾乐祸」。也就是说,喜剧某种程度上,在回避现实。而我们对戏剧或电影的价值要求里,往往包含了对现实意义反思的考量。即便它们本身并没有这个义务,但我们还是希望能「看得更真」。悲剧正是因为离生活的本质更近,更坦诚直面,从而在人性的体察与思考上,具有更加深邃的价值。
关注这个问题已有两个月,现在觉得可以勉强回答了。缺少例证,既是思维能力的问题,也有辩不若默的考虑。——————————————————————————————————————————①对于集体,喜剧的价值举足轻重。喜剧通过指涉暧昧不清、模仿、反讽等方式再现现实,有警世、播扬理性的力量。林语堂说过幽默的执政者、外交家能让国家、国际更和谐,王尔德借亨利之口表达过穴居人如果会笑的话,世界原本会是另外一副模样,二者都意识到了喜剧的暧昧指涉性,从而启发了反讽目光的扩散,而反讽,正是具有维持彼此对立理念的能力,哪怕这些理念会相互碰撞。然而喜剧效果的产生必有所依附,无论最终通向豁达还是荒凉,其自身都无法自足。②对于个体,悲剧的价值要高于喜剧。无论喜剧内核有多兼容并包,其暧昧性注定了自身缺乏决绝、直接的表现形式,而悲剧则直陈无可逃避的境况,予人压迫性的绝望。如果说喜剧是在黑暗中邂逅丝曙,或在阳光下捕捉到暗影,悲剧则身处荒岛,遍无生机,所有暖意都只能由自己来构想,一切信念(如果有的话)都只得回归自身,再也无法乞灵于前哲、同侪、后嗣。③喜剧与悲剧的区别,不在于喜或悲,二者实际上同为悲的呈现,不过一曲、一直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喜剧之于悲剧,正如温晏之于苏欧。④而与它们对立互补的,是诗。
请阅读亚里士多德所著《诗学》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当前位置:&>&&>&&>&
喜剧和悲剧有什么联系?
  喜剧和悲剧有什么联系?  答案:喜剧没有人看就成了悲剧&
猜你可能会喜欢的搞笑脑转弯:
泡友留言() 请文明发表评论,恶意辱骂/诽谤,发布广告者封号处理!
热点推荐:扫一扫短文学APP
扫一扫短文学APP
欢迎访问短文学网 您还没有
当前位置:>>>文章内容
喜剧和悲剧有什么联系
时间: && 阅读: 次 && 来源:
喜剧和悲剧有什么联系?
答案:喜剧没有人看就成了悲剧
脑筋急转弯推荐
小明的爸爸只当了一次官,而且只当了几天。可是因为当了那次官,闹得他每天都要掏腰包,他当的是什么官?...
会飞不是鸟,像鼠不是鼠。白天躲暗处,夜晚捉害虫。...
铁放到外面要生锈,那金子呢?...
- (短文学期待您的每一篇作品)
深度阅读 &&&&&&&&&&&&&&&&&&&&&&&&&&&&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建议,请与我们联系:当前位置 : &>&&>&&>&
通钢事件反思: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是喜剧吗?
作者:潘毅
发布时间: 23:41:19
来源:破土工作室
字体:&&&|&&&&|&&
&日早晨,陈国君上任通钢公司&总经理&的第一天,近3000名职工及其家属在通钢办公大楼前集会,高举&建龙滚出通钢&等标语,高喊口号。由于人数众多,场面壮观。10时30分左右,陈国君进入&老焦化楼&想安抚工人。此时,不满民企建龙控股国企通钢的职工已经封堵了铁路运输线,造成1、2、3号高炉先后停产。一名通钢职工说,&他们听说陈国君在这里,就冲了过来,用暖气片撞开了二楼的防盗门&。[1]
  在工人的抗争中,陈国君寸步不让,严厉要求工人回到工作岗位。&三个月内让你们全部下岗&,通钢工人说是陈国君的这句话激怒了大家,引起了群殴。&众人停手后,他还嘴硬,说他带来了几千人,三年内不要通钢一个人。&这句话更是激怒了通钢工人,一群人把他拖进走廊进行群殴。
  一天内,&陈国君最少被群殴三次&,被从二楼楼梯上打得滚落一楼,&他嘴里喘着粗气,但不会说话了&。
  大约19时,陈国君已经不会动弹了。22时许,聚集人群散去,被公安、武警&抢&回来的陈国君满身伤痕,当晚23 时抢救无效死亡,&死状凄惨&。当日晚间,吉林省政府紧急宣布,建龙将永不参与通钢重组。这起震惊全国的公共事件在政府出面&解围&后,事态方趋于平复。
  这是一宗被媒体形容为&通钢悲剧&的国企工人抗争的事件,同时也是国企工人在改制十年后为自身权益奋不顾身而站出来斗争的划时代标志。通钢事件源于国企进行混改,在混改过程中,不管是要让国企&做强做大&的国家主义声音,还是要让利于民资和外企的新自由主义诉求,在&国退民进&的强大舆论压力下,劳动者的权益和出路问题,都像风一样,给吹掉了。
  ●新国改与老问题
  2014年,在轰轰烈烈的反腐声浪之后,于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之前,中央正式抛开了关于新一轮国企改革的信号。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开头指出,&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两次。他忘记补充一点: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对于新一轮的国企改革,无论我们站在国家富强,或是社会大众福祉的立场上,我们不知道能不能笑得出来。也正是在这一历史时刻,重新思考通钢悲剧,是我们面对新一轮混改,必须完成的工作。
  今天的&混改&并不是新事物,早在十几年前,第一轮的国企改制以来,就已经出现了各种类型的资本重组、股份分配的情况。建龙与通钢是这段历史中的一个典型。导致陈国君之死的直接导火索,就是长春通钢集团总部传来私营企业建龙二次入主通钢的消息。在重组之前,建龙集团是通钢集团的第二大股东,此次重组是将建龙持有的36.19%股权,上升为65%,即控股。事实上,当建龙得知通钢扭亏实现盈利6000余万元,离开仅3个月后又杀了个&回马枪&,再次入股通钢并绝对控股,同时宣称将大幅度裁员,终于激起了工人及家属的愤怒和反抗[2]。
  通钢职工的愤怒是可以理解的。通钢拥有近3万职工,管理层与职工之间的矛盾,主要集中在&薪水过低、频繁加班、职工福利&等方面。而且建龙的每一次折腾,都是工人在付出代价。一位通钢中层职工表示,自从2005 年通钢改制后,通钢职工的工资&就没有上涨过,反而一降再降&,&厂里越改制越吃不上饭&。&&去年企业亏损,一再限产,职工工资从2000元减到每月人均300元,一个工作了27年工龄的退休职工在去年底,一个月只能拿到200块钱的收入&。&厂区及职工家属区乃至整个通化市二道江区的供暖都无法供应&[3]。而作为总经理的陈国君,据说年薪高达300万元。其间,劳资摩擦时有发生[4]。
  因此,建龙重组通钢的消息对通钢职工来说无疑是&致命&的,他们不愿面临重组后可能下岗的命运,不愿失去养家糊口的微薄薪水,更不愿失去政府补偿的退休金&&但在整个重组过程中,谁也没有与通钢职工沟通,信息不公开、利益不均衡,以至于普通职工情绪被轻易点燃。最终,他们在事件末尾忽然出场,为重组画上了一个血淋淋的句号。工人说,&陈
  国君刚被我们送走了,这才3个月又来了。即使不是陈国君,只要是建龙集团的人来了就不行&。工人们都对陈国君的死不带有同情之心,显然,他们&受够&了建龙集团[5]。
  陈国君被殴打死亡当日,吉林省国资委宣布,建龙钢铁集团将永不参与通钢集团重组,这也意味着双方的重组协议被永久性终止。在宣布建龙退出重组之后,据说通钢厂四周到处鸣放鞭炮。通钢厂上一次鞭炮齐鸣是在09年3月建龙经营通钢出现亏损退出时。至此,一起钢铁业&民进国退&的改制事件以悲剧告终[6]。
  公有制是全民所有的,产权在民,工人是劳动主体,因此团结协作才能争取更大的利益,而这种利益又是属于全体劳动者的,这便创立出了和谐的生产关系;相反,非公有制的产权属于几个寡头,工人都为他们打工,努力工作的受益方不是工人自己而是寡头,于是只能相互竞争,拥有产权的几个人操控了整个游戏规则,但他们最终是以逐利为目标的。资本积累和扩张的最大化是私有制企业的主要目标,在激烈的全球资本竞争下,所谓的现代化管理、提高融资能力、增强生产力等等,都建立在牺牲劳动者权益的前提下进行。因此,改制后的国企以&优化组合&、&减员增效&为借口,工人们纷纷被迫下岗。这就是&国有企业&即原全民所有制企业改制的基本过程,也是众多改制后企业盈利的秘密,因而彻底地改变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地位。
  ●混改何去何从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营企业的产权和管理权都在全体工人手上,这保证了前三十年国家工业的快速发展,为后三十年资本的无限扩张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第一次国企改革之后,产权在民的国营企业变成了国家与一部分人共同拥有产权的国有企业,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发展势头,是与建立健全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分不开的,这当然也包含了原来国营企业性质的改变。2003 年,国务院成立了国资委,正式确立国有资产管理的转变,出现了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监督和管理的体制。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在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下,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推动出资人责权和管理的分开。而实际是,国有资产进一步流失,不少央企或国企出现了多个&婆家&或&孩子&,它们的下属子公司,大多是属于合资、控股或独资的性质。
  如张晨的研究指出,以中央企业为例,目前国资委监管的113家央企(集团)的母公司虽仍以国有独资为主,但作为其经营实体的子公司,大多数都已经通过合资、参股、员工持股等形式实现了股权多元化或私有化。因此,混合所有制目前已经是央企的基本形态;从企业产权登记数据看,在全部中央企业及其子企业中,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已经占52%;另外,中央企业及其子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已达378 家,其中非国有股权的比例已经超过53%,而参股的上市公司数量则更多[7]。
  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决定》所指出的是,混合所有制是为了&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是,许多省市不顾实际情况,&一刀切&、&一阵风&、&运动式&地搞混合所有制改革[8],比如,有些国企因为产能过剩,负债累累、入不敷出,便指望通过上市融资,分摊股权、消化风险,四两拨千斤,实现资产增殖,用市场力量抵消市场内生的矛盾和危机,说白了,不过是暂时转移矛盾,甚至积蓄着更可怕的经济危机。这个过程中,坐拥财富者可以奔走相告,而劳动者的权益就更加提不上议程了。
  国企的改革到底何去何从?是走向混合制下的国家主义吗?还是走向自由市场主义?抑或,这两种主流方案都无法让工人真正走出窘境?
  第一种主流观点是国家主义,这种观点的拥护者要么以制度经济学家自居,要么就是一部分学院派马克思主义者。前者认为需要在坚持国有制的前提下,以现代的资本主义经济运作,把企业的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开来,他们将其称为&现代化企业制度&,其实不过是采取资本主义的管理模式来提高生产效率,压低生产成本,同时减少工人对福利的负担;后者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旗帜,要强化国家对国有资产的绝对所有权、支配权和管理权。这种思路以巩固和发展国家工业为目标,试图通过混改进一步扩充国有资产的势力范围,但其结果却是将国有资产逐渐聚集到小部分人手上,造成了资源的不合理配置,维护了当下不公平的利益分配格局。然而,这两派国家主义者在强调国家的同时,一方面避而不谈两极分化与贪污腐败的问题,另一方面更是将那些&国家的主人&,即活生生的工人们远远抛出他们的视野之外。
  国家主义解决方案的问题在哪儿?它将产权所有制和民主管理(经济民主)混为一谈,在国有企业的改革过程中,专家认为,官僚主义泛滥、工人生产积极性低以及生产效率低下等等问题是计划经济时代国营企业弊病,并开出了改变产权所有制性质的药方。可事实上,这不过是一方麻痹神经的止痛剂,让劳动者参与民主管理、分配劳动成果才是激发生产效能、约制官僚主义,增强国企免疫力的真正出路。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国企改革往往都只是一味嗑药不增强体质,从而导致少数垄断了管理权和社会资源的精英磕起药来越来越嗨,国家和工人的利益不断受损,国企的病越来越重。
  第二种主流的观点是自由市场主义。这种观点认为国企的主要问题是产权不清晰,因而滋生贪污腐败和资源垄断,使得生产低效、成本激增,企业失去市场竞争力。认为只要厘清国有资产,逐步让位给市场,让有能力的个人逐步分割垄断资源,独立管理就能激发技术改革,提高生产效率。他们开出的药方就是进一步的产权改革,建构一个产权私有、权责明确、自负盈亏的现代化的企业和市场制度。说到底,他们提出的出路就是进一步地私有化,企图将所有权从国有制转为私有制。
  自由市场主义观点认为进一步的私有化和现代化管理就能防止贪污腐败的问题。在自由市场主义者看来,他们其实认为,产权和资源被控制、垄断在小部分人手上并不是一个问题,他们反对的是产权控制在官僚手上而不是资本家手上。与国家主义观点不同的是,自由市场主义将产权制和民主管理对立化,认为只有资本家才懂得市场逻辑和企业管理,才能促进企业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结果,这种主张就是赤裸裸地把产权和社会资源转移到少数的资本家手上,并把追逐利润视为企业经营的终极目标,用&甩包袱&的方式取消工人的工作保障和福利,将工人抛到所谓的自由市场上进行竞争,造成极大的阶级矛盾和社会不公。
  问题在于,这两种方案是分别站在国家和资本的立场上,有意地把产权和管理方面的问题颠倒,因此无法真正处理国有企业和工人所面临的困境。从本质上看,不管是国家主义还是自由市场主义,都忘记了这些默默奉献的工人才是企业的真正主体,才是基础工业经济发展的真正动力。然而,我们如何才能让工人走出历史隧洞里的黑暗呢?让工人走出贫困,改变生活的窘境,不能单纯依靠财富的再分配,而是必须回到阶级主体和经济民主的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彻底改变当下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希望重构工人这一消逝的阶级主体的政治话语和经济民主,只有让工人重新掌握生产资料,参与劳动过程,分享生产成果,确立工人阶级真正的主体性,才能走出今天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困境。
  【注释】:
  [1]关于通钢事件的过程,请参考中国工人网编辑的《通钢事件与国有情结》,中国文化传播出版社,2009年。
  [2]同上。
  [3]同上。
  [4]同上。
  [5]同上。
  [6]同上。
  [7]参考张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2014年未刊稿。
  [8]参考张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2014年未刊稿。
无相关信息
京ICP备号-1
Copyright (C) &复兴网&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悲剧和喜剧有什么联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